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朱来上朝这件事情,大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好奇怪的。
哪怕这两三年来老朱上朝的频率越来越低,可是一些重要的场合从未缺席,有些大事还是需要他来定夺。
偶尔心血来潮来奉天殿主持早朝,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是皇帝的权力。也不得不说老朱,这也算是开创了大明皇帝‘不上朝’的先例。
当然这和以后的正德、嘉靖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老朱不上朝是在为朱允熥铺路。那两位的话,不一定是在安心享乐、修道,也是在夺权、制衡。
权柄依然在皇帝的手中呢,就算是老朱不来上朝,文武百官也不敢有什么放肆,毕竟早朝还有皇太孙在坐镇。
开朝后,简单的各衙门奏报,老朱基本上没什么意见,大多数也都是让朱允熥处理。
等到奏事环节,陈迪主动出班说道,“启奏陛下,各地衙门已经张贴传位诏书,天下黎民俱已知晓。”
老朱也不生气,笑着说道,“好,这般好事是该早些昭告天下,我大明子民也该知道要皇太孙英明睿智,能为大明社稷谋福。”
百官对此也习以为常了,以前皇帝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夸赞太子。现在也没什么改变,总是不断的在各种场合夸奖太孙,让大家都知道储君很好。
朱允熥对此都习以为常了,一开始或许还有些羞耻感、会觉得稍微有那么一点脸红,但是听多了就真的觉得没什么。
有些时候一些上位者真的不是昏聩,而是每天只能听到各种赞美,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习惯了只听一些悦耳的话了。
陈迪壮起胆子说道,“陛下,臣斗胆。礼部当筹办大典,只是未能知晓日期,很多事情就难以筹办。”
皇帝传位诏书都已经颁布了,可是没有定下来具体日期。大家都不怀疑老朱传位的真实性和决心,可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很多事情也心里没底。
不要说陈迪这个时候非常的紧张了,其他的文武百官也都开始紧张起来了,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一些。
老朱倒是干脆,直接说道,“朕是在寿诞之时定下传位之事,这些天朕也问了钦天监。太孙生辰后七天为吉日,可登基。”
这一下答案算是彻底明确了,也没有让人特别意外,毕竟此前猜测的重点时间节点就包括朱允熥的生辰。
拖到明年是不可能的,因为到时候自然也就是要考虑改年号之类的事情。不可能前脚登基立刻就改年号,正常情况下是要继续先前的年号到新一年。
除非是朱棣那样的情况,在七月初一,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
到了朱允熥这里,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九生辰,十六登基,看起来也留下来了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筹办的事情也不会耽搁太多。
既然皇帝都说了十一月十六是吉日、适合登基,那么这自然也就是黄道吉日了,根本不用多怀疑。
对于陈迪等人来说,现在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样去更好的安排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
登基大典不是什么小事情,需要考虑的事情确实比较多,需要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少,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郁新这时候就急忙上前说道,“启奏陛下,太孙登基必然国之盛事,不然难显朝廷之盛!”
不少人也都在点头,郁新这么说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登基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是无比盛大的事情,就算是在乱世时,也会准备一番。
草头王还要想方设法弄个金色的椅子呢,更何况这还是大一统王朝呢,更何况现在的大明强盛无比,起码四周看不到任何敌人。
再加上三十年的发展,大明今非昔比,自然也有一定的底气去举办一场盛大的大典了。
老朱闻言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极是,朕祭告天地开大明社稷。彼时尚且有内忧外患,如今四处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大典不能马虎了。”
这话也就是老朱能说了,当初老朱登基的时候虽然周边还有一些割据,但是那也都是秋后蚂蚱罢了,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可是老朱现在理解为当时有割据、没有统一,那就只能认了。
其实大家也都能猜得到,说到底就是老朱的意思就是登基大典一定要隆重,绝对不能寒酸了,绝对不能应付了事。
朱允熥在这个时候依然是跟个没事人一般,就好像这些话题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始终就是保持着一言不发的样子。
但是大家也不会说些什么,说到底就是以他的身份,尤其是老朱在场,这类话题还是只听不说更好一些,要不然会让人觉得他不知进退、得意忘形。
老朱算是给大家更多的明确信号了,也知道了具体的时间,以及初步的一些心意,很多事情自然也就心里有数,如何操办就更为有底。
郁新壮着胆子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大典之时,当以十二万两白银为数,各处不显仓促。”
听到了这个数字,不少文武官员就显得不能淡定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了,甚至是大明在仪式方面花费最大的一次。
现在还没有货币贬值呢,不能和历史上的大明后期相比。中后期皇帝大婚一次次增加预算,那也是十几万两就不错了,几十万两就不敢想了。
老朱听到了之后也是有些皱眉,他不想委屈了朱允熥,可是十二万两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多了。
朱允熥更急,他淡定不了,“启奏皇祖父陛下,朝廷所需花销实在太多,十二万两实在太过。孙臣斗胆,请以六万两白银为准。”
虽然六万两白银依然是庞大的数字了,可是朱允熥直接砍了一个对半,这也让不少人觉得皇太孙还是勤俭的。
老朱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了解郁新,这人是有本事的。既然报出来了十二万两白银,那意思就是说抽出来这些银两的话,不会影响朝廷大事。
他了解这些,他相信朱允熥肯定也是知道这些,不过即使如此依然要削减一半,只能说这孩子实在是太懂事,太喜欢委屈自己了。
谁不喜欢场面宏大、隆重呢,谁不想风风光光的登基称帝呢,怎么在这个时候就偏偏要委屈自己?
