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陈情
“微臣独孤策参见吾皇万岁!”
太极殿内,独孤策跪倒在御阶之下,大礼参拜。
窦母的棺椁已经回返老家安葬,按照礼制,独孤凌云将守孝三年,独孤盛作为长房长孙也要在老家守孝半年,独孤策则在葬礼结束之后,就被李世民诏回了长安
李靖的大军早在独孤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天就还朝了,北伐的将士享受到的是莫大的尊荣,那一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人们守在渭水河畔,只为看一眼为大唐立下这盖世奇功的英雄。
李承乾出城十里迎候,李世民也在承天门前亲迎,这莫大的恩典,大唐立国以来,还从未有人享受过。
但,美中不足的是,偏偏少了此次北伐最大的功臣独孤策。
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美中不足,所以,窦母的葬礼刚刚结束,他便降诏,召独孤策回返长安。
独孤策原本还想要在老家为窦母守孝一个月,可接着了圣旨,也只能连夜回返。
“爱卿平身!”
“谢陛下!”
独孤策起身,垂手而立。
李世民看着独孤策,心中虽然甚喜,却也不免带着几分忧郁。
独孤策才十六岁啊!
他十六岁的时候,还在隋都大兴嬉戏玩乐,可独孤策却在十六岁的年纪,就率领区区数千人灭亡了草原上最强大的突厥汗国。
“独孤爱卿,此番北伐,爱卿居功至伟~~~~~~~~~”
李世民在说着场面话,当他说道“该如何封赏,以酬卿家之功”的时候,独孤策突然跪倒在地。
“陛下!微臣有一道奏疏,要呈陛下御览!”
李世民一怔,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封赏独孤策呢,谁知道,独孤策突然要上什么奏疏。
“奏疏!?好!王德,呈上来!”
王德一路小跑着下了御阶,取了独孤策的奏疏,转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展开一看,不禁愣住了,半晌才道:“独孤爱卿,你~~~~~竟要辞官!”
随着李世民的一句话,满朝文武也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呼。
“启禀陛下!微臣祖母仙逝,微臣痛不欲生,只恨祖母在时,不能床前侍奉汤药,而今祖母已去,微臣五内俱焚,心乱如麻,恳请陛下恩准,微臣愿辞去一切官职,为祖母守孝一年!”
独孤策竟然要自请辞官,在长安为祖母守孝,这突如其来的一道奏疏,让李世民也措手不及,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惊叹连连。
任谁都知道,独孤策此番立下这等盖世奇功,加官进爵那是必然的,正是前程远大的时候,独孤策却要辞去一切官职,只为给窦母尽孝。
这人莫不是傻了吗!?
独孤策低着头,也不言语,或许别人都以为他疯了,可是他很清楚,这个时候,退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加官进爵,独孤策现在怕的就是加官进爵,他如今已然是国公尊位了,再进一步,那可就是异姓王了!
但是,那可能吗!?
纵然李世民愿意给他这个天大的恩德,可问题是,独孤策敢要吗?
大唐不是没有过异姓王,但是那两个异姓王,现如今怎样了?
