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袁氏 第56章 攻打宛城

小说:东汉袁氏 作者:青云1988 更新时间:2024-08-17 07:36:49 源网站:顶点小说
  第56章攻打宛城

  张济见城下密密麻麻的袁军开始攻城,头皮一阵发麻,不过对宛城的防御,张济还是很有信心。眼见袁军离得护城河不足十步之距,张济大喝一声:“放箭!”

  顿时城头上射出无数的箭矢来,前进中的袁军不时有人被射中,翻倒在地,军中掩护的刀盾手立即将手中的木盾高高举起,为后方填河的弟兄们竖起严密的盾墙来。

  很快,袁军到达护城河旁,后续跟进而活下来的军士,立即将背在身后的布袋扔进河里,只听一声声“扑通、扑通”之声,无数的布袋像雨点一般投入护城河中。

  城头上的张济见弓弩手射出的箭矢都射到了城下袁军的盾牌上,而对身后填河的袁军没有太多的威胁,气得暴跳起来,大声吼道:“他娘的,都给老子射准了!”随即又对身后的张叙喝道,“快发射投石机!”

  “是将军!”

  “叔父,现在就动用投石机是不是有些快了?城中石块可是不多啊!”一旁的张绣闻听叔父要动用投石机,不由得有些担心地问道。

  “此时不用,若是等其将护城河填平,那就来不及了!”张济说道。

  听得叔父这么一说,张绣脸色不由一红,“还是叔父有远见!”

  “嗖、嗖、嗖…..”

  突然宛城城头飞落下无数巨石来,兜着向城下填河的袁军头上招呼。正在填河的袁军军士见头顶突然间黑压压一片,抬头一望,顿时魂飞魄散。

  “哎呀!我的妈呀!”众军士吓得随手便将背后的布袋扔在地上,撒开脚丫子往后跑,在护城河旁掩护的刀盾手眼见石头大面积落下,不少军士直接跳进护城河里。

  但是军士太多,还是不及落石快,一大片一大片的石头砸在混乱的袁军中,溅起瓢泼的血沫,惨叫之声此起彼伏。

  在后观战的袁吉见城头飞落大片落石便知情况不妙,还没来得及鸣金收兵,手下军士便死伤大片,心疼万分。

  “撤军!”袁吉大声令道。

  四周将校见城头飞落巨石也知今日已是无法再攻城了,众人叹息一声,遵照袁吉的命令收兵回营。

  见城下袁军撤军,张济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张绣兴奋道:“叔父,我看袁军不过如此,只是一片雨石就逼得其撤军,不如今晚我便领铁骑劫营,一举将袁吉拿下!”

  张济摇了摇头,并没有赞同侄儿的建议:“袁军军寨不是那么好袭的!吩咐军士严加戒备,以防袁军偷城!”

  叔父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张绣有些不服,但是军令如此,却是不得不遵从。

  袁军营寨中,袁吉聚集手下谋臣武将商议宛城攻略。

  “诸位可有何办法将宛城拿下?”袁吉扫视一番众人问道。

  众人低头沉思片刻之后,袁洪站出道:“以我之见,必须要不及损失地强攻下去,不给张济喘息之机!”

  袁洪的办法根本就不是办法!要是仅仅只有这一个办法,袁吉根本就不需要聚集众人商议什么。

  “宛城池深城厚,城中有西凉兵马三万余人!硬攻恐怕不是良策!以属下之见不如掘地道以攻之!”廖化拱手说道。

  袁吉眼睛不由一亮,对啊,既然硬攻攻不下,这挖地道一直挖到宛城城内,给张济来个窝内开,从城内攻打,拿下宛城岂不是易如反掌?

  袁吉刚要采纳廖化的建议,不想军师沮授摇头叹道:“掘地攻城本是良策,但是宛城却是不同,此处地势平坦,掘地十尺便可出水!掘地却是不成!”

  袁吉一愣,挖地道最重要的是挖的深,而且地道必须没水,不然根本就没法挖!

  “看来掘地之策行不通!”袁吉叹息一声道。

  这时,郑华站出道:“启禀主公!手下细作来报,西凉援军正在向宛城开来!”

  众人听得顿时一惊,袁吉也是讶然,对于董卓派军来支援宛城,袁吉并没有感到惊讶,惊讶的只是西凉援军支援的速度。

  “这么快!可知西凉援军有多少人马,领军为何人?”

  “西凉援军有五万,一万乃是骑军,余下皆为步卒!统军之人乃是董卓麾下武艺最高的华雄!还有李傕和郭汜!”郑华道。

  众人议论纷纷,西凉援军有五万人,加上宛城中的西凉军,总兵力已经达到八万人,比自己这边还多出一万来人。若是援军到达宛城,再和城中的张济里应外合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主公,还是暂时撤军吧!”吕范建议道。

  “怕他个熊?主公与褚一万兵马,褚定将那华雄的人头拿来献于主公!”许褚见吕范要劝主公撤军,顿时不干了,嚷嚷道。

  “军师怎么看?”袁吉转问一旁沉思中的沮授道。

  沮授抬头,眼睛顿时闪出一缕精光:“对于董卓出兵援救宛城,在讨伐宛城之时,诸公都已猜测到。董卓的西凉军始终是我豫州一大心患!若是我豫州不能狠狠地教训一番董卓,今后便无法安心经营山东!以授之见,当力断董卓一臂,将董卓东援宛城的几万兵马全部歼灭!以此来震慑董卓,让董卓今后不敢轻易夺掠我豫州!”

