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肚子胀还在持续。
我已经没办法去追究是什么原因,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想办法。
经过十天的治疗,医生建议搬到16楼的康复治疗科。
16楼一整层,大多数是重症,经过治疗没有疗效后的病人,除了1—2位轻微症状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医生照常用药,用营养液,鼻饲。。。家属脸上的表情大多是苦大仇深,心里犹豫着是希望这些日子过得快点还是慢点。
虽然谁也做不了主,包括有着治疗疾病经验的专家、医生。
家属大多以下几种形式:
走廊里边哭边打电话;
走廊尽头默默地抹着泪,眺望远方;
开水间、热饭间红肿着眼睛相互倾诉;
在医生办公室恳求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
办公室一位戴眼镜的女医生建议萧老师可以用mang xiao试试减轻肚子胀。
mang xiao外形像粗粒盐。
医生带着mangxiao过来时,配有两个袖套大小的薄型棉布袋子。
把mangxiao装入棉布袋子,扎好袋子口,铺平,放到病人肚子上。
mangxiao的粗粒有的结起来大如乒乓球,有的细如精细盐。
每次用的时候,我都会把大块的仔细掰成小颗粒,掰不了就着塑料袋用自己拳头敲,“哇好痛”,又用钢精盆子敲。
粗细差不多了,装入袖套大的袋子扎紧后铺平,再放到萧老师肚子上。
“嗯,没什么感觉”
五至十分钟,萧老师发出笑声,肚子松了,听见“唱声”了~~
每次晚上“下班”前,把用过的mangxiao倒出,把邦邦硬的用过的“袖套”袋子洗干净至柔软状,晾好备用。
装好两“袖套”mangxiao,以便萧老师晚上胀的时候起来用了方便。
明天上午带萧老师去做个CT。
明天开始不再吃固体状食物。
打电话给姑姑家的儿子程念,感谢他每天过来看我爸,但医生嘱咐老爸接下来不能再吃肉类和固体状食物,并跟他温和解释清楚老爸的病况。“哦,哦”电话里程念答应。
————第二天开始,姑姑家的儿子程念不再来探望。我也没有精力去询问或者作进一步的解释。
每天,我的精力都是用到极限。
晚上刷新。
第二天重新启动。
吃完粥,医生吩咐让我们去最CT,可能需要排队,但老爸是住院病人,可以提前做。
风大,外面冷。
扶着老爸坐上轮椅,我想想又返回去替他拿了件棉袄披在外面。
“一会就到的,不要拿衣服,烦Fe啦”,萧老师骂我嫌烦,不准我回去拿棉袄。
我不理睬,楼梯口到病房才几步路,有啥好烦的。肚子胀,如果再来个感冒发热,得了?
果然,一到室外,风大冷颤,萧老师披着棉袄不出声了。
绕过一个转弯处就到了另一幢楼的CT室。门口大致有3—40个人排队。
让老爸坐轮椅上等一会,我拿着CT单子挤进去。
向门口登记的医生咨询
能否让身体虚弱的老爸先做,我们是病房出来有提前预约,床位医生也告诉我们可以提前做的。
登记医生回答:“不可以,都像你们这样,大家不挤破头?”
老爸正巧过来,听见这样脸板了起来:“我说不用这么早的,难么好了,等不动的呀”
萧老师坐在人堆里,一脸疲惫。
可我也没办法呀,看着名字快到了,又被其他病房的挤进去,人家是病房专护护工陪着可以提前做。
看这么一堆人做下来,我爸还不得等到11点?怎么吃得消?
