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旨落内阁。
满堂沉默。
政务堂。
李春芳身体不受控制地在颤抖,显然有些压制不住心中汹涌的怒气。
高拱、胡宗宪、海瑞、朱衡,神色各异。
以三万两纹银为限,过者入永陵,朝廷补徙银两千两。
这对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来说,且不说家族如何,但凡任职长些,仅俸禄,就不难达到。
现在内阁七阁老,在京五阁老外,另有陈以勤、王崇古两位阁老,而这二位阁老家眷更是重量级,自然在“徙陵”之列。
可以说,整个内阁,就海瑞一人,暂时没有达到界限,其他六位阁老,绝对在第一批“徙陵”名单中。
不过,海瑞入京后,就举家搬到了京城,徙陵不徙陵的,其实也没差别。
与之相同的,还有王崇古,在父、子、孙三人封授国公前,祖孙三代就落户了京城,家族其他族人徙陵,顺手的事罢了。
朱衡是无所谓的,朱家在江西、南安、南康虽然也算得上一号,但家族之名,在阁老身份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只要族人都在,南康也好,永陵也罢,此心安在,便是故乡。
胡宗宪也相差无几,徽商落幕时的妄为,让徽州府为之残破,之后家族表现的种种不堪,也时常让他挂念,搬到京郊来,以后也方便照看。
至于陈以勤,人虽不在内阁,但也知陈家完全不在乎落在哪,当世唯一的世家,有着在任何地方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当然,陈家也不太愿意动,东西实在太多了,搬一次家,估计都能赶得上大军行动了。
然,圣旨在上,陈家必是拥趸之一。
说了“无所谓”的阁老,而剩下“有所谓”的阁老,就很尴尬了。
胡宗宪、海瑞、朱衡的眼神,在高拱、李春芳身上流转。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高老庄。
在新郑那片地方,高家整整经营了三百年,十数代人付出了无数心血和努力。
尤其是在高拱坐上内阁首辅大臣之位后,特意对开封府,甚至是河南布政使司的官员进行了遴选,就是为了帮助家族在高老庄更加稳固,方便以后更好的“精耕细作”。
一旦徙陵,高拱和高家之前的心血、努力可就全白费了。
同样,兴化李家亦是如此,数百年的家族传承,直到李春芳这一代,在嘉靖二十六年殿试中以鼎甲第一成为丁未科状元,历压前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
李春芳是在严嵩内阁末期进入内阁的,兴化李家也是从那时才大放光彩的,至今为止,也不过三年光景。
古人云:“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李春芳可是真照着楚霸王这句话做的,李家在扬州府,在兴化县,大放光芒辉煌了三年,就要搬到永陵?
天下豪强齐聚永陵,到那时,仅阁老家族的名号,可就不够看了。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是这位甘草阁老的真实想法。
而且,兴化李家人,擅长写志怪书,对朝政、人事予以暗嘲讥讽,这么多人没被人打上门,仗的正是在家乡的经营。
等到了永陵,这么多有权有势有钱的家族都在,不仅以后族人再写志怪书容易掉马甲被打上门,很可能以前的旧账也会被翻出来。
那李家人可真就没活路了。
想借着“重武轻文”给圣上使绊子,圣上先降一旨,把这群趴在万民身上吸血的虫豸给解决了。
“好啊!”
