“为父那时候也不过三十岁出头,整天为如何解决几百万人的衣食住行,如何平定天下,还天下一个太平而奔忙,把很多问题都想得简单了。”刘备轻叹一声说道:“曾几何时,为父以为这天下如此崩乱,儒家要负很大的责任,甚至想过彻底断了儒家的根脉,但过了这么多年,为父才慢慢发现,自己年轻时的想法太偏激了。”
刘永和刘理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
“早在儒家兴盛,甚至成为官学之前,天下难道就没有昏君奸臣,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腐败、没有兼并?”刘备问道。
“显然是有的。”刘永答道:“把责任全部推在一家之学,确实偏颇了。”
“再来说说董仲舒,他一介儒生,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单凭他自己,有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刘备继续问道。
刘理是搞学问的,对这些历史很了解,此时也接过了话头,“孝武皇帝和之后的几人天子喜欢,而且需要,所以才接纳了董仲舒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说对喽,归根结底,儒家能兴盛,是因为当时的上位者喜欢,如今为父不喜欢,又该如何是好,简简单单地再罢黜儒家吗?”刘备问道。
“那自然是不行,儒学已经当了三百多年的官学,天下读书人有哪个敢说自己没有受到儒学的熏陶和影响,骤然动手,而且是用官府的力量去对付一家学派,不仅失了身份,还会激起民间的反对。”刘永斩钉截铁的否定道:“父皇还是应该按部就班地培养新学,推行科举,逐步减弱儒家的影响,四五十年后,这门学派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儿臣倒觉得父皇并没有让这门学说消亡的念头,如果是那样,何必引得天下名儒齐聚洛阳,又专门弄出个讲经堂和藏经阁呢?”刘理反驳道。
刘备站起身来,背负双手,缓缓在御书房中踱起了步子。
半晌之后,他才再度开口,悠悠说道:“为父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想让国家昌盛,民众富强,在战乱时期,自然是要竭尽所能地恢复生产,发展生产,重心偏向于工农军政。可是马背上得了天下,总不能继续在马背上治天下吧?要让国家继续前进,让这数千万民众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光有疆域上的统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思想上一致。”
“父皇还是希望确立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派,又看中了儒家?”刘永皱起眉头问道。
“如今流传于世的着作之中,儒家经典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数百年来香火不绝,名家辈出,群众基础很好,民众也能接受,最关键的是,孔夫子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好的,只是后世人把经给念歪了。”刘备微笑道:“别人歪得,为父自然也歪得,但如何借儒学这个壳子,整理归纳出一套适合当今世道,而且能劝人向善,引着民众前进的思想,还需要更多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父子三人对坐畅谈,直到夜色已深,张宁亲自来劝,他们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一场密谈。
没过几天,讲经堂便迎来了贵客,当朝太子刘永和二皇子刘理联袂造访,旁听了古文派大佬管宁与对手的辩论,并在会后宴请列席的诸多大儒,请教了不少问题。
这一下,不论是今文派还是古文派,所有的儒家门人们都激动了。
储君对儒家感兴趣!
当初儒家奄奄一息,几乎成了案板上的咸鱼,后来是如何翻身的?
是董仲舒,是他用一整套理论打动了孝武皇帝,使得大汉王朝抛离了原本的黄老之学,转而独尊儒术,设立官学、设立五经博士,让儒门弟子有了上升通道,这才有儒家数百年的兴盛。
当今天子虽是儒家门人,但长久以来离经叛道,不像儒家谦谦君子,反倒像是法家和墨家那群疯子教出来的,立朝十一年来,不但取消了延续二百年的察举制,设立的科举还对儒家十分不友好。
今文派当了三百年官学,门人弟子用那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做了三百年的官,一下子被断了上升通道,无数人看不到希望,这才怨声载道,趁着黄河水患抨击朝廷,发泄心中怒气。
如今太子表现出对儒学的兴趣,这些儒家门人开心得几乎要掉眼泪了。
天子已经五十岁了,还能活多少年都是未知,只要抓住太子的兴趣,获取太子的好感,坚持到当今天子驾崩,坚持到新皇登基,儒家的好日子就又要来了。
正因如此,刘永和刘理二人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大儒们纷纷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讲经会,还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名儒将自己家族所治典籍、秘而不宣的注解,有些甚至是保存了几十年的孤本都送到了他们手中。
一时之间,两位皇子成了洛阳周边最受追捧的热门人物。
然而,在作为贵宾参加了几场讲学、又参阅了许多儒家典籍之后,刘永再一次宴请各方名儒,委婉而又坚决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的看法:
你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千年前的圣人之言,圣人之道,三百年前的先贤之言,先贤之道,而这些思想,包括你们的见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儒门弟子向来把先圣看得如同神一般,哪里容得下这等狂悖之言,当即有几名白发老孺驳斥起刘永的言论来,“圣人微言大义,言近旨远,便是在千百世后,其行其止、其言其学,也是绝对不容置疑,太子今日所言不过是年轻气盛,等你精研儒学、提高了学问之后,自然不会再说出这种话。”
“夫子若是活到现在,还会用鼎烹煮食物,用青铜爵饮酒吗?”刘永一脸讥诮地望着那些大儒们面前的洁白瓷器。
“这、”不少人之前还义愤填膺,却被这一句话给噎得什么都说不出了。
