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齐国从英格兰王国手中夺取孟买后,当年的太祖皇帝为何会以戏谑的口吻,将其命名为上海,与秦国松江府辖下的沿海小县上海同名。
更没有人知道,太祖皇帝当初为何会那般看重上海,要求当时的印度商社予以重点经营,持续开发,努力将其打造成印度地区的一颗经济明珠。
是时,印度商社在印度西海岸控制了安丰(今科钦)、永宁(今印度西南沿海城市阿勒皮)、津门(今卡拉奇),在东海岸控制了宁阳(今印度朋迪榭里,也译作本地治理)、奉元(今印度钦奈市,又名马德拉斯),皆属于沿海重要港口,不论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所拥有的人口数量来比较,都大大优于上海。
要知道,上海并不与大陆接壤,而且还是散布于外海的一串名不见经传的七个小岛,分别为科拉巴岛、小科拉巴岛(又叫老妇人岛)、孟买岛、马扎贡岛、帕雷尔岛、马希姆岛和沃利岛。
岛屿看上去不少,但其实加起来面积还不到五十平方公里,不仅远离印度西海岸,互相之间还分得很开,交通只能靠摆渡船,岛上也没什么原住民。
这对于印度商社来说,这样的土地委实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要不然,当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在获得这份嫁妆后,也没怎么看上眼,几年后,就以每年10英镑的象征性租金借给了东印度公司,由其负责经营。
那个时候,也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没有像样的立足点,才将这七座小岛当做宝一样对待,不仅将其作为东方贸易的主要中转点,后来更是将公司总部(东方)搬到了岛上。
不过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开发建设孟买时,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这些岛屿放在南亚贸易的大环境下虽然条件出众,可是在内部小环境上,却是小岛林立,交通不便。英国东印度公司若是想把孟买发展成在印度西海岸举足轻重的贸易据点,那就必须向内陆扩张,增加土地面积。
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有限,既无力夺取荷兰、葡萄牙以及齐国的沿海殖民据点,也不敢贸然去招惹国力正处顶峰的莫卧儿帝国。
那怎么办呢?
没法获得陆地,那就只能造陆了。
于是,英格兰人准备在孟买七岛进行填海造地,以此来扩充土地面积。
填海造陆并非东印度公司的突发奇想,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造陆是一种非常流行而且相当成熟的技术。其中的先行者就是荷兰人和英格兰人,不过两者在技术路线上还有些区别。
荷兰人擅长围海,通过在关键节点筑坝拦截海水,用风车把被拦住的海水排回海里,再用活水冲洗被围住的地,随即填充大量的泥土,最后可供耕种的沃土就出现了。
造陆对于英格兰人是致富,对于荷兰人则是求生,荷兰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国土都是填海填出来的。
英格兰人则擅长填海,曾在英格兰东部进行过大规模的砂石填海工程,用堆土在临近海岸的浅滩上造出陆地。
而孟买七岛的地理条件,正好符合英格兰人擅长的造陆工程模式。七座岛之间在退潮的时候,有浅滩相连,最早殖民该地的葡萄牙人则已经修筑了一些长堤验证了堆土的可行性。
另外,这些小岛上又都是山地,把山炸开直接丢进水里,既节省了原料运输费用又能抹平地形便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然而,英格兰人的填海造陆工程还未实施多久,齐国人就将他们赶出了印度,并进占了孟买七岛。
因为,太祖皇帝发话,要求印度商社对孟买重点开发建设,因此,齐国人在将英格兰人逐出后,把实施填海工程的英格兰技术人员悉数留了下来,继续修长堤,围海造陆。
绍宁十八年,太祖皇帝驾崩时,除了孟买岛西北角和沃利岛之间的大堤坝未建成外,其他六座小岛之间已经修筑起了长堤,使得各岛初步连接在一起。
但是,印度商社在太祖皇帝故去后,为了节约经营成本,停止了造陆,以至于六座小岛仅完成了长堤建设,堤坝中间地带的填土造陆工程不可避免地烂尾了。
不过,作为主岛的上海岛(即孟买岛)港口却是一个难得的深水良港,可停泊数千吨至万吨规模的远洋巨轮,这使得印度商社并未就此抛弃这里,而是修建了大量的仓储设施,作为重要的货物中转地。
