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犹重家族。
家族多了,便成了天下。
这就是家天下。
而天下之首,便是皇帝。
上古时期,禹皇取得最高王权,以奉天命自居,召众邦国君长于涂山相会。
为了巩固王权,禹皇对王权之下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再承认诸邦国君长的首领之位。
利用手中的强权,改众多部落首领为世袭贵族,以现在来看,即是将诸部落首领由王者降为贵族。
禹皇独享王位,为此铸九鼎喻九州,王权至高无上,执玉帛者万国。
夏朝以前,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首领为贤。
夏朝以降,是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父死子继。
所有的君王,毕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巩固自身权力、地位。
夏、商、周,三个上古之朝,所有的君王,都在不断抬高王权,拉大与下层权力的差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的土地、臣民,都是君王一家的私产,正是西周时期提出来的。
从邦国君王降为世袭贵族,为使君王满意、安心,世袭贵族再降,于是,削去了“贵”字,世族,或者说世家就出现了。
周朝落寞,春秋、战国,霸主、雄主,纷纷登场,姬姓王权不在,最终为嬴姓所得,秦之一统。
秦王政不再满足于“君王”的身份、地位,便再次将最高权力抬高,功盖三皇五帝,那我便为皇帝。
甚至为了最大程度抬高皇帝权力,秦始皇帝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封王。
扶苏、胡亥等一干皇子,称呼依然只是“公子”。
随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霸王项羽,以楚王名义,连封十八王,分王分地,最终难逃乌江自刎。
汉高祖刘邦,既汲取教训,也没有汲取教训,登基为帝,封了九位异姓王。
遭遇变故、反叛后,终与万千臣民做契,“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自汉以降,王爵便只在皇族中流传,非皇族为王者,多为权臣。
皇权、王权、世家、大族(门阀)、豪强(门户)……阶级分明,家天下格局基本稳定,两汉、三国,四百年里,大多如此。
即便偶有权力变动,阶级升降,也是个人的变动,人死后又会迅速回到该在的位置,这格局也没遭遇破坏。
但遇到了司马家。
作为世家的司马家,刷新了人世间的道德底线,从世家走到了皇族。
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也”,司马家知道一切是怎么来的,也知道皇权、王权之下,世家的距离太小了。
于是乎,世家阶层的家族,要么再降为门阀大族,要么被司马家铲除。
两晋之乱,不便多说,衣冠南渡的门阀大族掌握了一切,这才有了“王与马,共天下”。
而这,也让后世之君看到,门阀大族距离皇权、王权还是过近,当混乱结束,隋朝、唐朝,又开始对门阀大族的五姓七望施以重拳。
最终,门阀大族在唯一女帝武则天时期,纷纷陨落,而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更是将门阀大族骨灰给扬了。
自宋以降,以士大夫形成的门户豪强,正式登场,臣民家族,终于没有了威胁皇族、皇权的能力。
但两宋党争,北元士祸,及至本朝的门户之争,无不在述说着门户豪强对朝廷、对万民的重大危害。
在嘉靖四十年以前。
分宜严家、淞江徐家、南充陈家、兴化李家、灵宝许家……等等,这都属于门户豪强,在朝有着众多门生故吏,或在野有着无数民心名望。
在嘉靖朝势力最大、斗得最狠的严家、徐家等门户豪强被圣上给血洗了。
不忘初心、逆流而上的陈家,得了圣上的重视和赏赐,从门户豪强跨过了门阀大族,走到了世家阶层。
当然,和两千年前的世家性质不同,陈家只留有传承权力,而没有影响皇权、王权的能力。
安分守己、顺其自然的兴化李家、灵宝许家等门户豪强被圣上发落一二,便饶了过去。
如内阁阁老李春芳,都以为属于门户豪强的危机已经过去,尽管对陈家很艳羡,但在这浊世洪流中,能站稳脚跟,已然不易,李家、许家也没想着再强求什么,两宋、北元、嘉靖四十年前怎么过,以后还打算怎么过。
大不了,让族人把股沟给夹紧些。
但李春芳没想过,距离皇权、王权最近的门户豪强家族,本就是圣上最大的敌人。
哪怕圣上没有想过铲除门户豪强家族,但一些利国利民的国策,必将会损害、严重损害这千年来始终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门户豪强家族利益。
陈以勤在离京前,曾特意与老友李春芳有过交流,劝说兴化李家尽快“漂白”。
不论是家族田地,还是商铺,亦或者一些卑劣的门生故吏,能舍弃就舍弃,将家族之财转为圣贤手札、国手字画、稀世珍宝等物。
黄金、白银这些俗物,差不多就够了。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不外如是。
但李春芳却不以为然,还搬出了亚圣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样的话来搪塞他。
那时,陈以勤就料到老友会有一劫,但没想到,这一劫,会来的这么快。
而且,老友的自作聪明,更是将整个门户豪强家族推向了万丈深渊。
禁六经,复六艺。
讲学堂成了演武堂。
老友却没有想过,武道被文道压制了近千年,积攒的怨怼、仇恨何其之大。
一旦武道大兴,血气如龙,会第一个向谁找麻烦?
