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2年,在秦太后芈月的默许下,秦王嬴稷带兵闯入甘泉宫杀死了义渠王翟骊。当年,秦王命白起为将,王龁副之,率大军十五万灭了义渠。年末,安国君嬴柱迎娶楚国华阳公主为妻。次年,吕不韦和赵奢学成满师,拜别了师父王诩,离开了云梦山。
离开云梦山后,吕不韦回了濮阳家中,跟随父亲吕倾权学习经商,次年加冠成人,开始独立经营。此时的吕倾权已经年迈,将岳丈白圭传给他的《金书》传给了儿子吕不韦。
赵奢回到了邯郸,此时他的亲哥哥赵胜被封平原君,已是赵国丞相。赵王赵何闻得弟弟赵奢师从鬼谷子先生王诩,便封其为邯郸令,许其参与朝政。
正济会自从收编了易货门之后,几年下来财富激增,储藏在匡正园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掌会荀况心中不安。正济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银财富,也不是为了称霸江湖,只是为了正身济世,匡扶天下。荀况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苦思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招集魏无忌和侯嬴等人商议。
荀况带着大家打开了府库,一箱一箱的财宝和一堆堆的金饼呈现在众人眼前,众人无不惊讶。
“人言富可敌国,今日掌会大人就是如此啊!”唐宫笑道,故意以“大人”称呼荀况。
“莫要取笑先生,先生正为此苦恼呢!”侯嬴道。
“世人有为金子出卖朋友的,有为金子身首异处的,哪有因为金子多了而烦恼的?先生岂非这千古第一人?”唐宫又笑道。
“所以先生并非世俗之人!先生身处尘俗,心境高洁,所求深远,说是千古一人也不为过!”侯嬴道。
“谬言!谬言!我荀况何德何能?有何建树可当此评论?”荀况道。
“齐王几番诚意相邀,先生拒不受官,而在此默默无闻与我等江湖中人厮混,的确无可建树,都是我等拖累了先生!”褚镜尘道。
“若说默默无闻倒也不是,只不过是在诸候将相之间默默无闻而已,如今在江湖上,我荀况已被传颂成身怀绝技的一代大侠了!”荀况笑道。
众人闻后哈哈大笑,荀况又道:
“我在此顶个虚名,饱食之时著书立说,也不能说是被诸位拖累了!说道齐王几番相邀,我倒正要与尔等相商!”
“先生莫非真要离开我等,去齐国做官?”朱大棒急道。
“且往大堂商议!”荀况道。
众人一齐去了正济会大堂,坐定后荀况道:
“前段时间我著《天论》一册,觉得力不能及,几番修改而不称心,遂想起了昔日在稷下学宫时的情景,心想若是身在学宫,定然可以求助同学之人或是当世大贤。昨日齐王又派人来,我以学宫祭酒一职回了齐王,而且只答应做祭酒一年,一年之后就返回大梁。”
“祭酒虽是朝廷官职,倒也不同于一般做官,先生此举难道就是为了著书立说?”魏无忌道。
“正是!我虽不曾师从先生,这几年跟在后面也学了不少,但仍然不知天为何物,人从何来?故而欲借助学宫人才和天下贤能,完成此篇!”荀况道,他说的先生是指王诩。
“先生所言,我等亦不能解!先生为正济会,为天下做得已经够多了,今日著书立说,亦是为了给世人留下经典,为世人指点迷津啊!”魏无忌道。
“公子言重了!我荀况只是身处迷惑之中,想找寻答案而已!”荀况道。
“人生在世,岂能没有迷惑?想起第一次在陶邑见到师父之时,师父和大家谈论善恶。即使是师父他老人家,也看不清善恶的‘真相’啊!”魏无忌道。
“说到‘善恶’,我正有一事和大家商议呢!”荀况道。
“先生先带我等去往府库看金子,此时再论善恶,可是要用那些金子来做善事?”魏无忌笑问道。
“正是!如何行善,公子可能猜到?”荀况道。
“金子在手,想做善事又有何难!先生定是要将府库中的金子分与天下穷困之人!”一人抢着说道。
“天下贫困之人既多且广,如何将这些金子分到他们手中?天下分为七国,分给哪一国多少又如何议定?此路不通!”侯嬴道。
“先生定是要在天下各处设置灾棚,救济灾民,给空腹之人分发粮食!”一人又道。
“此法杯水车薪,或能解一时之困,一地之难,但不能长久!”侯嬴道。
“先生所言不差!如今天下诸侯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需要救助之人甚多;然而士族豪强锦衣玉食,朝廷中人尸位素餐,市井商贾漠视冷暖;单单靠我正济会的力量,的确是杯水车薪,难以持久!”魏无忌道。
