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三月初八,清明刚过,荒芜的原野展现着勃勃生机。连日阴雨,薄雾笼罩,郓州城外官道两旁的新柳愈发的青翠。
是时,雨已停,天依然阴沉。
泥泞的官道上走来一个女子,她头戴红色斗笠,身披红色的大氅,脚上是一双红色的半旧长靴子。
官道泥泞,红色的靴子上已满是泥巴了。
稍尓,红衣女子站住,取下斗笠,露出清秀的脸蛋,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只是身量未足,看似只有十二三的年龄。
红衣女子拿出红色手帕,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细细的汗渍,举目瞭望,官道旁,薄雾蒙蒙中,有三间木屋。
屋前立着一个杆子,上飘着破旧的旗子,上书四个字:
故人酒家。
“想来是家酒肆,终于可以歇歇脚了。”红衣女子心中寻思。
于是,红衣女子重新戴好斗笠,大步而行。官道虽湿滑,但女子却健步如飞。不多时,红衣女子便到了酒肆门口。
草房里走出一中年男子,头扎半旧头巾,身着灰色长袍,便于干活,袍子的一角用腰带绑着。
男子五短身材,面带红光,袖口高高的挽起,显得精力旺盛。
“客官,里面请。”男子撩起白色抹布,弯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红衣女子瞟了中年男子一眼,便知此人定是店家了。
“客官,请坐这里。”店家满脸堆笑,身子微微弯曲,眼睛却是直直盯着女子。
店家在此开店已有数十年,因方圆数十里只有他一家酒肆,每日南来北往的行人,大都在他这里打尖。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可如今日一个十二三的女子独自出行,店家却是头次遇到。
见红衣女子并不搭理自己,中年男子并不生气。他依然面带笑意的说:“客官,就你一个人吗?”
女子没有搭理店家。她拿下斗笠,瞟了店家一眼,绕过店家,径直来到店里。
铺面不大,外间有三五张桌子,一个不大的屋门,挂着白色的帘子,算是内屋了。内屋里有香味飘出,应该是厨房了。
里侧靠窗的桌上坐着两个人,二十岁上下的年纪,一人穿着粗布青衣,另一人穿着浅灰色的长袍。桌上摆放着四个小菜,两壶酒。桌旁是两把长剑。
少女进屋,两人只是朝少女瞟了一眼,并未留意。等少女子落座把手中的一把短剑放在桌旁,两人看到短剑后,眼神陡然有了光彩。
继而,两人的眼光碰了碰,继续喝酒。
“客官,你需要什么?”店家站在桌上,看着女子问。
女子取下斗笠,说:“给我来一碗面条三个馒头。”
“还有吗?”店家问。
“没有了。”红衣女子有些不悦了。她挑了挑眉毛,瞟了店家一眼。
店家并未注意到女子表情的变化,依然认真的说:“本店规矩,最低消费十文碎银。你若是……”
不待店家把话说完,女子拔出短剑,砍下桌子一角。掉落的木块正好砸中店家的脚。店家这才意识到自己处境不妙了。
“你稍等,面条马上就好。”店家哈着腰,慌忙的离开。
隔壁一桌,坐着两个青年。对于红衣女子的到来,他们本不敢兴趣。直至红衣女子拔出短剑,两人的目光锁定了红衣女子的短剑。
店家退下,红衣女子收起短剑,双手托着腮帮,眼睛望着屋外面阴天沉的天空,若有所思。
很快,店家端着一碗面来了。
“店家,结账。”青衣男子说。
店家把面放在女子面前,又转向另一桌,看了看桌上的酒菜,默默的算了瞬间,说:“客官,一共十钱银子。”
“十两银子?”灰衣男子提高了音量,显然,他对于饭钱不是很满意。他从身上摸出一些碎银,放在桌上,说,“就这么多了。”
店家拿起桌上银子,数了数,只有酒资的一半。他又看了看两个人,他们都是骄横无礼的样子,并且,桌子上还放着两把长剑,想来他们都是江湖人了。
多年的经验让店家明白一个道理,和江湖人打交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忍气吞声。虽然酒资不能要回来,可相比于性命,那点酒钱也就不算什么了。
两人起身,拿起桌上的长剑,起身离开。在经过女子桌旁时,两人的眼睛都盯着桌上的那把短剑看了看,然后扬长而去。
女子不饮酒,吃完面条,用油纸包上三个馒头,放在包袱里。
“老板,结账。”女子说。
店家过来,算了算说:“姑娘,你这五文钱。”
女子从身上摸出一些银两,取出五文,交给店家。店家收起钱,又看着女子,问:“姑娘,我听你说话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啊。”
女子瞟了店家一眼,冷冷的说:“怎么,外地人不能在你这里吃饭吗?”