门户豪强家族,或许有权,或许有钱,但和所有人一样,命,可就一条啊!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再有……陈以勤望向京城方向,陈家是知道部分圣上情况的,哪怕陈以勤久不在京城,知道的事,却在李春芳之上。
那个锦衣卫指挥佥事“朱方”,陈家都不必让人去查,便知道真实身份。
“回春之术”啊。
即便是陈以勤,光是想想,都觉得心中火热,都说皇帝追求长生,但谁不想多活啊?
陈家部分知晓大概的族老,都为此商量过陈家该做些什么,立下什么功劳,能在圣上那里兑换“返老还童”的仙丹了。
“锦衣卫来向我族讨要门户豪强图册。”陈家二族老陈晓幽幽出声道。
这话,也证明了陈以勤的猜想,圣上果然要对门户豪强动手了。
上来就是查户口,这是一个都不想放跑。
陈以勤望着二族老,询问道:“给了?”
“老六给的。”陈晓点点头,答道。
没有说明原因,但陈以勤也知道,在家族族老中,当属六族老脾性最为火爆,这些年愈演愈烈,对族中子弟动辄打骂。
不过,六族老也不是无理由的,家族大了,难免有族人会生出是非,六族老管着族法堂,依族法惩戒族人,这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但陈以勤、陈家二族老都知道,二十年前六族老不是这样的,那时六族老虽然脾气也不好,但却有位温柔婉约的妻子能安抚。
二族老称呼六族老为老六,陈以勤虽然是家主,但以辈分,该对六族老的称呼是叔父,对六族老妻子的称呼也该是叔母。
陈以勤至今都记得,那位叔母永远都噙着笑,站着端庄秀丽,坐着温柔大方,说话时,温声细语,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标准的大家闺秀。
而让陈以勤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位叔母仿佛没有被触怒的时候,如果以一个词语形容,那便是心平气和。
在做事、交谈中,最难得的,就是心平气和,这样会让身边的人也受到感染,心平气和下来。
陈以勤一度以为,这天底下的女子,哪怕是皇后王妃,也远不如叔母。
而六族老夫妻,也一直是陈以勤那一代陈家年轻子弟无法理解的事。
非要类比,就是美女与野兽。
六族老虽说长得不差,那被激怒的时候,真就和野兽相差无几。
后来,陈以勤长大了才知道,叔母的“大家闺秀”,并非是天生的,而先天心上有疾。
准确地说,叔母的情绪,不能有较大的波动。
族医有过断言,叔母很难活到成年。
所以,叔母从小到大,都是被陈家族人捧在手里,含在嘴里长大的。
说到这里,陈以勤不由得想起成为陈家家主后,族医说过的话,“同族成婚,不祥”。
在族医看来,叔母的先天心疾,源于其父母同为陈氏族人。
对的,叔母也姓陈。
陈以勤称呼叔母可以,称为姑母也可以。
叔母当真也是争气,知晓自身之疾,也知道其父母和整个陈家的努力,从小就在默默养气。
听族中老人说,叔母从第一次病发后,四岁左右就养气,一直养到十四岁,整整十年,没有再发过病。
在时下,十四就为成年,就在族人调侃族医谶言不灵时,六族老出现了。
以叔母的相貌气质,在陈氏族人都绝无仅有,在那时,族中的少男,甚至是少女都为之心动。
但终究是颗“娇莲”,幼时起的告诫,使得少男少女都望而却步。
叔母的父母,也是打算就这样养着叔母,没有婚配于人的想法。
惟六族老是例外,从十岁左右,就对这位堂(表),反正怎么说都行的少女非常感兴趣,也从没有把叔母当过病人,从那会就经常翻叔母家的墙头,想带叔母去玩。
四年,四十八个月,一次都没有成功,六族老的行径屡次被发现,族法、家法齐上,六族老挨了无数的毒打,但只要好一点,就会再去翻叔母家墙头。
就在叔母十四岁过后的第二天,所有族人为之高兴,而放松警惕时,六族老“得手”了。
六族老带着叔母走出了家族,走了好久,在快走出南充时,才被家族给找回来。
为了惩戒六族老的胆大妄为,六族老差点被活活打死,但就在挨打时,还咧嘴对叔母笑。
时隔十年,叔母的心再次被触动,病发欲死,要不是族医就在旁边,医术高超,就真应了谶言了。
再之后,叔母与这位从不将她当成病者的六族老成了婚。
夫妻生活了二十年,六族老听从族医的劝告,连孩子都不准备生。
但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而立之年都过了,六族老、叔母迟迟没有孩子降生,即便族人不说,六族老不说,叔母却不愿意再这样了。
当叔母将“和离”、“生子”两个选择摆在六族老面前时,六族老最终决定试一试。
接下来,有孕、双亡,在短短时间发生,二十年来,六族老没有续弦,逢年过节便去叔母母子坟上祭奠。
只是,没有叔母的“压制”,陈家多了位脾气越来越大的族老。
但陈氏族人都知道,先天心疾的叔母死去了,陈家中,多了位永远解不开心结的族老。
圣上修道有成,“返老还童”可以,那么,“起死回生”呢?
