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儿的中午,由叔祖管家主持、殷元带领着殷清栿、殷清风哥俩儿来到位于润下院东侧的祖堂。这是殷清风第一次参加祭祖仪式。
祖堂大门上的门联写着:源自殷水望出陈郡,任祖始兴堂出京兆
叔祖管家见殷清风驻足不前,便解释道:“我殷氏一脉,为殷商后人一支。因战乱等原因,祖堂中最早祖先为殷任。殷祖任居住于豫州陈郡,故郡望为陈郡。
及汝等曾祖殷公不害在陈朝灭亡后迁至京兆郡鄂县,所以堂号为京兆。”
殷清风之前被李世民嘲笑了两回,回去偷偷恶补了一下关于殷氏的渊源,但有很多内容他还是不知道的。
陈郡就是现代的淮阳县。古谚称: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一个家族的郡望称呼,可不是因为祖宅在那里,就可以以那里为郡望。家世没有名门望族的层次,就算对外宣称,也是没人认可。
所谓堂号,既指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孟姓的“三迁堂”寓指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指家族分支的意思。比如丘姓的“扶风堂”、“吴兴堂”、“河南堂”、“齐郡堂”等。
等殷元三父子齐集肃立后,有执事开始擂鼓,殷元上前在记录祖先名字的木牌前行初献礼然后下跪。
等殷元起来后,又开始初献香、初献酒、复位站立。然后是二献礼、下跪、二献酒、献祭品猪、鸡、鹅三牲、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复位站立。
等殷清风以为这就结束了呢,殷元又开始三献礼、下跪、三献酒、献果品、献财宝、献祭文、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复位站立。
有了之前的经验,殷清风知道应该还没完事儿。果然,殷清风看到所有的人都跪下了。他赶紧仿照着别人的动作,三跪九叩后才起立。
等殷元从木牌前回到刚才的位置站好后,所有人开始鞠躬、再鞠躬,等三鞠躬后整个祭祖的程序算是结束了。
祭祖仪式虽然繁琐,可是殷清风却喜欢这套,他认为这是中华传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正是有着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才使得中华文明没有被断裂。
现代人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属于无正府主义者,就是在四九年之后,某党人士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才照成他们无家无祖的性格。所谓的中华文明,实际上在废除古文、实行白话文开始就已经慢慢开始断裂了。
能有幸亲历这种祭祖,殷清风此时内心是很肃穆的。等其他人都离开了之后,他才敢仔细观看这里的一切。
阶梯状的石台上摆放历代祖先的木牌,正面最上一排是殷任的,下面依次是殷昱,殷敞,殷过江,殷汪,殷高明、殷高亮、殷高昌;殷高明的下一排是殷不害、殷不疑、殷不占、殷不齐、殷不佞。
殷不害的下一排是殷僧首;殷不佞的下面是殷梵童;殷僧首的下一排是:殷峬、殷峤。
看到殷清风在观看祖宗牌位,叔祖管家在旁边给他解说。
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安置在殷朝故地,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武庚被杀。周公旦把武庚的封地和转封给纣王之兄微子启并建立宋国,其中一部分殷商子孙以国为姓,是为殷氏。
汉朝初期,北地太守殷续,迁徙移居至陈郡长平,成为陈郡长平的殷氏始祖...史书上殷姓人物大多出自陈郡长平...
西晋末年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过江躲避战乱,陈郡殷氏侨居于建康城长干里,与乌衣巷的谢王为邻。
殷氏在东晋的崛起始于殷识之子殷羡、殷融兄弟。是他们两兄弟把陈郡殷氏带入了一流世家大族之列。
殷浩的妻子是陈郡袁氏,袁耽之妹。殷康妻谢僧韶,谢尚之女、殷仲堪妻琅琊王氏,王临之女、殷仲文妻谯国桓氏,桓温之女、殷景仁妻琅琊王氏,王谧之女。
宋孝武帝贵妃殷氏、宋文帝太子刘劭妃殷氏,殷淳之女、始安王刘休仁妃殷氏,殷冲之女、殷元素妻琅琊王氏,王僧朗之女、殷睿妻琅琊王氏,王奂之女、殷钧妻永兴公主,梁武帝之女。
殷浩、殷仲堪等人,擅于玄谈,精于玄学、儒学、佛学、医学,又是天师道世家。
殷清风越听心里越麻木,这踏马的台牛了吧。男的娶王、谢、袁、桓四族之女、女儿嫁入皇室...好像李世民他们家也没这么牛吧...
