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日,京师的百姓连年都顾不得过了,西北灾民的惨状映和着内阁的清誉。
灾民愈惨,内阁借的这笔银子便越正当,严嵩、徐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便越是正面积极。
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这一切告诉大明的百姓,朝廷借钱的必要性,严阁老是千古一相。
只不过坊间越是如此,严嵩便越是睡不着觉,自得知此事起,本就上了年纪的严嵩已然一天一夜未曾合眼了。
“严世蕃,我教你办的差,你难不成又当成耳旁风了?!”
方才入中庭还没等跨进内阁值庐门槛的严世蕃,脚步一滞,而后有些不耐烦的看向了严嵩。
“爹,您还记得昨日您吩咐我作甚吗?”
“我还没老糊涂呢!”严嵩闻言面带愠色,而后质问道:“你这话的意思是你今日压根就什么都没办?”
“我办甚?!人家百姓都要给你修生祠了,我腆着大脸过去告诉他们,我爹是个混蛋,你们把这生祠撤了吧?”
听着严世蕃的话,严嵩的血压明显涨了起来。
“你在说甚胡话?!阁部的商税税制你究竟看没看过?!第一个要推开的便是市摊门市之税!这才几日,京师就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后面没有那几个商人在从中作梗,你自己信吗?”
“今日他们能给你爹立生祠,明日市摊门市税收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就得拿小人扎你爹了!”
严世蕃默然许久这才开口。
“爹,您知道这般一来,咱们此番赈灾能省下多少银子吗?!”
“不知死活的东西!你……”
不待严嵩说完,严世蕃便已然跑出了值庐,临走只丢下一句。
“动不动就急,有甚好急的啊!”
天子将内帑财权给了户部,只不过严嵩却从未感觉到自己手上的权柄有所增强。
以前是代天牧民,出了天大的事情,天子都能兜住。
权柄来了,可眼下连个给严家兜底的人都没了。
就在严嵩坐在厅中愣神之际,内阁的书吏径自跑进了严家。
“严阁老,徐相公差卑职问一句,这市肆门摊之税,今日就要下发给各布政使司衙门了,阁老可还有批注要加?”
“各府县户曹书吏都预备好了吗?”严嵩漠然问道。
“已然备下了,每县先募百人,应当暂时够了。”
沉吟许久之后,严嵩这才长叹了口气道:“下发吧。”
“喏。”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势成骑虎的严嵩也只得先将文书下发。
而严嵩的心里,几个商户骂自己两句也就骂了,这么多年都捱过来了。
但千万可别出旁的幺蛾子了。
——
柳泉居内。
邹望端坐包厢之中,一众徽商、齐商、晋商齐聚柳泉居。
包厢内挂着“下知有之”四字。
“咱们这般吹捧严阁老,这不就是要把严阁老架在火上烤吗?再过些时日,收税的胥吏收到百姓家门上去……啧啧。”
说话人名叫王崇义,蒲州晋商,亦是毗邻震中的郡县,只不过王家近亲多在外经商出仕,没有受太大影响。
爱有多深,恨便有多深。
眼下将严嵩捧起来容易,也就意味着将来严嵩摔下来有多容易。
王崇义都不敢想,这等过些时日,严嵩的名声会美到什么程度。
“东湖,你当真要将这唱报馆给开到山西去?河东地僻,这肯定是亏本买卖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唱报馆的买卖不能这么算啊。”邹望随手放下了手中茶盏,继续道:“开一家唱报馆,不过就是几十两银子罢了,亏也就是亏这几十两。”
“严阁老殚精竭虑,灾民水深火热……”邹望话音一顿,而后看向了王崇义继续问道:“既不用毁家纾难,而且还有利息拿,就可以臂助朝廷赈灾,得一个清名,你若是百姓,你还好意思敞开漫天要价吗?”
“不仅省时,而且省钱,不过区区几十两银子,难道方田连这点银子都舍不得?”
邹望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即便是再退一万步,即便是商税收缴到了百姓头上,百姓心中有怨,那也不会朝着你我施展,西北的灾情是实打实的,方田是蒲州人,灾民之惨,何须我等多言?”
