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凯最后是在津水上和杨延宗见面的。
不管是新帝季子穆,抑或他麾下的大小武将,还是满朝重臣,都不许他只身深入敌营。
最后这地点定在两军势力交界点的津水河中央,徐文凯亲笔写了一封约见信,杨延宗同意了。
这是春末的最后一天,天有些阴,细雨霏霏,津水河上雾蒙蒙一片。巳时,对岸水草丰美的支流岔口驶出一条两层的红漆楼船,缓缓而来,一直驶到河中央,打横停下。
徐文凯迈开大步,身后的两名亲卫紧随其后,跟着他跳上了小舟。
至于岸上的其余战将及亲兵攻箭手等等,人人面露紧张之色,弓弦立即拉紧了,慎防敌军有诈。
今日这场会面,两边沿岸都布置了一排排弓箭手对准河对岸,津水很宽阔,箭矢射程是达不到对岸的,但河中央可以。
也难怪大庆这边紧张,毕竟船是杨延宗的。
只是作为当事人的徐文凯,却此没有丝毫怯惧。他戎马半生,无数次风里来雨来去对阵北戎,只身犯险这并不是第一次,他不在意冒险,只要有值得犯险的价值,他一贯是毫不犹豫就上了。
此刻占据徐文凯心绪的,反而是即将到来这场见面的内容和结果。
小舟破水,不疾不徐驶向红船,远远看着,徐文凯跳上了甲板,那两名亲兵却被留在小舟上,虽明知这是约定好的,但大庆这边的岸上还是一下子就绷紧了。
弓弦拉得“咯咯”响,亲兵们手心都出了汗。
只不过其实,船上的氛围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剑拔弩张。
杨延宗和徐文凯是故人,曾经熟悉相交,现在也不陌生,杨延宗连阵俘的徐六郎都没杀,他更不会设计杀徐文凯。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既然徐文凯光明正大约见,那他也磊落应约。
偌大的红船上,杨延宗端坐在书房的楠木大案之后,与甲板隔了一个正厅两层帷帐,徐文凯抿紧唇,跟着引路的阿康一低头绕过帷帐进了正厅,再进了书房。
书房内,长明烛点亮,杨延宗背后是一排巨大的槛窗,夏纱透薄,他身后一片敞亮天光,面目却不昏暗,同样明亮的烛光照在他的面庞上,山根高立,眉目英挺,他微微一笑:“孟渊,许久不见了。”
两人一坐一立,皆是一身战铠重甲,徐文凯同样干净整洁,只不过对比起杨延宗的昂扬轻爽来说,徐文凯身上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硝烟气息。
徐文凯冷哼一声,杨延宗成了乱臣贼子,他自然看对方哪哪都不顺眼的。
不过杨延宗并不冷硬的态度,倒让他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他是很希望杨延宗没变的。
只不过,徐文凯才刚坐下,就立马高兴不起来了。
他一掀甲胄下摆,直接在杨延宗书案对面的太师椅坐下来,谁知眼睛一瞥,就发现干干净净的案面正摆着一封加印帛书。
——这明显是给他看的。
徐文凯定睛一看,登时火冒三丈,这不是别的,正是季子穆先前签章的那封赐地诏书。
徐文凯一瞬血气上涌脸色涨红,顷刻又发黑,他不笨,哪怕杨延宗什么都没说,他立马就猜出了几成了,简直是气得登时眼前发黑。
他脸阵红阵黑,半晌,把这玩意往那边一推:“你给我看这个做什么?我无权做主!!”
给你看,当然是证明东西的真实性了。
季子穆现在都登基了啊,也该合法化一下了,就算大庆不承认,有这玩意也不妨碍各执一词了。
季子穆是灵前即位了,但还没举行登基大典,不过杨延宗也不怕他被人再掀下去了,反正朝廷想收复失地就必须靠武力,季子穆再如何也比季子礼季子瑛合适,徐文凯恼怒过后,也只能咬牙继续坚持他。
“少废话!”
徐文凯骂道:“我今日来,不是要和你说这些的。”
杨延宗挑眉:“愿闻其详。”
正题来了,后者脸色一肃,徐文凯声音也沉了下来,书房内气氛立时一变。
“北戎犯边,你该接到消息了吧?”