“公子所言甚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若非天下人齐心协力,单凭我正济会一己之力,不可能救助天下所有困难之人!今日之天下,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人人扒高踩低,个个争名夺利;循规蹈矩者因循守旧,信仰道德者无所适从,真心从善之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战乱不止,百姓受难,困苦蔓延!”荀况道。
“是啊┄┄!今世之人,行为没有准则,道德不受约束,上至王侯将相,中至士族小吏,下至商贾百姓,皆以名为荣,以利为重,世风日下,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田扬叹道。
“今日之天下,的确是世风日下啊!”一人叹道。
“老百姓吃不饱饭,自然不讲什么道德准则;那些饱食终日、高高在上之人也尽是些唯利是图之辈,才让人痛恨!”又一人道。
“孔子、孟子推行仁义之道,天下讲学,虽被推崇至圣,附和者云,践行者寡啊!”另一人道。
“先生┄┄我能不能说一句话?”一个端茶倒水的孩子突然对荀况问道。
荀况一看,竟是魏缭。魏缭是魏无忌一门客在魏国战乱中救下的孤儿,因为他机灵,又是姓魏,魏无忌遂将他安排在匡正园历练。一个孩子突然插话,荀况想起当日在学宫之时,孟子让他说话,和今日的场景如出一辙,而此时的魏缭比当日的他也不过大了两三岁。
“你说吧,有话尽管说!”荀况道。
“我觉得老百姓受苦,都是因为打仗的缘故!如果天下没有战争,老百姓有田地耕种,自然就有饭吃,有衣服穿了!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说什么仁义道德也都不管用了!”魏缭道。
“那你觉得天下怎么才能没有战争呢?”荀况试问道。
“如果七国归一,天下一统,就没有仗打了!”魏缭道。
“这孩子说得不错,只要诸侯国存在,战争就很难停止;只要仗打个不停,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一人道。
“照这么说,天下战争不止,就是这些将相王侯的错,要是这些人不发动战争,天下哪来的仗打?”另一人道。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就是最可恨的人!”又一人道。
“有些战争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虽是主动发动战争,也不能说是可恨吧?作为将相的姜太公也不能说是有错吧?战争这个东西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战争是王侯将相挑起的不错,但打仗的人都来自于老百姓中,如果老百姓中无人响应,无人参与战争,那王侯将相们也无法发动战争了!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战争,这个道理,高高在上的人也是知道的,所以战争也不全是王侯将相之过!”侯嬴道。
“先生这话说得在理,但今日我要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天下没有仁义之战,所有的战争都不仁义!”魏无忌道。
“公子说得好!说得好!”唐宫一听,突然鼓起掌来。
“说得好!天下没有仁义之战,杀人的事哪来的仁义可言!”朱大棒说着也鼓起掌来。
“说得不错!”褚镜尘和晏舜等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侯嬴先生的话有道理,公子的话也不错,若是一定要分个是非对错,就回到了‘何为善?何为恶?仁义道德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了!王诩先生穷尽一生,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尚未有果,今日我等暂且不论!”荀况顿了顿继续道:
“诸位以为,七国归一,天下一统,可能实现?天下是分而治之好,还是合而为一好呢?”
