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军也没让冯抗白忙活,十分配合的发动了一次夜袭。
规模不大,只有数百人。
刘相贵派遣了手下骁将,江夏郡司直参军黄应玄,带领五百精锐乘坐小船登上了江心洲,但刚一登岸就被发现了。
和衣而睡的冯抗立在听到警报之后立即起身,让侍从迅速披甲,随后出帐集合亲卫。
黄应玄见到这种情形,也知道夜袭没戏了,敌方一旦有了准备,那夜袭就变成强攻,得不偿失。
所以当即选择退走。
冯抗这边得知夜袭的敌军退走之后,也没有做什么过激的反应,只是让亲卫和巡夜的士卒集合起来,一起在营中巡视,安抚士卒。
等刘绛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此时江面上,三艘荆州军船只从水寨出来,在江心洲数里外停住。
当中的大船上,站着两个身形健壮的武人,年长的中年人四十多岁的年纪,身穿青袍,披着红色披风,身高七尺有余,面色很白,鹰钩鼻,三角眼,虽然面色平和,但那双眼睛暗藏着阴鸷狠厉。
年少的二十上下,身高八尺有余,身长黑色袍服,络腮胡子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身形魁梧,面色黝黑,却有几分门神画像上的猛张飞的既视感。
年长的正是江夏太守、扬武将军刘相贵,南阳人士,因战乱侨居江陵,后受人举荐任江夏郡司法参军,因为严刑峻法让江陵豪右皆畏惧。
燕王任荆州刺史后甚奇之,先后为燕王府主簿,建威中郎将,一直到江夏太守、扬武将军。
是桓璋的重要心腹。
待看到江心洲的建邺来军设置的防御工事以及营垒布置之后,叹息道:“难怪以应玄之勇,夜袭也未能建功,这东贼之将,倒是个有些本事的,可探听出此部贼首为谁?是毛襄还是袁凤举?”
“府君,据我昨日打探的消息,江心洲上有两部敌军,一是贼将张子悦,一是贼将刘绛。”
身后的年轻武人正是夜袭未成,迅速撤退的黄应玄,出身江夏黄氏,从后汉起就是荆州大族,如今虽然不复昔日之荣光,但仍旧是江夏首屈一指的豪强。
黄应玄也是个狠角色,年少便有勇名,好打抱不平,有任侠之气,在江夏颇有盛名,刘相贵任江夏太守之后,招募他为郡吏,一路升至司直参军。
算是刘相贵在军中颇为器重的部下,同时也是江夏豪强跟太守之间的联系纽带。
听到刘绛的名字,刘相贵却有些惊奇道:“这张子悦是李贼心腹,颇有勇名,这刘绛一个小家奴竟也有些治军才能?”
黄应玄只是知道刘绛的名号,龙骧将军、南郑侯。却并不知晓具体来历。
“这刘绛竟是个家奴?”
刘相贵点点头:“此人原是尚书令陆俭家的家奴,后因为被诬偷盗杀了管事叔侄,投靠李如愿,被李贼收为义子...我本以为只是个莽夫,东郊之战不过是借他人之名,如今观其各部行营立寨,却不像是个易于之辈。”
刘相贵没参加过建邺勤王,但他和桓纵却始终率军距离建邺不远的横江驻扎,伺机而动。
因此当时建邺发生了什么他是都知晓的。
至于黄应玄,上次却没跟刘相贵一起出兵,对于刘绛也仅仅知道对方的名姓,官职,爵位,大概的统兵数量。因为这些通过旗号和对方营帐数量就能够判断,至于其本人出身,却没有什么信息。
待得知对方是个家奴出身,不由得来了几分兴趣。
“原来如此。不过按照府君说的,此子能得李如愿信重,还收为义子,想必应该有些过人之处。”
刘相贵也点头道:“李贼狡诈,是乱世之奸雄也,但识人用人之能却值得称道...”
说到这,刘相贵又想起了主上燕王。
如果说李如愿可能比得上曹操,那么在刘相贵看来,燕王可能连袁绍都比不上。但这性格上缺点,却是学了个十成十。
外宽内忌,好谋无断。
居大江上游而坐视建邺大乱而不发兵,与袁绍会盟酸枣致袁氏被族灭却按兵不动,何其相似?
如今虽然占据上游,却看不出有什么进取之心...要不是知遇之恩,刘相贵是不想给桓璋卖这个命的。
没办法啊...
“贼军营垒布置紧密,没什么可乘之机,回去吧。”
观阵之后刘相贵命令调转船头返回寻阳城外的大营。
另一边,寻阳城内,桓绎留下兄弟桓绕守城,自己则乘船来到了湖口见援军主将。
毛襄和袁凤举两人亲自来到岸边迎接,桓绎则身穿一身黑袍跟两人见面。
“对面可是济北王当面?”