这北戎,也是不怀好意的,四路分兵,直奔北疆和东北,却没有碰过西北一分一毫,这是摆明欲和杨延宗前后夹击了。
徐文凯神色凝肃,声音沉沉:“北疆军情告急,急需增兵,而江南季霖蠢蠢欲动,那边的兵马并不能动。”
大庆是绝对经不起三面开战的,这季霖此刻必须震慑按住了。
徐文凯闭了闭眼睛,睁开:“我知道,你擅兵,一旦北岸驻军抽掉,对于你来说是个大好机会。”
“可你倘若不肯休战,北岸大营最多只能抽调十万精兵。”
对于大庆朝廷而言,两边都是敌人,这等危机,他们是绝对不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的。
可十万兵力压上北疆,是有些不够的,十五万已经是至少的增援了。
“这些,想必不用我说,你也是一清二楚的。”
徐文凯定定看着杨延宗:“这趟,陛下及文武臣将本大力阻止我来的,但我还是坚持来了。”
“你曾驻边抗戎多年,你应当知道,关外的汉民,过的是什么的日子。”
“一旦国门被叩开,百姓涂炭,汉室江山不再,家国支离破碎。”
和他们现在的内战是不一样的,他们现在内战说到底,都是兵士的战,双方都默契没有碰过老百姓。
而且说到底,也是一个锅里的东西,大庆季氏是汉人,徐文凯及满朝文武是汉人,杨延宗也是汉人。
这和被外虏破关是不一样的,历史上但凡外寇成功破关占据河山,对于中原汉民来说绝对是一场覆顶的灾难。
“我不求你共同出兵北上抗敌,”在目前情况而言,这是不可能实施的,徐文凯道,“我只求你看在关外的外寇和关内的百姓的份上,就此罢休,停战退兵!”
这场谈话,并没持续太久,该说的都说了,多说也没用。
最后离开之前,徐文凯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放在书案上,转身快步离去。
……
风起云动,吹散阴云,天光更亮了,大书案旁的长明烛火被微风吹动,不断闪烁着。
杨延宗盯了那封书信半晌,伸手取过来。
——这封信笺的上字迹很熟悉,信封边缘也起了毛边,显然是被保存者经常摩挲以怀缅的,不过却没有打开过蜡封和火漆,上面铁划阴钩四个大字“杨慎行,启”,笔锋有些久病的虚弱无力,但风骨犹存。
这是徐老将军临终前写给日后的杨延宗的一封信,留给徐文凯暂保存的。
——徐老将军临终推季元昊上位已是思无可思,但他始终仍忧虑将来的局面最终还是会走向自己最担心的那个方向。
临终前难以瞑目,他最终写下这封信,交给徐文凯保存。
杨延宗打开信,信也是徐老将军亲笔,但出乎他意料的却是,没再有半句忠君忠国之言。
——信上,从昔年第一次见少年的杨延宗回忆起,徐老将军当年是极其欣赏杨延宗的,杨延宗也在那次西、北合军抗寇有着极出色极一鸣惊人的表现,徐老将军细细追忆了当年那场战役,从开始、转折,到最后,种种细节,之后是杨延宗这么些年他知道的战功,以及,他本人这么多年与北戎交战对对方待汉民虐杀的痛恨。
娓娓道来,末了,他只最后对杨延宗说了一句,“炎黄伊始,兴败更替,王朝鼎立,延续至今。秦皇汉武不得万万年,季氏想来亦然。余只盼卿勿忘‘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志,我汉民泱泱大好河山,断断不可失于北戎之铁蹄,否则百姓凋零,生灵涂炭,血染山河矣,……”
徐老将军非但没有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杨延宗头上,他反而十分豁达,王朝兴败更替,当年季氏也是这样得到天下的,杨延宗若真走上这一步,他没话可说,只盼他谨记,不管怎么打,毋忘不教外寇入关。
这位老人,一生都这么让人敬佩。
杨延宗轻叹一声,将这封信叠好重新装了起来,放回抽屉里。
他坐了片刻,直接起身,召来李盛恩蒋清平杨延贞蔡英华等武将文官,把季子穆的那纸诏书弹过去,“照这个,还有我们脚下这半个江陵,以津水为界,让朝廷派人过来,十年之内他们不得主动出兵!”
“去吧。”
“是!”
李盛恩等人接过诏书,齐齐跪地应是。
其实北戎犯边的消息他们也接到了,大家都挺纠结的,北戎打什么主意一目了然,不战吧,吃亏了;战吧,心里又过不去。
现在得了杨延宗明确指示,大家对视一眼,心里却不约而同都一松。
李盛恩等仰首齐声:“主子高义!!”