“天下一统自然能够实现,只是早晚的事!”一人道。
“数百年来天下分治,结果却是战乱不止,所以一定是天下合而为一好!”另一人道。
“不是这么回事!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看上去答案明确,我看其实并不简单!”魏无忌道。
“明摆着的事,哪里不简单了?”一人疑惑道。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不会永远统一,即使在统一的天下,老百姓也未必就能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人民困苦,在于战乱,但战乱的根源,还在于人心!”魏无忌道。
“天下为什么不能永远统一?天下如果只有一个王,没有诸多的诸侯王,就容易统一!历朝历代,挑起战乱的总是诸侯王们!武王伐纣,虽是纣王有失,但诸侯混战,人民受苦,战争还是和诸侯王脱不了干系!纣王有失不错,但如果没有诸侯王的讨伐,还有其他办法来除掉他,纣王也未必就能一直祸害人民!”那人道。
“此言有理!诸侯王们富甲一方,拥兵自重,不是什么好事!”有人附和道。
“这话听上去有理,但仍未击中问题的根本,且听公子再言!”荀况道。
“当今天下七国争雄,即使统一,也必定是血流成河的事!但这天下能统一多久?无论五百年还是一千年,绝不可能是一万年!如果天下只有一个王,谁能保证他是武王文王而不是纣王?没有诸侯王,也会有其他枭雄人物横空出世!天下只有一个天下,天下人心不一,战乱就难免!所以人心才是战乱的根本,只要天下人心不一,各有所图,战乱就不可能停止,天下也不可能永远大一统!”魏无忌道。
“公子所言甚是!天下之乱,看上去和诸侯王不无关系,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心。人人贪得无厌,天下岂能不乱;人人谦让仁爱,难道独独就只有王一人贪心不足?再说纣王也是人,难道他不在教化之中?王并非天生,也是可以教化的!”唐宫道。
“王乃天生,虽可以教化,但未必就能教化成贤王!果真天下归一,那么这天下之王就是天下安定之关键,正如公子所言,谁能保证他是文王而不是纣王?但如果天下人心归一,即使没有贤王在上,独独王一人也不能兴风作浪,所以人心的确是所有问题的根本!”侯嬴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纣王身边若是没有小人在侧,他一人也不过是贪酒好色而已!天下的小人和君子各占一半,无论武王文王,也不能杜绝战乱!”唐宫道。
“这么说来,这人心的确是问题的关键!”一人道。
“可这人心比天下还难统一啊!”另一人道。
众人议论纷纷,荀况起身言道:
“诸位!统一天下易,统一人心难!如若人心不统一,天下就不是真正的统一,故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稷下学宫自成立以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天下贤能之士争执不休,但从未达成至一种声音!士子诸贤尚不能统一一心,何况三教九流,商贾百姓?况欲担任稷下祭酒一职,并非因齐王相邀之故,只因况也是心中迷茫,有意探求真理!”
“先生过于谦虚了!”一人道。
“先生胸怀大志,此去必是为天下人谋得出路!”又一人道。
“我正济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天下人谋得出路,况如此,在座诸位亦是如此!那府库中金银如山,况未曾有过贪心,诸位又何曾心动过?倘若天下人皆如我正济会人一般,又何至于天下动荡,百姓受苦?况临行之际,有一举措在此说与大家听听!”荀况顿了顿继续道:
“况倡立‘封善榜’,在天下封善,使天下人向善!况提议,在七国之中进行封善,每一国可评选出十人进行封赏,并设立封善榜,上榜之人每人赏百金。封善三年或五年一次,若能持续数十年下去,天下人心必有回转,善行得以表彰,恶行得以抑止。此举虽不能说是使得天下人心归一,但至少向前迈出了一步,使天下人心向善,善念深入人心!”
众人闻后一阵思索,魏无忌道:
“此举十分高明,我看可行!”
