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玉熙宫。

  整个大殿,都被从陈家书库中搬来的门户豪强家族图册填满。

  朱厚熜都不由得惊了。

  近三年来,锦衣卫缇骑四出,仅朝廷官、吏就杀了十数万人。

  其牵连者,更是达数十万人计。

  除此以外,晋、徽、潮三大商帮,不久前的两番扫黑除恶,伏诛者绝对过了百万之数。

  下狱、流徙等诸罪在上,至少也有几十万之众。

  而在嘉靖三十九年,朝廷普查时,整个大明朝,也不过一亿两千万人。

  尽管这数目不准,天下大族、富户、地主都有藏匿人口的习惯,而山贼、响马、流民等又不在普查之列,但大明朝人口,最多也就一亿五千万左右。

  当然,这三年来,大明朝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新生孩童在暴涨,朱厚熜估摸着,少说又增加了一千万人口。

  满打满算,现在的大明朝,一亿六千万人左右。

  可以说,朱厚熜灭掉了大明朝百分之二的既得利益者,又增加了百分之五以上的新生儿,总体人口仍在快速上涨中。

  但朱厚熜怎么都没想到,都杀了这么多人了,大明朝中的“顽固势力”还这么多。

  不信邪的朱厚熜,从檀木箱中随便取出了本图册,来自浙江、宁波府。

  翻开目录,四大望族的名字立刻出现。

  镜川杨氏、鉴桥屠氏、月湖陆氏和槎湖张氏。

  宁波一府之地,下辖区区五县,却有四方望族,朱厚熜的心沉了下去,继续翻看下去。

  镜川杨氏,花木连理。

  杨氏世家在镜川之阳,小江湖之阴,麟凤洲之上,谚称“杨家巉”,宗族繁甚,鼎分为三,有东杨、西杨、中杨之称。

  宁波四大家族之首,经数代人的积累与经营。

  始祖杨再十一君(失其名讳)应该算是其中比较低调的一位了,少有诗名,南宋德佑年间,那时正值宋元交际之时,杨公自以世为宋臣,遂高隐不出,作咏史诗以自见。

  之后他的子孙也是坚守其训,俱以传经世其家,所以那时候的杨氏家族,也被人冠以了“镜川杨氏,执义不仕”的赞誉。

  之后传了七代,到本朝景泰年间杨守陈、杨守阯兄弟这一辈,大显于世。

  据说那时候杨氏家族中但凡花木,都常常会长出连理双瓣的情况,乡里乡亲的都是大为惊奇,但却一直“不知其何祥也”。

  直到守陈、守阯两兄弟“举乡试第一,皆甲科高等,官词林,对掌两京学士,位并少宰”之时,方才发现这连理花木的征兆,正是预示着有一天,杨家会有两兄弟比翼齐飞,将这“镜川杨氏”的声望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陈家书库中,却道杨氏发迹更早,杨守陈、杨守阯的祖父,人称“栖云先生”的杨範开始,杨家就已经发迹了。

  杨範,字九畴,体长,美凤仪,行止有度,后被追赠为吏部右侍郎,他生育三子,长子杨自惩,字复之,赠吏部右侍郎,次子杨自悆,赠大理寺卿,小儿子杨自忞,赠兵部员外郎。

  杨自惩的两个儿子,就是守陈、守阯兄弟俩了。

  老大杨守陈,礼部尚书,谥号文懿,老二杨守阯,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自号碧川。

  杨氏“一门三尚书”,另外两位,则是他俩的堂兄弟,叔叔杨自悆的儿子杨守随,太子少保,工部尚书,谥号康简,当时杨守随衣锦荣归,在如今的三板桥街,三板桥至青石桥处建了康简公第,三板桥也被改称为了“锦里桥”,康简公第前的那条小巷,就是锦里巷。