声音都挺大的,大家情绪都有些激动,显然虽遗憾,但也是挺愿意的。
杨延宗没好气:“行了,回去罢。”
“是!”
大家挠头的挠头,耸肩的耸肩,都露出了笑脸。
……
舟行破水,回到津南大营,等屏退了诸将,独剩下他和苏瓷的时候,杨延宗才说。
“我到底是个汉人。”
他如此说道。
抗戎了十几年,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就两人独处,在面对苏瓷的时候,杨延宗才吐露了自己真实的全部想法。
他长吐一口气,“大庆到底气数未尽。”
“若要继续强攻,我或许能下半壁江山,但伤亡必定极大。”
大得远超此刻预料,他身后这些跟随他多年的老兵老将,至少得死亡超过一半。
杨延宗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虽先前战局占尽优势,但一旦朝廷站稳脚跟重新拉开防线,他可以肯定地说,接下来绝对不会再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皇帝驾崩军心大动的大好战机,可一不可再的。
而大庆到底是倾一国之力,和杨延宗初立西南西北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如今兵力约五十万,哪怕调走了十五万,也有三十来万,而杨延宗如今麾下兵马三十余万。
固然打下去,杨延宗是有不小的把握,但他同时很清楚,伤亡必会极大极大。
大庆气数未尽,就算皇帝不怎么样,却有着以徐文凯为首的一干忠臣良将。他们平时不愿意参与党争不露头不显眼,但一旦兵临城下,却能为大庆抛头颅洒热血。
接下来的战事不会这么容易了,他如今的营中,其实大家都有些过于乐观了。
杨延宗却很清醒。
半壁江山,比现在多大约三分之一的领土,却得用忠心耿耿跟随他多年将士兵卒的惨重伤亡来换,杨延宗并不愿意。
“他们将性命托付于我,我当珍而重之。”
这是他十四岁的时候,第一次以战功擢升为队长,一个老将教他的。
这十几年来,杨延宗从没忘记过这句话。
而他少年封将,第一次挥剑令向前方冲锋之时,喊的是:“将士们,你们的父母,即是我的父母;你们的儿女,即是我的儿女,若是汝等阵亡,将由我来照顾!!!”
所以从一开始,他麾下战亡的兵卒,他都尽能力去抚恤去照顾,一直到今日。
一个普普通通的兵士背后,往往支撑着一个家庭的,他们跟随他多年,为他卖命,杨延宗道:“我的功业,青史之名,些许先机,不当用将士们的命来换。”
他拉着她一起俯瞰极远处滔滔津水以及对岸望不见尽头的朝廷大营,还有底下己方军容整肃一张张或似曾相识或陌生的中青少面庞。
河风凛冽,他鲜红帅氅猎猎而飞,一线阳光泻下,落在他深邃笔挺的面容上。
苏瓷一眨不眨看着他,她好像到了今日,才真正认识他。
这个男人。
杨延宗侧头,她目不转睛的,他收敛思绪,回头看她,笑了下:“是不是有些好笑?”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不是觉得他迂腐了?
“不。”
苏瓷摇头,瞪了他一眼:“才不是呢!”
少曲解我好不好?
横了他一眼,之后,苏瓷收敛嗔怒,神色认真起来:“你很好,真的很好。”
她仰看这个男人,她此刻觉得,他似是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高大英俊。
她轻声说:“此乃汉民百姓之幸。”
“全军将士之幸。”
“我之幸也。”
没有任何人,比苏瓷更清楚,抚恤扶养多年来的伤残兵卒及阵亡兵士困难遗眷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支出,可即便旧日再艰难的时候,杨延宗也从来没有减省过这方面的开支,他宁愿自己冒风险去开源,也从未推卸过。
苏瓷突然想起一句话,位置越高,责任越大。
杨延宗当得起这句话。
他或许不是个好人,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但他绝对称得上雄主,苏瓷完全能相信,他日后能护一方民。
他以坚实的臂膀,为他身后的人撑起一片天。
包括她,包括孩子,包括父弟,和麾下所有将士,以及将来他治下的黎民。
这样的一个男人,优秀精彩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苏瓷其实一直都知道他很有责任心,但从来没有今日这么清晰过,这一刻,她由衷地赞叹,欣赏他。
他真的太棒了!