“果真天下人心向善,又哪来那么多战争!”朱大棒道。
“天下饿死的人再多,也没有死于战争的人多!战争毫无仁义可言,哪来什么仁义之战?如果人人心善,又哪里会有那么多战争?”唐宫道。
“先生此举的确高明,但以利劝善,这┄┄恐怕有失妥当!”侯嬴道。
“善不求利,利不积善。以利劝善,听上去将‘利’和‘善’同等,有损善行,但除此之外,又如何更好地表彰善行?难道是靠榜上有名?以‘名’来奖赏善行,‘名’和‘利’皆不是善类!既然世人争名夺利,我等以此劝善,岂不易哉?”魏无忌道。
“善不为名,不图利,才能称之为善!今以名利诱之,即使行善,却是伪善,岂不误导了世人?”侯嬴道。
“先生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名利本身并无善恶,为名利行善就是善,为名利作恶就是恶;名有美名,利有功德,正是因为行善积德之故!譬如公子行善,虽有博取美名之嫌,却也不能说不可取吧?”唐宫道。
“果真公子行善是为了博取名声,我倒不不认可!”侯嬴坚持道。
“哈哈哈┄┄”魏无忌笑道:
“先生是真君子,我魏无忌还真是沽名钓誉之辈!”
“我倒认为,这样的沽名钓誉才是真君子!世人要皆如公子一般爱惜名声而行善行,这世上也清净得多了!”唐宫道。
“如果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他一定难以作出善行;如果一个人丝毫不谋取利益,他又如何养家糊口呢?将相王侯争名夺利而发动战争,和一个人爱惜名声,谋取正当利益不同!以名利劝善,这本身就是善行,先生不必苛求太多了!”荀况道。
“先生一生不为名,但却获得了名声;先生一生不图利,但却不能不吃饭不穿衣啊!”唐宫笑道。
“好吧,我说不过你们,且不说这个!”侯嬴话语一转道:
“既是要树立封善榜,这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谁来评选呢?怕是也不能全由我正济会说了算吧?”
“对于善恶的标准,先生尚不能言尽,我等更加弄不清楚了!先生心中的善恶和尘俗中世人的善恶不同,尘俗之中,善恶不难分辨,能够上榜的善行更是一目了然!稷下学宫乃是世人公认的道德学府,这上榜的评判标准,自然要借助他们的言论了!等我到了学宫之后,先与学宫中人议论,议定之后再发布天下,让天下贤能之人共议!”荀况道。
“如此天下人也不能有所非议!”侯嬴点头道。
“原来掌会到学宫有这么多事要做!”唐宫笑道。
半年之后,正济会果然在天下封善,因此上榜的人被称为“大善人”。
离开云梦山后,吕不韦回了濮阳家中,跟随父亲吕倾权学习经商,次年加冠成人,开始独立经营。此时的吕倾权已经年迈,将岳丈白圭传给他的《金书》传给了儿子吕不韦。
赵奢回到了邯郸,此时他的亲哥哥赵胜被封平原君,已是赵国丞相。赵王赵何闻得弟弟赵奢师从鬼谷子先生王诩,便封其为邯郸令,许其参与朝政。
正济会自从收编了易货门之后,几年下来财富激增,储藏在匡正园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掌会荀况心中不安。正济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金银财富,也不是为了称霸江湖,只是为了正身济世,匡扶天下。荀况看着满屋的金银财宝,苦思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招集魏无忌和侯嬴等人商议。
荀况带着大家打开了府库,一箱一箱的财宝和一堆堆的金饼呈现在众人眼前,众人无不惊讶。
“人言富可敌国,今日掌会大人就是如此啊!”唐宫笑道,故意以“大人”称呼荀况。
“莫要取笑先生,先生正为此苦恼呢!”侯嬴道。
“世人有为金子出卖朋友的,有为金子身首异处的,哪有因为金子多了而烦恼的?先生岂非这千古第一人?”唐宫又笑道。
“所以先生并非世俗之人!先生身处尘俗,心境高洁,所求深远,说是千古一人也不为过!”侯嬴道。
“谬言!谬言!我荀况何德何能?有何建树可当此评论?”荀况道。
“齐王几番诚意相邀,先生拒不受官,而在此默默无闻与我等江湖中人厮混,的确无可建树,都是我等拖累了先生!”褚镜尘道。
“若说默默无闻倒也不是,只不过是在诸候将相之间默默无闻而已,如今在江湖上,我荀况已被传颂成身怀绝技的一代大侠了!”荀况笑道。
众人闻后哈哈大笑,荀况又道:
“我在此顶个虚名,饱食之时著书立说,也不能说是被诸位拖累了!说道齐王几番相邀,我倒正要与尔等相商!”
