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城东渭河下游方向,建立了一家全新的印刷厂。”
一起吃饭的人:“害,印刷厂多正常,有什么好奇怪的。”
最开始说话的人:“那可真的很奇怪,这家新印刷厂印的东西被称作钞票。”
“钞票?”
“就是纸币。”
“纸钱?”隔壁桌打岔。
消息人士:“什么纸钱,就是纸币!纸币懂吗,我们现在用的是铜币,钱币,现在他们印刷的也是钱币,但是是纸做的。”
其实,印刷的是棉做的,用的是比之前研究出来的那种欠条油墨还要难模仿的多的油墨。
“什么东西?钱?纸做的?!那还叫钱吗?”
隔壁桌不服气了:“怎么不是钱,我问你现在的钱是哪儿来的?”
“铜做的啊,铜可是费尽力气从山石里面挖出来的!”
隔壁桌:“这纸币也是好不容易造的纸,印刷出来的。”
质疑者一时语塞,最后还是:“那能一样吗,纸什么成本,钱什么成本?”
隔壁桌:“你还真别说,人家印刷的纸币,一纸币等于一千大钱。”
“比你的铜钱值钱多了。”
“人家除了一币,二,五,十还有二十,五十,一百。”
此话一出,本来没说话的食客,都抬起了头来。
这么逆天吗?
这怎么行?
“铜可是实实在在的重量,这纸币本来一样重,就因为多印了一个数字,就更值钱?”
隔壁桌:“那有什么不对,你以为现在的铜哪儿来的?铜的开采其实便宜极了,现在可不是十年前了,挖铜费劲。现在挖铜效率极高,高炉烧铜效率也奇高,铜比钢铁值钱不到哪儿去。”
“换成纸币有什么不好?还省了挖。”
一群人顿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其中一个还是摆头反对:“那岂不是陛下想要印多少就印多少钱?陛下随便印的钱,就把我辛辛苦苦种了几个月的粮食给买走了?”
隔壁桌:“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别说种了几个月的粮食,就是养了两年的大肥猪还不是一样。以前的铜钱也是陛下在铸造,和现在印刷钱有什么区别,不一样是陛下想要用多少,就印刷多少?”
这八年以来,刘彻疯狂的在印刷钱,但是铜钱投入市场使用,那都是有计划地。
有很多人在专门做各种物价统计,物产数量统计,然后来汇算市场上需要多少铜币,投入多少铜钱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为市场高速发展,不投入铜钱反而会导致没钱用,而投入了经过计算的金额的铜钱,实际上能控制市场的繁荣度,进而控制物产数量。
现在刘彻把这一套已经玩儿到了头了,就算是霍海,都不如他对这个了解。
所以,现在霍海要推出纸币,刘彻直接就同意了。
而这个饭馆的其他人还在讨论。
“我觉得也是,印钱?老实说印钱哪有陛下赚钱快,知道陛下手握那些大企业的股份一共价值多少钱了吗?就算印钞厂把蒸汽机转冒火星子,都印不了那么多钱。”
“陛下这么做无非就是一个原因,让其他地方的人,可以随时带着钱来长安,让长安人可以随时带着钱去其他地方。”
角落里有人开口:“这不对啊,以前不一样可以带吗,只要把钱存在霍氏银行,然后带着欠条去不就行了。”
“这就是区别了。”最开始的消息透露者:“霍氏欠条,用的是大司农霍海的个人信用,我们相信他,所以才使用欠条的对吧?”
“现在的纸币,用的是大汉的国家信用,我们是相信大汉,所以才用纸币,这就跟大司农个人没关系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你我,也有资格开银行了。如果人人都用霍氏欠条,那其他银行哪儿来的发展的空间呢?”
这么一说什么个人信用什么国家信用,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大司农的信用我相信,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大司农的儿子可信不可信现在我们哪儿知道?这么一看的话,朝廷推出了纸币,反而是个好事情。”
“还有,现在的朝廷官员有没有收到钳制,如果以后他们随便乱印钱怎么办?没钱了就印钱,那未来大家的钱不就不值钱了?”
这就没法说了,要看良心了。
刘彻怎么会给自己画一堆条条框框先把自己框起来?后面补一些法律可能性比较大。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讨论这里面的意义。
长安城更多的地方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的好处坏处。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的霍氏欠条,再怎么说也只是欠条,说白了就是霍家会给兑换。
现在呢,终于是钱了,换成大汉任何银行,拿出一纸币,自然而然就能兑换一千大钱。
这钱都还没印出来呢,在长安城已经有了它的名字。
叫做纸钞,这个钞字,本来是有打劫金钱的意思,比如抄家,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写作钞家。
为什么叫做钞呢?第一是有纸钞抢去了铜钱的地位的意思。
第二也是有部分人看出了纸钞实际上随时可以掠夺普通人财富的特性。
只需要多印刷百分之二十的纸钞,就等于大家手里的钱贬值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目前,长安把写了文字的东西叫做小抄,这钞是金字旁,代表钱的意思。
几个意思合在一起,就成了纸钞。
而这个面额,大家也有了自己的叫法。
一纸钞,就叫做一两。
因为目前几乎白银和大钱稳定的兑换是一两白银兑换一千大钱。
以前能兑换一千六的,但是自从霍氏欠条流行后,银子比铜钱方便携带的特性就被代替了,而用金又不符合现状,所以市面上继续用银子的人,已经习惯了一两银子等于一千大钱。
既然新的钱一纸钞等于一千大钱,那就叫做一两好了。
然而。
和长安城的普通人讨论的热烈,但意见不大不同。
大汉朝的贵族和大商人们,不讨论。
但意见很大!
非常大!