海瑞迎着高、李近乎杀人的目光,拍手叫好道:“圣上在位时,都陪着圣上,虽说知道添乱的时候比其他时候更多,却也热闹。
等圣上到了那边儿,也还能都陪着圣上,图个热闹不是。”
活着热闹,死了还热闹,跟着圣上热闹,新郑高家、兴化李家都自认热闹不起。
但海瑞还没打算放过他们,杀人诛心道:“元辅,你兼领着户部,掌全国户籍、财政等事宜,可以听旨拟函,命各省、府、县重新调查户口了,凡财产在三万两纹银以上的豪强人家,限期迁入永陵,逾期不迁者,遵圣意,财产罚没入官,子实,你来督促刑部依法行事。”
内阁兼领很有意思。
元辅的高拱领着户部。
次相的胡宗宪领着吏部。
阁老的海瑞领着礼部。
阁老的朱衡领着工部。
兵部,自军政分离后,在朝廷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有什么问题,也有胡宗宪、王崇古两人去知会军方。
刑部,或许是六部中唯一“灵活”衙署,考虑到阁内和谐,刑部衙事,目前是由李春芳负责的。
在徙陵新政中,“受伤”最重的两位阁老,却在新政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拱、李春芳这会儿比吃了苍蝇还恶心。
“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
在之前李春芳重武轻文毒计吃瘪的阁老朱衡,也在发力,望着高拱、李春芳笑道:“圣旨中,是以三万两纹银为限,不等于或高于,就不必徙陵。
我就举个例子,元辅、子实切莫当真,我姑且一说,二位故且一听,以高、李两大家族之财,没有上千万两纹银,也有个几百万两纹银。
分了,分家还不行,要分族。
高家、李家哪个都有几百号人,一人分一族,分个万把两纹银,就不必徙陵这么麻烦了。”
听到这话,高拱、李春芳的眼睛都快往外冒火了,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一人成族,均分族产。
这就和汉武帝当年推行“推恩令”一样,哪个家族能承受住彻彻底底的权力拆分。
财产和权力类似,分到具体的人身上,人人都有钱了,都有自己的心思,这么大的家族还怎么管理?谁还为家族做贡献?
别说分几百个族,就是分几十个族,这家族也就散了。
高拱、李春芳宁愿整个家族到永陵去死,也不愿意家族在自己手中成为一盘散沙。
“所谓家族。”
胡宗宪望着高拱、李春芳,悠悠说道:“看似区区血缘所系,但一则聚众敢死,二则狼狈为奸,所以往往不分青红、相互包庇,成为法外之人,权行州域,称霸地方,危害尤巨。
汉武帝之法,固然损点,但不妨碍是个高招,古人、今人,并无差别,汉时无解,今时亦无解,元辅、子实,勿谓言之不预,重演郭解旧事!”
古人、今人,生活方式或许会发生改变,但智慧、能力,基本一样。
聪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聪明人,而愚蠢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愚蠢的人。
汉武帝是古今皇帝的模板,王道、霸道并济。
“迁茂陵令”、“推恩令”,以及其他汉武律令,很多是阳谋。
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也更加难以实施。
倒不是说完全无法破解,汉武帝的“迁茂陵令”,当今圣上的“迁永陵令”,所倚仗的,是乾纲独断、唯我独尊的皇权。
倒了皇权,阳谋就不复存在了。
造反?
念头刚在众人脑海中闪过,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圣上的统治,比之汉武帝的统治,稳固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除非是活腻歪了,不然,想都不能想。
既然倒不了皇权,也逆不了圣令,又不想徙陵,那唯一的可能,便是阴谋“阳奉阴违”。
想办法避开这场徙陵。
巧了。
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有人是这样想的,那就是元朔年间名满天下的侠客郭解。
以平民之身入《史记》的存在。
为了帮郭解避祸,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汉廷朝堂上都掀起了巨大议论,连大汉大将军的卫青都为之出面求情。
但汉武帝却以一句话,让天下臣民,包括卫青在内都无言以对,“能让堂堂大将军都出面求情,这样的人,不是豪强,谁是豪强?”
