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新道教的初步构想
话说刘照每日跟随史道人学《太平经》,最初的时候,是史道人主讲,刘照静听,除了对字词的发音会有所纠缠外,其余的部分,刘照很少发问,一来是因为经义大致都能听懂,二来,就算是有些存疑的地方,刘照也懒得去纠缠,自己又不是后来读四书五经考科举的生员,需要对经义烂熟于心,何况学的还是道家经典。
刘照的“成竹在胸”,却让史道人惴惴不安起来。在他看来,刘照是仙人降世,对道家经义一点就会,这本不足为奇,但这样一来,却让他产生了“自己才疏学浅,不知所讲经义是否真的合乎大道”的念头。于是,史道人便渐渐开始在上课的时候,转弯抹角试探刘照。
刘照对此哪有什么高见,但若说是对道教以后的发展,他倒是有一点想法的。
后世的刘照,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小学的思想品德也好,中学的政治也好,大学的马哲毛概邓论也好,总之一句话,把无神论贯穿到底。
当然,也有人说,以中国人对神灵的实用态度而言,每个中国人的骨子深处,其实都是有无神论的基因的。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拜神,求神办事儿,但是信仰一点也不虔诚,遇神就拜,谁也不得罪,哪个神给我办事办的好办的快,我立马还愿送礼。
而后世的刘照同学,是连这点信仰都没有的。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倒是一贯秉承tg的政策思路——任何宗教,只能是作为国家的维稳工具而存在,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是需要宗教信仰的,不管你认为这是心灵寄托,还是精神鸦片,总之,需求是强烈的,经历了思想启蒙和科技革命的现代人尚且如是,更何况是近两千年前的古人。
因此,既然不能避免宗教信仰在社会上的流行普及,那刘照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加强对宗教的控制,如前面所说,只能让一切宗教成为国家维稳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扰乱国家秩序的元凶,历史上,大部分农民起义,就是借着宗教的名头,组织发起的。
眼下,中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五斗米道,才创建了不到五十年,创始人张陵,相传在三年前(178年)羽化升仙了。
正好,如今的道教还处在婴孩期,正是拿来调教的恰当时期。
但是,提起道教,刘照还是忍不住要叹几口气。
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有着从世界范围内看,都十分庞大的潜在信教人群——中国的人口,从古至今,各个时期,都至少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是,最终,却是外来的佛教,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宗教(近代之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究其缘由,刘照不是宗教史专家,按照他有限的宗教知识,他感觉是道教成型晚,发育缓慢,还没成长成熟,就遭遇了“宗教壮汉”佛教的激烈竞争,因此,就被毫无悬念的打败了。
中国的道教,其实源流不是春秋时期的道家,而是诸子百家中的另一家——方仙道,又叫神仙家。只是后来借重道家的理论和名头,来充实自己罢了,这事儿它的祖师爷方仙道也干过,当时借重的是阴阳家的五行阴阳学说。
本质上,他们干的还是方术(炼丹和算命)的活儿。
提起方术之士,人们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秦始皇时代,那帮忽悠着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仙药的家伙。结果到了最后,实在忽悠不下去了,于是有人骗了一单大的买卖后堂而皇之的坐船跑了,有人偷偷的不辞而别,也跑路了,剩下的呆头鹅,就只好等着被暴怒的秦始皇给坑杀了。
因此,求长生,求成仙,就是道教的宗教宗旨。
但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些更多强调的是“现世”,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来世”,死后会去哪,如果死后有来生,下辈子会怎么样。
而在这一点上,佛教有轮回说,亚伯拉罕诸教有天国说,总之,就是告诉你,信教死后有好地方去。而道教最初是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的。
更何况,道教虽然不能断定是东汉才形成的,但是比较成熟的宗教组织体系,却的确是东汉时期才有的,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因此,道教的理论体系,一直是庞杂纷乱,缺乏提纲挈领性的典籍,不像亚伯拉罕诸教有《圣经》《古兰经》这样唯一的权威经书,也不像佛教,虽然也典籍众多,但是中心思想却是一贯的。
而道教呢,理论抄阴阳家,抄道家,抄黄老学派,到最后《太平经》成了大杂烩,《老子尔想注》成了快餐读物,而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各自抄来的理论还不怎么一样。
再到后来,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而逐渐消失,五斗米道转型为天师道,一家独大,终于“统一思想”了。
但是,天师道内部很快就分化了。
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最高神,称之为太上老君,称修炼的境界为“太清”。
后来天师道里有一部分人,称自己的修炼方法更好,可以升入“上清”,比“太清”境界要高,信奉的最高神为“太上道君”(后来转化为灵宝天尊)。
又有一帮人,以葛洪为代表,又捣鼓出了一尊新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来跟别的教派打饥荒。
一时间,道教内部自己乱成了一团,最后,只好把这三位同时奉做道教的最高神灵,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悉的三清了。
而发生这些变故的东晋南北朝时代,正是佛教在中国开始大兴的时代。
一个连自己的教义、最高神都还没统一的幼年宗教,如何能抵挡一个已经创教七八百年,理论相对完善的宗教壮汉呢?