第二天的大汉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纸钞是劫掠》的文章。
直接题目就点明了一切。
发布文章的人叫做韩说。
韩说是韩王信的后代,他爷爷以前投了匈奴,他们这一代人几个人之前又投了大汉。
而韩说一直在养名,希望名声养成了之后,能够出仕。
目前已经养的差不多了。
在文章方面,司马相如霍海为尊,而韩说在文章方面小有名气,同时在译经方面也很有名气,在董仲舒团队,皇室翻译团队等多个团队的包围下异军突起。
自从有了大汉日报后,韩说经常作为特邀作家写文章。
今天,韩说发的文章不是被邀请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主动写的。
熟悉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他什么意思。
这是要扛旗了!
这是要以这件事情为跳板,往朝廷用力了。
韩说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分析出这件事情对大贵族大家族大资本,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这个时候跳出来,一定会得到鼎力相助,比任何时候都值得跳大。
韩说的文章把纸币如何打劫普通人写的一清二楚。
“倘若全大汉有一万纸币,大家能够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而大汉朝廷没有钱用了,又发行了两千字币那么和市场上一共一万两千纸币,一共还是只能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
“那么,原本手握一纸币的人占据市场购买力就从百分之0.01降低到了,百分之0.0083,等于自己的资产下降了百分之0.0017!”
百姓可能没有十万一百万,但是真有一纸币,一纸币就是一千大钱,现在长安的百姓,有几个没有一千大钱的?
大部分人人家里的存款都在二十左右,甚至八年前就是长安城那批人,平均资产早就破千纸币了!
本来没多大反应的普通人,现在看了这个,不得不产生了质疑。
更可怕的是韩说最后几句话。
“不少人都在金融市场,或者说在股票市场活动过,霍氏对股市的掌控力大家一清二楚,而霍海大人的聪明智慧,大家也是一清二楚。”
“大司农霍海真的没有办法来发挥纸币方便大家使用的效果的同时限制可能存在的超发纸币的问题吗?肯定有。”
“但大司农并没有那么选择。”
“我在这里不是怀疑大司农,我个人很崇敬大司农,但我想知道原因。”
这话出来之后,所有人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想不到办法,但是,霍海是谁?
霍海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才,最有想法的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
以往有任何事情,他都能安排的妥当,安排的让人信服,现在也应该一样。
实际上这儿就是韩说用了一个辩论小技巧了。
以前霍海不是每件事情在公布出来的时候,就能说服人的,而是从现在的角度去回看,很能说服人。
而他以这个口吻说这件事情,就显得眼下这件事情霍海的做法很没有说服力似的。
霍海会回应吗?
或者说,霍海会用一样的技巧和韩说斗法吗?
搁在以前,霍海一定会。
毕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因为霍海善变,而是霍海待人接物的道德。
谁跟霍海玩儿小心思,会被他玩儿死。
但是现在霍海不只是霍海了,还是大司农。
这就得考虑影响了。
所以,霍海并没有写文章去回应,也没有用手段去回应。
而是面对专门上门的记者采访,说出了:“方法?是,我有方法可以限制货币超发。”
“但问题是,谁能搞清楚货币超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先不说大汉朝廷会不会超发货币,就算超发,也是为了商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搞出来两个钱用。”
“过几天,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纸币什么时候上市!?纸币印刷还早着呢,铜钱是可以作假的,纸币这种超大面额,我们要做到没人能做出不可辨认的假币,所以还需要慎重的多验证几次,虽然已经验证了上百次了。”
霍海的言辞,没有一丁点往日的犀利。
给人感觉好像他很心虚似的。
但事实上,多年来的成功,让百姓们真的听得进去霍海这种不带情绪的发言。
是啊,超发货币真的就是有害的吗?
是啊,铜钱可以掺假,而纸币没法掺假,时候纸币比铜钱更适合作为大额存储?
大汉日报把双方的观点都刊载了出来,还专门去采访了股市大师郑安泰。
没错,郑安泰郑大人,现在真的成了大师了。
最开始,郑安泰在股市上活动,靠的是买霍氏的反向。
后来一朝梦碎,郑安泰开始怀疑人生了。
自己以前那一套天命理论失灵了。
然后,郑安泰在沉沦种,不再关注金融,而是关注上了太子宫的大人物们如何活动,他放弃了赚钱,一门心思想要升官。
结果……郑安泰发现了一个惊世大秘密。
郑安泰发现,匿名的从来没有露面的大科学家,物理学的奠基人,牛董,就是董仲舒!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郑安泰大受打击。
他的整个人都被撕裂了。
还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形容,是真实的被撕裂了,郑安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撕开了。
当初董仲舒搞出天命理论。
郑安泰选择了相信,然后他从一个小小的读书人,成为了太子宫的中郎。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二十年后,自己年龄五十岁,来到最佳政治年龄的时候,太子刘据刚好三十六岁,正当年。
那个时候,自己这个太子宫北宫旧臣,只要不翻车,就一定能一飞冲天。
就跟现在朝中很多人是当初刘彻的太子府的官员一样。
郑安泰相信,这一切就是天命,天命如此。
天命要郑安泰成为太子宫的官员,天命要郑安泰不凡。
但是,在股市上受到打击后,郑安泰开始回避,郑安泰思考了之后不觉得是天命的问题,而恰恰就是因为天命,导致自己在股市上有此大劫。
因为天命如此,郑安泰就该是大汉梁柱,而不是什么股市英豪。
所以,郑安泰放弃了股市,放弃了其实已经研究过一部分的经济学内容,转而开始研究大人物们。
这个时候,郑安泰在磨练自己的修养,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人物。
为未来做准备。
而当发现董仲舒正在画卫星系统图,设计人造卫星上天,并且将月球确定为卫星,写出来的文章匿名公布在科学报上时。
郑安泰的人生被撕裂了。
董仲舒,就是天命学说的提出者。
结果董仲舒暗中却是一个大科学家!
