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江淮群雄一个接一个的败亡,最终,在李唐王朝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江淮“三巨头”中的最后一位霸主——吴王杜伏威,主动奏请入朝,留居长安。至此,自隋末唐初以来,江淮地区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三雄并立的局面,正式宣告结束,从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唐王朝统一江淮,想必指日可待。可是,任何事情,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与不确定性。杜伏威入朝不久之后,他的好友辅公祏,居然在江淮公开举兵叛唐,与李唐分庭抗礼。
那么,面对江淮地区突如其来的变故,唐王朝该如何应对?在杜伏威已经入朝,江淮也即将归唐的大势所趋之下,辅公祏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叛唐?同时,他又为起兵作了哪些准备呢?
作为唐朝在长江下游所面对的最后一个劲敌,辅公祏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在这场平定辅公祏的战争中,唐军又是采用了怎样的战术,一举消灭了这个长江下游最后的敌人,平定江淮?
上一章节介绍到,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入朝,拜为太子太保,兼领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然而,时间仅仅过了一年,武德六年(623年)八月,本来已经看似尘埃落定的江淮地区,再起波澜,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原来,杜伏威的好友兼副手,时任唐朝淮南道行台仆射的舒国公辅公祏,突然举兵叛唐,公开与唐朝翻脸。作为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辅公祏的威望与影响力,几乎等同于杜伏威,甚至与杜伏威不相上下。可以想象,辅公祏的起兵,不仅会在江淮迅速形成一股新的割据政权,更会对李唐构成巨大的威胁。
辅公祏公开叛唐,不仅将老友杜伏威推上了风口浪尖,令其遭受舆论的质疑,可能还会受到唐高祖李渊的猜忌。与此同时,辅公祏叛唐自立,也让江淮形势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新考验。
关于江淮问题,唐高祖李渊早就定下了总体方针,那就是利用江淮“三巨头”之间的矛盾,逐一分化瓦解,挑动他们互相攻战,李唐则坐收渔人之利。确实,唐朝一直是按照这个方针实施的。
譬如,唐朝先是招降杜伏威,通过杜伏威的军事力量,与其余两大巨头火拼。最终,沈法兴、李子通先后败亡,杜伏威尽收江淮。而后,在李唐王朝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杜伏威主动入朝,留居长安。因此,到头来,江淮三雄反倒“为他人作嫁衣裳”,成全了唐王朝,使得李唐王朝兵不血刃地拿下江淮。
似乎一切都在顺着预期发展,不出意外,李唐王朝统一江淮,就是一个简单的流程问题。可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辅公祏举兵叛唐,打乱了唐王朝一切的部署。看来,和平接管江淮是不可能的了,只有用武力解决。接下来,对唐朝而言,要有一场硬仗、恶战要打,集中兵力,消灭辅公祏这个长江下游最后的宿敌。
那么,作为曾经杜伏威集团的二号人物,也是受过唐朝册封的一方诸侯,手握兵权,位高权重,辅公祏为什么会突然起兵叛唐,而且是在杜伏威已经入朝,江淮即将并入李唐版图的大趋势下?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时刻,辅公祏偏偏要逆天而行。个中缘由,究竟是怎样的呢?还得要一点一点,娓娓道来。
若要了解辅公祏叛唐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他与杜伏威关系的微妙变化,或者是,他与杜伏威关系的裂痕说起。
前文说过,辅公祏的早年经历,基本和杜伏威差不多。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是可以割头换命的刎颈之交,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并且,杜伏威早年家境贫寒,辅公祏利用家中的便利,监守自盗,救济杜伏威。以至于最后,二人皆被官府通缉围捕,被迫一同落草为寇。
后来,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一起转战江淮,创建江淮起义军,共同打下了一片立足于乱世的基业。因此,多年的共同打拼中,辅公祏不仅仅是杜伏威的好哥们,更是他得力的“创业伙伴”。
假如将杜伏威政权比作一家集团公司,杜伏威如果是董事长,那么,辅公祏就是总经理。也就是说,杜伏威、辅公祏是典型的一号和二号人物。历次大战,辅公祏都是杜伏威集团的统军大帅。所以,这两人,一个掌舵,一个领兵,各有分工。如果少了任何一个人的配合,都不可能打下那样庞大的一份基业。
而且,多年以来,辅公祏一直尽心辅佐杜伏威,与他共同进退。确实,两人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辅公祏从未辜负过杜伏威,杜伏威也没有亏待过辅公祏。比如,就以杜伏威归降李唐一事为例。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杜伏威宣布归附李唐。随后,到了第二年,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唐高祖传诏江淮,任命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进封吴王。与此同时,辅公祏也被委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可以说,辅公祏算是沾了杜伏威的光,也受到了唐朝的册封,加官进爵。
这样看来,辅公祏和杜伏威的关系,亲如手足,只要有杜伏威一口吃的,绝不会让辅公祏挨饿。有人会觉得,如此亲密的关系,普通的外人,肯定是不能轻易挑拨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越到后来,杜伏威与辅公祏的关系,竟然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的产生,不是来自外人的挑拨离间,而是来自杜伏威的一己私心。
随着杜伏威的实力日益壮大,他的地盘日益扩张,取而代之的,便是其唯我独尊的霸主之心。久而久之,杜伏威愈发惴惴不安,开始对曾经的好友辅公祏越来越猜忌,越来越不放心。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辅公祏手中的权力太大了,尤其是他在军中的威望日渐上升,明显盖过了杜伏威本人。虽然,杜伏威是江淮军事集团的领导者,负责总体掌舵。可是,兵权却始终握在辅公祏手中。每逢大战,向来是辅公祏率军出征,这为他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信。试想一下,辅公祏手握兵权,倘若他想要造杜伏威的反,只需振臂一呼,就可以将杜伏威拉下马来。
更重要的一点,即人性的弱点: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往往打天下时,可以肝胆相照,托付生死。可是,一旦坐稳了江山,出于维护统治的私心,自然会对曾经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无端猜忌,甚至痛下杀手。当然,杜伏威也不例外。辅公祏声威日隆,逐渐让杜伏威有了危机感,开始将辅公祏当作假想敌,根据史书记载:
初,杜伏威与公祏相友善,公祏年长,伏威兄事之,军中谓之伯父,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浸忌之,乃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潜夺其兵权。公祏知之,怏怏不平,与其故人左游仙阳为学道辟谷以自晦。 (《资治通鉴》)
起初,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善的。毕竟,两个人从年轻时就是刎颈之交,一路携手并进,打拼出如今这份基业。由于辅公祏年长,所以,杜伏威一向以兄礼待之,将辅公祏当作兄长看待。正因如此,江淮军中,大大小小的将领、校尉,乃至士卒,都尊称辅公祏为伯父,像敬畏杜伏威一样,敬畏辅公祏。
时间一长,杜伏威的心中,渐渐有些不是滋味了,明明自己才是江淮之主,可是现在,全军上下,却只知有主帅辅公祏,却不知有吴王杜伏威。杜伏威敏锐地感觉到,辅公祏的风头,已经明显盖过了自己。出于完全的利己主义,杜伏威打算,不能让辅公祏继续拥有如此泼天的权力,必须予以分割,对其采取制衡之术。
正好,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将,王雄诞为副将,率军讨伐李子通。在这场进攻李子通的战争中,辅公祏恃勇轻敌,畏首畏尾,差点致使战线崩溃,全军覆没。如果不是副将王雄诞艺高人胆大,主动夜袭敌营,大败李子通,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这一仗虽然大获全胜,完全是王雄诞一人力挽狂澜。应该说,辅公祏在众人面前把人丢大发了,威望更是大大受到折损。
此战之后,杜伏威仿佛找到了借口,开始不断压制辅公祏,一点点剥夺他手中的权力。怎样剥夺辅公祏的权力呢?但凡遇到重大的作战任务,杜伏威不再委派辅公祏领兵出征,而是起用一批年富力强的新派将领,从而分割辅公祏的权柄。其中,以杜伏威的养子阚棱、王雄诞为代表。
先前,杜伏威曾在江淮军中,挑选了三十余名骁勇善战之士,将他们收为养子。在他们当中,尤以阚棱、王雄诞二人,最为拔尖。于是,阚棱和王雄诞,自然成了这三十多名“养子”的领头之人:
伏威选军中壮士养为假子,凡三十馀人,济阴王雄诞、临济阚棱为之冠。 (《资治通鉴》)
同时,杜伏威亦是非常倚重这两个养子,任命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暗地里悄悄分割辅公祏的兵权。加上阚棱、王雄诞二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可谓是杜伏威集团中的一对“双子星座”。因为阚棱年长于王雄诞,故而,军中一致称呼阚棱为“大将军”,称王雄诞为“小将军”。
特别是王雄诞,此人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两次救过杜伏威的性命;并且,在攻打李子通的过程中,主动袭营,力挽狂澜,击败李子通。从哪一方面来讲,王雄诞堪称江淮第一名将。因而,杜伏威一直将王雄诞视为心腹爱将,对他寄予厚望。此后,凡是领兵作战的任务,杜伏威全部委托于王雄诞。
后来,在与李子通的最后决战中,杜伏威特意任用王雄诞为主帅,命他率军出击。果然,王雄诞没有辜负杜伏威的期待,凭借其过人的用兵智慧,击溃李子通主力,一举将其生擒。而后,王雄诞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续歼灭汪华、闻人遂安两股势力,为杜伏威彻底拿下江淮,立下了不世之功。
杜伏威重用阚棱、王雄诞等新派年轻将领,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防止辅公祏一家独大,权力膨胀。辅公祏不是傻子,他当然看得出来,杜伏威已经不信任自己了,这是要逐渐架空自己,削夺兵权。如此一来,辅公祏内心渐渐滋生不满,与杜伏威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慢慢地分道扬镳。