再后来,道教和佛教相互吸收教义,道教借佛教来完善自己的教义,特别是来世这块,终于完善了很多,而佛教借着道教来完成自己的本土化。这乍看上去是皆大欢喜了,其实,吃亏的还是道教,外来的宗教壮汉站稳了脚跟,自己这个宗教病孩却只是勉强保证自己营养不良的长大成人,力量对比依然是悬殊的。
这就是刘照所认知的,并不很靠谱的宗教历史。
此时,刘照当然不会想着去补习自己的宗教史,他只是想利用后世论坛上,一些网友对道教革新的想法和思路,来完成眼下的道教的升级和完善。
在新的道教里,没有至高神,道教的终极信仰,就是“道”本身。
“道”的具体作用方式,是“炁”,在新的道教理论里,世间万物,上到神鬼星辰,下到凡人蝼蚁,都是“炁”所化生。
只奉老子为教祖,即宗教创始人,而非至高神。
继承沿用早期道教,特别是《太平经》提出的救世主和地上神国理论,即在俗世建立一个公平、无灾、安乐的太平世道。
但是也要讲善恶因果,报应轮回。大善之人死后升入天堂——比如一个叫平安乐土的地方,永享极乐安宁;一般的善人转世投胎为人,根据行善的多少,决定是转世到富贵人家,还是普通人家;一般的恶人,转世为牲畜,供人役使,一生劳碌;顶级的恶徒,永堕地狱,日夜受苦。如此这般,是让一般的老百姓心灵上有个寄托和念想。
教义借助《道德经》以及《太平经》等早期道教著作,再大量剽窃佛家的可用学说,然后把儒家的修身理念糅合进去,直接修成一部纲领性质的道家经书,再尽快把道教的全国组织建立起来,打击“异端学说”,让道教真正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宗教。
后世常说,舆论阵地要紧紧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宗教也一样,因为宗教对民众的统合能力和煽动能力,是远远超过世俗政权。
在教徒培养上,要仿照佛家戒律制定道家自己的教规,以规范教徒的行为。还要培养教徒们,一方面懂一定的医术,可以行医舍药;一方面继续沿用道教旧有的设斋打醮,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籍此来培养拉拢信众。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本来就不高,而农村地区更是连这水平不高的医药都十分的短缺,所以一手拿着医药,一手拿着符箓,能治好的治好,治不好的给个心理安慰,在古代就是莫大的善行了。至于医药以及行善的费用,自然由从信徒那里募捐来的善款支付——刘照可不想让道士们白白拿着信徒捐赠的香火钱混吃等死,同时还可以避免其他的邪教组织借“施符水”治病的手段来蛊惑人心。
当刘照逐渐的将这些想法透露给史道人之后,史道人再次被震撼了,而且他很快的想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机遇。如果他能帮助刘照把这个“正一道教”——这是刘照给预想的正统道教起的名字,其实还是沿用了一个历史名词——给建立起来的话,那么教门的领袖,在刘照的设计中,相当于天主教“教宗”职位的“天师”一职,岂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想到这里,史道人激动得浑身都微微颤抖了起来,此事若能成功,那对他来说,不啻为“万世之功业”啊,岂是游走于权贵之间,靠耍嘴皮子忽悠人可比的?
