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孔仲尼 第261章 菟裘疯人院(4K4)

小说:尊师孔仲尼 作者:役智 更新时间:2024-08-10 09:07:26 源网站:顶点小说
  第261章 菟裘疯人院(4k4)

  淄水之畔,范蠡站在渡口前,望着菟裘甲士成群结队的从郊外返回,嘴里忍不住念叨着。

  “怪了……”

  范蠡此话刚出,便听见身后传来一声女子的问询。

  “哪里怪了?”

  问他话的,是个臻首娥眉,着青衣,束锦带,腰悬短剑的飒爽越女。

  这女子似乎与范蠡相熟,二人之间对话毫无拘束,女子问话,范蠡倒也不吝回答。

  他指着前方的甲士说道:“你看这群甲士,入城时未将武器包裹起来,而是全副武装进入菟裘城内,这难道还不奇怪吗?”

  越女握着剑柄走到范蠡身畔,思考了片刻,还是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

  “入城不裹兵,是代表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范蠡听到她追问,这才想起对方只不过是个这辈子头一次离开越国的小姑娘,对于诸夏礼法一窍不通,于是便笑着给她解释道。

  “按照周礼的准则,当大军入城时,要么将武器包裹起来,要么就将兵器反持,将兵刃所在的那一面对准自己,以此来向城中的民众告示:无有作乱扰民之心。

  如果是路过天子所在的京畿地区,则不止要将武器包裹起来,还要把盔甲放到布袋里,步卒需要脱下头盔,车兵则要走下战车,一起向天子所居住的城邑行礼致敬。

  当年秦晋崤之战时,秦国的军队路过洛邑就是因为礼数不周,所以王孙满才会讥讽他们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数,这样去作战一定会失败。轻狂就缺少谋略,没有礼数就不懂得谨慎。进入险境而不谨慎,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不过秦人不向天子行礼,尚且可以用秦人身居西土,国内缺少懂得礼法的人才来解释。

  可菟裘宰子身为鲁人,从小便受到周礼熏陶。后来,又拜在知礼之士孔仲尼的门下学习,成为世所称赞的贤德君子。

  鲁之君子,不可能不懂得周礼。而常胜之名将,治军不可能不严明。

  然而,这些甲士作为宰子的部曲,入城时却浑然没有收拢兵器的意思。

  看来,要么是菟裘城内发生了什么变故,要么便是鲁国国内生变,所以菟裘甲士才会衣不卸甲、手执戈矛,以应不时之需。”

  越女听完了范蠡的分析,然而却提不起多大的兴趣。

  她对于军国大事向来不甚在意,平生最喜爱的就是习练技击之术。

  倘若不是听说齐国多游侠技击之士,想要与他们比试一番,她也不会离开家乡,与范蠡一同乘船北上。

  如果是齐国国内生变,她可能还会上点心。

  但鲁国只不过是他们一行人歇脚的地方,要不是范蠡非要在这里停船,来见一见他的老朋友,说不定他们这会儿都已经进入齐国境内了。

  范蠡看她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笑着问道:“你就那么想去齐国与当地的士人比试一番?”

  越女道:“世人皆道齐有三士,单臂擒虎公孙接,致师无败田开疆,入江屠鼋古冶子。他们三人名震天下,相传都有万夫不当之勇。

  我不像范子那样饱读诗书,也不是将相之家的嫡女,所以不懂得许多道理,也做不来采桑纺织那样的活计。

  唯一能令我骄傲的,便是从小跟随师父习练的这一身剑术了。就像范子每每见到贤人,总忍不住上前与他探讨一番一样。

  我这样的武人,听见邻国出现勇武之士,纵然跋山涉水,也必须要去与他决斗比试的。”

  范蠡听到这里,讶然道:“这……原来你去齐国,是要与公孙接他们三人比试啊?”

  “范子也不认为我能战胜他们三人吗?”

  范蠡为难道:“能不能战胜先放在一边。不过,比试的前提是,他们三人尚在人世呀。他们三个尸骨已寒,伱总不能把他们从坟墓里拖出来陪你比试吧?”

  “啊?”

  越女听到这里,顿时傻眼了:“公孙接他们已经离世了?”

  范蠡微微点头:“算算时间,他们离世都有数年的时间了。不过你不知道,倒也不能怪你。毕竟我国地处偏远,消息传递的本就缓慢。

  只不过他们三人这一死,你再到齐国,可有其他比试的人选?如果没有的话……”

  越女突逢打击,精神也显得颓丧不少。

  她喃喃道:“他们三人不是正值壮年吗?为什么会突然离世呢……这……难道有人抢在我的前头,一连击败了他们三人,所以才让他们羞愤而死?”