不管是新帝季子穆,抑或他麾下的大小武将,还是满朝重臣,都不许他只身深入敌营。
最后这地点定在两军势力交界点的津水河中央,徐文凯亲笔写了一封约见信,杨延宗同意了。
这是春末的最后一天,天有些阴,细雨霏霏,津水河上雾蒙蒙一片。巳时,对岸水草丰美的支流岔口驶出一条两层的红漆楼船,缓缓而来,一直驶到河中央,打横停下。
徐文凯迈开大步,身后的两名亲卫紧随其后,跟着他跳上了小舟。
至于岸上的其余战将及亲兵攻箭手等等,人人面露紧张之色,弓弦立即拉紧了,慎防敌军有诈。
今日这场会面,两边沿岸都布置了一排排弓箭手对准河对岸,津水很宽阔,箭矢射程是达不到对岸的,但河中央可以。
也难怪大庆这边紧张,毕竟船是杨延宗的。
只是作为当事人的徐文凯,却此没有丝毫怯惧。他戎马半生,无数次风里来雨来去对阵北戎,只身犯险这并不是第一次,他不在意冒险,只要有值得犯险的价值,他一贯是毫不犹豫就上了。
此刻占据徐文凯心绪的,反而是即将到来这场见面的内容和结果。
小舟破水,不疾不徐驶向红船,远远看着,徐文凯跳上了甲板,那两名亲兵却被留在小舟上,虽明知这是约定好的,但大庆这边的岸上还是一下子就绷紧了。
弓弦拉得“咯咯”响,亲兵们手心都出了汗。
只不过其实,船上的氛围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剑拔弩张。
杨延宗和徐文凯是故人,曾经熟悉相交,现在也不陌生,杨延宗连阵俘的徐六郎都没杀,他更不会设计杀徐文凯。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既然徐文凯光明正大约见,那他也磊落应约。
偌大的红船上,杨延宗端坐在书房的楠木大案之后,与甲板隔了一个正厅两层帷帐,徐文凯抿紧唇,跟着引路的阿康一低头绕过帷帐进了正厅,再进了书房。
书房内,长明烛点亮,杨延宗背后是一排巨大的槛窗,夏纱透薄,他身后一片敞亮天光,面目却不昏暗,同样明亮的烛光照在他的面庞上,山根高立,眉目英挺,他微微一笑:“孟渊,许久不见了。”
两人一坐一立,皆是一身战铠重甲,徐文凯同样干净整洁,只不过对比起杨延宗的昂扬轻爽来说,徐文凯身上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硝烟气息。
徐文凯冷哼一声,杨延宗成了乱臣贼子,他自然看对方哪哪都不顺眼的。
不过杨延宗并不冷硬的态度,倒让他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
他是很希望杨延宗没变的。
只不过,徐文凯才刚坐下,就立马高兴不起来了。
他一掀甲胄下摆,直接在杨延宗书案对面的太师椅坐下来,谁知眼睛一瞥,就发现干干净净的案面正摆着一封加印帛书。
——这明显是给他看的。
徐文凯定睛一看,登时火冒三丈,这不是别的,正是季子穆先前签章的那封赐地诏书。
徐文凯一瞬血气上涌脸色涨红,顷刻又发黑,他不笨,哪怕杨延宗什么都没说,他立马就猜出了几成了,简直是气得登时眼前发黑。
他脸阵红阵黑,半晌,把这玩意往那边一推:“你给我看这个做什么?我无权做主!!”
给你看,当然是证明东西的真实性了。
季子穆现在都登基了啊,也该合法化一下了,就算大庆不承认,有这玩意也不妨碍各执一词了。
季子穆是灵前即位了,但还没举行登基大典,不过杨延宗也不怕他被人再掀下去了,反正朝廷想收复失地就必须靠武力,季子穆再如何也比季子礼季子瑛合适,徐文凯恼怒过后,也只能咬牙继续坚持他。
“少废话!”
徐文凯骂道:“我今日来,不是要和你说这些的。”
杨延宗挑眉:“愿闻其详。”
正题来了,后者脸色一肃,徐文凯声音也沉了下来,书房内气氛立时一变。
“北戎犯边,你该接到消息了吧?”
