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
在战车、骑兵与步兵混合军阵出动后,如地形平坦,便可多布战车,以充分发挥其冲击功效;如地形崎岖多变,则应出动更多的骑兵,以借助其机动快速特点打击对手;而在遭遇阻击、围困之际,便须以持弩步兵阵为主,以发挥弓弩杀伤力强的作用,强调军队机动灵活性的结果。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实在的,忻明的指挥手法并不弱,弱的是这个阵法。若是换为更加合适的阵法,那么就是甄谨,也定不能轻易得胜。
预先规划的阵图,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布阵原则,或练兵的范式,而不能成为左右战场的准则。作为帝王,应当深谙‘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赋予指挥者临阵用兵、布阵之权,对前线将帅的行动,不加干预,更不应以御赐阵法,及阵图遥控作战。
“以监军牵制主帅、使用阵图控制将帅,以及派出走马,承受公事随时汇报军情。还真的是好打算,不过水至清则无鱼,倒是给陛下您行了方便。”青书看着战场笑笑,明显是知道了弱点。
预设阵法、阵图,便是达到钳制将领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唯其如此,将帅因无权变更计划,便难以擅自行动,更无力调动军队图谋不轨。
考究大夏朝边,防战略的演化过程,不难发现,最初承袭了开国时确立的‘先南后北‘方略。即先扫平南方诸势力,再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地区。最终据守长城,掌握攻防主动权。以达到昔日,汉唐王朝国,防鼎盛的目标。
因此,夏太宗登基后,利用江南残余政权纳土的机会,开始着手主动北进战略。到了后人,虽是还有收复。却是收效甚微。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当北方叛乱被剿灭之际,显策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临时决定扩大战果。希望挟胜利之余威,展开伐辽战争。然而第一次幽州战役,以失利告终。
显策一方面调整战略,暂时采取守势,另一方面汲取部分将领。试图拥戴待战的教训,遂通过御赐阵法、阵图之举,约束统军将帅,执行当时的防御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显策仍未放弃。收复燕云的主动进攻战略,继续筹划各方面准备工作。雍熙三年五月,第二次北伐惨败。同年年底,匈奴军南下,夏军又在君子馆,被歼数万,于是夏军彻底终止了,北进的行动。
雍熙四年四月及之后,显策先后下诏令,文臣武将献安边策,反对主动北伐的意见,成为主政者的一致主张。因此,夏廷开始完全转变边防战略,从主动进攻,转为全面防御,由此形成‘守内虚外‘方略。
正是在此背景下,体现全面防守内容,和主旨的‘平戎万全阵‘产生,被推行于御北边防体系之中,自在情理之中。所以,可以看出随着夏廷,两次北伐的失败,其军队任务的重点转向内部。
对将帅的钳制,也成为恪守不渝的家法之一,授御制阵图,遂担负起执行新战略,和控制将帅的重要手段,以‘平戎万全阵‘为代表的防御性阵法,应运而生,即使因此造成边防被动失利的后果,也在所不惜。
“运筹于深宫中,授阵图于千里外。他想的倒好,当真是以为天上会掉馅饼,还是脑子叫狗吃了?”朝凤冷笑一声,继续观战。
剥夺将帅临阵处置的决断权,完全违背指挥作战的基本原则,其危害当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批评。
据红楼情报,朝臣田锡就曾经上奏:‘况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因此要求‘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功成,无不破敌矣。‘
然而显策对此不予理睬,曾对心腹大将傅潜说:‘布阵乃兵家**,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其后还为自己辩护:‘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不得不说,显策御授‘平戎万全阵‘的做法,确实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造成军事将领唯命是从、无所作为的后果。然而尽管如此,拘泥阵法、滥授阵图的陋习,却还是朝嗣君所沿袭,产生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诚愿不以阵图赐诸将,使得应变出奇,自立异效‘。‘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都说明其危害长期存在的事实,可是却没有人听从。
“八阵图!列队!”高高的扬起手中的旗帜,又用力甩下,看来应该怎么做,甄谨已经胸有成竹。
八阵图,实际上就是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相结合的混合军阵。利用战车结成以若干小方阵为单元的大方阵,步兵弩兵交错其中,阵前部设铁蒺藜,拒马,鹿砦等障碍物,当敌骑兵集团冲锋时,便利用弩兵依托战车射杀敌军;敌军靠近时则由长枪兵依托战车抵挡;敌军冲入阵内,因战车的阻碍和限制,兵力必然被分割,则乘机依托小方阵,以各种长短兵器夹击,各个击破。
这个阵法,讲究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
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
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兼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八阵图要求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布阵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鸟,后为玄武蛇,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
“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到底是军神啊。”
看着甄谨,忻明苦笑了一下,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日抢亲的场景,自己终究,还是抢不来她。
在战车、骑兵与步兵混合军阵出动后,如地形平坦,便可多布战车,以充分发挥其冲击功效;如地形崎岖多变,则应出动更多的骑兵,以借助其机动快速特点打击对手;而在遭遇阻击、围困之际,便须以持弩步兵阵为主,以发挥弓弩杀伤力强的作用,强调军队机动灵活性的结果。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实在的,忻明的指挥手法并不弱,弱的是这个阵法。若是换为更加合适的阵法,那么就是甄谨,也定不能轻易得胜。
预先规划的阵图,只能作为一般性的布阵原则,或练兵的范式,而不能成为左右战场的准则。作为帝王,应当深谙‘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道理,赋予指挥者临阵用兵、布阵之权,对前线将帅的行动,不加干预,更不应以御赐阵法,及阵图遥控作战。
“以监军牵制主帅、使用阵图控制将帅,以及派出走马,承受公事随时汇报军情。还真的是好打算,不过水至清则无鱼,倒是给陛下您行了方便。”青书看着战场笑笑,明显是知道了弱点。
预设阵法、阵图,便是达到钳制将领的一项重要举措。所谓‘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唯其如此,将帅因无权变更计划,便难以擅自行动,更无力调动军队图谋不轨。
考究大夏朝边,防战略的演化过程,不难发现,最初承袭了开国时确立的‘先南后北‘方略。即先扫平南方诸势力,再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地区。最终据守长城,掌握攻防主动权。以达到昔日,汉唐王朝国,防鼎盛的目标。
因此,夏太宗登基后,利用江南残余政权纳土的机会,开始着手主动北进战略。到了后人,虽是还有收复。却是收效甚微。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当北方叛乱被剿灭之际,显策为了显示自己的本事,临时决定扩大战果。希望挟胜利之余威,展开伐辽战争。然而第一次幽州战役,以失利告终。
