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直到吃午饭的时候,杨昆一直在反复考虑,如何说服母亲,尽快把房子盖起来。
不只为了十几年后暴涨的房价和租金,也因为这是父亲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产。
再有就是,北方6月的天气已经相当炎热,两家人挤在巴掌大的小院里,二叔家女孩子多,农村人在更衣、洗漱等细节方面又不太注意,进进出出的太不方便。
对坐无言地吃完饭,放下碗,杨昆刚叫了声妈,刘素芬也同时开了口:“小昆……”
杨昆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妈你说。”
刘素芬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把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前院的王奶奶替我找了个活儿干,在百货大楼底下看自行车,明天开始,轮流看半天。”
杨昆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看自行车倒不算什么太累的差事,在医院、商场门口等人流多的地方,搬把板凳坐着,挂挂车牌,收收费,收入虽然不高,但就当下的县城来看,这恐怕是母亲这种身无一技之长的家庭妇女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工作了。
脑子里已经有了短期规划的他并没有马上否定母亲的打算,毕竟在她的眼里,他还只是个16岁的孩子,而不是心理年龄和她相差无几、阅历更是远在她之上的成年人。
他看着母亲的眼睛问:“那……房子的事?”
刘素芬语气平淡地答了句:“先不盖了。”
杨昆问为什么。
她反问道:“怎么盖、找谁盖、钱从哪来?”
刘素芬看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也很实际。
男人刚走,家里少了主心骨,还落下不少饥荒,给男人治病、治丧剩下的那点钱,和办丧事收的礼金加一起,连盖层平房的物料都买不齐,何况还欠着工程队的工钱?
就算老刘看在远房亲戚的份上能宽限一些时日,他也决计不肯再往里面垫施工费。
另找别的工程队?
更是指望不上,县城就这么大点地方,随便一打听,自家的窘境根本瞒不住任何人,没有工钱可拿的活儿谁会接?
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她意识不到眼下还是荒凉一片的环城路以东存在着多么大的商机,和何等巨大的升值空间。
但有人能意识到。
正当杨昆准备一一解答母亲的疑问的时候,他的话又一次被打断了。
家里来了客人,是杨昆的本家,论辈份,他得管来人叫伯父。
母亲的小本子上就有这位本家的名字。
他的来意很简单,有人看中了杨家那块地基,也知道他们家最近过得有些困难,愿意出5000元求购,但没透露对方是谁。
5000元,在万元户还属于稀有动物的北方小县城,相当有说服力。
但还不足以说服刘素芬。
虽然碍于情面,她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绝对方,只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言下的婉拒之意却是显而易见。
反正只是过来传句话,对于她的表态,杨昆的这位本家伯父并不着恼,也没多劝,只是安慰了几句就起身告辞。
没资格插话的杨昆这才松了口气。
然后他意识到这是件好事。
有人想买,说明这块地基有价值。
相比他事先准备好的理由,周边环境、地理位置、购买能力、增值前景等偏于概念化、不够直观的因素,反而更有说服力。
听完他的话,刘素芬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中。
她虽只是个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见过太多世面的农村妇女,却也懂得待价而沽的道理。
按她本来的想法,地基不是不能卖,只要价钱合适,合适到足以还清半年多来欠下的债务,并让她们母子三人已经开始变得拮据的生活变得稍微宽裕一些。
她不认为单凭自己一介女流就能还清这些债务,再把房子盖起来。
但杨昆描绘的前景使她觉得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虽然儿子的话并没能使她完全信服,她还是开口问道:“那,老刘那边怎么办?”
杨昆握住母亲的手,在她手背上轻轻拍了拍,“我来想办法。”
顶着酷热的日头和炙人的高温,他骑着那辆叮当乱响的破自行车在县城转了一下午,分别跑了趟物资局、水泥厂、砖厂和沙厂,大致打听了一下钢筋、水泥、砖瓦、砂石等建材的价格,最后又去了趟农行。
入夜之后,杨昆躺在自己那间巴掌大的小屋里,辗转反侧地想着心事。
第二天中午,包工头刘全保如期而至。
这次接待他的是杨昆,刘素芬在旁边一言不发。
“房子肯定要盖,工钱也不会欠你一分。”杨昆开门见山地表明了立场,言下之意,想要工钱,可以,提前预支,没门。
盖?