“只要百姓心中当真有社稷,也仍旧会把粮食借给咱们,百姓要骂,那也是……”
还没说完,邹望便将那句话给咽了回去。
这把戏即便是被百姓识破了,那也是严嵩签的字,怎么骂都骂不到他们这些商人头上来。
西北的灾情是真的,嗷嗷待哺的灾民也是真的。
有这一点,也就够了。
守望相助,是刻进这片土地骨子里的东西,即便是知道有人从中牟利,但只要粮食最后能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而他们又没有折本的风险,仍旧有大把的人愿意慷慨解囊。
王崇义被邹望噎在了原地。
一家唱报馆不过撑死了不过就是亏个五六十两银子。
但能把从百姓手中借粮的成本往下压上个三五文钱,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巨款了。
看着王崇义等人表情,邹望这才怅然道:“所以啊,出宫那日我便与诸位说,我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严阁老,徐相公,你我不过就是一个给朝廷办差的,忍辱负重的是我大明的百姓,咱们担不起那么重的美誉。”
“要了清名还怎么赚钱啊?咱们是商人,商人就得干商人该干的事情!唱报馆的这点钱,花便花了,亏便亏了,不妨事。”
言及至此,在场的商人脑海中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句话。
坑一坑百姓,骂名内阁担。
道德经有云,夫太上者,下知有之。
而邹望却已然察觉到,在太上之上,还有一种境界,那便是下不知有。
外面的风浪太大,邹望只想藏起来,藏到一个没有人能够注意到他的地方。
巨大的利润疏通了各省之间的消息流通途径,这个曾经在京师跟少数几个名郡大府看似不起眼的产业,正在成为商人们眼中的宠儿。
即便大部分唱报馆可能很难自负盈亏。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这些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唱报馆终将加速江南刚刚孕育出来的实学、新儒等思想在大明的传播。
一个注定比诸子百家还要璀璨的时代,喷薄欲出。
——
京师本就有市肆门摊之税,只不过西北遭灾之后,内阁经过商议,最后还是将市肆门摊的课税抬成了十五税一。
这倒是方便了顺天府的曹吏们,各家商铺本交了多少税,再交一份便是了。
“差爷,可小店月初的时候不是已然课过税了吗?”
“那是正税,为偿内阁借贷,天下市肆门摊都改成十五税一了,照先前三十税一额再缴一份便是。”
“可是小的也借贷给粮商粮食,去帮朝廷赈灾了啊!”
“一码归一码,商税不收上来,粮商哪来的粮食还你们的粮,又怎的付你们利息,一斤粮食,只借十日,就给你们一两粮食的利息,这都是哪来的?!”
曹吏短短几句话,就将京师的商户们怼的哑口无言。
直到课完税,怔在原地的商户这才堪堪回过神来。
“等会,咱们借给粮商粮食,而后粮商去赈西北的灾,而后朝廷又加了你我的税……这西北的灾不成咱们赈的了吗?!”
“昂。”
“三百万两银子的利息,全从咱们头上来?还让他严嵩里外里还赚个爱民的名声?!”
一众商户不约而同的低声骂了一句。
“老王八。”
原本热络的唱报馆在顺天府加课了市肆门摊税后不久便逐渐冷静了下来。
除了少数不明就里的百姓之外,也就只有在听到西北灾情时才会唏嘘几句了。
只不过很快这些百姓就发现自己错了。
而且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几日借走粮食的粮商从外郡运粮回来了,这些粮商们运回来了粮,只不过他们却并没有还给借粮的百姓粮,而是银子跟铜钱。
本来京师的百姓还没有多想。
只不过当他们拿着银钱去买粮时,却发现顺天府为了平抑粮价,规定每人每日只能买米面十斤。
有些机灵的,日夜排在米店外,赶紧将手中的银钱换成了粮食。
而更多的人则是没有凑这个热闹,而是带着银钱直接回了家。
待京师粮商清了账,各大粮号不再限购米面,京师的粮价却好似羽化成仙了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你们还老子的银钱!连本带利一石九斗,这是你们给我开的价!现在为何只卖给我一石六斗粮?!”
“不是,你们还讲不讲理,这古来物以稀为贵,买粮的人多,我们凭甚还不能涨价了?”
“你们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胡说八道甚!”
“天下的粮都调起来了,反正日后赈灾也用不到京师的粮了,你们不是卸磨杀驴是甚!?”
闹事的百姓被粮商们怼的哑口无言,所有的字据,借条都在他们收钱之后被收走了。
而现在原本是连本带利的银钱,在粮价上涨之后,不仅利息没了。
连本都折了几十斤。
几乎每一个人借粮给朝廷的人,肚子里都憋了一股气,能发泄的对象也只剩下了一个。
内阁!
RNM,还钱!