“姑娘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店家忙说,“你看着阴雨天,道上行人少。姑娘你这么小的年龄,孤身一人,有些不安全啊。”
女子拿起桌上的短剑,冷笑两声,说:“就凭我手中的这把短剑,谁敢拦我?怕是不想活了。”
店家笑了笑,他本意是为了姑娘好。只是,人家不领情,他也没有办法了。当然,对于姑娘所说的大话,店家并不以为然。虽然她不会武功,可他也知道,就凭眼前这个女子,就算是从娘胎里开始习武,也不可能是江湖高手。
当然,人都有走眼的时候,如果店家是个稍微在江湖上行走的人,如果店家听说过最近江湖上最厉害的一个人物名叫“一点红”的小女孩,他就会对眼前的这个人刮目相看了。
“店家,我问你,从这儿到郓州城还有多远?”女子问。
“还有一百里的路程。姑娘现在赶路,天黑之前怕是到不了郓州城了。”店家说。
女子没有搭理店家。她背上包袱,拿着斗笠,来到门口。她抬头看了看天,天上又下起了细细的雨了。女子戴上斗笠,冒雨而行。
行了十多里路,雨势渐大。红衣女子戴着的斗笠不顶用了。干脆,红衣女子取下斗笠,她拢了拢淋湿的头发,前后张望,皆是云雾缭绕,乌云压顶。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三月初八,清明刚过,荒芜的原野展现着勃勃生机。连日阴雨,薄雾笼罩,郓州城外官道两旁的新柳愈发的青翠。
是时,雨已停,天依然阴沉。
泥泞的官道上走来一个女子,她头戴红色斗笠,身披红色的大氅,脚上是一双红色的半旧长靴子。
官道泥泞,红色的靴子上已满是泥巴了。
稍尓,红衣女子站住,取下斗笠,露出清秀的脸蛋,俊眼修眉,顾盼神飞。只是身量未足,看似只有十二三的年龄。
红衣女子拿出红色手帕,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细细的汗渍,举目瞭望,官道旁,薄雾蒙蒙中,有三间木屋。
屋前立着一个杆子,上飘着破旧的旗子,上书四个字:
故人酒家。
“想来是家酒肆,终于可以歇歇脚了。”红衣女子心中寻思。
于是,红衣女子重新戴好斗笠,大步而行。官道虽湿滑,但女子却健步如飞。不多时,红衣女子便到了酒肆门口。
草房里走出一中年男子,头扎半旧头巾,身着灰色长袍,便于干活,袍子的一角用腰带绑着。
男子五短身材,面带红光,袖口高高的挽起,显得精力旺盛。
“客官,里面请。”男子撩起白色抹布,弯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红衣女子瞟了中年男子一眼,便知此人定是店家了。
“客官,请坐这里。”店家满脸堆笑,身子微微弯曲,眼睛却是直直盯着女子。
店家在此开店已有数十年,因方圆数十里只有他一家酒肆,每日南来北往的行人,大都在他这里打尖。他也算是见多识广了。可如今日一个十二三的女子独自出行,店家却是头次遇到。
见红衣女子并不搭理自己,中年男子并不生气。他依然面带笑意的说:“客官,就你一个人吗?”