自此,史道人推掉了相当一部分的应酬,对外宣称要闭关静修。每日里,除了为刘照讲经授课外,其他时间,都一头扎入了道家典籍之中,竭尽全力,想把刘照所说的“道家根本之经”编撰出来。自然,以他一人之力,想要完成此事,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史道人哪里顾得了这些,一心想着,哪怕是先树立了大纲框架出来,在刘照面前,也是一份大大的功劳。
话说刘照每日跟随史道人学《太平经》,最初的时候,是史道人主讲,刘照静听,除了对字词的发音会有所纠缠外,其余的部分,刘照很少发问,一来是因为经义大致都能听懂,二来,就算是有些存疑的地方,刘照也懒得去纠缠,自己又不是后来读四书五经考科举的生员,需要对经义烂熟于心,何况学的还是道家经典。
刘照的“成竹在胸”,却让史道人惴惴不安起来。在他看来,刘照是仙人降世,对道家经义一点就会,这本不足为奇,但这样一来,却让他产生了“自己才疏学浅,不知所讲经义是否真的合乎大道”的念头。于是,史道人便渐渐开始在上课的时候,转弯抹角试探刘照。
刘照对此哪有什么高见,但若说是对道教以后的发展,他倒是有一点想法的。
后世的刘照,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小学的思想品德也好,中学的政治也好,大学的马哲毛概邓论也好,总之一句话,把无神论贯穿到底。
当然,也有人说,以中国人对神灵的实用态度而言,每个中国人的骨子深处,其实都是有无神论的基因的。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拜神,求神办事儿,但是信仰一点也不虔诚,遇神就拜,谁也不得罪,哪个神给我办事办的好办的快,我立马还愿送礼。
而后世的刘照同学,是连这点信仰都没有的。对于宗教的态度,他倒是一贯秉承tg的政策思路——任何宗教,只能是作为国家的维稳工具而存在,除此之外,它什么都不是。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人类是需要宗教信仰的,不管你认为这是心灵寄托,还是精神鸦片,总之,需求是强烈的,经历了思想启蒙和科技革命的现代人尚且如是,更何况是近两千年前的古人。
因此,既然不能避免宗教信仰在社会上的流行普及,那刘照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加强对宗教的控制,如前面所说,只能让一切宗教成为国家维稳的工具,而不是成为扰乱国家秩序的元凶,历史上,大部分农民起义,就是借着宗教的名头,组织发起的。
眼下,中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五斗米道,才创建了不到五十年,创始人张陵,相传在三年前(178年)羽化升仙了。
正好,如今的道教还处在婴孩期,正是拿来调教的恰当时期。
但是,提起道教,刘照还是忍不住要叹几口气。
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宗教,有着从世界范围内看,都十分庞大的潜在信教人群——中国的人口,从古至今,各个时期,都至少占世界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但是,最终,却是外来的佛教,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宗教(近代之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究其缘由,刘照不是宗教史专家,按照他有限的宗教知识,他感觉是道教成型晚,发育缓慢,还没成长成熟,就遭遇了“宗教壮汉”佛教的激烈竞争,因此,就被毫无悬念的打败了。
中国的道教,其实源流不是春秋时期的道家,而是诸子百家中的另一家——方仙道,又叫神仙家。只是后来借重道家的理论和名头,来充实自己罢了,这事儿它的祖师爷方仙道也干过,当时借重的是阴阳家的五行阴阳学说。
本质上,他们干的还是方术(炼丹和算命)的活儿。
提起方术之士,人们印象比较深的可能是秦始皇时代,那帮忽悠着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仙药的家伙。结果到了最后,实在忽悠不下去了,于是有人骗了一单大的买卖后堂而皇之的坐船跑了,有人偷偷的不辞而别,也跑路了,剩下的呆头鹅,就只好等着被暴怒的秦始皇给坑杀了。
因此,求长生,求成仙,就是道教的宗教宗旨。
但是,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些更多强调的是“现世”,但是对于普通的百姓,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来世”,死后会去哪,如果死后有来生,下辈子会怎么样。
而在这一点上,佛教有轮回说,亚伯拉罕诸教有天国说,总之,就是告诉你,信教死后有好地方去。而道教最初是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的。
更何况,道教虽然不能断定是东汉才形成的,但是比较成熟的宗教组织体系,却的确是东汉时期才有的,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为代表。
因此,道教的理论体系,一直是庞杂纷乱,缺乏提纲挈领性的典籍,不像亚伯拉罕诸教有《圣经》《古兰经》这样唯一的权威经书,也不像佛教,虽然也典籍众多,但是中心思想却是一贯的。
而道教呢,理论抄阴阳家,抄道家,抄黄老学派,到最后《太平经》成了大杂烩,《老子尔想注》成了快餐读物,而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各自抄来的理论还不怎么一样。
再到后来,太平道因黄巾起义失败而逐渐消失,五斗米道转型为天师道,一家独大,终于“统一思想”了。
但是,天师道内部很快就分化了。
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最高神,称之为太上老君,称修炼的境界为“太清”。
后来天师道里有一部分人,称自己的修炼方法更好,可以升入“上清”,比“太清”境界要高,信奉的最高神为“太上道君”(后来转化为灵宝天尊)。
又有一帮人,以葛洪为代表,又捣鼓出了一尊新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来跟别的教派打饥荒。
一时间,道教内部自己乱成了一团,最后,只好把这三位同时奉做道教的最高神灵,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熟悉的三清了。
而发生这些变故的东晋南北朝时代,正是佛教在中国开始大兴的时代。
一个连自己的教义、最高神都还没统一的幼年宗教,如何能抵挡一个已经创教七八百年,理论相对完善的宗教壮汉呢?
