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江转身快步走进屋内,不一会儿,双手稳稳地扛着一杆大秤走了出来。

  那秤杆看起来有些年头了,被磨得光滑发亮,秤砣在他手中晃荡着,发出清脆的碰撞声。“来,咱这就开始称柴火。”

  他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开始搬运柴火准备称重。

  可谁都明白,林宇和王大春一冬天需要3-5吨柴火来熬过漫长寒冬,要是一捆一捆全称重,非得把人累垮不可。

  于是,他们默契地决定先称一车柴火的重量。

  众人齐心协力,将柴火一捆一捆地码放到车上,直到堆得满满当当。经过一番称量,这一车柴火大概有800 斤。

  简单一算,要拉够过冬的柴火,大概还需要拉7 -10车。

  刚把这一车柴火装完,天空中就飘起了细细的雨丝,打在人的脸上,带来丝丝凉意。

  王玉芬抬眼望着天空,神色有些担忧,赶忙说道:“这雨看着一会儿就得下大,咱要不要找些东西把柴火都盖起来?”

  杨友江听后,笑着摇了摇头,解释道:“妹子,这时候砍下来的柴火本身就是湿柴,被这点雨淋一下没啥大不了的,没必要遮盖。”

  话音刚落,杨友江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一拍脑门说:“对了,你们买这些湿柴回去,生火可费劲了。要不我给你们带些干柴回去,引火方便。”

  林宇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忙说道:“那可太好了,大叔。干柴容易点燃,在灶坑里冒烟还少。不过,大叔,你们家还有干柴呢?我们来好几天咋没看见?”

  杨友江呵呵一笑,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有,哪一年我准备的柴火都不少。跟我来。”

  说着,杨友江大步朝着后院走去,林宇、王大春和王玉芬赶忙跟在后面。

  后院的墙根沿着山坡,上面堆放着一大堆的柴火,上面用秸秆遮盖得严严实实,几根粗壮的大木头稳稳地压在上面,以防秸秆被风吹走。还有一些爬藤类植物,沿着柴火垛爬的老高,隐约间能看见几个红丹丹的果实,也不知道是什么。

  “这些都是没剁的,厦子里还有剁完的。”杨友江一边介绍,一边又领着大家来到了厦子。

  推开门,只见厦子里沿着墙根,剁好的柴火摆放得整整齐齐,码放的老高。

  杨友江笑着说:“你们要什么样的都行,尽管挑。”

  看到这一幕,王大春忍不住张大了嘴,由衷地赞叹道:“大叔,你可真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男人。”

  杨友江听了,笑得更灿烂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呵呵一笑说道:“哪有,就是一个人闲不住,每天这捅咕,那转悠转悠,有活就干,不然也闷的扛不住。”

  看到杨友江家里堆放得满满当当的柴火,林宇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靠山吃山,这话一点不假,只要人不偷懒,这吃穿用度基本就不用发愁。

  林宇转身,对杨友江说道:“大叔,你这干柴可帮了大忙了,你看这干柴怎么卖,我买一些。”

  杨友江摆了摆手,豪爽地说:“买啥买,这能值几个钱,你们拿去用就是,算我送的。”

  林宇连忙拒绝:“大叔,那可不行,你这也是辛苦积攒下来的,哪能白拿。”

  这时,王玉芬也在一旁说道:“老杨大哥,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这柴火你准备得也不容易,我们不能坏了规矩,该给钱就得给钱。”

  杨友江拗不过他们,只好说:“那行,你们看着给点就行,都是实在人,也别太客气。”

  经过一番商量,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

  不知不觉间,外面的雨已经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砸在地面上,溅起层层水花。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这样的天气显然不适合赶路。

  于是,林宇他们决定在杨友江家留宿一晚,等第二天再离开。

  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空气格外清新。

  林宇和王大春坐在马车头,手里握着缰绳,精神抖擞。王玉芬则带着两个孩子坐在堆满的额柴火上,满心欢喜。

  离开家好几天,终于要回去了。

  另外,他们还把杀了的野猪肉带了一部分回来,有了这些物资,今年一定能过个好年。

  一场秋雨一场凉,马车缓缓前行,路上的风带着丝丝寒意。

  王玉芬突然想起什么,赶忙提醒王大春:“大春啊,你咋没跟杨友江大哥买张皮子呢?这事儿怎么给忘了。”

  林宇听了,顿时笑了起来:“妈,别担心,咱这柴火还得拉好几天呢,一会儿大春哥跟我回来,再买也来得及。”