女子没有搭理店家。她拿下斗笠,瞟了店家一眼,绕过店家,径直来到店里。
铺面不大,外间有三五张桌子,一个不大的屋门,挂着白色的帘子,算是内屋了。内屋里有香味飘出,应该是厨房了。
里侧靠窗的桌上坐着两个人,二十岁上下的年纪,一人穿着粗布青衣,另一人穿着浅灰色的长袍。桌上摆放着四个小菜,两壶酒。桌旁是两把长剑。
少女进屋,两人只是朝少女瞟了一眼,并未留意。等少女子落座把手中的一把短剑放在桌旁,两人看到短剑后,眼神陡然有了光彩。
继而,两人的眼光碰了碰,继续喝酒。
“客官,你需要什么?”店家站在桌上,看着女子问。
女子取下斗笠,说:“给我来一碗面条三个馒头。”
“还有吗?”店家问。
“没有了。”红衣女子有些不悦了。她挑了挑眉毛,瞟了店家一眼。
店家并未注意到女子表情的变化,依然认真的说:“本店规矩,最低消费十文碎银。你若是……”
不待店家把话说完,女子拔出短剑,砍下桌子一角。掉落的木块正好砸中店家的脚。店家这才意识到自己处境不妙了。
“你稍等,面条马上就好。”店家哈着腰,慌忙的离开。
隔壁一桌,坐着两个青年。对于红衣女子的到来,他们本不敢兴趣。直至红衣女子拔出短剑,两人的目光锁定了红衣女子的短剑。
店家退下,红衣女子收起短剑,双手托着腮帮,眼睛望着屋外面阴天沉的天空,若有所思。
很快,店家端着一碗面来了。
“店家,结账。”青衣男子说。
店家把面放在女子面前,又转向另一桌,看了看桌上的酒菜,默默的算了瞬间,说:“客官,一共十钱银子。”
“十两银子?”灰衣男子提高了音量,显然,他对于饭钱不是很满意。他从身上摸出一些碎银,放在桌上,说,“就这么多了。”
店家拿起桌上银子,数了数,只有酒资的一半。他又看了看两个人,他们都是骄横无礼的样子,并且,桌子上还放着两把长剑,想来他们都是江湖人了。
多年的经验让店家明白一个道理,和江湖人打交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忍气吞声。虽然酒资不能要回来,可相比于性命,那点酒钱也就不算什么了。
两人起身,拿起桌上的长剑,起身离开。在经过女子桌旁时,两人的眼睛都盯着桌上的那把短剑看了看,然后扬长而去。
女子不饮酒,吃完面条,用油纸包上三个馒头,放在包袱里。
“老板,结账。”女子说。
店家过来,算了算说:“姑娘,你这五文钱。”
女子从身上摸出一些银两,取出五文,交给店家。店家收起钱,又看着女子,问:“姑娘,我听你说话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啊。”
女子瞟了店家一眼,冷冷的说:“怎么,外地人不能在你这里吃饭吗?”
“姑娘误会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店家忙说,“你看着阴雨天,道上行人少。姑娘你这么小的年龄,孤身一人,有些不安全啊。”
女子拿起桌上的短剑,冷笑两声,说:“就凭我手中的这把短剑,谁敢拦我?怕是不想活了。”
店家笑了笑,他本意是为了姑娘好。只是,人家不领情,他也没有办法了。当然,对于姑娘所说的大话,店家并不以为然。虽然她不会武功,可他也知道,就凭眼前这个女子,就算是从娘胎里开始习武,也不可能是江湖高手。
当然,人都有走眼的时候,如果店家是个稍微在江湖上行走的人,如果店家听说过最近江湖上最厉害的一个人物名叫“一点红”的小女孩,他就会对眼前的这个人刮目相看了。
“店家,我问你,从这儿到郓州城还有多远?”女子问。
“还有一百里的路程。姑娘现在赶路,天黑之前怕是到不了郓州城了。”店家说。
女子没有搭理店家。她背上包袱,拿着斗笠,来到门口。她抬头看了看天,天上又下起了细细的雨了。女子戴上斗笠,冒雨而行。
行了十多里路,雨势渐大。红衣女子戴着的斗笠不顶用了。干脆,红衣女子取下斗笠,她拢了拢淋湿的头发,前后张望,皆是云雾缭绕,乌云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