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的路很顺利,小皇帝年纪虽小,人却稳重,让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们无不感到欣慰。
欣慰之余,便开始交口称赞两个人—
教授皇帝学业的沈太师,以及抚育皇帝多年的周家小姐。
沈太师么大家也都是一起在朝堂相处了很多年的老熟人了,深知他的脾性,是以在如常来回打了两次太极后大家便也就心照不宣地歇了。
说实话,对这位沈太师,很多人的心里其实也是有那么一些别样的情绪的,说好听一点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不好听一点嘛,就是墙头草了。
当然,自己肯定不是沈太师那般的墙头草。
这么想着,大家便又齐齐转向了那位周家小姐,人家才是“疾风知劲草”呢。夸她之余,则不忘捎带几句诸如“靖王爷可真是好眼光”之类的话,毕竟她能躲在此处安稳地抚育幼帝多年,主要靠的还是男人在外打仗夺江山嘛。
当然,闺阁小姐能如此刚毅坚强,已属实难得,尤其是形势还不明朗时。听说当初差点命丧柳湖,如今看来,也是命不该绝。三公主按说是天潢贵胄,还有那姜皇后当年还说什么与佛有缘,如今看来啊,还是这周家小姐命格更为贵重,才能后来居上。
别的不说,小皇帝如今靠的是靖王爷,而周小姐是未来的靖王妃,往后只要两人不出什么差错,小皇帝又感恩,那靖王府的富贵定然能再上一层楼。
这些话经过贺叔、彭婶、春桃等人传到周衡耳朵里,知道他们是想逗自己开心,听了便也配合地笑一笑。
世人都喜欢捧高踩低、锦上添花,如今人人称羡年轻有为的靖王爷,对三公主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视而不见他背后多少人的牺牲。
或者说,毕竟不是切肤之痛,他们也根本不在意。
想到此,周衡心里暗自叹息,不禁再次想起之前刚见了次面的沈怡来。
当时在那太原城外的小镇上,沈复虽然早了一天赶到,之后却又多逗留了一天才走。
原因无它,只是为了等着跟沈怡和沈凤荣等人见上一面。
周衡自然也留了下来,连带贺叔一家三口也是,包括谢倞。
为此,小皇帝在得知情况后也坚持留了下来,说要见一下他的“阿荣哥哥”。
于是最后所有人都留了下来。
结果这一等,还真的等来了不少人。
周衡这才知道,当年确实是沈怡鼓动了北方道总督出了些兵力去驰援沈复,当然西北道这边也是尽量出了些人。后来眼看情形变好,东北道的梁赫崖也出来支持了,为此,这两道总督如今便不惜长途跋涉、快马加鞭地赶来觐见小皇帝,顺便趁着沈复在场邀个功。
至于怎么说动的呢,除了利弊得失,为了能取得北方道的彻底信任,沈怡不惜让自己的儿子沈凤荣与北方道总督的孙女联了姻。当然,谢俨与吴副将三女儿的婚事也定了下来,据说许夫人对此很是满意。这次吴副将也来到了太原觐见皇帝,跟人介绍谢俨时已很自然地叫他“我家阿俨”,也是一副极为满意的样子。
至于东北道,正如沈太师之前所预料的,那位总督梁赫崖其实与梁侍郎早就相交,私下以兄弟相称。只是后来梁侍郎去世,怕外臣与后妃有联系受皇帝猜忌,便主动断了往来。
但这事沈怡是如何知道的呢?周衡好奇地问她,对此沈怡淡然一笑:
“我猜的!”
“当时我也顾不得了,总得冒险一试。反正成不了也没什么损失,那贱人往西北道泼的脏水已经够多了,债多不愁。但北方道那边既然要拉拢他们做个假装里通外国的局,那贱人虽则远水救不了近火,万一让就近的东北道帮着去抵御牧族,北方道那边可就漏了陷了。”
“所以我们当时思来想去,各种打听那梁赫崖的情况,三个人才能搭台唱戏嘛。结果许表姐忽然想起来,当初她们家差点要把她定给一门梁姓人家,说不会就是这东北道的梁家吧?”