显策一方面调整战略,暂时采取守势,另一方面汲取部分将领。试图拥戴待战的教训,遂通过御赐阵法、阵图之举,约束统军将帅,执行当时的防御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显策仍未放弃。收复燕云的主动进攻战略,继续筹划各方面准备工作。雍熙三年五月,第二次北伐惨败。同年年底,匈奴军南下,夏军又在君子馆,被歼数万,于是夏军彻底终止了,北进的行动。
雍熙四年四月及之后,显策先后下诏令,文臣武将献安边策,反对主动北伐的意见,成为主政者的一致主张。因此,夏廷开始完全转变边防战略,从主动进攻,转为全面防御,由此形成‘守内虚外‘方略。
正是在此背景下,体现全面防守内容,和主旨的‘平戎万全阵‘产生,被推行于御北边防体系之中,自在情理之中。所以,可以看出随着夏廷,两次北伐的失败,其军队任务的重点转向内部。
对将帅的钳制,也成为恪守不渝的家法之一,授御制阵图,遂担负起执行新战略,和控制将帅的重要手段,以‘平戎万全阵‘为代表的防御性阵法,应运而生,即使因此造成边防被动失利的后果,也在所不惜。
“运筹于深宫中,授阵图于千里外。他想的倒好,当真是以为天上会掉馅饼,还是脑子叫狗吃了?”朝凤冷笑一声,继续观战。
剥夺将帅临阵处置的决断权,完全违背指挥作战的基本原则,其危害当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批评。
据红楼情报,朝臣田锡就曾经上奏:‘况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因此要求‘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须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功成,无不破敌矣。‘
然而显策对此不予理睬,曾对心腹大将傅潜说:‘布阵乃兵家**,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其后还为自己辩护:‘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不得不说,显策御授‘平戎万全阵‘的做法,确实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造成军事将领唯命是从、无所作为的后果。然而尽管如此,拘泥阵法、滥授阵图的陋习,却还是朝嗣君所沿袭,产生更为深远的消极影响。
‘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诚愿不以阵图赐诸将,使得应变出奇,自立异效‘。‘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都说明其危害长期存在的事实,可是却没有人听从。
“八阵图!列队!”高高的扬起手中的旗帜,又用力甩下,看来应该怎么做,甄谨已经胸有成竹。
八阵图,实际上就是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相结合的混合军阵。利用战车结成以若干小方阵为单元的大方阵,步兵弩兵交错其中,阵前部设铁蒺藜,拒马,鹿砦等障碍物,当敌骑兵集团冲锋时,便利用弩兵依托战车射杀敌军;敌军靠近时则由长枪兵依托战车抵挡;敌军冲入阵内,因战车的阻碍和限制,兵力必然被分割,则乘机依托小方阵,以各种长短兵器夹击,各个击破。
这个阵法,讲究的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而其构想,则与《周易》是分不开的。八阵的排列,实际是一‘文王八卦方位图’,即‘后天八卦图’。
八阵中的每一阵,都由六小阵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阵加中军的,总共六十四个小阵,与《周易》别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于八阵图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孙子注》所说的“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彼此相穷,循环无穷”,则更是《易》理,在布阵中的具体应用。
《周易》的精髓是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把不同质、不同态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探讨其运行的规律。诸葛亮治国、用兵时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综合考察。他在《将苑?智用》中写道:“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
一个优秀的将领应“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 。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风气调和。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兼备。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这真是将《周易》天、地、人综合一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八阵图要求数、理、相的统一,“数、理”通过“相”表现出来。而“数、理”则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陆九渊所说,“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而中国哲学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来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谓“相由心生”周易的预测,正是基于“心”所外现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但是,人的“心”,却是可变的,“心”则“相”,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故根据过去的相,所做的预测,便不会很准确了。
但人的“心”,又并非变化无常,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有规律的变化。故周易在总体的规律上,所做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和天气预报相似,只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细节。对细节的把握,只能针对不远的时间段作出。
但同时,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算出的命,并不能肯定必然的说明未来。命运的发展,最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摆脱命运的束缚,成了贵人,“相”也变成“贵人”相了。
“以乾坤巽艮四间地,为天地风云正阵,作为正兵。西北者为乾地,乾为天阵。西南者为坤地,坤为地阵。东南之地为巽居,巽者为风阵。东北之地为艮居,艮者为山,山川出云,为云阵,以水火金木,为龙虎鸟蛇四奇阵,作为奇兵。”
布阵是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鸟,后为玄武蛇,虚其中大将居之。八阵又布于总阵中,总阵为八八六十四阵,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
“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奇正相生,循环无端;首尾相应、隐显莫测;料事如神,临机应变。到底是军神啊。”
看着甄谨,忻明苦笑了一下,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日抢亲的场景,自己终究,还是抢不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