什么时候盖,拿什么盖?
刘全保暗自晒笑一声,缓兵之计、推拖之辞。
考虑到对方孤儿寡母的,他不好直接表现出来,只是委婉地问道:“啥时候备料?我好提前安排工期。”
杨昆面露苦笑,“总得把家里的事先处理完。”
刘全保自觉看穿了对方的打算,也笑了,“那行,我就再等三五天,不过今儿个是不是先把年前的账结一下?”
杨昆拿出昨天找到的父亲和刘全保签好的协议,“字据上写得清清楚楚,包工不包料,工程款等交工时一并结算,刘叔你现在就要预支一部分,不太合适吧?”
刘全保脸上的笑意立刻就消失了。
看在亲戚的份上,他也是出于好意,不想从中赚取物料的差价,另外当时手头也确实不太宽裕,才立了这样的字据,没想到却成了杨昆拖延的借口。
但他随即就找到了反击的理由。
“话是这么说不假,可自打你爸一病,这活儿一拖就是大半年,本来工程就不大,才打了个根基,总共也没几个钱,小昆,你要手头宽裕的话,是不是先把这部分结了,我和手底下的工人们也得吃饭不是?”
话是冲杨昆说的,刘全保的眼睛却在看着刘素芬,他不认为一个十六、七的半大孩子能做多大的主。
刘素芬事先得了儿子的叮嘱,只是静静地听着,不表态。
杨昆把协议放到桌上,右手食指有节奏地敲着那张薄薄的信纸,没有正面回应刘全保的要求,拒绝的意思显而易见。
刘全保被他看得怒气渐生,懒得再兜圈子,“那行,一块结就一块结,不过叔得跟你提个醒,盖楼房跟平房可不一样,光工钱就要多出一倍还不止……”
杨昆掏出一张巴掌宽的纸片,轻轻放在他面前。
刘全保停住话头,随意扫了一眼。
是一张农行的定期存单。
他的眼睛顿时睁大了,拿起来仔细地看了看金额,数目不小,却是不零不整的,连几角几分都有。
捏着存单,他疑惑地问:“这是……”
“我爸三年前存的定期。”杨昆脸不变色心不跳地扯着编织好的谎言,“够不够你的工钱?”
“够是够,不过……”剩下的话刘全保没好意思直接问出来,既然有这笔存款,为什么当初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给你爸看病?
能猜到他的疑惑,杨昆进一步解释道:“本来去年9月份到期,不过当时我爸刚入院,家里一忙乱起来,就忘了这档子事,等后来要用钱时,已经过了俩月,银行直接连本带利给转成了一年定期。”
感谢农行,现在定期存款到期不取会默认自动转存为定期,而不是像2010年以后那样转为活期。
话说杨昆本来是打算拿家里的旧存折做下手脚的,不过昨天打听到的信息使他临时改变了主意,至于这张新鲜出炉不到12个小时的假存单,对于曾经当过一年半假证贩子的他来说,无论是仿冒字迹、签名还是用萝卜刻俩章,一点难度没有。
对于自己的造假水平,杨昆相当自信,除非老刘拿这张存单去银行验证,否则以他的见识,绝对分辨不出真伪来。
以杨昆在社会底层混迹多年的经验,想糊弄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包工头还不是手到擒来?
“哦……”刘全保恍然点头,干笑了两声,“这就好,这就好。”
眼珠子一转,又问:“小昆你打算啥时候去银行取钱?现在这世道不怎么太平,好几千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要不叔陪你一块去?”
