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大明也建国了五年了。
这五年的时间,草根皇帝朱元璋基本算是稳固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偏偏最尴尬的是,他对北方的控制还是比较薄弱,不是军事上的薄弱,而是行政上的薄弱。
比如基层官员,本来异地做官,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但是蒙元却是打破了这一个惯例,大汉子民当官,很少有人能做到主官的,最多就是副手,或者就是只有虚职没有实权的摆设。
而人分四等,江南的汉人更是金字塔地基下面的碎石块。所以百余年来,江南人能做到主官的人,基本上是屈指可数,再往前追溯,北南两宋自唐之后,就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可能是由于面子问题,北方更是被江南的读书人形容成虎狼之地,苦寒之所。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真的。
所以,如此情况之下,江南愿意来北方做官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有的人为了避免来北方做官,不惜使出百般手段,就比如湖南那个被推出来准备接替唐门职务的书生,就不惜以摔断腿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仕途,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北平怀柔来做个下县的知县。
的确很尴尬,而大明王朝几乎所有的大佬们又不愿意破坏异地做官的传统,首先是的确不放心北方人治理北方人,蒙元的残余还是很肆虐,万一有个勾结,那就会给一州一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带来灾难。
其次,由于大明刚刚开国不过五年的时间,科举也只是在洪武三年举行过一次,那时打乱方平,人心不稳,自然也没有多少可用之才,而科举三年一次,下次要等到明年才开始举行,首次科举所取距离空闲的职位还有很多,哪里还顾得上北方这些苦寒之地。
去年底,也就是洪武四年十二月,据吏部统计奏报天下府州县及官员数额:府一百四十一,官八百八十;州一百九十二,官五百七十二;县一千零一十三,官三千零四十一。通计府州县一千三百四十六,官四千四百九十三。
偌大的大明王朝,只有不到五千人的官员,而且还处处缺口,也是南京暂时忽略北方的原因之一。
如今北平府的官员倒是一个不缺,毕竟是一府之地,但是属于北平下面的州县,官员是七零八落,总是有若干缺口在那里面。
这些话,都是坐在他后面那辆马车上的年轻人,间接或者直接对庞煌说的。
说的是那么的漫不经心,很随意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方正的气味,就像庞煌中学的政治老师一样,永远的不拘言笑,永远的一本正经。
这个年轻人叫做刘孟藻,看上去是大有来头的人物,但是打破脑袋,庞煌也想不出自己所熟知的历史中,有过这么一号人物。
费劲心思之后,只好把他看成是民间里的奇人了。
不过这个才二十多岁,比蓝玉还要年轻的人,却获得了蓝玉、唐门等人打心里的尊重,刘孟藻是庞煌在蓝玉府上见到的。
当唐门说个开头,而接下来由庞煌描述细节的时候,那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就开始注意庞煌的言行。
还有对整个保安团的行为分析,他提了很多种问题,火器制造,他关注的也很多,最后,用庞煌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刘孟藻竟然根基他的描述,提出了很多极为符合大明当时国情的问题。
一时间,庞煌差点没有措手不及,但毕竟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人,面对刘孟藻的提问,他也算是笼统的做了回答。
庞煌心惊胆战的回答问题,但是别人却是以为他留了一手,总是让人觉得是那么的高深莫测。
比如刘孟藻问,所谓团的编制,是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
庞煌可不知道,朱元璋为了区分和蒙元的关系,一般律法、军制、官职、zhongyāng的三省六部等,都是参考宋制,有相当一部分参考汉制和唐制,以显示自己的大汉正统。
而刘孟藻所问的隋制和唐制所谓“团”的编制,其实早就存在,隋朝军队出征时,以100人为队,步兵20队为团,骑兵10队为团。唐朝府兵每团300人。
