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老实”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上公认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和美德之一,从小的角度看,是人们之间友善相处、和谐幸福的要求,从大的层面看,则是政治清明、国家发展、整个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概之而言,忠诚老实可谓民之本、官之本。
1.忠诚老实是传统美德
据《荀子》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对忠诚的认识和强调。尧曾经问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舜回答说:“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忠信无倦”、“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意思是说:对国家要始终有忠信,内心忠诚强盛,就会振发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内。
这是从最高统治表率者的角度,提出要具有忠诚的美德。对臣子来说,这种品质更是不断得到历史实践的选择,从而得以最有效的倡导。
《汉纪?文帝纪下》中记载:“周勃质朴忠诚,高祖以为安刘氏者必勃也。”其实,这只是中国历史上每每上演的选择“首辅”、“托孤”之臣的其中一个案例。在这种取舍中,“忠诚”往往是首要条件,所谓“眷眷之心,无有异哉”,然后可以托付。在《尚书》中,还有“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话,即:在上位的要能够明察下情,在下位的要能够忠心竭力。
对于臣子的这种忠诚,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夫忠臣之于其主,犹孝子之于其亲。尽心焉。尽力焉。进而喜,非贪位。退而忧,非怀宠。”在这里,对“忠”的解释,以更被一般人所接受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孝”来阐述,在家而孝于亲,于国而忠于主,以小喻大,大同小理。强调尽心、尽力做事,而不是贪图权位和恩宠。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以为忠。”他所指向的,是普通公众,不惟皇帝大臣,忠诚老实也是一般公众所应具有的一种君子之风,是衡量人品的基本准则之一。
道德有继承性。忠诚老实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在以各种方式被强调。
继毛泽东在延安对全党提出“老实”的要求,上世纪60年代时,在大庆油田还产生了著名的“三老四严”精神,其中的三老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一口号提出后,很快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也成为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在2001年颁发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离开了诚实守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强调忠诚老实,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的诚实守信也是市场秩序的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公民没有普遍地具有忠诚老实的品德,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得以协调。
2.忠诚老实是为官之要
宋时的程颐、程颢在《二程集》中就曾提出“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即要想担当重要的职位,必须忠诚务实。职位越高,对忠诚老实的要求也就越高。为官者,应该比一般老百姓具有更高的忠诚老实的道德要求。中国古代对于封建皇帝的要求中,不是严格到“天子无戏言”吗?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种要求,既是由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会为党掌好权、执好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邓小平曾在一次报告中说,“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是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忠诚与老实就是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对群众要忠诚,要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
官员身处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之中,不仅要做好上传下达,更要做好各种民情民意的调查研究。这些事,无不需要诚实而为,来不得半点虚假。
同时,官员还身处“庙堂之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超于常人,常涉重大事务,若不忠诚,必不能尽力,极端者甚至可以背叛祖国、背叛信仰,失去气节大义。
1.忠诚老实是传统美德
据《荀子》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对忠诚的认识和强调。尧曾经问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舜回答说:“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忠信无倦”、“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意思是说:对国家要始终有忠信,内心忠诚强盛,就会振发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内。
这是从最高统治表率者的角度,提出要具有忠诚的美德。对臣子来说,这种品质更是不断得到历史实践的选择,从而得以最有效的倡导。
《汉纪?文帝纪下》中记载:“周勃质朴忠诚,高祖以为安刘氏者必勃也。”其实,这只是中国历史上每每上演的选择“首辅”、“托孤”之臣的其中一个案例。在这种取舍中,“忠诚”往往是首要条件,所谓“眷眷之心,无有异哉”,然后可以托付。在《尚书》中,还有“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话,即:在上位的要能够明察下情,在下位的要能够忠心竭力。
对于臣子的这种忠诚,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夫忠臣之于其主,犹孝子之于其亲。尽心焉。尽力焉。进而喜,非贪位。退而忧,非怀宠。”在这里,对“忠”的解释,以更被一般人所接受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孝”来阐述,在家而孝于亲,于国而忠于主,以小喻大,大同小理。强调尽心、尽力做事,而不是贪图权位和恩宠。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以为忠。”他所指向的,是普通公众,不惟皇帝大臣,忠诚老实也是一般公众所应具有的一种君子之风,是衡量人品的基本准则之一。
道德有继承性。忠诚老实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仍然在以各种方式被强调。
继毛泽东在延安对全党提出“老实”的要求,上世纪60年代时,在大庆油田还产生了著名的“三老四严”精神,其中的三老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一口号提出后,很快成为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也成为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在2001年颁发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离开了诚实守信,一切都无从谈起,强调忠诚老实,是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
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整个社会的诚实守信也是市场秩序的保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公民没有普遍地具有忠诚老实的品德,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得以协调。
2.忠诚老实是为官之要
宋时的程颐、程颢在《二程集》中就曾提出“欲当大任,须是笃实。”即要想担当重要的职位,必须忠诚务实。职位越高,对忠诚老实的要求也就越高。为官者,应该比一般老百姓具有更高的忠诚老实的道德要求。中国古代对于封建皇帝的要求中,不是严格到“天子无戏言”吗?
中国共产党的《党章》中明确规定,“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是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这种要求,既是由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决定的,也会为党掌好权、执好政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邓小平曾在一次报告中说,“一个革命者,是不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就是看他是不是老实,是不是实事求是。忠诚与老实就是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对群众要忠诚,要老老实实地说话,老老实实地办事,老老实实地做人。”
官员身处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之中,不仅要做好上传下达,更要做好各种民情民意的调查研究。这些事,无不需要诚实而为,来不得半点虚假。
同时,官员还身处“庙堂之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超于常人,常涉重大事务,若不忠诚,必不能尽力,极端者甚至可以背叛祖国、背叛信仰,失去气节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