“先生莫非真要离开我等,去齐国做官?”朱大棒急道。
“且往大堂商议!”荀况道。
众人一齐去了正济会大堂,坐定后荀况道:
“前段时间我著《天论》一册,觉得力不能及,几番修改而不称心,遂想起了昔日在稷下学宫时的情景,心想若是身在学宫,定然可以求助同学之人或是当世大贤。昨日齐王又派人来,我以学宫祭酒一职回了齐王,而且只答应做祭酒一年,一年之后就返回大梁。”
“祭酒虽是朝廷官职,倒也不同于一般做官,先生此举难道就是为了著书立说?”魏无忌道。
“正是!我虽不曾师从先生,这几年跟在后面也学了不少,但仍然不知天为何物,人从何来?故而欲借助学宫人才和天下贤能,完成此篇!”荀况道,他说的先生是指王诩。
“先生所言,我等亦不能解!先生为正济会,为天下做得已经够多了,今日著书立说,亦是为了给世人留下经典,为世人指点迷津啊!”魏无忌道。
“公子言重了!我荀况只是身处迷惑之中,想找寻答案而已!”荀况道。
“人生在世,岂能没有迷惑?想起第一次在陶邑见到师父之时,师父和大家谈论善恶。即使是师父他老人家,也看不清善恶的‘真相’啊!”魏无忌道。
“说到‘善恶’,我正有一事和大家商议呢!”荀况道。
“先生先带我等去往府库看金子,此时再论善恶,可是要用那些金子来做善事?”魏无忌笑问道。
“正是!如何行善,公子可能猜到?”荀况道。
“金子在手,想做善事又有何难!先生定是要将府库中的金子分与天下穷困之人!”一人抢着说道。
“天下贫困之人既多且广,如何将这些金子分到他们手中?天下分为七国,分给哪一国多少又如何议定?此路不通!”侯嬴道。
“先生定是要在天下各处设置灾棚,救济灾民,给空腹之人分发粮食!”一人又道。
“此法杯水车薪,或能解一时之困,一地之难,但不能长久!”侯嬴道。
“先生所言不差!如今天下诸侯混战,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需要救助之人甚多;然而士族豪强锦衣玉食,朝廷中人尸位素餐,市井商贾漠视冷暖;单单靠我正济会的力量,的确是杯水车薪,难以持久!”魏无忌道。
“公子所言甚是!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若非天下人齐心协力,单凭我正济会一己之力,不可能救助天下所有困难之人!今日之天下,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人人扒高踩低,个个争名夺利;循规蹈矩者因循守旧,信仰道德者无所适从,真心从善之人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战乱不止,百姓受难,困苦蔓延!”荀况道。
“是啊┄┄!今世之人,行为没有准则,道德不受约束,上至王侯将相,中至士族小吏,下至商贾百姓,皆以名为荣,以利为重,世风日下,可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啊!”田扬叹道。
“今日之天下,的确是世风日下啊!”一人叹道。
“老百姓吃不饱饭,自然不讲什么道德准则;那些饱食终日、高高在上之人也尽是些唯利是图之辈,才让人痛恨!”又一人道。
“孔子、孟子推行仁义之道,天下讲学,虽被推崇至圣,附和者云,践行者寡啊!”另一人道。
“先生┄┄我能不能说一句话?”一个端茶倒水的孩子突然对荀况问道。
荀况一看,竟是魏缭。魏缭是魏无忌一门客在魏国战乱中救下的孤儿,因为他机灵,又是姓魏,魏无忌遂将他安排在匡正园历练。一个孩子突然插话,荀况想起当日在学宫之时,孟子让他说话,和今日的场景如出一辙,而此时的魏缭比当日的他也不过大了两三岁。
“你说吧,有话尽管说!”荀况道。
“我觉得老百姓受苦,都是因为打仗的缘故!如果天下没有战争,老百姓有田地耕种,自然就有饭吃,有衣服穿了!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说什么仁义道德也都不管用了!”魏缭道。
“那你觉得天下怎么才能没有战争呢?”荀况试问道。
“如果七国归一,天下一统,就没有仗打了!”魏缭道。
“这孩子说得不错,只要诸侯国存在,战争就很难停止;只要仗打个不停,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一人道。
“照这么说,天下战争不止,就是这些将相王侯的错,要是这些人不发动战争,天下哪来的仗打?”另一人道。
“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就是最可恨的人!”又一人道。