既然已经从内心深处和杜伏威反目,辅公祏也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你不仁,也就休怪我不义。不过,在表面上,辅公祏却不能表现得太过露骨。毕竟,杜伏威还是自己的主公,握有生杀大权。倘若辅公祏过早地表现出司马昭之心,杜伏威一朝翻脸,说不定,自己便会顷刻人头落地。因此,当前对辅公祏来说,还是隐忍为上。
辅公祏思来想去,决定暂时韬光养晦。杜伏威怀疑自己拥兵自重,自己干脆表现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让杜伏威误以为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放松警惕。于是,辅公祏表面上不理政事,终日与故人左游仙待在一起,钻研修道、辟谷之术,醉心于道教。实际上,辅公祏则在暗地蛰伏,苦苦等待时机。
其实,除了对杜伏威不满以外,辅公祏也是具有野心的。乱世之中,但凡是有能力的枭雄,都信奉一个法则,强者为王。辅公祏也不例外。在辅公祏看来,这么多年,若是没有自己鞍前马后地出生入死,杜伏威凭什么能有如今的风光。因此,江淮之主的位置,他杜伏威能坐,我辅公祏为什么不能坐。或许,从很早的时候,辅公祏就产生了取杜伏威而代之的想法。
只不过,杜伏威极力猜忌、压制辅公祏,辅公祏只能一时保持静默。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辅公祏不能冲动,必须要隐忍,等待时机,一个合适的,一飞冲天的机会。终于,这个机会,还是等到了。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入朝。这对辅公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杜伏威一走,江淮军事集团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现象。当时,杜伏威这个一号人物,已经入朝。若论资历、威望与地位,江淮军中,又有何人能与辅公祏这个二号人物相比肩。
纵然在此之前,杜伏威大力提拔阚棱、王雄诞等年轻将领,用以制衡辅公祏,且阚棱、王雄诞二人能力出众,战功卓著;但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资历尚浅,尚不足以与辅公祏匹敌。要知道,辅公祏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路和杜伏威血战江淮的元老,要想轻易撼动他的地位,谈何容易。更何况,辅公祏在军中威望极高,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所以此刻,辅公祏的心思,开始活泛了起来。他的想法很简单,杜伏威入朝,唐朝是不会轻易让他重返故地。江淮群龙无首,不妨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抢班夺权,取代杜伏威的地位,而后另立门户,与唐朝决裂。
然而,杜伏威似乎早已察觉到了辅公祏的图谋。虽然,辅公祏表面上一直求仙问道,不问政事;但是,杜伏威却对他非常不放心。他不相信,辅公祏会就此沉沦,自己一旦前往长安,以辅公祏的性格,肯定会上蹿下跳,挑起事端。因此,杜伏威不敢懈怠,早就提防着辅公祏的蠢蠢欲动。
临行之前,杜伏威命辅公祏镇守丹阳。与此同时,杜伏威留了一个后手,或者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防止辅公祏蠢动,杜伏威临走之前,以养子王雄诞担任辅公祏的副将,执掌军队,“协助”辅公祏,镇守丹阳。说是协助,其实就是监视。王雄诞就是杜伏威布在辅公祏身边的一枚棋子。
而且,根据《旧唐书·辅公祏传》的记载,杜伏威私下悄悄嘱咐王雄诞,告诉他:“吾入京,若不失职,无令公祏为变。”摆明了,杜伏威这是在向王雄诞交代任务,我到了长安之后,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盯紧辅公祏,不要让他惹出什么大乱子。杜伏威提前布局,正是为了防备辅公祏图谋不轨。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杜伏威何必如此大费周章?既然杜伏威这么不放心辅公祏,为何不干脆直接杀了他,或者夺了他的兵权呢?其实,杜伏威也有他的难言之隐,纯粹属于无奈之举。
杜伏威清楚,尽管他和辅公祏的关系,已经趋于恶化。可是,辅公祏终究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又是江淮元老。一旦贸然杀掉辅公祏,其结果,必然会如同李密杀死翟让一样,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内部分崩离析,离心离德。因此,无论是出于内部的稳定,还是其它的因素,辅公祏都不能杀,只能一点点分割他的权力。
可惜,杜伏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以为凭借制衡之术,就能让辅公祏无计可施。孰不知,此举恰恰是养虎遗患。辅公祏若是铁定了要造反,什么样的招数,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尤其,杜伏威留下王雄诞,监视辅公祏,更是大错特错,不仅没能遏制住辅公祏,反而让一代名将惨遭杀身之祸,断送了王雄诞的性命。
本来,杜伏威留下王雄诞,让他率本部兵马,与辅公祏共同镇守丹阳,其实就是为了牵制辅公祏,一旦辅公祏有异动,可以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然而,杜伏威百密一疏,他显然低估了辅公祏的手腕与狠辣。
的确,王雄诞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单论带兵征战,王雄诞着实是一员名将,所向无敌。可是,倘若比起权谋诡诈之术,王雄诞就显得格外单纯、稚嫩,是个典型的“门外汉”。正因如此,不懂政治的名将王雄诞,不知不觉地着了辅公祏的道,乃至最后丢掉了性命。
果然,杜伏威前脚刚走,辅公祏后脚就开始行动了。原来,辅公祏的故交左游仙,在杜伏威入朝之后,极力劝说辅公祏,起兵谋反。辅公祏的谋逆之心,早已酝酿多时,根本用不着他人引导。左游仙的劝说,刚好是一个“催化剂”,正中辅公祏下怀,促使他下定决心。于是,二人沆瀣一气,密谋夺取兵权,起兵造反。
说实话,辅公祏、左游仙此时密谋造反,完全是目光短浅,毫无远见之举。为什么呢?形势一目了然。即使辅公祏成功夺权,无疑是站在了唐王朝的对立面上,势必要和唐朝正面开战。可是,一旦开战,辅公祏绝无胜算。
当时的形势是个什么样子?唐王朝已经平灭北方群雄,实现了对中原、北方地区的真正统一,像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重要割据势力,也已经全部覆灭。北方底定之后,李唐将目标对准了江南。
在李唐王朝实施的分化、瓦解策略之下,李子通、沈法兴相继败亡,杜伏威被迫入朝。与此同时,唐王朝又大举出兵,消灭了盘踞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政权。关于唐军平定萧铣政权的战争,后文会具体说到。所以,唐朝统一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因此,辅公祏在这个时候起兵反唐,不仅非常不明智,更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以江淮一隅兵力,对抗雄据北方的大唐王朝,无疑是螳臂挡车,必然会输得十分难看。然而,人一旦疯了,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此时的辅公祏,已经完全被自己的野心所占据,变得利令智昏,不计后果,执意起兵谋反,还要把杜伏威拉下水。
可问题是,起兵谋反,绝不是辅公祏简简单单,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情。这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万一失败,那将是抄家灭门的死罪。所以,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没想到,辅公祏密谋起事夺权的第一步,就遇到了一个绊脚石、拦路虎。这个绊脚石、拦路虎,不是别人,正是王雄诞。
王雄诞虽然名义上是辅公祏的副将,但辅公祏心里很清楚,他就是杜伏威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眼线,用来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因此,辅公祏若要成功起兵夺权,必须要除掉王雄诞。
其实,辅公祏早就对王雄诞心怀不满,二人结怨已深。怎么回事呢?当初,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帅,王雄诞为副将,二人率军进攻李子通。战役初期,辅公祏恃勇轻敌,孤军深入,被李子通打了个反击,战败回营。
战后,辅公祏心有余悸,不敢出战。此时,王雄诞向辅公祏大胆进言,建议趁着李子通刚刚取得胜利,防备松懈之际,挑选精兵,发动夜袭。可是,辅公祏没有听从。随后,王雄诞擅自行动,没等辅公祏同意,率领一队私兵,夜袭敌军大营。最终,一举击溃李子通部,大获全胜。
自此之后,王雄诞一战成名,平步青云,被杜伏威委以重任。后来,王雄诞更是独立率军,击破李子通,扫平江淮群雄,功成名就。然而,也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让辅公祏将王雄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公祏看来,自己明明下令不得出击,可是,王雄诞竟敢公然违抗军令,擅自带兵偷袭敌营。此战虽然大胜,却令辅公祏颜面扫地,威严尽失。所以,辅公祏认为,王雄诞此人,桀骜不驯,是个不服管的狂人。再到后来,王雄诞更是成了杜伏威制衡自己的一枚棋子,加剧了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
综上所述,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由来已久,也许对其早就起了杀心。辅公祏意欲起兵反唐,王雄诞是挡在面前的第一个障碍,必须除掉。可是,除掉王雄诞,哪是这么容易的事情。王雄诞绝非等闲之辈,久经沙场,战功卓著,且又手握重兵。贸然杀死王雄诞,只会引起军中的骚乱。
这个时候,辅公祏玩起了阴谋诡计。他知道,别看王雄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白痴。王雄诞心思单纯,哪里能算计得过城府极深的辅公祏。很快,辅公祏将魔爪伸向了王雄诞。
辅公祏故技重施,使出了当年李子通对付杜伏威与沈法兴的招数:挑拨离间。不过这一次,辅公祏是要挑拨杜伏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使得这对养父、养子之间,生出嫌隙,互相不信任。
怎样离间杜伏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辅公祏对外诈称,自己收到了杜伏威的书信,信中说,怀疑王雄诞心怀二心,欲对辅公祏不利,提醒辅公祏加强提防。这完全是辅公祏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结果,王雄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竟然信以为真,以为义父杜伏威真的怀疑自己,心中愤懑不已。王雄诞内心很不高兴,想当初,自己为了杜伏威出生入死,并两次救了他的命,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曾想,却遭到杜伏威这般对待,心灰意冷。于是,王雄诞一赌气,干脆直接称病,不再管事。趁着王雄诞称病不视事,辅公祏暗地夺了他的兵权。
神不知,鬼不觉地夺了王雄诞的兵权,这是辅公祏成功完成了举兵叛唐的第一个步骤。接下来,辅公祏会怎样做呢?他也知道,王雄诞军事才能过人,倘若能够为我所用,定是强大助力。故而,辅公祏准备劝降王雄诞,指派党羽西门君仪,前去劝说王雄诞,希望他可以一起参与起事。