干了半辈子包工头的他心思通透得很,对杨昆的话,他只信了一半,不亲眼见到钱总是不放心。
杨昆在肚子里骂了声老狐狸,面不改色地答道:“我昨天就去银行问过了,存单是我爸的名字,没有派出所开具的死亡证明,就是拿着他的身份证也不能取,再说还有几个月才到期,现在取出来,利息亏得太多。”
不只为了十几年后暴涨的房价和租金,也因为这是父亲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遗产。
再有就是,北方6月的天气已经相当炎热,两家人挤在巴掌大的小院里,二叔家女孩子多,农村人在更衣、洗漱等细节方面又不太注意,进进出出的太不方便。
对坐无言地吃完饭,放下碗,杨昆刚叫了声妈,刘素芬也同时开了口:“小昆……”
杨昆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妈你说。”
刘素芬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把自己的决定说了出来:“前院的王奶奶替我找了个活儿干,在百货大楼底下看自行车,明天开始,轮流看半天。”
杨昆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看自行车倒不算什么太累的差事,在医院、商场门口等人流多的地方,搬把板凳坐着,挂挂车牌,收收费,收入虽然不高,但就当下的县城来看,这恐怕是母亲这种身无一技之长的家庭妇女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工作了。
脑子里已经有了短期规划的他并没有马上否定母亲的打算,毕竟在她的眼里,他还只是个16岁的孩子,而不是心理年龄和她相差无几、阅历更是远在她之上的成年人。
他看着母亲的眼睛问:“那……房子的事?”
刘素芬语气平淡地答了句:“先不盖了。”
杨昆问为什么。
她反问道:“怎么盖、找谁盖、钱从哪来?”
刘素芬看问题的方式很简单,也很实际。
男人刚走,家里少了主心骨,还落下不少饥荒,给男人治病、治丧剩下的那点钱,和办丧事收的礼金加一起,连盖层平房的物料都买不齐,何况还欠着工程队的工钱?
就算老刘看在远房亲戚的份上能宽限一些时日,他也决计不肯再往里面垫施工费。
另找别的工程队?
更是指望不上,县城就这么大点地方,随便一打听,自家的窘境根本瞒不住任何人,没有工钱可拿的活儿谁会接?
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她意识不到眼下还是荒凉一片的环城路以东存在着多么大的商机,和何等巨大的升值空间。
但有人能意识到。
正当杨昆准备一一解答母亲的疑问的时候,他的话又一次被打断了。
家里来了客人,是杨昆的本家,论辈份,他得管来人叫伯父。
母亲的小本子上就有这位本家的名字。
他的来意很简单,有人看中了杨家那块地基,也知道他们家最近过得有些困难,愿意出5000元求购,但没透露对方是谁。
5000元,在万元户还属于稀有动物的北方小县城,相当有说服力。
但还不足以说服刘素芬。
虽然碍于情面,她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绝对方,只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言下的婉拒之意却是显而易见。
反正只是过来传句话,对于她的表态,杨昆的这位本家伯父并不着恼,也没多劝,只是安慰了几句就起身告辞。
没资格插话的杨昆这才松了口气。
然后他意识到这是件好事。
有人想买,说明这块地基有价值。
相比他事先准备好的理由,周边环境、地理位置、购买能力、增值前景等偏于概念化、不够直观的因素,反而更有说服力。
听完他的话,刘素芬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中。
她虽只是个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见过太多世面的农村妇女,却也懂得待价而沽的道理。
按她本来的想法,地基不是不能卖,只要价钱合适,合适到足以还清半年多来欠下的债务,并让她们母子三人已经开始变得拮据的生活变得稍微宽裕一些。
她不认为单凭自己一介女流就能还清这些债务,再把房子盖起来。
但杨昆描绘的前景使她觉得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虽然儿子的话并没能使她完全信服,她还是开口问道:“那,老刘那边怎么办?”
杨昆握住母亲的手,在她手背上轻轻拍了拍,“我来想办法。”
顶着酷热的日头和炙人的高温,他骑着那辆叮当乱响的破自行车在县城转了一下午,分别跑了趟物资局、水泥厂、砖厂和沙厂,大致打听了一下钢筋、水泥、砖瓦、砂石等建材的价格,最后又去了趟农行。
入夜之后,杨昆躺在自己那间巴掌大的小屋里,辗转反侧地想着心事。
第二天中午,包工头刘全保如期而至。
这次接待他的是杨昆,刘素芬在旁边一言不发。
“房子肯定要盖,工钱也不会欠你一分。”杨昆开门见山地表明了立场,言下之意,想要工钱,可以,提前预支,没门。
盖?
