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管匈奴,并没有朝凤想象的那般容易。在匈奴国内,就有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在再国外,那危险就更多了。毕竟能够改朝换代的人可不多,尤其还是一个女人。
“殿下......”甄谨看着朝凤惨白的脸色,皱了皱眉头,忽然又发现自己的话不对,于是强行改口道“陛下,你对于法度的设定,是不是过于严格了。只怕这样,会使得人民无法顺从您的统治。”
听见有人喊自己,朝凤先是愣了愣,然后才抬起头看向甄谨。这些日子,朝凤可以说是回到了少年时期。倒不是突然青春靓丽了,而是像那时一样夜不能寐。这一次倒不是因为梦魇,而是政务实在繁忙,无心睡眠。
“法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日后定得长远益处。把仁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权衡法和仁的轻重,选择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
揉了揉有些发疼的眉心,朝凤慢慢的开口道:
“你看这些奏折,都是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可这是乱国亡身的方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厌恶祸害,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违反自己的**,怎能不厌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必然要遵从人们的内心,选择安定。而动乱,是安定的反面,是人民所厌恶的。”
因此对于听话的,赏赐一定优厚;非常厌恶动乱的人,刑罚一定很重。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
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人。朝凤轻轻地叹息一声,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大盗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对小偷用刑,不只是惩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苦役犯。
“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我惩治的目的。受到重罚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至于优厚的赏赐。不只是奖赏功劳,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受到赏赐的乐于得利,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提起朱砂笔,朝凤写下批注,然后看了看甄谨。对于甄谨,自己实在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他是有本事不错,不过却实在是太过天真。对于这个世道,总是带有一种稚子般的幻想。这虽不算大过,可是却是致命的。
“现在不懂治国的人。都说:‘重刑会伤害民众,如果轻刑已能制止奸邪了,何苦定要实行重刑呢?’这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言论。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未必能制止;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因此在设置重刑的条件下。奸邪全能得到制止;奸邪全能得到制止,这怎么会伤害民众呢?”
所谓重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小,而君主给予的惩罚重。人们不想因小利而蒙受大罪,所以奸邪必被制止。所谓轻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大,而君主给予的惩罚轻。
人们向往大利而不怕犯罪,所以奸邪制止不了。所以先圣有句谚语说:要是实行轻刑,民众一定忽视它。民众犯了罪而不处罚,等于驱使国人犯罪而抛弃他们;让人犯了罪再加以惩罚,等于给民众设置了陷阱。因此,轻刑正如会使民众不经意而摔跤的小土堆。因而把轻刑作为治理民众的原则,不是导致国家混乱,就是为民众设置陷阱,这才叫伤害民众啊!