李渊在位时,被封为燕王的罗艺,隋末之时,也曾是一方豪杰,眼见中原大乱,拥兵自重,自领幽州总管,当时宇文化及、窦建德、高开道等人均曾派出使节前往幽州招降罗艺。
罗艺非但不从,还杀了宇文化及的使者,为炀帝发丧,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大唐后,罗艺决定率部众归顺李渊。
恰值张道源奉李渊之命抚慰山东,罗艺乃奉表长安,以幽州、渔阳、上谷等郡都降唐。
武德元年,李渊任命罗艺为幽州总管,其战将薛万均、薛万彻也分别被封为上柱国和车骑将军。
窦建德在攻克冀州后,兵势强盛,遂统领十万兵马攻打幽州,罗艺率兵迎战,薛万均认为窦建德兵马强壮,人数又多,宜用羸兵背城阻水为阵,趁敌人渡河时,发动进攻。
罗艺听取了薛万均的建议,使万均带数百骑兵埋伏在幽州城旁,俟机冲锋。果然,窦建德的部众渡河攻城,刚渡部分人马,薛万均即带领骑兵对窦军进行攻击,大败对方。
窦军溃败,不能接近城墙。于是,分兵数路,攻打霍堡、雍奴等县。罗艺又遣兵袭击,双方军队对峙一百多天,窦建德见无法攻取幽州,只得退兵,返回乐寿。
武德三年,李渊下召封罗艺为燕王,赐姓李氏,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五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十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
几个月之后,刘黑闼二次起兵,罗艺再次奉诏讨伐,李渊命太子李建成总统诸军征讨刘黑闼,不久刘黑闼战败被俘斩杀,罗艺与太子李建成在洺州会师。
在罗艺协助唐击败刘黑闼后,罗艺请求入朝,李渊盛情接待了罗艺,拜他为左翊卫大将军。
罗艺自以功高位重,便目无他人,自从和太子李建成相识后,他被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
李世民的亲信曾至其营,罗艺无故殴打他们,李渊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
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被北夷害怕,李渊便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罗艺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
贞观元年,罗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势占据了豳州,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
朝廷大军还没抵达,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谋议诛除罗艺,事情泄露,赵慈皓被抓住。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
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逃散,其左右斩杀罗艺,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
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并恢复了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
自此,大唐立国之后的第一位异姓王就此身死族灭,如果说,罗艺的死,还是因为他太能作的话,那么另外一位异姓王杜伏威的死,就称得上冤枉了。
杜伏威在隋末之时,也曾是一方豪强,势力遍布江淮,武德五年,李世民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圆朗,徐圆朗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伏威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吴王,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
当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羁縻于长安,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
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子通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
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
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
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监视辅。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公祏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诞,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
辅公祏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有贰心。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
王雄诞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
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王归顺,王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
王雄诞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被辅公祏杀害。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
武德七年,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勣、阚陵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诞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
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
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阚陵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
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
贞观元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以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
身后哀荣是有了,可是命都丢了,哀荣有个屁用!
李世民是难得的盛世明君,尤其是对待功臣的态度,更是为后人赞许,可是却也和华夏历史上众多的帝王一样,难免会对功臣心生猜忌,这都是难免的。
但凡帝王,谁不想着自家的江山社稷绵延万代,倘若一个臣子真的到了功高难封的地步,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放心。
历史上,就连李靖都要靠着自污保全自身,更何况是独孤策,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等盖世奇功,李世民若是不加以封赏,难免会寒了臣民的心,可是要封的话,该怎么封,难到真的封独孤策一个异姓王?
哪怕李世民愿意给,独孤策也是坚决不会要的,所谓的异姓封王,虽然是难得的荣耀,可是却也离死不远了。
与其让李世民为难,自此对他产生忌惮,倒不如独孤策主动一些,趁着窦母亡故的机会,抽身而去,非但解决了李世民的难题,还能给君王留下一个单薄名利的印象,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看着独孤策,他方才的确是感到了为难,独孤策立下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他这个帝王都不知道该如何封赏的程度。
可是如今看着独孤策自请辞官,李世民反倒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准奏!?
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自己这个皇帝容不得功臣,要过河拆桥。
不准!?
又该怎么封赏独孤策?
“卿家何必如此,按照礼制,你非独孤氏一门的长房嫡支,无需丁忧守制!”
独孤策岂能听不出李世民的弦外之音,皇帝这是要给自己找台阶下呢,既然如此,他为何不主动奉上,想着连连叩首,道:“陛下!微臣自知此行鲁莽,可还望陛下念在微臣一片纯孝之心,准臣所请,祖母在时,对微臣呵护备至,祖母病卧在床,微臣本该夙兴夜寐,侍奉汤药,以尽孝道,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微臣为国尽忠,于孝道难免有所亏欠,每每思之,内心不安,今祖母已去,微臣唯有自请守孝,以全孝道,还望陛下恩准!”
独孤策说着,直接脱掉了头上的官帽,放在了大殿之上,拜伏于地,泣不成声。
李世民看着也不禁心生感伤,极为独孤策的孝,也为独孤策的忠。
作为千古明君,李世民自然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独孤策自请辞官,并非所说的那么简单,只是为了给窦母尽孝。
封无可封!
这才是独孤策要自请辞官的主要原因,他是在为了自己这个皇帝解围呢!
想到此处,李世民也不禁长叹一声,难到他这个皇帝当真就是个不能容物的!?