“有些战争是主动的,有些是被动的;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虽是主动发动战争,也不能说是可恨吧?作为将相的姜太公也不能说是有错吧?战争这个东西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战争是王侯将相挑起的不错,但打仗的人都来自于老百姓中,如果老百姓中无人响应,无人参与战争,那王侯将相们也无法发动战争了!得不到老百姓支持的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战争,这个道理,高高在上的人也是知道的,所以战争也不全是王侯将相之过!”侯嬴道。
“先生这话说得在理,但今日我要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天下没有仁义之战,所有的战争都不仁义!”魏无忌道。
“公子说得好!说得好!”唐宫一听,突然鼓起掌来。
“说得好!天下没有仁义之战,杀人的事哪来的仁义可言!”朱大棒说着也鼓起掌来。
“说得不错!”褚镜尘和晏舜等人也跟着鼓起掌来。
“侯嬴先生的话有道理,公子的话也不错,若是一定要分个是非对错,就回到了‘何为善?何为恶?仁义道德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了!王诩先生穷尽一生,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尚未有果,今日我等暂且不论!”荀况顿了顿继续道:
“诸位以为,七国归一,天下一统,可能实现?天下是分而治之好,还是合而为一好呢?”
“天下一统自然能够实现,只是早晚的事!”一人道。
“数百年来天下分治,结果却是战乱不止,所以一定是天下合而为一好!”另一人道。
“不是这么回事!先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看上去答案明确,我看其实并不简单!”魏无忌道。
“明摆着的事,哪里不简单了?”一人疑惑道。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不会永远统一,即使在统一的天下,老百姓也未必就能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人民困苦,在于战乱,但战乱的根源,还在于人心!”魏无忌道。
“天下为什么不能永远统一?天下如果只有一个王,没有诸多的诸侯王,就容易统一!历朝历代,挑起战乱的总是诸侯王们!武王伐纣,虽是纣王有失,但诸侯混战,人民受苦,战争还是和诸侯王脱不了干系!纣王有失不错,但如果没有诸侯王的讨伐,还有其他办法来除掉他,纣王也未必就能一直祸害人民!”那人道。
“此言有理!诸侯王们富甲一方,拥兵自重,不是什么好事!”有人附和道。
“这话听上去有理,但仍未击中问题的根本,且听公子再言!”荀况道。
“当今天下七国争雄,即使统一,也必定是血流成河的事!但这天下能统一多久?无论五百年还是一千年,绝不可能是一万年!如果天下只有一个王,谁能保证他是武王文王而不是纣王?没有诸侯王,也会有其他枭雄人物横空出世!天下只有一个天下,天下人心不一,战乱就难免!所以人心才是战乱的根本,只要天下人心不一,各有所图,战乱就不可能停止,天下也不可能永远大一统!”魏无忌道。
“公子所言甚是!天下之乱,看上去和诸侯王不无关系,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心。人人贪得无厌,天下岂能不乱;人人谦让仁爱,难道独独就只有王一人贪心不足?再说纣王也是人,难道他不在教化之中?王并非天生,也是可以教化的!”唐宫道。
“王乃天生,虽可以教化,但未必就能教化成贤王!果真天下归一,那么这天下之王就是天下安定之关键,正如公子所言,谁能保证他是文王而不是纣王?但如果天下人心归一,即使没有贤王在上,独独王一人也不能兴风作浪,所以人心的确是所有问题的根本!”侯嬴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纣王身边若是没有小人在侧,他一人也不过是贪酒好色而已!天下的小人和君子各占一半,无论武王文王,也不能杜绝战乱!”唐宫道。
“这么说来,这人心的确是问题的关键!”一人道。
“可这人心比天下还难统一啊!”另一人道。
众人议论纷纷,荀况起身言道:
“诸位!统一天下易,统一人心难!如若人心不统一,天下就不是真正的统一,故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稷下学宫自成立以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天下贤能之士争执不休,但从未达成至一种声音!士子诸贤尚不能统一一心,何况三教九流,商贾百姓?况欲担任稷下祭酒一职,并非因齐王相邀之故,只因况也是心中迷茫,有意探求真理!”