可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随着岛上的人口和建筑越来越多,使得上海的土地面积已经不堪足用,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港口贸易活动和居民生活。
三年前,上海地方民政官遂向广卫总督申请,对诸岛和长堤围出来的大片浅滩和沼泽进行填充造陆,以满足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
截止到去年为止,上海人口规模已达八万之多,其中齐国人及齐印混血就有两万人。这么多人口全都拥挤在几座小岛上(合计约45平方公里),属实有些局促了点。
广卫总督管辖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北部与古吉拉特相邻,东部与马拉塔帝国接壤,南面则是齐国的附属国科钦王国的领地,原葡属果阿亦为管区内的重要领地,境内控制的人口数量达五百多万,每年仅征收的税款就有八十多万元,算的上实力雄厚。
对于上海地方政府要填海造陆以扩充城市用地的申请,广卫总督府稍事论证评估后,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拨付了十万元初始资金后,就以徭役的方式,开始轮番征发辖区内的印度土著劳工进行造陆工程。
1737年11月2日,当李延良乘船抵达上海港后,便看到了整座城市仿佛就是一处巨大的工地,岛上的几座山头也不时响起剧烈的爆破声,宛如阵阵火炮轰鸣。
上海城中的建筑物除了寥寥十余栋葡、英时期留下的欧式建筑外,大部分皆为东方传统民居和汉州现代建筑,若不是街道上有大量的印度土著人的存在,置身其中根本就感受不到是来到了异域他乡。
齐国殖民印度已愈八十多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殖民战争,已经在该地区树立了绝对的统治力。虽然,到目前为止,齐国尚未完全征服和吞并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在这个地区绝对是属于主宰地位,齐国人更是成了高高在上的上等人。
马车夫是一名在上海出生的印度土著,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在接到李延良一行人时,表现得异常谦卑和恭敬,甚至在李延良和曹煊登上马车前,他还非常贴心地用衣袖使劲地擦了擦马车踏板,唯恐怠慢了尊贵的客人。
李延良一身高级军官的服饰,让他从心底里生出一股畏惧和敬服,以至于在迎接对方上车时,腰背弯得更低,言语也更加谦卑。
这可是来自齐国本土的大人物,万万不能轻慢了!
“二哥到了上海后,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李延良扭头看了一眼小叔和几个堂弟挤上了另一辆马车,随即笑着朝曹煊说道:“我这边还需要到驻屯军司令部、广卫总督府以及上海地方衙门打个照面,顺便交接一下任上的诸多军务,怕是短期之内无暇照应你了。”
“无妨,延良只管去忙自己的军务。”曹煊摆了摆手,客气地说道:“未来几天,我正好带着几个伙计先好生考察一下上海和广卫地区的商业情况,琢磨着从哪个方面着手。待延良空下来之后,我再将得到的诸多信息说与你听,帮着我参详一番。”
“我一个军人,如何能为二哥参详贸易之事?”
“延良谦虚了。”曹煊笑着说道:“在帝国境内,不乏大量军人出身的商业巨头,比如最负盛名的铭盛行,创办人涂绍烈就是一名退役军官,短短二十多年,便发展到那般规模,让人钦佩不已呀!以延良之才,若是不在军中就职的话,在商海中亦能有一番大作为。”
“二哥谬赞了!”李延苦笑着说道:“我呀,只会战阵杀敌的手艺,这辈子也就只能在军中厮混。若是闯荡商海,怕是亏得裤子都没了,徒让小曦母子几人跟着我吃苦受累。”
“哈哈……”曹煊闻言,不由大笑起来,热络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延良目前在军中的资历和陛下的情分,就算是躺着做生意,也会财源滚滚,大发利市,如何会亏得裤子都没了呢?”
李延良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做反驳。
相较于做生意,赚取丰厚的利益,他更喜欢战场上挥斥方遒,率领军队攻城略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强劲的敌人。
这才是男人所最为畅意之事!