李世民真的很想降旨夺情,可最终还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压倒了私人情感,叹息一声,道:“传旨,徐国公,冠军大将军,太子詹事,少府监丞独孤策,北伐突厥,阵斩贼酋颉利,克建奇功,朕甚佳之,特加徐国公独孤策封邑三千户,赏金万斤,彩缎千匹,徐国公爵位世袭五代而不降。”
李世民虽然没说出“准奏”,事实上已经是默许了,独孤策闻言,也暗暗松了口气,连忙叩谢:“微臣独孤策叩谢陛下天恩!”
“微臣独孤策参见吾皇万岁!”
太极殿内,独孤策跪倒在御阶之下,大礼参拜。
窦母的棺椁已经回返老家安葬,按照礼制,独孤凌云将守孝三年,独孤盛作为长房长孙也要在老家守孝半年,独孤策则在葬礼结束之后,就被李世民诏回了长安
李靖的大军早在独孤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天就还朝了,北伐的将士享受到的是莫大的尊荣,那一日,长安城内万人空巷,人们守在渭水河畔,只为看一眼为大唐立下这盖世奇功的英雄。
李承乾出城十里迎候,李世民也在承天门前亲迎,这莫大的恩典,大唐立国以来,还从未有人享受过。
但,美中不足的是,偏偏少了此次北伐最大的功臣独孤策。
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这种美中不足,所以,窦母的葬礼刚刚结束,他便降诏,召独孤策回返长安。
独孤策原本还想要在老家为窦母守孝一个月,可接着了圣旨,也只能连夜回返。
“爱卿平身!”
“谢陛下!”
独孤策起身,垂手而立。
李世民看着独孤策,心中虽然甚喜,却也不免带着几分忧郁。
独孤策才十六岁啊!
他十六岁的时候,还在隋都大兴嬉戏玩乐,可独孤策却在十六岁的年纪,就率领区区数千人灭亡了草原上最强大的突厥汗国。
“独孤爱卿,此番北伐,爱卿居功至伟~~~~~~~~~”
李世民在说着场面话,当他说道“该如何封赏,以酬卿家之功”的时候,独孤策突然跪倒在地。
“陛下!微臣有一道奏疏,要呈陛下御览!”
李世民一怔,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封赏独孤策呢,谁知道,独孤策突然要上什么奏疏。
“奏疏!?好!王德,呈上来!”
王德一路小跑着下了御阶,取了独孤策的奏疏,转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展开一看,不禁愣住了,半晌才道:“独孤爱卿,你~~~~~竟要辞官!”
随着李世民的一句话,满朝文武也不禁发出了一声惊呼。
“启禀陛下!微臣祖母仙逝,微臣痛不欲生,只恨祖母在时,不能床前侍奉汤药,而今祖母已去,微臣五内俱焚,心乱如麻,恳请陛下恩准,微臣愿辞去一切官职,为祖母守孝一年!”
独孤策竟然要自请辞官,在长安为祖母守孝,这突如其来的一道奏疏,让李世民也措手不及,朝中的文武百官更是惊叹连连。
任谁都知道,独孤策此番立下这等盖世奇功,加官进爵那是必然的,正是前程远大的时候,独孤策却要辞去一切官职,只为给窦母尽孝。
这人莫不是傻了吗!?
独孤策低着头,也不言语,或许别人都以为他疯了,可是他很清楚,这个时候,退一步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加官进爵,独孤策现在怕的就是加官进爵,他如今已然是国公尊位了,再进一步,那可就是异姓王了!
但是,那可能吗!?
纵然李世民愿意给他这个天大的恩德,可问题是,独孤策敢要吗?
大唐不是没有过异姓王,但是那两个异姓王,现如今怎样了?