“先生过于谦虚了!”一人道。
“先生胸怀大志,此去必是为天下人谋得出路!”又一人道。
“我正济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天下人谋得出路,况如此,在座诸位亦是如此!那府库中金银如山,况未曾有过贪心,诸位又何曾心动过?倘若天下人皆如我正济会人一般,又何至于天下动荡,百姓受苦?况临行之际,有一举措在此说与大家听听!”荀况顿了顿继续道:
“况倡立‘封善榜’,在天下封善,使天下人向善!况提议,在七国之中进行封善,每一国可评选出十人进行封赏,并设立封善榜,上榜之人每人赏百金。封善三年或五年一次,若能持续数十年下去,天下人心必有回转,善行得以表彰,恶行得以抑止。此举虽不能说是使得天下人心归一,但至少向前迈出了一步,使天下人心向善,善念深入人心!”
众人闻后一阵思索,魏无忌道:
“此举十分高明,我看可行!”
“果真天下人心向善,又哪来那么多战争!”朱大棒道。
“天下饿死的人再多,也没有死于战争的人多!战争毫无仁义可言,哪来什么仁义之战?如果人人心善,又哪里会有那么多战争?”唐宫道。
“先生此举的确高明,但以利劝善,这┄┄恐怕有失妥当!”侯嬴道。
“善不求利,利不积善。以利劝善,听上去将‘利’和‘善’同等,有损善行,但除此之外,又如何更好地表彰善行?难道是靠榜上有名?以‘名’来奖赏善行,‘名’和‘利’皆不是善类!既然世人争名夺利,我等以此劝善,岂不易哉?”魏无忌道。
“善不为名,不图利,才能称之为善!今以名利诱之,即使行善,却是伪善,岂不误导了世人?”侯嬴道。
“先生这话有道理,但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名利本身并无善恶,为名利行善就是善,为名利作恶就是恶;名有美名,利有功德,正是因为行善积德之故!譬如公子行善,虽有博取美名之嫌,却也不能说不可取吧?”唐宫道。
“果真公子行善是为了博取名声,我倒不不认可!”侯嬴坚持道。
“哈哈哈┄┄”魏无忌笑道:
“先生是真君子,我魏无忌还真是沽名钓誉之辈!”
“我倒认为,这样的沽名钓誉才是真君子!世人要皆如公子一般爱惜名声而行善行,这世上也清净得多了!”唐宫道。
“如果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名声,他一定难以作出善行;如果一个人丝毫不谋取利益,他又如何养家糊口呢?将相王侯争名夺利而发动战争,和一个人爱惜名声,谋取正当利益不同!以名利劝善,这本身就是善行,先生不必苛求太多了!”荀况道。
“先生一生不为名,但却获得了名声;先生一生不图利,但却不能不吃饭不穿衣啊!”唐宫笑道。
“好吧,我说不过你们,且不说这个!”侯嬴话语一转道:
“既是要树立封善榜,这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谁来评选呢?怕是也不能全由我正济会说了算吧?”
“对于善恶的标准,先生尚不能言尽,我等更加弄不清楚了!先生心中的善恶和尘俗中世人的善恶不同,尘俗之中,善恶不难分辨,能够上榜的善行更是一目了然!稷下学宫乃是世人公认的道德学府,这上榜的评判标准,自然要借助他们的言论了!等我到了学宫之后,先与学宫中人议论,议定之后再发布天下,让天下贤能之人共议!”荀况道。
“如此天下人也不能有所非议!”侯嬴点头道。
“原来掌会到学宫有这么多事要做!”唐宫笑道。
半年之后,正济会果然在天下封善,因此上榜的人被称为“大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