事实也如此,郭解作为豪族,却能肆意妄为、杀人无数,养死士、铸假钱、挖坟掘墓、左右赋役分派……以及,在最后迫不得已徙陵后,怒杀地方上报他名姓的郡县长官。
而这样的人、家族,不能为皇权所容,郭解终被满门抄斩。
说来惭愧,现在的内阁阁臣,手中的权力或许在那郭解之上,但在朝、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不如郭解。
连郭解都死无葬身之地,想避开徙陵,就要好好想想,自家的下场能否比郭解好。
常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胡宗宪把话提前说在了头里,作为同僚,提醒高拱、李春芳不要试图在背后搞小动作,要是不听,以后出了事,就不要怪不念同阁之谊了。
闻言。
高拱神色一正,家族是很重要,但没有相位重要,况且,高家迁入永陵,也不一定是坏事,身为内阁首辅大臣,不论家族在哪,世人都要给几分薄面。
迁!
必须迁!
高拱瞥了眼李春芳,立刻着手拟函,命各省府县衙门统计上报辖内豪强家族,迁入永陵,违者、逆者、逃者、避者,从重、从严、从快、从狠问罪,首者杀,余者流放,所有家财如数抄没。
另外,高拱提醒诸省府县衙门,对豪强徙陵带不走的房宅商铺,以低价全部购入。
至于低多少,高拱也定了个标准,那就是“两千两银子”。
换句话说,朝廷补偿给豪强徙陵的钱,要从豪强身上找回来,只能多找,不能少找。
而地方衙门获得房宅商铺后,不允许售卖,以免有人暗中勾兑,造成朝廷损失,只允许对外租借。
豪强家族的大门大院,房间数十,甚而数百,朝廷准予以超低价钱分散租借给无房、少房的百姓。
如有人侵占朝廷之财,多租房屋,一律杖刑八十。
鲜红的“八十”二字,这是带着血的,高拱奔着就是要这些多贪多占的人命去的。
哪怕地方衙役“打豆腐”水平有多高超,八十杖下去,人不死也要废了。
乱世用重典,盛世亦要用重典,人的贪念是无穷的,若不加以重处,遗祸无穷。
而商铺,就以市价对外租借,朝廷暂不加以限制。
内阁函文成。
高拱让中书舍人高务实拿给其他阁老看,胡宗宪、海瑞、朱衡都没有反对意见,涉及到朝廷财产方面,“铁公鸡”的元辅,手段一向让人挑不出毛病。
而李春芳看到函文,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徙陵还没进行呢,内阁连怎么瓜分豪强家族财产就想好了。
属于是人看着还活着,实际上已经走一会儿了。
李春芳有心反对,想说这是在“与民争利”,但内阁不是一言堂,他的想法,在大多数意见下,已然不重要。
公然反对,也不过是自取其辱。
为此,李春芳选择缄默。
既然如此,高拱便让高务实去将圣旨《迁永陵令》,内阁公函,这一旨一函传旨两京一十五省,不……该是两京一十八省了。
内附大小琉球国,连同澎湖岛,被获准立省,即,琉球省。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鞑靼人、高丽人、马六甲人等等迁徙到岭南,经过内阁缜密考虑,上禀玉熙宫同意,准予离岸的南岛脱离广省,自成岭南省。
同样,收复的马六甲国,也得到照准,建立了马六甲省。
如此一来,在大明朝传统的两京一十三省,又多了五省,北原省、高丽省、琉球省、岭南省,和马六甲省,成就两京一十八省疆域。
既已成省,内阁还设立了下辖的郡县,派遣官吏、工匠等一干人员前去治理、建设。
归入王化,那圣旨、公函,就在下放之列了。
事实已成,无力回天。
