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署回来。
霍海在自己那栋院落,进入了大厅。
进来后感觉有些热,但霍海不想把衣服脱下来,因为隔一个时辰后,霍海要去视察新建立的蒸汽机生产线。
所以,霍海让左右把大厅的门打开,自己就坐在堂屋正中央的椅子上。
门厅外,雪花坠落。
身穿上卿官服的霍海,就这么端坐在那里,仿佛自己不是在大汉,而是在大明。
大汉的宫殿如果是夯土墙壁的话,本来是很厚的,如果是砖混结构的话,就很低矮。
汉阙虽然高大,连廊虽然如倒挂天空一般让人震惊。
但实际上,屋内空间的一楼,一般都很低矮。所以在没有混凝土建筑的那个时候,官老爷们坐在二楼,看着窗外沉思,是没有下人知道的。
而现在,明亮高大宽阔的大厅开间里。
霍海就这么看着前方出神,很快就引得了整个院子里下人的注意。
霍海其实啥都没想,就是在这儿等茶水冷而已。
过了一会儿,一袭红黑长袍,披着雪白披风的卫长公主来到了这里。
身后一大群人都停了下来。
卫长公主手中抱着霍炎,裹得严严实实的。
刘细君也在后面人群中,等人都到了后,才呵斥院里停下围观的仆人不要围观,不要把今天的事情传出去。
如果是穿着常服的霍海坐在这里发呆,什么事情都没有。
倘若传言出去‘大司农回到家里官服都没褪下,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什么’,那明天股市就得动荡。
卫长公主到来,霍海才从出神中醒了过来,往外看了一眼:“怎么把炎儿抱到这里来了?”
卫长公主摸了摸茶杯的温度,知道霍海在等水喝,把茶杯端给了霍海:“茶杯还烫,但里面的水,总是比茶杯先冷。”
霍海试了一口:“还真是。”
卫长公主转身站在霍海旁边,看着外面:“在看什么呢?”
霍海:“我在看我的院子。”
院子太大了。
大到令人发慌。
在前世,普通人奋斗一生的梦想是大城市里几十平米一套二的小房子。
混的好一些的,或者父辈有积累的,可以买到百平米的房子。
再大就是小二百平米的大平层,大二百平米的叠拼别墅?
这已经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了,这得是中等收入群体搬进去后,都如同吃了物理兴奋剂一样会睡不着觉的成就。
这就是大家说的人中龙凤。
再往上,是三五百平米的联排,院落实际上的建筑面积,加上花园,最多半亩。
能住上这种联排的人,已经不是笼统的人中龙凤了,那在每个行业,都算得上是翘楚了。
再大呢?
是占地两三亩的别墅。
如果看室内面积,差不多是上下几层楼的别墅,合起来一千到三千平米。
到了这个程度的房子的短视频下,一定会出现一个评论‘到时候照着这个档次砍头。’
而这个档次的房子,是前世评判一个富豪是否是真正的大富豪,或者所谓的资本家的标准。它就是目前长安新城的普通民居。
或许,也不普通。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的最伟大的城市配套和环境最好的区域。
能住到这儿来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已经算是这辈子混出头了。
只要儿孙不瞎整,手握这套祖宅,世世代代在长安生活下去似乎都不是问题。
是真正的人上人。
再往上,是那种拥有三十亩房子的贵族官僚。
再往上,是五十亩房子的帝国核心官僚。
这种房子,在清朝时已经是王府规模了。
在大汉,人口少点,还能支撑。
而再往上,是八十亩地的帝国核心贵族。
在长安拥有八十亩房子的人,祖上绝对是史书立传大书特书的人物。如果没有,那就是他自己将被立传。
而霍府,以卫戍太子的名义,合理合法合情的拥有着三百亩地的院子。
三分之一个故宫。
霍府有一个主厅,平时几乎不用,然后左右两侧就是霍去病和霍海自己的院落。
霍去病主武在左,霍海主文在右。
兄弟两人院落背后,是一个普通人进来能走迷路的院子,里面错落着各种功能的建筑。
说个不好听的,霍去病在这儿随便杀一个人,埋了,就算有人知道死了人,专门进来查,没个一年半载,都翻不出来。
就这样一个院落下,霍海坐在这里,视野看出去,一片开阔。
站在自己院子一楼,直接看过去,能对视建章宫城墙,能看到长安内城墙,看到未央宫箭塔。
往东,能俯瞰整个大汉贵族居住区。
再往东,就是整个大汉富人聚集的区域。
霍海突然就想起了那句话。
官做到多大才算大啊。
霍海一直觉得,自己根本不想当官,一直在抗拒升职,所以自己走得很慢了。
但是一回头,背后居然已经没什么爬头了。
当霍光用尽一切理由,要分家出去自己住时,霍海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来时路。
当初,大哥霍去病展露出惊人的战争天赋后,立刻就和舅舅卫青掰掉了。
这和霍光现在和霍家分家,是一个道理。
霍海最近这些天都在审视这件事情,回想自己做的够不够好。
本来卫长公主不问还好,一问之下,霍海真的陷入了沉思。
卫长公主从霍海眉宇间,感觉到霍海真的开始思考问题了,于是把茶杯放下,对着一个仆人招手。
仆人端来了茶瓶。
卫长公主一边倒水,一边:“研究院玻璃研究所那边,新研发出来的东西,双层玻璃可以隔热,而镜面一样的涂层涂在外部,可以反射热量,就能让壶里的水长时间保持温度了,设计它的学生说,是根据你的保温杯的原理设计的。”
霍海看了一眼竹篾编织的保温瓶,和里面似乎是涂银的内胆。
卫长公主看霍海回过头来注意新事物了,微笑着问:“用这个保温瓶应该注意什么呀。”
霍海随口:“注意别往里面丢整颗的冰糖,别看它看起来又重又厚,冰糖无论是正面落下去还是滑下去,都能把它底部打穿。”
理论上,霍海用的金属保温杯造价太高太贵了,目前很难大规模推广,而这个开水瓶内胆的技术,做成杯子内胆的形状,很容易就能推广开,价格还便宜。
卫长公主:“你发明的玻璃,果然你最懂。”
霍海:“严格的说不是我发明的,战国的铸剑师们练过不知道多少块玻璃。”
卫长公主:“都是旁枝末节。现在新商改是你一手带到今天这个程度的,有什么问题,一定也是你最懂。”
霍海愕然抬头:“你以为我在思考新商改的问题吗?”
