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郑芝龙对自己的嫡子郑森颇为器重,不仅给郑森请了大儒教学,在武艺、军事等方面,更是郑芝龙以及他的几个兄弟手把手教。
郑芝龙自己本人没什么文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跟着他一样出海去受那么多罪,然而郑芝龙却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便是儒学。
儒学这东西虽然糟粕不少,但不得不说,在忠君爱国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甚至当忠孝不两全时也明确了思想,那便是先国后家。
这就导致了日后郑芝龙想投降建虏时,儿子郑森极力反对,后来郑芝龙一意孤行带着一帮子黑人卫队仍旧投降了建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森为了反清复明连爹都不要了,带着郑家军继续抗清。
多尔衮当时肯定也挺蛋疼,郑家家主郑芝龙是投降了,但他只获得了郑芝龙本人,以及三百乌漆嘛黑的怪人,郑家军仍旧牢牢控制在郑森手里。
于是多尔衮便笔者郑芝龙写信让郑森投降,不过后来的事儿想必已经很明了,郑森先是带着郑家军效忠于南明小朝廷,国姓爷的称谓也是南明皇帝在那时候赏赐的。
南明覆灭后,郑成功退居台湾继续坚持抗清,直至死去。
当然这是后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崇祯皇帝对这位日后的民族大英雄,还是极为感兴趣的。
“陛下,此子目前还在微臣府上,微臣本来已经写了奏疏,提请陛下来妥善安置。”杨嗣昌沉声道。
不过杨嗣昌心里也有点纳闷,心说陛下怎的对一个黄口小儿如此在意,一路上郑森的聪明好学虽然让杨嗣昌啧啧称奇,但也不至于让日理万机的大明皇帝专门召见,毕竟大明聪明好学的人可多了去了。
一旁侍候的王承恩听了杨嗣昌的话,立即派了两个小黄门出宫去接,不大会儿功夫,郑森就被带到了大殿里。
与其他孩童见了皇帝的紧张表现相比,郑森一身黑色锦缎看起来却极为平静,进了大殿也没有四处张望,反而拱着手向崇祯皇帝施礼。
“草民郑森拜见陛下。”
“嗯,免礼平身,几年你多大了?在京城还待的习惯不?”崇祯皇帝微微笑道。
“回禀陛下,小子今年十二岁了,能吃能喝,倘若真说有不习惯的地方,那便是这边比安平要冷上不少。”郑森拖着稚嫩的声音道。
此时已入初冬,北方温度骤降,自然不能跟福建沿海相比,郑森打小就一直生活在江南,不适应也很正常。
“嗯,王大伴儿,赐郑森过冬棉服五件,就从慈烺的过冬衣服中挑些吧。”崇祯皇帝对王承恩道。
朱慈烺虽然才七岁,但宫里给他准备的各式衣服已经预备到了成年,这时候的衣服可不像后世,动辄一两年样式会过时,且即便是太子也并非天天都穿皇袍,事实上即便是皇帝,穿杂色衣服的日子也比皇袍要多的多。
“谢陛下恩赏。”郑森再次拱手弯腰施礼。
“呵呵,你可知晓你父亲为何将你送来京城?”崇祯皇帝摆摆手又道。
“陛下是想听真话还是空话?”郑森似乎犹豫了一下,但没有直说。
崇祯皇帝闻言却略感惊讶,从郑森的眼神里崇祯皇帝就看出了一丝精明,再观其言行举止哪里有半分十二岁孩子的怯懦无知。
“小娃娃,皇爷可最烦听空话了。”王承恩侯在一旁笑着提醒道。
他也很喜欢这个郑家的小娃娃,总觉得这小子的精气神儿不同常人。
“真话小子不敢乱说,怕陛下怪罪。”
“哈哈哈,你爹可真是生了个好儿子,说吧,朕恕你无罪。”崇祯皇帝闻言大笑道。
“是,小子知道爹的意思,爹送我来京城,明面上是送来就学,但其实小子不过是朝廷的人质。”郑森深吸了一口气道。
“不错,不错,你很聪明。”崇祯皇帝眯着眼睛道。
历史已经改变了,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同时也将很多人的命运也都改变了。
这就意味着,很多已经发生的事儿不会再发生,很多不会发生的事儿,很可能会发生。
比如这郑森,在原有历史脉络上,郑森十二岁后,是跟着钱谦益学儒的,也正是经过对儒学的深造,郑森在大义上才会选择毁家纾难、坚持反清复明。
