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石河畔的新军所是宣府镇开平卫的又一百户所,隶金家庄堡千户所管辖,就在四天前,一支顺河南下的瓦剌骑兵突然攻占了这里,在将堡中的男女老少四百七十口人尽皆屠光后,这支兵员过千的瓦剌骑兵并没有就此停留,而是擦干马刀上的血迹,马蹄向着南方继续扬长而去。
满是死尸的新军所很快又迎来了新的主人,却是一个沿边的小部落趁着瓦剌大军破边后趁火打劫来了这里,他们的首领叫恩和森。
恩和森率领的这支小部落虽然也是蒙古人,但严格来说他们并不归瓦剌统治,和瓦剌的四大部落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并无关系,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归属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属于前北元太师阿鲁台领导的鞑靼部落。
不过随着鞑靼的没落,瓦剌的兴起,这些小部落已经无法以鞑靼人为傲了,在瓦剌的连年攻击下,鞑靼部的势力不断收缩,如今,瓦剌才是蒙古草原的主人,而他们这些鞑靼小部落只能在瓦剌人和明国人的双重压力下苟延残喘,谁也不知道他们的部落会在何时消失在草原。
眼看着部落慢慢消亡,恩和森不是没想过彻底归附瓦剌人,以求保存族人,可因为他的祖先并非蒙古人而是阿苏特人的缘故,瓦剌人并不接受他们的归附,相反,瓦剌人十分憎恨他们这些大鼻子的白种人,若不是还需要他们在边墙外吸引明*队的注意力,他们早将眼中的这些杂种异类杀光了。
其实,阿苏特人还是有过属于他们的辉煌的,他们的故乡在遥远的高加索(后世伊朗),当年蒙古大军西征时俘虏了阿苏特人,尔后将他们带回蒙古草原,成为凶悍的蒙古军团里的一支近卫部队,伪元武宗时阿苏特人有幸成为大元皇帝的侍卫亲军。和大明太宗皇帝斗了一辈子的北元太师阿鲁台便是阿苏特人的首领。而恩和森他们便是这些阿苏特人残留在口外,为数不多的后裔之一。
无法得到瓦剌人认同的阿苏特人境况很惨,恩和森的这支部落更是人丁单薄,男女老少加一起也不过三百多人。内中能够骑马射箭的也只八十多人,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
这样的实力换作从前,任恩和森再如何胆大,也不敢举族闯入明国的地盘抢劫,可现在,有瓦剌大军在前面开道,再胆小的他也敢率领族人大摇大摆的进入边墙抢劫了。
明国人败得太快,以致宣化以北几成真空,恩和森和他的族人入边几天来,除了绞杀了十几个难命的明军外。便再也没发现一个明军的踪影,这让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以至竟将明国的百户所当作了他们部落南下抢劫的临时栖息地。
前头的瓦剌人杀得太凶,堡子里原来的明国人都被杀光了,这些该死的瓦剌人知道跟在他们后头的那些小部落会替他们擦屁股。因此只管杀人不管埋人,累得恩和森和他的族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才把堡内的明人尸体处理干净。
好在,付出的苦累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堡内储存的粮食和铁器、盐巴、布匹足以让恩和森部度过这个冬天,如果再能抢上十天半月,恩和森相信,部落今年不但不会饿死人。等到春暖花开时反而还能添上更多的人丁。有了足够的食物,身为族长的他不会再干出溺死刚出生婴儿的惨事了,要知道,每当他从族人手中强行抱过那些刚出生的婴儿时,他的心有多么的痛。
瓦剌人打仗是凶猛,可他们光顾着去打明国人。很多堡子只是粗粗抢了遍便不再管,这就让如同恩和森部一样的小部落有可趁之机,反正瓦剌人也不管他们,不趁这个机会大抢特抢,还等什么时候?