卫长公主疑惑。
难道不是?
霍海捏着卫长公主的手:“让你担心了,我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我想的是家里的小事情。”
卫长公主恍然大悟:“细君已经是大姑娘了,换成普通人家这么大的姑娘,孩子都五六岁了。”
霍海愣了一下,并没有说出我没想这个的话。
因为霍海一开始想的事情更重要,想的是霍家满门的人头。
霍海意识到一件事情,作为最有政治嗅觉的纯政治生物的霍光,居然明牌要分家。
那一定是嗅到了什么。
霍光感觉到了危险。
要知道,霍光跳出去引导议会夺权,并且闹得风风火火风生水起,是会被猜忌的。
就算冒着刘彻可能诞生的不信任的情绪,霍光也要光明正大做切割。
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
霍光谜面上目的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谜底还是这句话,‘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把财产放在一起,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对于霍家来说,那简直是绫罗绸缎堆积成山,一个火星子后,绫罗绸缎比最易燃的柴火还要易燃一百倍。
顷刻间化为飞灰。
霍光,已经看到火星子了。
虽然那个火星子不在库房,甚至都不在库房这栋楼的院落。
但火星子,进霍府大门了。
所以,霍光扛着一部分普通布匹,非要离开。
原因不只是害怕霍家覆灭连累他。
也有可能是他才是燃起来的火源。
绫罗绸缎多了,谁说的清楚是哪一匹先燃起来?
这件事情说到底,就是霍光不信任刘彻。
因为霍光已经洞悉了刘彻是纯政治生物的真相。
反而是霍海,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居然差点忘了这件事情。
此时霍海心中已经有了腹案。
卫长公主看着外面抱着霍炎四处走动,逗孩子的刘细君,再开口:“明天我去一趟皇宫,再跟父皇说一次,请父皇下旨赐婚。”
霍海捏了捏卫长公主的手:“真的要这样吗?”
卫长公主:“她都二十了,如果她不愿意,又怎么会等这么久?如果你不愿意,你早就把她赶走了。”
霍海:“我只是单纯的不想抗旨而已。”
卫长公主:“好,就这么说,明日我就跟父皇说是他当初的旨意导致你不敢抗旨,又把细君这么个大姑娘给耽搁了,让父皇赶紧解决这个问题。”
霍海没办法:“好吧,就这么说吧。”
说完之后,霍海又看着门外出神了,这一次是真的在细细的构思接下来要干的事情了。
而此时卫长公主突然开口:“这个场景似乎在梦里见过。”
霍海:“是吗?我很久都没有做梦了。”
越是青春年少时,越是应该做梦,普通人在二十三这个年纪,应该一个美梦接一个美梦。
但霍海的人生就是一个美梦接一个美梦,所以晚上再也不做梦了。
……
朝会,刘彻心情不是很好。
他要公开赐婚霍海和刘细君。
一拖再拖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拖真不道德了。
长安城不是没有闲言碎语,影响其实很不好。
而霍光今日更是意气风发。
在提出了让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以后,这件事情成了朝堂议会甚至长安乃至整个大汉讨论的最多的事情。
霍光现在是,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如果细说这个官职的含义的话,那它就是管辖议论的。
在没有光禄大夫的时候,谏言的官员全部由御使大夫管辖。
在有光禄大夫的时候,这方面的工作,就要经过光禄大夫之手了。
所以这个职务其实很重要。
在朝会上他就经常有话语权。
因为提出的发达地区多投入发展以及议会部分立法权两个提议,霍光在这一个月可以说是搅动风云。
直接搅的朝会议会风起云涌,大量的人都跟在霍光背后出声发言。
有一种霍光成了朝堂最闪耀的明星的感觉。
而代替的,当然是霍海。
今日,霍光有信心把议会部分立法权这件事情给定下来。
如此一来,明日大汉日报必然是头版头条。
接下来一个月的舆论,都在这里了。
霍光其实并不想那么快把事情推进成功。
只要把热度一直摆在这里,让天下的富人都知道霍光现在是中小商人领袖,才是他的目的。
但今天走到朝堂上,霍光就感觉朝堂上的气氛有点不对劲。
有些武官,似乎在摩拳擦掌。
过了这么久之后,居然要发动战争了吗?打谁?该拿下不恭敬的卫满朝鲜了?
好像又不对。
霍光扫视群臣,想看看是谁要搞事情。
但并没有看出来。
很快霍光注意到刘彻脸色不太好看。
难不成朝堂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自己并不知道?
很快,一切真相大白。
刘彻:“赐婚翁主刘细君,大司农霍海。”
群臣先是思索了一下刘细君是谁。
然后觉得理所当然。
刘细君都在霍海那儿住了好几年了,大家又不瞎,这事儿有什么好奇怪的。
然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啊?
霍海可是尚公主了啊!
真就他种好,非要配皇室女眷呗?