“桓绎见过两位将军。”
桓绎是桓氏子弟之中难得的骁勇善战之辈,善骑射,好马槊,第一次东郊之战时候他与任城王桓理齐头并进,桓绎猛攻刘绛的营帐不克,桓理被张子悦伏兵击败,他也不得不退兵,但其亲自断后,以至于追兵不敢迫近,最终使得全军而退。
建邺之乱后他的本队七千精锐大多数离散了,他与兄弟桓绕带着余部八百人来到庐江,驻扎在皖城,后又招募了三千余人,整日厉兵秣马,就等着跟着九叔桓璋一起收复建邺。
但他没等到这个,反而等到了他爹齐王桓琰在江陵投水而死的消息。
当时桓绎和桓绕兄弟就悲戚无比,立誓要为父报仇。随后桓绎写信给李如愿,表示愿意助李氏攻荆州,李如愿当即表奏他们兄弟为王,但没想到这对兄弟这么刚。
带着四千人就来打江州,还把寻阳给打下来了。
出身皇室,身份尊贵又骁勇善战,但此时桓绎面对毛袁两人的时候,却毫无倨傲之色,反而姿态放的很低。
拳头不够硬,还是手下败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此行是求人办事。
“济北王不必多礼,请。”
“两位将军请。”
三人没有闲话客套,并且因为桓绎还在为父守孝期间,也没有组织宴饮,就在亭中相互交流了一下战场信息。
“现在城中倒还安定,军械粮草一应俱全,两位将军不必担心城内...只是不知道二位将军打算何时出兵。”
桓绎对于战事非常的急切,这次出来就是催促两人尽快出战的。
袁凤举道:“我跟毛将军也商量过,只是如今庐陵王尚在豫章,江州水军尚有万人,他若出兵帮助燕逆,却是个不小的隐患。”
桓绎却道:“鄱阳王是我兄长,此前他本坐镇寻阳,奈何被燕逆驱逐,这才去了豫章,我以为此事不足为虑,明日我亲自去见庐陵王,就算他不会出兵助我,也不会让他出兵助燕逆。”
毛襄则不屑道:“他若识趣就该奉诏前往建邺,济北王可要与他说个明白,若是这时候还要抱着首鼠两端的心思,待我们扫平了燕逆,这庐陵王王又该如何自处?”
规模不大,只有数百人。
刘相贵派遣了手下骁将,江夏郡司直参军黄应玄,带领五百精锐乘坐小船登上了江心洲,但刚一登岸就被发现了。
和衣而睡的冯抗立在听到警报之后立即起身,让侍从迅速披甲,随后出帐集合亲卫。
黄应玄见到这种情形,也知道夜袭没戏了,敌方一旦有了准备,那夜袭就变成强攻,得不偿失。
所以当即选择退走。
冯抗这边得知夜袭的敌军退走之后,也没有做什么过激的反应,只是让亲卫和巡夜的士卒集合起来,一起在营中巡视,安抚士卒。
等刘绛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
此时江面上,三艘荆州军船只从水寨出来,在江心洲数里外停住。
当中的大船上,站着两个身形健壮的武人,年长的中年人四十多岁的年纪,身穿青袍,披着红色披风,身高七尺有余,面色很白,鹰钩鼻,三角眼,虽然面色平和,但那双眼睛暗藏着阴鸷狠厉。
年少的二十上下,身高八尺有余,身长黑色袍服,络腮胡子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身形魁梧,面色黝黑,却有几分门神画像上的猛张飞的既视感。
年长的正是江夏太守、扬武将军刘相贵,南阳人士,因战乱侨居江陵,后受人举荐任江夏郡司法参军,因为严刑峻法让江陵豪右皆畏惧。
燕王任荆州刺史后甚奇之,先后为燕王府主簿,建威中郎将,一直到江夏太守、扬武将军。
是桓璋的重要心腹。
待看到江心洲的建邺来军设置的防御工事以及营垒布置之后,叹息道:“难怪以应玄之勇,夜袭也未能建功,这东贼之将,倒是个有些本事的,可探听出此部贼首为谁?是毛襄还是袁凤举?”
“府君,据我昨日打探的消息,江心洲上有两部敌军,一是贼将张子悦,一是贼将刘绛。”
身后的年轻武人正是夜袭未成,迅速撤退的黄应玄,出身江夏黄氏,从后汉起就是荆州大族,如今虽然不复昔日之荣光,但仍旧是江夏首屈一指的豪强。
黄应玄也是个狠角色,年少便有勇名,好打抱不平,有任侠之气,在江夏颇有盛名,刘相贵任江夏太守之后,招募他为郡吏,一路升至司直参军。
算是刘相贵在军中颇为器重的部下,同时也是江夏豪强跟太守之间的联系纽带。
听到刘绛的名字,刘相贵却有些惊奇道:“这张子悦是李贼心腹,颇有勇名,这刘绛一个小家奴竟也有些治军才能?”