(本章完)
灾民愈惨,内阁借的这笔银子便越正当,严嵩、徐阶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便越是正面积极。
冥冥之中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将这一切告诉大明的百姓,朝廷借钱的必要性,严阁老是千古一相。
只不过坊间越是如此,严嵩便越是睡不着觉,自得知此事起,本就上了年纪的严嵩已然一天一夜未曾合眼了。
“严世蕃,我教你办的差,你难不成又当成耳旁风了?!”
方才入中庭还没等跨进内阁值庐门槛的严世蕃,脚步一滞,而后有些不耐烦的看向了严嵩。
“爹,您还记得昨日您吩咐我作甚吗?”
“我还没老糊涂呢!”严嵩闻言面带愠色,而后质问道:“你这话的意思是你今日压根就什么都没办?”
“我办甚?!人家百姓都要给你修生祠了,我腆着大脸过去告诉他们,我爹是个混蛋,你们把这生祠撤了吧?”
听着严世蕃的话,严嵩的血压明显涨了起来。
“你在说甚胡话?!阁部的商税税制你究竟看没看过?!第一个要推开的便是市摊门市之税!这才几日,京师就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这后面没有那几个商人在从中作梗,你自己信吗?”
“今日他们能给你爹立生祠,明日市摊门市税收缴到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就得拿小人扎你爹了!”
严世蕃默然许久这才开口。
“爹,您知道这般一来,咱们此番赈灾能省下多少银子吗?!”
“不知死活的东西!你……”
不待严嵩说完,严世蕃便已然跑出了值庐,临走只丢下一句。
“动不动就急,有甚好急的啊!”
天子将内帑财权给了户部,只不过严嵩却从未感觉到自己手上的权柄有所增强。
以前是代天牧民,出了天大的事情,天子都能兜住。
权柄来了,可眼下连个给严家兜底的人都没了。
就在严嵩坐在厅中愣神之际,内阁的书吏径自跑进了严家。
“严阁老,徐相公差卑职问一句,这市肆门摊之税,今日就要下发给各布政使司衙门了,阁老可还有批注要加?”
“各府县户曹书吏都预备好了吗?”严嵩漠然问道。
“已然备下了,每县先募百人,应当暂时够了。”
沉吟许久之后,严嵩这才长叹了口气道:“下发吧。”
“喏。”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势成骑虎的严嵩也只得先将文书下发。
而严嵩的心里,几个商户骂自己两句也就骂了,这么多年都捱过来了。
但千万可别出旁的幺蛾子了。
——
柳泉居内。
邹望端坐包厢之中,一众徽商、齐商、晋商齐聚柳泉居。
包厢内挂着“下知有之”四字。
“咱们这般吹捧严阁老,这不就是要把严阁老架在火上烤吗?再过些时日,收税的胥吏收到百姓家门上去……啧啧。”
说话人名叫王崇义,蒲州晋商,亦是毗邻震中的郡县,只不过王家近亲多在外经商出仕,没有受太大影响。
爱有多深,恨便有多深。
眼下将严嵩捧起来容易,也就意味着将来严嵩摔下来有多容易。
王崇义都不敢想,这等过些时日,严嵩的名声会美到什么程度。
“东湖,你当真要将这唱报馆给开到山西去?河东地僻,这肯定是亏本买卖啊。”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唱报馆的买卖不能这么算啊。”邹望随手放下了手中茶盏,继续道:“开一家唱报馆,不过就是几十两银子罢了,亏也就是亏这几十两。”
“严阁老殚精竭虑,灾民水深火热……”邹望话音一顿,而后看向了王崇义继续问道:“既不用毁家纾难,而且还有利息拿,就可以臂助朝廷赈灾,得一个清名,你若是百姓,你还好意思敞开漫天要价吗?”
“不仅省时,而且省钱,不过区区几十两银子,难道方田连这点银子都舍不得?”
邹望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即便是再退一万步,即便是商税收缴到了百姓头上,百姓心中有怨,那也不会朝着你我施展,西北的灾情是实打实的,方田是蒲州人,灾民之惨,何须我等多言?”
