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自毁长城,短短三个月后,秦军就攻入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后者在流放地开始思念李牧,后悔莫及:如果李牧还在,我哪用吃秦国的米啊……
邯郸沦陷、赵王被俘后,赵国还没投降,王室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公元前226年,最后的赵军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就是荆轲刺秦出发地,联军会战秦军,燕太子丹也在阵中。
燕与赵,此前彼此攻伐,大战小战不断,但最后时刻,他们携手站在了一起。
这一仗,燕赵联军输了,败军逃至辽东,秦军紧追不放,再战,燕赵联军又败。为求生,燕王杀死了太子丹,献给秦军求和。秦军已无视他们了,主力转而进攻魏楚。他们艰难又捱了4年,在公元前222年,燕、赵双双亡于秦军。此时秦国,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翌年,灭齐,秦王嬴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当年毁誉皆有,争议焦点在于:李连杰饰演的来自赵国的刺客“无名”,在完全能够杀死秦王的距离内,却为了天下大一统而放弃刺秦的任务,并毅然牺牲了自己,丧生于秦军万箭之下。这是张艺谋想要表达的“侠”与“英雄”,很宏大的理念。
这是一种理解。司马迁笔下的荆轲、豫让、聂政、侯嬴之徒,均出自战国,则是司马迁对“侠”和“英雄”的理解。
今人怀念秋战国,是怀念一种精神,一种血,一种能为人所不敢为的侠气,一种慷慨悲歌、意气赴死的抉择。
今人或许感慨:分久必合,但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多慷慨悲歌”的燕赵,尤其是军事力量超强的赵国?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论是中国的《周易》,还是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核心思想是“变”:一切都在变,但“变”,却是永恒不变的。
谁能持续求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想当年,赵武灵王锐意求变,“胡服骑”,将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完全改变了战争方式,赵国因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再往前追溯,魏国是战国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也是因为在战国初年,魏国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富国强兵,成为老牌强国。
纵观战国史,七雄都有风光时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秘诀在于明君贤臣名将,更在于改革创新变法。
大家都在求变,但有的停滞了,有的放弃了,而秦国,基础可谓最差,一度被魏国打得无处藏,却后来居上,始终不懈变法革新,逐渐超过了所有的对手。燕赵之人,即使再骁勇善战,又如何能够超越制度的胜利?
好在,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气质,延续了下来。一个地区的人格同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形成,也在漫长的历史中绵延不绝。
为什么“秋”和“战国”要分开?古人真有个!
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结束,后世称为“秋战国”。
这是一段诸侯纷争,混乱争霸,弱强食的时代。
那么,既然秋和战国都是纷争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开称呼呢?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鲁国有一本著名的史书叫做《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秋”。
由于周朝分封过多,逐渐导致诸侯的兴起,这时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毫无统治之力。各个诸侯国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不断开始鼓励新思想新变革,把整个中原从最简单的“刀耕火种”加速向更先进的文明推进。
这时候,各个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推行儒道,提倡以理服人,以德治国。
而其他的法家、道家、墨家、阳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也有自己的丰富理论,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非常有名,比如墨子、老子、管仲、孙子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流行趋势: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过于野蛮会被各国所不齿。
诸侯国一旦发生争端,不是派大军死攻拼命,而是先有将军贵族进行友好的谈判切磋,士兵被要求不可以直接下“死手”,只要击伤对方就可以。诸侯们各自显示着在战争中的恩德,让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仁义。这时候涌现一批非常著名的君王,如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都曾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派兵帮助燕国讨伐戎敌,在战争胜利后,燕王为了感谢齐王一路相送。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不好意思的说:我又不是周天子,你这么礼遇我,我怎么能不回报呢?于是,齐国把燕王送齐桓公所走的土地都送给燕国,以显示自己的恩德,其他诸侯听闻此事,纷纷夸赞齐桓公。他们肯定想不到,齐燕两国在200年后,为了争一座城池都要死几万人,齐国差点灭了燕国,后来燕国报仇又差点灭了齐国。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国被楚国击败,晋国士兵逃跑时非常慌乱,楚国士兵也不着急追,在他们后面慢慢的跟着。这时候有一辆晋国的战车掉到坑里,无法再行走。楚国士兵赶紧跑过来帮忙,并教敌人把战车的前面的木头抽出来垫在轮子下面,后来晋国战车脱离困境,顺利逃走。
这时的战争就如儿戏一般。