这北戎,也是不怀好意的,四路分兵,直奔北疆和东北,却没有碰过西北一分一毫,这是摆明欲和杨延宗前后夹击了。
徐文凯神色凝肃,声音沉沉:“北疆军情告急,急需增兵,而江南季霖蠢蠢欲动,那边的兵马并不能动。”
大庆是绝对经不起三面开战的,这季霖此刻必须震慑按住了。
徐文凯闭了闭眼睛,睁开:“我知道,你擅兵,一旦北岸驻军抽掉,对于你来说是个大好机会。”
“可你倘若不肯休战,北岸大营最多只能抽调十万精兵。”
对于大庆朝廷而言,两边都是敌人,这等危机,他们是绝对不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的。
可十万兵力压上北疆,是有些不够的,十五万已经是至少的增援了。
“这些,想必不用我说,你也是一清二楚的。”
徐文凯定定看着杨延宗:“这趟,陛下及文武臣将本大力阻止我来的,但我还是坚持来了。”
“你曾驻边抗戎多年,你应当知道,关外的汉民,过的是什么的日子。”
“一旦国门被叩开,百姓涂炭,汉室江山不再,家国支离破碎。”
和他们现在的内战是不一样的,他们现在内战说到底,都是兵士的战,双方都默契没有碰过老百姓。
而且说到底,也是一个锅里的东西,大庆季氏是汉人,徐文凯及满朝文武是汉人,杨延宗也是汉人。
这和被外虏破关是不一样的,历史上但凡外寇成功破关占据河山,对于中原汉民来说绝对是一场覆顶的灾难。
“我不求你共同出兵北上抗敌,”在目前情况而言,这是不可能实施的,徐文凯道,“我只求你看在关外的外寇和关内的百姓的份上,就此罢休,停战退兵!”
这场谈话,并没持续太久,该说的都说了,多说也没用。
最后离开之前,徐文凯从怀里取出一封书信,放在书案上,转身快步离去。
……
风起云动,吹散阴云,天光更亮了,大书案旁的长明烛火被微风吹动,不断闪烁着。
杨延宗盯了那封书信半晌,伸手取过来。
——这封信笺的上字迹很熟悉,信封边缘也起了毛边,显然是被保存者经常摩挲以怀缅的,不过却没有打开过蜡封和火漆,上面铁划阴钩四个大字“杨慎行,启”,笔锋有些久病的虚弱无力,但风骨犹存。
这是徐老将军临终前写给日后的杨延宗的一封信,留给徐文凯暂保存的。
——徐老将军临终推季元昊上位已是思无可思,但他始终仍忧虑将来的局面最终还是会走向自己最担心的那个方向。
临终前难以瞑目,他最终写下这封信,交给徐文凯保存。
杨延宗打开信,信也是徐老将军亲笔,但出乎他意料的却是,没再有半句忠君忠国之言。
——信上,从昔年第一次见少年的杨延宗回忆起,徐老将军当年是极其欣赏杨延宗的,杨延宗也在那次西、北合军抗寇有着极出色极一鸣惊人的表现,徐老将军细细追忆了当年那场战役,从开始、转折,到最后,种种细节,之后是杨延宗这么些年他知道的战功,以及,他本人这么多年与北戎交战对对方待汉民虐杀的痛恨。
娓娓道来,末了,他只最后对杨延宗说了一句,“炎黄伊始,兴败更替,王朝鼎立,延续至今。秦皇汉武不得万万年,季氏想来亦然。余只盼卿勿忘‘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志,我汉民泱泱大好河山,断断不可失于北戎之铁蹄,否则百姓凋零,生灵涂炭,血染山河矣,……”
徐老将军非但没有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杨延宗头上,他反而十分豁达,王朝兴败更替,当年季氏也是这样得到天下的,杨延宗若真走上这一步,他没话可说,只盼他谨记,不管怎么打,毋忘不教外寇入关。
这位老人,一生都这么让人敬佩。
杨延宗轻叹一声,将这封信叠好重新装了起来,放回抽屉里。
他坐了片刻,直接起身,召来李盛恩蒋清平杨延贞蔡英华等武将文官,把季子穆的那纸诏书弹过去,“照这个,还有我们脚下这半个江陵,以津水为界,让朝廷派人过来,十年之内他们不得主动出兵!”
“去吧。”
“是!”
李盛恩等人接过诏书,齐齐跪地应是。
其实北戎犯边的消息他们也接到了,大家都挺纠结的,北戎打什么主意一目了然,不战吧,吃亏了;战吧,心里又过不去。
现在得了杨延宗明确指示,大家对视一眼,心里却不约而同都一松。
李盛恩等仰首齐声:“主子高义!!”