霍海当即谢恩。
刘彻看到霍海就烦:“好了,你可以去干事儿了,组建全民教育的事情很重要,赶紧去办吧,不用留在朝堂耽搁事儿。”
霍海没挪脚,而是拱手行礼:“陛下,臣今天有本奏。”
文武百官,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了霍海。
霍海有本奏?
霍海还主动在朝会上谈事儿?
霍海提出的主张哪一个不是改变整个大汉,但每一次都是被动出主意。
真正让霍海主动提出来的事情少之又少。
这几年一次都没有。
当然了主要也是因为这几年霍海人都不在长安。
但今天霍海有本奏,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霍海提出的事情一定非常重要,重要到逆天。
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
刘彻看了看霍海,也觉得奇怪,霍海居然有事儿要讲?
想了一下,刘彻:“既然这样,你的事情最后讨论,诸位爱卿可有本奏?”
此时霍光犯难了。
自己到底出不出手。
如果出手,那万一自己事情成了,结果被二哥提出的事情压住了热度怎么办?
可是,自己谋划了这么久,就差一点点,今天自己振臂一呼,一定会有足够的人跟随,这事情应该会成,难不成要换个时间,再等一个月。
有些事情就得趁热打铁,如果事情久了,定型了,冷了,那可就锤不动了。
霍光心中暗想:议会就是现在最大的政治舞台,最为耀眼,所有商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关注度会比这个更高了吧?
还是得上!
其他人都在回报,而霍光也不急着先说。
“陛下,淮河以西这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特殊天气,根据研究院的说法,是雨水在天上降下的时候还不够冷,所以不是下雪而是下雨,但是落地后气温又很冷,所以雨落下后当即冻住。”
“这种现象被研究院叫做冻雨。”
“冻雨出现后,在地面难以清扫,造成道路湿滑无法行走,更不要说运输货物,这样一来这一区域的城市,就出现了粮价开始暴涨的情况。”
刘彻思索了一下:“研究院那边有解决办法吗?”
这乡村地区没有这个问题,毕竟大家有存粮,现在不缺粮食几年了,住在城池的人都没有屯粮的习惯,一时之间,粮价暴涨,还真难解决。
报告的官员摆了摆头。
众人对于这种情况,也是没见过,所以没办法。
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只会看向霍海。
新进入朝堂那些本来就懂新学的,倒不一定看霍海,都是自己在思索,看看自己学习的知识中有没有能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
而大部分在朝堂很久的人,都清楚,如果说有人能解决这种问题,那就是霍海。
刘彻看所有人都在看霍海,也只有看了过去。
没办法,冻雨,以前听都没听说过,虽然现在学了新学,这个道理大家一听就懂,但是很少遇到的现象,大家还是不太明白怎么处理。
霍海:“囤积民生必需物资,涨价扰乱市场,抓起来抄家杀头好了。”
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生意,听到霍海这么说,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谁还没有干过囤货等涨价的事儿啊?
直接抄家杀头?!
但是,大汉以前一年杀头那么多,这种囤货发灾难财的做法,要说杀头,好像也不是不应该。
但是不是,太猛烈了??
刘彻:“杀不杀头现说不好吧?”
霍海点头:“陛下,当然是应该把这条法写下来,然后再执行,而且一定要快,现在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事情已经不是原来的法条可以完全覆盖的了,推动新法条势在必行。”
众人都在点头。
霍光看了看众人,就是因为霍光感受到了新法条推动势在必行,所以才提出了议会拥有议论法条的权利,来完成了现在的政治名声积累。
刘彻:“那冰……”
霍海:“盐可以化冰,目前齐鲁晒盐场产量非常大,但是大量盐水浇灌,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不能大规模使用。”
“不过,只是化出城市主要通道,运输粮食,问题不大。”
刘彻听说盐水可以化冰后:“王内侍,取御厨取盐。”
很快,盐取了过来,直接洒在未央宫外的阶梯上。
然后众人才继续讨论各种议题。
几乎无人再议的时候,霍光才站了出来:“刚刚大司农说得对,新法条推动,势在必行。”
“而新法条的讨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议会参与这个工作,效率上就会大大提高。”
“而且新法条很大部分都是和新商改有关系的,而议会实际上就是大量商人代表组成的,所以臣再度提议,让议会拥有议论部分法条的权利。”
刘彻:“具体是哪一部分法条?”
霍光拱手:“军、礼、教之外的一切法条。”
这之外,可是还包括着,工、吏、刑等诸多重要的东西。
如果议会有资格讨论吏这个法条,那和议会有了些许制衡朝会的手段有什么区别?
但大家并没有对这个过于警惕。
现在是大汉,大量的主张并不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害处,对谁利益损害来执行的,而是看有没有好处,对大汉有多大的好处。
正因为刘彻这些年的严苛律法,到今日,霍光直接染指天官的事情,居然没人站出来直接反对。
但这不代表这事儿能成。
因为刘彻还需要掌控议会的手段。
刘彻:“最近民间都在讨论让议会拥有议论法条的权利,并且所有人都很关注这件事情。”
“朕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否则没有任何权利的议会不就是空谈么?”
“但具体什么法条的设立需要议会讨论,这个范畴还不容易划分,所以……朕同意让议会有讨论法条的权利,但,具体讨论哪些,由朕审视之后,再下发议会。”
霍光大喜,但不动声色:“是,陛下!”
刘彻肯定是要这种方法来控制议会的,但霍光根本不在乎这个,霍光要的是把这个事情办成,然后坐实自己中小商人领袖的身份。
长期以这个身份在朝堂活动,未来自己的话语权一定会越来越大!
朝堂众人都看向了霍光又看向了刘彻。
其实朝堂上很多人已经被说服,做好了要出来站队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刚提出来,陛下就允许了。
自己反而不用站出来了。
但这个事情办成的好处一直在,自己又没站队,那岂不是完全分不到好处?