  袁吉听罢,却是吸了一口气,这沮授真不愧是沮授,居然想着将董卓的援军全部留下!不过这能成功吗?毕竟西凉军的战力可不是盖的。

  “军师说的在理,西凉军也并不是那么强悍!去年的时候,我等与李傕、郭汜等人交战过,还不是被我们杀了个丢盔弃甲?这五万西凉军也不足为惧!”袁洪说道。

  “我等愿领兵替主公拿下华雄!”许褚、纪灵、廖化等人大声请命道。

  吕范却道:“西凉军虽然不是那么可怕,但是诸位不要忘了,宛城还在张济的手中!若是我等前去迎战华雄,张济从背后夹击我等,到时我等腹背受敌该当如何?”

  袁吉点了点头,吕范说的也是自己忧虑的。毕竟西凉军有八万多兵马,而自己这方只有七万,若是到时损兵折将,那就亏大发了。

  沮授哈哈一笑道:“在授看来,我等面对的不过只有五万西凉军罢了,城中的张济却是不足为虑!”

  “哦?军师何出此言?”袁吉听沮授这么一说,心中顿时感到疑惑,我这一走,城中的张济岂不是知道援军到达,到时不领兵出城与华雄夹击?

  众人也看向沮授,露出疑惑之色。

  沮授却是问道:“不知道这西凉援军几时能到达宛城?”

  袁吉目视郑华,郑华说道:“最多三日,三日之后,华雄必到宛城!”

  沮授点了点头,随即正色道:“请主公明后两天全力攻打宛城!攻势越是凶猛越好!各军可连番上阵!后日夜间,可派主力大军前去迎战华雄,留下三千兵马驻守营寨,营寨之中可插满旌旗以惑张济,张济必不敢出城!”

  “那万一张济出城了怎么办!若是其发现营寨之中只有三千兵马,那岂不是要陷主公于险地?”吕范摊手问道。

  “张济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其在西凉军中便以稳重著称!我军明后两日全力攻打宛城,让其知晓我军强悍,而其又知援军不日就要到达,为了稳妥,其必然不敢出城!”

  对于沮授的这番分析,袁吉点了点头,见吕范还要再问,袁吉大手一挥:“好了诸位,就按照军师所说的去做!趁此一战,不能将宛城攻下,也要将西凉的五万人马留下!明后两日诸位与我全力攻打,不要计较伤亡!”

  见袁吉这么一说,诸将校轰然一声诺!

  “等等主公,既然已经决定全力攻打,不如趁今晚夜色,出动兵马将护城河填平,明日好攻城!”郑华突然说道。

  袁吉一拍脑袋,自己怎么这么傻,居然没有想到在夜间去填河,真是白白地死了那么多军士。

  “子泰之言甚是有理,若是早献出此策,也不会折损几百军士!”袁吉有些幽怨地说道。

  郑华听罢,脸色不由一红,道:“华也是刚刚才想到!”

  见郑华难道脸红一次,袁吉不禁哈哈一笑,众人也不禁笑了起来。

  当晚,许褚、袁洪、纪灵和廖化等人亲自上阵,领着三万人马将白天准备好的土袋悄悄地运往宛城的护城河,将土袋扔到护城河里。

  土袋扔进河里发出的“扑通,扑通”之声,很自然地惊起了城上的守军。守军不敢怠慢,连忙向张济汇报。张济得知之后,连忙跑到城头,向城下望去。只见城下黑漆漆一片,看不到任何事物,只听得土袋入水之声。

  “不好!这袁军是想趁黑夜将我护城河填平!若是待其将河填平,那就大事不妙了!”张济有些焦急,连忙下令城头上的弓弩手向城下射箭。不过城下漆黑一片,弓弩手也看不到袁军半个影子,只得胡乱放箭。城下不时传来袁军被射中发出一连串的惨叫声,不过从惨叫声来看,中箭的袁军并不是很多。

  “叔父,何不令军士在城头堆起篝火,再令军士将火把扔下城头?”一旁的张绣见弓弩手斩获不多,于是建议道。

  张济一听,顿时一喜,不由赞道:“还是侄儿聪明!”于是下令军士照做。

  袁吉早就知道瞒不过城头上的西凉军,见西凉军燃起篝火,并将无数火把扔下城头,忙下令弓弩手向城头射箭,射杀守城军士。

  “主公,且看洪射杀张济那小儿!”借着城头上的火光,袁洪一下子就看到了正在督战的张济,开弓搭箭,对着城头上的张济就是一箭。

  正在督战的张济顿感一股寒意向自己袭来,凭着多年沙场的经验,张济慌忙弯下腰来,但是还是没有躲过袁洪射过来的一箭。

  “哧”,箭矢狠狠地插进了张济的肩膀,一股大力向张济全身涌去,张济痛的龇牙咧嘴。一旁的张绣见了,大惊失色,慌忙跑到张济跟前,将张济扶起:“叔父!”

  “叔父没事,只是皮外伤!速速督战!”张济捂着肩膀上的箭矢,大声道。

  袁洪见自己的一箭将张济射翻,顿时哈哈一笑,不过见张济又重新站起,肩膀上不断摇晃的箭矢,袁洪顿时暗道一声晦气,这张济真他妈命大,老子必射的一箭居然没把他射死!

  本想再射一箭,却是见张济周围站了一圈刀盾手,知道已是没有机会了,袁洪只得向袁吉告了声罪。

  袁吉在心中也是暗道一声可惜,若是袁洪那一箭能结果了张济的性命,那宛城说不定在这一两天的时间里被攻下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东汉袁氏,东汉袁氏最新章节,东汉袁氏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