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微风依旧带着夏天的闷热和潮湿,但却沾染上了一丝初秋的凉爽,夹带着安大略湖那清爽的水汽,徐徐而过,树梢顶端的枝叶开始染上了缤纷的色彩。
和北平的拥挤、魔都的繁忙比较起来,多伦多有一种放松下来的闲散和自由,街头遛狗的老人怡然自得地踱着步伐,脸上随时带着友好的笑容。
今天的多伦多,格外喧闹,视线之内被拥挤的人群所充斥,每一个角落都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仿佛整个北美的居民都在一夜之间涌入了这座城市一般。
也许事实不是如此,但也相距不远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多伦多电影节已经拉开了帷幕。
虽然威尼斯电影节此时还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但多伦多却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邻居的青睐,几乎所有致力于在今年颁奖季有所斩获的作品都不会错过这里。
多伦多电影节十分年轻,1976年才刚刚举办,现在还没有未来那么具有影响力,不过在09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后,它就渐渐取代了威尼斯,成为了北美颁奖季的前哨站。
加拿大人的礼貌举世闻名,甚至有些过于礼貌,“对不起”和“谢谢”时时刻刻都挂在嘴边,无论任何情况。
美国人总是喜欢调侃这一点,最著名的梗就是每一年“黑色星期五”大抢购的时刻,美国的商场完全就是战场,甚至不等商场把卷帘门拉起来,疯狂的顾客们就横冲直撞地闯了进去,抢购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但在加拿大,却是所有职员排成两列热烈欢迎,顾客们一边鼓掌一边敬礼,整齐有序的跟随着排队队伍进入商场之内。
就连打架时都把“对不起”挂在嘴边,说的就是加拿大人。
这样的传统也延续到了多伦多电影节之上,即使是再烂的电影,播放完毕,观众也会集体起立鼓掌,以资鼓励。
和欧洲三大电影节高傲、冷峻、不近人情的观众比较起来,多伦多简直就是天堂,就连这里的影评人都特别温柔,大部分在多伦多展映的电影都可以收获“好评”,仿佛赞誉一片。
所以,真正的专业人士就会知道,这些评价反馈的参考价值有限,还是要等电影在美国本土上映之后才能见分晓。
不过,如此亲和力的环境,对于宣传策略来说,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更何况,与世界瞩目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不同,多伦多从来就不以评奖为主,而是以电影展映数量多而著称,主要服务于市场,它无需端起架子苦苦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卖片。
这也使得多伦多成为各大独立片商的淘片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前来寻觅机会。
《劫持》虽然不是独立电影,但4000万华夏币的投资看似很多,其实换算成美金也不过就不到600万美金,在北美这就是妥妥的小成本电影。
···
小樊带队,荣广叔、何清老师、小米以及各自的经纪人,还有光鲜和华影派来的工作人员,一行20人,浩浩荡荡来到多伦多,其中超过一半是两家的工作人员。
两家之所以这么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参与这次的海外版权的分成,光鲜和华影以减免发行费的条件,各换来了《劫持》10%和5%的海外分成。
和《仲夏500天》还人情不同,这次的《劫持》小樊并不缺少金主,两家也只是因为有交情才能够参与投资的,即使是华影也没什么优势,要知道没了华影的院线,全国各地还是有很多院线,比如此前曾联系过小樊的旺达院线。
07年这个时间段,旺达影业虽然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动了这个念头,地产红利过后,热钱必然会进入娱乐圈。
拥有众多院线的旺达,自然也会向电影产业的上游伸出手来,只不过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
···
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5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157部作品参赛,组委会从中选出了350部作品进行展映,其中235部作品是首映,《劫持》就是其中之一。
前天是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只有一部作品上映,就是电影节开幕影片,由杰雷米·波德斯瓦执导的剧情长片《四处散落的碎片》。
此君现在声名不显,但未来他会凭借着现象级美剧《权力的游戏》走红,是的!在电影上栽了跟头的他果断回到了电视剧领域。
电影讲述了1942年,九岁的波兰犹太裔男孩雅各布·贝尔在大搜捕时躲到了墙里,幸运地在纳粹的魔爪下死里逃生,救他一命的是希腊地质学家阿瑟斯·罗索斯。
罗索斯收养了雅各布,并把他带到希腊。
雅各布开始学习希腊语和英语,但他发现,这些新的语言正在抹掉他的惨痛记忆。
战后,罗索斯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学聘为教授,于是就带着雅各布移居到多伦多。
长大后的雅各布成了一个诗人,在一家唱片店他遇到美丽开朗的哲学硕士阿历克斯两人坠入爱河,而且迅速结婚,然而,当阿历克斯过于急切地想让雅各布忘掉他的过去之后,两人的关系也就完蛋了。
雅各布一直不能忘掉姐姐贝拉,尤其是她弹钢琴时的样子。
雅各布花了很长时间才化解掉贝拉在他生活中的影响,后来,他认识了迈克拉并娶了她,婚后两人回到希腊,住到了雅各布养父罗索斯家世代居住的房子里。
总结起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词——沉闷,当然这样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尤其是多伦多电影节这种影迷年龄偏大的电影节上,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杰雷米·波德斯瓦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不是?