声音都挺大的,大家情绪都有些激动,显然虽遗憾,但也是挺愿意的。
杨延宗没好气:“行了,回去罢。”
“是!”
大家挠头的挠头,耸肩的耸肩,都露出了笑脸。
……
舟行破水,回到津南大营,等屏退了诸将,独剩下他和苏瓷的时候,杨延宗才说。
“我到底是个汉人。”
他如此说道。
抗戎了十几年,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也就两人独处,在面对苏瓷的时候,杨延宗才吐露了自己真实的全部想法。
他长吐一口气,“大庆到底气数未尽。”
“若要继续强攻,我或许能下半壁江山,但伤亡必定极大。”
大得远超此刻预料,他身后这些跟随他多年的老兵老将,至少得死亡超过一半。
杨延宗一向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的,虽先前战局占尽优势,但一旦朝廷站稳脚跟重新拉开防线,他可以肯定地说,接下来绝对不会再有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皇帝驾崩军心大动的大好战机,可一不可再的。
而大庆到底是倾一国之力,和杨延宗初立西南西北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如今兵力约五十万,哪怕调走了十五万,也有三十来万,而杨延宗如今麾下兵马三十余万。
固然打下去,杨延宗是有不小的把握,但他同时很清楚,伤亡必会极大极大。
大庆气数未尽,就算皇帝不怎么样,却有着以徐文凯为首的一干忠臣良将。他们平时不愿意参与党争不露头不显眼,但一旦兵临城下,却能为大庆抛头颅洒热血。
接下来的战事不会这么容易了,他如今的营中,其实大家都有些过于乐观了。
杨延宗却很清醒。
半壁江山,比现在多大约三分之一的领土,却得用忠心耿耿跟随他多年将士兵卒的惨重伤亡来换,杨延宗并不愿意。
“他们将性命托付于我,我当珍而重之。”
这是他十四岁的时候,第一次以战功擢升为队长,一个老将教他的。
这十几年来,杨延宗从没忘记过这句话。
而他少年封将,第一次挥剑令向前方冲锋之时,喊的是:“将士们,你们的父母,即是我的父母;你们的儿女,即是我的儿女,若是汝等阵亡,将由我来照顾!!!”
所以从一开始,他麾下战亡的兵卒,他都尽能力去抚恤去照顾,一直到今日。
一个普普通通的兵士背后,往往支撑着一个家庭的,他们跟随他多年,为他卖命,杨延宗道:“我的功业,青史之名,些许先机,不当用将士们的命来换。”
他拉着她一起俯瞰极远处滔滔津水以及对岸望不见尽头的朝廷大营,还有底下己方军容整肃一张张或似曾相识或陌生的中青少面庞。
河风凛冽,他鲜红帅氅猎猎而飞,一线阳光泻下,落在他深邃笔挺的面容上。
苏瓷一眨不眨看着他,她好像到了今日,才真正认识他。
这个男人。
杨延宗侧头,她目不转睛的,他收敛思绪,回头看她,笑了下:“是不是有些好笑?”
都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不是觉得他迂腐了?
“不。”
苏瓷摇头,瞪了他一眼:“才不是呢!”
少曲解我好不好?
横了他一眼,之后,苏瓷收敛嗔怒,神色认真起来:“你很好,真的很好。”
她仰看这个男人,她此刻觉得,他似是比从前任何时候都要高大英俊。
她轻声说:“此乃汉民百姓之幸。”
“全军将士之幸。”
“我之幸也。”
没有任何人,比苏瓷更清楚,抚恤扶养多年来的伤残兵卒及阵亡兵士困难遗眷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支出,可即便旧日再艰难的时候,杨延宗也从来没有减省过这方面的开支,他宁愿自己冒风险去开源,也从未推卸过。
苏瓷突然想起一句话,位置越高,责任越大。
杨延宗当得起这句话。
他或许不是个好人,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但他绝对称得上雄主,苏瓷完全能相信,他日后能护一方民。
他以坚实的臂膀,为他身后的人撑起一片天。
包括她,包括孩子,包括父弟,和麾下所有将士,以及将来他治下的黎民。
这样的一个男人,优秀精彩得让人移不开目光。
苏瓷其实一直都知道他很有责任心,但从来没有今日这么清晰过,这一刻,她由衷地赞叹,欣赏他。
他真的太棒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最新章节,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最新章节,错拿了女主剧本的咸鱼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