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三年,也就是公元936年,这一年11月为闰月,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月份,辛巳日,也就是该月的26日。后唐叛将石敬瑭勾结契丹,在白马坡打败了朝廷的军队,很快兵临洛阳城下。末帝李从珂见回天乏术,便毅然决然地带着一家老小登上玄武门城楼,跳入大火中自 焚。这一段历史,史料典籍中都有记载,相信大部分人都清楚,可其中的一段秘事,却鲜为人知。
据我祖上相传,末帝在登楼前,曾将我的祖上李竣召至后宫,当时,我祖上任末帝的殿前侍卫。末帝将一镇国重器交给了他,让他送到江南去,后代人称,就是秦皇传国玉玺。当时,我祖上护主心切,不愿意亲自前往,因此派遣了一名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卫士。为了日后好辨认,临行之前,我祖上从家中刊印的一本李氏诗集中,撕下了其中一页,然后一分为二,将上半截交给了卫士,下半截留给家中,以备日后联络辨识之信符或凭证。 当时,洛阳城已被围,我祖上经过一番拼杀,终于成功地将这名卫士安全地送出了洛阳城,然后又快马折返,前往皇宫救驾,却不料在半途之中,遇到了叛臣石敬瑭以及他的部下刘知远的人马,最后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了。
由于当时这一切发生的都很仓促、突然,家人也只知道祖上派卫士将皇帝托付的宝物送往江南,至于卫士姓甚名谁以及在南方什么地方等,一概全然不知。好在那本诗集还藏在家中书房,后经一番核验比对,发现那张被撕掉的纸页上,正反两面各印着一首五言诗:
正面页上,为李贺所作的《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反面页上,为李商隐所作的《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鉴于这种情况,我祖上的家人以及后来数代人,为了完成好帝王重托,寻找和保护传国玉玺,便前赴后继地沿着洛阳、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这一线,四处秘密查访寻觅,但想尽了各种办法后,却一直没有任何音讯。到了元末明初,我们家族中有人就突发奇想,将前面所提到的那两首唐诗,合并谱成了一首琴曲,然后到处教习传唱,以期有朝一日能唤醒或触动那位卫士的后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如今,依然是无音信。这…也就是…我自小被逼练琴的原因。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整个家族就剩下我父亲这根独苗,而我更是这独苗中之独苗,祖上的重托和家族的希望全都押到我一人身上了。开始上学后,我父亲就有意识地让我读一些古书,读高中时被要求进文科班,在考大学时,被要求报考的专业,必须是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汉语等,我父亲希望我能借此接触到一些历史典籍和收藏,并从中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四年大学本科和三年的硕士,几乎全泡在一堆发霉的古书典籍中,并同时遍访了从河南到南京、杭州这一线的所有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唐宋以后大量的文献典籍,特别是一些野史、人物叙事、传记、地方志等,但收获甚微。
呵呵呵…在这过程中,我看到很多正史,记载着所谓的“末帝抱玺跳入火中,玉玺被焚”,感到十分可笑!纯属于胡说八道!稍有点理智的人,只要静心想一想,那石敬瑭从火堆灰烬中能发现末帝的尸骨,并予以了安葬,而燃点比尸骨要高一千五六百度的玉玺却被焚毁了?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而我祖上口传下来的所谓末帝托付的宝物就是传国玉玺之说,我慢慢发现,也极有可能是子虚乌有,以讹传讹。也正是经历了这番折腾,我后来才静下心来,开始认真攻读您的博士,而寻找所谓的传国玉玺之事,逐渐变得淡漠了,说句好听的,就是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尽管我父亲十分不满甚至反对,但他也无可奈何,其实他的心里也非常清楚,当年那个卫士说不定在逃出洛阳城后,掉进了山沟、荒野或被叛军、盗匪杀了,更有,是不是传国玉玺也两说呢?更何况所谓的传国玉玺对当今社会而言,已没有什么实质性价值和意义了,执政者也不再在乎此物及其所谓的影响了。