朱允熥看到老朱脸色,连忙上前说道,“启奏皇祖父陛下,孙臣此前大婚已花费不少。明年朝廷用度也颇多,不好一下子拿出太多。”
朱允熥随即看向郁新说道,“你为户部尚书,该知道国库没有多少赢余,岂能花销如此之多!”
郁新也是没法子啊,这笔钱是不得不花的,而且花少了肯定也是有些不像话,到时候还会惹得皇帝和太孙都不高兴。
更何况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办这样的事情呢,皇帝是直接传位,和所谓的灵前继位有本质的区别,这大典自然也就不用仓促了。
甚至就算是灵前继位,那也是很多人提前都做了一些准备的,该有的还是会有,不会因为老皇帝驾崩了,就让新皇帝寒酸的登基。
朱允熥是真的急了,继续说道,“皇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若是一口气拿出十二万两,朝廷明年必然有亏空!”
这一下老朱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朝廷现在的财政情况如何,他其实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也知道朱允熥这么说可能的是有些规划的。
说到底就是现在的朱允熥基本上就是在监国、处置政事,对于财政情况更加了然于胸,是真的有些担心财政转不过来了。
朱允熥随即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六万两足以!”
老朱摆手说道,“礼部与诸衙门仔细商议,定好规制,召鸿儒以汉家古礼为准。”
文武百官也没意见,老朱在大明开国后一直都是在努力回复一些传统的仪式,很多都是参照了一些唐宋的制度、礼仪,然后加以改进。
此前定下的一些皇帝登基的仪式已经有了一些框架,现在再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算是与时俱进。
老朱继续说道,“这些事情礼部抓紧点,到时候直接奏报到朕跟前,早些定下来章程才好筹办接下来的事。”
这么说自然也没什么问题,先定下来足够的规矩,才好做接下来的事情,总该是有着方案才能够更好的执行啊。
朱允熥都有些无语了,看起来这是被‘削权’了,老朱是打算直接亲自管登基大典的一些事情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下朝,朱允熥立刻找到老朱,“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了!”
“那也不能是六万!”老朱有些生气的说道,“你也知道郁新那人,若是国库空虚,他岂敢开那个口!”
这也算是事实,平时的时候郁新都是在哭穷,都是手里没钱。
现在既然提出十二万两白银,肯定是能运转开,哪怕这里头有很大一部分是将明年的一些收入算进去,但是好歹也是能运转开。
“明年要花的不会少,十二万两也太多了。”朱允熥说道,“真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再登基的话,那不是要花二十万两?五十万两?”
这一下老朱也不好反驳了,虽然他很想直接定下来登基花销的具体数字,但是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大明说不定也有衰落的时候,那时候怎么可能拿出来一大笔钱。定下来一个固定的数额‘永为定制’,真的也就是想想罢了,非常不现实。
老朱就认真问道,“就不能多等一年?”
“总要留点余钱才好,以后花销的地方多。”朱允熥直白说道,“真要是出个急事,那又是一大笔开销了。”
老朱气的不轻,随即也叹了口气。他明白朱允熥的担心,无非就是担心出现‘坏账’。
他现在身子骨是挺好,但是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没了。
假如明年没了的话,朝廷已经将财政的收入提前用在了皇帝登基了。到那时候怎么办,自然也就只能是提前将后年的财税算进去了。
所以还是留点余钱比较好,这样心里更加的安稳、踏实,说不定这笔钱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老朱随即不高兴的说道,“盼着咱早死是不是?”