但如今钱谦益的奋斗草都涨了三丈高了,郑森也来到了从未来过的北京城,一切都变了,与此同时郑森的心性还未可知,这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倘若郑森真的如后世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在报效朝廷为民请命上,崇祯皇帝自然高兴,但倘若这小子走了歪路,以后必然将成为祸患。
“谢陛下夸奖,陛下放心,爹爹只是一时糊涂,爹爹向来忠于朝廷的。”郑森一边谢恩一边还不忘为其父亲说好话。
不过崇祯皇帝却不以为意,郑芝龙的性子早已定性,即便他将儿子送过来表忠心,崇祯皇帝仍旧不敢百分百的信任郑芝龙。
在崇祯皇帝心中,郑芝龙与洪承畴、李自成的情况还不一样,郑芝龙明明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却一一的错过了。
“你还小,此事暂且不提,以后你便与太子一块就学吧,如何?”崇祯皇帝询问道。
朱慈烺虽然才七岁,但这时候所学的东西也没有后世分的那么细,翰林院的人也都会因材施教,毕竟能跟朱慈烺一块学习的也没几个人,师傅们也完全顾得过来。
“谨遵陛下旨意。”郑森倒是很干脆,从出了郑家大门的那一刻起,郑森就明白,到了京城一切都不一样了。
包括临行前,他父亲郑芝龙也反复对他交代,京城不是安平,在这里犯了错可没人保他,尤其不能忤逆皇帝。
不过与太子一同就读,还是吓了郑森一跳,原本郑森以为朝廷必然会安排他进北京的国子监的,毕竟他也到了年龄,倘若没有北京之行,按照他父亲原来的计划,他就是要被送到南京国子监就读。
郑森虽然年纪不大,但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这位皇帝看起来还挺和蔼的,但他的师傅钱谦益就是被这个皇帝所杀,年幼的郑森其实对皇族的人略微有些排斥。
但他还是不敢有丝毫犹豫,没法子,人在京城,身不由己。
崇祯皇帝本来打算让郑森住到皇宫里的,但见这小子才十二岁就这么谨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他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孩子在受教育之前如同一张白纸,师傅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头皮痒的水太凉都能把郑森教好,他身为皇帝自然自然也不差。
不就是请名师吗?一道旨意而已,天下的大儒还不都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教书。
崇祯皇帝之所以让他与朱慈烺一块就读,其实是打着其他主意,崇祯皇帝从来没打算让朱慈烺完全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他总会私下里给朱慈烺讲大明之外的故事。
身为穿越者,他绝不可能让堂堂太子变成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让郑森暂住在杨嗣昌府上,毕竟杨嗣昌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身为内阁大学士,文采什么的自然不比那钱谦益差,说不定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似乎对朕很防备呀!”让郑森退下后,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对杨嗣昌道。
“孩童而已,又是初到京城,想必心里头还是有些怕吧。”杨嗣昌不置可否道。
“可不要小瞧了这个郑森,他日后的功勋可不见得比杨爱卿你低,他暂住在你府上,有空时可多多指点,尤其是在国家大义方面。”崇祯皇帝特意提醒道。
“是,微臣遵旨。”杨嗣昌心中一凛,从崇祯皇帝刚见到郑森时,杨嗣昌其实就很奇怪,为什么陛下对这么一个娃娃如此上心。
可杨嗣昌现在仍旧想不明白,陛下怎么会如此确信,郑森将来的造诣会在他之上?