这让郑安泰直接把以前的人生,全盘给否定了。
实际上,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郑安泰,二十岁之前,就是中郎,虽然中郎只是朝中最基本的官员,但这也是朝廷京官啊!
很多县官郡守终其一生都没能来到长安。
更多人在长安搞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花活儿,就是为了吸引朝廷的注意,吸引皇室的注意,成为官员。
很多人在长安名气非常高,一直混到四五十岁,别人都已经死掉了的年龄,才成功。
比如李广的朋友,天象家王硕,就是这种。
而郑安泰呢?二十岁就到了这一步。
并且不是普通中郎,而是陪储君读书!
如今八年过去了,郑安泰早就不是那个普通青年了,郑安泰现在的职务是詹事府丞。
如果再往外调,一定是调派去做一方主官。
而且,当初陈掌给霍海挪位置后,陈掌隔了一段时间又获得了一个工作,不再是太子宫詹事,而是皇后詹事。
管理的人比在太子宫多出三倍以上,陈掌就想带郑安泰走的。
只是郑安泰当时沉沦了,不想去。
就这样一个青年,在整个大汉,不说超过百万分之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至少也是十万里挑一个吧?
郑安泰都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废物了,别人还玩儿什么?
而郑安泰的夫人王夫人,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当初王夫人狠狠地暴打郑安泰,属于家暴达人了属于是。
但现在,也只有王夫人能打醒自己的老公了。
郑安泰挨了一顿胖揍后,再也不抑郁了。
然后王夫人才说:“你现在只是短暂的失败了,但也许是马上要获得更大的成功了。”
郑安泰无言,王夫人才继续:“当初秦王一开始并未扫六合,而是在楚国碰壁,最后一举拿下天下。”
“昔年高祖与霸王相约,谁先进入咸阳虽就是关中王,后来却只能退到汉中。”
“但是他进入汉中几乎没有停留,直接再次出发,这一次,高祖击溃了项羽,成为皇帝。”
郑安泰脸上还有个巴掌印呢,惨兮兮的:“夫人,你是想要我去起兵造反么?”
王夫人牙花花痒痒,然后换了个例子:“当初霍海被陛下贬去茂林不许出,霍海写出了《阿房宫赋》一举闻名,却达不到陛下对他的高要求。”
“然而霍海并不气馁,闭关七天,写出了震惊天下的《洛神赋》。”
“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看上去的失败,不是一次更大的成功的开始呢?”
郑安泰心态发生了变化。
对啊,就算天命在我,也没有说我就一定不会输啊,秦皇汉祖,不都折戟过。
于是!
郑安泰重整旗鼓,继续研究股市。
王夫人:“……”
“你别研究股市了,你再研究股市,小心被人打破头,我打你只是巴掌印,人家打,可是用棍子甚至锄头。”
郑安泰:“夫人,我在股市做过大师,又像如今这样沉浸,谁敢说我再复起,不是股市大师呢?”
郑安泰放弃了天命研究,转而研究股市交割,研究数学。
还真就让郑安泰给研究出来了。
本来他就聪明,要不然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被选到太子宫,毕竟刘彻又不傻。
而聪明的郑安泰,真正的去研究事物规律后,进步非常快。
很快郑安泰就做出了股价涨跌模型。
什么样的消息,会让股票提价,什么样的消息会让股票跌价。
什么产业的涨价会连带着让什么产业涨价,又会让什么产业受影响变得不值钱。
什么样的发明会让什么样的产业崛起,又让什么样的产业突然暴毙。
这样的大模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逻辑联动,但是毕竟股市这才没几年,还没人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所以,郑安泰利用他的模型,海选股票,控制多支股票去看年度涨跌,而不是看短时间交割。
结果,还真就干成了。
三年前,郑安泰把八百万拆分开来,分别入了一千只股票。当然了这是总数,其中有好几次,郑安泰预测到了某个行业的整体涨跌,直接完成跳车。
跳车一次是运气,跳车三次,可就不是了。
一年后,八百万,变成了税后一千四百多万。
近乎于翻倍!如果算上税率,那就直接就是翻倍。
郑安泰再次一举闻名!
以前别人就听说过郑安泰是股市大师,但不知道是为什么,现在看了郑安泰公布的一年交割数据,服了,也信了。
郑安泰大师之名再起。
去年,郑安泰一千四百万在手,并不是继续在股市,而是成立了郑氏基金。
郑氏基金撬动十八亿的资金,年回报率百分之三十三!
而股市刨除新加入股票之外一年的整体涨幅是百分十一!
比自然涨幅高三倍。
今年,郑安泰手中的资金已经到了七十八亿。
不过郑安泰也告诉了客户,自己手握的资金越来越多,不可能去买小股票了,买稍大的股票,年化利率就不一定有那么高了,甚至可能比整体的百分之十一低都可能。
但客户可不在乎。
第一,客户们实际上自己在股市做不到平均百分之十一的涨幅(废话,否则霍海和刘彻赚什么)。
第二,郑安泰连续两年的交割数据太好看了。
而今年,郑安泰不只是自己带着几个小马仔在做郑氏基金,而且还招募了众多数学学得好的新学人才,跟他学习金融学。
真要说的话,郑安泰现在,还真就是大汉股神。
大汉股神针对霍海的言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因为市场上有一万的产物而钱有一万二,就说钱贬值了百分之十七,绝对是错的。”
“道理很简单,市场上有一万纸币,能刺激所有劳动者制造出了一万价值的物品。那么百分之二十这种幅度的纸币涨幅,实际上是能激发潜藏的劳动力来制造百分之二十的产物的。”
“大汉的劳动力市场是新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纸币算什么,根据股市的情况看,最近几年,股市涨幅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而新增的公司的股值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换句话说,实际上朝廷应该每年多搞出百分之五十的货币,否则就是不称职,就是被印钱的速度拖慢了经济的发展。”
“目前来看,很明显,大汉就是因为铜钱制造太过于缓慢了,以至于制钱制不过来了,才需要纸币。”
“至于大司农说的拭目以待,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海外发现了大量的贵金属矿山,纯度特别高的金银铜甚至一些科研金属都有发现,这些金属正在开采即将运回来了吧。”
大汉日报的记者奇怪的提问:“您怎么知道?”