而有些人站出来了,但只是在议会或者私下吆喝,还没有公开在朝堂吆喝,没有在报纸吆喝。
糟糕,站出来晚了,该快点的!
而城府更深的人看向了霍光。
这应该是霍光故意的。
大家站出来的人够多,声势够大,刘彻顺势也就同意了,毕竟刘彻建立议会,就是要用的,而不是建着玩儿做无用功。
而大部分人站出来,是为了要分好处,而不是真觉得这个好。
但霍光就是利用了时间差,把事情办成了,但大部分站出来的人实际上没得到多大的好处。
好处都在他那儿去了。
光禄大夫,有点水平。
实际上光禄大夫已经是很高的官职了,如果把现在的朝堂看作是九品制度,怎么也得是个从三品。
四品基本就是各地大员了,从三品就是三公九卿预备役了。
朝堂上很多人开始注意到霍光。
看来霍光不只是冲得快,冲的准,手法也是一流。
霍光应该是专门考虑过提出这个事情的事件。
刚好卡在事情发酵之后马上就是朝会,不用多等一次大议会给舞台让更多人表演,也没有多拖几次朝会来发酵,刚好卡在这个时间把事儿办成了。
很多人出了力,或者说开始吆喝了,但还没进去门儿,没分到好处。
事情成了之后,霍光放下心来。
二哥能提出什么重要的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呢?
刘彻:“谁还有需要商谈的事情?”
“没有?霍海你说吧。”
霍海上前:“臣上任大司农,要发展大汉经济,全面推开新商改在整个大汉执行。”
“但新商改的推开,有一个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
众人都看向霍海。
新商改势在必行,必须成功,大家所有的利益都挂钩在新商改上,怎么能不成?
什么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那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霍海:“长安去年年末登记在册人口是二百八十万。去年一共发生了两千一百三十起杀人案。”
这话说出来,大家满不在乎。
说实话,大汉流行单挑,两百多万人,一年死了两千来个,太正常了。
这还算少的,幸亏现在大家都读书了,讲道德了,就算起争执,大部分时候都是放嘴炮,很少有人不论道理直接掏刀的。
要不然怎么会才有两千多起。
霍海:“大家可能觉得正常,但是,两千一百三十起案子发生,需要京兆尹去调查,需要取证,需要维持现场,而京兆尹人手完全不够,导致去年一整年,八十四所学校合计停课一千五百三十天。”
霍海抬头:“这些学校,大部分有三百到七百个学生。平均就算五百,也就是说耽误了五百人一千五百三十天,这么一合计,耽误了七十五万个日子。”
“这些日子如果算成钱,三十天为三千大钱,一天一百大钱,那就是七千五百万大钱的损失。”
“这只是时间损失,这些凶案发生,包括查案的破坏,直接间接对这些学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九个亿。”
大家就不明白了。
黄霸站了出来:“请问霍大人,怎么停课直接损失七千五百万,但间接居然九个亿这么高?”
霍海:“你是?”
黄霸:“在下第二届科考状元,黄霸。”
黄霸非常年轻,才十七八岁的样子。
霍海感觉这个名字耳熟,好像上次讨论打卫满朝鲜的时候他就发过言了。
这人名字越想越耳熟,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官没错。
霍海:“你想一下,这些被耽搁的学生中,有多少是孩童?孩童发现身边人被杀,何等惊慌?加上停课必须在家里待着,他们的父母只能回家去陪着。”
“学校附近的商店,本来每日生意都很好,饭馆,茶室生意都很不错,结果停课,直接全部黄了。”
“这么算下来,九个亿多吗?”
大家都面面相觑,根本没想到影响这么巨大。
霍海继续:“这只是学校,两千多个命案,只有几十个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去年的凶杀案还累计导致八所医馆停业五十八天,预计至少有八十人次因为医馆歇业缺乏救治结果殒命。”
“除了医馆,还有菜市场,饭馆酒楼,驿站,旅店,甚至仓库,码头,进行歇业。”
“间接影响的经济,你们可以想一下。”
所有官员都皱起眉头。
这个账不能算啊,一算就是天大的窟窿!
霍海:“除了杀人案,还有经济案件,比如偷窃,抢劫,持刀抢劫这种恶性案件不说,还有各种胁迫,还有诈骗,除了经济案件,还有……”
“京兆尹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处理。”
“以前我做长安少尉的时候,也没有多少衙役小吏,全是借调军中将士,但是,实际上大汉法律规定,无故调动两百人以上军队以谋反论。”
“只是事出有因,大家才允许我调动。”
“可是,出了长安,在其他地方,可以吗?各地官府也频繁调动各地将士入城?”
那玩意有人造反,谁预料得过来?