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什么高官,但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不过杨嗣昌只敢想想,他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哦对了,对郑家的水师你有什么意见?”崇祯皇帝将郑森先放一边,问起了正事儿。
郑芝龙虽然交出了水师,但郑家的水师从上到下清一色都是郑家的人在统管,倘若崇祯皇帝能百分百确信郑芝龙的忠心的话还没事,关键是崇祯皇帝并不敢如此冒险。
“回陛下,臣以为,直接将高级将领全部替换并非上上之策,陛下短时间内也难以寻到如此多的水师将领,况且还必须知根知底。
依臣之见,这郑芝龙目前是真心效忠陛下的,至少在弗朗机和尼德兰退出南洋之前,郑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占南洋,倘若陛下大举替换将领,反倒会令郑芝龙感到不信任。
倒不如慢慢来,靠着郑芝龙手里的工匠,朝廷可出钱多建造海船甚至战船,也可募集些水手冲入这支水师,待这些水手充分学会了海战海事的技巧,陛下顷刻间就能另外组建一支新的水师。
依陛下的雄才伟略,有了这支水师,那郑芝龙即便有其他心思,又岂敢忤逆陛下?”
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心思大致了解,事实上一路上杨嗣昌都在想这支水师的处置方式,是以崇祯皇帝刚问起,杨嗣昌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嗯,杨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朕也不打算强行干预这支水师,只要朕能调得动就成,至于重新组建水师之事,何至于那么麻烦,你再去安平时,给朕物色一个忠心可靠的将领便可。”崇祯皇帝道。
召集水手去学习,倘若日后成了郑芝龙的嫁衣岂不是亏大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想这么麻烦,是因为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奏疏,一年多前工部秘密派往壕镜的匠人学成归来,不仅掌握到了弗朗机人的铸炮工艺,就连荷兰人的现役战船工艺也学到了手。
崇祯皇帝因为这事儿还专门把毕懋康召进宫里吃了顿酒席,大明的福船虽然并不比西式战船小,但在航速上以及火力上终究是已经逐渐被欧罗巴人赶超。
有了这批工匠,最起码大明的造船工艺与铸炮工艺,会再次与欧罗巴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足以令崇祯皇帝龙心大悦。
况且,凭借崇祯皇帝对各类科技树的了解,虽然他不能具体的指导工部和宋应星的制造局怎么制造,但至少可以让大明的科技少走弯路。
仅凭这一点,崇祯皇帝就有把握让大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这都是后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从着手组建、到战船制造、水手召集、训练,资金、人才、技术一个都少不了,短时间内想都不用想,不过好在是毕懋康开了个好头。
崇祯皇帝将这批学成归来的工匠全部冲入了宋应星的制造局,并给这些工匠丰厚的赏赐以获得他们的忠心。
皇家制造总局是个半封闭的科研基地,这里研制的都是崇祯皇帝交代的,对国计民生、国防最重要的前沿科技,崇祯皇帝甚至命令京营的一个千总对制造总局进行安防轮值。
在崇祯皇帝的计划里,工部只是一个代工厂,就好像后世的富士康一样,而皇家制造总局才是大明真正的技术命脉。
崇祯皇帝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并且打算趁着如今各大帝国对技术的封锁没有那么严密,再派些人到欧罗巴区,将他们文艺复兴的技术成果都拿回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人诚不我欺呀!