诚然,就算他没有与陛下私人之间的情分,就以他身为昭信校尉(上校)的军官资历,不在军中继续服役,那也会引来众多贸易商社和工厂的青睐,获得一份待遇极为优渥的职位。
无他,就凭他十余年各地任职和军中积累的人脉关系,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为贸易商社或者工厂主带来大量的生意。
其实,在李延良看来,从事印度进出口贸易,若是不求暴利,根本不需要他这个人脉和关系,只要有一定的资金,能在本土拿到稳定的货源,顺顺利利地运到印度地区,就能赚取不菲的贸易利润。
经过数十年的殖民征服,齐国已全部占领或控制了印度东西海岸所有的贸易港口,再加上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整个印度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皆在齐国的掌控之下。
在奥朗则布时期,印度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贸易额占据了全球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七,更是全球棉织品最大的输出地。
但随着齐国加大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已经使得整个印度地区的经济状况日显“颓势”,几乎成为齐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和原料生产地。
齐国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一次又一次的贸易遏制政策,以及巨大的贸易剪刀差,疯狂地掠夺积累了数百年的印度财富。
为了扩大国内棉纺织品的出口规模,减少国际竞争对手,齐国不断打压和削弱印度地区的纺织产业,人为设置各种贸易障碍,逐步摧毁了其纺织业,使得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工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手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齐国资本势力就竭力扩大棉花、黄麻的生产,把从秦国进口的棉花和亚麻,逐步转到印度殖民地来生产。
绍宁十一年(1697年),齐国殖民事务部、对外贸易事务部以及移民部联合发布通告,允许齐国人去印度占有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
这样一来,许多齐国人来印度直接投资经营种植园,种植棉花、黄麻、蓝靛、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自印度输出的原料开始明显大幅增加。
1710年-1735年间,棉花的输出额从一万五千吨增加到四万二千吨。
1715年-1725年的十年间,黄麻出口额从不到十万元增加至八十万元,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不到一百万元增加到四百二十万元。据粗略估算,在印度从事棉花、黄麻、蓝靛、咖啡等非谷物类的种植园工人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
印度原本是一个构筑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的地区,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波斯、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结果,待齐国控制并垄断了印度的贸易进出口权后,齐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两地之间的贸易额,但却不可抑制地摧毁了当地脆弱的手工业。
齐国人所操控的海关对从汉洲本土输入印度的货物皆予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不超过2%),而印度地区输往齐国及海外领地的货物则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
印度本地生产的纺织品在齐属印度控制区销售也须交纳20%的内陆周转税,比齐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额高出数倍不止。
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包括纺织品在内的齐国产品输入印度数量逐年递增。齐国的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
这个时期,印度已成为齐国工业品的主要的销售市场,占据整体出口额的32%。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印度还是一个出口贸易为主导的地区,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为主导的地区。
