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利,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依靠农业。只要把庄稼种的好,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就差不到哪去。吐蕃属于多盆地地形,地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因为这种复杂的地貌,令吐蕃在发展农业上面也颇为困难。简单的种粮食是不可行的,因此想要改善吐蕃的经济状况,除了在农业上进行发展之外,商业也要起到辅助作用。但问题又来了,吐蕃除了复杂的地势外,能够进行商业操作的产物还真不多。突然想起某位大神说过的话,想致富,先修路。如果没有便捷的交通,任何经济模式都是无法优良运作的。
但修路也是个问题,这年头可没有推土挖土机,没有单挂。想要修路,纯粹是靠人力。如此一来,修路这种事对于本来经济情况就十分恶劣的吐蕃来说,固然成了劳民伤财的事情;不修路经济就得不到改善,修路又会被世人诟病,成了进退两难的事情。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和吐蕃在主管经济这方面的大臣进行商讨之后,最后决定由农牧业入手。地肯定还是要种的,毕竟人活着就得吃粮食;而畜牧业则可以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农牧二业只属于利民政策,短时间内是无法见到效益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解决了百姓们的问题之后,就是国家的问题,有句话叫做想富国先富民,藏富于民是最理智的政策。一旦国家有财政问题了,只要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国库就会立刻充盈起来,而百姓们有钱,也不在乎一丁点的赋税。但这需要百姓先富起来,问题是百姓暂时富不起来。所以就必须走另外一条路,在商业运营上先让国家有点存钱,有了钱才能有底气。
卫宏在大唐建设的‘银行模式’是不适合吐蕃的,毕竟吐蕃交通极为不便利,且百姓并无存钱。除了银行模式,那就是实业商业经营了,就像后世的央企一样,为国家创造几个国家管辖的企业公司之类的机构,直接为国家盈利。
在这个年头,主要的赚钱行业有以下几种。布匹、茶叶、瓷器、铁器、买卖牲口。吐蕃的亚麻产量还是不错的,可以走布匹行业这条路,另外茶叶也是可以的。其实以前吐蕃就做过关于布匹和茶叶的买卖,只不过规模不大罢了。只要将这两个行业发展起来,还是可以创造很客观的利润。
卫宏就是做布匹起家的,因此对布匹这个行业可谓是轻车熟路,再加上自己身边的李家三姐妹,无不对布匹行业精通,也算是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帮助吐蕃扶持布匹产业。卫宏倒不怕把自己的宏远商行给挤下去,毕竟任何一个行业,有竞争才有发展,良性竞争是商业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卫宏跟赛马噶提议,布匹和茶叶两个行业要同时进行。先开办两个商行,一个专精布匹。另一个专精茶叶,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不可以有丝毫的瓜葛。这就杜绝了权力的混淆的可能性。让两个行业自己走自己的。卫宏的提议被赛马噶无条件接受,办事效率也是相当快的,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同时建立了两个商行。有了招牌,接下来就是招揽工人了,茶叶这玩意属于季节性的生意,茶农采茶的时候,商行低价收入,进行囤积,等茶农采完茶了,市面上没有低价的鲜茶了,也就到了商行赚钱的时候了。简而言之,茶叶的盈利模式是囤积,赚时间的钱。所以茶叶急不得,必须等明年的茶叶下来,才能进入正轨。所以,现在主要还是忙活布匹行业。
眼看着就要入冬了,从百姓手里已经收不到亚麻了,就只能从各地的商人手里收购坯布,加以加工。在赛马噶动用关系全力收购之下,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收购了五万匹坯布,数量还是很可观的。随后,染布、制造,这些事情就不用卫宏亲自指点了,由赛马噶招揽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收布容易,制衣就相对要难一些了,光凭借绣娘们一针一线的缝制,速度肯定快不了。赛马噶便凭借与卫宏的关系,以老婆的身份,命令卫宏将宏远商行的缝纫机带来。
若是赛马噶以吐蕃公主的身份命令卫宏,卫宏绝对会无视!但现在赛马噶却极其聪明的搬出自己老婆的身份,卫宏就没办法拒绝了。老婆有难,老公自然是要帮的!不过从大唐往吐蕃运缝纫机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再说了会造缝纫机的工匠都被卫宏带到吐蕃来了,还费那事干嘛?直接在这造就是了。两个月后,一百台崭新的缝纫机从山谷里运了出来,运到吐蕃的王都‘逻些’。当卫宏将这些缝纫机交到赛马噶手里的时候,见多识广的赛马噶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而她身边的那些孤陋寡闻的工人则全都是双眼放光,恨不得每人搬回家一台。