郑安泰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其实是你们告诉我的,你们大汉日报的报纸上,公布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普通人看一眼就把重要信息给过滤掉了。”
“而我,从中抓取了重要信息。”
“比如,我就发现去年四月开始大汉增加了去往中美洲的船,算时间的话,他们大概是六月到九月能够回到大汉,巧合的是,从去年八月开始,鲁国齐国等靠近千乘近的地方,铜灯铜碗开始降价了。”
“甚至大汉日报把百姓开始用贵族使用的铜烧烤炉,当做趣闻来报道。”
“而千乘附近又没有铜矿,就连新产铜的蜀郡嘉州都没有做到普通人用铜炉,千乘怎么做得到?”
“答案不是不言而喻吗,千乘是运输码头,从海外运回了铜呗。”
“我再继续观察相似的新闻,发现千乘那边,金,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跌价,所以……”
“是你们告诉了我这一切。”
记者也没客气,把这些都刊载在了新闻上。
读者看完后,立刻意识到了,超发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而超发的数额,是要看经济情况的。
简单来说,超发有可能是提前把钞票数量提升到了适合市场的程度,而不是随便瞎印。
如果不印,反而会出事!
而郑安泰说新闻中隐藏着海外挖铜的信息时,很多人再去思考,才发现,今年以来,铜制品变多了。
好家伙,自己后知后觉,买铜器买贵了!
但是!钱本身也是铜的啊,买贵了这说法又有点怪!
转而,大家一思考,才发现,自己生活中其实没有把铜和铜钱锚定在一起已经很久了。
自己早就没把铜当钱,也没有把钱认为一定是铜了。
和郑安泰分析的一样,几天后,股市的几家铜业股价开始下跌了,相应的沿海仓储和沿海航运的股份再次涨价。
再然后就传回了惊天的消息。
千乘那边,正在分红,一家隶属于朝廷,隶属于陛下,但产值超级高的航运公司,直接给下属分派了十八个月的薪水,作为奖励!
这又证实了贵金属从美洲运回的消息。
这还不够直接,依旧很多人不相信。
但是,大汉日报又过了三天,就刊登出了一船海外铜银被运回长安的消息。
与此同时,宛城日报刊载新闻,说南海刺史部的军队,在南方海岛上,发展当地普通土人做矿工,挖了大批的红铜回长安。
因为特别适合做锅炉,可能接下来长安家家户户都真正的要用上暖气了。
之前有些房子还没有呢,现在价格一在跌的话,肯定很多人要安装暖气片的。
大家猛然间发现,由于海外往回运送铜,所以,铜和铜钱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铜钱现在是只有朝廷铸造的五铢钱,还有以前的三铢钱,才能当做钱使用。
而现在,同样重量的五铢钱,能够购买到一点五倍的铜制品了!
如果不看制品,只看铜原料,几乎能买两倍!
人家运输公司说了,你要是想要屯铜当钱,你要多少,他有多少。
这一切无不说明,铜钱和铜,是两回事。
以前铜可能比铜钱贵,因为铜钱可以造假。
现在铜远比铜钱便宜,因为产量大!
而铜钱的工艺也在提升,现在的钱,越来越难仿制了,铜钱的价值似乎不止体现在金属上,也体现在工艺上。
大家开始接受这一点。
世道变了。
钱不再是铜了。
而这个时候,大量的贵族清楚这一切是什么原因。
这分明是霍海故意的!
北美已经被找到五年了,如果要开矿,五年前就开回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分明是挖矿后屯在海外,一直没运回来,等的就是今天。
这是一个阴谋。
不对,这是个阳谋。
如果谁想要铜钱,此时就掏欠条去兑换。
那霍海那边,刘彻那边,就会开足了马力制造铜钱。
制造价格,只是铜钱本身价值的一半。
如果谁去大规模兑换,就等于自己的资产要缩水一半。
虽然……兑换是能兑换的,霍氏银行会兑换。
但万一霍氏银行突然宣布不兑换了,或者不对他们这些挤兑的兑换了,怎么办?
几个大贵族聚在一起。
为首的是曹襄。
曹襄叹了一口气:“现在局势已经明朗了,霍海,或者说陛下,在海外屯了一批铜,现在我们要是去兑换,一定可以兑换到钱,但现在铜的价值只有以前的一半了,我们兑换之后要亏一半。”
“如果你们不服气,那我就只能带你们一起去兑换。”
“就算能扰乱大汉货币市场,发泄一下,但是不久之后就会被抚平。”
“如果你们服了,那我们就放弃对抗,接受这一切。”
曹襄其实不想和霍海为敌,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自己的资产随时都有可能被纸币政策威胁。
但,如果要发动反击,自己的人不够!
————
求月票!
一起吃饭的人:“害,印刷厂多正常,有什么好奇怪的。”
最开始说话的人:“那可真的很奇怪,这家新印刷厂印的东西被称作钞票。”
“钞票?”