可有巧不巧的是,就在我们都准备偃旗息鼓之时,一家美国公司却拍了一部《2012》的电影,一下子将全世界震惊了,在国内,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在纷纷议论如何拯救人类这一话题,很快传国玉玺之事又被搬了出来,很多人认为它具有匡扶世界拯救人类的洪荒能量,我父亲见状,又开始强令我要想尽各种办法,去追寻任何一条可疑的线索。
唉…我的一生,受我父亲影响太大了,小时候,他带我去上海玩,到城隍庙烧香,告知我里面供奉的西汉名将霍光,讲的是因果报应,从此我知道,家中祭祖,讲的是孝道,南京夫子庙里供奉的孔夫子,讲的是师道,而世上还有一个讲究因果报应的神道。
我上次前往茅山道观,窃取那枚九老仙都君印,明知被抓的风险很大,就是因为孝道使然,当然,我也想查实一下,传国玉玺所用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的玉料?我之所以有此想法,主要是受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和驱使。一件是公元1098年夏天,传国玉玺在大宋朝廷突然出现,宋哲宗皇帝后将其收入宫中后,立即下诏改元,将这一年改为元符元年。其后,又在当年秋天,下诏敕令茅山重修道观,并赐名元符观。八年后,也就是公元1106年,宋徽宗又将所谓的和氏璧的余料,赐给了茅山道观,并篆刻成了那枚“九老仙都君印”,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而另一件,就是元朝的名臣伯颜,在公元129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31年,忽必烈驾崩的当日,见到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市井,立即命人购回,然后将其磨平,最后分发给一些王公大臣和寺庙刻制印章。
后来,当我将那九老仙都君印真正拿到手后,反复查看了一下,发现只不过是一方道家的法印而已,玉料与和田玉并无太大差别,故而在第二天将其放在了茅洞那里。”
“为什么要放在茅洞那里啊?”,吴教授不禁问到,
“当时之所以选择放在茅洞,除了想起神道有因果报应之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茅山的茅洞非常神奇,有“华阳洞共有东西南北共五个便门,三显二隐,洞口相互连通,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空虚170丈。洞的中央为长形洞室,上方有天窗,日月星辰的光辉能从天窗照入洞内。茅洞为西南隐门,惟赤诚向于司命,方感应道教而开隐门,入仙府并拜见诸仙真”,还有“只有诚心向道之人礼之,并在有二个太阳照至山上之时,茅洞才会打开”之说。呵呵呵…既然这洞穴如此神秘,我就正好利用了道教的“平凡的世界需要被圣化成为修斋的坛所,而圣化坛所的过程,也就是高功法师以科法重新创立宇宙时间、空间的过程”这一理论,想制造出一种假象或虚幻,来迷惑那些道士,以及公安人员的办案思路,希望他们能将盗印之事与茅洞的诡异联系起来,而不在是盗窃之人,进而降低自己被抓的风险,事后证明,这一做法还是有用的。因为当那些道士和公安在茅洞口找到那枚九老仙都君印时,我就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看到他们一个个兴奋的样子,似乎已完全忘却了被盗之事,那些道士们更是神乎其神,在茅洞前,扬幡建坛,上书天篆灵符,感恩天地神祇,领悟道法神灵呢,嘿嘿嘿…”
李玉尔略为停顿了一下,又吞吞吐吐地说到:“当然…我这样做,其实…其实…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心中一直有个奇异的疑问,或隐或现的,就是…当年我祖上李骏所托付的那名卫士,如果真的带着传国玉玺来到了江南,会不会隐藏在这个天下归隐圣地的神秘 洞穴之中呢?因为自南北朝始,茅山就已名闻天下了,更是众多名人隐居之地……还有,有关这茅洞的神奇传说,会不会是那名卫士在茅山道士的协助下,为了传国玉玺的安全隐藏,而故意编造出来的?”