有了缝纫机的参与,制衣的过程就变得简单愉快了许多。在这期间,赛马噶提议在制作吐蕃本地的服饰同时,也做一些大唐的衣裳,以便销往大唐。卫宏却否定了赛马噶的这个想法,理由很简单,大唐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布商,本来吐蕃的布行就没有一丁点的竞争力,若是盲目跻身进入大唐的布匹商业圈,很有可能被挤兑的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了,卫宏也不是全盘否定,远销大唐的方法还是可取的,不过不是做唐衣,而是将吐蕃的衣裳销往大唐。大唐的文化接受能力是相当的高,从胡服的盛行就能看得出来,吐蕃的衣裳销往大唐,也算是奇装异服,会带有一些先天性得天独厚的竞争力。当然了,这只是旁枝末节的对外营销,最主要的市彻是内需。
但修路也是个问题,这年头可没有推土挖土机,没有单挂。想要修路,纯粹是靠人力。如此一来,修路这种事对于本来经济情况就十分恶劣的吐蕃来说,固然成了劳民伤财的事情;不修路经济就得不到改善,修路又会被世人诟病,成了进退两难的事情。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以及和吐蕃在主管经济这方面的大臣进行商讨之后,最后决定由农牧业入手。地肯定还是要种的,毕竟人活着就得吃粮食;而畜牧业则可以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农牧二业只属于利民政策,短时间内是无法见到效益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解决了百姓们的问题之后,就是国家的问题,有句话叫做想富国先富民,藏富于民是最理智的政策。一旦国家有财政问题了,只要稍微增加一点赋税,国库就会立刻充盈起来,而百姓们有钱,也不在乎一丁点的赋税。但这需要百姓先富起来,问题是百姓暂时富不起来。所以就必须走另外一条路,在商业运营上先让国家有点存钱,有了钱才能有底气。
卫宏在大唐建设的‘银行模式’是不适合吐蕃的,毕竟吐蕃交通极为不便利,且百姓并无存钱。除了银行模式,那就是实业商业经营了,就像后世的央企一样,为国家创造几个国家管辖的企业公司之类的机构,直接为国家盈利。
在这个年头,主要的赚钱行业有以下几种。布匹、茶叶、瓷器、铁器、买卖牲口。吐蕃的亚麻产量还是不错的,可以走布匹行业这条路,另外茶叶也是可以的。其实以前吐蕃就做过关于布匹和茶叶的买卖,只不过规模不大罢了。只要将这两个行业发展起来,还是可以创造很客观的利润。
卫宏就是做布匹起家的,因此对布匹这个行业可谓是轻车熟路,再加上自己身边的李家三姐妹,无不对布匹行业精通,也算是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帮助吐蕃扶持布匹产业。卫宏倒不怕把自己的宏远商行给挤下去,毕竟任何一个行业,有竞争才有发展,良性竞争是商业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卫宏跟赛马噶提议,布匹和茶叶两个行业要同时进行。先开办两个商行,一个专精布匹。另一个专精茶叶,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不可以有丝毫的瓜葛。这就杜绝了权力的混淆的可能性。让两个行业自己走自己的。卫宏的提议被赛马噶无条件接受,办事效率也是相当快的,只花了半个月时间就同时建立了两个商行。有了招牌,接下来就是招揽工人了,茶叶这玩意属于季节性的生意,茶农采茶的时候,商行低价收入,进行囤积,等茶农采完茶了,市面上没有低价的鲜茶了,也就到了商行赚钱的时候了。简而言之,茶叶的盈利模式是囤积,赚时间的钱。所以茶叶急不得,必须等明年的茶叶下来,才能进入正轨。所以,现在主要还是忙活布匹行业。
眼看着就要入冬了,从百姓手里已经收不到亚麻了,就只能从各地的商人手里收购坯布,加以加工。在赛马噶动用关系全力收购之下,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收购了五万匹坯布,数量还是很可观的。随后,染布、制造,这些事情就不用卫宏亲自指点了,由赛马噶招揽的专业人士进行操作。收布容易,制衣就相对要难一些了,光凭借绣娘们一针一线的缝制,速度肯定快不了。赛马噶便凭借与卫宏的关系,以老婆的身份,命令卫宏将宏远商行的缝纫机带来。
若是赛马噶以吐蕃公主的身份命令卫宏,卫宏绝对会无视!但现在赛马噶却极其聪明的搬出自己老婆的身份,卫宏就没办法拒绝了。老婆有难,老公自然是要帮的!不过从大唐往吐蕃运缝纫机可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再说了会造缝纫机的工匠都被卫宏带到吐蕃来了,还费那事干嘛?直接在这造就是了。两个月后,一百台崭新的缝纫机从山谷里运了出来,运到吐蕃的王都‘逻些’。当卫宏将这些缝纫机交到赛马噶手里的时候,见多识广的赛马噶倒是没什么太大的反应,而她身边的那些孤陋寡闻的工人则全都是双眼放光,恨不得每人搬回家一台。
有了缝纫机的参与,制衣的过程就变得简单愉快了许多。在这期间,赛马噶提议在制作吐蕃本地的服饰同时,也做一些大唐的衣裳,以便销往大唐。卫宏却否定了赛马噶的这个想法,理由很简单,大唐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布商,本来吐蕃的布行就没有一丁点的竞争力,若是盲目跻身进入大唐的布匹商业圈,很有可能被挤兑的死无葬身之地。当然了,卫宏也不是全盘否定,远销大唐的方法还是可取的,不过不是做唐衣,而是将吐蕃的衣裳销往大唐。大唐的文化接受能力是相当的高,从胡服的盛行就能看得出来,吐蕃的衣裳销往大唐,也算是奇装异服,会带有一些先天性得天独厚的竞争力。当然了,这只是旁枝末节的对外营销,最主要的市彻是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