再后来,道教和佛教相互吸收教义,道教借佛教来完善自己的教义,特别是来世这块,终于完善了很多,而佛教借着道教来完成自己的本土化。这乍看上去是皆大欢喜了,其实,吃亏的还是道教,外来的宗教壮汉站稳了脚跟,自己这个宗教病孩却只是勉强保证自己营养不良的长大成人,力量对比依然是悬殊的。
这就是刘照所认知的,并不很靠谱的宗教历史。
此时,刘照当然不会想着去补习自己的宗教史,他只是想利用后世论坛上,一些网友对道教革新的想法和思路,来完成眼下的道教的升级和完善。
在新的道教里,没有至高神,道教的终极信仰,就是“道”本身。
“道”的具体作用方式,是“炁”,在新的道教理论里,世间万物,上到神鬼星辰,下到凡人蝼蚁,都是“炁”所化生。
只奉老子为教祖,即宗教创始人,而非至高神。
继承沿用早期道教,特别是《太平经》提出的救世主和地上神国理论,即在俗世建立一个公平、无灾、安乐的太平世道。
但是也要讲善恶因果,报应轮回。大善之人死后升入天堂——比如一个叫平安乐土的地方,永享极乐安宁;一般的善人转世投胎为人,根据行善的多少,决定是转世到富贵人家,还是普通人家;一般的恶人,转世为牲畜,供人役使,一生劳碌;顶级的恶徒,永堕地狱,日夜受苦。如此这般,是让一般的老百姓心灵上有个寄托和念想。
教义借助《道德经》以及《太平经》等早期道教著作,再大量剽窃佛家的可用学说,然后把儒家的修身理念糅合进去,直接修成一部纲领性质的道家经书,再尽快把道教的全国组织建立起来,打击“异端学说”,让道教真正成为一个成熟、完善的宗教。
后世常说,舆论阵地要紧紧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宗教也一样,因为宗教对民众的统合能力和煽动能力,是远远超过世俗政权。
在教徒培养上,要仿照佛家戒律制定道家自己的教规,以规范教徒的行为。还要培养教徒们,一方面懂一定的医术,可以行医舍药;一方面继续沿用道教旧有的设斋打醮,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籍此来培养拉拢信众。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本来就不高,而农村地区更是连这水平不高的医药都十分的短缺,所以一手拿着医药,一手拿着符箓,能治好的治好,治不好的给个心理安慰,在古代就是莫大的善行了。至于医药以及行善的费用,自然由从信徒那里募捐来的善款支付——刘照可不想让道士们白白拿着信徒捐赠的香火钱混吃等死,同时还可以避免其他的邪教组织借“施符水”治病的手段来蛊惑人心。
当刘照逐渐的将这些想法透露给史道人之后,史道人再次被震撼了,而且他很快的想到了这其中所蕴含着的机遇。如果他能帮助刘照把这个“正一道教”——这是刘照给预想的正统道教起的名字,其实还是沿用了一个历史名词——给建立起来的话,那么教门的领袖,在刘照的设计中,相当于天主教“教宗”职位的“天师”一职,岂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想到这里,史道人激动得浑身都微微颤抖了起来,此事若能成功,那对他来说,不啻为“万世之功业”啊,岂是游走于权贵之间,靠耍嘴皮子忽悠人可比的?
自此,史道人推掉了相当一部分的应酬,对外宣称要闭关静修。每日里,除了为刘照讲经授课外,其他时间,都一头扎入了道家典籍之中,竭尽全力,想把刘照所说的“道家根本之经”编撰出来。自然,以他一人之力,想要完成此事,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史道人哪里顾得了这些,一心想着,哪怕是先树立了大纲框架出来,在刘照面前,也是一份大大的功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之最强皇帝,三国之最强皇帝最新章节,三国之最强皇帝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三国之最强皇帝,三国之最强皇帝最新章节,三国之最强皇帝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