而庞煌这个半吊子的历史迷,居然以为“团”这个编制来自于前世由外国引进的编制称谓。就被问的措手不及,他哪里知道什么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
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多做犹豫,不然会打击众人支持的信心,于是心一横,就把他所理解的编制说了一遍。
十人成班、三班一排、三排一连、三连一营、三营一团的这种编制说了出来,三三之说,彻底镇住了当时的人。也幸亏庞煌没有继续说三团一师、三师一军等等,否则真的有人以为他要造反了。
至于好处,庞煌真的是不知道了,只有谦虚的说,保安团毕竟要区别于正规的大明军队,不敢逾越,而且三三进制,有利于火器更大的施展威力等等来遮掩过去,但是却引起了刘孟藻的深思,看他那个表情,仿佛对于军事真的很有研究一般。
半瓶子醋遇到了专业人士,这种事情,庞煌在前世做业务的时候遇到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要镇静,在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和点头的频率,那样就会少了许多露出马脚的机会。
而针对火器的看法,庞煌却是滔滔不绝,本来就是半个军事迷,虽然对于前世枪支的细节构造不是很了解,但是经过和柳若秋等人的讨论,面对着青铜火铳和大明的各种火器,却是朗朗上口,至于火器间的配合作战,针对骑兵作战的部分方法,更是说的在大明所向无敌。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交流,那位叫做刘孟藻的年轻人和蓝玉两人进了另外一间房子,商议了一会后,蓝玉就问唐门,县学里面的教谕是不是有缺?(洪武二年定,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生员二十人。以礼、乐、shè、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
唐门却是知道机不可失的道理,而且县学在清华义学的陪衬下,基本上已经陷入了停滞状态,只有些许有钱的人家,不屑于和穷苦的孩子一起读书,而且他们也不在乎那点学费,还在那里支撑着。
这些事情,现在还不好对上级说清,虽然蓝玉只是军方的官员,但是他身边这位,则是一位有来头的人物,于是唐门摇头,成县学人满,但是如今县丞一职,倒是因为前任县丞有贪污之嫌,马上就有了缺口,而他也正准备向知府大人报备要人了。
蓝玉有些为难,看了看哪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得到同意后,就决定了下来,说道:“我给你们推荐一位县丞,这位刘公子,才高八斗,我会向北平行省参政知事,也就是淮安侯华大人打个招呼,就派往你处吧!”
蓝玉本来就是一个骄傲的人物,北平虽然有各级主官,但是实际上仍然在军队的控制之下。
而武德卫指挥使孙恪,乃是徐达的老部下孙兴祖之子,比蓝玉年龄还小的孙恪不过是靠父亲为国捐躯换来的职位,一向被蓝玉所瞧不起,而实际北平说话最有权威的人,是淮安侯华云龙,却是蓝玉的定远老乡,一向以叔侄称之。
所以蓝玉既然拍板,那么这件事,基本上就已经算是定了下来,而本是前来帮忙的刘孟藻,却成了怀柔县的县丞,只等着北平想京师吏部报备一下,然后再向相关的人解释一下,比如刘孟藻的父亲,比如皇上等等。
正好徐达现在京师,不过是一封信的事情,蓝玉很相信。
唐门是目瞪口呆,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他听蓝玉问教谕是否出缺,只是想着蓝玉会看在老乡的份上,给他一个帮手,却是万万没有想到是刘孟藻去怀柔。
说一句实话,刘孟藻去,他唐门把署理知县的位置让出来也愿意啊!
不是知县的位置,不知道北平府受到谁的指示,已经报请吏部,唐门的署理知县,前面的署理两个字已经去掉了。
深深的惊讶,加上稍许失落,但是想到这个公子的身份,肯定也不可能在北平长久的待下去,但也奇怪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公子。
唐门很看得开,想不通的事情就不去想,能和这个刘公子多相处一天,说不定就能多得点好处,因为刘孟藻的父亲,可是半仙式的人物啊。
所以,他也不管庞煌心中的疑问,直接交代一下,第二天就赶回了北平。
而庞煌又在北平呆了几天,主要是为了招募各方面的人才,大明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市场。而人口买卖这种事,在大明初期虽然隐形的存在,但绝对不是庞煌想要的,而且他想要也找不到具体的地点。