吴教授听完李尔玉的这番陈词后,心中颇为感慨,他沉默了许久,心中想劝其投案自首,但一时又无法说服自己。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身上还肩负着那么沉重的历史使命和重托,一旦被抓,前途全毁,万事皆灭,实在是有点于心不忍,故此,直到李尔玉后来悄然离去,他还在痛苦地思虑挣扎着。
据我祖上相传,末帝在登楼前,曾将我的祖上李竣召至后宫,当时,我祖上任末帝的殿前侍卫。末帝将一镇国重器交给了他,让他送到江南去,后代人称,就是秦皇传国玉玺。当时,我祖上护主心切,不愿意亲自前往,因此派遣了一名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卫士。为了日后好辨认,临行之前,我祖上从家中刊印的一本李氏诗集中,撕下了其中一页,然后一分为二,将上半截交给了卫士,下半截留给家中,以备日后联络辨识之信符或凭证。 当时,洛阳城已被围,我祖上经过一番拼杀,终于成功地将这名卫士安全地送出了洛阳城,然后又快马折返,前往皇宫救驾,却不料在半途之中,遇到了叛臣石敬瑭以及他的部下刘知远的人马,最后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了。
由于当时这一切发生的都很仓促、突然,家人也只知道祖上派卫士将皇帝托付的宝物送往江南,至于卫士姓甚名谁以及在南方什么地方等,一概全然不知。好在那本诗集还藏在家中书房,后经一番核验比对,发现那张被撕掉的纸页上,正反两面各印着一首五言诗:
正面页上,为李贺所作的《洛阳城外别皇甫湜》: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前。”
反面页上,为李商隐所作的《凉思》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鉴于这种情况,我祖上的家人以及后来数代人,为了完成好帝王重托,寻找和保护传国玉玺,便前赴后继地沿着洛阳、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这一线,四处秘密查访寻觅,但想尽了各种办法后,却一直没有任何音讯。到了元末明初,我们家族中有人就突发奇想,将前面所提到的那两首唐诗,合并谱成了一首琴曲,然后到处教习传唱,以期有朝一日能唤醒或触动那位卫士的后人,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如今,依然是无音信。这…也就是…我自小被逼练琴的原因。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整个家族就剩下我父亲这根独苗,而我更是这独苗中之独苗,祖上的重托和家族的希望全都押到我一人身上了。开始上学后,我父亲就有意识地让我读一些古书,读高中时被要求进文科班,在考大学时,被要求报考的专业,必须是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汉语等,我父亲希望我能借此接触到一些历史典籍和收藏,并从中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四年大学本科和三年的硕士,几乎全泡在一堆发霉的古书典籍中,并同时遍访了从河南到南京、杭州这一线的所有省市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以及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查阅了唐宋以后大量的文献典籍,特别是一些野史、人物叙事、传记、地方志等,但收获甚微。
呵呵呵…在这过程中,我看到很多正史,记载着所谓的“末帝抱玺跳入火中,玉玺被焚”,感到十分可笑!纯属于胡说八道!稍有点理智的人,只要静心想一想,那石敬瑭从火堆灰烬中能发现末帝的尸骨,并予以了安葬,而燃点比尸骨要高一千五六百度的玉玺却被焚毁了?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而我祖上口传下来的所谓末帝托付的宝物就是传国玉玺之说,我慢慢发现,也极有可能是子虚乌有,以讹传讹。也正是经历了这番折腾,我后来才静下心来,开始认真攻读您的博士,而寻找所谓的传国玉玺之事,逐渐变得淡漠了,说句好听的,就是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尽管我父亲十分不满甚至反对,但他也无可奈何,其实他的心里也非常清楚,当年那个卫士说不定在逃出洛阳城后,掉进了山沟、荒野或被叛军、盗匪杀了,更有,是不是传国玉玺也两说呢?更何况所谓的传国玉玺对当今社会而言,已没有什么实质性价值和意义了,执政者也不再在乎此物及其所谓的影响了。