直到此时,王雄诞如梦方醒,自己原来中了辅公祏的圈套,被他给算计了。可惜,为时已晚,自己的兵权,已被辅公祏所剥夺。最后,王雄诞决定以死殉节,绝不能和辅公祏同流合污,坏了一世英名,他慷慨激昂地陈词怒斥道:
今天下方平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兵威,所向无敌,奈何无故自求族灭乎!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今从公为逆,不过延百日之命耳,大丈夫安能爱斯须之死,而自陷于不义乎! (《资治通鉴》)
王雄诞的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他义正辞严地告诉西门君仪,如今天下初定,吴王(杜伏威)又远在京师长安。更何况,大唐兵威强盛,所向无敌,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你们如今起兵作乱,不仅将吴王置于危险境地,更是会给你们自己带来灭族之灾。不用说,此战你们注定失败。
另外,王雄诞坚决表示,你们要造反是你们的事儿,我管不着,反正我绝不与你们同流合污,唯有一死而已。如果我参加了你们的谋逆队伍,无非就是苟延残喘,多活百日罢了。由此可见,王雄诞心如磐石,宁死也不肯与辅公祏一同谋反。最终,辅公祏看到王雄诞如此坚决,觉得劝降他是不可能了,便下令将其缢杀。
可怜江淮一代名将,没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了肮脏龌龊的阴谋诡计之下。王雄诞久经沙场,百战名将。加上平日里,他还善于安抚士卒,爱兵如子,所以,麾下部众皆愿为其效死卖力。
并且,王雄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每攻下一座城邑,约束部众,秋毫无犯,从不掳掠百姓。因此,对于王雄诞惨遭杀害,江南军民无不悲痛,为之哭泣。唐高祖李渊感念王雄诞的气节,命其子王果,承袭宜春郡公的爵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又追赠王雄诞为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号为“忠”:
雄诞善抚恤将士,皆得其死力,每破城镇,约勒部下,丝毫无犯,故死之日,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高祖嘉其节,命其子果袭封宜春郡公。太宗即位,追赠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 (《旧唐书·王雄诞传》)
杀害名将王雄诞,算是辅公祏搬掉了挡在自己谋反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接下来,辅公祏便要积极谋划起兵反唐的具体事宜。为了加大起兵反唐的胜算,争取到军中将士的拥戴,辅公祏决定采用舆论攻势。
辅公祏深知,杜伏威在江淮军中和百姓当中,颇具威望,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辅公祏心中盘算,若想起兵成功,还是需要借助杜伏威的影响力,祭出这张王牌,大肆制造舆论。
可是,杜伏威此时已经入朝,远在长安,如何借助他的影响力呢?辅公祏有办法。他谎称收到了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说李唐将他扣押在长安,无法返回江淮。故而,杜伏威命令自己即刻起兵,与唐军开战。很明显,这封书信,显然是辅公祏所伪造的,也成为了点燃江淮反唐火药桶的引信。
要么说,杜伏威真够倒霉的,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躺着都能中枪。那么,辅公祏自己造反,为什么还要拉杜伏威下水,伪造这样一封本来就不存在的书信呢?他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鼓动江淮军旧部一起反唐。
江淮军是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一手创建的,辅公祏非常清楚江淮军的底子。江淮军中上上下下,对杜伏威是绝对服从。尽管辅公祏是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却还是不如杜伏威那样有影响力。与其是自己怂恿江淮军兵变,倒不如利用杜伏威的影响力,激起军中的愤怒,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共同反唐。
第二,留了一条后路。
估计,辅公祏也清楚,此次与唐朝开战,八成凶多吉少。以江淮一隅,对抗统一北方的李唐王朝,无疑是以卵击石。万一不幸战败,辅公祏事先留好后路,将脏水泼到杜伏威身上,让唐王朝以为杜伏威才是幕后黑手,撇清自己的关系。不能不说,辅公祏此举,真是一招借刀杀人的毒计。
还别说,辅公祏伪造的这封密信,最后还真的导致了杜伏威的悲惨命运。辅公祏刚一起兵,唐高祖李渊便怀疑到了杜伏威身上。为什么杜伏威入朝仅仅一年,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反唐,这未免也太巧了吧!难道不是他俩事先约定好的,唱的一出双簧戏,由不得唐高祖不怀疑。
再到后来,唐军平定辅公祏势力,搜到了那封伪造的密信。这样一来,更让杜伏威百口莫辩,加深了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怀疑。因此,辅公祏这个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条后路,栽赃给杜伏威。
果然,看到辅公祏伪造的密信,江淮军的众将士,信以为真,根本不辨真伪,变得群情激奋。看来,唐朝召吴王入朝,显然别有用心。我们身为吴王的旧部,干脆反了,迫使李唐放了吴王。就这样,辅公祏见鼓动将士的目的达到了,江淮军和自己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便准备随时起兵,与李唐正面开战。
既然军队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且舆论也制造得差不多了。辅公祏觉得,也没有必要继续伪装下去了。于是,辅公祏撕破“和平”的面具,露出真实的面目,正式打出反叛唐朝的旗号。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公开称帝,立国号为“宋”,以南陈的旧宫室作为皇宫,正式与李唐王朝决裂。辅公祏僭逆称帝,随即设置官署,分封百官,任命故交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之后,辅公祏又主动和当地的一方割据头目张善安,连兵一处,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
辅公祏称帝后,开始大修兵甲,转漕粮馈,积极做好了与唐军开战的一切准备。江淮之地,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大战在所难免。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李唐王朝注定要用战争的方式,彻底平定江淮。
原本,在此之前,杜伏威被迫入朝,留居长安。唐朝似乎在表面上,掌控了江淮局势。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唐高祖李渊明白,唐廷虽然招降了杜伏威,却无法对他的地盘实施有效的管理。即使杜伏威入朝,他的军队与土地,依旧在其旧部手中掌握。
可以说,李唐只是从名义上拥有江淮这片土地,江淮依然是一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这样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终会面临大问题。果然,杜伏威入朝不久,辅公祏便在江淮旧地起兵反唐,自立为帝,正是此等现象的后遗症。现在的江淮形势,与当初的河北叛乱,何其相似。
完成南北一统,是李唐王朝必须实现的历史使命。唐高祖李渊作为大唐开国之主,断然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南北朝。现如今,辅公祏作乱江淮,与大唐为敌,也是唐高祖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若要一举荡平江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武力征讨,彻底消灭辅公祏。这样一来,李唐王朝才能真正实施对江淮的有效统治。
更何况,在辅公祏僭逆称帝之前,唐军已经大举出兵,攻灭了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也就是说,自立为帝的辅公祏,是唐王朝统一江南面临的最后一支劲敌。灭掉了辅公祏,就意味着唐朝便能一举统一南方。
当得知辅公祏反叛称帝的消息后,唐高祖无比震怒,十分生气,将辅公祏恨得牙根直痒。不过,愤怒归愤怒,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很快,李渊冷静了下来,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大军,出击江淮。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军江淮,讨伐辅公祏。此次,为了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唐朝下足了血本,出动了唐军最优秀的精兵强将,布置了四路出击大军。
第一路唐军:以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指挥唐军水师主力,一路行军,直取江州。
第二路唐军:岭南道大使李靖率领交、广、泉、桂之地兵马,直扑宣州。
第三路唐军:怀州总管黄君汉率军出兵谯、亳二州。
第四路唐军:齐州总管李世勣出兵淮、泗。
四路大军,同时出击,共同进讨辅公祏所部江淮之军。不久之后,武德六年(623年)九月十九日,唐高祖李渊又下达了一道诏令,任命秦王李世民为江州道行军元帅,坐镇指挥四路唐军。
由此可见,唐高祖为了此次荡灭辅公祏,准备充足,以大唐战神秦王李世民为荣誉统帅。当然后来,唐高祖将李世民召回长安。所以,前线统帅的职责,自然就落到了身为李唐宗室的赵郡王李孝恭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四路唐军的主帅,有三位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分别是李孝恭、李靖、李世勣。至于怀州总管黄君汉,也是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一员唐军宿将。
李世勣此人就不用说了,前文多次提到。此人是唐初一代名将,身经百战,善于用兵。自从归顺李唐以来,李世勣驰骋沙场,屡建功勋,先后经历了消灭刘武周、宋金刚势力、戍守黎阳,抗击窦建德大军、追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平定河北叛乱等许多重要战役,可谓战功赫赫。此次征讨辅公祏,李世勣担任一路唐军的领兵主将,率军出击。
第二路唐军的主将李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军事家。关于李靖其人,在“李唐建国”一节中,曾经提及过。这位李靖,那可是唐朝初年,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军事家。
李靖出身将门,他的舅舅,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从年轻时代起,李靖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将帅之才,曾被杨素、韩擒虎等名将誉为是孙武、吴起那样的杰出人物。
