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年的冬天。
伊比利亚半岛的第一场大雪在午夜时分降下,次日天明时已经积累了薄薄一层,犬牙交错、坎坷欺负的丘陵之间放眼望去银装素裹。
凛冬似乎来的比前几年更早些,至少对于英美而言是如此。这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失败的阴霾驱之不散,反而愈发浓厚。
普利茅斯遭受核攻击一事震撼了英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局面因此有所动摇。
即便首相温斯顿坚称敌人的轰炸机绝不可能飞临伦敦,但恐慌情绪不可遏制的迅速蔓延——这次是攻击海军基地,下次会不会就是城市?
许多权贵阳奉阴违,选择秘密离开伦敦前往乡间宅邸躲避潜在风险,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胫而走的小道消息进一步打击了军民士气。
一些鹰派分子向美国人提出强烈请求,以原子弹对德国人实施犀利的报复,但得到的只是“总统与国会仍需评估合理性”的敷衍。
持续四年之久的战略轰炸耗费了海量的人力与物力,客观上对德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这远远不足以毁灭德社的军事工业,更无法帮助英美取得胜利。
在破冰行动之后,盟军大部队已从俄国土地上狼狈撤退,亲近英美的國民共和軍政權土崩瓦解,在亚欧大陆牵制德社力量的企图彻底破产。
各种尝试皆无果而终,本土的反战情绪也到处滋生,越来越多的民众质疑所谓的意識形態差异是不是真的像联邦政府宣传的那样如同邪恶异端。
美国上层不得不接受事实,开始参考最低诉求来调整战略方针,准备进行和平谈判。
在不存在赢面的大背景下,实施核攻击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报复举措,只会妨碍体面的结束战争,完全不符合美國利益。
十一月,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选呼之欲出,结果在公布之后也处于意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胃口下降,体重锐减,血压一直维持在很高的状态,双手总是抖得厉害,记忆力也衰退明显。
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纽约州长、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巧妙的批评罗斯福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既肯定他率领合众国走出经济危机又否定若干政策,声称过多的政府干預已经违背了合众国精神,简直快要跟德社一样了。
对权贵富豪,杜威抨击夸张的财产税政策——罗斯福施行的财产税对富豪征收比例可达70~80%之巨,令人怨恨;对平民百姓,杜威重申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允诺在大约12~16个星期内结束战争。
朱泠婧相当看好共和党,她笃信这一次驴象之争一定会以大象胜利而落幕。
最终,连任三届、执政十二年之久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遗憾败选,杜威以较大的优势赢得了选举,成功入主白宫。
未久,因为华盛顿方面的干涉,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决议——在接下来逐渐缩减对德战略轰炸的力度,直至停止。
同时,和平谈判进度也陡然加快。
非常凑巧的是,美德双方的诉求并没有特别大的分歧。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陷落”无法避免,美国上层力求葡萄牙全境和意大利半壁江山,另外争取希腊全境。
德方自然不可能放弃希腊,断然拒绝。美方很干脆的选择了让步,但对于葡萄牙和意大利却坚决保持诉求。
鉴于目前伊比利亚半岛主要战线仍在西班牙西部,只保留葡萄牙本身就是不小的让步,德方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亚平宁半岛的情况就更加明朗了,美方提议以北纬四十三度线为分界线,南意与北意政权划界而治。由于意大利的工业与经济精华基本集中在北方,德方亦表示认可。
经过数年的交锋和较劲,美方再不指望在战场上找到谈判筹码,能安稳据守防线就已经是最好的情况。
可以说德美之间的谈判进行的颇为顺利,最大的矛盾反而集中在英法双方。
法社提出的最低诉求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英国上层极不乐意法社染指非洲,奈何德法两军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在阿尔及利亚站稳了脚跟,将之赶下海的可能性十分微小。
