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乎诸葛乔的意料,当卫弘得知自己在朱提郡内发现银矿后,并没有流露出意料之中的惊喜之色。
自先秦以来,黄金为上币,用以皇帝赏赐或者权贵阶层的流通货币,但底层百姓更多的还是使用铜钱,如五铢。
白银虽然如今也被视为一种贵金属,但并不具有货币的价值,更多的应用到装饰物上。
可能在曹魏、东吴境内,白银饰品价格昂贵,但在盛产银矿的益州,并不算什么了不得横财,毕竟物以稀为贵。
即便卫弘想要用白银铸造银币流通,也不现实,没有共识价值的基础。
实际上,无论是大汉所在的益州,还是孙氏东吴,中原曹魏,经历了数十年动荡不安的乱世,两汉构建的货币体系早已经崩溃,民间已经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境地。
益州偏安日久,且境内富庶,早已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与经济体系,并未受中原大乱的影响,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能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收益。
反观因战乱而十室九空的中原曹魏,还有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江东孙吴,在经济体系上皆不如大汉完备。
曹魏治下对蜀地盛产的蜀锦百般追捧,听说魏主曹丕亲自写文章劝说大魏的豪族们弃用蜀锦,却毫无成效。
至于东吴就更不用多说了,大汉的直百钱在东吴各地的市面上屡见不鲜,但孙权颁发的虚值货币“大泉”别说进入蜀汉市场了,就是东吴本地人都不待见。
大汉的货币体系并不完善,起码在卫弘看来就有着很大的漏洞,但全靠同行衬托,经历了安汉将军糜竺和司盐校尉王连等专业人士的建构,已经显现出初步的优越性。
相比之下,曹魏死守两汉已经僵化腐朽的货币体系,东吴在门外汉孙权的主导下差点颁发“大泉当十万”。
先帝颁发“直百钱”,在后世看来或许是毁誉参半,但对如今的大汉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
前世季汉能以一州之地立国数十载,在针对曹魏的军事行动中始终占据着主动,或多或少都有“直百钱”的功劳,它为大汉府库的充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直百钱的发行也使得大汉五铢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着,倒逼着黎民百姓再度回归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如今,五铢钱体系的持续贬值,已经无法说服大汉治下的百姓来使用,更勿论化外之地的蛮夷部落了。
卫弘可以笃定,若是自己用五铢钱或者直百钱来偿还越嶲诸部的军费,高定和那些诸部头领一定会当场翻脸,持刀相向。
因此无论是从维持南中诸郡的长治久安来说,还是就南疆都护府的长远战略出发,一种高信用度的货币呼之欲出。
卫弘给出了自己的答桉——“天汉通宝”。
铸造天汉通宝的钱币并不是常见的青铜,而是滇池东山产出的黄铜,同时考虑到剪边、私铸等问题,天汉通宝的铸造技术更加复杂,会应用冶金治所的先进铸造技术。
《仙木奇缘》
可以说,铸造天汉通宝的工业技艺已经远超直百钱。
但卫弘明白,天汉通宝并不能作为货币。
自前汉武帝时,铸造钱币的权力就收归国有,地方郡府和民间私铸钱币乃是死罪。
在相府的授权文书中就可以点明,天汉通宝不是钱币,只是大汉治下与蛮夷部落的沟通信物罢了。
还是那个老规矩,天汉通宝虽无钱币之名,却有钱币之实。
天汉通宝的问世,本就是面对南疆不同地域的诸多蛮族,即便不考虑对五铢钱的汇率问题,也需要制定能够让南疆蛮夷部落接受的价格制度。