李春芳暂时放下政务,提笔往家族传信,抢在“徙陵”为世人知晓前,让家族把在扬州府、兴化县和其他地方的房宅、商铺都尽快以高价、平价卖出去,这样能防止消息传开,价格暴跌,被外人、地方衙门抄底。
阁老的优势,还在继续显露……
满堂沉默。
政务堂。
李春芳身体不受控制地在颤抖,显然有些压制不住心中汹涌的怒气。
高拱、胡宗宪、海瑞、朱衡,神色各异。
以三万两纹银为限,过者入永陵,朝廷补徙银两千两。
这对内阁阁老、六部九卿大臣来说,且不说家族如何,但凡任职长些,仅俸禄,就不难达到。
现在内阁七阁老,在京五阁老外,另有陈以勤、王崇古两位阁老,而这二位阁老家眷更是重量级,自然在“徙陵”之列。
可以说,整个内阁,就海瑞一人,暂时没有达到界限,其他六位阁老,绝对在第一批“徙陵”名单中。
不过,海瑞入京后,就举家搬到了京城,徙陵不徙陵的,其实也没差别。
与之相同的,还有王崇古,在父、子、孙三人封授国公前,祖孙三代就落户了京城,家族其他族人徙陵,顺手的事罢了。
朱衡是无所谓的,朱家在江西、南安、南康虽然也算得上一号,但家族之名,在阁老身份面前就不值一提了。
只要族人都在,南康也好,永陵也罢,此心安在,便是故乡。
胡宗宪也相差无几,徽商落幕时的妄为,让徽州府为之残破,之后家族表现的种种不堪,也时常让他挂念,搬到京郊来,以后也方便照看。
至于陈以勤,人虽不在内阁,但也知陈家完全不在乎落在哪,当世唯一的世家,有着在任何地方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当然,陈家也不太愿意动,东西实在太多了,搬一次家,估计都能赶得上大军行动了。
然,圣旨在上,陈家必是拥趸之一。
说了“无所谓”的阁老,而剩下“有所谓”的阁老,就很尴尬了。
胡宗宪、海瑞、朱衡的眼神,在高拱、李春芳身上流转。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先祖为避元末乱迁徙新郑高老庄。
在新郑那片地方,高家整整经营了三百年,十数代人付出了无数心血和努力。
尤其是在高拱坐上内阁首辅大臣之位后,特意对开封府,甚至是河南布政使司的官员进行了遴选,就是为了帮助家族在高老庄更加稳固,方便以后更好的“精耕细作”。
一旦徙陵,高拱和高家之前的心血、努力可就全白费了。
同样,兴化李家亦是如此,数百年的家族传承,直到李春芳这一代,在嘉靖二十六年殿试中以鼎甲第一成为丁未科状元,历压前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
李春芳是在严嵩内阁末期进入内阁的,兴化李家也是从那时才大放光彩的,至今为止,也不过三年光景。
古人云:“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李春芳可是真照着楚霸王这句话做的,李家在扬州府,在兴化县,大放光芒辉煌了三年,就要搬到永陵?
天下豪强齐聚永陵,到那时,仅阁老家族的名号,可就不够看了。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是这位甘草阁老的真实想法。
而且,兴化李家人,擅长写志怪书,对朝政、人事予以暗嘲讥讽,这么多人没被人打上门,仗的正是在家乡的经营。
等到了永陵,这么多有权有势有钱的家族都在,不仅以后族人再写志怪书容易掉马甲被打上门,很可能以前的旧账也会被翻出来。
那李家人可真就没活路了。
想借着“重武轻文”给圣上使绊子,圣上先降一旨,把这群趴在万民身上吸血的虫豸给解决了。
“好啊!”