  范蠡闻言,回想起三人的死法,不由笑道:“还真让你猜对了,的确是有人战胜了他们三人,所以他们三个才会羞愤自刎。”

  “那就好办了!”越女听到这话,眼前一亮道:“我只要去挑战击败了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的人不就行了?”

  范蠡原本正笑着呢,一听到这话,吓得差点灵魂出窍。

  他连连摆手道:“那可使不得!且不说战胜了公孙接他们的,是一位七旬长者。再说了,他战胜公孙接等人,用的也不是剑术啊!”

  “七旬长者,用的不是剑术?”越女稍一联想,猜测道:“难道他是偷袭?”

  “可不敢胡说!”

  范蠡被她弄得哭笑不得:“齐国的晏子可不会使用偷袭这样的手段,只不过他没用剑术,用的是话术而已。”

  “话术?”

  范蠡见她不明白,于是便将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事情如实告知。

  “几年前,齐侯想要铲除公孙接等人,于是晏子便入朝拜见他。

  晏子道:‘我听说圣明的君王蓄养猛士,对上要有君臣大义,对下要有长幼伦常,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军。

  国家因为他们的功劳而获利,臣民因为他们的勇气而拜服,所以国家提高他们的地位,增加他们的俸禄。

  而现在君王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大义,对下不讲长幼伦常,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军。

  这不过是祸国殃民之人罢了,不如赶快除掉他们。’

  齐侯深以为然,但又畏惧三人的勇力:“这三个人极富勇力,硬拼恐怕不能成功,暗杀恐怕也刺不中。”

  晏子说道:‘他们虽然都是勇猛善战的猛士,但却不懂得谦让的礼节,臣请以二桃杀三士。’

  于是晏子让齐侯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说:‘请三位按照功劳来决定谁应该食桃。’

  公孙接感叹道:‘晏子真是一位智者啊!他让国君计算我们的功劳,如果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无勇。

  可如果接受了桃子,人这么多,而桃子又这样少,我们还是按功劳来分配桃子吧。

  拿我来说,我公孙接曾经与野猪搏斗,又曾经战胜正在哺乳的母虎。

  像我公孙接这样的功劳,应该可以单独吃上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分享吧?’

  说完,公孙接就站起身拿起了一个桃子。

  田开疆道:‘我曾经手拿兵器冲锋陷阵,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田开疆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上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分享。’

  说完,他也起身拿起一个桃子站。

  古冶子见状十分生气,他说道:‘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大河,忽然一只癞头鼋钻出水来,一口衔住左边的的骖马,又一头钻进砥柱山前的激流当中。

  那时候,我一点儿也不会游泳,却飞身潜入水中,迎着激流向上走了百来步,顺着激流向下走了九里路,终于抓住癞头電,并且把它杀掉了。

  然后左手拉住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鼋的头颅,像白鹤一样跃出了水面。

  渡口上观看的人都惊呼:这是河伯呀!

  看清楚以后,才相信我提的是大電的头。

  像我古冶子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个桃子而不必同别人分享了吧?

  你们两位怎么不把桃子放回来呢?’

  古冶子说完就抽出宝剑,站起身来。

  公孙接、田开疆见状说道:‘我们的勇敢比不上您,功劳也及不上您,却在您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明白了道理,却依然不知惭愧地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呢?’

  于是他们两人都交出了桃子,接着刎颈自杀。

  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后悔不已,他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古冶子独自活着,这就是不仁。

  用话语去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就是不义。

  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就是不勇。

  眼看着两位勇士同为一颗桃子而结束生命,而我却活着独占两颗桃子,这难道是恰当的吗?’

  说完,古冶子也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

  景公得知消息后,便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越女听完范蠡的叙述,不止没有像范蠡预想的那样佩服晏子的计略,反倒气的连连跺脚。

  “我从前听说齐国的晏仲是位受到民众爱戴的君子,现在看来不过是个不仁的小人罢了。

  反倒是公孙接、古冶子、田开疆,三人抱志守节,重义轻死,不愧为齐之猛士。

  盛名之下,岂有怯夫?只恨此生再没有与他们比试的机会了。至于晏子,他误杀国士,怎敢妄称君子?”