“难道陛下忘记了吗,匈奴王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人民所厌恶。难道不是因为过于苛刻的法令吗?您那个时候,知道要利用这个打败他,为什么现在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甄谨摇摇头,似乎还是无法接受。
如果是朝凤有什么特别不喜欢听的东西,那么莫离觉得算是头一个。对于他,朝凤不是没有感情的。毕竟这是自己的第一个男人,也是唯一一个。而且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称霸的路太难,配做自己对手,可以理解自己心意的,恐怕就只有他一个。
“莫离并不是因为严刑峻法而死的,他的死因是,是他不懂得如何控制手下的大臣。”若是旁人说起莫离,也许朝凤并不会理会,只是对象是甄谨,她便也难得的开了口。
观察臣下行为,和听取臣下意见的一般情况是:臣下有紧密勾结的迹象,君主就奖赏那些与之离异的人;臣下知道奸情而不告发,君主就将他和坏人治同样的罪。
对于言论,要汇合各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根据地利加以衡量,参照天时加以思考,运用物理加以验证,适应人情加以分析。这四方面的情况都符合了,就可以了解是非了。
分析臣下的言论,用以了解他对君主是否忠诚;从不同角度观察臣下,从而了解他各方面的表现;掌握亲眼目睹的情况,以便了解臣下的反常行为。一人专职,使亲近宠幸的臣子有事可干;反复强调,让出使远方的使者感到畏惧。列举往事来了解臣下的旧况,留在身边来了解臣下的内情,派到远地来探知臣下的表现。
掌握表面现象,来探问暗中情况,运用诡使方法,来杜绝侮慢行为;用正话反说,来探明自己疑惑的事,从反面考察,来了解隐蔽的奸邪活动;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列举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公开说明,引导臣下避免过错;谦恭下士,核察臣下是直是诣。
“宣布已了解的事情,以便揭露未被发现的坏人坏事,促使坏人内部争斗以使他们自行瓦解。深入探究一件事情的真相,使众人有所警戒;故意泄露不同的想法,使坏人改变企图。只有这样,我才能控制他们。”朝凤看着甄谨略带茫然的眼睛,有些无奈的摇摇头。
列举臣下过失,要指明他的根本毛病。知道臣下的罪过,就要对他的罪过用刑,以便禁止他的私威;暗中派使者,时时巡查各地官吏,以便了解他们是否忠诚。逐步更换官吏,以便离散勾结在一起的奸党。
君主和臣下约定,要他们告发上级:针对相国,就和廷臣约定;针对廷臣,就和他属下的官吏约定;针对军吏,就和兵士约定;针对派遣的使者,就和他的随从人员约定;针对县令,就和他任命的属吏约定;针对郎中,就和他的侍从约定;针对后姬,就和宫女约定。这就叫做条达之道。假如把臣下的告密和要办的事情,泄露了出去,君主考察臣下的政治手段,也就无法施行了。
“我还是不懂这些,不过我也不想懂。毕竟懂的越多,就会越沉重。”甄谨摇摇头,看向朝凤“一直以来,我都跟随父亲征战塞外。只要胜了仗,就快活。可是现在,我却是看见战争,便觉得烦心。我只希望您不要忘记了,您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想要什么?朝凤愣了愣,自己最想的,不过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家里有母妃,哥哥的笑声,还有自己的意中人罢了。可是自己已经没有家了,更没有什么家人了。那么现在呢,自己想要什么?
“陛下?陛下?”见朝凤一个人呆呆的坐在那里,清露有些着急的走上前,呼唤道“您没事吧,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好不容易回过神,朝凤才发现甄谨早就离开了,就连天色也暗了下来。可是即便是思考了这么久,朝凤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杀了显策,夺回原本就属于哥哥的国家?那么之后呢,之后自己应该干什么?
“无事,辰星怎么样了,我已经许久不见她了。”朝凤摇摇头,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
听见辰星两个字,清露的背脊就僵硬了一下。自从知道莫离死了之后,这个孩子就和变了个人似得,也不肯说话,也不肯理人。就连她喜欢的星星,都不再看了。
“殿下......殿下还挺好的。就是最近不怎么爱说话了,也懒得出去玩了。”思付了许久,清露还是开了口“您去看看殿下吧,以前您和殿下多亲啊,就像是真正的母女似得。若是您愿意和殿下好好谈谈,也许还会有转机呢?”
