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四书五经。

  没有微言大义。

  没有八股文章。

  儒家还剩下点什么?

  好像什么都不剩了。

  海瑞这一问,让内阁再次沉默,在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儒家看似辉煌,实则早已没落。

  这便是理学、心学能崛起的原因。

  儒家本就只余空壳,为理、心二学套壳蒙混,就这样从唐末晃荡到今,整整千年,现在,壳显露出了腐朽。

  而套壳久了的理学、心学,也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随着儒家发烂、发臭。

  哪怕把儒家、理学、心学的心肺肠子都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拾掇拾掇,内阁几人也找不出什么好玩意。

  到底是大族出身,李春芳打破了尴尬,另辟蹊径道:“不注六经,便重六艺吧。”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国语·楚语上》的记载,楚庄王曾就教育太子箴之事咨询过申叔时(申公),申叔时的答论中就有:“教之《诗》”、“教之《礼》”、“教之《乐》”和“教之《春秋》”。

  以此可见,在孔子之前,《春秋》、《诗》、《礼》和《乐》,就是教育的基本典籍,经过孔子的“传述”工作,“六经”开始成为儒家的经典和象征。

  郭店竹简《六德》中有“观诸《诗》《书》则亦在矣,观诸《礼》《乐》则亦在矣,观诸《易》《春秋》则亦在矣”。

  此后六经就成了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仪礼》《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自上古以降,注解六经,便成了上至圣贤大儒,下至初晓文识的第一要紧事,也是儒家传承的根本。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也就成了无数儒家子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但执着于空想,而毫无意义,最终于今日为圣上所厌弃。

  那便只能再往前推了,甚至是推到孔子之前,推到孔子最向往的朝代。

  “周”。

  从周代时,王室、贵族、朝廷就重视教育,但那会儿,更多的是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

  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由此,孔子才有感于礼崩乐坏。

  既然六经不能再注了,六艺便可以再拿起来。

  不过,周代那种六艺中“易”、“春秋”,与圣上的要求所违,那就只有采取另一种六艺了。

  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

  其中射箭、驾车(御战车、驾车)为军事技能。

  这种六艺,原为周代的“造士之艺”,就是制造精锐武士的技艺。

  但随着秦皇扫六合,大一统王朝的到来,这些精锐武士对大秦帝国而言,便是不安分的存在。

  王朝犹重“维稳”二字,自秦以来,历朝历代都在削减百姓的“血气”。

  正所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历代皇帝宁愿儒文乱法,也不容侠武犯禁。

  但这都是好技艺,在生活中多能用的到,是绝对的实用之学。

  圣上要禁六经,那内阁便开六艺,之后惹出什么麻烦,也与内阁无关。

  高拱、胡宗宪、海瑞、朱衡都看出了李春芳的提议,明显有着几分摆烂的意思。

  在朝廷中,文官要是想不去做某件事,便去曲解、扩大执行这件事,如此一来,就会惹出麻烦,而让这件事得不到有效执行,从而失败或停止。

  面对同阁阁臣的目光,李春芳两手一摊,并不解释。

  他的确在对抗圣意。

  时至今日,在内阁中,依然存在着两位名门望族出身,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阁老。

  一是陈以勤,南充陈家。

  二是李春芳,兴化李家。

  南充陈家犹在兴化李家之上,走到了上古世家的境界,江山更迭、朝制更改,都难以影响南充陈家的存亡。

  但兴化李家不行。

  兴化李家虽有几分“薄产”,但归根到底李家还是儒家传统的“耕读传家”家族。

  李家可以接受儒家落寞,但不能接受儒家彻底消亡,一旦选才、选官制度发生彻底改变,那李家就没有办法再保证代代有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了。

  圣意在上,李春芳只是个卑微的阁老,不能不做,那好,你要灭儒家,那我便禁文气,复武风。

  当华夏人人血气如龙,这皇位,不知道朱姓皇族还能不能坐的下去。

  即便圣上能坐,那下一代皇帝呢?下下一代皇帝呢?

  且看谁能熬得过谁。

  海瑞向来对大族子弟厌恶,在这一刻,对同僚李春芳的厌恶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群自私自利的虫豸,和这群虫豸同阁为臣,怎么能治理好大明朝?

  阁臣提议。

  作为内阁首辅大臣的高拱不能不表态,眼见政务堂中气氛微妙,干脆道:“票拟吧。”

  说着,高拱表向李春芳的“停六经,复六艺”投了赞成。

  人总有敬畏之心,高拱也不例外,对传承数千年的学说,先掘墓,再盗墓,高拱终究是有些怕了,生前身后名,多多少少还是想要一点。

  内阁七阁老,在京五阁老,李春芳提议,高拱同意,票数就近半了。

  海瑞立刻投了反对,将票数拉回了一点,朱衡再投一票反对,将票数给扳平了。

  朱衡出生在江西吉安,就是焚烧郑和宝船图、航海图的刘大夏家乡,朱家、刘家在吉安县中,可谓是并驾齐驱。

  家族势力,比着南充陈家、兴化李家肯定是不如,但朱家没有独照一方的心思,更没有千秋万代家族兴盛发达的想法,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这一票反对,完全出于公心。

  二对二,四人的目光都望向了次相胡宗宪,以胡宗宪的为人秉性,李春芳的心思微沉,情况对他不太有利。

  但忽然间,李春芳露出了喜色,而海瑞的脸色却难看到了极点,胡宗宪投出了关键的赞同票。

  三对二,内阁“复六艺”决议通过。

  海瑞拂袖离去。

  而高拱、朱衡坐回案牍,继续解理政务。

  详细奏疏之事,由李春芳撰写,胡宗宪望着对面喜形于色的李春芳,摇了摇头。

  大明武事颓废已久,兴武之事迫在眉睫,李春芳的提议固然“歹毒”,但大明朝急需重燃尚武之气,这对未来战略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再就是,武德充肺,并不意味着江山社稷混乱,民间不稳,不知为何,胡宗宪总觉得,李春芳不但不会如愿,反而会将如兴化李家那样的大族给推向无垠的深渊。

  百姓血气如龙,凡有不平,就敢亮剑,如遭不公,就敢相搏。

  那么问题来了,这天底下,究竟是高高在上,见不到、摸不着的皇帝陛下迫害了百姓,还是那些持权而傲、近在咫尺的高官、显爵、豪强、地主在迫害百姓?