  王玉芬点了点头,叮嘱道:“那行,可一定要记住了,你看这天气说变就变,估计下次再来,就得下雪了。”

  阳光正好,林宇一家拉着满满一车柴火回到了渔村。

  车轮碾过村里的土路,发出 “嘎吱嘎吱” 的声响,瞬间吸引了不少村民们的注意。

  正在门口晒太阳的大爷大妈们纷纷站起身,手搭凉棚,好奇地张望着;几个在路边玩耍的孩子,像撒欢的小鹿一般,叫嚷着 “高头大马”之类的话,率先围了过来。

  李大爷拄着拐杖,轻轻叹了口气,说道:“这孩子,和他爹年轻的时候一个样,干啥都踏实,有股子拼劲。”

  “是啊,他爹林翔要是还在,得多骄傲啊。”

  回到家,刚一进院子,林宇和王大春就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

  他们在院子里靠墙根的位置,找了一块宽敞又不碍事的地方,准备卸柴火。

  林宇站在马车上,双手紧紧抓住一捆柴火,用力一甩,稳稳地将柴火递给站在车下的王大春。王大春双手接住,胳膊一使劲,扛在肩头,迈着大步走向墙角,小心翼翼地将柴火放下,接着又快步返回,准备迎接下一捆。

  两人配合默契,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墙角就堆起了一小堆柴火。

  “大春哥,不用码放的那么整齐,这些柴火都得剁。”见王大春像模像样,想要跟杨友江一样码柴火垛,林宇赶紧提。

  “哎呦,瞧我这脑袋。”王大春一拍脑门。

  与此同时,王玉芬带着两个孩子,一趟趟地将从杨友江那带回来的野猪肉和其他东西搬进屋里。

  孩子们兴奋地跑前跑后,小小的身影在院子和屋子之间穿梭,嘴里还不时嚷嚷着:“妈妈,这个好重呀!”“我来帮你拿这个!”

  就在林宇和王大春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村长罗全抽着烟袋,慢悠悠地走进了院子。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中山装,头上戴着一顶旧毡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

  “大春,小宇,去买柴火了?”

  一看到是村长,林宇连忙停下手中的动作,笑着打招呼:“村长爷爷,您来啦!快屋里坐!”

  说着,他伸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珠。

  王大春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柴火,憨厚地笑着说:“村长,啥风把您给吹来了!”

  村长罗全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不进屋啦,看你们忙得正起劲儿呢,另外我也有事儿跟你们说。”

  说着,他吸了一口烟袋,吐出一个淡淡的烟圈。

  “啥事儿,村长爷爷,你说!”

  村长罗全清了清嗓子,神色认真地看向林宇:“小宇呀,眼瞅着入冬了,又到了咱们捕捞小黄花鱼的黄金季节。咱村一直都有这个时候大型协作出海捕捞的传统。你也知道,以前,都是你父亲林翔带队,他经验丰富,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后来他走了,就由你二叔林强带队。不过这两年,大伙也都跟着你二叔,实在没有什么好收成。不今年,村里商量了一下,想让你带队,你愿意不?对这事儿有信心不?”

  林宇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紧接着又陷入了思索。

  片刻后,他坐直身子,目光坚定地说道:“村长爷爷,说实话,我有信心能把这事儿干好!”

  话锋一转,林宇的眉头微微皱起,脸上露出一丝担忧:“只是,我有点担心二叔。以前都是他带队,我突然接手,他心里肯定不痛快。”

  王玉芬一直静静地听着,此刻,她忍不住开了口:“三叔,小宇说的没错,他还小,出海经验和村里的老渔民比起来,还是差了些火候。我就怕那些老渔民不服他,到时候在海上出点啥岔子,可咋整啊。”

  王大春一听,立刻坐不住了,大声说道:“师娘,我可不这么看!小宇这小子有多机灵,大伙都看在眼里。自从他出海捕鱼,哪次不是收获满满?每次都能捕到大鱼,这本事可不是谁都有的!我相信他,这次带队肯定行!”

  “正所谓能者多劳嘛!”

  “再说了,二叔他要有本事,也不会这两年出海都捕捉不到黄花鱼,他有啥好心里不痛快的?”

  村长罗全吧嗒吧嗒的抽了两口烟,点了点头说道:“大春说的没错,能者多劳。你小子得能力我一直看在眼里,我有预感,要是让你带队,肯定能有大收获。”

  “至于你二叔,你不用担心这个,我去跟他说。你是守护老龟守护的人,由你带队,谁敢不服?”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最新章节,重回80:从渔村赶海到纵横大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