起初,李靖竟然是唐王朝的死对头。隋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晋阳起兵,积极筹划,四处招兵买马。很快,李靖觉得李家父子会有异动,急忙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发。只不过,隋末战乱,行至长安,通往江都的道路,不幸阻断,李靖便没能到达江都告密。
后来,李渊攻克长安,占据关中。他觉得,李靖曾经差点让自己功亏一篑,心中气愤不已。于是,李渊命人抓捕李靖,打算开刀问斩。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李靖突然仰天长啸,发出一声怒吼:
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谊士乎? (《新唐书·李靖传》)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慧眼识英雄,认为李靖人才难得,若能为我所用,肯定会是如虎添翼。因此,李世民主动向父亲李渊求情,希望可以刀下留人。最终,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请求,释放了李靖,被召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从此,这位大唐王朝的一代兵圣,自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归附唐朝后,无论是在唐初统一战争,还是日后的对外战争中,李靖都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武德三年(620年),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因功授开府。之后,李靖更是参加了南平萧铣、辅公祏的两场重要战役。唐太宗即位后,在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中,李靖更是以统军主帅的身份,指挥了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等大战,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正是因为李靖戎马半生,战功彪炳,也让他位极人臣,出将入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靖先后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左卫率、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后期,李靖年事渐高,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即将御驾亲征,攻伐高句丽。出征之前,唐太宗特意召见李靖,向他咨询意见,此时能否东征高句丽:
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 (《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太宗向自己咨询,李靖表示赞成东征高句丽。并且,李靖还主动请缨,愿意随军出征。当然,唐太宗考虑到李靖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没有批准李靖的请求。根据史书记载,李靖是这样说的:
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旧唐书·李靖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重,日趋恶化。那个时候,唐太宗也已是重病缠身,拖着沉疴的病体,亲临李靖病榻前探望。看到处于弥留之际的李靖,唐太宗悲从中来,不禁老泪纵横,伤感地说道: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又之。 (《新唐书·李靖传》)
不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辞世,享年七十九岁,一代兵圣就此陨落。而后,唐太宗下诏,追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这一次,唐高祖兵分四路,攻打辅公祏,李靖担任第二路唐军主将,其实也就相当于唐军南征江淮的副统帅。由此可见,唐高祖李渊对于李靖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李靖军事才能的认可。
当然,此次唐军南征江淮的前敌总指挥,正是身为宗室的大将——赵郡王李孝恭。说起来,这位赵郡王李孝恭,也是李唐宗室中的一位传奇人物,是李唐宗室中为数不多的能征惯战的沙场名将。
众所周知,大唐王朝的第一战神,秦王李世民,以神武定四方,东征西讨,扫荡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无人可与之争锋。不过,在李唐宗室的年轻一辈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名将,其中,有三位李唐宗室最为出名:淮阳壮王李道玄、任城王李道宗、赵郡王李孝恭。
在这三位李唐宗室中,淮阳壮王李道玄,在戡乱河北的下博之战中,壮烈牺牲;任城王李道宗,常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而赵郡王李孝恭的战功,则仅次于威震天下的秦王李世民。
唐初统一战争,总共有七场重要的统一战役。其中,李世民独立指挥了四场,李孝恭指挥了两场。如果说,中原、北方战场,是秦王李世民大显神威的舞台;那么,江淮、南方战场,则是赵王李孝恭一展拳脚的空间。十年的统一战争,李世民横扫北方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李孝恭平定江南割据,统一南方。
可以说,论战功,赵郡王李孝恭仅次于秦王李世民,却远胜其他李唐宗室,堪称李唐宗室中的第一名将。对此,各种史料文献中,充分肯定了李孝恭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的战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陈庐徼以自卫。 (《旧唐书·李孝恭传》)
赵郡王李孝恭其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其曾祖父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他的父亲李安,在隋朝官拜右领军大将军。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座次,李孝恭排在第二名,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唐朝建立后,李孝恭作为李唐宗室的头号名将,自然是不辞辛劳地为唐王朝四处征战,进击群雄。虽然,李孝恭不像他的堂弟李世民那样威震四海,令群雄胆寒,但是他的战功,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不妨可以将李孝恭在唐朝建立后的战功,一一列举出来: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李孝恭改任山南招慰大使,负责经略巴蜀之地,率军攻取三十余州,生擒豪雄朱粲。
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担任信州总管,向唐高祖李渊献计,率军攻打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大败敌军,立下战功。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受封赵郡王。
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规模修造战舰,操练唐军水师,以李靖为副将,出兵攻灭萧铣政权,平定长江中游流域,因功封为荆州大总管。之后,李孝恭又成功招抚岭南诸州。
不难看出,唐高祖李渊为了平定江淮,彻底消灭辅公祏势力,动用了三张王牌,派出了三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唐初名将,共同领兵。并且,唐高祖对此次分兵作战的安排,非常清晰。
首先,唐高祖李渊以作为宗室第一名将的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指挥南征江淮的战役。同时,又以兵圣李靖为副帅,辅佐李孝恭,讨伐辅公祏。而后,李世勣、黄君汉两员名将,各自率领一路唐军,策应主力。唐高祖布置的四名南征将帅,四路大军,形成了四只铁拳,重重地朝辅公祏打去。
四路大军开拔之前,身为主帅的赵郡王李孝恭,宴请诸将,算是出征前的一场壮行酒宴。在这场壮行宴中,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谁知李孝恭最终积极引导,使得全军斗志昂扬。
怎么回事呢?席间,李孝恭命人前去取水。没想到,李孝恭接过水后,发现杯中清水,突然变红,呈现出鲜血的颜色。这种现象,放在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就是普普通通的生物变化。可是,古人迷信,不懂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认为清水突然变红,乃是不祥之兆,难道是上天示吗?
因此,在此的唐军诸将,个个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唯独主帅李孝恭,镇定自若,没有一丝一毫的惊讶。只见,李孝恭端着手中这杯变成红色的水,对诸将说,此番出征,定能一举灭掉辅公祏,取下他的项上人头:
祸福无基,唯所召尔!彼我不负於物,无重诸君忧。公祏祸恶贯盈,今仗威灵以问罪,杯中血,乃贼臣授首之祥乎! (《新唐书·李孝恭传》)
说罢,李孝恭将杯中水一饮而尽,诸将这才安稳下来。这样的突发状况,换成一般人,早就手足无措了。可是,李孝恭却可以随机应变,趁此激励三军,换来全军上下必胜的斗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军此次南征江淮,可谓准备充足,兵精将勇,充满了信心,誓要一战荡平辅公祏。
就这样,武德六年(623年)八月,面对辅公祏称帝自立,江淮再度分裂的不利情况,唐高祖李渊当机立断,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名将李靖为副将,对江淮辅公祏势力,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征伐。
那么,唐军此次兵分四路南征,究竟能否顺利平定辅公祏势力,唐王朝最终又是如何实现对江淮全境的统一?对于唐朝的四路进攻,辅公祏又将如何应对?唐军平定辅公祏后,已经入朝的吴王杜伏威,又为什么会神秘地暴毙而亡,杜伏威之死,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冤情呢?
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唐王朝统一江淮,想必指日可待。可是,任何事情,总是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与不确定性。杜伏威入朝不久之后,他的好友辅公祏,居然在江淮公开举兵叛唐,与李唐分庭抗礼。
那么,面对江淮地区突如其来的变故,唐王朝该如何应对?在杜伏威已经入朝,江淮也即将归唐的大势所趋之下,辅公祏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叛唐?同时,他又为起兵作了哪些准备呢?
作为唐朝在长江下游所面对的最后一个劲敌,辅公祏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在这场平定辅公祏的战争中,唐军又是采用了怎样的战术,一举消灭了这个长江下游最后的敌人,平定江淮?