“就是纸币。”
“纸钱?”隔壁桌打岔。
消息人士:“什么纸钱,就是纸币!纸币懂吗,我们现在用的是铜币,钱币,现在他们印刷的也是钱币,但是是纸做的。”
其实,印刷的是棉做的,用的是比之前研究出来的那种欠条油墨还要难模仿的多的油墨。
“什么东西?钱?纸做的?!那还叫钱吗?”
隔壁桌不服气了:“怎么不是钱,我问你现在的钱是哪儿来的?”
“铜做的啊,铜可是费尽力气从山石里面挖出来的!”
隔壁桌:“这纸币也是好不容易造的纸,印刷出来的。”
质疑者一时语塞,最后还是:“那能一样吗,纸什么成本,钱什么成本?”
隔壁桌:“你还真别说,人家印刷的纸币,一纸币等于一千大钱。”
“比你的铜钱值钱多了。”
“人家除了一币,二,五,十还有二十,五十,一百。”
此话一出,本来没说话的食客,都抬起了头来。
这么逆天吗?
这怎么行?
“铜可是实实在在的重量,这纸币本来一样重,就因为多印了一个数字,就更值钱?”
隔壁桌:“那有什么不对,你以为现在的铜哪儿来的?铜的开采其实便宜极了,现在可不是十年前了,挖铜费劲。现在挖铜效率极高,高炉烧铜效率也奇高,铜比钢铁值钱不到哪儿去。”
“换成纸币有什么不好?还省了挖。”
一群人顿时不知道说什么了。
其中一个还是摆头反对:“那岂不是陛下想要印多少就印多少钱?陛下随便印的钱,就把我辛辛苦苦种了几个月的粮食给买走了?”
隔壁桌:“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别说种了几个月的粮食,就是养了两年的大肥猪还不是一样。以前的铜钱也是陛下在铸造,和现在印刷钱有什么区别,不一样是陛下想要用多少,就印刷多少?”
这八年以来,刘彻疯狂的在印刷钱,但是铜钱投入市场使用,那都是有计划地。
有很多人在专门做各种物价统计,物产数量统计,然后来汇算市场上需要多少铜币,投入多少铜钱不会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
因为市场高速发展,不投入铜钱反而会导致没钱用,而投入了经过计算的金额的铜钱,实际上能控制市场的繁荣度,进而控制物产数量。
现在刘彻把这一套已经玩儿到了头了,就算是霍海,都不如他对这个了解。
所以,现在霍海要推出纸币,刘彻直接就同意了。
而这个饭馆的其他人还在讨论。
“我觉得也是,印钱?老实说印钱哪有陛下赚钱快,知道陛下手握那些大企业的股份一共价值多少钱了吗?就算印钞厂把蒸汽机转冒火星子,都印不了那么多钱。”
“陛下这么做无非就是一个原因,让其他地方的人,可以随时带着钱来长安,让长安人可以随时带着钱去其他地方。”
角落里有人开口:“这不对啊,以前不一样可以带吗,只要把钱存在霍氏银行,然后带着欠条去不就行了。”
“这就是区别了。”最开始的消息透露者:“霍氏欠条,用的是大司农霍海的个人信用,我们相信他,所以才使用欠条的对吧?”
“现在的纸币,用的是大汉的国家信用,我们是相信大汉,所以才用纸币,这就跟大司农个人没关系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你我,也有资格开银行了。如果人人都用霍氏欠条,那其他银行哪儿来的发展的空间呢?”
这么一说什么个人信用什么国家信用,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大司农的信用我相信,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大司农的儿子可信不可信现在我们哪儿知道?这么一看的话,朝廷推出了纸币,反而是个好事情。”
“还有,现在的朝廷官员有没有收到钳制,如果以后他们随便乱印钱怎么办?没钱了就印钱,那未来大家的钱不就不值钱了?”
这就没法说了,要看良心了。
刘彻怎么会给自己画一堆条条框框先把自己框起来?后面补一些法律可能性比较大。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讨论这里面的意义。
长安城更多的地方的人,都在讨论这件事情的好处坏处。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以前的霍氏欠条,再怎么说也只是欠条,说白了就是霍家会给兑换。
现在呢,终于是钱了,换成大汉任何银行,拿出一纸币,自然而然就能兑换一千大钱。
这钱都还没印出来呢,在长安城已经有了它的名字。
叫做纸钞,这个钞字,本来是有打劫金钱的意思,比如抄家,实际上在这个时代写作钞家。
为什么叫做钞呢?第一是有纸钞抢去了铜钱的地位的意思。
第二也是有部分人看出了纸钞实际上随时可以掠夺普通人财富的特性。
只需要多印刷百分之二十的纸钞,就等于大家手里的钱贬值了百分之二十五。
而目前,长安把写了文字的东西叫做小抄,这钞是金字旁,代表钱的意思。
几个意思合在一起,就成了纸钞。
而这个面额,大家也有了自己的叫法。
一纸钞,就叫做一两。
因为目前几乎白银和大钱稳定的兑换是一两白银兑换一千大钱。
以前能兑换一千六的,但是自从霍氏欠条流行后,银子比铜钱方便携带的特性就被代替了,而用金又不符合现状,所以市面上继续用银子的人,已经习惯了一两银子等于一千大钱。
既然新的钱一纸钞等于一千大钱,那就叫做一两好了。
然而。
和长安城的普通人讨论的热烈,但意见不大不同。
大汉朝的贵族和大商人们,不讨论。
但意见很大!
非常大!