  除了以上这些位厉害角色,杨氏族人杨守隅,官至广西布政使,杨茂元,官至刑部右侍郎,杨茂仁,四川按察使……等等。

  数十位国朝名臣,盖东南为极盛也。

  …

  鉴桥屠氏,文雅博学。

  …

  月湖陆氏,务实进取。

  …

  槎湖张氏,甬上望族。

  …

  大明朝两百年,累用官员过两百万人,即便这些官员有百分之一传承下来,也有万族之多。

  况且,两宋、北元时期的名门望族还没有死绝,在本朝死灰复燃,传承家族就更多了。

  再加上,鞑靼覆灭、大小琉球内附、马六甲归附,收复高丽,控扼倭岛……等等,凡是以前的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大家大业,无不举家迁至国内,盘踞一方。

  这部分从外边来的大势力,陈家书库还在陆续收录中,但能称得上大族的,起码也有上万家。

  虽然在朝廷、锦衣卫、东厂的威压下,这些家族逐渐选择了低调,但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经营,使得这些家族在地方早就无法无天,短暂的蛰伏,只为过后更大的猖狂。

  而这群人,也是影响朝廷律法在地方推行的最大阻力。

  权贵豪门,奢华无度。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朝廷“清丈田亩、均地于民”的国策,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种强制性的“均富”,让门户豪强损失惨重,足以让这些家族伤筋动骨。

  但要是说,就这样想弄死这群为官不仁、为富不仁、枉为人子的东西,让大明朝、让万民彻底摆脱“国弱民贫”,必须要下个几千年来未有过的狠手。

  朱厚熜松开手,宁波府门户豪强家族图册又落回了檀木箱中,转身进入了精舍。

  乱击的铜罄声,透露出圣绪的烦躁,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黄锦挥退了所有太监、宫女,独自己留下。

  大殿忽然有了变化,在这晚秋时节,竟变得如盛夏那般酷热,让人大汗淋漓,但紧接着,又如深冬那般寒冷,刚出的汗水,就结成了冰霜。

  秦制影响华夏数千年。

  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废除诸侯国等一切地方自治衙署,连最基层的县令都要由皇帝直接任免。

  然而,在县以下的基层,如乡、亭、里等,只能由农村宗族推举地方豪强作为乡长、亭长、里长,其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法令的执行表面上是按照森严的秦法,但地方豪强和宗族势力十分顽固,地方始终不会紧跟朝廷的国策和动作。

  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无论从道德上、信仰上,还是实际控制力上,都深深维护着地方对朝廷的这股离心力。

  经济上,朝廷需要大族、地主在地方上的统治,以维护朝廷统治。

  但是,大族、地主一旦兼并土地严重,勾结士大夫阶层、皇室宗族、皇帝亲戚等权贵,做大做强,就会影响朝廷的统治。

  所以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是朝廷和地方、君权和官僚中间阶层的反复斗争。

  要不是这次李春芳冒头,变着法对抗圣意,朱厚熜都险些忘了地方上的真实情形了。

  朱厚熜站到了精舍里诸朝书架前,从大明朝往前,不断翻看着以前的历史,想从中寻找解决天下豪强的办法。

  北元、两宋、五代十国、唐、随、南北朝、两晋、三国、东汉……西汉。

  至汉朝开国,汉高祖刘邦就实行了迁徙楚国六大贵族豪强到自己的陵墓长陵,以此来打压战国时期长期形成的六国的各地方宗族势力。

  而汉初整体贫困,迁徙了秦末六国的地方豪强,地方上基本没有大的豪强大地主了。

  但到了文帝、景帝时代,采取与民休息的国策,以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于是乎,经过文景之治,“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

  也就是说,汉初的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主政皇帝或皇后、太后,又做好了个超级大蛋糕。

  到汉武帝即位之初,大汉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切分这块大蛋糕了。

  但实际上,这块大蛋糕早已被新兴的权贵集团切分了。

  这便是汉武帝初年,国库能调动财力仍十分有限的原因。

  汉朝的权贵利益集团,聚敛了绝大部分的财富,霸占了朝廷大部分利益。

  大汉权力,不在大汉皇帝一人手中,而在外戚、地方豪强、士大夫阶层等庞大的权贵势力手里。

  “迁茂陵令!”