陈家不知道圣上的极限,陈家不少人也真的想在御前求一颗“仙丹”再活几十年,但只有六族老,是想让叔母起死回生,哪怕是自己身死都可以。
六族老不经家族,不经家主,就将门户豪强家族图册交给锦衣卫的行径,显然是不符合族规的。
但陈以勤也好,其他族老也罢,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族规之外,还有人情啊。
叔母,在他年幼时,是真把他当成自己孩子看的,这份恩情不能忘。
对其他族老来说,要么是看着叔母长大的,如女儿一般,要么是与叔母一同长大的,如姐妹一般。
可陈以勤毕竟是族长、家主,知道了族人违反家规,还是主掌族法堂的族老违反家规,这要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也不太好,沉默了下,道:“二族老。”
“嗯?”
“族法源至宋时,千百年来,早已不合时宜,且圣上三令五申,禁设私狱,禁施私刑,依我看,族法,就废了吧?”
“嗯?”
家族多了,便成了天下。
这就是家天下。
而天下之首,便是皇帝。
上古时期,禹皇取得最高王权,以奉天命自居,召众邦国君长于涂山相会。
为了巩固王权,禹皇对王权之下的权力进行了划分,不再承认诸邦国君长的首领之位。
利用手中的强权,改众多部落首领为世袭贵族,以现在来看,即是将诸部落首领由王者降为贵族。
禹皇独享王位,为此铸九鼎喻九州,王权至高无上,执玉帛者万国。
夏朝以前,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首领为贤。
夏朝以降,是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父死子继。
所有的君王,毕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巩固自身权力、地位。
夏、商、周,三个上古之朝,所有的君王,都在不断抬高王权,拉大与下层权力的差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天下的土地、臣民,都是君王一家的私产,正是西周时期提出来的。
从邦国君王降为世袭贵族,为使君王满意、安心,世袭贵族再降,于是,削去了“贵”字,世族,或者说世家就出现了。
周朝落寞,春秋、战国,霸主、雄主,纷纷登场,姬姓王权不在,最终为嬴姓所得,秦之一统。
秦王政不再满足于“君王”的身份、地位,便再次将最高权力抬高,功盖三皇五帝,那我便为皇帝。
甚至为了最大程度抬高皇帝权力,秦始皇帝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封王。
扶苏、胡亥等一干皇子,称呼依然只是“公子”。
随后,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霸王项羽,以楚王名义,连封十八王,分王分地,最终难逃乌江自刎。
汉高祖刘邦,既汲取教训,也没有汲取教训,登基为帝,封了九位异姓王。
遭遇变故、反叛后,终与万千臣民做契,“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自汉以降,王爵便只在皇族中流传,非皇族为王者,多为权臣。
皇权、王权、世家、大族(门阀)、豪强(门户)……阶级分明,家天下格局基本稳定,两汉、三国,四百年里,大多如此。
即便偶有权力变动,阶级升降,也是个人的变动,人死后又会迅速回到该在的位置,这格局也没遭遇破坏。
但遇到了司马家。
作为世家的司马家,刷新了人世间的道德底线,从世家走到了皇族。