  百姓是会冲入重重禁卫的西苑去袭杀皇帝陛下,还是会道中伏杀只给护卫些许银两的官吏、势力呢?

  谁都可能死,但先死的,肯定不会是圣上。

  ……

  玉熙宫。

  朱厚熜看着内阁呈奏,改六经为六艺,不妨说是将大明朝建设的十万座社学学堂改成了社学武堂。

  学堂、武堂,都不影响基础的识字,而之上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将全面武装每个学子。

  时间是个轮回,重文抑武、重武轻文,兜兜转转,现在,轮到了武道大兴。

  也是啊,征战世界,国民没有充足驾驭世界的血气怎么行?

  阁老李春芳在这道奏疏下,隐藏的种种计谋,朱厚熜自然是看了出来,难得的,露出了笑容。

  比谁活的长久?

  朱厚熜倒想看看,兴化李家,到底还能再传承多少年。

  唤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太监黄锦将奏疏加印,再发还内阁,降至全国。

  兴化李家擅书。

  妖魔、志怪等书,又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在此道上,兴化李家的名声很大。

  李春芳和门客吴承恩写的西游记,锦衣卫是逐字逐句抄录递送到宫中,之前朱厚熜已经敲打过李春芳一次了,李春芳和吴承恩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改。

  但也只改了“狮驼岭”的情节,而对“车迟国”中,国王沉迷修道,忽视朝政,“朱紫国”中,锦衣卫、司礼监两个大明朝特有的衙门,特务、宦官干政没有任何改动。

  这讽刺的是谁?

  作为读者,朱厚熜对这本艺术水平很高的著作评价也是很高,但作为书中主角,朱厚熜的心情就不那么美妙了,再胡言乱语,就只得开了李春芳、吴承恩的“盒”了。

  “是。”

  ……

  在“重武轻文”的新国策下,那个敲打,除了一些有心人外,没有太多人在意。

  一时间,高拱内阁被骂上了天,连那些决心避世隐居的儒家硕儒都被逼了出来,纷纷张榜贴文,痛骂高拱内阁全是欺师灭祖、离经叛道、数礼忘文……的小人。

  特别是内阁首辅大臣的高拱,新郑老家、山西祖籍的祖坟,河南、山西两地都上报了有人夜间为其“松土”的情况。

  吓得两省巡抚连忙派人修复,然后让人日夜守着,有内阁一百多年,可还从没有当朝首辅大臣祖坟被刨之事发生。

  即便是严嵩、严世蕃父子作恶多端,罪恶昭彰,生前也无人敢动其祖坟。

  显然,高拱的“声名”已经超过张居正了。

  高家祖坟动不了,但那些硕儒却没想着就这样善罢甘休,直接化身“泼妇”,就在高家祖坟、高家门前开骂。

  甚至托人给高拱带了话,让高拱把祖坟再加固加固,最好用金汁去砌,别让人给骂裂了。

  而高拱却完全还不了嘴,更动不了那人,只因那人姓李名麟山,是山东籍前官员,在朝时官至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区区正五品,在高拱这,别说是离朝,就是在朝,高拱也有千百种方法整死想骂裂他高家祖坟的家伙。

  可李麟山,是高拱的恩师之一。

  从龆龄时,高拱便入得李麟山门墙,转眼四十载,这份师徒之情尚在。

  不论恩师怎么骂,哪怕真从长清拿着铁锹去刨高家祖坟,高拱也只能受着,还要说一句“恩师辛苦”。

  科举改制,文道一落千丈,作为内阁阁老兼礼部尚书,海瑞坚决贯彻国策,将原先意欲大招饱读诗书礼易春秋之辈为社学讲师的计划,改成了重招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为社学讲师。

  为此,一些家道中落子弟、剑舞者、军中神箭手、车行老把式、书法大宗师、酒楼账房应试通过,专业专授。

  以李春芳为首的朝廷阁老六部九卿大臣从不干涉、不反对,他们在等着,这些原是底层的人成为社学讲师,会将数以千万计的孩童给教成什么玩意。

  ……

  四川,顺庆,南充。

  执行国策两年,陈以勤携两个儿子陈于陛、陈于阶回返家乡清丈田亩、均地于民,回都回来了,当然少不了一场祭祖。

  陈家为此大摆筵席,施饭于万民,凡在南充之人,一日皆有三餐所施,靡费无数。

  一向只收不出珍藏手札的陈家,为了凑到足够的肉食、粮食,不得不变卖了三份圣贤手札,让陈家族老们心疼不已。

  但这难得的盛世,陈家终于走到了为之努力四十代人、七百年梦寐以求的世家境界,适当的出血,还在承受之内,所有的陈氏族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告祭过祖先,陈以勤便得知了科举改制之事,也知道了内阁,或者说李春芳的所为,不禁叹息道:“兴化李家,大抵是完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