没人会嫌粮食少。一大早,恩和森便让儿子额尔德尼带领五十名勇士到南边去看看有没有发财的机会了,眼下,堡子里只有三十多个青壮,可是人手虽少,恩和森却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方圆数十里肯定不会有明军的身影,就是有,也是那些忙着逃命的明军,这些逃兵是不会有胆量来攻击他们的。
男人们骑马欢呼着南下去抢劫了,女人则忙着收拾男人们为她们挣来的财富,孩子们则在堡内跑来跑去,拿着小木刀玩着杀明国人的游戏,河滩边,十几个老人在那清洗着衣服,堡内还有炊烟缓缓升起,远远看去,新军所如同世外桃源般一派安祥,令人无比向往其中的生活。
可是,这派安祥的世外桃源场景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堡墙上一个眼尖的阿苏特人尖声惊叫起来:“明国人,明国人!”
“明国人来了!”
河滩上洗衣服的十几个阿苏特老妇吓得扔下了一桶桶的衣服,跌跌撞撞的往堡内跑,边跑边息斯底里的朝着堡内喊叫,唯恐堡内的人不知道明国人来了。
明国人来得很快,他们都是骑兵,大约有一百多人的样子,不过他们在越过清石河后,并没有追杀那些逃跑的阿苏特妇人,而是在河边打马停了下来,领头的明国人不时的和身边人说些什么,堡墙上的阿苏特人清楚的看到,那个明国人好几次拿手指向他们。
明国人来了的消息很快便让整个新军所乱成了一团,长期以来对明*队的恐惧让阿苏特人无法接受明*队突然杀过来的事实,他们慌里慌张的东跑西窜,男人们手忙脚乱的拿上武器往堡墙上赶,女人们则抱着孩子躲在她们霸占的明国人房子里,用一切能够抵挡的物件死死抵住大门,好像不这样做,她们就会不安心似的。
明国人来了的消息同样也让族长恩和森也吓了一跳,在险些晕过去后,他颤颤悠悠的在孙子扎图的搀扶下登上堡墙。
幸运的是,堡门及时关了起来,明*队来的人数也不多,看起来,好像就只有这一百多人,从他们停在河滩上并不攻击的举动来看,恩和森认为这些明军并不是冲他们来的,或许只是路过,若是能劝说这些明国人离开,无疑对双方都有利。
满是死尸的新军所很快又迎来了新的主人,却是一个沿边的小部落趁着瓦剌大军破边后趁火打劫来了这里,他们的首领叫恩和森。
恩和森率领的这支小部落虽然也是蒙古人,但严格来说他们并不归瓦剌统治,和瓦剌的四大部落绰罗斯(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并无关系,如果非要给他们一个归属的话,那么他们应该属于前北元太师阿鲁台领导的鞑靼部落。
不过随着鞑靼的没落,瓦剌的兴起,这些小部落已经无法以鞑靼人为傲了,在瓦剌的连年攻击下,鞑靼部的势力不断收缩,如今,瓦剌才是蒙古草原的主人,而他们这些鞑靼小部落只能在瓦剌人和明国人的双重压力下苟延残喘,谁也不知道他们的部落会在何时消失在草原。
眼看着部落慢慢消亡,恩和森不是没想过彻底归附瓦剌人,以求保存族人,可因为他的祖先并非蒙古人而是阿苏特人的缘故,瓦剌人并不接受他们的归附,相反,瓦剌人十分憎恨他们这些大鼻子的白种人,若不是还需要他们在边墙外吸引明*队的注意力,他们早将眼中的这些杂种异类杀光了。
其实,阿苏特人还是有过属于他们的辉煌的,他们的故乡在遥远的高加索(后世伊朗),当年蒙古大军西征时俘虏了阿苏特人,尔后将他们带回蒙古草原,成为凶悍的蒙古军团里的一支近卫部队,伪元武宗时阿苏特人有幸成为大元皇帝的侍卫亲军。和大明太宗皇帝斗了一辈子的北元太师阿鲁台便是阿苏特人的首领。而恩和森他们便是这些阿苏特人残留在口外,为数不多的后裔之一。
无法得到瓦剌人认同的阿苏特人境况很惨,恩和森的这支部落更是人丁单薄,男女老少加一起也不过三百多人。内中能够骑马射箭的也只八十多人,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