谈判桌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在战场上见分晓。
德法两军实施的圣诞节攻势如同疾风骤雨般发动,向摩洛哥北部的里夫山脉和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脉之间较为平缓的地区大举进攻。
此举出乎盟军的意料,但美军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仆从军在战役初期借助猛烈的空地一体火力迟滞了德法两军凌厉的突击,并逐渐抵挡下了这一击。
然而,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法军第5山地师临时编组了一支大约2000人的迂回部队,向西南穿越了阿特拉斯山脉北麓的坎坷丘陵与茂密森林。几天前才撤下来休整的美军第63步兵师刚歇了口气,准备欢度圣诞节,结果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大部击溃,巴西第3步兵师的反扑也被迅速瓦解,进而引发了连环崩溃。
后方蒙受重大威胁,美军部队被迫全线后撤,存在近一年之久的里夫-阿特拉斯防线由此宣告破碎。
在圣诞节攻势第二阶段,德法两军向西高歌猛进一百多公里,直至解放摩洛哥中部的梅克内斯一线才停下脚步。
“瞧这个美六十三师,倒了大霉啊,补员休整的时候挨揍。”
“这个师可以撤销番號了,残部没啥用了。”
“对于德法而言这只算是阶段性成功,现在战线向西推,美军兵力更加集中,补给线更短;反观德法两军,兵力跟火力都有所不足,后勤供应距离又向内陆延伸二百余里,依我看,往后很难再取胜了。”
在靖宁府、也就是曾经的悉尼的总督府,一间会议室被单独划分出来用于总览军情,其中一角摆有几张宽大的桌子,上边平铺着放满红蓝小木块的地图。
“其它方向的战局应该没什么悬念了,直布罗陀也撑不了多久,就摩洛哥那边还要较劲一段时间。”周长风双手抱胸凝视着地图,在脑海中模拟这场战役的前后经过。
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那一隅之地,历时五百四十多天之久的直布罗陀要塞围困战终于结束了——持续时间两倍于历史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盟军从未放弃过直布罗陀这个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兵家要地,一年以来盟军舰队千方百计的为直布罗陀要塞输送物资与人员,这才让预期只能坚持十个月的要塞拖延至今。 从年中起始,盟军的空中优势开始衰减,不复从前美好时光,盟军水面舰艇部队的物资输送行动受到德法两军航空兵部队的沉重打击,一日不如一日。绝境之下,弹尽粮绝的数千英军守备部队放弃了抵抗。
距离英军攻占直布罗陀二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这座易守难攻的险峻要塞被德军夺取,飘扬了近两个半世纪、十二代人的米字旗永远的落下了。
如同历史上在大势已定之后仍然进行的突出部战役,盟军统帅部不甘心承认战略上的失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力排众议策划了一场战役——骠骑兵行动。
从2月7日开始,美军第12集团军、英军第25军、巴西及墨西哥仆从军出动了接近30万人、11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向当面约7万人的德法两军发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反击。
此战,重整旗鼓的盟军投入了数百辆包括M26潘兴和百夫长MkI在内的新锐坦克,可谓来势汹汹。
而在北非战场的德法两军本就存在后勤供应不畅和兵力不足的不利条件,长期维持在20万人的规模,重型装甲载具稀缺,也未从圣诞节攻势的巨大损耗中缓过劲来——技术装备缺额35~40%之多。
没有悬念的,久战疲惫之师实在无力抵挡凶猛的反击,被迫向东撤回阿特拉斯山脉以东,然后通过残酷的交替迟滞才逐渐消磨光了盟军的锐气。
最终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伦敦方面还是不愿见到法社在北非站稳脚跟,可华盛顿方面再也没有耐心继续进行这场战争了,停战协议不久之后于巴塞罗那签订。
燃遍世界的战争画上句号,根据协议条款之一,德军撤离了君士坦丁堡——那里仍将作为国际联盟的行政管控城市及总部所在地。
由于法社把阿尔及利亚列为海外特殊行政大区,同时不可能承认第三共和国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埋藏在非洲的摩擦与争端在周长风看来简直多到数不过来。
这真的跟休战一样,不稳定程度比历史上那个局面要差多了。他如是想到。
神游物外的思虑片刻,他瞥了眼墙上的钟,拿起话筒把电话打去了参谋处。
“二十二师的战报还没到吗?”