《史记》记载公元前476年为周元王元年,从此周朝进入一个激烈斗争的时期。从三家分晋形成战国七雄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又是一个有阶段特色的时期,西汉刘向编撰的史书《战国策》详细记录了期间诸侯的政治和策略,所以后世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战国”。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诸侯国逐渐发现,过分的礼遇并不能换来过多的利益,很多君王开始变的暴虐,战争逐渐变成了“杀人的战场”。这导致各个国家都开始肆意争夺土地和城池,把之前的礼仪抛诸脑后。
战国时期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数万人死去,甚至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更是推行“人头”军功制度。“长平之战”,白起带领秦军杀敌45万人,甚至把战俘也一起坑杀。人人得军功的同时,战国诸侯都被这血淋淋的战争结果所震慑。
同时,此时期的谋略、纵横策术开始发挥极大作用,国家如何发展、战争如何布阵成为各国诸侯谋士研究的焦点,这时的战争更具有“技术水平”,为了欺骗、自保、求和,移花接木、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离间反间、围魏救赵戏码纷纷上演,层出不穷。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13年,张仪说劝说楚王与秦国交好,秦国愿意献出土地六百里。楚怀王被蒙蔽,撕毁与齐国的合约,派人大骂齐王。过后,张仪又说把自己的封地六里进献给楚王。以此,引发楚国大怒,进攻秦国。齐国、秦国共同出兵伐楚,楚国大败,割地求和。
张仪的行径放在秋时期会被天下人所唾骂,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可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惠文王却拿他当作宝贝。
秋和战国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每个国家虽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断争取,但他们采取的形式已经变得截然不同。秋的“以德服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推崇恩德贤明,顺应天道。而战国的“弱强食”则更加现实,一切都以既得利益和长远争霸为目标,当土地和礼仪相冲突时,诸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土地。
当然,秋战国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
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邦无定交,国无定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产力遭到破坏,可是有弊必有利,与此同时,战争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增大,各种各样的人才层出不穷,这些人给中华文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的战争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对中国统一的渴望,可以说,止戈为武,战争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让中国以更强大的姿态傲立在世界的东方。从短期看,秋战国的战争破坏生产力,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从长期看,他加速了中国的统一,从而避免了中国像西欧一样四分五裂,因为有更强的实力对付其他入侵的民族。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
邯郸沦陷、赵王被俘后,赵国还没投降,王室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公元前226年,最后的赵军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就是荆轲刺秦出发地,联军会战秦军,燕太子丹也在阵中。
燕与赵,此前彼此攻伐,大战小战不断,但最后时刻,他们携手站在了一起。
这一仗,燕赵联军输了,败军逃至辽东,秦军紧追不放,再战,燕赵联军又败。为求生,燕王杀死了太子丹,献给秦军求和。秦军已无视他们了,主力转而进攻魏楚。他们艰难又捱了4年,在公元前222年,燕、赵双双亡于秦军。此时秦国,只剩下最后一个对手:齐国。翌年,灭齐,秦王嬴政称皇帝,为始皇帝。
历史大势,不可阻挡。张艺谋的大片《英雄》,当年毁誉皆有,争议焦点在于:李连杰饰演的来自赵国的刺客“无名”,在完全能够杀死秦王的距离内,却为了天下大一统而放弃刺秦的任务,并毅然牺牲了自己,丧生于秦军万箭之下。这是张艺谋想要表达的“侠”与“英雄”,很宏大的理念。
这是一种理解。司马迁笔下的荆轲、豫让、聂政、侯嬴之徒,均出自战国,则是司马迁对“侠”和“英雄”的理解。
今人怀念秋战国,是怀念一种精神,一种血,一种能为人所不敢为的侠气,一种慷慨悲歌、意气赴死的抉择。
今人或许感慨:分久必合,但为什么统一天下的,不是“多慷慨悲歌”的燕赵,尤其是军事力量超强的赵国?答案其实很简单:无论是中国的《周易》,还是西方的赫拉克利特,核心思想是“变”:一切都在变,但“变”,却是永恒不变的。
谁能持续求变,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想当年,赵武灵王锐意求变,“胡服骑”,将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完全改变了战争方式,赵国因此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再往前追溯,魏国是战国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也是因为在战国初年,魏国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富国强兵,成为老牌强国。
纵观战国史,七雄都有风光时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秘诀在于明君贤臣名将,更在于改革创新变法。
大家都在求变,但有的停滞了,有的放弃了,而秦国,基础可谓最差,一度被魏国打得无处藏,却后来居上,始终不懈变法革新,逐渐超过了所有的对手。燕赵之人,即使再骁勇善战,又如何能够超越制度的胜利?
好在,燕赵之地,慷慨悲歌的气质,延续了下来。一个地区的人格同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才形成,也在漫长的历史中绵延不绝。
为什么“秋”和“战国”要分开?古人真有个!