我找到CT室的主任,“再等等吧。”
“除非病房主任打招呼”
按照她的提示,我打电话住院部主任,电话没人接,人不在。
问床位医生,说他也没办法。
转过身心疼地看看
老爸,疲惫憔悴的脸。
想起第一次接诊的严医生,试试看吧。
严医生直接跟CT主任打了招呼:“萧惠卿是住院部的,只是他们以为没事,让专护护工提前走了,病人饭也不能吃了,很虚弱,让他们先做吧”。
谢过严医生,只见
CT部主任转身到隔壁CT登记处。
“下一位,住院部萧惠卿”登记处工作人员探出头来喊道。
萧老师从一脸怨气转成了平和态,眼睛上方几根凸出的不太温顺的长眉毛也跟着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
从CT室来,一脸满足。
“老太婆,幸好老大去跟严医生打了招呼,不然的话要等到11点。”一到病房,老爸就疲惫不堪瘫躺到床上,跟老妈讲起刚才CT室的拥挤难堪、没有尊严、疲惫。。
这几天开始,老爸到处打电话通知亲戚、朋友。
不明白他是住院期间心放宽了,还是心里紧迫了起来。
没有胆量当面问老爸,没有胆量跟他聊起这事。
—————我以前有位同事,她母亲40多岁查出来淋巴癌晚期。
得知病情,同事在恐慌的同时,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生命意义的书,跟她妈妈每天阅读书中章节,讨论生命的意义,帮助妈妈摆脱死亡的恐惧。
这个过程考验双方的智商情商和勇商。
我承认,我跟萧老师都是“勇商”不够。
有一种可能,老爸认为我们母女胆怯,勇商不够,担心伤到我们。
老爸老妈曾经跟我讲过:
他们在广场上遇到一位20多岁的女孩,以前身体康健,现在身体不好了。
原因是女孩妈妈突然得急病走了,女孩一急,心理承受不住急出了病。
老爸还跟我讲过,有位同事(王老师)。
有天,王老师的老公跟儿子去一家浴室洗澡,因浴室温度高,她老公突发疾病当场就走了。
老爸在公交车上遇到王老师,王老师边讲边哭平,
可怜至极。。儿子媳妇有小家庭,没有时间管他,女儿也要工作没有时间陪她。。。
老爸回到家就让老妈打电话王老师,邀请到我家吃饭、聊天,排解情绪。
老爸担心我,担心我“什么都不会”,担心我承受不住。
老爸担心十年糖尿病的老妈,要测血糖,要打胰岛素,需日夜预防老妈的低血糖昏厥。。。
病痛折磨,肚子胀,吃不了饭,虚弱。
脑子却是清晰。
老爸特意用不经意的方法提示我:
告诉我,我得大度,老大大度,家庭才会长久和睦;
夸大告诉我,老妈眼睛不好了,不讲卫生。萧老师特意夸张描述眼瞎老妈的各种邋遢。
萧老师清楚知道,他这个女儿是个洁癖。只有现在让我了解到照顾老妈的同时,没办法讲卫生,只有邋遢等着我。
了解夸张邋遢以后,才有可能感受到以后照顾过程中些许的容易。
我了解萧老师困苦中的良苦用心,“狡黠”地引导我。
或许该说是萧老师的智慧。
我已经没办法去追究是什么原因,现在要做的就是去想办法。
经过十天的治疗,医生建议搬到16楼的康复治疗科。
16楼一整层,大多数是重症,经过治疗没有疗效后的病人,除了1—2位轻微症状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医生照常用药,用营养液,鼻饲。。。家属脸上的表情大多是苦大仇深,心里犹豫着是希望这些日子过得快点还是慢点。
虽然谁也做不了主,包括有着治疗疾病经验的专家、医生。
家属大多以下几种形式:
走廊里边哭边打电话;
走廊尽头默默地抹着泪,眺望远方;
开水间、热饭间红肿着眼睛相互倾诉;
在医生办公室恳求医生有没有什么办法。。。
办公室一位戴眼镜的女医生建议萧老师可以用mang xiao试试减轻肚子胀。
mang xiao外形像粗粒盐。
医生带着mangxiao过来时,配有两个袖套大小的薄型棉布袋子。
把mangxiao装入棉布袋子,扎好袋子口,铺平,放到病人肚子上。
mangxiao的粗粒有的结起来大如乒乓球,有的细如精细盐。
每次用的时候,我都会把大块的仔细掰成小颗粒,掰不了就着塑料袋用自己拳头敲,“哇好痛”,又用钢精盆子敲。
粗细差不多了,装入袖套大的袋子扎紧后铺平,再放到萧老师肚子上。
“嗯,没什么感觉”
五至十分钟,萧老师发出笑声,肚子松了,听见“唱声”了~~
每次晚上“下班”前,把用过的mangxiao倒出,把邦邦硬的用过的“袖套”袋子洗干净至柔软状,晾好备用。
装好两“袖套”mangxiao,以便萧老师晚上胀的时候起来用了方便。
明天上午带萧老师去做个CT。
明天开始不再吃固体状食物。
打电话给姑姑家的儿子程念,感谢他每天过来看我爸,但医生嘱咐老爸接下来不能再吃肉类和固体状食物,并跟他温和解释清楚老爸的病况。“哦,哦”电话里程念答应。
————第二天开始,姑姑家的儿子程念不再来探望。我也没有精力去询问或者作进一步的解释。
每天,我的精力都是用到极限。
晚上刷新。
第二天重新启动。
吃完粥,医生吩咐让我们去最CT,可能需要排队,但老爸是住院病人,可以提前做。
风大,外面冷。
扶着老爸坐上轮椅,我想想又返回去替他拿了件棉袄披在外面。
“一会就到的,不要拿衣服,烦Fe啦”,萧老师骂我嫌烦,不准我回去拿棉袄。
我不理睬,楼梯口到病房才几步路,有啥好烦的。肚子胀,如果再来个感冒发热,得了?