好在这次蓝玉再次给了他一定的帮助,这次徐达征伐残元,虽然是个不胜不负的平局,但是还是俘虏了大量的残元余部,而且在行军的过程中,胁裹了许多小部落以及商人,按照惯例,这些都算是缴获和俘虏的范畴,有朝廷处置,但是蓝玉既然发话,庞煌从中挑选些许人还是可以的,只要交纳一定的赎金就可以了。
可能是看在刘孟藻的面子上,蓝玉又给了他们几十匹残废的马,十数辆双轮马车作为回怀柔的脚力,这次庞煌的北平之行,花费了很少的钱,却是收获颇丰。
这五年的时间,草根皇帝朱元璋基本算是稳固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偏偏最尴尬的是,他对北方的控制还是比较薄弱,不是军事上的薄弱,而是行政上的薄弱。
比如基层官员,本来异地做官,成了历朝历代的惯例,但是蒙元却是打破了这一个惯例,大汉子民当官,很少有人能做到主官的,最多就是副手,或者就是只有虚职没有实权的摆设。
而人分四等,江南的汉人更是金字塔地基下面的碎石块。所以百余年来,江南人能做到主官的人,基本上是屈指可数,再往前追溯,北南两宋自唐之后,就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可能是由于面子问题,北方更是被江南的读书人形容成虎狼之地,苦寒之所。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真的。
所以,如此情况之下,江南愿意来北方做官的,更是寥寥无几,甚至有的人为了避免来北方做官,不惜使出百般手段,就比如湖南那个被推出来准备接替唐门职务的书生,就不惜以摔断腿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仕途,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北平怀柔来做个下县的知县。
的确很尴尬,而大明王朝几乎所有的大佬们又不愿意破坏异地做官的传统,首先是的确不放心北方人治理北方人,蒙元的残余还是很肆虐,万一有个勾结,那就会给一州一县甚至更大的范围带来灾难。
其次,由于大明刚刚开国不过五年的时间,科举也只是在洪武三年举行过一次,那时打乱方平,人心不稳,自然也没有多少可用之才,而科举三年一次,下次要等到明年才开始举行,首次科举所取距离空闲的职位还有很多,哪里还顾得上北方这些苦寒之地。
去年底,也就是洪武四年十二月,据吏部统计奏报天下府州县及官员数额:府一百四十一,官八百八十;州一百九十二,官五百七十二;县一千零一十三,官三千零四十一。通计府州县一千三百四十六,官四千四百九十三。
偌大的大明王朝,只有不到五千人的官员,而且还处处缺口,也是南京暂时忽略北方的原因之一。
如今北平府的官员倒是一个不缺,毕竟是一府之地,但是属于北平下面的州县,官员是七零八落,总是有若干缺口在那里面。
这些话,都是坐在他后面那辆马车上的年轻人,间接或者直接对庞煌说的。
说的是那么的漫不经心,很随意的样子,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股方正的气味,就像庞煌中学的政治老师一样,永远的不拘言笑,永远的一本正经。
这个年轻人叫做刘孟藻,看上去是大有来头的人物,但是打破脑袋,庞煌也想不出自己所熟知的历史中,有过这么一号人物。
费劲心思之后,只好把他看成是民间里的奇人了。
不过这个才二十多岁,比蓝玉还要年轻的人,却获得了蓝玉、唐门等人打心里的尊重,刘孟藻是庞煌在蓝玉府上见到的。
当唐门说个开头,而接下来由庞煌描述细节的时候,那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就开始注意庞煌的言行。
还有对整个保安团的行为分析,他提了很多种问题,火器制造,他关注的也很多,最后,用庞煌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个刘孟藻竟然根基他的描述,提出了很多极为符合大明当时国情的问题。
一时间,庞煌差点没有措手不及,但毕竟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人,面对刘孟藻的提问,他也算是笼统的做了回答。
庞煌心惊胆战的回答问题,但是别人却是以为他留了一手,总是让人觉得是那么的高深莫测。
比如刘孟藻问,所谓团的编制,是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
庞煌可不知道,朱元璋为了区分和蒙元的关系,一般律法、军制、官职、zhongyāng的三省六部等,都是参考宋制,有相当一部分参考汉制和唐制,以显示自己的大汉正统。
而刘孟藻所问的隋制和唐制所谓“团”的编制,其实早就存在,隋朝军队出征时,以100人为队,步兵20队为团,骑兵10队为团。唐朝府兵每团300人。
而庞煌这个半吊子的历史迷,居然以为“团”这个编制来自于前世由外国引进的编制称谓。就被问的措手不及,他哪里知道什么沿袭隋制,还是沿袭唐制?