第二天的大汉日报,发布了一篇名为《纸钞是劫掠》的文章。
直接题目就点明了一切。
发布文章的人叫做韩说。
韩说是韩王信的后代,他爷爷以前投了匈奴,他们这一代人几个人之前又投了大汉。
而韩说一直在养名,希望名声养成了之后,能够出仕。
目前已经养的差不多了。
在文章方面,司马相如霍海为尊,而韩说在文章方面小有名气,同时在译经方面也很有名气,在董仲舒团队,皇室翻译团队等多个团队的包围下异军突起。
自从有了大汉日报后,韩说经常作为特邀作家写文章。
今天,韩说发的文章不是被邀请出来的,而是他自己主动写的。
熟悉的人一下就能看出他什么意思。
这是要扛旗了!
这是要以这件事情为跳板,往朝廷用力了。
韩说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分析出这件事情对大贵族大家族大资本,是一种巨大的威胁和伤害。
这个时候跳出来,一定会得到鼎力相助,比任何时候都值得跳大。
韩说的文章把纸币如何打劫普通人写的一清二楚。
“倘若全大汉有一万纸币,大家能够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而大汉朝廷没有钱用了,又发行了两千字币那么和市场上一共一万两千纸币,一共还是只能购买一万价值的货物。”
“那么,原本手握一纸币的人占据市场购买力就从百分之0.01降低到了,百分之0.0083,等于自己的资产下降了百分之0.0017!”
百姓可能没有十万一百万,但是真有一纸币,一纸币就是一千大钱,现在长安的百姓,有几个没有一千大钱的?
大部分人人家里的存款都在二十左右,甚至八年前就是长安城那批人,平均资产早就破千纸币了!
本来没多大反应的普通人,现在看了这个,不得不产生了质疑。
更可怕的是韩说最后几句话。
“不少人都在金融市场,或者说在股票市场活动过,霍氏对股市的掌控力大家一清二楚,而霍海大人的聪明智慧,大家也是一清二楚。”
“大司农霍海真的没有办法来发挥纸币方便大家使用的效果的同时限制可能存在的超发纸币的问题吗?肯定有。”
“但大司农并没有那么选择。”
“我在这里不是怀疑大司农,我个人很崇敬大司农,但我想知道原因。”
这话出来之后,所有人才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想不到办法,但是,霍海是谁?
霍海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才,最有想法的人,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
以往有任何事情,他都能安排的妥当,安排的让人信服,现在也应该一样。
实际上这儿就是韩说用了一个辩论小技巧了。
以前霍海不是每件事情在公布出来的时候,就能说服人的,而是从现在的角度去回看,很能说服人。
而他以这个口吻说这件事情,就显得眼下这件事情霍海的做法很没有说服力似的。
霍海会回应吗?
或者说,霍海会用一样的技巧和韩说斗法吗?
搁在以前,霍海一定会。
毕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因为霍海善变,而是霍海待人接物的道德。
谁跟霍海玩儿小心思,会被他玩儿死。
但是现在霍海不只是霍海了,还是大司农。
这就得考虑影响了。
所以,霍海并没有写文章去回应,也没有用手段去回应。
而是面对专门上门的记者采访,说出了:“方法?是,我有方法可以限制货币超发。”
“但问题是,谁能搞清楚货币超发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先不说大汉朝廷会不会超发货币,就算超发,也是为了商业发展,而不是为了搞出来两个钱用。”
“过几天,你们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纸币什么时候上市!?纸币印刷还早着呢,铜钱是可以作假的,纸币这种超大面额,我们要做到没人能做出不可辨认的假币,所以还需要慎重的多验证几次,虽然已经验证了上百次了。”
霍海的言辞,没有一丁点往日的犀利。
给人感觉好像他很心虚似的。
但事实上,多年来的成功,让百姓们真的听得进去霍海这种不带情绪的发言。
是啊,超发货币真的就是有害的吗?
是啊,铜钱可以掺假,而纸币没法掺假,时候纸币比铜钱更适合作为大额存储?
大汉日报把双方的观点都刊载了出来,还专门去采访了股市大师郑安泰。
没错,郑安泰郑大人,现在真的成了大师了。
最开始,郑安泰在股市上活动,靠的是买霍氏的反向。
后来一朝梦碎,郑安泰开始怀疑人生了。
自己以前那一套天命理论失灵了。
然后,郑安泰在沉沦种,不再关注金融,而是关注上了太子宫的大人物们如何活动,他放弃了赚钱,一门心思想要升官。
结果……郑安泰发现了一个惊世大秘密。
郑安泰发现,匿名的从来没有露面的大科学家,物理学的奠基人,牛董,就是董仲舒!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郑安泰大受打击。
他的整个人都被撕裂了。
还真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形容,是真实的被撕裂了,郑安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被撕开了。
当初董仲舒搞出天命理论。
郑安泰选择了相信,然后他从一个小小的读书人,成为了太子宫的中郎。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二十年后,自己年龄五十岁,来到最佳政治年龄的时候,太子刘据刚好三十六岁,正当年。
那个时候,自己这个太子宫北宫旧臣,只要不翻车,就一定能一飞冲天。
就跟现在朝中很多人是当初刘彻的太子府的官员一样。
郑安泰相信,这一切就是天命,天命如此。
天命要郑安泰成为太子宫的官员,天命要郑安泰不凡。
但是,在股市上受到打击后,郑安泰开始回避,郑安泰思考了之后不觉得是天命的问题,而恰恰就是因为天命,导致自己在股市上有此大劫。
因为天命如此,郑安泰就该是大汉梁柱,而不是什么股市英豪。
所以,郑安泰放弃了股市,放弃了其实已经研究过一部分的经济学内容,转而开始研究大人物们。
这个时候,郑安泰在磨练自己的修养,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人物。
为未来做准备。
而当发现董仲舒正在画卫星系统图,设计人造卫星上天,并且将月球确定为卫星,写出来的文章匿名公布在科学报上时。
郑安泰的人生被撕裂了。
董仲舒,就是天命学说的提出者。
结果董仲舒暗中却是一个大科学家!