朱允熥尴尬笑着说道,“哪能这么说,起码等文垚长大点再说,我和妙锦带不好孩子。”
老朱笑了笑,随即问道,“你侍妾有了身孕,现在如何了?”
“照料着呢,看样子还行。”朱允熥小声说道,“我盼着是一个闺女,这样好一点。”
老朱本能的想说男孩更好,但是再想想朱文垚,说道,“那倒也是,过个一两年再多生男娃!”
朱允熥也跟着说道,“这事倒是也不用多想,就说这一次开销。十二万两太多了,我还想着明年不急着给我修陵,就等着祖父勘定好地。”
老朱瞪眼说道,“你的陵不急着修,但是咱圈好了地,你得让人去开个工!”
朱允熥哭笑不得了,“难道还怕我跑了不成?”
“这可说不准!”老朱就不客气的说道,“等咱死了,你真要是跑了,咱也没法子。得圈好地、定下来,到时候你跑也跑不了!”
朱允熥也只能说道,“我本来也是这意思,明年先给我爹的陵寝好好升格。我那边就开个工、圈个地,暂时放一放不要紧,安排几个人过去做做样子就行。”
老朱对此没意见,朱允熥的陵寝确实没必要着急忙慌的就加紧建设。
“我和妙锦也仔细算过,八万两就很多了。”朱允熥继续说道,“她还说从内帑拆借出来一些钱,就是怕国库不足。”
老朱顿时两眼放光,“是啊,内帑能拿出来银钱给朝廷,那就是不缺钱!”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朱允熥赶紧说道,“那也是要还的,我那宝钞的事情还没弄好呢,岂能功亏一篑,现在宝钞能当铜钱、白银用,朝廷的白银可不多!”
老朱也偃旗息鼓了,宝钞的坑是他挖的,朱允熥在填呢!要不是宝钞的坑,国库也不至于现在这么拮据!
哪怕这两三年来老朱上朝的频率越来越低,可是一些重要的场合从未缺席,有些大事还是需要他来定夺。
偶尔心血来潮来奉天殿主持早朝,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是皇帝的权力。也不得不说老朱,这也算是开创了大明皇帝‘不上朝’的先例。
当然这和以后的正德、嘉靖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老朱不上朝是在为朱允熥铺路。那两位的话,不一定是在安心享乐、修道,也是在夺权、制衡。
权柄依然在皇帝的手中呢,就算是老朱不来上朝,文武百官也不敢有什么放肆,毕竟早朝还有皇太孙在坐镇。
开朝后,简单的各衙门奏报,老朱基本上没什么意见,大多数也都是让朱允熥处理。
等到奏事环节,陈迪主动出班说道,“启奏陛下,各地衙门已经张贴传位诏书,天下黎民俱已知晓。”
老朱也不生气,笑着说道,“好,这般好事是该早些昭告天下,我大明子民也该知道要皇太孙英明睿智,能为大明社稷谋福。”
百官对此也习以为常了,以前皇帝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夸赞太子。现在也没什么改变,总是不断的在各种场合夸奖太孙,让大家都知道储君很好。
朱允熥对此都习以为常了,一开始或许还有些羞耻感、会觉得稍微有那么一点脸红,但是听多了就真的觉得没什么。
有些时候一些上位者真的不是昏聩,而是每天只能听到各种赞美,时间久了自然也就习惯了只听一些悦耳的话了。
陈迪壮起胆子说道,“陛下,臣斗胆。礼部当筹办大典,只是未能知晓日期,很多事情就难以筹办。”
皇帝传位诏书都已经颁布了,可是没有定下来具体日期。大家都不怀疑老朱传位的真实性和决心,可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很多事情也心里没底。
不要说陈迪这个时候非常的紧张了,其他的文武百官也都开始紧张起来了,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敏感了一些。
老朱倒是干脆,直接说道,“朕是在寿诞之时定下传位之事,这些天朕也问了钦天监。太孙生辰后七天为吉日,可登基。”
这一下答案算是彻底明确了,也没有让人特别意外,毕竟此前猜测的重点时间节点就包括朱允熥的生辰。
拖到明年是不可能的,因为到时候自然也就是要考虑改年号之类的事情。不可能前脚登基立刻就改年号,正常情况下是要继续先前的年号到新一年。
除非是朱棣那样的情况,在七月初一,祭告天地,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为永乐。
到了朱允熥这里,就是农历十一月初九生辰,十六登基,看起来也留下来了一点缓冲的余地,可以筹办的事情也不会耽搁太多。
既然皇帝都说了十一月十六是吉日、适合登基,那么这自然也就是黄道吉日了,根本不用多怀疑。
对于陈迪等人来说,现在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了,自然也就知道该怎么样去更好的安排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
登基大典不是什么小事情,需要考虑的事情确实比较多,需要的时间肯定也不会少,这一点大家也都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郁新这时候就急忙上前说道,“启奏陛下,太孙登基必然国之盛事,不然难显朝廷之盛!”