让小樊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美妞的电影处女作,保加利亚裔加拿大籍演员妮娜·杜波夫,代表作是《吸血鬼日记》里的艾莉娜。
和北平的拥挤、魔都的繁忙比较起来,多伦多有一种放松下来的闲散和自由,街头遛狗的老人怡然自得地踱着步伐,脸上随时带着友好的笑容。
今天的多伦多,格外喧闹,视线之内被拥挤的人群所充斥,每一个角落都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仿佛整个北美的居民都在一夜之间涌入了这座城市一般。
也许事实不是如此,但也相距不远了,因为一年一度的多伦多电影节已经拉开了帷幕。
虽然威尼斯电影节此时还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但多伦多却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先天优势,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邻居的青睐,几乎所有致力于在今年颁奖季有所斩获的作品都不会错过这里。
多伦多电影节十分年轻,1976年才刚刚举办,现在还没有未来那么具有影响力,不过在09年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后,它就渐渐取代了威尼斯,成为了北美颁奖季的前哨站。
加拿大人的礼貌举世闻名,甚至有些过于礼貌,“对不起”和“谢谢”时时刻刻都挂在嘴边,无论任何情况。
美国人总是喜欢调侃这一点,最著名的梗就是每一年“黑色星期五”大抢购的时刻,美国的商场完全就是战场,甚至不等商场把卷帘门拉起来,疯狂的顾客们就横冲直撞地闯了进去,抢购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但在加拿大,却是所有职员排成两列热烈欢迎,顾客们一边鼓掌一边敬礼,整齐有序的跟随着排队队伍进入商场之内。
就连打架时都把“对不起”挂在嘴边,说的就是加拿大人。
这样的传统也延续到了多伦多电影节之上,即使是再烂的电影,播放完毕,观众也会集体起立鼓掌,以资鼓励。
和欧洲三大电影节高傲、冷峻、不近人情的观众比较起来,多伦多简直就是天堂,就连这里的影评人都特别温柔,大部分在多伦多展映的电影都可以收获“好评”,仿佛赞誉一片。
所以,真正的专业人士就会知道,这些评价反馈的参考价值有限,还是要等电影在美国本土上映之后才能见分晓。
不过,如此亲和力的环境,对于宣传策略来说,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更何况,与世界瞩目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不同,多伦多从来就不以评奖为主,而是以电影展映数量多而著称,主要服务于市场,它无需端起架子苦苦地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挣扎,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卖片。
这也使得多伦多成为各大独立片商的淘片平台,吸引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前来寻觅机会。
《劫持》虽然不是独立电影,但4000万华夏币的投资看似很多,其实换算成美金也不过就不到600万美金,在北美这就是妥妥的小成本电影。
···
小樊带队,荣广叔、何清老师、小米以及各自的经纪人,还有光鲜和华影派来的工作人员,一行20人,浩浩荡荡来到多伦多,其中超过一半是两家的工作人员。
两家之所以这么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参与这次的海外版权的分成,光鲜和华影以减免发行费的条件,各换来了《劫持》10%和5%的海外分成。
和《仲夏500天》还人情不同,这次的《劫持》小樊并不缺少金主,两家也只是因为有交情才能够参与投资的,即使是华影也没什么优势,要知道没了华影的院线,全国各地还是有很多院线,比如此前曾联系过小樊的旺达院线。
07年这个时间段,旺达影业虽然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其实他们已经开始动了这个念头,地产红利过后,热钱必然会进入娱乐圈。
拥有众多院线的旺达,自然也会向电影产业的上游伸出手来,只不过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
···
本届电影节共有来自55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157部作品参赛,组委会从中选出了350部作品进行展映,其中235部作品是首映,《劫持》就是其中之一。
前天是电影节开幕的第一天,只有一部作品上映,就是电影节开幕影片,由杰雷米·波德斯瓦执导的剧情长片《四处散落的碎片》。
此君现在声名不显,但未来他会凭借着现象级美剧《权力的游戏》走红,是的!在电影上栽了跟头的他果断回到了电视剧领域。
电影讲述了1942年,九岁的波兰犹太裔男孩雅各布·贝尔在大搜捕时躲到了墙里,幸运地在纳粹的魔爪下死里逃生,救他一命的是希腊地质学家阿瑟斯·罗索斯。
罗索斯收养了雅各布,并把他带到希腊。
雅各布开始学习希腊语和英语,但他发现,这些新的语言正在抹掉他的惨痛记忆。
战后,罗索斯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学聘为教授,于是就带着雅各布移居到多伦多。
长大后的雅各布成了一个诗人,在一家唱片店他遇到美丽开朗的哲学硕士阿历克斯两人坠入爱河,而且迅速结婚,然而,当阿历克斯过于急切地想让雅各布忘掉他的过去之后,两人的关系也就完蛋了。
雅各布一直不能忘掉姐姐贝拉,尤其是她弹钢琴时的样子。
雅各布花了很长时间才化解掉贝拉在他生活中的影响,后来,他认识了迈克拉并娶了她,婚后两人回到希腊,住到了雅各布养父罗索斯家世代居住的房子里。
总结起来这部电影就是一个词——沉闷,当然这样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尤其是多伦多电影节这种影迷年龄偏大的电影节上,还是很受欢迎的,毕竟杰雷米·波德斯瓦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不是?
让小樊对这部电影有印象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美妞的电影处女作,保加利亚裔加拿大籍演员妮娜·杜波夫,代表作是《吸血鬼日记》里的艾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