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了齐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号称全球棉纺织中心的孟加拉地区,曾有织工百万,生产的棉布数百万匹,而到了永隆元年,整个孟加拉仅剩下织工八千余,棉布产量不足十万匹。
齐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原始而落后的纺车和织机。
同样的情形在印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齐国的玻璃、纸张、铁器、五金、陶器、农具等工业品也大量涌入印度,印度手工业工场纷纷倒闭破产。
齐国商人甚至还垄断了印度的盐、酒、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专卖权,疯狂掠夺印度的财富。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从汉州本土拉来一船的工业制成品,无需费时费力地去寻找潜在的客户,直接在港口转给印度当地的买办商人,就能轻松获得一笔利润不菲的收入。
随后,再通过神通广大的印度商人,装上一船的原棉、靛蓝、黄麻、硝石以及各种宝石,运回本土,还可获得一笔丰厚的收益。
当然,若是你有强大的背景,能将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采购放到内陆腹地的话,利润更是倍之。
很显然,曹煊怀揣巨款,带着数名心腹伙计,不辞辛苦地跟着妹夫李延良来到印度,正是为了获取他身后的军方背景,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所从事的印度贸易利润最大化,赚几年快钱。
要不然,待李延良又转任他处,就没有这般优势的资源了。
印度,就像是一头丰盈的奶牛,得趁着它“乳汁”还算充裕的时候,能多吸两口,就多吸两口。
更没有人知道,太祖皇帝当初为何会那般看重上海,要求当时的印度商社予以重点经营,持续开发,努力将其打造成印度地区的一颗经济明珠。
是时,印度商社在印度西海岸控制了安丰(今科钦)、永宁(今印度西南沿海城市阿勒皮)、津门(今卡拉奇),在东海岸控制了宁阳(今印度朋迪榭里,也译作本地治理)、奉元(今印度钦奈市,又名马德拉斯),皆属于沿海重要港口,不论是从地理位置来看,还是所拥有的人口数量来比较,都大大优于上海。
要知道,上海并不与大陆接壤,而且还是散布于外海的一串名不见经传的七个小岛,分别为科拉巴岛、小科拉巴岛(又叫老妇人岛)、孟买岛、马扎贡岛、帕雷尔岛、马希姆岛和沃利岛。
岛屿看上去不少,但其实加起来面积还不到五十平方公里,不仅远离印度西海岸,互相之间还分得很开,交通只能靠摆渡船,岛上也没什么原住民。
这对于印度商社来说,这样的土地委实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要不然,当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在获得这份嫁妆后,也没怎么看上眼,几年后,就以每年10英镑的象征性租金借给了东印度公司,由其负责经营。
那个时候,也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没有像样的立足点,才将这七座小岛当做宝一样对待,不仅将其作为东方贸易的主要中转点,后来更是将公司总部(东方)搬到了岛上。
不过呢,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开发建设孟买时,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这些岛屿放在南亚贸易的大环境下虽然条件出众,可是在内部小环境上,却是小岛林立,交通不便。英国东印度公司若是想把孟买发展成在印度西海岸举足轻重的贸易据点,那就必须向内陆扩张,增加土地面积。
但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有限,既无力夺取荷兰、葡萄牙以及齐国的沿海殖民据点,也不敢贸然去招惹国力正处顶峰的莫卧儿帝国。
那怎么办呢?
没法获得陆地,那就只能造陆了。
于是,英格兰人准备在孟买七岛进行填海造地,以此来扩充土地面积。
填海造陆并非东印度公司的突发奇想,事实上在当时的欧洲,造陆是一种非常流行而且相当成熟的技术。其中的先行者就是荷兰人和英格兰人,不过两者在技术路线上还有些区别。
荷兰人擅长围海,通过在关键节点筑坝拦截海水,用风车把被拦住的海水排回海里,再用活水冲洗被围住的地,随即填充大量的泥土,最后可供耕种的沃土就出现了。
造陆对于英格兰人是致富,对于荷兰人则是求生,荷兰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国土都是填海填出来的。
英格兰人则擅长填海,曾在英格兰东部进行过大规模的砂石填海工程,用堆土在临近海岸的浅滩上造出陆地。
而孟买七岛的地理条件,正好符合英格兰人擅长的造陆工程模式。七座岛之间在退潮的时候,有浅滩相连,最早殖民该地的葡萄牙人则已经修筑了一些长堤验证了堆土的可行性。