这让郑安泰直接把以前的人生,全盘给否定了。
实际上,从普通人的角度去看,郑安泰,二十岁之前,就是中郎,虽然中郎只是朝中最基本的官员,但这也是朝廷京官啊!
很多县官郡守终其一生都没能来到长安。
更多人在长安搞各种各样花里胡哨的花活儿,就是为了吸引朝廷的注意,吸引皇室的注意,成为官员。
很多人在长安名气非常高,一直混到四五十岁,别人都已经死掉了的年龄,才成功。
比如李广的朋友,天象家王硕,就是这种。
而郑安泰呢?二十岁就到了这一步。
并且不是普通中郎,而是陪储君读书!
如今八年过去了,郑安泰早就不是那个普通青年了,郑安泰现在的职务是詹事府丞。
如果再往外调,一定是调派去做一方主官。
而且,当初陈掌给霍海挪位置后,陈掌隔了一段时间又获得了一个工作,不再是太子宫詹事,而是皇后詹事。
管理的人比在太子宫多出三倍以上,陈掌就想带郑安泰走的。
只是郑安泰当时沉沦了,不想去。
就这样一个青年,在整个大汉,不说超过百万分之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至少也是十万里挑一个吧?
郑安泰都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是废物了,别人还玩儿什么?
而郑安泰的夫人王夫人,这个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虽然当初王夫人狠狠地暴打郑安泰,属于家暴达人了属于是。
但现在,也只有王夫人能打醒自己的老公了。
郑安泰挨了一顿胖揍后,再也不抑郁了。
然后王夫人才说:“你现在只是短暂的失败了,但也许是马上要获得更大的成功了。”
郑安泰无言,王夫人才继续:“当初秦王一开始并未扫六合,而是在楚国碰壁,最后一举拿下天下。”
“昔年高祖与霸王相约,谁先进入咸阳虽就是关中王,后来却只能退到汉中。”
“但是他进入汉中几乎没有停留,直接再次出发,这一次,高祖击溃了项羽,成为皇帝。”
郑安泰脸上还有个巴掌印呢,惨兮兮的:“夫人,你是想要我去起兵造反么?”
王夫人牙花花痒痒,然后换了个例子:“当初霍海被陛下贬去茂林不许出,霍海写出了《阿房宫赋》一举闻名,却达不到陛下对他的高要求。”
“然而霍海并不气馁,闭关七天,写出了震惊天下的《洛神赋》。”
“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看上去的失败,不是一次更大的成功的开始呢?”
郑安泰心态发生了变化。
对啊,就算天命在我,也没有说我就一定不会输啊,秦皇汉祖,不都折戟过。
于是!
郑安泰重整旗鼓,继续研究股市。
王夫人:“……”
“你别研究股市了,你再研究股市,小心被人打破头,我打你只是巴掌印,人家打,可是用棍子甚至锄头。”
郑安泰:“夫人,我在股市做过大师,又像如今这样沉浸,谁敢说我再复起,不是股市大师呢?”
郑安泰放弃了天命研究,转而研究股市交割,研究数学。
还真就让郑安泰给研究出来了。
本来他就聪明,要不然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被选到太子宫,毕竟刘彻又不傻。
而聪明的郑安泰,真正的去研究事物规律后,进步非常快。
很快郑安泰就做出了股价涨跌模型。
什么样的消息,会让股票提价,什么样的消息会让股票跌价。
什么产业的涨价会连带着让什么产业涨价,又会让什么产业受影响变得不值钱。
什么样的发明会让什么样的产业崛起,又让什么样的产业突然暴毙。
这样的大模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些逻辑联动,但是毕竟股市这才没几年,还没人专门做过这方面的研究。
所以,郑安泰利用他的模型,海选股票,控制多支股票去看年度涨跌,而不是看短时间交割。
结果,还真就干成了。
三年前,郑安泰把八百万拆分开来,分别入了一千只股票。当然了这是总数,其中有好几次,郑安泰预测到了某个行业的整体涨跌,直接完成跳车。
跳车一次是运气,跳车三次,可就不是了。
一年后,八百万,变成了税后一千四百多万。
近乎于翻倍!如果算上税率,那就直接就是翻倍。
郑安泰再次一举闻名!
以前别人就听说过郑安泰是股市大师,但不知道是为什么,现在看了郑安泰公布的一年交割数据,服了,也信了。
郑安泰大师之名再起。
去年,郑安泰一千四百万在手,并不是继续在股市,而是成立了郑氏基金。
郑氏基金撬动十八亿的资金,年回报率百分之三十三!
而股市刨除新加入股票之外一年的整体涨幅是百分十一!