“这话一说,吴将军就坐不住了,说凭什么就断定是他梁赫崖?京城姓梁的也不少啊,别的不说,陛下的外祖父就姓梁呢。”
“他们夫妻俩对京城梁侍郎的家世自然不太清楚,但我是知道的,主要是梁嫔出事后了解了些。当时还想着,梁嫔一个深宫后妃,为何就想着要来找阿复求助。是以对他们家也多少知道了些情况。结果被许表姐这么一提醒,真是老天助我!冥冥中,或许也是梁娘娘在帮她儿子吧!”
说这些话时,小皇帝也在,听了此话默然不语。不过等到后来回到京城,却加封沈怡为宁国夫人,享公主俸禄。
也到了那个时候,世人才知,宁国夫人一介女流却能亲上城头击鼓助阵,并殚精竭虑联合北方、东北两道驰援靖王爷的匡正大军,不能说扭转战局吧,起码也起了很大帮助。更有当初为了不与叛贼纪均林同流合污而不惜牺牲幼子。
如此高义,也确实当得起皇帝对她的封赏。
可惜宁国夫人却在太原拜见过皇帝及见过其弟沈复之后就回了西北,据说因为一直都没找到下落的幼子,自称无颜再回京城,并已交代其长子,死后再把骨灰带回京城,撒在靖王府里的上云池。
这些消息陆续传出来后,本来如烈火烹油般的靖王府,倒是因此降了不少热度。众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明白,靖王府的荣华富贵背后,也确实有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但靖王爷的舅家护国公府,虽说当时差点被灭门,毕竟还是留下了二子二女,且小皇帝回京后就恢复了爵位并另赐府邸。小的那两个还不知道怎么样,大的那两个,长房长孙谢俨便依旧是国公府的世子孙,只待成年后袭爵。二房的嫡长女谢玉蓉则由宁国夫人做主,与东北道梁赫崖的嫡幼子定了亲,远是远了点儿,但也是一门好亲事。
至于沈怡的长子沈凤荣,沈太师提议也让他袭了其父原有的威远侯爵位,怎奈沈凤荣坚辞不受,说已是沈家人,最后皇帝改为追封其弟纪凤华。
为此沈怡母子上书谢恩之余也对皇帝表态,为了让纪凤华死后有香火,他日沈凤荣如有第二子,便可过继。
一时间,沈家母子这事也是在京城的茶余饭后颇为热闹了一阵子。
但令世人诧异的是,功劳最大的沈复与其未婚妻周家小姐,两人却并未要求任何封赏,只在当初那次太液池出事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很快成了亲。
成亲时据说也挺有意思,并没有敲锣打鼓的出嫁迎亲,更没有什么三书六礼、纳彩请期,就那么就近挑了个万里无云的晴朗日子,两人在靖王府的上云池畔拜了天地。新娘子手里听说还拿了一束栀子花,据说是王爷亲自采来,没想到王府多年空置,里头花草倒是生机勃勃。
观礼的人也不多,据说就请了周谢两家人还有素来亲厚的那位前禁卫军统领贺佐举一家人观礼,连远在西北的宁国夫人也只能在事后让人送了份礼过来。
当然,鉴于是皇帝亲自主持,沈太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这次他倒是不避讳什么文武相交了,听说还亲自为两位新人唱喏,也是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一声“佩服!”
对此,世人也是议论纷纷,各种说法不一。
有人觉得靖王夫妇明智:
“靖王爷如今都能得陛下一声‘义父’称呼,靖王妃么…不是依旧经常进宫看望陛下么,早就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都说树大招风,还是这般行事稳妥啊!”
也有人酸溜溜地表示:
“这靖王妃…也真是福大命大。听说当初在柳湖落水,丫鬟婆子都死了,独活了她一个。现在是太液池,那般凶险,竟也让她给…啧啧,这等福分,羡慕不来啊!”