  范蠡没想到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居然能把小姑娘气成这样,甚至连连为公孙接三人叫屈。

  不过这一位姑娘他也得罪不起,毕竟大王还指望着她师父帮忙练兵呢。

  因而,范蠡只能好言安慰道:“怪我没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详细。公孙接他们虽然勇力过人,也为国家立过大功。

  但他们三人却仗着自己的功劳,朋比为党,横行乡里,嚣张跋扈。晏子向来体恤民情,主张节省民力,行宽政安抚百姓,他以二桃杀三士,也算是为民除害了。”

  越女听了这话,连连摇头道:“既然是为民除害,那又何必用桃子来做戏呢?以公孙接他们三人的气节,就算齐侯当面向他们提出,难道他们会不承认自身的罪责吗?”

  范蠡本想反驳她,可稍一回想,虽然他不认同越女的观点,但以二桃杀三士中公孙接三人的表现来看,倒也算是坚持了作为士人的操守。

  晏子以言诛心,从积极方面来看,是兵不血刃的为齐侯和齐国百姓除去了三个居功自傲的莽夫。

  直到最后,既没有对三人使用任何刑罚,也没有牵连他们的家人眷属,还使得他们保全了勇武的名声,算是留了一些体面。

  但从消极方面来看,这是以诈欺手段杀戮国家功臣,也是利用三人坚守士人品格的特点,虽然杀掉了他们三人,但却名不正言不顺。

  而公孙接最开始的那一番话,也说明了他早就看出了晏子的意图。

  齐侯赐他们两个桃子,与赐长剑令他们自刎,二者在本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而三人痛痛快快赴死,则愈发显得三人行事磊落,而晏子工于心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越女对晏子意见这么大,倒也不是不可以理解。

  范蠡从前没有发现这些,是因为他一直是以谋臣的角度看问题。

  听故事时,代入的,向来也是晏子的视角,所以才会觉得问题不大。

  而今天他头一次像是越女那样代入了三士的角度,这才感觉公孙接等人的心里有多苦。

  齐侯赐桃,就代表已经打定了主意要他们的命,是先礼后兵。

  如果他们识相的自刎,那还可以留个体面。

  如果不识相的,给你桃子你不吃,那以后指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范蠡想到这里,忽然觉得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骤然变得有趣了起来。

  但对于此事的评价,范蠡却又觉得不大好琢磨了。

  一时之间,范蠡面对越女的质问,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思来想去,范蠡觉得自己这个常年在经济口做事的越国小臣,还是不要妄自评价司法口的问题。

  再说了,菟裘当地不就有一位曾经与晏子见过面的‘懂王’吗?

  何不去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菟裘宰子呢?

  但越女显然没有范蠡那么纠结于评价晏子,比起批评晏子,她更伤心于失去了北上齐国的意义。

  “如今齐国三士,那我这一身剑术不是白练了吗?”

  范蠡正想宽慰她几句,只是还不等他开口,便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温厚的问询。

  “难道学了剑术,就一定要去与别人比试吗?难道阅读诗书,就一定要治国安民吗?习武的目的,就是必须为了争斗?还是说学习的目的,就必须是为了出仕呢?”

  女子听到这段话,眉头一蹙,她看着从船上缓缓走下的素衣白冠的青年,只觉得这人真是讨厌。

  在船上的这小半个月里,她忍这家伙已经很久了。

  一不会冶炼铸造,二不懂剑术射御。

  除了每天发表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三不五时的惹人生气以外,什么用处都没有。

  也不知道范子到底是瞧上他哪一点了,居然还把这人奉为上宾。

  不就是读过一些书,会说雅言吗?

  有什么了不起的?!

  齐鲁地方、诸夏各国,读过书、懂雅言的人多了去了,也没见到有谁像他这么狂妄的。

  习武不是为了杀敌,难道是为了讲理?

  读书不是为了治国,难道是为了高兴?

  什么人啊,这是?

  越女本想开口骂他两句,但又觉得当着大家伙的面实在失礼,于是只得翻了个白眼,扭过头去不再理他。

  而范蠡则拱手行礼,面带微笑地问道:“长卢子,菟裘到了。”

  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求票的……

  投给我也好,送给我也好,还是喜欢上那家伙也好。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第一次有了喜欢的月票,有了能做一辈子朋友的月票。

  两件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

  而这两份快乐,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

  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幸福的时间……

  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节选自《宰予日记》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尊师孔仲尼,尊师孔仲尼最新章节,尊师孔仲尼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