想先帝那样,直接划定一个“当值百钱”,对于缺乏汉室统治基础的南疆诸部来说,根本就不现实。
孙权的“大泉五千”就是前车之鉴。
卫弘能够将天汉通宝设置成“当值十万钱”,但也要那些蛮夷部落认同这个价格才是,否则天汉通宝就只能是卫弘的自娱自乐。
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货币本位制度了。
金本位制在大汉十三州都不适用,黄金是权贵阶层的专属,寻常百姓终其一生都很难接触到。
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当世,金本位制没有实现的生产力基础和价值共识。
卫弘想的是粮本位制,一枚天汉通宝等同于一升粮食。
为了便于计算和照顾南疆蛮族可怜的数学水平,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重量单位,都采用赵爽《数学》中所提倡的十进制。
防止货币的贬值,卫弘直接将价值与粮食挂钩,还采用了较为罕见的黄铜铸造。
朱提银虽然在后世价值上比黄铜更贵,但眼下并不是天汉通宝的首选材质。
甚至短时间内,卫弘并不打算引入白银或者黄金这类贵金属铸造天汉通宝。
虽然诸葛乔满心欢喜的银山,并没有在东吴那般有价值,但卫弘还是建议诸葛乔将此事上报相府,组织起手艺精湛的银匠将朱提银加工成饰器,高价卖给曹魏和东吴的豪门大族。
卫弘又将赵爽的《数学》拿给诸葛乔看,作为赵爽的高徒,诸葛乔对师父的这本大作爱不释手。
不过诸葛乔听卫弘还要把这几册书籍带往益州郡,给张毣观看,索性把手中的铁锤一扔,对卫弘道:“刚好汉阳有一批军备要送到滇池,我就跟你一起去益州郡吧。”
卫弘则是十分肯定的提醒道:“不行,你留在朱提郡还有一件重要的大事要办。”
“何事?”诸葛乔摊开了手,对卫弘直接说道:“朱提道的重修已经接近尾声,杨使君亲自主持朱提郡、越嶲东部和牂柯郡的劝农一事,我去益州走一趟并不碍事。”
“编户齐民。”
大概是担心诸葛乔曲解了这是普通的编户齐民,卫弘随后又补充道:“不是一般的编户齐民,而是招募兵卒,编制军户入籍,用以平时耕种,战时打仗。”
诸葛乔大概明白了卫弘的意思,大概是像曹魏和东吴那边的屯田军户,但诸葛乔忧心忡忡地问道:“效彷逆魏行屯田事,真的妥当吗?”
卫弘则是耸耸肩笑道:“要不然你以为我回成都这一趟是做什么呢?”
诸葛乔语塞,他也知道南疆蛮族虎视眈眈,大汉在南中诸郡的战事远没有结束,卫弘既然如此表态,那么势必带回了朝廷对南中诸郡的最新部署。
既然如此,诸葛乔也不再多言,安安心心地准备起朱提郡的编户齐民一事。
卫弘许诺,回到益州郡后,让张毣将这本《数学》抄写一套送给诸葛乔。
……
……
当卫弘抵达味县的时候,张毣已经去了大筰。
冶金治所的前头部队几日前就抵达味县,他们需要提前修筑新式高炉及一应工事,为后续的五兵卒到来做好前期准备。
张毣既熟悉冶金治所的操作流程,又熟知大筰的地利水文,于是亲自带着冶金治所的人去了大筰选址重建冶铁基地。
卫弘直接去了滇池。
在庲降都督部的全力协助下,滇池城外的田地已经生长起了一片绿禾,这是南中军方在为即将到来的南疆大战做准备。
李恢大营立在滇池城南部的俞元城,那里是李恢的故乡。
大概是早就听闻了卫弘归来的消息,李恢在滇池城内盘桓了数日,一直等着卫弘归来。
卫弘是在滇池城内的太守府见到了李恢,正昂公也在旁边。
卫弘正准备拿出相府的公文交给李恢去看时,后者却抬起手说道:“卫将军在成都的提议,诸葛丞相已经来信和某说过了。”
李恢偏过头对正昂公说道:“正昂公,如今朝廷虽无明设南疆都护府的诏令,却允许南中诸郡府便宜行事,不妨听一听卫将军的建设之言吧。”
正昂公点了点头,和李恢一同将目光落到了卫弘的身上。
只听卫弘说道:“朝廷已经决定,今岁冬季正式举大军征讨南蛮,眼下南中诸郡的当务之急就是招兵和屯粮,还有就是扩建蜀中出兵南中的五尺道。”
卫弘拿出那副随身携带的南疆地图,对李恢和正昂公两人介绍道:“我建议扩建五尺道的同时,进行招募兵卒、编制军户的初步准备,在五尺道沿途设置里邑制度,将大汉朝廷的治理下行到南中乡里。”
李恢有些疑惑地问道:“里邑制度?”