上一章节介绍到,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入朝,拜为太子太保,兼领行台尚书令,留居长安,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然而,时间仅仅过了一年,武德六年(623年)八月,本来已经看似尘埃落定的江淮地区,再起波澜,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顿时引起轩然大波。
原来,杜伏威的好友兼副手,时任唐朝淮南道行台仆射的舒国公辅公祏,突然举兵叛唐,公开与唐朝翻脸。作为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辅公祏的威望与影响力,几乎等同于杜伏威,甚至与杜伏威不相上下。可以想象,辅公祏的起兵,不仅会在江淮迅速形成一股新的割据政权,更会对李唐构成巨大的威胁。
辅公祏公开叛唐,不仅将老友杜伏威推上了风口浪尖,令其遭受舆论的质疑,可能还会受到唐高祖李渊的猜忌。与此同时,辅公祏叛唐自立,也让江淮形势面临着“重新洗牌”的新考验。
关于江淮问题,唐高祖李渊早就定下了总体方针,那就是利用江淮“三巨头”之间的矛盾,逐一分化瓦解,挑动他们互相攻战,李唐则坐收渔人之利。确实,唐朝一直是按照这个方针实施的。
譬如,唐朝先是招降杜伏威,通过杜伏威的军事力量,与其余两大巨头火拼。最终,沈法兴、李子通先后败亡,杜伏威尽收江淮。而后,在李唐王朝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杜伏威主动入朝,留居长安。因此,到头来,江淮三雄反倒“为他人作嫁衣裳”,成全了唐王朝,使得李唐王朝兵不血刃地拿下江淮。
似乎一切都在顺着预期发展,不出意外,李唐王朝统一江淮,就是一个简单的流程问题。可是,意外终究还是发生了。辅公祏举兵叛唐,打乱了唐王朝一切的部署。看来,和平接管江淮是不可能的了,只有用武力解决。接下来,对唐朝而言,要有一场硬仗、恶战要打,集中兵力,消灭辅公祏这个长江下游最后的宿敌。
那么,作为曾经杜伏威集团的二号人物,也是受过唐朝册封的一方诸侯,手握兵权,位高权重,辅公祏为什么会突然起兵叛唐,而且是在杜伏威已经入朝,江淮即将并入李唐版图的大趋势下?在这样关键的历史时刻,辅公祏偏偏要逆天而行。个中缘由,究竟是怎样的呢?还得要一点一点,娓娓道来。
若要了解辅公祏叛唐的来龙去脉,还得从他与杜伏威关系的微妙变化,或者是,他与杜伏威关系的裂痕说起。
前文说过,辅公祏的早年经历,基本和杜伏威差不多。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是可以割头换命的刎颈之交,关系不是一般的亲密。并且,杜伏威早年家境贫寒,辅公祏利用家中的便利,监守自盗,救济杜伏威。以至于最后,二人皆被官府通缉围捕,被迫一同落草为寇。
后来,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一起转战江淮,创建江淮起义军,共同打下了一片立足于乱世的基业。因此,多年的共同打拼中,辅公祏不仅仅是杜伏威的好哥们,更是他得力的“创业伙伴”。
假如将杜伏威政权比作一家集团公司,杜伏威如果是董事长,那么,辅公祏就是总经理。也就是说,杜伏威、辅公祏是典型的一号和二号人物。历次大战,辅公祏都是杜伏威集团的统军大帅。所以,这两人,一个掌舵,一个领兵,各有分工。如果少了任何一个人的配合,都不可能打下那样庞大的一份基业。
而且,多年以来,辅公祏一直尽心辅佐杜伏威,与他共同进退。确实,两人也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辅公祏从未辜负过杜伏威,杜伏威也没有亏待过辅公祏。比如,就以杜伏威归降李唐一事为例。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杜伏威宣布归附李唐。随后,到了第二年,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唐高祖传诏江淮,任命杜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上柱国,进封吴王。与此同时,辅公祏也被委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可以说,辅公祏算是沾了杜伏威的光,也受到了唐朝的册封,加官进爵。
这样看来,辅公祏和杜伏威的关系,亲如手足,只要有杜伏威一口吃的,绝不会让辅公祏挨饿。有人会觉得,如此亲密的关系,普通的外人,肯定是不能轻易挑拨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越到后来,杜伏威与辅公祏的关系,竟然出现了裂痕。这种裂痕的产生,不是来自外人的挑拨离间,而是来自杜伏威的一己私心。
随着杜伏威的实力日益壮大,他的地盘日益扩张,取而代之的,便是其唯我独尊的霸主之心。久而久之,杜伏威愈发惴惴不安,开始对曾经的好友辅公祏越来越猜忌,越来越不放心。
究其原因,那是因为,辅公祏手中的权力太大了,尤其是他在军中的威望日渐上升,明显盖过了杜伏威本人。虽然,杜伏威是江淮军事集团的领导者,负责总体掌舵。可是,兵权却始终握在辅公祏手中。每逢大战,向来是辅公祏率军出征,这为他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信。试想一下,辅公祏手握兵权,倘若他想要造杜伏威的反,只需振臂一呼,就可以将杜伏威拉下马来。
更重要的一点,即人性的弱点: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往往打天下时,可以肝胆相照,托付生死。可是,一旦坐稳了江山,出于维护统治的私心,自然会对曾经帮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无端猜忌,甚至痛下杀手。当然,杜伏威也不例外。辅公祏声威日隆,逐渐让杜伏威有了危机感,开始将辅公祏当作假想敌,根据史书记载:
初,杜伏威与公祏相友善,公祏年长,伏威兄事之,军中谓之伯父,畏敬与伏威等。伏威浸忌之,乃署其养子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潜夺其兵权。公祏知之,怏怏不平,与其故人左游仙阳为学道辟谷以自晦。 (《资治通鉴》)
起初,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善的。毕竟,两个人从年轻时就是刎颈之交,一路携手并进,打拼出如今这份基业。由于辅公祏年长,所以,杜伏威一向以兄礼待之,将辅公祏当作兄长看待。正因如此,江淮军中,大大小小的将领、校尉,乃至士卒,都尊称辅公祏为伯父,像敬畏杜伏威一样,敬畏辅公祏。
时间一长,杜伏威的心中,渐渐有些不是滋味了,明明自己才是江淮之主,可是现在,全军上下,却只知有主帅辅公祏,却不知有吴王杜伏威。杜伏威敏锐地感觉到,辅公祏的风头,已经明显盖过了自己。出于完全的利己主义,杜伏威打算,不能让辅公祏继续拥有如此泼天的权力,必须予以分割,对其采取制衡之术。
正好,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将,王雄诞为副将,率军讨伐李子通。在这场进攻李子通的战争中,辅公祏恃勇轻敌,畏首畏尾,差点致使战线崩溃,全军覆没。如果不是副将王雄诞艺高人胆大,主动夜袭敌营,大败李子通,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而,这一仗虽然大获全胜,完全是王雄诞一人力挽狂澜。应该说,辅公祏在众人面前把人丢大发了,威望更是大大受到折损。
此战之后,杜伏威仿佛找到了借口,开始不断压制辅公祏,一点点剥夺他手中的权力。怎样剥夺辅公祏的权力呢?但凡遇到重大的作战任务,杜伏威不再委派辅公祏领兵出征,而是起用一批年富力强的新派将领,从而分割辅公祏的权柄。其中,以杜伏威的养子阚棱、王雄诞为代表。
先前,杜伏威曾在江淮军中,挑选了三十余名骁勇善战之士,将他们收为养子。在他们当中,尤以阚棱、王雄诞二人,最为拔尖。于是,阚棱和王雄诞,自然成了这三十多名“养子”的领头之人:
伏威选军中壮士养为假子,凡三十馀人,济阴王雄诞、临济阚棱为之冠。 (《资治通鉴》)
同时,杜伏威亦是非常倚重这两个养子,任命阚棱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暗地里悄悄分割辅公祏的兵权。加上阚棱、王雄诞二人,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可谓是杜伏威集团中的一对“双子星座”。因为阚棱年长于王雄诞,故而,军中一致称呼阚棱为“大将军”,称王雄诞为“小将军”。
特别是王雄诞,此人有勇有谋,胆识过人,两次救过杜伏威的性命;并且,在攻打李子通的过程中,主动袭营,力挽狂澜,击败李子通。从哪一方面来讲,王雄诞堪称江淮第一名将。因而,杜伏威一直将王雄诞视为心腹爱将,对他寄予厚望。此后,凡是领兵作战的任务,杜伏威全部委托于王雄诞。
后来,在与李子通的最后决战中,杜伏威特意任用王雄诞为主帅,命他率军出击。果然,王雄诞没有辜负杜伏威的期待,凭借其过人的用兵智慧,击溃李子通主力,一举将其生擒。而后,王雄诞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连续歼灭汪华、闻人遂安两股势力,为杜伏威彻底拿下江淮,立下了不世之功。
杜伏威重用阚棱、王雄诞等新派年轻将领,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防止辅公祏一家独大,权力膨胀。辅公祏不是傻子,他当然看得出来,杜伏威已经不信任自己了,这是要逐渐架空自己,削夺兵权。如此一来,辅公祏内心渐渐滋生不满,与杜伏威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慢慢地分道扬镳。
既然已经从内心深处和杜伏威反目,辅公祏也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你不仁,也就休怪我不义。不过,在表面上,辅公祏却不能表现得太过露骨。毕竟,杜伏威还是自己的主公,握有生杀大权。倘若辅公祏过早地表现出司马昭之心,杜伏威一朝翻脸,说不定,自己便会顷刻人头落地。因此,当前对辅公祏来说,还是隐忍为上。
辅公祏思来想去,决定暂时韬光养晦。杜伏威怀疑自己拥兵自重,自己干脆表现出一副不问世事的样子,让杜伏威误以为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放松警惕。于是,辅公祏表面上不理政事,终日与故人左游仙待在一起,钻研修道、辟谷之术,醉心于道教。实际上,辅公祏则在暗地蛰伏,苦苦等待时机。