霍海继续:“除了刑事,还有海上,江上。”
“大汉去年一年,在海上贸易,纳税总额是三百七十亿。”
“但实际上,根据货物流通量看,这个数值应该是七百亿左右才对,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没有交税。”
“去年,长安平均每一天发生二十起快车撞人事件,发生三百多起手推车手拉车撞人撞车事件。每天发生二点七起火车撞人事件。”
“去年,长安城记录在册的失火,一共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二次,其中光是除夕那一天晚上,就发生了三千多次,这还是统计过的,没统计的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次。”
“去年整个长安,发生了八百三十五起道匪劫掠……”
霍海讲了一件又一件。
所有人脸色都沉了下来。
霍海在自己那栋院落,进入了大厅。
进来后感觉有些热,但霍海不想把衣服脱下来,因为隔一个时辰后,霍海要去视察新建立的蒸汽机生产线。
所以,霍海让左右把大厅的门打开,自己就坐在堂屋正中央的椅子上。
门厅外,雪花坠落。
身穿上卿官服的霍海,就这么端坐在那里,仿佛自己不是在大汉,而是在大明。
大汉的宫殿如果是夯土墙壁的话,本来是很厚的,如果是砖混结构的话,就很低矮。
汉阙虽然高大,连廊虽然如倒挂天空一般让人震惊。
但实际上,屋内空间的一楼,一般都很低矮。所以在没有混凝土建筑的那个时候,官老爷们坐在二楼,看着窗外沉思,是没有下人知道的。
而现在,明亮高大宽阔的大厅开间里。
霍海就这么看着前方出神,很快就引得了整个院子里下人的注意。
霍海其实啥都没想,就是在这儿等茶水冷而已。
过了一会儿,一袭红黑长袍,披着雪白披风的卫长公主来到了这里。
身后一大群人都停了下来。
卫长公主手中抱着霍炎,裹得严严实实的。
刘细君也在后面人群中,等人都到了后,才呵斥院里停下围观的仆人不要围观,不要把今天的事情传出去。
如果是穿着常服的霍海坐在这里发呆,什么事情都没有。
倘若传言出去‘大司农回到家里官服都没褪下,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什么’,那明天股市就得动荡。
卫长公主到来,霍海才从出神中醒了过来,往外看了一眼:“怎么把炎儿抱到这里来了?”
卫长公主摸了摸茶杯的温度,知道霍海在等水喝,把茶杯端给了霍海:“茶杯还烫,但里面的水,总是比茶杯先冷。”
霍海试了一口:“还真是。”
卫长公主转身站在霍海旁边,看着外面:“在看什么呢?”
霍海:“我在看我的院子。”
院子太大了。
大到令人发慌。
在前世,普通人奋斗一生的梦想是大城市里几十平米一套二的小房子。
混的好一些的,或者父辈有积累的,可以买到百平米的房子。
再大就是小二百平米的大平层,大二百平米的叠拼别墅?
这已经不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了,这得是中等收入群体搬进去后,都如同吃了物理兴奋剂一样会睡不着觉的成就。
这就是大家说的人中龙凤。
再往上,是三五百平米的联排,院落实际上的建筑面积,加上花园,最多半亩。
能住上这种联排的人,已经不是笼统的人中龙凤了,那在每个行业,都算得上是翘楚了。
再大呢?
是占地两三亩的别墅。
如果看室内面积,差不多是上下几层楼的别墅,合起来一千到三千平米。
到了这个程度的房子的短视频下,一定会出现一个评论‘到时候照着这个档次砍头。’
而这个档次的房子,是前世评判一个富豪是否是真正的大富豪,或者所谓的资本家的标准。它就是目前长安新城的普通民居。
或许,也不普通。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的最伟大的城市配套和环境最好的区域。
能住到这儿来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已经算是这辈子混出头了。
只要儿孙不瞎整,手握这套祖宅,世世代代在长安生活下去似乎都不是问题。
是真正的人上人。
再往上,是那种拥有三十亩房子的贵族官僚。
再往上,是五十亩房子的帝国核心官僚。
这种房子,在清朝时已经是王府规模了。
在大汉,人口少点,还能支撑。
而再往上,是八十亩地的帝国核心贵族。
在长安拥有八十亩房子的人,祖上绝对是史书立传大书特书的人物。如果没有,那就是他自己将被立传。
而霍府,以卫戍太子的名义,合理合法合情的拥有着三百亩地的院子。
三分之一个故宫。
霍府有一个主厅,平时几乎不用,然后左右两侧就是霍去病和霍海自己的院落。
霍去病主武在左,霍海主文在右。
兄弟两人院落背后,是一个普通人进来能走迷路的院子,里面错落着各种功能的建筑。
说个不好听的,霍去病在这儿随便杀一个人,埋了,就算有人知道死了人,专门进来查,没个一年半载,都翻不出来。
就这样一个院落下,霍海坐在这里,视野看出去,一片开阔。
站在自己院子一楼,直接看过去,能对视建章宫城墙,能看到长安内城墙,看到未央宫箭塔。
往东,能俯瞰整个大汉贵族居住区。
再往东,就是整个大汉富人聚集的区域。
霍海突然就想起了那句话。
官做到多大才算大啊。
霍海一直觉得,自己根本不想当官,一直在抗拒升职,所以自己走得很慢了。
但是一回头,背后居然已经没什么爬头了。
当霍光用尽一切理由,要分家出去自己住时,霍海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来时路。
当初,大哥霍去病展露出惊人的战争天赋后,立刻就和舅舅卫青掰掉了。
这和霍光现在和霍家分家,是一个道理。
霍海最近这些天都在审视这件事情,回想自己做的够不够好。
本来卫长公主不问还好,一问之下,霍海真的陷入了沉思。
卫长公主从霍海眉宇间,感觉到霍海真的开始思考问题了,于是把茶杯放下,对着一个仆人招手。
仆人端来了茶瓶。
卫长公主一边倒水,一边:“研究院玻璃研究所那边,新研发出来的东西,双层玻璃可以隔热,而镜面一样的涂层涂在外部,可以反射热量,就能让壶里的水长时间保持温度了,设计它的学生说,是根据你的保温杯的原理设计的。”
霍海看了一眼竹篾编织的保温瓶,和里面似乎是涂银的内胆。
卫长公主看霍海回过头来注意新事物了,微笑着问:“用这个保温瓶应该注意什么呀。”
霍海随口:“注意别往里面丢整颗的冰糖,别看它看起来又重又厚,冰糖无论是正面落下去还是滑下去,都能把它底部打穿。”
理论上,霍海用的金属保温杯造价太高太贵了,目前很难大规模推广,而这个开水瓶内胆的技术,做成杯子内胆的形状,很容易就能推广开,价格还便宜。
卫长公主:“你发明的玻璃,果然你最懂。”
霍海:“严格的说不是我发明的,战国的铸剑师们练过不知道多少块玻璃。”
卫长公主:“都是旁枝末节。现在新商改是你一手带到今天这个程度的,有什么问题,一定也是你最懂。”
霍海愕然抬头:“你以为我在思考新商改的问题吗?”