卫弘解释道:“南中诸郡不同于蜀中和中原它地,此处汉夷杂居,人情复杂,所以比较适合推行里邑制度。即沿着五尺道一路,每隔十余里设置一里邑,里邑内由官府抽调军户屯扎,周围的土地由军方分给军户耕种,除此之外里邑还须担负起修缮道路、拱卫军镇的职责。”
李恢摸着胡须点头道:“此法倒是和逆魏所推行的军屯制类似……”
卫弘则是摇了摇头说道:“听上去有些类似,但有着本质的不同,此事较为琐碎复杂,我想自己亲手操办,只要能初见规模,孰优孰劣自可观之,到时候再决定是否推广南中诸郡也不迟。”
李恢觉得卫弘说的在理,眼下卫弘所要的并非是要在南中全境内推广这里邑制度,仅仅是选择了五尺道沿途这一条狭长的路线,若真有不妥之处,波及面也不太大。
李恢和正昂公相视一眼,片刻间就默契地点点头,算是赞同了卫弘的提议。
李恢道:“好,此事就如卫将军所言,交给你亲自操办,但有人马不足之处,某调拨给你一些人手,万不能耽搁了朝堂的调度。”
卫弘点点头,将这件事应下:“李将军放心,推行里邑制度乃是和招募兵勇,建制军户并行的举措,断然不会耽搁了今岁冬季的朝廷用兵。”
李恢站起身来,对正昂公道:“某这里交代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正昂公嘱咐了。”
正昂公摸着胡须点了点头,然后从桉头上抽出一封公文,递到了卫弘的面前:“这是越嶲高定送来的书信,你来看看吧。”
看着正昂公一脸严肃,卫弘接过书信,打开扫了一眼。
高定在信上讨要越嶲诸部应援汉军平定南中叛乱的军费,其中包括战死勇士的抚恤,越嶲诸部的斩获和售卖给汉家的奴隶等,共计两百三十万斛。
这两百三十万斛的欠款还不包括前往牂柯的俚獠、盘木、夜郎和定筰四部。
粗略地讲这些加起来,大汉官府已经欠下了越嶲诸部将近五百万斛的粮食欠款,堪称是一笔天文数字。
要知道正昂公治下的益州郡府,年成最好的时候才收得赋税和民屯共计三十五万斛的粮食。
这让正昂公觉得,就是赔上自己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补上越嶲诸部这么大的窟窿。
出乎正昂公和李恢的意料,当卫弘看到这笔天文数字的欠款时,没有一丝的慌张,甚至连眉头都没皱,径直将这封欠款公文收下,放入自己的怀中。
“李将军和太守大人放心吧,几日后我就亲自去越嶲走一趟,和夷王高定了结这件事。”
正昂公实在不忍心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卫弘的肩上,当着李恢的面说道:“如今雍闿之乱已平,益州郡全境几乎都归于郡府治下,老夫看了雍氏往年的账簿,预估今岁益州郡府的钱粮赋税可得一百余万斛,可代为偿还越嶲诸部的部分欠款。”
李恢闻言,却并未流露出反对的意思。
尽管知道积蓄粮草乃是当前益州郡府的重中之重,但欠下越嶲诸部将近五百万斛粮草的军费着实不算少。
休说卫弘并无世家大族的底蕴支持,就是当初横霸益州郡的雍氏一族,也绝无可能短时间内筹措出如此数量的粮草。
李恢也不能坐视卫弘一个人去偿还这笔债务。
除了已经表态的正昂公,李恢还打算传书给朱提、牂柯乃至永昌等地,一同筹措出来这笔粮草。
孰料卫弘竟一口回绝了正昂公的提议:“不用了,不过区区五百万石粮草的债务,何须劳烦郡府垫资呢……”
出乎诸葛乔的意料,当卫弘得知自己在朱提郡内发现银矿后,并没有流露出意料之中的惊喜之色。
自先秦以来,黄金为上币,用以皇帝赏赐或者权贵阶层的流通货币,但底层百姓更多的还是使用铜钱,如五铢。
白银虽然如今也被视为一种贵金属,但并不具有货币的价值,更多的应用到装饰物上。
可能在曹魏、东吴境内,白银饰品价格昂贵,但在盛产银矿的益州,并不算什么了不得横财,毕竟物以稀为贵。
即便卫弘想要用白银铸造银币流通,也不现实,没有共识价值的基础。