果然,一到室外,风大冷颤,萧老师披着棉袄不出声了。
绕过一个转弯处就到了另一幢楼的CT室。门口大致有3—40个人排队。
让老爸坐轮椅上等一会,我拿着CT单子挤进去。
向门口登记的医生咨询
能否让身体虚弱的老爸先做,我们是病房出来有提前预约,床位医生也告诉我们可以提前做的。
登记医生回答:“不可以,都像你们这样,大家不挤破头?”
老爸正巧过来,听见这样脸板了起来:“我说不用这么早的,难么好了,等不动的呀”
萧老师坐在人堆里,一脸疲惫。
可我也没办法呀,看着名字快到了,又被其他病房的挤进去,人家是病房专护护工陪着可以提前做。
看这么一堆人做下来,我爸还不得等到11点?怎么吃得消?
我找到CT室的主任,“再等等吧。”
“除非病房主任打招呼”
按照她的提示,我打电话住院部主任,电话没人接,人不在。
问床位医生,说他也没办法。
转过身心疼地看看
老爸,疲惫憔悴的脸。
想起第一次接诊的严医生,试试看吧。
严医生直接跟CT主任打了招呼:“萧惠卿是住院部的,只是他们以为没事,让专护护工提前走了,病人饭也不能吃了,很虚弱,让他们先做吧”。
谢过严医生,只见
CT部主任转身到隔壁CT登记处。
“下一位,住院部萧惠卿”登记处工作人员探出头来喊道。
萧老师从一脸怨气转成了平和态,眼睛上方几根凸出的不太温顺的长眉毛也跟着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
从CT室来,一脸满足。
“老太婆,幸好老大去跟严医生打了招呼,不然的话要等到11点。”一到病房,老爸就疲惫不堪瘫躺到床上,跟老妈讲起刚才CT室的拥挤难堪、没有尊严、疲惫。。
这几天开始,老爸到处打电话通知亲戚、朋友。
不明白他是住院期间心放宽了,还是心里紧迫了起来。
没有胆量当面问老爸,没有胆量跟他聊起这事。
—————我以前有位同事,她母亲40多岁查出来淋巴癌晚期。
得知病情,同事在恐慌的同时,去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生命意义的书,跟她妈妈每天阅读书中章节,讨论生命的意义,帮助妈妈摆脱死亡的恐惧。
这个过程考验双方的智商情商和勇商。
我承认,我跟萧老师都是“勇商”不够。
有一种可能,老爸认为我们母女胆怯,勇商不够,担心伤到我们。
老爸老妈曾经跟我讲过:
他们在广场上遇到一位20多岁的女孩,以前身体康健,现在身体不好了。
原因是女孩妈妈突然得急病走了,女孩一急,心理承受不住急出了病。
老爸还跟我讲过,有位同事(王老师)。
有天,王老师的老公跟儿子去一家浴室洗澡,因浴室温度高,她老公突发疾病当场就走了。
老爸在公交车上遇到王老师,王老师边讲边哭平,
可怜至极。。儿子媳妇有小家庭,没有时间管他,女儿也要工作没有时间陪她。。。
老爸回到家就让老妈打电话王老师,邀请到我家吃饭、聊天,排解情绪。
老爸担心我,担心我“什么都不会”,担心我承受不住。
老爸担心十年糖尿病的老妈,要测血糖,要打胰岛素,需日夜预防老妈的低血糖昏厥。。。
病痛折磨,肚子胀,吃不了饭,虚弱。
脑子却是清晰。
老爸特意用不经意的方法提示我:
告诉我,我得大度,老大大度,家庭才会长久和睦;
夸大告诉我,老妈眼睛不好了,不讲卫生。萧老师特意夸张描述眼瞎老妈的各种邋遢。
萧老师清楚知道,他这个女儿是个洁癖。只有现在让我了解到照顾老妈的同时,没办法讲卫生,只有邋遢等着我。
了解夸张邋遢以后,才有可能感受到以后照顾过程中些许的容易。
我了解萧老师困苦中的良苦用心,“狡黠”地引导我。
或许该说是萧老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