在众人面前,又不好多做犹豫,不然会打击众人支持的信心,于是心一横,就把他所理解的编制说了一遍。
十人成班、三班一排、三排一连、三连一营、三营一团的这种编制说了出来,三三之说,彻底镇住了当时的人。也幸亏庞煌没有继续说三团一师、三师一军等等,否则真的有人以为他要造反了。
至于好处,庞煌真的是不知道了,只有谦虚的说,保安团毕竟要区别于正规的大明军队,不敢逾越,而且三三进制,有利于火器更大的施展威力等等来遮掩过去,但是却引起了刘孟藻的深思,看他那个表情,仿佛对于军事真的很有研究一般。
半瓶子醋遇到了专业人士,这种事情,庞煌在前世做业务的时候遇到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要镇静,在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笑和点头的频率,那样就会少了许多露出马脚的机会。
而针对火器的看法,庞煌却是滔滔不绝,本来就是半个军事迷,虽然对于前世枪支的细节构造不是很了解,但是经过和柳若秋等人的讨论,面对着青铜火铳和大明的各种火器,却是朗朗上口,至于火器间的配合作战,针对骑兵作战的部分方法,更是说的在大明所向无敌。
经过近两个时辰的交流,那位叫做刘孟藻的年轻人和蓝玉两人进了另外一间房子,商议了一会后,蓝玉就问唐门,县学里面的教谕是不是有缺?(洪武二年定,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生员二十人。以礼、乐、shè、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
唐门却是知道机不可失的道理,而且县学在清华义学的陪衬下,基本上已经陷入了停滞状态,只有些许有钱的人家,不屑于和穷苦的孩子一起读书,而且他们也不在乎那点学费,还在那里支撑着。
这些事情,现在还不好对上级说清,虽然蓝玉只是军方的官员,但是他身边这位,则是一位有来头的人物,于是唐门摇头,成县学人满,但是如今县丞一职,倒是因为前任县丞有贪污之嫌,马上就有了缺口,而他也正准备向知府大人报备要人了。
蓝玉有些为难,看了看哪个叫刘孟藻的年轻人,得到同意后,就决定了下来,说道:“我给你们推荐一位县丞,这位刘公子,才高八斗,我会向北平行省参政知事,也就是淮安侯华大人打个招呼,就派往你处吧!”
蓝玉本来就是一个骄傲的人物,北平虽然有各级主官,但是实际上仍然在军队的控制之下。
而武德卫指挥使孙恪,乃是徐达的老部下孙兴祖之子,比蓝玉年龄还小的孙恪不过是靠父亲为国捐躯换来的职位,一向被蓝玉所瞧不起,而实际北平说话最有权威的人,是淮安侯华云龙,却是蓝玉的定远老乡,一向以叔侄称之。
所以蓝玉既然拍板,那么这件事,基本上就已经算是定了下来,而本是前来帮忙的刘孟藻,却成了怀柔县的县丞,只等着北平想京师吏部报备一下,然后再向相关的人解释一下,比如刘孟藻的父亲,比如皇上等等。
正好徐达现在京师,不过是一封信的事情,蓝玉很相信。
唐门是目瞪口呆,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他听蓝玉问教谕是否出缺,只是想着蓝玉会看在老乡的份上,给他一个帮手,却是万万没有想到是刘孟藻去怀柔。
说一句实话,刘孟藻去,他唐门把署理知县的位置让出来也愿意啊!
不是知县的位置,不知道北平府受到谁的指示,已经报请吏部,唐门的署理知县,前面的署理两个字已经去掉了。
深深的惊讶,加上稍许失落,但是想到这个公子的身份,肯定也不可能在北平长久的待下去,但也奇怪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公子。
唐门很看得开,想不通的事情就不去想,能和这个刘公子多相处一天,说不定就能多得点好处,因为刘孟藻的父亲,可是半仙式的人物啊。
所以,他也不管庞煌心中的疑问,直接交代一下,第二天就赶回了北平。
而庞煌又在北平呆了几天,主要是为了招募各方面的人才,大明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市场。而人口买卖这种事,在大明初期虽然隐形的存在,但绝对不是庞煌想要的,而且他想要也找不到具体的地点。
好在这次蓝玉再次给了他一定的帮助,这次徐达征伐残元,虽然是个不胜不负的平局,但是还是俘虏了大量的残元余部,而且在行军的过程中,胁裹了许多小部落以及商人,按照惯例,这些都算是缴获和俘虏的范畴,有朝廷处置,但是蓝玉既然发话,庞煌从中挑选些许人还是可以的,只要交纳一定的赎金就可以了。
可能是看在刘孟藻的面子上,蓝玉又给了他们几十匹残废的马,十数辆双轮马车作为回怀柔的脚力,这次庞煌的北平之行,花费了很少的钱,却是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