  汉武帝颇具雄才睿智的“软性”改革方式,映入了朱厚熜的视线。

  元朔二年,汉武帝颁布《迁茂陵令》。

  凡是财富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京城附近的茂陵。

  汉代财富形式大多是土地、房宅,奉旨迁徙的大族、豪强只得贱卖土地房宅之产。

  但是,全国所有富户都要迁徙,谁来买田呢?

  于是,大汉朝廷就出面将千万亩良田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农民,朝廷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税收。

  汉武帝还曾尝试低息贷款的农业“反哺”模式:由朝廷向农户提供借贷,三年后折成实银,只加一成利钱归还朝廷。

  这样,赤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王朝政府粮食税收激增,而豪门利益集团的巨额财产,则在迁徙茂陵的过程中被强行“均富”了。

  现如今,土地,在“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国策下已经进行了,所差的,就是房宅了。

  朱厚熜眼中闪烁出精光,门户豪强的广厦,是时候,让万民尽开颜了。

  最值得称道的是,迁茂陵令对门户豪强的财产剥夺并非流血屠杀,而是极具魅力的软性迁徙政策。

  汉武帝的这种做法很聪明,对迁徙茂陵的豪门巨富颇有奖励,即朝廷支付给每户迁徙者二十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人、地,都是王的,没有强抢,还给钱,要是再不听命,就属于给脸不要脸了。

  汉武帝的剑锋利,我嘉靖的剑也未尝不利!

  “着旨。”

  朱厚熜的声音从精舍传出,回荡在大殿中,黄锦闻声而跪。

  “自今日始,凡国朝家中,有三万两纹银及以上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永陵,朝补纹银两千两,若有隐匿之家,万民皆可检举,查证无误,抄没之财,均半于举者。”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寝所在。

  永陵,是朱厚熜登基后就开始修建的万年吉壤。

  都在京城附近,方便朝廷、锦衣卫监视控制,关键的是,脱离了其固有的宗族家乡,故而再也不能在地方发展壮大它的势力。

  和汉武帝一样,这项国策,是长期执行的,只要地方有新的地方豪强、特殊利益集团出现,就再迁移到新的天子陵墓居住,脱离可以它发展壮大的故乡土壤。

  如此一来,上至王公大族,下至奸商地主,统统不能再继续发展壮大,重新地位下降。

  而汉朝没有将这项国策贯彻始终的原因,就是在汉宣帝、汉元帝时期,汉廷已再无力牢牢束缚地方豪强的兼并土地、势力扩张。

  即便汉元帝一度想恢复汉武帝时的“迁徙豪强至陵寝”的制度,却执行五年毫无成效,遭到抵制。

  最终在汉元帝永光四年十月,在士大夫的强烈抵制下,诏令从此不再迁徙豪强。

  说到底,是汉武帝死了。

  但今朝不同汉朝,朱厚熜有信心让天下豪强永生永世翻不过身。

  皇族之下,当世第一的家族是南充陈家,以陈家的表现不像是糊涂之家,“徙陵”后,陈家就在门户豪强头上镇着。

  而锦衣卫,就渗透在永陵的方方面面,确保不会有乱子产生。

  “奴婢遵旨!”

  黄锦领旨,从地上爬起,在御案请过朱笔、宣纸,依万岁爷口谕分毫不差书写,在写下“钦此”二字后,便放下朱笔,吹了吹纸上的墨,肃穆请过传国玉玺,加盖在旨上。

  迁永陵令旨,成。

  不经内阁商议,此为中旨,内阁、六科有驳旨之权,但这天下,已有很多年没有内阁、六科敢驳圣旨了。

  兹事体大,黄锦亲去内阁传旨,临行前,通知了锦衣卫,将大殿里的檀木箱都搬回北镇抚司,小心放好,接下来这些图册记录的家族,一个都不能少,都要迁徙到永陵,显然,这全是锦衣卫的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