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皇子齐聚东宫,这本该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阳光暖暖地洒在东宫那雕梁画栋之上,透过雕花的窗棂,落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

  似是要给这庄重之地,添上几分闲适的味道。

  可此刻空气中却仿佛弥漫着一层薄纱般的阴霾,那隐隐的紧张气息,如同即将引爆的火药桶。

  只需一点火星,便能炸出个天翻地覆。

  任那光影如何洒落,却丝毫驱散不了众人心中那如影随形的压抑感。

  从北平府赶来的朱棣,身着一袭墨色锦袍。

  袍上用银线绣着的云纹在光影下若隐若现,好似随时都会随风飘散一般。

  透着一股别样的雅致,却也难掩此刻他身上那凝重的气息。

  他眉头紧锁,那两道浓眉就像两条纠结在一起的毛毛虫。

  狭长的眼眸中,透着几分忧虑。

  犹如深不见底的幽潭,让人捉摸不透其中的思绪。

  朱棣微微侧身靠近太子朱标,身子不自觉前倾,仿佛要将自己的话语牢牢锁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

  只听他压低声音说道:“大哥,此次接待使团本是彰显我大明国威的好事。

  可如今后宫诸位母妃为了这事,争那主事之位争得不可开交呀。

  大哥,您是没瞧见,各方都拉拢了不少人手。

  那后宫里好些个宫苑都快吵翻天了,往日的宁静全没了踪影。”

  朱棣一边说着,一边不安地搓着衣角。

  那手指的动作,就像在打磨一件珍贵的玉器,反复摩挲着。

  他的脸上满是无奈之色,随即继续说道:“那些个母妃们呀,平日里看着温婉和顺,宛如春日里绽放的娇花。

  可如今为了这事儿,却都跟变了个人似的。

  尖牙利嘴,互不相让。

  恰似那护食的恶犬,半点情面都不留啊。

  大哥,我这心里头着实担忧,这后宫之争看似只是女人们的事儿,实则关乎朝堂势力的平衡。

  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朱棣抬眸看向朱标,眼中既有对大哥的敬重,那目光犹如臣子仰望君主般虔诚。

  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恰似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的丝丝涟漪。

  他轻声问道:“大哥,您对此事究竟是何态度呀?

  毕竟您身为太子,一言一行皆影响着诸多方面。

  犹如那掌舵之人,掌控着大船的航向呐。”

  今日朱标身着明黄色的太子常服,那颜色在一众皇子中显得格外醒目。

  宛如初升的朝阳,散发着尊贵而不容置疑的光芒。

  他此时脸色凝重,深邃的目光中透着沉稳与担当。

  恰似那巍峨的高山,任凭风雨如何侵袭,依旧岿然不动。

  朱标微微皱眉,那眉心处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捏出了一个小小的褶皱。

  他双手背在身后,手指下意识轻轻敲击着。

  发出的声响在这略显安静的氛围里,犹如倒计时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众人的心坎上。

  随即朱标来回踱了几步,那脚步沉稳又略显沉重。

  每一步落下,都好似在地上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过了好一会,朱标才缓缓开口道:“唉,四弟,此事我已有所耳闻。

  后宫诸事繁杂,牵扯众多,父皇想必也在斟酌权衡。

  咱们身为皇子,此刻确实不宜过多掺和。

  这后宫里的纷争,就像一团乱麻,越搅越乱呐。

  稍有不慎,那可就是捅了马蜂窝。

  闹得个鸡飞狗跳不说,还可能影响使团接待这等国事呀。”

  朱标顿了顿,目光从诸位皇子脸上一一扫过,语重心长的接着说道:“只盼着各方能顾全大局,莫要因一己私利误了国事才好。

  咱们身为皇家子弟,当以江山社稷为重。

  切不可卷入这些琐碎争斗之中,失了体统。”

  朱标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无奈地叹了口气。

  那叹息声仿佛是从心底最深处逸出的一缕轻烟,转瞬即逝,却饱含着无尽的疲惫与压力。

  他身为太子,既要维护皇室的和睦,又得时刻警惕各方势力的暗流涌动。

  不得不说这后宫的纷争,就像一团乱麻,错综复杂得让人头疼。

  可朱标又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偏袒,只能尽力稳住局面。

  这其中的压力,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

  犹如那负重前行的骆驼,默默承受着一切。

  众人正说着话,朱棡的目光却落在了年前前往武昌就蕃的六弟朱桢身上。

  年仅十七岁的朱桢身姿挺拔,宛如一棵苍松,傲然屹立在众人之间。

  那气宇轩昂的模样,好似那凯旋而归的将军。

  只见他身着一袭藏青色锦袍,腰间束着一条黑色玉带。

  更衬得朱桢身姿矫健,意气风发。

  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采,恰似春日暖阳,明媚而耀眼。

  朱桢见朱棡看向自己,便笑着拱手行礼道:“三哥,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朱棡笑着回礼,打趣道:“六弟这一去武昌,可是愈发有出息了呀,我在这京师可都听闻了你的不少事迹啊。”

  朱桢谦逊地摆摆手道:“三哥说笑了,不过是尽些本分,为咱大明出份力罢了。”

  一旁的众人也纷纷附和,都夸赞起朱桢来。

  毕竟朱桢年纪轻轻便战功赫赫,自洪武九年他同几位兄弟去中都凤阳练兵。

  那三年的时光对朱桢来说,就如同在烈火中锻造宝剑,历经千锤百炼。

  于洪武十二年正月返回京师后,他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般,好事一桩接着一桩。

  朱桢先是奉旨迎娶了定远侯王弼的女儿王婉莹,那婚礼当日,整个京城仿佛都被喜庆的红色所笼罩。

  红绸挂满街巷,鞭炮声震耳欲聋,好似在向世人宣告这位年轻藩王的顺遂人生。

  婚后的他也没懈怠,一头扎进文史典籍之中。

  他常常在书房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阳光透过窗纸洒在朱桢专注的面容上,勾勒出那坚毅又好学的侧脸轮廓,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

  另外朱桢还常与儒臣们探讨学问,那激烈的讨论声时而如潺潺流水。

  时而如澎湃浪潮,回荡在书房之中。

  在前往武昌封地后,他接连平定散诸洞贼兵和大庸诸洞贼兵,在军中威望渐长。

  每一次胜利,都像是在朱桢的荣耀之冠上镶嵌了一颗璀璨的宝石,让他越发意气风发。

  可这样的风光,却也引来了他人的嫉妒。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最新章节,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