欣慰之余,便开始交口称赞两个人—
教授皇帝学业的沈太师,以及抚育皇帝多年的周家小姐。
沈太师么大家也都是一起在朝堂相处了很多年的老熟人了,深知他的脾性,是以在如常来回打了两次太极后大家便也就心照不宣地歇了。
说实话,对这位沈太师,很多人的心里其实也是有那么一些别样的情绪的,说好听一点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不好听一点嘛,就是墙头草了。
当然,自己肯定不是沈太师那般的墙头草。
这么想着,大家便又齐齐转向了那位周家小姐,人家才是“疾风知劲草”呢。夸她之余,则不忘捎带几句诸如“靖王爷可真是好眼光”之类的话,毕竟她能躲在此处安稳地抚育幼帝多年,主要靠的还是男人在外打仗夺江山嘛。
当然,闺阁小姐能如此刚毅坚强,已属实难得,尤其是形势还不明朗时。听说当初差点命丧柳湖,如今看来,也是命不该绝。三公主按说是天潢贵胄,还有那姜皇后当年还说什么与佛有缘,如今看来啊,还是这周家小姐命格更为贵重,才能后来居上。
别的不说,小皇帝如今靠的是靖王爷,而周小姐是未来的靖王妃,往后只要两人不出什么差错,小皇帝又感恩,那靖王府的富贵定然能再上一层楼。
这些话经过贺叔、彭婶、春桃等人传到周衡耳朵里,知道他们是想逗自己开心,听了便也配合地笑一笑。
世人都喜欢捧高踩低、锦上添花,如今人人称羡年轻有为的靖王爷,对三公主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视而不见他背后多少人的牺牲。
或者说,毕竟不是切肤之痛,他们也根本不在意。
想到此,周衡心里暗自叹息,不禁再次想起之前刚见了次面的沈怡来。
当时在那太原城外的小镇上,沈复虽然早了一天赶到,之后却又多逗留了一天才走。
原因无它,只是为了等着跟沈怡和沈凤荣等人见上一面。
周衡自然也留了下来,连带贺叔一家三口也是,包括谢倞。
为此,小皇帝在得知情况后也坚持留了下来,说要见一下他的“阿荣哥哥”。
于是最后所有人都留了下来。
结果这一等,还真的等来了不少人。
周衡这才知道,当年确实是沈怡鼓动了北方道总督出了些兵力去驰援沈复,当然西北道这边也是尽量出了些人。后来眼看情形变好,东北道的梁赫崖也出来支持了,为此,这两道总督如今便不惜长途跋涉、快马加鞭地赶来觐见小皇帝,顺便趁着沈复在场邀个功。
至于怎么说动的呢,除了利弊得失,为了能取得北方道的彻底信任,沈怡不惜让自己的儿子沈凤荣与北方道总督的孙女联了姻。当然,谢俨与吴副将三女儿的婚事也定了下来,据说许夫人对此很是满意。这次吴副将也来到了太原觐见皇帝,跟人介绍谢俨时已很自然地叫他“我家阿俨”,也是一副极为满意的样子。
至于东北道,正如沈太师之前所预料的,那位总督梁赫崖其实与梁侍郎早就相交,私下以兄弟相称。只是后来梁侍郎去世,怕外臣与后妃有联系受皇帝猜忌,便主动断了往来。
但这事沈怡是如何知道的呢?周衡好奇地问她,对此沈怡淡然一笑:
“我猜的!”
“当时我也顾不得了,总得冒险一试。反正成不了也没什么损失,那贱人往西北道泼的脏水已经够多了,债多不愁。但北方道那边既然要拉拢他们做个假装里通外国的局,那贱人虽则远水救不了近火,万一让就近的东北道帮着去抵御牧族,北方道那边可就漏了陷了。”
“所以我们当时思来想去,各种打听那梁赫崖的情况,三个人才能搭台唱戏嘛。结果许表姐忽然想起来,当初她们家差点要把她定给一门梁姓人家,说不会就是这东北道的梁家吧?”