不少人也都在点头,郁新这么说绝对没有什么问题,登基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是无比盛大的事情,就算是在乱世时,也会准备一番。
草头王还要想方设法弄个金色的椅子呢,更何况这还是大一统王朝呢,更何况现在的大明强盛无比,起码四周看不到任何敌人。
再加上三十年的发展,大明今非昔比,自然也有一定的底气去举办一场盛大的大典了。
老朱闻言点头说道,“爱卿说的极是,朕祭告天地开大明社稷。彼时尚且有内忧外患,如今四处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大典不能马虎了。”
这话也就是老朱能说了,当初老朱登基的时候虽然周边还有一些割据,但是那也都是秋后蚂蚱罢了,不会成为心腹大患。
可是老朱现在理解为当时有割据、没有统一,那就只能认了。
其实大家也都能猜得到,说到底就是老朱的意思就是登基大典一定要隆重,绝对不能寒酸了,绝对不能应付了事。
朱允熥在这个时候依然是跟个没事人一般,就好像这些话题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始终就是保持着一言不发的样子。
但是大家也不会说些什么,说到底就是以他的身份,尤其是老朱在场,这类话题还是只听不说更好一些,要不然会让人觉得他不知进退、得意忘形。
老朱算是给大家更多的明确信号了,也知道了具体的时间,以及初步的一些心意,很多事情自然也就心里有数,如何操办就更为有底。
郁新壮着胆子说道,“陛下,臣以为殿下大典之时,当以十二万两白银为数,各处不显仓促。”
听到了这个数字,不少文武官员就显得不能淡定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了,甚至是大明在仪式方面花费最大的一次。
现在还没有货币贬值呢,不能和历史上的大明后期相比。中后期皇帝大婚一次次增加预算,那也是十几万两就不错了,几十万两就不敢想了。
老朱听到了之后也是有些皱眉,他不想委屈了朱允熥,可是十二万两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多了。
朱允熥更急,他淡定不了,“启奏皇祖父陛下,朝廷所需花销实在太多,十二万两实在太过。孙臣斗胆,请以六万两白银为准。”
虽然六万两白银依然是庞大的数字了,可是朱允熥直接砍了一个对半,这也让不少人觉得皇太孙还是勤俭的。
老朱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他了解郁新,这人是有本事的。既然报出来了十二万两白银,那意思就是说抽出来这些银两的话,不会影响朝廷大事。
他了解这些,他相信朱允熥肯定也是知道这些,不过即使如此依然要削减一半,只能说这孩子实在是太懂事,太喜欢委屈自己了。
谁不喜欢场面宏大、隆重呢,谁不想风风光光的登基称帝呢,怎么在这个时候就偏偏要委屈自己?
朱允熥看到老朱脸色,连忙上前说道,“启奏皇祖父陛下,孙臣此前大婚已花费不少。明年朝廷用度也颇多,不好一下子拿出太多。”
朱允熥随即看向郁新说道,“你为户部尚书,该知道国库没有多少赢余,岂能花销如此之多!”
郁新也是没法子啊,这笔钱是不得不花的,而且花少了肯定也是有些不像话,到时候还会惹得皇帝和太孙都不高兴。
更何况大家也都是第一次办这样的事情呢,皇帝是直接传位,和所谓的灵前继位有本质的区别,这大典自然也就不用仓促了。
甚至就算是灵前继位,那也是很多人提前都做了一些准备的,该有的还是会有,不会因为老皇帝驾崩了,就让新皇帝寒酸的登基。
朱允熥是真的急了,继续说道,“皇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若是一口气拿出十二万两,朝廷明年必然有亏空!”
这一下老朱也不得不认真对待了,朝廷现在的财政情况如何,他其实也是心里有数的,他也知道朱允熥这么说可能的是有些规划的。
说到底就是现在的朱允熥基本上就是在监国、处置政事,对于财政情况更加了然于胸,是真的有些担心财政转不过来了。
朱允熥随即继续开口,说道,“陛下,六万两足以!”