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国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六国结束,后世称为“秋战国”。
这是一段诸侯纷争,混乱争霸,弱强食的时代。
那么,既然秋和战国都是纷争的年代,为什么还要分开称呼呢?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非常具有代表。鲁国有一本著名的史书叫做《秋》记载了期间242年的历史,所以后世称这段时期为“秋”。
由于周朝分封过多,逐渐导致诸侯的兴起,这时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毫无统治之力。各个诸侯国为了振兴自己的国家,不断开始鼓励新思想新变革,把整个中原从最简单的“刀耕火种”加速向更先进的文明推进。
这时候,各个诸侯国中涌现了“诸子百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推行儒道,提倡以理服人,以德治国。
而其他的法家、道家、墨家、阳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也有自己的丰富理论,当时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非常有名,比如墨子、老子、管仲、孙子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流行趋势: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礼仪、德行、文明上,过于野蛮会被各国所不齿。
诸侯国一旦发生争端,不是派大军死攻拼命,而是先有将军贵族进行友好的谈判切磋,士兵被要求不可以直接下“死手”,只要击伤对方就可以。诸侯们各自显示着在战争中的恩德,让其他国家看到自己的仁义。这时候涌现一批非常著名的君王,如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都曾有“问鼎中原”的实力。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派兵帮助燕国讨伐戎敌,在战争胜利后,燕王为了感谢齐王一路相送。一直送到齐国境内,齐桓公不好意思的说:我又不是周天子,你这么礼遇我,我怎么能不回报呢?于是,齐国把燕王送齐桓公所走的土地都送给燕国,以显示自己的恩德,其他诸侯听闻此事,纷纷夸赞齐桓公。他们肯定想不到,齐燕两国在200年后,为了争一座城池都要死几万人,齐国差点灭了燕国,后来燕国报仇又差点灭了齐国。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晋国被楚国击败,晋国士兵逃跑时非常慌乱,楚国士兵也不着急追,在他们后面慢慢的跟着。这时候有一辆晋国的战车掉到坑里,无法再行走。楚国士兵赶紧跑过来帮忙,并教敌人把战车的前面的木头抽出来垫在轮子下面,后来晋国战车脱离困境,顺利逃走。
这时的战争就如儿戏一般。
《史记》记载公元前476年为周元王元年,从此周朝进入一个激烈斗争的时期。从三家分晋形成战国七雄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又是一个有阶段特色的时期,西汉刘向编撰的史书《战国策》详细记录了期间诸侯的政治和策略,所以后世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战国”。
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诸侯国逐渐发现,过分的礼遇并不能换来过多的利益,很多君王开始变的暴虐,战争逐渐变成了“杀人的战场”。这导致各个国家都开始肆意争夺土地和城池,把之前的礼仪抛诸脑后。
战国时期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数万人死去,甚至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更是推行“人头”军功制度。“长平之战”,白起带领秦军杀敌45万人,甚至把战俘也一起坑杀。人人得军功的同时,战国诸侯都被这血淋淋的战争结果所震慑。
同时,此时期的谋略、纵横策术开始发挥极大作用,国家如何发展、战争如何布阵成为各国诸侯谋士研究的焦点,这时的战争更具有“技术水平”,为了欺骗、自保、求和,移花接木、借刀杀人、隔岸观火、离间反间、围魏救赵戏码纷纷上演,层出不穷。
时间追溯到公元前313年,张仪说劝说楚王与秦国交好,秦国愿意献出土地六百里。楚怀王被蒙蔽,撕毁与齐国的合约,派人大骂齐王。过后,张仪又说把自己的封地六里进献给楚王。以此,引发楚国大怒,进攻秦国。齐国、秦国共同出兵伐楚,楚国大败,割地求和。
张仪的行径放在秋时期会被天下人所唾骂,没有人愿意收留他。可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惠文王却拿他当作宝贝。
秋和战国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每个国家虽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不断争取,但他们采取的形式已经变得截然不同。秋的“以德服人”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推崇恩德贤明,顺应天道。而战国的“弱强食”则更加现实,一切都以既得利益和长远争霸为目标,当土地和礼仪相冲突时,诸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土地。
当然,秋战国也给中国带来了一段精彩绝伦的历史。
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是诸侯之间为了人口和土地而进行的兼并战争,“邦无定交,国无定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生产力遭到破坏,可是有弊必有利,与此同时,战争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增大,各种各样的人才层出不穷,这些人给中华文明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不断的战争让人们心中充满了对中国统一的渴望,可以说,止戈为武,战争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让中国以更强大的姿态傲立在世界的东方。从短期看,秋战国的战争破坏生产力,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从长期看,他加速了中国的统一,从而避免了中国像西欧一样四分五裂,因为有更强的实力对付其他入侵的民族。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