比自然涨幅高三倍。
今年,郑安泰手中的资金已经到了七十八亿。
不过郑安泰也告诉了客户,自己手握的资金越来越多,不可能去买小股票了,买稍大的股票,年化利率就不一定有那么高了,甚至可能比整体的百分之十一低都可能。
但客户可不在乎。
第一,客户们实际上自己在股市做不到平均百分之十一的涨幅(废话,否则霍海和刘彻赚什么)。
第二,郑安泰连续两年的交割数据太好看了。
而今年,郑安泰不只是自己带着几个小马仔在做郑氏基金,而且还招募了众多数学学得好的新学人才,跟他学习金融学。
真要说的话,郑安泰现在,还真就是大汉股神。
大汉股神针对霍海的言论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因为市场上有一万的产物而钱有一万二,就说钱贬值了百分之十七,绝对是错的。”
“道理很简单,市场上有一万纸币,能刺激所有劳动者制造出了一万价值的物品。那么百分之二十这种幅度的纸币涨幅,实际上是能激发潜藏的劳动力来制造百分之二十的产物的。”
“大汉的劳动力市场是新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一年增加百分之二十的纸币算什么,根据股市的情况看,最近几年,股市涨幅都在百分之十以上,而新增的公司的股值在百分之四十以上。”
“换句话说,实际上朝廷应该每年多搞出百分之五十的货币,否则就是不称职,就是被印钱的速度拖慢了经济的发展。”
“目前来看,很明显,大汉就是因为铜钱制造太过于缓慢了,以至于制钱制不过来了,才需要纸币。”
“至于大司农说的拭目以待,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海外发现了大量的贵金属矿山,纯度特别高的金银铜甚至一些科研金属都有发现,这些金属正在开采即将运回来了吧。”
大汉日报的记者奇怪的提问:“您怎么知道?”
郑安泰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其实是你们告诉我的,你们大汉日报的报纸上,公布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普通人看一眼就把重要信息给过滤掉了。”
“而我,从中抓取了重要信息。”
“比如,我就发现去年四月开始大汉增加了去往中美洲的船,算时间的话,他们大概是六月到九月能够回到大汉,巧合的是,从去年八月开始,鲁国齐国等靠近千乘近的地方,铜灯铜碗开始降价了。”
“甚至大汉日报把百姓开始用贵族使用的铜烧烤炉,当做趣闻来报道。”
“而千乘附近又没有铜矿,就连新产铜的蜀郡嘉州都没有做到普通人用铜炉,千乘怎么做得到?”
“答案不是不言而喻吗,千乘是运输码头,从海外运回了铜呗。”
“我再继续观察相似的新闻,发现千乘那边,金,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跌价,所以……”
“是你们告诉了我这一切。”
记者也没客气,把这些都刊载在了新闻上。
读者看完后,立刻意识到了,超发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而超发的数额,是要看经济情况的。
简单来说,超发有可能是提前把钞票数量提升到了适合市场的程度,而不是随便瞎印。
如果不印,反而会出事!
而郑安泰说新闻中隐藏着海外挖铜的信息时,很多人再去思考,才发现,今年以来,铜制品变多了。
好家伙,自己后知后觉,买铜器买贵了!
但是!钱本身也是铜的啊,买贵了这说法又有点怪!
转而,大家一思考,才发现,自己生活中其实没有把铜和铜钱锚定在一起已经很久了。
自己早就没把铜当钱,也没有把钱认为一定是铜了。
和郑安泰分析的一样,几天后,股市的几家铜业股价开始下跌了,相应的沿海仓储和沿海航运的股份再次涨价。
再然后就传回了惊天的消息。
千乘那边,正在分红,一家隶属于朝廷,隶属于陛下,但产值超级高的航运公司,直接给下属分派了十八个月的薪水,作为奖励!
这又证实了贵金属从美洲运回的消息。
这还不够直接,依旧很多人不相信。
但是,大汉日报又过了三天,就刊登出了一船海外铜银被运回长安的消息。
与此同时,宛城日报刊载新闻,说南海刺史部的军队,在南方海岛上,发展当地普通土人做矿工,挖了大批的红铜回长安。
因为特别适合做锅炉,可能接下来长安家家户户都真正的要用上暖气了。
之前有些房子还没有呢,现在价格一在跌的话,肯定很多人要安装暖气片的。
大家猛然间发现,由于海外往回运送铜,所以,铜和铜钱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
铜钱现在是只有朝廷铸造的五铢钱,还有以前的三铢钱,才能当做钱使用。
而现在,同样重量的五铢钱,能够购买到一点五倍的铜制品了!
如果不看制品,只看铜原料,几乎能买两倍!
人家运输公司说了,你要是想要屯铜当钱,你要多少,他有多少。
这一切无不说明,铜钱和铜,是两回事。
以前铜可能比铜钱贵,因为铜钱可以造假。
现在铜远比铜钱便宜,因为产量大!
而铜钱的工艺也在提升,现在的钱,越来越难仿制了,铜钱的价值似乎不止体现在金属上,也体现在工艺上。
大家开始接受这一点。
世道变了。
钱不再是铜了。
而这个时候,大量的贵族清楚这一切是什么原因。
这分明是霍海故意的!
北美已经被找到五年了,如果要开矿,五年前就开回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分明是挖矿后屯在海外,一直没运回来,等的就是今天。
这是一个阴谋。
不对,这是个阳谋。
如果谁想要铜钱,此时就掏欠条去兑换。
那霍海那边,刘彻那边,就会开足了马力制造铜钱。
制造价格,只是铜钱本身价值的一半。
如果谁去大规模兑换,就等于自己的资产要缩水一半。
虽然……兑换是能兑换的,霍氏银行会兑换。
但万一霍氏银行突然宣布不兑换了,或者不对他们这些挤兑的兑换了,怎么办?
几个大贵族聚在一起。
为首的是曹襄。
曹襄叹了一口气:“现在局势已经明朗了,霍海,或者说陛下,在海外屯了一批铜,现在我们要是去兑换,一定可以兑换到钱,但现在铜的价值只有以前的一半了,我们兑换之后要亏一半。”
“如果你们不服气,那我就只能带你们一起去兑换。”
“就算能扰乱大汉货币市场,发泄一下,但是不久之后就会被抚平。”
“如果你们服了,那我们就放弃对抗,接受这一切。”
曹襄其实不想和霍海为敌,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自己的资产随时都有可能被纸币政策威胁。
但,如果要发动反击,自己的人不够!
————
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