“转机?难道我和她好好说,莫离就不是被我害死的了?”朝凤冷笑一声,可是笑容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怆“回不去了,什么都回不去了。”
“殿下......”甄谨看着朝凤惨白的脸色,皱了皱眉头,忽然又发现自己的话不对,于是强行改口道“陛下,你对于法度的设定,是不是过于严格了。只怕这样,会使得人民无法顺从您的统治。”
听见有人喊自己,朝凤先是愣了愣,然后才抬起头看向甄谨。这些日子,朝凤可以说是回到了少年时期。倒不是突然青春靓丽了,而是像那时一样夜不能寐。这一次倒不是因为梦魇,而是政务实在繁忙,无心睡眠。
“法作为治国原则,虽在开始时艰苦,日后定得长远益处。把仁作为治国原则,虽有一时的快乐,日后必定困苦交迫。圣人权衡法和仁的轻重,选择利益最大的一方,所以用法来相互强制,而抛弃仁人的相互怜爱。”
揉了揉有些发疼的眉心,朝凤慢慢的开口道:
“你看这些奏折,都是学者的话,都说要减轻刑罚。可这是乱国亡身的方法。大凡赏罚坚决,是为了鼓励立功,和禁止犯罪。要想得到利益的人,必然厌恶祸害,祸害是和利益相反的东西。违反自己的**,怎能不厌恶呢?要想治理好国家,必然要遵从人们的内心,选择安定。而动乱,是安定的反面,是人民所厌恶的。”
因此对于听话的,赏赐一定优厚;非常厌恶动乱的人,刑罚一定很重。现在主张轻刑的人,不太厌恶动乱,也不太想治理好国家。这种人不但不懂策略。也不懂道理。因此判断一个人贤与不贤、笨与智的方法,在于他对赏罚轻重的看法。
况且重刑,不单是为的惩罚人。朝凤轻轻地叹息一声,法度是供人度量行为的准则。惩治大盗,不只是惩治大盗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大盗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死囚。对小偷用刑,不只是惩治小偷本身;如果只是惩治小偷本身,那不过是惩治了一个苦役犯。
“严惩一个坏人的罪行,来禁止境内的奸邪,这才是我惩治的目的。受到重罚的是盗贼。因而害怕犯罪的是良民。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重刑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至于优厚的赏赐。不只是奖赏功劳,还可以勉励全国民众。受到赏赐的乐于得利,未得赏赐的,羡慕受赏者的功业。这是酬劳一个人的功业。而勉励了国内民众。想治理好国家的人,对厚赏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提起朱砂笔,朝凤写下批注,然后看了看甄谨。对于甄谨,自己实在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他是有本事不错,不过却实在是太过天真。对于这个世道,总是带有一种稚子般的幻想。这虽不算大过,可是却是致命的。
“现在不懂治国的人。都说:‘重刑会伤害民众,如果轻刑已能制止奸邪了,何苦定要实行重刑呢?’这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言论。用重刑能制止的,用轻刑未必能制止;用轻刑能制止的,用重刑一定能制止。因此在设置重刑的条件下。奸邪全能得到制止;奸邪全能得到制止,这怎么会伤害民众呢?”
所谓重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小,而君主给予的惩罚重。人们不想因小利而蒙受大罪,所以奸邪必被制止。所谓轻刑,是要使奸人得到的利益大,而君主给予的惩罚轻。
人们向往大利而不怕犯罪,所以奸邪制止不了。所以先圣有句谚语说:要是实行轻刑,民众一定忽视它。民众犯了罪而不处罚,等于驱使国人犯罪而抛弃他们;让人犯了罪再加以惩罚,等于给民众设置了陷阱。因此,轻刑正如会使民众不经意而摔跤的小土堆。因而把轻刑作为治理民众的原则,不是导致国家混乱,就是为民众设置陷阱,这才叫伤害民众啊!