黄应玄只是知道刘绛的名号,龙骧将军、南郑侯。却并不知晓具体来历。
“这刘绛竟是个家奴?”
刘相贵点点头:“此人原是尚书令陆俭家的家奴,后因为被诬偷盗杀了管事叔侄,投靠李如愿,被李贼收为义子...我本以为只是个莽夫,东郊之战不过是借他人之名,如今观其各部行营立寨,却不像是个易于之辈。”
刘相贵没参加过建邺勤王,但他和桓纵却始终率军距离建邺不远的横江驻扎,伺机而动。
因此当时建邺发生了什么他是都知晓的。
至于黄应玄,上次却没跟刘相贵一起出兵,对于刘绛也仅仅知道对方的名姓,官职,爵位,大概的统兵数量。因为这些通过旗号和对方营帐数量就能够判断,至于其本人出身,却没有什么信息。
待得知对方是个家奴出身,不由得来了几分兴趣。
“原来如此。不过按照府君说的,此子能得李如愿信重,还收为义子,想必应该有些过人之处。”
刘相贵也点头道:“李贼狡诈,是乱世之奸雄也,但识人用人之能却值得称道...”
说到这,刘相贵又想起了主上燕王。
如果说李如愿可能比得上曹操,那么在刘相贵看来,燕王可能连袁绍都比不上。但这性格上缺点,却是学了个十成十。
外宽内忌,好谋无断。
居大江上游而坐视建邺大乱而不发兵,与袁绍会盟酸枣致袁氏被族灭却按兵不动,何其相似?
如今虽然占据上游,却看不出有什么进取之心...要不是知遇之恩,刘相贵是不想给桓璋卖这个命的。
没办法啊...
“贼军营垒布置紧密,没什么可乘之机,回去吧。”
观阵之后刘相贵命令调转船头返回寻阳城外的大营。
另一边,寻阳城内,桓绎留下兄弟桓绕守城,自己则乘船来到了湖口见援军主将。
毛襄和袁凤举两人亲自来到岸边迎接,桓绎则身穿一身黑袍跟两人见面。
“对面可是济北王当面?”
“桓绎见过两位将军。”
桓绎是桓氏子弟之中难得的骁勇善战之辈,善骑射,好马槊,第一次东郊之战时候他与任城王桓理齐头并进,桓绎猛攻刘绛的营帐不克,桓理被张子悦伏兵击败,他也不得不退兵,但其亲自断后,以至于追兵不敢迫近,最终使得全军而退。
建邺之乱后他的本队七千精锐大多数离散了,他与兄弟桓绕带着余部八百人来到庐江,驻扎在皖城,后又招募了三千余人,整日厉兵秣马,就等着跟着九叔桓璋一起收复建邺。
但他没等到这个,反而等到了他爹齐王桓琰在江陵投水而死的消息。
当时桓绎和桓绕兄弟就悲戚无比,立誓要为父报仇。随后桓绎写信给李如愿,表示愿意助李氏攻荆州,李如愿当即表奏他们兄弟为王,但没想到这对兄弟这么刚。
带着四千人就来打江州,还把寻阳给打下来了。
出身皇室,身份尊贵又骁勇善战,但此时桓绎面对毛袁两人的时候,却毫无倨傲之色,反而姿态放的很低。
拳头不够硬,还是手下败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此行是求人办事。
“济北王不必多礼,请。”
“两位将军请。”
三人没有闲话客套,并且因为桓绎还在为父守孝期间,也没有组织宴饮,就在亭中相互交流了一下战场信息。
“现在城中倒还安定,军械粮草一应俱全,两位将军不必担心城内...只是不知道二位将军打算何时出兵。”
桓绎对于战事非常的急切,这次出来就是催促两人尽快出战的。
袁凤举道:“我跟毛将军也商量过,只是如今庐陵王尚在豫章,江州水军尚有万人,他若出兵帮助燕逆,却是个不小的隐患。”
桓绎却道:“鄱阳王是我兄长,此前他本坐镇寻阳,奈何被燕逆驱逐,这才去了豫章,我以为此事不足为虑,明日我亲自去见庐陵王,就算他不会出兵助我,也不会让他出兵助燕逆。”
毛襄则不屑道:“他若识趣就该奉诏前往建邺,济北王可要与他说个明白,若是这时候还要抱着首鼠两端的心思,待我们扫平了燕逆,这庐陵王王又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