卫长公主疑惑。
难道不是?
霍海捏着卫长公主的手:“让你担心了,我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我想的是家里的小事情。”
卫长公主恍然大悟:“细君已经是大姑娘了,换成普通人家这么大的姑娘,孩子都五六岁了。”
霍海愣了一下,并没有说出我没想这个的话。
因为霍海一开始想的事情更重要,想的是霍家满门的人头。
霍海意识到一件事情,作为最有政治嗅觉的纯政治生物的霍光,居然明牌要分家。
那一定是嗅到了什么。
霍光感觉到了危险。
要知道,霍光跳出去引导议会夺权,并且闹得风风火火风生水起,是会被猜忌的。
就算冒着刘彻可能诞生的不信任的情绪,霍光也要光明正大做切割。
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
霍光谜面上目的就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而兜兜转转一圈,最终谜底还是这句话,‘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应该把财产放在一起,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但是对于霍家来说,那简直是绫罗绸缎堆积成山,一个火星子后,绫罗绸缎比最易燃的柴火还要易燃一百倍。
顷刻间化为飞灰。
霍光,已经看到火星子了。
虽然那个火星子不在库房,甚至都不在库房这栋楼的院落。
但火星子,进霍府大门了。
所以,霍光扛着一部分普通布匹,非要离开。
原因不只是害怕霍家覆灭连累他。
也有可能是他才是燃起来的火源。
绫罗绸缎多了,谁说的清楚是哪一匹先燃起来?
这件事情说到底,就是霍光不信任刘彻。
因为霍光已经洞悉了刘彻是纯政治生物的真相。
反而是霍海,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居然差点忘了这件事情。
此时霍海心中已经有了腹案。
卫长公主看着外面抱着霍炎四处走动,逗孩子的刘细君,再开口:“明天我去一趟皇宫,再跟父皇说一次,请父皇下旨赐婚。”
霍海捏了捏卫长公主的手:“真的要这样吗?”
卫长公主:“她都二十了,如果她不愿意,又怎么会等这么久?如果你不愿意,你早就把她赶走了。”
霍海:“我只是单纯的不想抗旨而已。”
卫长公主:“好,就这么说,明日我就跟父皇说是他当初的旨意导致你不敢抗旨,又把细君这么个大姑娘给耽搁了,让父皇赶紧解决这个问题。”
霍海没办法:“好吧,就这么说吧。”
说完之后,霍海又看着门外出神了,这一次是真的在细细的构思接下来要干的事情了。
而此时卫长公主突然开口:“这个场景似乎在梦里见过。”
霍海:“是吗?我很久都没有做梦了。”
越是青春年少时,越是应该做梦,普通人在二十三这个年纪,应该一个美梦接一个美梦。
但霍海的人生就是一个美梦接一个美梦,所以晚上再也不做梦了。
……
朝会,刘彻心情不是很好。
他要公开赐婚霍海和刘细君。
一拖再拖这么多年过去了,再拖真不道德了。
长安城不是没有闲言碎语,影响其实很不好。
而霍光今日更是意气风发。
在提出了让议会拥有部分立法权以后,这件事情成了朝堂议会甚至长安乃至整个大汉讨论的最多的事情。
霍光现在是,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
如果细说这个官职的含义的话,那它就是管辖议论的。
在没有光禄大夫的时候,谏言的官员全部由御使大夫管辖。
在有光禄大夫的时候,这方面的工作,就要经过光禄大夫之手了。
所以这个职务其实很重要。
在朝会上他就经常有话语权。
因为提出的发达地区多投入发展以及议会部分立法权两个提议,霍光在这一个月可以说是搅动风云。
直接搅的朝会议会风起云涌,大量的人都跟在霍光背后出声发言。
有一种霍光成了朝堂最闪耀的明星的感觉。
而代替的,当然是霍海。
今日,霍光有信心把议会部分立法权这件事情给定下来。
如此一来,明日大汉日报必然是头版头条。
接下来一个月的舆论,都在这里了。
霍光其实并不想那么快把事情推进成功。
只要把热度一直摆在这里,让天下的富人都知道霍光现在是中小商人领袖,才是他的目的。
但今天走到朝堂上,霍光就感觉朝堂上的气氛有点不对劲。
有些武官,似乎在摩拳擦掌。
过了这么久之后,居然要发动战争了吗?打谁?该拿下不恭敬的卫满朝鲜了?
好像又不对。
霍光扫视群臣,想看看是谁要搞事情。
但并没有看出来。
很快霍光注意到刘彻脸色不太好看。
难不成朝堂发生了什么大事情,自己并不知道?
很快,一切真相大白。
刘彻:“赐婚翁主刘细君,大司农霍海。”
群臣先是思索了一下刘细君是谁。
然后觉得理所当然。
刘细君都在霍海那儿住了好几年了,大家又不瞎,这事儿有什么好奇怪的。
然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啊?
霍海可是尚公主了啊!
真就他种好,非要配皇室女眷呗?