“难道陛下忘记了吗,匈奴王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被人民所厌恶。难道不是因为过于苛刻的法令吗?您那个时候,知道要利用这个打败他,为什么现在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甄谨摇摇头,似乎还是无法接受。
如果是朝凤有什么特别不喜欢听的东西,那么莫离觉得算是头一个。对于他,朝凤不是没有感情的。毕竟这是自己的第一个男人,也是唯一一个。而且就像他自己所说的,称霸的路太难,配做自己对手,可以理解自己心意的,恐怕就只有他一个。
“莫离并不是因为严刑峻法而死的,他的死因是,是他不懂得如何控制手下的大臣。”若是旁人说起莫离,也许朝凤并不会理会,只是对象是甄谨,她便也难得的开了口。
观察臣下行为,和听取臣下意见的一般情况是:臣下有紧密勾结的迹象,君主就奖赏那些与之离异的人;臣下知道奸情而不告发,君主就将他和坏人治同样的罪。
对于言论,要汇合各方面的情况,一定要根据地利加以衡量,参照天时加以思考,运用物理加以验证,适应人情加以分析。这四方面的情况都符合了,就可以了解是非了。
分析臣下的言论,用以了解他对君主是否忠诚;从不同角度观察臣下,从而了解他各方面的表现;掌握亲眼目睹的情况,以便了解臣下的反常行为。一人专职,使亲近宠幸的臣子有事可干;反复强调,让出使远方的使者感到畏惧。列举往事来了解臣下的旧况,留在身边来了解臣下的内情,派到远地来探知臣下的表现。
掌握表面现象,来探问暗中情况,运用诡使方法,来杜绝侮慢行为;用正话反说,来探明自己疑惑的事,从反面考察,来了解隐蔽的奸邪活动;设置谏官,来纠正大臣的独断,列举错误来观察奸臣的动静。公开说明,引导臣下避免过错;谦恭下士,核察臣下是直是诣。
“宣布已了解的事情,以便揭露未被发现的坏人坏事,促使坏人内部争斗以使他们自行瓦解。深入探究一件事情的真相,使众人有所警戒;故意泄露不同的想法,使坏人改变企图。只有这样,我才能控制他们。”朝凤看着甄谨略带茫然的眼睛,有些无奈的摇摇头。
列举臣下过失,要指明他的根本毛病。知道臣下的罪过,就要对他的罪过用刑,以便禁止他的私威;暗中派使者,时时巡查各地官吏,以便了解他们是否忠诚。逐步更换官吏,以便离散勾结在一起的奸党。
君主和臣下约定,要他们告发上级:针对相国,就和廷臣约定;针对廷臣,就和他属下的官吏约定;针对军吏,就和兵士约定;针对派遣的使者,就和他的随从人员约定;针对县令,就和他任命的属吏约定;针对郎中,就和他的侍从约定;针对后姬,就和宫女约定。这就叫做条达之道。假如把臣下的告密和要办的事情,泄露了出去,君主考察臣下的政治手段,也就无法施行了。
“我还是不懂这些,不过我也不想懂。毕竟懂的越多,就会越沉重。”甄谨摇摇头,看向朝凤“一直以来,我都跟随父亲征战塞外。只要胜了仗,就快活。可是现在,我却是看见战争,便觉得烦心。我只希望您不要忘记了,您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想要什么?朝凤愣了愣,自己最想的,不过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家,家里有母妃,哥哥的笑声,还有自己的意中人罢了。可是自己已经没有家了,更没有什么家人了。那么现在呢,自己想要什么?
“陛下?陛下?”见朝凤一个人呆呆的坐在那里,清露有些着急的走上前,呼唤道“您没事吧,是不是最近太累了。”
好不容易回过神,朝凤才发现甄谨早就离开了,就连天色也暗了下来。可是即便是思考了这么久,朝凤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杀了显策,夺回原本就属于哥哥的国家?那么之后呢,之后自己应该干什么?
“无事,辰星怎么样了,我已经许久不见她了。”朝凤摇摇头,强迫自己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
听见辰星两个字,清露的背脊就僵硬了一下。自从知道莫离死了之后,这个孩子就和变了个人似得,也不肯说话,也不肯理人。就连她喜欢的星星,都不再看了。
“殿下......殿下还挺好的。就是最近不怎么爱说话了,也懒得出去玩了。”思付了许久,清露还是开了口“您去看看殿下吧,以前您和殿下多亲啊,就像是真正的母女似得。若是您愿意和殿下好好谈谈,也许还会有转机呢?”
“转机?难道我和她好好说,莫离就不是被我害死的了?”朝凤冷笑一声,可是笑容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怆“回不去了,什么都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