“鼎是贵重的好东西,人人都知道,如今却只能摆在高台上风吹日晒,为什么?因为不堪用了。”刘永继续说道:“现在我们还能见到鼎,还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等再过几百年,怕是人们就彻底把它忘记了。”
刘永和刘理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着。
“早在儒家兴盛,甚至成为官学之前,天下难道就没有昏君奸臣,没有结党营私,没有腐败、没有兼并?”刘备问道。
“显然是有的。”刘永答道:“把责任全部推在一家之学,确实偏颇了。”
“再来说说董仲舒,他一介儒生,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单凭他自己,有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刘备继续问道。
刘理是搞学问的,对这些历史很了解,此时也接过了话头,“孝武皇帝和之后的几人天子喜欢,而且需要,所以才接纳了董仲舒的学说,并将其发扬光大。”
“说对喽,归根结底,儒家能兴盛,是因为当时的上位者喜欢,如今为父不喜欢,又该如何是好,简简单单地再罢黜儒家吗?”刘备问道。
“那自然是不行,儒学已经当了三百多年的官学,天下读书人有哪个敢说自己没有受到儒学的熏陶和影响,骤然动手,而且是用官府的力量去对付一家学派,不仅失了身份,还会激起民间的反对。”刘永斩钉截铁的否定道:“父皇还是应该按部就班地培养新学,推行科举,逐步减弱儒家的影响,四五十年后,这门学派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儿臣倒觉得父皇并没有让这门学说消亡的念头,如果是那样,何必引得天下名儒齐聚洛阳,又专门弄出个讲经堂和藏经阁呢?”刘理反驳道。
刘备站起身来,背负双手,缓缓在御书房中踱起了步子。
半晌之后,他才再度开口,悠悠说道:“为父这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想让国家昌盛,民众富强,在战乱时期,自然是要竭尽所能地恢复生产,发展生产,重心偏向于工农军政。可是马背上得了天下,总不能继续在马背上治天下吧?要让国家继续前进,让这数千万民众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光有疆域上的统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思想上一致。”
“父皇还是希望确立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学派,又看中了儒家?”刘永皱起眉头问道。
“如今流传于世的着作之中,儒家经典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数百年来香火不绝,名家辈出,群众基础很好,民众也能接受,最关键的是,孔夫子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是好的,只是后世人把经给念歪了。”刘备微笑道:“别人歪得,为父自然也歪得,但如何借儒学这个壳子,整理归纳出一套适合当今世道,而且能劝人向善,引着民众前进的思想,还需要更多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父子三人对坐畅谈,直到夜色已深,张宁亲自来劝,他们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了这一场密谈。
没过几天,讲经堂便迎来了贵客,当朝太子刘永和二皇子刘理联袂造访,旁听了古文派大佬管宁与对手的辩论,并在会后宴请列席的诸多大儒,请教了不少问题。
这一下,不论是今文派还是古文派,所有的儒家门人们都激动了。
储君对儒家感兴趣!
当初儒家奄奄一息,几乎成了案板上的咸鱼,后来是如何翻身的?
是董仲舒,是他用一整套理论打动了孝武皇帝,使得大汉王朝抛离了原本的黄老之学,转而独尊儒术,设立官学、设立五经博士,让儒门弟子有了上升通道,这才有儒家数百年的兴盛。
当今天子虽是儒家门人,但长久以来离经叛道,不像儒家谦谦君子,反倒像是法家和墨家那群疯子教出来的,立朝十一年来,不但取消了延续二百年的察举制,设立的科举还对儒家十分不友好。
今文派当了三百年官学,门人弟子用那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做了三百年的官,一下子被断了上升通道,无数人看不到希望,这才怨声载道,趁着黄河水患抨击朝廷,发泄心中怒气。
如今太子表现出对儒学的兴趣,这些儒家门人开心得几乎要掉眼泪了。
天子已经五十岁了,还能活多少年都是未知,只要抓住太子的兴趣,获取太子的好感,坚持到当今天子驾崩,坚持到新皇登基,儒家的好日子就又要来了。
正因如此,刘永和刘理二人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大儒们纷纷邀请他们参加自己的讲经会,还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名儒将自己家族所治典籍、秘而不宣的注解,有些甚至是保存了几十年的孤本都送到了他们手中。
一时之间,两位皇子成了洛阳周边最受追捧的热门人物。
然而,在作为贵宾参加了几场讲学、又参阅了许多儒家典籍之后,刘永再一次宴请各方名儒,委婉而又坚决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人的看法:
你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千年前的圣人之言,圣人之道,三百年前的先贤之言,先贤之道,而这些思想,包括你们的见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儒门弟子向来把先圣看得如同神一般,哪里容得下这等狂悖之言,当即有几名白发老孺驳斥起刘永的言论来,“圣人微言大义,言近旨远,便是在千百世后,其行其止、其言其学,也是绝对不容置疑,太子今日所言不过是年轻气盛,等你精研儒学、提高了学问之后,自然不会再说出这种话。”
“夫子若是活到现在,还会用鼎烹煮食物,用青铜爵饮酒吗?”刘永一脸讥诮地望着那些大儒们面前的洁白瓷器。
“这、”不少人之前还义愤填膺,却被这一句话给噎得什么都说不出了。
“鼎是贵重的好东西,人人都知道,如今却只能摆在高台上风吹日晒,为什么?因为不堪用了。”刘永继续说道:“现在我们还能见到鼎,还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等再过几百年,怕是人们就彻底把它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