李渊在位时,被封为燕王的罗艺,隋末之时,也曾是一方豪杰,眼见中原大乱,拥兵自重,自领幽州总管,当时宇文化及、窦建德、高开道等人均曾派出使节前往幽州招降罗艺。
罗艺非但不从,还杀了宇文化及的使者,为炀帝发丧,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大唐后,罗艺决定率部众归顺李渊。
恰值张道源奉李渊之命抚慰山东,罗艺乃奉表长安,以幽州、渔阳、上谷等郡都降唐。
武德元年,李渊任命罗艺为幽州总管,其战将薛万均、薛万彻也分别被封为上柱国和车骑将军。
窦建德在攻克冀州后,兵势强盛,遂统领十万兵马攻打幽州,罗艺率兵迎战,薛万均认为窦建德兵马强壮,人数又多,宜用羸兵背城阻水为阵,趁敌人渡河时,发动进攻。
罗艺听取了薛万均的建议,使万均带数百骑兵埋伏在幽州城旁,俟机冲锋。果然,窦建德的部众渡河攻城,刚渡部分人马,薛万均即带领骑兵对窦军进行攻击,大败对方。
窦军溃败,不能接近城墙。于是,分兵数路,攻打霍堡、雍奴等县。罗艺又遣兵袭击,双方军队对峙一百多天,窦建德见无法攻取幽州,只得退兵,返回乐寿。
武德三年,李渊下召封罗艺为燕王,赐姓李氏,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五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十善的军队,俘获和斩首的共有八千人。
几个月之后,刘黑闼二次起兵,罗艺再次奉诏讨伐,李渊命太子李建成总统诸军征讨刘黑闼,不久刘黑闼战败被俘斩杀,罗艺与太子李建成在洺州会师。
在罗艺协助唐击败刘黑闼后,罗艺请求入朝,李渊盛情接待了罗艺,拜他为左翊卫大将军。
罗艺自以功高位重,便目无他人,自从和太子李建成相识后,他被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
李世民的亲信曾至其营,罗艺无故殴打他们,李渊因他是属吏大怒,很长时间才释怀,待他像以前一样。
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有威名,被北夷害怕,李渊便令罗艺凭本官身份带领天节官兵镇守泾州。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一千二百户,但罗艺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
贞观元年,罗艺假称奉密敕,麾兵入朝,途中趁势占据了豳州,李世民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
朝廷大军还没抵达,赵慈皓便与统军杨岌谋议诛除罗艺,事情泄露,赵慈皓被抓住。杨岌当时在城外发觉有变化,匆忙带兵攻打罗艺。罗艺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
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跟随的人逐渐逃散,其左右斩杀罗艺,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
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并恢复了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
自此,大唐立国之后的第一位异姓王就此身死族灭,如果说,罗艺的死,还是因为他太能作的话,那么另外一位异姓王杜伏威的死,就称得上冤枉了。
杜伏威在隋末之时,也曾是一方豪强,势力遍布江淮,武德五年,李世民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圆朗,徐圆朗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为免嫌疑,杜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伏威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吴王,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
当时在长安受到软禁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当年的吴国皇帝李子通,李子通看到杜伏威羁縻于长安,料想江淮军没了首领,江淮的局势一定不稳,自己正可趁此良机回去混水摸鱼,集合旧部东山再起。
李子通此人待下宽厚,能得士卒之心,如果让他逃回去,也许真能东山再起。可惜的是李子通逃到蓝田关时不幸被守关士兵发现,束手就擒后又被押回长安,李渊这次没再手下留情,给了李子通与李密相同的下场。
果然如李子通所料,杜伏威离开后,江淮军出了大乱子。当年创立江淮军时,最高领袖是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二人自幼为友,长大后又共同起义打天下,号称刎颈之交,辅比杜年长,杜就称辅为兄,军中称辅公佑为“辅伯”,辅的地位与杜相当。
但随着势力的壮大,在权力的引诱下两人的友谊终于出现了裂痕,杜伏威认为辅公祏的地位过高影响了他的领导权,因此杜夺了辅的兵权,只让他担任位高而无权的仆射一职。
辅公祏对此心中不平,于是借口与故友左游仙学神仙术,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平时不理政务。
杜伏威临去长安时,将政务交给辅公祏,而将军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义子王雄诞,同时秘令王监视辅。
辅公祏毕竟不是甘心雌伏的人,杜伏威一走,他就和左游仙密谋发动兵变。辅公祏唯一的障碍就是王雄诞,王是杜伏威的义子和最宠爱的大将,绝对忠于杜伏威,手握江淮军军权,不除掉他兵变就不可能成功。