“微臣遵旨,对了陛下,此番微臣回京,郑芝龙除了送来了一大批粮食外,还给陛下准备另外一份厚礼呢!”杨嗣昌想到此后笑道。
“哦?可是因为蜀王的事儿?”崇祯皇帝询问道。
“原来陛下知道。”杨嗣昌略感诧异,但随即便想通了。
崇祯皇帝尤其注重监察系统的管理,厂卫才重开一年多,总人手就已经破了十万大关,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总能获得各地第一手的消息,蜀王的事儿自然也瞒不过崇祯皇帝。
再加上新组建的外务府衙门,他在福建时就看到了外务府捣鼓出来的新式邸报,崇祯皇帝叫他报纸,而这报纸竟然也有名字,叫《万民月报》。
……
郑芝龙自己本人没什么文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跟着他一样出海去受那么多罪,然而郑芝龙却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便是儒学。
儒学这东西虽然糟粕不少,但不得不说,在忠君爱国方面有着极其突出的作用,甚至当忠孝不两全时也明确了思想,那便是先国后家。
这就导致了日后郑芝龙想投降建虏时,儿子郑森极力反对,后来郑芝龙一意孤行带着一帮子黑人卫队仍旧投降了建虏,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郑森为了反清复明连爹都不要了,带着郑家军继续抗清。
多尔衮当时肯定也挺蛋疼,郑家家主郑芝龙是投降了,但他只获得了郑芝龙本人,以及三百乌漆嘛黑的怪人,郑家军仍旧牢牢控制在郑森手里。
于是多尔衮便笔者郑芝龙写信让郑森投降,不过后来的事儿想必已经很明了,郑森先是带着郑家军效忠于南明小朝廷,国姓爷的称谓也是南明皇帝在那时候赏赐的。
南明覆灭后,郑成功退居台湾继续坚持抗清,直至死去。
当然这是后话,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崇祯皇帝对这位日后的民族大英雄,还是极为感兴趣的。
“陛下,此子目前还在微臣府上,微臣本来已经写了奏疏,提请陛下来妥善安置。”杨嗣昌沉声道。
不过杨嗣昌心里也有点纳闷,心说陛下怎的对一个黄口小儿如此在意,一路上郑森的聪明好学虽然让杨嗣昌啧啧称奇,但也不至于让日理万机的大明皇帝专门召见,毕竟大明聪明好学的人可多了去了。
一旁侍候的王承恩听了杨嗣昌的话,立即派了两个小黄门出宫去接,不大会儿功夫,郑森就被带到了大殿里。
与其他孩童见了皇帝的紧张表现相比,郑森一身黑色锦缎看起来却极为平静,进了大殿也没有四处张望,反而拱着手向崇祯皇帝施礼。
“草民郑森拜见陛下。”
“嗯,免礼平身,几年你多大了?在京城还待的习惯不?”崇祯皇帝微微笑道。
“回禀陛下,小子今年十二岁了,能吃能喝,倘若真说有不习惯的地方,那便是这边比安平要冷上不少。”郑森拖着稚嫩的声音道。
此时已入初冬,北方温度骤降,自然不能跟福建沿海相比,郑森打小就一直生活在江南,不适应也很正常。
“嗯,王大伴儿,赐郑森过冬棉服五件,就从慈烺的过冬衣服中挑些吧。”崇祯皇帝对王承恩道。
朱慈烺虽然才七岁,但宫里给他准备的各式衣服已经预备到了成年,这时候的衣服可不像后世,动辄一两年样式会过时,且即便是太子也并非天天都穿皇袍,事实上即便是皇帝,穿杂色衣服的日子也比皇袍要多的多。
“谢陛下恩赏。”郑森再次拱手弯腰施礼。
“呵呵,你可知晓你父亲为何将你送来京城?”崇祯皇帝摆摆手又道。
“陛下是想听真话还是空话?”郑森似乎犹豫了一下,但没有直说。
崇祯皇帝闻言却略感惊讶,从郑森的眼神里崇祯皇帝就看出了一丝精明,再观其言行举止哪里有半分十二岁孩子的怯懦无知。
“小娃娃,皇爷可最烦听空话了。”王承恩侯在一旁笑着提醒道。
他也很喜欢这个郑家的小娃娃,总觉得这小子的精气神儿不同常人。
“真话小子不敢乱说,怕陛下怪罪。”
“哈哈哈,你爹可真是生了个好儿子,说吧,朕恕你无罪。”崇祯皇帝闻言大笑道。
“是,小子知道爹的意思,爹送我来京城,明面上是送来就学,但其实小子不过是朝廷的人质。”郑森深吸了一口气道。
“不错,不错,你很聪明。”崇祯皇帝眯着眼睛道。