其实,除了对杜伏威不满以外,辅公祏也是具有野心的。乱世之中,但凡是有能力的枭雄,都信奉一个法则,强者为王。辅公祏也不例外。在辅公祏看来,这么多年,若是没有自己鞍前马后地出生入死,杜伏威凭什么能有如今的风光。因此,江淮之主的位置,他杜伏威能坐,我辅公祏为什么不能坐。或许,从很早的时候,辅公祏就产生了取杜伏威而代之的想法。
只不过,杜伏威极力猜忌、压制辅公祏,辅公祏只能一时保持静默。为了达到最终的目的,辅公祏不能冲动,必须要隐忍,等待时机,一个合适的,一飞冲天的机会。终于,这个机会,还是等到了。
武德五年(622年)七月初八,杜伏威入朝。这对辅公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杜伏威一走,江淮军事集团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的现象。当时,杜伏威这个一号人物,已经入朝。若论资历、威望与地位,江淮军中,又有何人能与辅公祏这个二号人物相比肩。
纵然在此之前,杜伏威大力提拔阚棱、王雄诞等年轻将领,用以制衡辅公祏,且阚棱、王雄诞二人能力出众,战功卓著;但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资历尚浅,尚不足以与辅公祏匹敌。要知道,辅公祏是何许人也?那可是一路和杜伏威血战江淮的元老,要想轻易撼动他的地位,谈何容易。更何况,辅公祏在军中威望极高,势力早已根深蒂固。
所以此刻,辅公祏的心思,开始活泛了起来。他的想法很简单,杜伏威入朝,唐朝是不会轻易让他重返故地。江淮群龙无首,不妨抓住这个机会,趁机抢班夺权,取代杜伏威的地位,而后另立门户,与唐朝决裂。
然而,杜伏威似乎早已察觉到了辅公祏的图谋。虽然,辅公祏表面上一直求仙问道,不问政事;但是,杜伏威却对他非常不放心。他不相信,辅公祏会就此沉沦,自己一旦前往长安,以辅公祏的性格,肯定会上蹿下跳,挑起事端。因此,杜伏威不敢懈怠,早就提防着辅公祏的蠢蠢欲动。
临行之前,杜伏威命辅公祏镇守丹阳。与此同时,杜伏威留了一个后手,或者说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防止辅公祏蠢动,杜伏威临走之前,以养子王雄诞担任辅公祏的副将,执掌军队,“协助”辅公祏,镇守丹阳。说是协助,其实就是监视。王雄诞就是杜伏威布在辅公祏身边的一枚棋子。
而且,根据《旧唐书·辅公祏传》的记载,杜伏威私下悄悄嘱咐王雄诞,告诉他:“吾入京,若不失职,无令公祏为变。”摆明了,杜伏威这是在向王雄诞交代任务,我到了长安之后,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盯紧辅公祏,不要让他惹出什么大乱子。杜伏威提前布局,正是为了防备辅公祏图谋不轨。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杜伏威何必如此大费周章?既然杜伏威这么不放心辅公祏,为何不干脆直接杀了他,或者夺了他的兵权呢?其实,杜伏威也有他的难言之隐,纯粹属于无奈之举。
杜伏威清楚,尽管他和辅公祏的关系,已经趋于恶化。可是,辅公祏终究是自己多年的好友,又是江淮元老。一旦贸然杀掉辅公祏,其结果,必然会如同李密杀死翟让一样,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导致内部分崩离析,离心离德。因此,无论是出于内部的稳定,还是其它的因素,辅公祏都不能杀,只能一点点分割他的权力。
可惜,杜伏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以为凭借制衡之术,就能让辅公祏无计可施。孰不知,此举恰恰是养虎遗患。辅公祏若是铁定了要造反,什么样的招数,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尤其,杜伏威留下王雄诞,监视辅公祏,更是大错特错,不仅没能遏制住辅公祏,反而让一代名将惨遭杀身之祸,断送了王雄诞的性命。
本来,杜伏威留下王雄诞,让他率本部兵马,与辅公祏共同镇守丹阳,其实就是为了牵制辅公祏,一旦辅公祏有异动,可以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然而,杜伏威百密一疏,他显然低估了辅公祏的手腕与狠辣。
的确,王雄诞能力出众。但是,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单论带兵征战,王雄诞着实是一员名将,所向无敌。可是,倘若比起权谋诡诈之术,王雄诞就显得格外单纯、稚嫩,是个典型的“门外汉”。正因如此,不懂政治的名将王雄诞,不知不觉地着了辅公祏的道,乃至最后丢掉了性命。
果然,杜伏威前脚刚走,辅公祏后脚就开始行动了。原来,辅公祏的故交左游仙,在杜伏威入朝之后,极力劝说辅公祏,起兵谋反。辅公祏的谋逆之心,早已酝酿多时,根本用不着他人引导。左游仙的劝说,刚好是一个“催化剂”,正中辅公祏下怀,促使他下定决心。于是,二人沆瀣一气,密谋夺取兵权,起兵造反。
说实话,辅公祏、左游仙此时密谋造反,完全是目光短浅,毫无远见之举。为什么呢?形势一目了然。即使辅公祏成功夺权,无疑是站在了唐王朝的对立面上,势必要和唐朝正面开战。可是,一旦开战,辅公祏绝无胜算。
当时的形势是个什么样子?唐王朝已经平灭北方群雄,实现了对中原、北方地区的真正统一,像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重要割据势力,也已经全部覆灭。北方底定之后,李唐将目标对准了江南。
在李唐王朝实施的分化、瓦解策略之下,李子通、沈法兴相继败亡,杜伏威被迫入朝。与此同时,唐王朝又大举出兵,消灭了盘踞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萧铣政权。关于唐军平定萧铣政权的战争,后文会具体说到。所以,唐朝统一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地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因此,辅公祏在这个时候起兵反唐,不仅非常不明智,更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以江淮一隅兵力,对抗雄据北方的大唐王朝,无疑是螳臂挡车,必然会输得十分难看。然而,人一旦疯了,就什么也顾不上了。此时的辅公祏,已经完全被自己的野心所占据,变得利令智昏,不计后果,执意起兵谋反,还要把杜伏威拉下水。
可问题是,起兵谋反,绝不是辅公祏简简单单,动动嘴皮子就能搞定的事情。这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万一失败,那将是抄家灭门的死罪。所以,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没想到,辅公祏密谋起事夺权的第一步,就遇到了一个绊脚石、拦路虎。这个绊脚石、拦路虎,不是别人,正是王雄诞。
王雄诞虽然名义上是辅公祏的副将,但辅公祏心里很清楚,他就是杜伏威安插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眼线,用来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因此,辅公祏若要成功起兵夺权,必须要除掉王雄诞。
其实,辅公祏早就对王雄诞心怀不满,二人结怨已深。怎么回事呢?当初,杜伏威委派辅公祏为主帅,王雄诞为副将,二人率军进攻李子通。战役初期,辅公祏恃勇轻敌,孤军深入,被李子通打了个反击,战败回营。
战后,辅公祏心有余悸,不敢出战。此时,王雄诞向辅公祏大胆进言,建议趁着李子通刚刚取得胜利,防备松懈之际,挑选精兵,发动夜袭。可是,辅公祏没有听从。随后,王雄诞擅自行动,没等辅公祏同意,率领一队私兵,夜袭敌军大营。最终,一举击溃李子通部,大获全胜。
自此之后,王雄诞一战成名,平步青云,被杜伏威委以重任。后来,王雄诞更是独立率军,击破李子通,扫平江淮群雄,功成名就。然而,也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让辅公祏将王雄诞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在辅公祏看来,自己明明下令不得出击,可是,王雄诞竟敢公然违抗军令,擅自带兵偷袭敌营。此战虽然大胜,却令辅公祏颜面扫地,威严尽失。所以,辅公祏认为,王雄诞此人,桀骜不驯,是个不服管的狂人。再到后来,王雄诞更是成了杜伏威制衡自己的一枚棋子,加剧了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
综上所述,辅公祏对王雄诞的不满,由来已久,也许对其早就起了杀心。辅公祏意欲起兵反唐,王雄诞是挡在面前的第一个障碍,必须除掉。可是,除掉王雄诞,哪是这么容易的事情。王雄诞绝非等闲之辈,久经沙场,战功卓著,且又手握重兵。贸然杀死王雄诞,只会引起军中的骚乱。
这个时候,辅公祏玩起了阴谋诡计。他知道,别看王雄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就是一个白痴。王雄诞心思单纯,哪里能算计得过城府极深的辅公祏。很快,辅公祏将魔爪伸向了王雄诞。
辅公祏故技重施,使出了当年李子通对付杜伏威与沈法兴的招数:挑拨离间。不过这一次,辅公祏是要挑拨杜伏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使得这对养父、养子之间,生出嫌隙,互相不信任。
怎样离间杜伏威、王雄诞之间的关系?辅公祏对外诈称,自己收到了杜伏威的书信,信中说,怀疑王雄诞心怀二心,欲对辅公祏不利,提醒辅公祏加强提防。这完全是辅公祏自编自导的一出戏。
结果,王雄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竟然信以为真,以为义父杜伏威真的怀疑自己,心中愤懑不已。王雄诞内心很不高兴,想当初,自己为了杜伏威出生入死,并两次救了他的命,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曾想,却遭到杜伏威这般对待,心灰意冷。于是,王雄诞一赌气,干脆直接称病,不再管事。趁着王雄诞称病不视事,辅公祏暗地夺了他的兵权。
神不知,鬼不觉地夺了王雄诞的兵权,这是辅公祏成功完成了举兵叛唐的第一个步骤。接下来,辅公祏会怎样做呢?他也知道,王雄诞军事才能过人,倘若能够为我所用,定是强大助力。故而,辅公祏准备劝降王雄诞,指派党羽西门君仪,前去劝说王雄诞,希望他可以一起参与起事。
直到此时,王雄诞如梦方醒,自己原来中了辅公祏的圈套,被他给算计了。可惜,为时已晚,自己的兵权,已被辅公祏所剥夺。最后,王雄诞决定以死殉节,绝不能和辅公祏同流合污,坏了一世英名,他慷慨激昂地陈词怒斥道:
今天下方平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兵威,所向无敌,奈何无故自求族灭乎!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今从公为逆,不过延百日之命耳,大丈夫安能爱斯须之死,而自陷于不义乎! (《资治通鉴》)
王雄诞的这番话,说得大义凛然。他义正辞严地告诉西门君仪,如今天下初定,吴王(杜伏威)又远在京师长安。更何况,大唐兵威强盛,所向无敌,一统天下乃是大势所趋。你们如今起兵作乱,不仅将吴王置于危险境地,更是会给你们自己带来灭族之灾。不用说,此战你们注定失败。
另外,王雄诞坚决表示,你们要造反是你们的事儿,我管不着,反正我绝不与你们同流合污,唯有一死而已。如果我参加了你们的谋逆队伍,无非就是苟延残喘,多活百日罢了。由此可见,王雄诞心如磐石,宁死也不肯与辅公祏一同谋反。最终,辅公祏看到王雄诞如此坚决,觉得劝降他是不可能了,便下令将其缢杀。
可怜江淮一代名将,没有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了肮脏龌龊的阴谋诡计之下。王雄诞久经沙场,百战名将。加上平日里,他还善于安抚士卒,爱兵如子,所以,麾下部众皆愿为其效死卖力。
并且,王雄诞治军有方,军纪严明,每攻下一座城邑,约束部众,秋毫无犯,从不掳掠百姓。因此,对于王雄诞惨遭杀害,江南军民无不悲痛,为之哭泣。唐高祖李渊感念王雄诞的气节,命其子王果,承袭宜春郡公的爵位。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又追赠王雄诞为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号为“忠”:
雄诞善抚恤将士,皆得其死力,每破城镇,约勒部下,丝毫无犯,故死之日,江南士庶莫不为之流涕。高祖嘉其节,命其子果袭封宜春郡公。太宗即位,追赠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 (《旧唐书·王雄诞传》)
杀害名将王雄诞,算是辅公祏搬掉了挡在自己谋反道路上的一颗绊脚石。接下来,辅公祏便要积极谋划起兵反唐的具体事宜。为了加大起兵反唐的胜算,争取到军中将士的拥戴,辅公祏决定采用舆论攻势。
辅公祏深知,杜伏威在江淮军中和百姓当中,颇具威望,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辅公祏心中盘算,若想起兵成功,还是需要借助杜伏威的影响力,祭出这张王牌,大肆制造舆论。
可是,杜伏威此时已经入朝,远在长安,如何借助他的影响力呢?辅公祏有办法。他谎称收到了杜伏威写给自己的亲笔信,说李唐将他扣押在长安,无法返回江淮。故而,杜伏威命令自己即刻起兵,与唐军开战。很明显,这封书信,显然是辅公祏所伪造的,也成为了点燃江淮反唐火药桶的引信。
要么说,杜伏威真够倒霉的,可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躺着都能中枪。那么,辅公祏自己造反,为什么还要拉杜伏威下水,伪造这样一封本来就不存在的书信呢?他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鼓动江淮军旧部一起反唐。
江淮军是杜伏威、辅公祏二人一手创建的,辅公祏非常清楚江淮军的底子。江淮军中上上下下,对杜伏威是绝对服从。尽管辅公祏是江淮军事集团的二号人物,却还是不如杜伏威那样有影响力。与其是自己怂恿江淮军兵变,倒不如利用杜伏威的影响力,激起军中的愤怒,让他们跟随自己的共同反唐。
第二,留了一条后路。
估计,辅公祏也清楚,此次与唐朝开战,八成凶多吉少。以江淮一隅,对抗统一北方的李唐王朝,无疑是以卵击石。万一不幸战败,辅公祏事先留好后路,将脏水泼到杜伏威身上,让唐王朝以为杜伏威才是幕后黑手,撇清自己的关系。不能不说,辅公祏此举,真是一招借刀杀人的毒计。
还别说,辅公祏伪造的这封密信,最后还真的导致了杜伏威的悲惨命运。辅公祏刚一起兵,唐高祖李渊便怀疑到了杜伏威身上。为什么杜伏威入朝仅仅一年,辅公祏便在江淮起兵反唐,这未免也太巧了吧!难道不是他俩事先约定好的,唱的一出双簧戏,由不得唐高祖不怀疑。
再到后来,唐军平定辅公祏势力,搜到了那封伪造的密信。这样一来,更让杜伏威百口莫辩,加深了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怀疑。因此,辅公祏这个举动,一方面是为了获得军队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条后路,栽赃给杜伏威。
果然,看到辅公祏伪造的密信,江淮军的众将士,信以为真,根本不辨真伪,变得群情激奋。看来,唐朝召吴王入朝,显然别有用心。我们身为吴王的旧部,干脆反了,迫使李唐放了吴王。就这样,辅公祏见鼓动将士的目的达到了,江淮军和自己站到了同一个战壕里,便准备随时起兵,与李唐正面开战。
既然军队已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且舆论也制造得差不多了。辅公祏觉得,也没有必要继续伪装下去了。于是,辅公祏撕破“和平”的面具,露出真实的面目,正式打出反叛唐朝的旗号。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公开称帝,立国号为“宋”,以南陈的旧宫室作为皇宫,正式与李唐王朝决裂。辅公祏僭逆称帝,随即设置官署,分封百官,任命故交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之后,辅公祏又主动和当地的一方割据头目张善安,连兵一处,以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
辅公祏称帝后,开始大修兵甲,转漕粮馈,积极做好了与唐军开战的一切准备。江淮之地,即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大战在所难免。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李唐王朝注定要用战争的方式,彻底平定江淮。
原本,在此之前,杜伏威被迫入朝,留居长安。唐朝似乎在表面上,掌控了江淮局势。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现象,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唐高祖李渊明白,唐廷虽然招降了杜伏威,却无法对他的地盘实施有效的管理。即使杜伏威入朝,他的军队与土地,依旧在其旧部手中掌握。
可以说,李唐只是从名义上拥有江淮这片土地,江淮依然是一个独立性的割据政权。这样的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终会面临大问题。果然,杜伏威入朝不久,辅公祏便在江淮旧地起兵反唐,自立为帝,正是此等现象的后遗症。现在的江淮形势,与当初的河北叛乱,何其相似。
完成南北一统,是李唐王朝必须实现的历史使命。唐高祖李渊作为大唐开国之主,断然不会允许出现第二个南北朝。现如今,辅公祏作乱江淮,与大唐为敌,也是唐高祖最为担心的事情。所以,若要一举荡平江淮,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武力征讨,彻底消灭辅公祏。这样一来,李唐王朝才能真正实施对江淮的有效统治。
更何况,在辅公祏僭逆称帝之前,唐军已经大举出兵,攻灭了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也就是说,自立为帝的辅公祏,是唐王朝统一江南面临的最后一支劲敌。灭掉了辅公祏,就意味着唐朝便能一举统一南方。
当得知辅公祏反叛称帝的消息后,唐高祖无比震怒,十分生气,将辅公祏恨得牙根直痒。不过,愤怒归愤怒,唐高祖李渊并没有因此失去理智。很快,李渊冷静了下来,迅速作出决策,部署大军,出击江淮。
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诏,兵分四路,进军江淮,讨伐辅公祏。此次,为了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唐朝下足了血本,出动了唐军最优秀的精兵强将,布置了四路出击大军。
第一路唐军:以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指挥唐军水师主力,一路行军,直取江州。
第二路唐军:岭南道大使李靖率领交、广、泉、桂之地兵马,直扑宣州。
第三路唐军:怀州总管黄君汉率军出兵谯、亳二州。
第四路唐军:齐州总管李世勣出兵淮、泗。
四路大军,同时出击,共同进讨辅公祏所部江淮之军。不久之后,武德六年(623年)九月十九日,唐高祖李渊又下达了一道诏令,任命秦王李世民为江州道行军元帅,坐镇指挥四路唐军。
由此可见,唐高祖为了此次荡灭辅公祏,准备充足,以大唐战神秦王李世民为荣誉统帅。当然后来,唐高祖将李世民召回长安。所以,前线统帅的职责,自然就落到了身为李唐宗室的赵郡王李孝恭肩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四路唐军的主帅,有三位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他们分别是李孝恭、李靖、李世勣。至于怀州总管黄君汉,也是曾经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破郑灭夏的一员唐军宿将。
李世勣此人就不用说了,前文多次提到。此人是唐初一代名将,身经百战,善于用兵。自从归顺李唐以来,李世勣驰骋沙场,屡建功勋,先后经历了消灭刘武周、宋金刚势力、戍守黎阳,抗击窦建德大军、追随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平定河北叛乱等许多重要战役,可谓战功赫赫。此次征讨辅公祏,李世勣担任一路唐军的领兵主将,率军出击。
第二路唐军的主将李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杰出军事家。关于李靖其人,在“李唐建国”一节中,曾经提及过。这位李靖,那可是唐朝初年,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军事家。
李靖出身将门,他的舅舅,更是“隋初四大名将”之一的韩擒虎。从年轻时代起,李靖便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将帅之才,曾被杨素、韩擒虎等名将誉为是孙武、吴起那样的杰出人物。