不过...这个永兴公主嘛....名声太臭!
那边叔祖管家还在继续讲解。
殷识的弟弟名殷褒,是殷峤的先祖。到了陈朝之后,殷识一支败落,而殷褒一支慢慢崛起。
殷不害初仕南朝梁为廷尉平,最高官职为中书郎、廷尉卿。入陈朝官拜司农卿,陈后主即位加任给事中。
殷不佞初任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后任戎昭将军、武陵王谘议参军。承圣初年,改任武康令。后为始兴王陈伯茂的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右丞,后改为东宫通事舍人。
殷不佞的兄长不疑、不占、不齐都早死。殷不佞最小,侍奉寡嫂十分恭谨,所得俸禄,不入自己私室。他的长子殷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殷僧首在陈朝灭亡后,徙居关中雍州鄠县。仕隋朝,任秘书丞。
殷不害、殷英童等以书法、画艺闻名于隋。
殷不占、殷不齐二人无后、殷梵童无后,殷峤无后、叔祖管家和殷元是殷不疑后人。
殷褒这一支,从北朝开始与同住长干里的琅琊颜氏一族通婚。
颜之推的夫人、颜思鲁的夫人是殷英童的闺女、他的三子颜勤礼的夫人是殷闻礼的闺女、殷闻礼的孙女嫁颜勤礼的长子颜显甫。不过,与颜氏通婚的皆出自殷不占一脉。
颜之推初为湘东王萧绎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后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北周是出任平原太守,后为御史上士、废太子杨勇的东宫学士学士。
颜思鲁是颜之推长子,初为北齐卫府行参军,隋朝时曾任秘书省东宫学士、校书郎。现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
殷清风现在不麻木了,他是幸福的简直是快要哭了。
颜思鲁、颜勤礼、颜显甫爷仨他没啥印象,可颜之推、颜相时他知道谁啊!
琅琊颜氏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代,历代都有子弟出仕为官,家世基本就没怎么衰落过。
颜之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留下了《颜氏家训》这部著作。
之前他篡改了《朱子家训》的时候,就在琢磨这这么能看一眼《颜氏家训》呢。现在听说老颜家和他还挂上亲戚,他能不激动吗?
虽然与颜氏结亲的是殷不占一支,但总归是亲戚嘛,总归是找到交往的借口了。
不过颜氏不与风光的殷识一脉结亲也是可以理解的。玄学?天师道?对于死忠儒学的颜氏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另外,颜相时是谁?那是十八学士之一啊!李世民刚组建天策府的时候,颜相时可是排在首位的。要不是他的健康程度一直不咋地,什么杜如晦、房玄龄、褚亮、虞世南、姚思廉...统统排后面去。
“麻蛋的,怪不得李世民嘲笑小爷呢。有这么牛掰的家族和姻亲关系,但他自己却还不知道,换谁都要狠狠的嘲讽他到哭死为止。
不过...子不教不知过吧~~~再说了,小爷是‘后来人’,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是吧....看来得找机会与老颜家套套关系....”
心情大好的殷清风继续观看‘他’祖先的木牌。当他仔细的看了一遍殷峤这一系的排位时,他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惑。
木牌上记载殷不害可是活了八十多岁,怎么他的后代不但早亡,子嗣还如此单薄?
这里面最高祖叫殷任,而自己在现代叫任逸。殷字的古音读为yi,殷任两个字颠倒过来和他的名字任逸读起来是一样的,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殷清风的脑子有些乱。难道是因为殷氏一脉子嗣单薄,才让自己从现代过来,再配上一大堆媳妇儿,然后让他繁衍出众多子孙的不成?
不过...有这么牛掰的家世,怎么殷元混得这么惨?而且,不是说,古人都是同族而居的吗?其他殷氏成员哪儿去了?印象里没有啊!