历史已经改变了,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他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同时也将很多人的命运也都改变了。
这就意味着,很多已经发生的事儿不会再发生,很多不会发生的事儿,很可能会发生。
比如这郑森,在原有历史脉络上,郑森十二岁后,是跟着钱谦益学儒的,也正是经过对儒学的深造,郑森在大义上才会选择毁家纾难、坚持反清复明。
但如今钱谦益的奋斗草都涨了三丈高了,郑森也来到了从未来过的北京城,一切都变了,与此同时郑森的心性还未可知,这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倘若郑森真的如后世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在报效朝廷为民请命上,崇祯皇帝自然高兴,但倘若这小子走了歪路,以后必然将成为祸患。
“谢陛下夸奖,陛下放心,爹爹只是一时糊涂,爹爹向来忠于朝廷的。”郑森一边谢恩一边还不忘为其父亲说好话。
不过崇祯皇帝却不以为意,郑芝龙的性子早已定性,即便他将儿子送过来表忠心,崇祯皇帝仍旧不敢百分百的信任郑芝龙。
在崇祯皇帝心中,郑芝龙与洪承畴、李自成的情况还不一样,郑芝龙明明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却一一的错过了。
“你还小,此事暂且不提,以后你便与太子一块就学吧,如何?”崇祯皇帝询问道。
朱慈烺虽然才七岁,但这时候所学的东西也没有后世分的那么细,翰林院的人也都会因材施教,毕竟能跟朱慈烺一块学习的也没几个人,师傅们也完全顾得过来。
“谨遵陛下旨意。”郑森倒是很干脆,从出了郑家大门的那一刻起,郑森就明白,到了京城一切都不一样了。
包括临行前,他父亲郑芝龙也反复对他交代,京城不是安平,在这里犯了错可没人保他,尤其不能忤逆皇帝。
不过与太子一同就读,还是吓了郑森一跳,原本郑森以为朝廷必然会安排他进北京的国子监的,毕竟他也到了年龄,倘若没有北京之行,按照他父亲原来的计划,他就是要被送到南京国子监就读。
郑森虽然年纪不大,但却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这位皇帝看起来还挺和蔼的,但他的师傅钱谦益就是被这个皇帝所杀,年幼的郑森其实对皇族的人略微有些排斥。
但他还是不敢有丝毫犹豫,没法子,人在京城,身不由己。
崇祯皇帝本来打算让郑森住到皇宫里的,但见这小子才十二岁就这么谨慎,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他也没太过在意,毕竟孩子在受教育之前如同一张白纸,师傅教什么他就学什么,头皮痒的水太凉都能把郑森教好,他身为皇帝自然自然也不差。
不就是请名师吗?一道旨意而已,天下的大儒还不都得屁颠屁颠的跑过来教书。
崇祯皇帝之所以让他与朱慈烺一块就读,其实是打着其他主意,崇祯皇帝从来没打算让朱慈烺完全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他总会私下里给朱慈烺讲大明之外的故事。
身为穿越者,他绝不可能让堂堂太子变成个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
崇祯皇帝最终决定还是让郑森暂住在杨嗣昌府上,毕竟杨嗣昌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身为内阁大学士,文采什么的自然不比那钱谦益差,说不定耳濡目染之下,也会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这小子似乎对朕很防备呀!”让郑森退下后,崇祯皇帝沉吟了一会儿对杨嗣昌道。
“孩童而已,又是初到京城,想必心里头还是有些怕吧。”杨嗣昌不置可否道。
“可不要小瞧了这个郑森,他日后的功勋可不见得比杨爱卿你低,他暂住在你府上,有空时可多多指点,尤其是在国家大义方面。”崇祯皇帝特意提醒道。
“是,微臣遵旨。”杨嗣昌心中一凛,从崇祯皇帝刚见到郑森时,杨嗣昌其实就很奇怪,为什么陛下对这么一个娃娃如此上心。
可杨嗣昌现在仍旧想不明白,陛下怎么会如此确信,郑森将来的造诣会在他之上?