“这话一说,吴将军就坐不住了,说凭什么就断定是他梁赫崖?京城姓梁的也不少啊,别的不说,陛下的外祖父就姓梁呢。”
“他们夫妻俩对京城梁侍郎的家世自然不太清楚,但我是知道的,主要是梁嫔出事后了解了些。当时还想着,梁嫔一个深宫后妃,为何就想着要来找阿复求助。是以对他们家也多少知道了些情况。结果被许表姐这么一提醒,真是老天助我!冥冥中,或许也是梁娘娘在帮她儿子吧!”
说这些话时,小皇帝也在,听了此话默然不语。不过等到后来回到京城,却加封沈怡为宁国夫人,享公主俸禄。
也到了那个时候,世人才知,宁国夫人一介女流却能亲上城头击鼓助阵,并殚精竭虑联合北方、东北两道驰援靖王爷的匡正大军,不能说扭转战局吧,起码也起了很大帮助。更有当初为了不与叛贼纪均林同流合污而不惜牺牲幼子。
如此高义,也确实当得起皇帝对她的封赏。
可惜宁国夫人却在太原拜见过皇帝及见过其弟沈复之后就回了西北,据说因为一直都没找到下落的幼子,自称无颜再回京城,并已交代其长子,死后再把骨灰带回京城,撒在靖王府里的上云池。
这些消息陆续传出来后,本来如烈火烹油般的靖王府,倒是因此降了不少热度。众人嘴上不说,心里也明白,靖王府的荣华富贵背后,也确实有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
但靖王爷的舅家护国公府,虽说当时差点被灭门,毕竟还是留下了二子二女,且小皇帝回京后就恢复了爵位并另赐府邸。小的那两个还不知道怎么样,大的那两个,长房长孙谢俨便依旧是国公府的世子孙,只待成年后袭爵。二房的嫡长女谢玉蓉则由宁国夫人做主,与东北道梁赫崖的嫡幼子定了亲,远是远了点儿,但也是一门好亲事。
至于沈怡的长子沈凤荣,沈太师提议也让他袭了其父原有的威远侯爵位,怎奈沈凤荣坚辞不受,说已是沈家人,最后皇帝改为追封其弟纪凤华。
为此沈怡母子上书谢恩之余也对皇帝表态,为了让纪凤华死后有香火,他日沈凤荣如有第二子,便可过继。
一时间,沈家母子这事也是在京城的茶余饭后颇为热闹了一阵子。
但令世人诧异的是,功劳最大的沈复与其未婚妻周家小姐,两人却并未要求任何封赏,只在当初那次太液池出事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很快成了亲。
成亲时据说也挺有意思,并没有敲锣打鼓的出嫁迎亲,更没有什么三书六礼、纳彩请期,就那么就近挑了个万里无云的晴朗日子,两人在靖王府的上云池畔拜了天地。新娘子手里听说还拿了一束栀子花,据说是王爷亲自采来,没想到王府多年空置,里头花草倒是生机勃勃。
观礼的人也不多,据说就请了周谢两家人还有素来亲厚的那位前禁卫军统领贺佐举一家人观礼,连远在西北的宁国夫人也只能在事后让人送了份礼过来。
当然,鉴于是皇帝亲自主持,沈太师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这次他倒是不避讳什么文武相交了,听说还亲自为两位新人唱喏,也是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由衷地夸一声“佩服!”
对此,世人也是议论纷纷,各种说法不一。
有人觉得靖王夫妇明智:
“靖王爷如今都能得陛下一声‘义父’称呼,靖王妃么…不是依旧经常进宫看望陛下么,早就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都说树大招风,还是这般行事稳妥啊!”
也有人酸溜溜地表示:
“这靖王妃…也真是福大命大。听说当初在柳湖落水,丫鬟婆子都死了,独活了她一个。现在是太液池,那般凶险,竟也让她给…啧啧,这等福分,羡慕不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