祖堂大门上的门联写着:源自殷水望出陈郡,任祖始兴堂出京兆
叔祖管家见殷清风驻足不前,便解释道:“我殷氏一脉,为殷商后人一支。因战乱等原因,祖堂中最早祖先为殷任。殷祖任居住于豫州陈郡,故郡望为陈郡。
及汝等曾祖殷公不害在陈朝灭亡后迁至京兆郡鄂县,所以堂号为京兆。”
殷清风之前被李世民嘲笑了两回,回去偷偷恶补了一下关于殷氏的渊源,但有很多内容他还是不知道的。
陈郡就是现代的淮阳县。古谚称: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一个家族的郡望称呼,可不是因为祖宅在那里,就可以以那里为郡望。家世没有名门望族的层次,就算对外宣称,也是没人认可。
所谓堂号,既指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孟姓的“三迁堂”寓指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指家族分支的意思。比如丘姓的“扶风堂”、“吴兴堂”、“河南堂”、“齐郡堂”等。
等殷元三父子齐集肃立后,有执事开始擂鼓,殷元上前在记录祖先名字的木牌前行初献礼然后下跪。
等殷元起来后,又开始初献香、初献酒、复位站立。然后是二献礼、下跪、二献酒、献祭品猪、鸡、鹅三牲、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复位站立。
等殷清风以为这就结束了呢,殷元又开始三献礼、下跪、三献酒、献果品、献财宝、献祭文、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复位站立。
有了之前的经验,殷清风知道应该还没完事儿。果然,殷清风看到所有的人都跪下了。他赶紧仿照着别人的动作,三跪九叩后才起立。
等殷元从木牌前回到刚才的位置站好后,所有人开始鞠躬、再鞠躬,等三鞠躬后整个祭祖的程序算是结束了。
祭祖仪式虽然繁琐,可是殷清风却喜欢这套,他认为这是中华传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正是有着这种几千年传承下来对祖先的敬仰和祭祀,才使得中华文明没有被断裂。
现代人中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属于无正府主义者,就是在四九年之后,某党人士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才照成他们无家无祖的性格。所谓的中华文明,实际上在废除古文、实行白话文开始就已经慢慢开始断裂了。
能有幸亲历这种祭祖,殷清风此时内心是很肃穆的。等其他人都离开了之后,他才敢仔细观看这里的一切。
阶梯状的石台上摆放历代祖先的木牌,正面最上一排是殷任的,下面依次是殷昱,殷敞,殷过江,殷汪,殷高明、殷高亮、殷高昌;殷高明的下一排是殷不害、殷不疑、殷不占、殷不齐、殷不佞。
殷不害的下一排是殷僧首;殷不佞的下面是殷梵童;殷僧首的下一排是:殷峬、殷峤。
看到殷清风在观看祖宗牌位,叔祖管家在旁边给他解说。
商纣王之子武庚被周武王安置在殷朝故地,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武庚被杀。周公旦把武庚的封地和转封给纣王之兄微子启并建立宋国,其中一部分殷商子孙以国为姓,是为殷氏。
汉朝初期,北地太守殷续,迁徙移居至陈郡长平,成为陈郡长平的殷氏始祖...史书上殷姓人物大多出自陈郡长平...
西晋末年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过江躲避战乱,陈郡殷氏侨居于建康城长干里,与乌衣巷的谢王为邻。
殷氏在东晋的崛起始于殷识之子殷羡、殷融兄弟。是他们两兄弟把陈郡殷氏带入了一流世家大族之列。
殷浩的妻子是陈郡袁氏,袁耽之妹。殷康妻谢僧韶,谢尚之女、殷仲堪妻琅琊王氏,王临之女、殷仲文妻谯国桓氏,桓温之女、殷景仁妻琅琊王氏,王谧之女。
宋孝武帝贵妃殷氏、宋文帝太子刘劭妃殷氏,殷淳之女、始安王刘休仁妃殷氏,殷冲之女、殷元素妻琅琊王氏,王僧朗之女、殷睿妻琅琊王氏,王奂之女、殷钧妻永兴公主,梁武帝之女。
殷浩、殷仲堪等人,擅于玄谈,精于玄学、儒学、佛学、医学,又是天师道世家。
殷清风越听心里越麻木,这踏马的台牛了吧。男的娶王、谢、袁、桓四族之女、女儿嫁入皇室...好像李世民他们家也没这么牛吧...