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什么高官,但又岂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不过杨嗣昌只敢想想,他也不敢问,更不敢说。
“哦对了,对郑家的水师你有什么意见?”崇祯皇帝将郑森先放一边,问起了正事儿。
郑芝龙虽然交出了水师,但郑家的水师从上到下清一色都是郑家的人在统管,倘若崇祯皇帝能百分百确信郑芝龙的忠心的话还没事,关键是崇祯皇帝并不敢如此冒险。
“回陛下,臣以为,直接将高级将领全部替换并非上上之策,陛下短时间内也难以寻到如此多的水师将领,况且还必须知根知底。
依臣之见,这郑芝龙目前是真心效忠陛下的,至少在弗朗机和尼德兰退出南洋之前,郑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占南洋,倘若陛下大举替换将领,反倒会令郑芝龙感到不信任。
倒不如慢慢来,靠着郑芝龙手里的工匠,朝廷可出钱多建造海船甚至战船,也可募集些水手冲入这支水师,待这些水手充分学会了海战海事的技巧,陛下顷刻间就能另外组建一支新的水师。
依陛下的雄才伟略,有了这支水师,那郑芝龙即便有其他心思,又岂敢忤逆陛下?”
杨嗣昌对崇祯皇帝的心思大致了解,事实上一路上杨嗣昌都在想这支水师的处置方式,是以崇祯皇帝刚问起,杨嗣昌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嗯,杨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朕也不打算强行干预这支水师,只要朕能调得动就成,至于重新组建水师之事,何至于那么麻烦,你再去安平时,给朕物色一个忠心可靠的将领便可。”崇祯皇帝道。
召集水手去学习,倘若日后成了郑芝龙的嫁衣岂不是亏大了。
崇祯皇帝之所以不想这么麻烦,是因为工部尚书毕懋康的奏疏,一年多前工部秘密派往壕镜的匠人学成归来,不仅掌握到了弗朗机人的铸炮工艺,就连荷兰人的现役战船工艺也学到了手。
崇祯皇帝因为这事儿还专门把毕懋康召进宫里吃了顿酒席,大明的福船虽然并不比西式战船小,但在航速上以及火力上终究是已经逐渐被欧罗巴人赶超。
有了这批工匠,最起码大明的造船工艺与铸炮工艺,会再次与欧罗巴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足以令崇祯皇帝龙心大悦。
况且,凭借崇祯皇帝对各类科技树的了解,虽然他不能具体的指导工部和宋应星的制造局怎么制造,但至少可以让大明的科技少走弯路。
仅凭这一点,崇祯皇帝就有把握让大明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过这都是后话,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从着手组建、到战船制造、水手召集、训练,资金、人才、技术一个都少不了,短时间内想都不用想,不过好在是毕懋康开了个好头。
崇祯皇帝将这批学成归来的工匠全部冲入了宋应星的制造局,并给这些工匠丰厚的赏赐以获得他们的忠心。
皇家制造总局是个半封闭的科研基地,这里研制的都是崇祯皇帝交代的,对国计民生、国防最重要的前沿科技,崇祯皇帝甚至命令京营的一个千总对制造总局进行安防轮值。
在崇祯皇帝的计划里,工部只是一个代工厂,就好像后世的富士康一样,而皇家制造总局才是大明真正的技术命脉。
崇祯皇帝深知科技的重要性,并且打算趁着如今各大帝国对技术的封锁没有那么严密,再派些人到欧罗巴区,将他们文艺复兴的技术成果都拿回来。
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人诚不我欺呀!
“微臣遵旨,对了陛下,此番微臣回京,郑芝龙除了送来了一大批粮食外,还给陛下准备另外一份厚礼呢!”杨嗣昌想到此后笑道。
“哦?可是因为蜀王的事儿?”崇祯皇帝询问道。
“原来陛下知道。”杨嗣昌略感诧异,但随即便想通了。
崇祯皇帝尤其注重监察系统的管理,厂卫才重开一年多,总人手就已经破了十万大关,这也使得崇祯皇帝总能获得各地第一手的消息,蜀王的事儿自然也瞒不过崇祯皇帝。
再加上新组建的外务府衙门,他在福建时就看到了外务府捣鼓出来的新式邸报,崇祯皇帝叫他报纸,而这报纸竟然也有名字,叫《万民月报》。
……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晚明之我若为皇,晚明之我若为皇最新章节,晚明之我若为皇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晚明之我若为皇,晚明之我若为皇最新章节,晚明之我若为皇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