“回禀阁下,消息还没来,大抵要到中午吧。”
在澳大利亚紧急状态委员会做出投降决策之后,澳洲各地都出现过规模不一的叛乱。
虽然大多都被及时镇压,可也有极少数顽固分子决心抵抗到底,这些军警或民众组成的抵抗组织以澳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复杂山峦为掩护,囤积各种物资做长期斗争。
明军占领军预估这些零零散散的抵抗组织加起来统共有约六、七千人,考虑到澳洲人口总数本就不多,这个规模并不算少。
抵抗组织的四处袭扰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伏击车队、炸毁桥梁道路、暗杀落单的军警……
一年以来各地明军一直在执行清剿行动,动用了包括军犬、直升机、炮艇机在内的各种兵器装备,竭尽所能地消灭这些顽强的敌人。
在澳洲南部港城阿德莱德以北的弗林德斯山脉,一股数百人的抵抗组织在过去几个月屡遭打击——驻防当地的野战部队是陆军第二十二步兵师统计已击毙近二百人、俘虏十多人。
面对数以千计具有装备优势的明军的围追堵截,残余的数十名抵抗军士兵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又周旋了大半个月。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抵抗军士兵都清楚他们所进行的是毫无希望的战斗,本国与英美早已放弃,澳大利亚成了既定的牺牲品。
随着大批明军进驻澳洲各地,抵抗组织全军覆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们有的曾是民兵、有的曾是陆军步兵、有的曾是海军水兵,亦或者只是水管工、汽修工、司机这样的平民,在崇山峻岭和偏远荒漠之中,这些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的抵抗军士兵坚定地为他们认可的最后尊严而坚持。
受周长风的指导,澳洲明军集中了小型直升机和大型直升机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前者执行搜索任务,后者执行运输和火力支援任务。
尽管使用活塞式引擎的早期直升机载重能力极差,即使是大型直升机都只能勉强搭载一个步兵班和一挺舱门机枪,不过其适用性却相当突出。
如此灵活迅速的空中机动部队,再加上可在天上长时间巡逻的炮艇机,澳大利亚抵抗组织的生存环境可谓相当恶劣,一旦暴露就意味着凶多吉少。
既没有正面战场的牵制,也缺乏后方群众的支持,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昙花一现,就像忽然升腾的火苗一样很快被扑灭了。
在关于澳洲今后建设展望的发布会上,一名记者努力挤到了人群之前,提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
“督宪阁下,两天前占领维安总兵处公开宣称所有暴乱的武装分子都剿干净了,您如何看?”
现场沉寂了一瞬,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附近的侍从人员已经迈出半步随时准备把他拉走。
正欲离场的周长风停下了脚步,神情不变,平淡道:“弱肉强食的本质一直没变,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当年英国殖民者用枪炮殖民各地部族、镇压反抗者,风水轮流转,哪有什么日不落帝国,现在只是一报还一报罢了。”
他扫视前方,稍稍提高了音量,迎着众人热切的目光指着脚下说道:“感谢全体军民多年以来的奋斗与牺牲,不过愿景还未达成,我们的征途也不止是这片大陆,今后的路…还远着呢。”
短暂的沉默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
照相机镁条燃烧时的绚烂白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正文完。】
【战后波斯湾势力范围地图如下如示。】
(本章完)
伊比利亚半岛的第一场大雪在午夜时分降下,次日天明时已经积累了薄薄一层,犬牙交错、坎坷欺负的丘陵之间放眼望去银装素裹。
凛冬似乎来的比前几年更早些,至少对于英美而言是如此。这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上——失败的阴霾驱之不散,反而愈发浓厚。
普利茅斯遭受核攻击一事震撼了英国上下,众志成城的局面因此有所动摇。
即便首相温斯顿坚称敌人的轰炸机绝不可能飞临伦敦,但恐慌情绪不可遏制的迅速蔓延——这次是攻击海军基地,下次会不会就是城市?
许多权贵阳奉阴违,选择秘密离开伦敦前往乡间宅邸躲避潜在风险,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胫而走的小道消息进一步打击了军民士气。
一些鹰派分子向美国人提出强烈请求,以原子弹对德国人实施犀利的报复,但得到的只是“总统与国会仍需评估合理性”的敷衍。
持续四年之久的战略轰炸耗费了海量的人力与物力,客观上对德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这远远不足以毁灭德社的军事工业,更无法帮助英美取得胜利。
在破冰行动之后,盟军大部队已从俄国土地上狼狈撤退,亲近英美的國民共和軍政權土崩瓦解,在亚欧大陆牵制德社力量的企图彻底破产。
各种尝试皆无果而终,本土的反战情绪也到处滋生,越来越多的民众质疑所谓的意識形態差异是不是真的像联邦政府宣传的那样如同邪恶异端。
美国上层不得不接受事实,开始参考最低诉求来调整战略方针,准备进行和平谈判。
在不存在赢面的大背景下,实施核攻击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报复举措,只会妨碍体面的结束战争,完全不符合美國利益。
十一月,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选呼之欲出,结果在公布之后也处于意料之中。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胃口下降,体重锐减,血压一直维持在很高的状态,双手总是抖得厉害,记忆力也衰退明显。
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纽约州长、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杜威巧妙的批评罗斯福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既肯定他率领合众国走出经济危机又否定若干政策,声称过多的政府干預已经违背了合众国精神,简直快要跟德社一样了。