正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也”,司马家知道一切是怎么来的,也知道皇权、王权之下,世家的距离太小了。
于是乎,世家阶层的家族,要么再降为门阀大族,要么被司马家铲除。
两晋之乱,不便多说,衣冠南渡的门阀大族掌握了一切,这才有了“王与马,共天下”。
而这,也让后世之君看到,门阀大族距离皇权、王权还是过近,当混乱结束,隋朝、唐朝,又开始对门阀大族的五姓七望施以重拳。
最终,门阀大族在唯一女帝武则天时期,纷纷陨落,而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更是将门阀大族骨灰给扬了。
自宋以降,以士大夫形成的门户豪强,正式登场,臣民家族,终于没有了威胁皇族、皇权的能力。
但两宋党争,北元士祸,及至本朝的门户之争,无不在述说着门户豪强对朝廷、对万民的重大危害。
在嘉靖四十年以前。
分宜严家、淞江徐家、南充陈家、兴化李家、灵宝许家……等等,这都属于门户豪强,在朝有着众多门生故吏,或在野有着无数民心名望。
在嘉靖朝势力最大、斗得最狠的严家、徐家等门户豪强被圣上给血洗了。
不忘初心、逆流而上的陈家,得了圣上的重视和赏赐,从门户豪强跨过了门阀大族,走到了世家阶层。
当然,和两千年前的世家性质不同,陈家只留有传承权力,而没有影响皇权、王权的能力。
安分守己、顺其自然的兴化李家、灵宝许家等门户豪强被圣上发落一二,便饶了过去。
如内阁阁老李春芳,都以为属于门户豪强的危机已经过去,尽管对陈家很艳羡,但在这浊世洪流中,能站稳脚跟,已然不易,李家、许家也没想着再强求什么,两宋、北元、嘉靖四十年前怎么过,以后还打算怎么过。
大不了,让族人把股沟给夹紧些。
但李春芳没想过,距离皇权、王权最近的门户豪强家族,本就是圣上最大的敌人。
哪怕圣上没有想过铲除门户豪强家族,但一些利国利民的国策,必将会损害、严重损害这千年来始终作为既得利益者的门户豪强家族利益。
陈以勤在离京前,曾特意与老友李春芳有过交流,劝说兴化李家尽快“漂白”。
不论是家族田地,还是商铺,亦或者一些卑劣的门生故吏,能舍弃就舍弃,将家族之财转为圣贤手札、国手字画、稀世珍宝等物。
黄金、白银这些俗物,差不多就够了。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不外如是。
但李春芳却不以为然,还搬出了亚圣孟子在《滕文公上》中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样的话来搪塞他。
那时,陈以勤就料到老友会有一劫,但没想到,这一劫,会来的这么快。
而且,老友的自作聪明,更是将整个门户豪强家族推向了万丈深渊。
禁六经,复六艺。
讲学堂成了演武堂。
老友却没有想过,武道被文道压制了近千年,积攒的怨怼、仇恨何其之大。
一旦武道大兴,血气如龙,会第一个向谁找麻烦?
门户豪强家族,或许有权,或许有钱,但和所有人一样,命,可就一条啊!
生死面前,人人平等。
再有……陈以勤望向京城方向,陈家是知道部分圣上情况的,哪怕陈以勤久不在京城,知道的事,却在李春芳之上。
那个锦衣卫指挥佥事“朱方”,陈家都不必让人去查,便知道真实身份。
“回春之术”啊。
即便是陈以勤,光是想想,都觉得心中火热,都说皇帝追求长生,但谁不想多活啊?
陈家部分知晓大概的族老,都为此商量过陈家该做些什么,立下什么功劳,能在圣上那里兑换“返老还童”的仙丹了。
“锦衣卫来向我族讨要门户豪强图册。”陈家二族老陈晓幽幽出声道。
这话,也证明了陈以勤的猜想,圣上果然要对门户豪强动手了。
上来就是查户口,这是一个都不想放跑。
陈以勤望着二族老,询问道:“给了?”