另外,这些小岛上又都是山地,把山炸开直接丢进水里,既节省了原料运输费用又能抹平地形便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然而,英格兰人的填海造陆工程还未实施多久,齐国人就将他们赶出了印度,并进占了孟买七岛。
因为,太祖皇帝发话,要求印度商社对孟买重点开发建设,因此,齐国人在将英格兰人逐出后,把实施填海工程的英格兰技术人员悉数留了下来,继续修长堤,围海造陆。
绍宁十八年,太祖皇帝驾崩时,除了孟买岛西北角和沃利岛之间的大堤坝未建成外,其他六座小岛之间已经修筑起了长堤,使得各岛初步连接在一起。
但是,印度商社在太祖皇帝故去后,为了节约经营成本,停止了造陆,以至于六座小岛仅完成了长堤建设,堤坝中间地带的填土造陆工程不可避免地烂尾了。
不过,作为主岛的上海岛(即孟买岛)港口却是一个难得的深水良港,可停泊数千吨至万吨规模的远洋巨轮,这使得印度商社并未就此抛弃这里,而是修建了大量的仓储设施,作为重要的货物中转地。
可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随着岛上的人口和建筑越来越多,使得上海的土地面积已经不堪足用,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港口贸易活动和居民生活。
三年前,上海地方民政官遂向广卫总督申请,对诸岛和长堤围出来的大片浅滩和沼泽进行填充造陆,以满足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
截止到去年为止,上海人口规模已达八万之多,其中齐国人及齐印混血就有两万人。这么多人口全都拥挤在几座小岛上(合计约45平方公里),属实有些局促了点。
广卫总督管辖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北部与古吉拉特相邻,东部与马拉塔帝国接壤,南面则是齐国的附属国科钦王国的领地,原葡属果阿亦为管区内的重要领地,境内控制的人口数量达五百多万,每年仅征收的税款就有八十多万元,算的上实力雄厚。
对于上海地方政府要填海造陆以扩充城市用地的申请,广卫总督府稍事论证评估后,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拨付了十万元初始资金后,就以徭役的方式,开始轮番征发辖区内的印度土著劳工进行造陆工程。
1737年11月2日,当李延良乘船抵达上海港后,便看到了整座城市仿佛就是一处巨大的工地,岛上的几座山头也不时响起剧烈的爆破声,宛如阵阵火炮轰鸣。
上海城中的建筑物除了寥寥十余栋葡、英时期留下的欧式建筑外,大部分皆为东方传统民居和汉州现代建筑,若不是街道上有大量的印度土著人的存在,置身其中根本就感受不到是来到了异域他乡。
齐国殖民印度已愈八十多年,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殖民战争,已经在该地区树立了绝对的统治力。虽然,到目前为止,齐国尚未完全征服和吞并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在这个地区绝对是属于主宰地位,齐国人更是成了高高在上的上等人。
马车夫是一名在上海出生的印度土著,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在接到李延良一行人时,表现得异常谦卑和恭敬,甚至在李延良和曹煊登上马车前,他还非常贴心地用衣袖使劲地擦了擦马车踏板,唯恐怠慢了尊贵的客人。
李延良一身高级军官的服饰,让他从心底里生出一股畏惧和敬服,以至于在迎接对方上车时,腰背弯得更低,言语也更加谦卑。
这可是来自齐国本土的大人物,万万不能轻慢了!
“二哥到了上海后,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李延良扭头看了一眼小叔和几个堂弟挤上了另一辆马车,随即笑着朝曹煊说道:“我这边还需要到驻屯军司令部、广卫总督府以及上海地方衙门打个照面,顺便交接一下任上的诸多军务,怕是短期之内无暇照应你了。”
“无妨,延良只管去忙自己的军务。”曹煊摆了摆手,客气地说道:“未来几天,我正好带着几个伙计先好生考察一下上海和广卫地区的商业情况,琢磨着从哪个方面着手。待延良空下来之后,我再将得到的诸多信息说与你听,帮着我参详一番。”
“我一个军人,如何能为二哥参详贸易之事?”
“延良谦虚了。”曹煊笑着说道:“在帝国境内,不乏大量军人出身的商业巨头,比如最负盛名的铭盛行,创办人涂绍烈就是一名退役军官,短短二十多年,便发展到那般规模,让人钦佩不已呀!以延良之才,若是不在军中就职的话,在商海中亦能有一番大作为。”
“二哥谬赞了!”李延苦笑着说道:“我呀,只会战阵杀敌的手艺,这辈子也就只能在军中厮混。若是闯荡商海,怕是亏得裤子都没了,徒让小曦母子几人跟着我吃苦受累。”
“哈哈……”曹煊闻言,不由大笑起来,热络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延良目前在军中的资历和陛下的情分,就算是躺着做生意,也会财源滚滚,大发利市,如何会亏得裤子都没了呢?”
李延良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并不做反驳。
相较于做生意,赚取丰厚的利益,他更喜欢战场上挥斥方遒,率领军队攻城略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强劲的敌人。
这才是男人所最为畅意之事!