霍海当即谢恩。
刘彻看到霍海就烦:“好了,你可以去干事儿了,组建全民教育的事情很重要,赶紧去办吧,不用留在朝堂耽搁事儿。”
霍海没挪脚,而是拱手行礼:“陛下,臣今天有本奏。”
文武百官,所有人都转头看向了霍海。
霍海有本奏?
霍海还主动在朝会上谈事儿?
霍海提出的主张哪一个不是改变整个大汉,但每一次都是被动出主意。
真正让霍海主动提出来的事情少之又少。
这几年一次都没有。
当然了主要也是因为这几年霍海人都不在长安。
但今天霍海有本奏,立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霍海提出的事情一定非常重要,重要到逆天。
所有人都打起了精神。
刘彻看了看霍海,也觉得奇怪,霍海居然有事儿要讲?
想了一下,刘彻:“既然这样,你的事情最后讨论,诸位爱卿可有本奏?”
此时霍光犯难了。
自己到底出不出手。
如果出手,那万一自己事情成了,结果被二哥提出的事情压住了热度怎么办?
可是,自己谋划了这么久,就差一点点,今天自己振臂一呼,一定会有足够的人跟随,这事情应该会成,难不成要换个时间,再等一个月。
有些事情就得趁热打铁,如果事情久了,定型了,冷了,那可就锤不动了。
霍光心中暗想:议会就是现在最大的政治舞台,最为耀眼,所有商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这里,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关注度会比这个更高了吧?
还是得上!
其他人都在回报,而霍光也不急着先说。
“陛下,淮河以西这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特殊天气,根据研究院的说法,是雨水在天上降下的时候还不够冷,所以不是下雪而是下雨,但是落地后气温又很冷,所以雨落下后当即冻住。”
“这种现象被研究院叫做冻雨。”
“冻雨出现后,在地面难以清扫,造成道路湿滑无法行走,更不要说运输货物,这样一来这一区域的城市,就出现了粮价开始暴涨的情况。”
刘彻思索了一下:“研究院那边有解决办法吗?”
这乡村地区没有这个问题,毕竟大家有存粮,现在不缺粮食几年了,住在城池的人都没有屯粮的习惯,一时之间,粮价暴涨,还真难解决。
报告的官员摆了摆头。
众人对于这种情况,也是没见过,所以没办法。
而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只会看向霍海。
新进入朝堂那些本来就懂新学的,倒不一定看霍海,都是自己在思索,看看自己学习的知识中有没有能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
而大部分在朝堂很久的人,都清楚,如果说有人能解决这种问题,那就是霍海。
刘彻看所有人都在看霍海,也只有看了过去。
没办法,冻雨,以前听都没听说过,虽然现在学了新学,这个道理大家一听就懂,但是很少遇到的现象,大家还是不太明白怎么处理。
霍海:“囤积民生必需物资,涨价扰乱市场,抓起来抄家杀头好了。”
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在做生意,听到霍海这么说,所有人都心惊肉跳。
谁还没有干过囤货等涨价的事儿啊?
直接抄家杀头?!
但是,大汉以前一年杀头那么多,这种囤货发灾难财的做法,要说杀头,好像也不是不应该。
但是不是,太猛烈了??
刘彻:“杀不杀头现说不好吧?”
霍海点头:“陛下,当然是应该把这条法写下来,然后再执行,而且一定要快,现在时代变化太快,很多事情已经不是原来的法条可以完全覆盖的了,推动新法条势在必行。”
众人都在点头。
霍光看了看众人,就是因为霍光感受到了新法条推动势在必行,所以才提出了议会拥有议论法条的权利,来完成了现在的政治名声积累。
刘彻:“那冰……”
霍海:“盐可以化冰,目前齐鲁晒盐场产量非常大,但是大量盐水浇灌,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所以不能大规模使用。”
“不过,只是化出城市主要通道,运输粮食,问题不大。”
刘彻听说盐水可以化冰后:“王内侍,取御厨取盐。”
很快,盐取了过来,直接洒在未央宫外的阶梯上。
然后众人才继续讨论各种议题。
几乎无人再议的时候,霍光才站了出来:“刚刚大司农说得对,新法条推动,势在必行。”
“而新法条的讨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如果议会参与这个工作,效率上就会大大提高。”
“而且新法条很大部分都是和新商改有关系的,而议会实际上就是大量商人代表组成的,所以臣再度提议,让议会拥有议论部分法条的权利。”
刘彻:“具体是哪一部分法条?”
霍光拱手:“军、礼、教之外的一切法条。”
这之外,可是还包括着,工、吏、刑等诸多重要的东西。
如果议会有资格讨论吏这个法条,那和议会有了些许制衡朝会的手段有什么区别?
但大家并没有对这个过于警惕。
现在是大汉,大量的主张并不是看它对自己有没有害处,对谁利益损害来执行的,而是看有没有好处,对大汉有多大的好处。
正因为刘彻这些年的严苛律法,到今日,霍光直接染指天官的事情,居然没人站出来直接反对。
但这不代表这事儿能成。
因为刘彻还需要掌控议会的手段。
刘彻:“最近民间都在讨论让议会拥有议论法条的权利,并且所有人都很关注这件事情。”
“朕也觉得有这个必要,否则没有任何权利的议会不就是空谈么?”
“但具体什么法条的设立需要议会讨论,这个范畴还不容易划分,所以……朕同意让议会有讨论法条的权利,但,具体讨论哪些,由朕审视之后,再下发议会。”
霍光大喜,但不动声色:“是,陛下!”
刘彻肯定是要这种方法来控制议会的,但霍光根本不在乎这个,霍光要的是把这个事情办成,然后坐实自己中小商人领袖的身份。
长期以这个身份在朝堂活动,未来自己的话语权一定会越来越大!