这样的实力换作从前,任恩和森再如何胆大,也不敢举族闯入明国的地盘抢劫,可现在,有瓦剌大军在前面开道,再胆小的他也敢率领族人大摇大摆的进入边墙抢劫了。
明国人败得太快,以致宣化以北几成真空,恩和森和他的族人入边几天来,除了绞杀了十几个难命的明军外。便再也没发现一个明军的踪影,这让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以至竟将明国的百户所当作了他们部落南下抢劫的临时栖息地。
前头的瓦剌人杀得太凶,堡子里原来的明国人都被杀光了,这些该死的瓦剌人知道跟在他们后头的那些小部落会替他们擦屁股。因此只管杀人不管埋人,累得恩和森和他的族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才把堡内的明人尸体处理干净。
好在,付出的苦累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堡内储存的粮食和铁器、盐巴、布匹足以让恩和森部度过这个冬天,如果再能抢上十天半月,恩和森相信,部落今年不但不会饿死人。等到春暖花开时反而还能添上更多的人丁。有了足够的食物,身为族长的他不会再干出溺死刚出生婴儿的惨事了,要知道,每当他从族人手中强行抱过那些刚出生的婴儿时,他的心有多么的痛。
瓦剌人打仗是凶猛,可他们光顾着去打明国人。很多堡子只是粗粗抢了遍便不再管,这就让如同恩和森部一样的小部落有可趁之机,反正瓦剌人也不管他们,不趁这个机会大抢特抢,还等什么时候?
没人会嫌粮食少。一大早,恩和森便让儿子额尔德尼带领五十名勇士到南边去看看有没有发财的机会了,眼下,堡子里只有三十多个青壮,可是人手虽少,恩和森却并不担心,因为他知道,方圆数十里肯定不会有明军的身影,就是有,也是那些忙着逃命的明军,这些逃兵是不会有胆量来攻击他们的。
男人们骑马欢呼着南下去抢劫了,女人则忙着收拾男人们为她们挣来的财富,孩子们则在堡内跑来跑去,拿着小木刀玩着杀明国人的游戏,河滩边,十几个老人在那清洗着衣服,堡内还有炊烟缓缓升起,远远看去,新军所如同世外桃源般一派安祥,令人无比向往其中的生活。
可是,这派安祥的世外桃源场景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堡墙上一个眼尖的阿苏特人尖声惊叫起来:“明国人,明国人!”
“明国人来了!”
河滩上洗衣服的十几个阿苏特老妇吓得扔下了一桶桶的衣服,跌跌撞撞的往堡内跑,边跑边息斯底里的朝着堡内喊叫,唯恐堡内的人不知道明国人来了。
明国人来得很快,他们都是骑兵,大约有一百多人的样子,不过他们在越过清石河后,并没有追杀那些逃跑的阿苏特妇人,而是在河边打马停了下来,领头的明国人不时的和身边人说些什么,堡墙上的阿苏特人清楚的看到,那个明国人好几次拿手指向他们。
明国人来了的消息很快便让整个新军所乱成了一团,长期以来对明*队的恐惧让阿苏特人无法接受明*队突然杀过来的事实,他们慌里慌张的东跑西窜,男人们手忙脚乱的拿上武器往堡墙上赶,女人们则抱着孩子躲在她们霸占的明国人房子里,用一切能够抵挡的物件死死抵住大门,好像不这样做,她们就会不安心似的。
明国人来了的消息同样也让族长恩和森也吓了一跳,在险些晕过去后,他颤颤悠悠的在孙子扎图的搀扶下登上堡墙。
幸运的是,堡门及时关了起来,明*队来的人数也不多,看起来,好像就只有这一百多人,从他们停在河滩上并不攻击的举动来看,恩和森认为这些明军并不是冲他们来的,或许只是路过,若是能劝说这些明国人离开,无疑对双方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