诚然,就算他没有与陛下私人之间的情分,就以他身为昭信校尉(上校)的军官资历,不在军中继续服役,那也会引来众多贸易商社和工厂的青睐,获得一份待遇极为优渥的职位。
无他,就凭他十余年各地任职和军中积累的人脉关系,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为贸易商社或者工厂主带来大量的生意。
其实,在李延良看来,从事印度进出口贸易,若是不求暴利,根本不需要他这个人脉和关系,只要有一定的资金,能在本土拿到稳定的货源,顺顺利利地运到印度地区,就能赚取不菲的贸易利润。
经过数十年的殖民征服,齐国已全部占领或控制了印度东西海岸所有的贸易港口,再加上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整个印度地区的进出口贸易皆在齐国的掌控之下。
在奥朗则布时期,印度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贸易额占据了全球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七,更是全球棉织品最大的输出地。
但随着齐国加大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已经使得整个印度地区的经济状况日显“颓势”,几乎成为齐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倾销地和原料生产地。
齐国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一次又一次的贸易遏制政策,以及巨大的贸易剪刀差,疯狂地掠夺积累了数百年的印度财富。
为了扩大国内棉纺织品的出口规模,减少国际竞争对手,齐国不断打压和削弱印度地区的纺织产业,人为设置各种贸易障碍,逐步摧毁了其纺织业,使得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工人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手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齐国资本势力就竭力扩大棉花、黄麻的生产,把从秦国进口的棉花和亚麻,逐步转到印度殖民地来生产。
绍宁十一年(1697年),齐国殖民事务部、对外贸易事务部以及移民部联合发布通告,允许齐国人去印度占有土地,直接经营种植园。
这样一来,许多齐国人来印度直接投资经营种植园,种植棉花、黄麻、蓝靛、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从此,自印度输出的原料开始明显大幅增加。
1710年-1735年间,棉花的输出额从一万五千吨增加到四万二千吨。
1715年-1725年的十年间,黄麻出口额从不到十万元增加至八十万元,大米和小麦等谷物输出总值也从不到一百万元增加到四百二十万元。据粗略估算,在印度从事棉花、黄麻、蓝靛、咖啡等非谷物类的种植园工人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
印度原本是一个构筑在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的地区,印度的手工棉纺织品曾经输往波斯、东南亚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结果,待齐国控制并垄断了印度的贸易进出口权后,齐国工业品像洪水一样地涌入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两地之间的贸易额,但却不可抑制地摧毁了当地脆弱的手工业。
齐国人所操控的海关对从汉洲本土输入印度的货物皆予免税或课以极低的进口税率(不超过2%),而印度地区输往齐国及海外领地的货物则课以高达50-70%的高关税。
印度本地生产的纺织品在齐属印度控制区销售也须交纳20%的内陆周转税,比齐国输入印度的棉纺织品税额高出数倍不止。
在这样的贸易政策下,包括纺织品在内的齐国产品输入印度数量逐年递增。齐国的各种商品,尤其是纺织品不仅在印度各大城市倾销,而且在海港附近、恒河领域,以及孟加拉地区的许多农村市场上销售。
这个时期,印度已成为齐国工业品的主要的销售市场,占据整体出口额的32%。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印度还是一个出口贸易为主导的地区,现在则变成了贸易进口为主导的地区。
自古号称世界棉业大工厂的印度,变成了齐国棉纱和棉织品倾销的大市场。号称全球棉纺织中心的孟加拉地区,曾有织工百万,生产的棉布数百万匹,而到了永隆元年,整个孟加拉仅剩下织工八千余,棉布产量不足十万匹。
齐国的蒸汽机替代了印度原始而落后的纺车和织机。
同样的情形在印度其它行业也发生了,齐国的玻璃、纸张、铁器、五金、陶器、农具等工业品也大量涌入印度,印度手工业工场纷纷倒闭破产。
齐国商人甚至还垄断了印度的盐、酒、茶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专卖权,疯狂掠夺印度的财富。
也就是说,只要你能从汉州本土拉来一船的工业制成品,无需费时费力地去寻找潜在的客户,直接在港口转给印度当地的买办商人,就能轻松获得一笔利润不菲的收入。
随后,再通过神通广大的印度商人,装上一船的原棉、靛蓝、黄麻、硝石以及各种宝石,运回本土,还可获得一笔丰厚的收益。
当然,若是你有强大的背景,能将工业制成品的销售和原材料的采购放到内陆腹地的话,利润更是倍之。
很显然,曹煊怀揣巨款,带着数名心腹伙计,不辞辛苦地跟着妹夫李延良来到印度,正是为了获取他身后的军方背景,以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所从事的印度贸易利润最大化,赚几年快钱。
要不然,待李延良又转任他处,就没有这般优势的资源了。
印度,就像是一头丰盈的奶牛,得趁着它“乳汁”还算充裕的时候,能多吸两口,就多吸两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最新章节,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