实际上,无论是大汉所在的益州,还是孙氏东吴,中原曹魏,经历了数十年动荡不安的乱世,两汉构建的货币体系早已经崩溃,民间已经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境地。
益州偏安日久,且境内富庶,早已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与经济体系,并未受中原大乱的影响,在保证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还能保持对外贸易的顺差收益。
反观因战乱而十室九空的中原曹魏,还有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江东孙吴,在经济体系上皆不如大汉完备。
曹魏治下对蜀地盛产的蜀锦百般追捧,听说魏主曹丕亲自写文章劝说大魏的豪族们弃用蜀锦,却毫无成效。
至于东吴就更不用多说了,大汉的直百钱在东吴各地的市面上屡见不鲜,但孙权颁发的虚值货币“大泉”别说进入蜀汉市场了,就是东吴本地人都不待见。
大汉的货币体系并不完善,起码在卫弘看来就有着很大的漏洞,但全靠同行衬托,经历了安汉将军糜竺和司盐校尉王连等专业人士的建构,已经显现出初步的优越性。
相比之下,曹魏死守两汉已经僵化腐朽的货币体系,东吴在门外汉孙权的主导下差点颁发“大泉当十万”。
先帝颁发“直百钱”,在后世看来或许是毁誉参半,但对如今的大汉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
前世季汉能以一州之地立国数十载,在针对曹魏的军事行动中始终占据着主动,或多或少都有“直百钱”的功劳,它为大汉府库的充盈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直百钱的发行也使得大汉五铢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着,倒逼着黎民百姓再度回归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如今,五铢钱体系的持续贬值,已经无法说服大汉治下的百姓来使用,更勿论化外之地的蛮夷部落了。
卫弘可以笃定,若是自己用五铢钱或者直百钱来偿还越嶲诸部的军费,高定和那些诸部头领一定会当场翻脸,持刀相向。
因此无论是从维持南中诸郡的长治久安来说,还是就南疆都护府的长远战略出发,一种高信用度的货币呼之欲出。
卫弘给出了自己的答桉——“天汉通宝”。
铸造天汉通宝的钱币并不是常见的青铜,而是滇池东山产出的黄铜,同时考虑到剪边、私铸等问题,天汉通宝的铸造技术更加复杂,会应用冶金治所的先进铸造技术。
《仙木奇缘》
可以说,铸造天汉通宝的工业技艺已经远超直百钱。
但卫弘明白,天汉通宝并不能作为货币。
自前汉武帝时,铸造钱币的权力就收归国有,地方郡府和民间私铸钱币乃是死罪。
在相府的授权文书中就可以点明,天汉通宝不是钱币,只是大汉治下与蛮夷部落的沟通信物罢了。
还是那个老规矩,天汉通宝虽无钱币之名,却有钱币之实。
天汉通宝的问世,本就是面对南疆不同地域的诸多蛮族,即便不考虑对五铢钱的汇率问题,也需要制定能够让南疆蛮夷部落接受的价格制度。
想先帝那样,直接划定一个“当值百钱”,对于缺乏汉室统治基础的南疆诸部来说,根本就不现实。
孙权的“大泉五千”就是前车之鉴。
卫弘能够将天汉通宝设置成“当值十万钱”,但也要那些蛮夷部落认同这个价格才是,否则天汉通宝就只能是卫弘的自娱自乐。
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货币本位制度了。