“只要百姓心中当真有社稷,也仍旧会把粮食借给咱们,百姓要骂,那也是……”
还没说完,邹望便将那句话给咽了回去。
这把戏即便是被百姓识破了,那也是严嵩签的字,怎么骂都骂不到他们这些商人头上来。
西北的灾情是真的,嗷嗷待哺的灾民也是真的。
有这一点,也就够了。
守望相助,是刻进这片土地骨子里的东西,即便是知道有人从中牟利,但只要粮食最后能送到需要的人手里,而他们又没有折本的风险,仍旧有大把的人愿意慷慨解囊。
王崇义被邹望噎在了原地。
一家唱报馆不过撑死了不过就是亏个五六十两银子。
但能把从百姓手中借粮的成本往下压上个三五文钱,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巨款了。
看着王崇义等人表情,邹望这才怅然道:“所以啊,出宫那日我便与诸位说,我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严阁老,徐相公,你我不过就是一个给朝廷办差的,忍辱负重的是我大明的百姓,咱们担不起那么重的美誉。”
“要了清名还怎么赚钱啊?咱们是商人,商人就得干商人该干的事情!唱报馆的这点钱,花便花了,亏便亏了,不妨事。”
言及至此,在场的商人脑海中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句话。
坑一坑百姓,骂名内阁担。
道德经有云,夫太上者,下知有之。
而邹望却已然察觉到,在太上之上,还有一种境界,那便是下不知有。
外面的风浪太大,邹望只想藏起来,藏到一个没有人能够注意到他的地方。
巨大的利润疏通了各省之间的消息流通途径,这个曾经在京师跟少数几个名郡大府看似不起眼的产业,正在成为商人们眼中的宠儿。
即便大部分唱报馆可能很难自负盈亏。
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这些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唱报馆终将加速江南刚刚孕育出来的实学、新儒等思想在大明的传播。
一个注定比诸子百家还要璀璨的时代,喷薄欲出。
——
京师本就有市肆门摊之税,只不过西北遭灾之后,内阁经过商议,最后还是将市肆门摊的课税抬成了十五税一。
这倒是方便了顺天府的曹吏们,各家商铺本交了多少税,再交一份便是了。
“差爷,可小店月初的时候不是已然课过税了吗?”
“那是正税,为偿内阁借贷,天下市肆门摊都改成十五税一了,照先前三十税一额再缴一份便是。”
“可是小的也借贷给粮商粮食,去帮朝廷赈灾了啊!”
“一码归一码,商税不收上来,粮商哪来的粮食还你们的粮,又怎的付你们利息,一斤粮食,只借十日,就给你们一两粮食的利息,这都是哪来的?!”
曹吏短短几句话,就将京师的商户们怼的哑口无言。
直到课完税,怔在原地的商户这才堪堪回过神来。
“等会,咱们借给粮商粮食,而后粮商去赈西北的灾,而后朝廷又加了你我的税……这西北的灾不成咱们赈的了吗?!”
“昂。”
“三百万两银子的利息,全从咱们头上来?还让他严嵩里外里还赚个爱民的名声?!”
一众商户不约而同的低声骂了一句。
“老王八。”
原本热络的唱报馆在顺天府加课了市肆门摊税后不久便逐渐冷静了下来。
除了少数不明就里的百姓之外,也就只有在听到西北灾情时才会唏嘘几句了。
只不过很快这些百姓就发现自己错了。
而且是大错特错了。
因为几日借走粮食的粮商从外郡运粮回来了,这些粮商们运回来了粮,只不过他们却并没有还给借粮的百姓粮,而是银子跟铜钱。
本来京师的百姓还没有多想。
只不过当他们拿着银钱去买粮时,却发现顺天府为了平抑粮价,规定每人每日只能买米面十斤。
有些机灵的,日夜排在米店外,赶紧将手中的银钱换成了粮食。
而更多的人则是没有凑这个热闹,而是带着银钱直接回了家。
待京师粮商清了账,各大粮号不再限购米面,京师的粮价却好似羽化成仙了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是你们还老子的银钱!连本带利一石九斗,这是你们给我开的价!现在为何只卖给我一石六斗粮?!”
“不是,你们还讲不讲理,这古来物以稀为贵,买粮的人多,我们凭甚还不能涨价了?”
“你们这不是卸磨杀驴吗?!”
“胡说八道甚!”
“天下的粮都调起来了,反正日后赈灾也用不到京师的粮了,你们不是卸磨杀驴是甚!?”
闹事的百姓被粮商们怼的哑口无言,所有的字据,借条都在他们收钱之后被收走了。
而现在原本是连本带利的银钱,在粮价上涨之后,不仅利息没了。
连本都折了几十斤。
几乎每一个人借粮给朝廷的人,肚子里都憋了一股气,能发泄的对象也只剩下了一个。
内阁!
RNM,还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