朝堂众人都看向了霍光又看向了刘彻。
其实朝堂上很多人已经被说服,做好了要出来站队的准备,没想到事情刚提出来,陛下就允许了。
自己反而不用站出来了。
但这个事情办成的好处一直在,自己又没站队,那岂不是完全分不到好处?
而有些人站出来了,但只是在议会或者私下吆喝,还没有公开在朝堂吆喝,没有在报纸吆喝。
糟糕,站出来晚了,该快点的!
而城府更深的人看向了霍光。
这应该是霍光故意的。
大家站出来的人够多,声势够大,刘彻顺势也就同意了,毕竟刘彻建立议会,就是要用的,而不是建着玩儿做无用功。
而大部分人站出来,是为了要分好处,而不是真觉得这个好。
但霍光就是利用了时间差,把事情办成了,但大部分站出来的人实际上没得到多大的好处。
好处都在他那儿去了。
光禄大夫,有点水平。
实际上光禄大夫已经是很高的官职了,如果把现在的朝堂看作是九品制度,怎么也得是个从三品。
四品基本就是各地大员了,从三品就是三公九卿预备役了。
朝堂上很多人开始注意到霍光。
看来霍光不只是冲得快,冲的准,手法也是一流。
霍光应该是专门考虑过提出这个事情的事件。
刚好卡在事情发酵之后马上就是朝会,不用多等一次大议会给舞台让更多人表演,也没有多拖几次朝会来发酵,刚好卡在这个时间把事儿办成了。
很多人出了力,或者说开始吆喝了,但还没进去门儿,没分到好处。
事情成了之后,霍光放下心来。
二哥能提出什么重要的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呢?
刘彻:“谁还有需要商谈的事情?”
“没有?霍海你说吧。”
霍海上前:“臣上任大司农,要发展大汉经济,全面推开新商改在整个大汉执行。”
“但新商改的推开,有一个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
众人都看向霍海。
新商改势在必行,必须成功,大家所有的利益都挂钩在新商改上,怎么能不成?
什么问题不解决就实现不了?那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霍海:“长安去年年末登记在册人口是二百八十万。去年一共发生了两千一百三十起杀人案。”
这话说出来,大家满不在乎。
说实话,大汉流行单挑,两百多万人,一年死了两千来个,太正常了。
这还算少的,幸亏现在大家都读书了,讲道德了,就算起争执,大部分时候都是放嘴炮,很少有人不论道理直接掏刀的。
要不然怎么会才有两千多起。
霍海:“大家可能觉得正常,但是,两千一百三十起案子发生,需要京兆尹去调查,需要取证,需要维持现场,而京兆尹人手完全不够,导致去年一整年,八十四所学校合计停课一千五百三十天。”
霍海抬头:“这些学校,大部分有三百到七百个学生。平均就算五百,也就是说耽误了五百人一千五百三十天,这么一合计,耽误了七十五万个日子。”
“这些日子如果算成钱,三十天为三千大钱,一天一百大钱,那就是七千五百万大钱的损失。”
“这只是时间损失,这些凶案发生,包括查案的破坏,直接间接对这些学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了九个亿。”
大家就不明白了。
黄霸站了出来:“请问霍大人,怎么停课直接损失七千五百万,但间接居然九个亿这么高?”
霍海:“你是?”
黄霸:“在下第二届科考状元,黄霸。”
黄霸非常年轻,才十七八岁的样子。
霍海感觉这个名字耳熟,好像上次讨论打卫满朝鲜的时候他就发过言了。
这人名字越想越耳熟,应该是历史上的大官没错。
霍海:“你想一下,这些被耽搁的学生中,有多少是孩童?孩童发现身边人被杀,何等惊慌?加上停课必须在家里待着,他们的父母只能回家去陪着。”
“学校附近的商店,本来每日生意都很好,饭馆,茶室生意都很不错,结果停课,直接全部黄了。”
“这么算下来,九个亿多吗?”
大家都面面相觑,根本没想到影响这么巨大。
霍海继续:“这只是学校,两千多个命案,只有几十个发生在学校或者学校附近,去年的凶杀案还累计导致八所医馆停业五十八天,预计至少有八十人次因为医馆歇业缺乏救治结果殒命。”
“除了医馆,还有菜市场,饭馆酒楼,驿站,旅店,甚至仓库,码头,进行歇业。”
“间接影响的经济,你们可以想一下。”
所有官员都皱起眉头。
这个账不能算啊,一算就是天大的窟窿!
霍海:“除了杀人案,还有经济案件,比如偷窃,抢劫,持刀抢劫这种恶性案件不说,还有各种胁迫,还有诈骗,除了经济案件,还有……”
“京兆尹根本没有这么多人手处理。”
“以前我做长安少尉的时候,也没有多少衙役小吏,全是借调军中将士,但是,实际上大汉法律规定,无故调动两百人以上军队以谋反论。”
“只是事出有因,大家才允许我调动。”
“可是,出了长安,在其他地方,可以吗?各地官府也频繁调动各地将士入城?”
那玩意有人造反,谁预料得过来?
霍海继续:“除了刑事,还有海上,江上。”
“大汉去年一年,在海上贸易,纳税总额是三百七十亿。”
“但实际上,根据货物流通量看,这个数值应该是七百亿左右才对,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没有交税。”
“去年,长安平均每一天发生二十起快车撞人事件,发生三百多起手推车手拉车撞人撞车事件。每天发生二点七起火车撞人事件。”
“去年,长安城记录在册的失火,一共十二万四千四百一十二次,其中光是除夕那一天晚上,就发生了三千多次,这还是统计过的,没统计的根本不知道有多少次。”
“去年整个长安,发生了八百三十五起道匪劫掠……”
霍海讲了一件又一件。
所有人脸色都沉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