起初,李靖竟然是唐王朝的死对头。隋大业末年,李靖担任马邑郡丞。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晋阳起兵,积极筹划,四处招兵买马。很快,李靖觉得李家父子会有异动,急忙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告发。只不过,隋末战乱,行至长安,通往江都的道路,不幸阻断,李靖便没能到达江都告密。
后来,李渊攻克长安,占据关中。他觉得,李靖曾经差点让自己功亏一篑,心中气愤不已。于是,李渊命人抓捕李靖,打算开刀问斩。就在即将行刑的时候,李靖突然仰天长啸,发出一声怒吼:
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欲就大事,以私怨杀谊士乎? (《新唐书·李靖传》)
关键时刻,还是李世民慧眼识英雄,认为李靖人才难得,若能为我所用,肯定会是如虎添翼。因此,李世民主动向父亲李渊求情,希望可以刀下留人。最终,李渊听从了李世民的请求,释放了李靖,被召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从此,这位大唐王朝的一代兵圣,自此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归附唐朝后,无论是在唐初统一战争,还是日后的对外战争中,李靖都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武德三年(620年),李靖跟随李世民,东征洛阳,因功授开府。之后,李靖更是参加了南平萧铣、辅公祏的两场重要战役。唐太宗即位后,在唐王朝的对外战争中,李靖更是以统军主帅的身份,指挥了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等大战,为大唐立下了不世之功。
正是因为李靖戎马半生,战功彪炳,也让他位极人臣,出将入相。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靖先后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左卫率、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贞观后期,李靖年事渐高,依然不忘为国效力。贞观十八年(644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即将御驾亲征,攻伐高句丽。出征之前,唐太宗特意召见李靖,向他咨询意见,此时能否东征高句丽:
公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 (《旧唐书·李靖传》)
听到太宗向自己咨询,李靖表示赞成东征高句丽。并且,李靖还主动请缨,愿意随军出征。当然,唐太宗考虑到李靖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没有批准李靖的请求。根据史书记载,李靖是这样说的:
臣往者凭藉天威,薄展微效,今残年朽骨,唯拟此行。陛下不弃,老臣病期瘳矣。 (《旧唐书·李靖传》)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重,日趋恶化。那个时候,唐太宗也已是重病缠身,拖着沉疴的病体,亲临李靖病榻前探望。看到处于弥留之际的李靖,唐太宗悲从中来,不禁老泪纵横,伤感地说道: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又之。 (《新唐书·李靖传》)
不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辞世,享年七十九岁,一代兵圣就此陨落。而后,唐太宗下诏,追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这一次,唐高祖兵分四路,攻打辅公祏,李靖担任第二路唐军主将,其实也就相当于唐军南征江淮的副统帅。由此可见,唐高祖李渊对于李靖的信任;同时,也是对李靖军事才能的认可。
当然,此次唐军南征江淮的前敌总指挥,正是身为宗室的大将——赵郡王李孝恭。说起来,这位赵郡王李孝恭,也是李唐宗室中的一位传奇人物,是李唐宗室中为数不多的能征惯战的沙场名将。
众所周知,大唐王朝的第一战神,秦王李世民,以神武定四方,东征西讨,扫荡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无人可与之争锋。不过,在李唐宗室的年轻一辈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名将,其中,有三位李唐宗室最为出名:淮阳壮王李道玄、任城王李道宗、赵郡王李孝恭。
在这三位李唐宗室中,淮阳壮王李道玄,在戡乱河北的下博之战中,壮烈牺牲;任城王李道宗,常年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军功无数。而赵郡王李孝恭的战功,则仅次于威震天下的秦王李世民。
唐初统一战争,总共有七场重要的统一战役。其中,李世民独立指挥了四场,李孝恭指挥了两场。如果说,中原、北方战场,是秦王李世民大显神威的舞台;那么,江淮、南方战场,则是赵王李孝恭一展拳脚的空间。十年的统一战争,李世民横扫北方群雄,打下大唐半壁江山;李孝恭平定江南割据,统一南方。
可以说,论战功,赵郡王李孝恭仅次于秦王李世民,却远胜其他李唐宗室,堪称李唐宗室中的第一名将。对此,各种史料文献中,充分肯定了李孝恭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的战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镇远,筑宅于石头,陈庐徼以自卫。 (《旧唐书·李孝恭传》)
赵郡王李孝恭其人,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其曾祖父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的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他的父亲李安,在隋朝官拜右领军大将军。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座次,李孝恭排在第二名,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唐朝建立后,李孝恭作为李唐宗室的头号名将,自然是不辞辛劳地为唐王朝四处征战,进击群雄。虽然,李孝恭不像他的堂弟李世民那样威震四海,令群雄胆寒,但是他的战功,也是可圈可点。我们不妨可以将李孝恭在唐朝建立后的战功,一一列举出来:
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唐朝建立,拜李孝恭为左光禄大夫。不久,李孝恭改任山南招慰大使,负责经略巴蜀之地,率军攻取三十余州,生擒豪雄朱粲。
武德二年(619年),李孝恭担任信州总管,向唐高祖李渊献计,率军攻打长江中游的萧铣政权,大败敌军,立下战功。
武德三年(620年),李孝恭受封赵郡王。
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任夔州总管,大规模修造战舰,操练唐军水师,以李靖为副将,出兵攻灭萧铣政权,平定长江中游流域,因功封为荆州大总管。之后,李孝恭又成功招抚岭南诸州。
不难看出,唐高祖李渊为了平定江淮,彻底消灭辅公祏势力,动用了三张王牌,派出了三位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唐初名将,共同领兵。并且,唐高祖对此次分兵作战的安排,非常清晰。
首先,唐高祖李渊以作为宗室第一名将的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指挥南征江淮的战役。同时,又以兵圣李靖为副帅,辅佐李孝恭,讨伐辅公祏。而后,李世勣、黄君汉两员名将,各自率领一路唐军,策应主力。唐高祖布置的四名南征将帅,四路大军,形成了四只铁拳,重重地朝辅公祏打去。
四路大军开拔之前,身为主帅的赵郡王李孝恭,宴请诸将,算是出征前的一场壮行酒宴。在这场壮行宴中,却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可是,谁知李孝恭最终积极引导,使得全军斗志昂扬。
怎么回事呢?席间,李孝恭命人前去取水。没想到,李孝恭接过水后,发现杯中清水,突然变红,呈现出鲜血的颜色。这种现象,放在科学发达的当今社会,就是普普通通的生物变化。可是,古人迷信,不懂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认为清水突然变红,乃是不祥之兆,难道是上天示吗?
因此,在此的唐军诸将,个个面面相觑,大惊失色。唯独主帅李孝恭,镇定自若,没有一丝一毫的惊讶。只见,李孝恭端着手中这杯变成红色的水,对诸将说,此番出征,定能一举灭掉辅公祏,取下他的项上人头:
祸福无基,唯所召尔!彼我不负於物,无重诸君忧。公祏祸恶贯盈,今仗威灵以问罪,杯中血,乃贼臣授首之祥乎! (《新唐书·李孝恭传》)
说罢,李孝恭将杯中水一饮而尽,诸将这才安稳下来。这样的突发状况,换成一般人,早就手足无措了。可是,李孝恭却可以随机应变,趁此激励三军,换来全军上下必胜的斗志。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唐军此次南征江淮,可谓准备充足,兵精将勇,充满了信心,誓要一战荡平辅公祏。
就这样,武德六年(623年)八月,面对辅公祏称帝自立,江淮再度分裂的不利情况,唐高祖李渊当机立断,兵分四路,以赵郡王李孝恭为主帅,名将李靖为副将,对江淮辅公祏势力,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征伐。
那么,唐军此次兵分四路南征,究竟能否顺利平定辅公祏势力,唐王朝最终又是如何实现对江淮全境的统一?对于唐朝的四路进攻,辅公祏又将如何应对?唐军平定辅公祏后,已经入朝的吴王杜伏威,又为什么会神秘地暴毙而亡,杜伏威之死,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冤情呢?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巍巍大唐:开国,巍巍大唐:开国最新章节,巍巍大唐:开国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巍巍大唐:开国,巍巍大唐:开国最新章节,巍巍大唐:开国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