什么时候盖,拿什么盖?
刘全保暗自晒笑一声,缓兵之计、推拖之辞。
考虑到对方孤儿寡母的,他不好直接表现出来,只是委婉地问道:“啥时候备料?我好提前安排工期。”
杨昆面露苦笑,“总得把家里的事先处理完。”
刘全保自觉看穿了对方的打算,也笑了,“那行,我就再等三五天,不过今儿个是不是先把年前的账结一下?”
杨昆拿出昨天找到的父亲和刘全保签好的协议,“字据上写得清清楚楚,包工不包料,工程款等交工时一并结算,刘叔你现在就要预支一部分,不太合适吧?”
刘全保脸上的笑意立刻就消失了。
看在亲戚的份上,他也是出于好意,不想从中赚取物料的差价,另外当时手头也确实不太宽裕,才立了这样的字据,没想到却成了杨昆拖延的借口。
但他随即就找到了反击的理由。
“话是这么说不假,可自打你爸一病,这活儿一拖就是大半年,本来工程就不大,才打了个根基,总共也没几个钱,小昆,你要手头宽裕的话,是不是先把这部分结了,我和手底下的工人们也得吃饭不是?”
话是冲杨昆说的,刘全保的眼睛却在看着刘素芬,他不认为一个十六、七的半大孩子能做多大的主。
刘素芬事先得了儿子的叮嘱,只是静静地听着,不表态。
杨昆把协议放到桌上,右手食指有节奏地敲着那张薄薄的信纸,没有正面回应刘全保的要求,拒绝的意思显而易见。
刘全保被他看得怒气渐生,懒得再兜圈子,“那行,一块结就一块结,不过叔得跟你提个醒,盖楼房跟平房可不一样,光工钱就要多出一倍还不止……”
杨昆掏出一张巴掌宽的纸片,轻轻放在他面前。
刘全保停住话头,随意扫了一眼。
是一张农行的定期存单。
他的眼睛顿时睁大了,拿起来仔细地看了看金额,数目不小,却是不零不整的,连几角几分都有。
捏着存单,他疑惑地问:“这是……”
“我爸三年前存的定期。”杨昆脸不变色心不跳地扯着编织好的谎言,“够不够你的工钱?”
“够是够,不过……”剩下的话刘全保没好意思直接问出来,既然有这笔存款,为什么当初还要求爷爷告奶奶地借钱给你爸看病?
能猜到他的疑惑,杨昆进一步解释道:“本来去年9月份到期,不过当时我爸刚入院,家里一忙乱起来,就忘了这档子事,等后来要用钱时,已经过了俩月,银行直接连本带利给转成了一年定期。”
感谢农行,现在定期存款到期不取会默认自动转存为定期,而不是像2010年以后那样转为活期。
话说杨昆本来是打算拿家里的旧存折做下手脚的,不过昨天打听到的信息使他临时改变了主意,至于这张新鲜出炉不到12个小时的假存单,对于曾经当过一年半假证贩子的他来说,无论是仿冒字迹、签名还是用萝卜刻俩章,一点难度没有。
对于自己的造假水平,杨昆相当自信,除非老刘拿这张存单去银行验证,否则以他的见识,绝对分辨不出真伪来。
以杨昆在社会底层混迹多年的经验,想糊弄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包工头还不是手到擒来?
“哦……”刘全保恍然点头,干笑了两声,“这就好,这就好。”
眼珠子一转,又问:“小昆你打算啥时候去银行取钱?现在这世道不怎么太平,好几千块钱,不是个小数目,要不叔陪你一块去?”
干了半辈子包工头的他心思通透得很,对杨昆的话,他只信了一半,不亲眼见到钱总是不放心。
杨昆在肚子里骂了声老狐狸,面不改色地答道:“我昨天就去银行问过了,存单是我爸的名字,没有派出所开具的死亡证明,就是拿着他的身份证也不能取,再说还有几个月才到期,现在取出来,利息亏得太多。”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寒门贵族,重生之寒门贵族最新章节,重生之寒门贵族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之寒门贵族,重生之寒门贵族最新章节,重生之寒门贵族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