金本位制在大汉十三州都不适用,黄金是权贵阶层的专属,寻常百姓终其一生都很难接触到。
在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当世,金本位制没有实现的生产力基础和价值共识。
卫弘想的是粮本位制,一枚天汉通宝等同于一升粮食。
为了便于计算和照顾南疆蛮族可怜的数学水平,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重量单位,都采用赵爽《数学》中所提倡的十进制。
防止货币的贬值,卫弘直接将价值与粮食挂钩,还采用了较为罕见的黄铜铸造。
朱提银虽然在后世价值上比黄铜更贵,但眼下并不是天汉通宝的首选材质。
甚至短时间内,卫弘并不打算引入白银或者黄金这类贵金属铸造天汉通宝。
虽然诸葛乔满心欢喜的银山,并没有在东吴那般有价值,但卫弘还是建议诸葛乔将此事上报相府,组织起手艺精湛的银匠将朱提银加工成饰器,高价卖给曹魏和东吴的豪门大族。
卫弘又将赵爽的《数学》拿给诸葛乔看,作为赵爽的高徒,诸葛乔对师父的这本大作爱不释手。
不过诸葛乔听卫弘还要把这几册书籍带往益州郡,给张毣观看,索性把手中的铁锤一扔,对卫弘道:“刚好汉阳有一批军备要送到滇池,我就跟你一起去益州郡吧。”
卫弘则是十分肯定的提醒道:“不行,你留在朱提郡还有一件重要的大事要办。”
“何事?”诸葛乔摊开了手,对卫弘直接说道:“朱提道的重修已经接近尾声,杨使君亲自主持朱提郡、越嶲东部和牂柯郡的劝农一事,我去益州走一趟并不碍事。”
“编户齐民。”
大概是担心诸葛乔曲解了这是普通的编户齐民,卫弘随后又补充道:“不是一般的编户齐民,而是招募兵卒,编制军户入籍,用以平时耕种,战时打仗。”
诸葛乔大概明白了卫弘的意思,大概是像曹魏和东吴那边的屯田军户,但诸葛乔忧心忡忡地问道:“效彷逆魏行屯田事,真的妥当吗?”
卫弘则是耸耸肩笑道:“要不然你以为我回成都这一趟是做什么呢?”
诸葛乔语塞,他也知道南疆蛮族虎视眈眈,大汉在南中诸郡的战事远没有结束,卫弘既然如此表态,那么势必带回了朝廷对南中诸郡的最新部署。
既然如此,诸葛乔也不再多言,安安心心地准备起朱提郡的编户齐民一事。
卫弘许诺,回到益州郡后,让张毣将这本《数学》抄写一套送给诸葛乔。
……
……
当卫弘抵达味县的时候,张毣已经去了大筰。
冶金治所的前头部队几日前就抵达味县,他们需要提前修筑新式高炉及一应工事,为后续的五兵卒到来做好前期准备。
张毣既熟悉冶金治所的操作流程,又熟知大筰的地利水文,于是亲自带着冶金治所的人去了大筰选址重建冶铁基地。
卫弘直接去了滇池。
在庲降都督部的全力协助下,滇池城外的田地已经生长起了一片绿禾,这是南中军方在为即将到来的南疆大战做准备。
李恢大营立在滇池城南部的俞元城,那里是李恢的故乡。
大概是早就听闻了卫弘归来的消息,李恢在滇池城内盘桓了数日,一直等着卫弘归来。
卫弘是在滇池城内的太守府见到了李恢,正昂公也在旁边。
卫弘正准备拿出相府的公文交给李恢去看时,后者却抬起手说道:“卫将军在成都的提议,诸葛丞相已经来信和某说过了。”
李恢偏过头对正昂公说道:“正昂公,如今朝廷虽无明设南疆都护府的诏令,却允许南中诸郡府便宜行事,不妨听一听卫将军的建设之言吧。”
正昂公点了点头,和李恢一同将目光落到了卫弘的身上。
只听卫弘说道:“朝廷已经决定,今岁冬季正式举大军征讨南蛮,眼下南中诸郡的当务之急就是招兵和屯粮,还有就是扩建蜀中出兵南中的五尺道。”
卫弘拿出那副随身携带的南疆地图,对李恢和正昂公两人介绍道:“我建议扩建五尺道的同时,进行招募兵卒、编制军户的初步准备,在五尺道沿途设置里邑制度,将大汉朝廷的治理下行到南中乡里。”
李恢有些疑惑地问道:“里邑制度?”