可有巧不巧的是,就在我们都准备偃旗息鼓之时,一家美国公司却拍了一部《2012》的电影,一下子将全世界震惊了,在国内,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在纷纷议论如何拯救人类这一话题,很快传国玉玺之事又被搬了出来,很多人认为它具有匡扶世界拯救人类的洪荒能量,我父亲见状,又开始强令我要想尽各种办法,去追寻任何一条可疑的线索。
唉…我的一生,受我父亲影响太大了,小时候,他带我去上海玩,到城隍庙烧香,告知我里面供奉的西汉名将霍光,讲的是因果报应,从此我知道,家中祭祖,讲的是孝道,南京夫子庙里供奉的孔夫子,讲的是师道,而世上还有一个讲究因果报应的神道。
我上次前往茅山道观,窃取那枚九老仙都君印,明知被抓的风险很大,就是因为孝道使然,当然,我也想查实一下,传国玉玺所用的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的玉料?我之所以有此想法,主要是受两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和驱使。一件是公元1098年夏天,传国玉玺在大宋朝廷突然出现,宋哲宗皇帝后将其收入宫中后,立即下诏改元,将这一年改为元符元年。其后,又在当年秋天,下诏敕令茅山重修道观,并赐名元符观。八年后,也就是公元1106年,宋徽宗又将所谓的和氏璧的余料,赐给了茅山道观,并篆刻成了那枚“九老仙都君印”,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而另一件,就是元朝的名臣伯颜,在公元1294年,也就是元朝至元31年,忽必烈驾崩的当日,见到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市井,立即命人购回,然后将其磨平,最后分发给一些王公大臣和寺庙刻制印章。
后来,当我将那九老仙都君印真正拿到手后,反复查看了一下,发现只不过是一方道家的法印而已,玉料与和田玉并无太大差别,故而在第二天将其放在了茅洞那里。”
“为什么要放在茅洞那里啊?”,吴教授不禁问到,
“当时之所以选择放在茅洞,除了想起神道有因果报应之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茅山的茅洞非常神奇,有“华阳洞共有东西南北共五个便门,三显二隐,洞口相互连通,东西长4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空虚170丈。洞的中央为长形洞室,上方有天窗,日月星辰的光辉能从天窗照入洞内。茅洞为西南隐门,惟赤诚向于司命,方感应道教而开隐门,入仙府并拜见诸仙真”,还有“只有诚心向道之人礼之,并在有二个太阳照至山上之时,茅洞才会打开”之说。呵呵呵…既然这洞穴如此神秘,我就正好利用了道教的“平凡的世界需要被圣化成为修斋的坛所,而圣化坛所的过程,也就是高功法师以科法重新创立宇宙时间、空间的过程”这一理论,想制造出一种假象或虚幻,来迷惑那些道士,以及公安人员的办案思路,希望他们能将盗印之事与茅洞的诡异联系起来,而不在是盗窃之人,进而降低自己被抓的风险,事后证明,这一做法还是有用的。因为当那些道士和公安在茅洞口找到那枚九老仙都君印时,我就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看到他们一个个兴奋的样子,似乎已完全忘却了被盗之事,那些道士们更是神乎其神,在茅洞前,扬幡建坛,上书天篆灵符,感恩天地神祇,领悟道法神灵呢,嘿嘿嘿…”
李玉尔略为停顿了一下,又吞吞吐吐地说到:“当然…我这样做,其实…其实…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心中一直有个奇异的疑问,或隐或现的,就是…当年我祖上李骏所托付的那名卫士,如果真的带着传国玉玺来到了江南,会不会隐藏在这个天下归隐圣地的神秘 洞穴之中呢?因为自南北朝始,茅山就已名闻天下了,更是众多名人隐居之地……还有,有关这茅洞的神奇传说,会不会是那名卫士在茅山道士的协助下,为了传国玉玺的安全隐藏,而故意编造出来的?”
吴教授听完李尔玉的这番陈词后,心中颇为感慨,他沉默了许久,心中想劝其投案自首,但一时又无法说服自己。这么一位优秀的学子,身上还肩负着那么沉重的历史使命和重托,一旦被抓,前途全毁,万事皆灭,实在是有点于心不忍,故此,直到李尔玉后来悄然离去,他还在痛苦地思虑挣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