老朱摆手说道,“礼部与诸衙门仔细商议,定好规制,召鸿儒以汉家古礼为准。”
文武百官也没意见,老朱在大明开国后一直都是在努力回复一些传统的仪式,很多都是参照了一些唐宋的制度、礼仪,然后加以改进。
此前定下的一些皇帝登基的仪式已经有了一些框架,现在再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整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算是与时俱进。
老朱继续说道,“这些事情礼部抓紧点,到时候直接奏报到朕跟前,早些定下来章程才好筹办接下来的事。”
这么说自然也没什么问题,先定下来足够的规矩,才好做接下来的事情,总该是有着方案才能够更好的执行啊。
朱允熥都有些无语了,看起来这是被‘削权’了,老朱是打算直接亲自管登基大典的一些事情了。
好不容易才等到下朝,朱允熥立刻找到老朱,“祖父,十二万两实在太多了!”
“那也不能是六万!”老朱有些生气的说道,“你也知道郁新那人,若是国库空虚,他岂敢开那个口!”
这也算是事实,平时的时候郁新都是在哭穷,都是手里没钱。
现在既然提出十二万两白银,肯定是能运转开,哪怕这里头有很大一部分是将明年的一些收入算进去,但是好歹也是能运转开。
“明年要花的不会少,十二万两也太多了。”朱允熥说道,“真要是开了这个头,后世子孙再登基的话,那不是要花二十万两?五十万两?”
这一下老朱也不好反驳了,虽然他很想直接定下来登基花销的具体数字,但是也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大明说不定也有衰落的时候,那时候怎么可能拿出来一大笔钱。定下来一个固定的数额‘永为定制’,真的也就是想想罢了,非常不现实。
老朱就认真问道,“就不能多等一年?”
“总要留点余钱才好,以后花销的地方多。”朱允熥直白说道,“真要是出个急事,那又是一大笔开销了。”
老朱气的不轻,随即也叹了口气。他明白朱允熥的担心,无非就是担心出现‘坏账’。
他现在身子骨是挺好,但是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没了。
假如明年没了的话,朝廷已经将财政的收入提前用在了皇帝登基了。到那时候怎么办,自然也就只能是提前将后年的财税算进去了。
所以还是留点余钱比较好,这样心里更加的安稳、踏实,说不定这笔钱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
老朱随即不高兴的说道,“盼着咱早死是不是?”
朱允熥尴尬笑着说道,“哪能这么说,起码等文垚长大点再说,我和妙锦带不好孩子。”
老朱笑了笑,随即问道,“你侍妾有了身孕,现在如何了?”
“照料着呢,看样子还行。”朱允熥小声说道,“我盼着是一个闺女,这样好一点。”
老朱本能的想说男孩更好,但是再想想朱文垚,说道,“那倒也是,过个一两年再多生男娃!”
朱允熥也跟着说道,“这事倒是也不用多想,就说这一次开销。十二万两太多了,我还想着明年不急着给我修陵,就等着祖父勘定好地。”
老朱瞪眼说道,“你的陵不急着修,但是咱圈好了地,你得让人去开个工!”
朱允熥哭笑不得了,“难道还怕我跑了不成?”
“这可说不准!”老朱就不客气的说道,“等咱死了,你真要是跑了,咱也没法子。得圈好地、定下来,到时候你跑也跑不了!”
朱允熥也只能说道,“我本来也是这意思,明年先给我爹的陵寝好好升格。我那边就开个工、圈个地,暂时放一放不要紧,安排几个人过去做做样子就行。”
老朱对此没意见,朱允熥的陵寝确实没必要着急忙慌的就加紧建设。
“我和妙锦也仔细算过,八万两就很多了。”朱允熥继续说道,“她还说从内帑拆借出来一些钱,就是怕国库不足。”
老朱顿时两眼放光,“是啊,内帑能拿出来银钱给朝廷,那就是不缺钱!”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朱允熥赶紧说道,“那也是要还的,我那宝钞的事情还没弄好呢,岂能功亏一篑,现在宝钞能当铜钱、白银用,朝廷的白银可不多!”
老朱也偃旗息鼓了,宝钞的坑是他挖的,朱允熥在填呢!要不是宝钞的坑,国库也不至于现在这么拮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我才是皇太孙,大明:我才是皇太孙最新章节,大明:我才是皇太孙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