对权贵富豪,杜威抨击夸张的财产税政策——罗斯福施行的财产税对富豪征收比例可达70~80%之巨,令人怨恨;对平民百姓,杜威重申孤立主义和门罗主义,允诺在大约12~16个星期内结束战争。
朱泠婧相当看好共和党,她笃信这一次驴象之争一定会以大象胜利而落幕。
最终,连任三届、执政十二年之久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遗憾败选,杜威以较大的优势赢得了选举,成功入主白宫。
未久,因为华盛顿方面的干涉,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通过了决议——在接下来逐渐缩减对德战略轰炸的力度,直至停止。
同时,和平谈判进度也陡然加快。
非常凑巧的是,美德双方的诉求并没有特别大的分歧。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陷落”无法避免,美国上层力求葡萄牙全境和意大利半壁江山,另外争取希腊全境。
德方自然不可能放弃希腊,断然拒绝。美方很干脆的选择了让步,但对于葡萄牙和意大利却坚决保持诉求。
鉴于目前伊比利亚半岛主要战线仍在西班牙西部,只保留葡萄牙本身就是不小的让步,德方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亚平宁半岛的情况就更加明朗了,美方提议以北纬四十三度线为分界线,南意与北意政权划界而治。由于意大利的工业与经济精华基本集中在北方,德方亦表示认可。
经过数年的交锋和较劲,美方再不指望在战场上找到谈判筹码,能安稳据守防线就已经是最好的情况。
可以说德美之间的谈判进行的颇为顺利,最大的矛盾反而集中在英法双方。
法社提出的最低诉求是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英国上层极不乐意法社染指非洲,奈何德法两军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在阿尔及利亚站稳了脚跟,将之赶下海的可能性十分微小。
谈判桌上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在战场上见分晓。
德法两军实施的圣诞节攻势如同疾风骤雨般发动,向摩洛哥北部的里夫山脉和中部的阿特拉斯山脉之间较为平缓的地区大举进攻。
此举出乎盟军的意料,但美军及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仆从军在战役初期借助猛烈的空地一体火力迟滞了德法两军凌厉的突击,并逐渐抵挡下了这一击。
然而,作为战役预备队的法军第5山地师临时编组了一支大约2000人的迂回部队,向西南穿越了阿特拉斯山脉北麓的坎坷丘陵与茂密森林。几天前才撤下来休整的美军第63步兵师刚歇了口气,准备欢度圣诞节,结果在猝不及防之下被大部击溃,巴西第3步兵师的反扑也被迅速瓦解,进而引发了连环崩溃。
后方蒙受重大威胁,美军部队被迫全线后撤,存在近一年之久的里夫-阿特拉斯防线由此宣告破碎。
在圣诞节攻势第二阶段,德法两军向西高歌猛进一百多公里,直至解放摩洛哥中部的梅克内斯一线才停下脚步。
“瞧这个美六十三师,倒了大霉啊,补员休整的时候挨揍。”
“这个师可以撤销番號了,残部没啥用了。”
“对于德法而言这只算是阶段性成功,现在战线向西推,美军兵力更加集中,补给线更短;反观德法两军,兵力跟火力都有所不足,后勤供应距离又向内陆延伸二百余里,依我看,往后很难再取胜了。”
在靖宁府、也就是曾经的悉尼的总督府,一间会议室被单独划分出来用于总览军情,其中一角摆有几张宽大的桌子,上边平铺着放满红蓝小木块的地图。
“其它方向的战局应该没什么悬念了,直布罗陀也撑不了多久,就摩洛哥那边还要较劲一段时间。”周长风双手抱胸凝视着地图,在脑海中模拟这场战役的前后经过。
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那一隅之地,历时五百四十多天之久的直布罗陀要塞围困战终于结束了——持续时间两倍于历史上的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盟军从未放弃过直布罗陀这个扼守地中海出入口的兵家要地,一年以来盟军舰队千方百计的为直布罗陀要塞输送物资与人员,这才让预期只能坚持十个月的要塞拖延至今。 从年中起始,盟军的空中优势开始衰减,不复从前美好时光,盟军水面舰艇部队的物资输送行动受到德法两军航空兵部队的沉重打击,一日不如一日。绝境之下,弹尽粮绝的数千英军守备部队放弃了抵抗。
距离英军攻占直布罗陀二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这座易守难攻的险峻要塞被德军夺取,飘扬了近两个半世纪、十二代人的米字旗永远的落下了。
如同历史上在大势已定之后仍然进行的突出部战役,盟军统帅部不甘心承认战略上的失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力排众议策划了一场战役——骠骑兵行动。
从2月7日开始,美军第12集团军、英军第25军、巴西及墨西哥仆从军出动了接近30万人、11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向当面约7万人的德法两军发起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反击。
此战,重整旗鼓的盟军投入了数百辆包括M26潘兴和百夫长MkI在内的新锐坦克,可谓来势汹汹。
而在北非战场的德法两军本就存在后勤供应不畅和兵力不足的不利条件,长期维持在20万人的规模,重型装甲载具稀缺,也未从圣诞节攻势的巨大损耗中缓过劲来——技术装备缺额35~40%之多。
没有悬念的,久战疲惫之师实在无力抵挡凶猛的反击,被迫向东撤回阿特拉斯山脉以东,然后通过残酷的交替迟滞才逐渐消磨光了盟军的锐气。
最终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伦敦方面还是不愿见到法社在北非站稳脚跟,可华盛顿方面再也没有耐心继续进行这场战争了,停战协议不久之后于巴塞罗那签订。
燃遍世界的战争画上句号,根据协议条款之一,德军撤离了君士坦丁堡——那里仍将作为国际联盟的行政管控城市及总部所在地。
由于法社把阿尔及利亚列为海外特殊行政大区,同时不可能承认第三共和国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埋藏在非洲的摩擦与争端在周长风看来简直多到数不过来。
这真的跟休战一样,不稳定程度比历史上那个局面要差多了。他如是想到。
神游物外的思虑片刻,他瞥了眼墙上的钟,拿起话筒把电话打去了参谋处。
“二十二师的战报还没到吗?”