“老六给的。”陈晓点点头,答道。
没有说明原因,但陈以勤也知道,在家族族老中,当属六族老脾性最为火爆,这些年愈演愈烈,对族中子弟动辄打骂。
不过,六族老也不是无理由的,家族大了,难免有族人会生出是非,六族老管着族法堂,依族法惩戒族人,这没有什么可指摘的。
但陈以勤、陈家二族老都知道,二十年前六族老不是这样的,那时六族老虽然脾气也不好,但却有位温柔婉约的妻子能安抚。
二族老称呼六族老为老六,陈以勤虽然是家主,但以辈分,该对六族老的称呼是叔父,对六族老妻子的称呼也该是叔母。
陈以勤至今都记得,那位叔母永远都噙着笑,站着端庄秀丽,坐着温柔大方,说话时,温声细语,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标准的大家闺秀。
而让陈以勤记忆最深刻的是,这位叔母仿佛没有被触怒的时候,如果以一个词语形容,那便是心平气和。
在做事、交谈中,最难得的,就是心平气和,这样会让身边的人也受到感染,心平气和下来。
陈以勤一度以为,这天底下的女子,哪怕是皇后王妃,也远不如叔母。
而六族老夫妻,也一直是陈以勤那一代陈家年轻子弟无法理解的事。
非要类比,就是美女与野兽。
六族老虽说长得不差,那被激怒的时候,真就和野兽相差无几。
后来,陈以勤长大了才知道,叔母的“大家闺秀”,并非是天生的,而先天心上有疾。
准确地说,叔母的情绪,不能有较大的波动。
族医有过断言,叔母很难活到成年。
所以,叔母从小到大,都是被陈家族人捧在手里,含在嘴里长大的。
说到这里,陈以勤不由得想起成为陈家家主后,族医说过的话,“同族成婚,不祥”。
在族医看来,叔母的先天心疾,源于其父母同为陈氏族人。
对的,叔母也姓陈。
陈以勤称呼叔母可以,称为姑母也可以。
叔母当真也是争气,知晓自身之疾,也知道其父母和整个陈家的努力,从小就在默默养气。
听族中老人说,叔母从第一次病发后,四岁左右就养气,一直养到十四岁,整整十年,没有再发过病。
在时下,十四就为成年,就在族人调侃族医谶言不灵时,六族老出现了。
以叔母的相貌气质,在陈氏族人都绝无仅有,在那时,族中的少男,甚至是少女都为之心动。
但终究是颗“娇莲”,幼时起的告诫,使得少男少女都望而却步。
叔母的父母,也是打算就这样养着叔母,没有婚配于人的想法。
惟六族老是例外,从十岁左右,就对这位堂(表),反正怎么说都行的少女非常感兴趣,也从没有把叔母当过病人,从那会就经常翻叔母家的墙头,想带叔母去玩。
四年,四十八个月,一次都没有成功,六族老的行径屡次被发现,族法、家法齐上,六族老挨了无数的毒打,但只要好一点,就会再去翻叔母家墙头。
就在叔母十四岁过后的第二天,所有族人为之高兴,而放松警惕时,六族老“得手”了。
六族老带着叔母走出了家族,走了好久,在快走出南充时,才被家族给找回来。
为了惩戒六族老的胆大妄为,六族老差点被活活打死,但就在挨打时,还咧嘴对叔母笑。
时隔十年,叔母的心再次被触动,病发欲死,要不是族医就在旁边,医术高超,就真应了谶言了。
再之后,叔母与这位从不将她当成病者的六族老成了婚。
夫妻生活了二十年,六族老听从族医的劝告,连孩子都不准备生。
但从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而立之年都过了,六族老、叔母迟迟没有孩子降生,即便族人不说,六族老不说,叔母却不愿意再这样了。
当叔母将“和离”、“生子”两个选择摆在六族老面前时,六族老最终决定试一试。
接下来,有孕、双亡,在短短时间发生,二十年来,六族老没有续弦,逢年过节便去叔母母子坟上祭奠。
只是,没有叔母的“压制”,陈家多了位脾气越来越大的族老。
但陈氏族人都知道,先天心疾的叔母死去了,陈家中,多了位永远解不开心结的族老。
圣上修道有成,“返老还童”可以,那么,“起死回生”呢?
陈家不知道圣上的极限,陈家不少人也真的想在御前求一颗“仙丹”再活几十年,但只有六族老,是想让叔母起死回生,哪怕是自己身死都可以。
六族老不经家族,不经家主,就将门户豪强家族图册交给锦衣卫的行径,显然是不符合族规的。
但陈以勤也好,其他族老也罢,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族规之外,还有人情啊。
叔母,在他年幼时,是真把他当成自己孩子看的,这份恩情不能忘。
对其他族老来说,要么是看着叔母长大的,如女儿一般,要么是与叔母一同长大的,如姐妹一般。
可陈以勤毕竟是族长、家主,知道了族人违反家规,还是主掌族法堂的族老违反家规,这要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也不太好,沉默了下,道:“二族老。”
“嗯?”
“族法源至宋时,千百年来,早已不合时宜,且圣上三令五申,禁设私狱,禁施私刑,依我看,族法,就废了吧?”
“嗯?”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