卫弘解释道:“南中诸郡不同于蜀中和中原它地,此处汉夷杂居,人情复杂,所以比较适合推行里邑制度。即沿着五尺道一路,每隔十余里设置一里邑,里邑内由官府抽调军户屯扎,周围的土地由军方分给军户耕种,除此之外里邑还须担负起修缮道路、拱卫军镇的职责。”
李恢摸着胡须点头道:“此法倒是和逆魏所推行的军屯制类似……”
卫弘则是摇了摇头说道:“听上去有些类似,但有着本质的不同,此事较为琐碎复杂,我想自己亲手操办,只要能初见规模,孰优孰劣自可观之,到时候再决定是否推广南中诸郡也不迟。”
李恢觉得卫弘说的在理,眼下卫弘所要的并非是要在南中全境内推广这里邑制度,仅仅是选择了五尺道沿途这一条狭长的路线,若真有不妥之处,波及面也不太大。
李恢和正昂公相视一眼,片刻间就默契地点点头,算是赞同了卫弘的提议。
李恢道:“好,此事就如卫将军所言,交给你亲自操办,但有人马不足之处,某调拨给你一些人手,万不能耽搁了朝堂的调度。”
卫弘点点头,将这件事应下:“李将军放心,推行里邑制度乃是和招募兵勇,建制军户并行的举措,断然不会耽搁了今岁冬季的朝廷用兵。”
李恢站起身来,对正昂公道:“某这里交代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正昂公嘱咐了。”
正昂公摸着胡须点了点头,然后从桉头上抽出一封公文,递到了卫弘的面前:“这是越嶲高定送来的书信,你来看看吧。”
看着正昂公一脸严肃,卫弘接过书信,打开扫了一眼。
高定在信上讨要越嶲诸部应援汉军平定南中叛乱的军费,其中包括战死勇士的抚恤,越嶲诸部的斩获和售卖给汉家的奴隶等,共计两百三十万斛。
这两百三十万斛的欠款还不包括前往牂柯的俚獠、盘木、夜郎和定筰四部。
粗略地讲这些加起来,大汉官府已经欠下了越嶲诸部将近五百万斛的粮食欠款,堪称是一笔天文数字。
要知道正昂公治下的益州郡府,年成最好的时候才收得赋税和民屯共计三十五万斛的粮食。
这让正昂公觉得,就是赔上自己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补上越嶲诸部这么大的窟窿。
出乎正昂公和李恢的意料,当卫弘看到这笔天文数字的欠款时,没有一丝的慌张,甚至连眉头都没皱,径直将这封欠款公文收下,放入自己的怀中。
“李将军和太守大人放心吧,几日后我就亲自去越嶲走一趟,和夷王高定了结这件事。”
正昂公实在不忍心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卫弘的肩上,当着李恢的面说道:“如今雍闿之乱已平,益州郡全境几乎都归于郡府治下,老夫看了雍氏往年的账簿,预估今岁益州郡府的钱粮赋税可得一百余万斛,可代为偿还越嶲诸部的部分欠款。”
李恢闻言,却并未流露出反对的意思。
尽管知道积蓄粮草乃是当前益州郡府的重中之重,但欠下越嶲诸部将近五百万斛粮草的军费着实不算少。
休说卫弘并无世家大族的底蕴支持,就是当初横霸益州郡的雍氏一族,也绝无可能短时间内筹措出如此数量的粮草。
李恢也不能坐视卫弘一个人去偿还这笔债务。
除了已经表态的正昂公,李恢还打算传书给朱提、牂柯乃至永昌等地,一同筹措出来这笔粮草。
孰料卫弘竟一口回绝了正昂公的提议:“不用了,不过区区五百万石粮草的债务,何须劳烦郡府垫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