“回禀阁下,消息还没来,大抵要到中午吧。”
在澳大利亚紧急状态委员会做出投降决策之后,澳洲各地都出现过规模不一的叛乱。
虽然大多都被及时镇压,可也有极少数顽固分子决心抵抗到底,这些军警或民众组成的抵抗组织以澳洲南部和东南部的复杂山峦为掩护,囤积各种物资做长期斗争。
明军占领军预估这些零零散散的抵抗组织加起来统共有约六、七千人,考虑到澳洲人口总数本就不多,这个规模并不算少。
抵抗组织的四处袭扰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伏击车队、炸毁桥梁道路、暗杀落单的军警……
一年以来各地明军一直在执行清剿行动,动用了包括军犬、直升机、炮艇机在内的各种兵器装备,竭尽所能地消灭这些顽强的敌人。
在澳洲南部港城阿德莱德以北的弗林德斯山脉,一股数百人的抵抗组织在过去几个月屡遭打击——驻防当地的野战部队是陆军第二十二步兵师统计已击毙近二百人、俘虏十多人。
面对数以千计具有装备优势的明军的围追堵截,残余的数十名抵抗军士兵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又周旋了大半个月。
毋庸置疑的是,任何抵抗军士兵都清楚他们所进行的是毫无希望的战斗,本国与英美早已放弃,澳大利亚成了既定的牺牲品。
随着大批明军进驻澳洲各地,抵抗组织全军覆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们有的曾是民兵、有的曾是陆军步兵、有的曾是海军水兵,亦或者只是水管工、汽修工、司机这样的平民,在崇山峻岭和偏远荒漠之中,这些衣衫褴褛、胡子拉碴的抵抗军士兵坚定地为他们认可的最后尊严而坚持。
受周长风的指导,澳洲明军集中了小型直升机和大型直升机组成快速反应部队,前者执行搜索任务,后者执行运输和火力支援任务。
尽管使用活塞式引擎的早期直升机载重能力极差,即使是大型直升机都只能勉强搭载一个步兵班和一挺舱门机枪,不过其适用性却相当突出。
如此灵活迅速的空中机动部队,再加上可在天上长时间巡逻的炮艇机,澳大利亚抵抗组织的生存环境可谓相当恶劣,一旦暴露就意味着凶多吉少。
既没有正面战场的牵制,也缺乏后方群众的支持,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昙花一现,就像忽然升腾的火苗一样很快被扑灭了。
在关于澳洲今后建设展望的发布会上,一名记者努力挤到了人群之前,提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
“督宪阁下,两天前占领维安总兵处公开宣称所有暴乱的武装分子都剿干净了,您如何看?”
现场沉寂了一瞬,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附近的侍从人员已经迈出半步随时准备把他拉走。
正欲离场的周长风停下了脚步,神情不变,平淡道:“弱肉强食的本质一直没变,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当年英国殖民者用枪炮殖民各地部族、镇压反抗者,风水轮流转,哪有什么日不落帝国,现在只是一报还一报罢了。”
他扫视前方,稍稍提高了音量,迎着众人热切的目光指着脚下说道:“感谢全体军民多年以来的奋斗与牺牲,不过愿景还未达成,我们的征途也不止是这片大陆,今后的路…还远着呢。”
短暂的沉默后,雷鸣般的掌声轰然响起。
照相机镁条燃烧时的绚烂白光交相辉映,是那么的耀眼夺目。
【正文完。】
【战后波斯湾势力范围地图如下如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