不过...这个永兴公主嘛....名声太臭!
那边叔祖管家还在继续讲解。
殷识的弟弟名殷褒,是殷峤的先祖。到了陈朝之后,殷识一支败落,而殷褒一支慢慢崛起。
殷不害初仕南朝梁为廷尉平,最高官职为中书郎、廷尉卿。入陈朝官拜司农卿,陈后主即位加任给事中。
殷不佞初任南朝梁尚书中兵郎,后任戎昭将军、武陵王谘议参军。承圣初年,改任武康令。后为始兴王陈伯茂的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右丞,后改为东宫通事舍人。
殷不佞的兄长不疑、不占、不齐都早死。殷不佞最小,侍奉寡嫂十分恭谨,所得俸禄,不入自己私室。他的长子殷梵童,官至尚书金部郎。
殷僧首在陈朝灭亡后,徙居关中雍州鄠县。仕隋朝,任秘书丞。
殷不害、殷英童等以书法、画艺闻名于隋。
殷不占、殷不齐二人无后、殷梵童无后,殷峤无后、叔祖管家和殷元是殷不疑后人。
殷褒这一支,从北朝开始与同住长干里的琅琊颜氏一族通婚。
颜之推的夫人、颜思鲁的夫人是殷英童的闺女、他的三子颜勤礼的夫人是殷闻礼的闺女、殷闻礼的孙女嫁颜勤礼的长子颜显甫。不过,与颜氏通婚的皆出自殷不占一脉。
颜之推初为湘东王萧绎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后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北周是出任平原太守,后为御史上士、废太子杨勇的东宫学士学士。
颜思鲁是颜之推长子,初为北齐卫府行参军,隋朝时曾任秘书省东宫学士、校书郎。现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
殷清风现在不麻木了,他是幸福的简直是快要哭了。
颜思鲁、颜勤礼、颜显甫爷仨他没啥印象,可颜之推、颜相时他知道谁啊!
琅琊颜氏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代,历代都有子弟出仕为官,家世基本就没怎么衰落过。
颜之推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留下了《颜氏家训》这部著作。
之前他篡改了《朱子家训》的时候,就在琢磨这这么能看一眼《颜氏家训》呢。现在听说老颜家和他还挂上亲戚,他能不激动吗?
虽然与颜氏结亲的是殷不占一支,但总归是亲戚嘛,总归是找到交往的借口了。
不过颜氏不与风光的殷识一脉结亲也是可以理解的。玄学?天师道?对于死忠儒学的颜氏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另外,颜相时是谁?那是十八学士之一啊!李世民刚组建天策府的时候,颜相时可是排在首位的。要不是他的健康程度一直不咋地,什么杜如晦、房玄龄、褚亮、虞世南、姚思廉...统统排后面去。
“麻蛋的,怪不得李世民嘲笑小爷呢。有这么牛掰的家族和姻亲关系,但他自己却还不知道,换谁都要狠狠的嘲讽他到哭死为止。
不过...子不教不知过吧~~~再说了,小爷是‘后来人’,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的是吧....看来得找机会与老颜家套套关系....”
心情大好的殷清风继续观看‘他’祖先的木牌。当他仔细的看了一遍殷峤这一系的排位时,他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惑。
木牌上记载殷不害可是活了八十多岁,怎么他的后代不但早亡,子嗣还如此单薄?
这里面最高祖叫殷任,而自己在现代叫任逸。殷字的古音读为yi,殷任两个字颠倒过来和他的名字任逸读起来是一样的,这里面有什么说法吗?
殷清风的脑子有些乱。难道是因为殷氏一脉子嗣单薄,才让自己从现代过来,再配上一大堆媳妇儿,然后让他繁衍出众多子孙的不成?
不过...有这么牛掰的家世,怎么殷元混得这么惨?而且,不是说,古人都是同族而居的吗?其他殷氏成员哪儿去了?印象里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