辅公祏于是使出反间计,伪造了杜伏威的笔迹写信给王雄诞,信中无缘无故地责备王有贰心。王雄诞在战场上是有勇有谋的良将,但讲到政治.斗争就不是对手了,收信后王非常伤心,就此托病在家不再沾手军务,大概是想以实际行动向杜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绝无贰心。
王雄诞的行为正中辅公祏下怀,就势接管了江淮军,又伪造了杜伏威密令,说在长安受到虐待,要辅公祏起兵造反。
以辅公祏在江淮军中的号召力,加上又有杜伏威的密令,兵变非常顺利,江淮军于武德六年宣布脱离李唐重新独立,辅公祏自称皇帝,国号宋,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
直到辅公祏派人到王雄诞家中劝王归顺,王才终于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但大势已去,已无法阻止。
王雄诞尽忠于杜伏威,严词拒绝了辅公祏的劝降,被辅公祏杀害。
自己的旧部造反,杜伏威在长安的日子自然可以想象,历史中倒也没有记载李渊是否因此而怪罪或处分杜伏威,但寄人篱下如坐针毡的滋味恐怕是免不了的。
武德七年,杜伏威在长安暴卒,死因不明。据《新唐书》记载是杜伏威好长生药,误服云母中毒而死,只怕中毒是有的,但如何中的毒就很难说了。
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勣、阚陵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这个阚陵也是杜伏威的义子,与王雄诞并称双雄,杜伏威入朝时与杜同去长安,因而逃过辅公祏的兵变。
阚陵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
两军对垒时,阚陵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
唐军兵强将勇,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大概是不甘心一个人上路,辅公祏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阚陵也是谋反中人。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杜伏威和阚陵的私产一并没收了,阚陵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陵处死,可怜阚陵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论功行赏呢。
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并籍没其家眷。
贞观元年,李世民即位,知道杜伏威和阚陵惨遭诬陷,为二人平反恢复名誉,以国公之礼下葬杜伏威。
身后哀荣是有了,可是命都丢了,哀荣有个屁用!
李世民是难得的盛世明君,尤其是对待功臣的态度,更是为后人赞许,可是却也和华夏历史上众多的帝王一样,难免会对功臣心生猜忌,这都是难免的。
但凡帝王,谁不想着自家的江山社稷绵延万代,倘若一个臣子真的到了功高难封的地步,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放心。
历史上,就连李靖都要靠着自污保全自身,更何况是独孤策,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这等盖世奇功,李世民若是不加以封赏,难免会寒了臣民的心,可是要封的话,该怎么封,难到真的封独孤策一个异姓王?
哪怕李世民愿意给,独孤策也是坚决不会要的,所谓的异姓封王,虽然是难得的荣耀,可是却也离死不远了。
与其让李世民为难,自此对他产生忌惮,倒不如独孤策主动一些,趁着窦母亡故的机会,抽身而去,非但解决了李世民的难题,还能给君王留下一个单薄名利的印象,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看着独孤策,他方才的确是感到了为难,独孤策立下的功劳太大了,大到了他这个帝王都不知道该如何封赏的程度。
可是如今看着独孤策自请辞官,李世民反倒是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准奏!?
岂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自己这个皇帝容不得功臣,要过河拆桥。
不准!?
又该怎么封赏独孤策?
“卿家何必如此,按照礼制,你非独孤氏一门的长房嫡支,无需丁忧守制!”
独孤策岂能听不出李世民的弦外之音,皇帝这是要给自己找台阶下呢,既然如此,他为何不主动奉上,想着连连叩首,道:“陛下!微臣自知此行鲁莽,可还望陛下念在微臣一片纯孝之心,准臣所请,祖母在时,对微臣呵护备至,祖母病卧在床,微臣本该夙兴夜寐,侍奉汤药,以尽孝道,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微臣为国尽忠,于孝道难免有所亏欠,每每思之,内心不安,今祖母已去,微臣唯有自请守孝,以全孝道,还望陛下恩准!”
独孤策说着,直接脱掉了头上的官帽,放在了大殿之上,拜伏于地,泣不成声。
李世民看着也不禁心生感伤,极为独孤策的孝,也为独孤策的忠。
作为千古明君,李世民自然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独孤策自请辞官,并非所说的那么简单,只是为了给窦母尽孝。
封无可封!
这才是独孤策要自请辞官的主要原因,他是在为了自己这个皇帝解围呢!
想到此处,李世民也不禁长叹一声,难到他这个皇帝当真就是个不能容物的!?
李世民真的很想降旨夺情,可最终还是大唐的江山社稷压倒了私人情感,叹息一声,道:“传旨,徐国公,冠军大将军,太子詹事,少府监丞独孤策,北伐突厥,阵斩贼酋颉利,克建奇功,朕甚佳之,特加徐国公独孤策封邑三千户,赏金万斤,彩缎千匹,徐国公爵位世袭五代而不降。”
李世民虽然没说出“准奏”,事实上已经是默许了,独孤策闻言,也暗暗松了口气,连忙叩谢:“微臣独孤策叩谢陛下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