海瑞迎着高、李近乎杀人的目光,拍手叫好道:“圣上在位时,都陪着圣上,虽说知道添乱的时候比其他时候更多,却也热闹。
等圣上到了那边儿,也还能都陪着圣上,图个热闹不是。”
活着热闹,死了还热闹,跟着圣上热闹,新郑高家、兴化李家都自认热闹不起。
但海瑞还没打算放过他们,杀人诛心道:“元辅,你兼领着户部,掌全国户籍、财政等事宜,可以听旨拟函,命各省、府、县重新调查户口了,凡财产在三万两纹银以上的豪强人家,限期迁入永陵,逾期不迁者,遵圣意,财产罚没入官,子实,你来督促刑部依法行事。”
内阁兼领很有意思。
元辅的高拱领着户部。
次相的胡宗宪领着吏部。
阁老的海瑞领着礼部。
阁老的朱衡领着工部。
兵部,自军政分离后,在朝廷中,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真有什么问题,也有胡宗宪、王崇古两人去知会军方。
刑部,或许是六部中唯一“灵活”衙署,考虑到阁内和谐,刑部衙事,目前是由李春芳负责的。
在徙陵新政中,“受伤”最重的两位阁老,却在新政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拱、李春芳这会儿比吃了苍蝇还恶心。
“也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
在之前李春芳重武轻文毒计吃瘪的阁老朱衡,也在发力,望着高拱、李春芳笑道:“圣旨中,是以三万两纹银为限,不等于或高于,就不必徙陵。
我就举个例子,元辅、子实切莫当真,我姑且一说,二位故且一听,以高、李两大家族之财,没有上千万两纹银,也有个几百万两纹银。
分了,分家还不行,要分族。
高家、李家哪个都有几百号人,一人分一族,分个万把两纹银,就不必徙陵这么麻烦了。”
听到这话,高拱、李春芳的眼睛都快往外冒火了,听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一人成族,均分族产。
这就和汉武帝当年推行“推恩令”一样,哪个家族能承受住彻彻底底的权力拆分。
财产和权力类似,分到具体的人身上,人人都有钱了,都有自己的心思,这么大的家族还怎么管理?谁还为家族做贡献?
别说分几百个族,就是分几十个族,这家族也就散了。
高拱、李春芳宁愿整个家族到永陵去死,也不愿意家族在自己手中成为一盘散沙。
“所谓家族。”
胡宗宪望着高拱、李春芳,悠悠说道:“看似区区血缘所系,但一则聚众敢死,二则狼狈为奸,所以往往不分青红、相互包庇,成为法外之人,权行州域,称霸地方,危害尤巨。
汉武帝之法,固然损点,但不妨碍是个高招,古人、今人,并无差别,汉时无解,今时亦无解,元辅、子实,勿谓言之不预,重演郭解旧事!”
古人、今人,生活方式或许会发生改变,但智慧、能力,基本一样。
聪明人在任何时代都是聪明人,而愚蠢的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愚蠢的人。
汉武帝是古今皇帝的模板,王道、霸道并济。
“迁茂陵令”、“推恩令”,以及其他汉武律令,很多是阳谋。
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也更加难以实施。
倒不是说完全无法破解,汉武帝的“迁茂陵令”,当今圣上的“迁永陵令”,所倚仗的,是乾纲独断、唯我独尊的皇权。
倒了皇权,阳谋就不复存在了。
造反?
念头刚在众人脑海中闪过,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圣上的统治,比之汉武帝的统治,稳固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除非是活腻歪了,不然,想都不能想。
既然倒不了皇权,也逆不了圣令,又不想徙陵,那唯一的可能,便是阴谋“阳奉阴违”。
想办法避开这场徙陵。
巧了。
两千年前的汉朝,也有人是这样想的,那就是元朔年间名满天下的侠客郭解。
以平民之身入《史记》的存在。
为了帮郭解避祸,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汉廷朝堂上都掀起了巨大议论,连大汉大将军的卫青都为之出面求情。
但汉武帝却以一句话,让天下臣民,包括卫青在内都无言以对,“能让堂堂大将军都出面求情,这样的人,不是豪强,谁是豪强?”
事实也如此,郭解作为豪族,却能肆意妄为、杀人无数,养死士、铸假钱、挖坟掘墓、左右赋役分派……以及,在最后迫不得已徙陵后,怒杀地方上报他名姓的郡县长官。
而这样的人、家族,不能为皇权所容,郭解终被满门抄斩。
说来惭愧,现在的内阁阁臣,手中的权力或许在那郭解之上,但在朝、在地方的影响力,甚至不如郭解。
连郭解都死无葬身之地,想避开徙陵,就要好好想想,自家的下场能否比郭解好。
常言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胡宗宪把话提前说在了头里,作为同僚,提醒高拱、李春芳不要试图在背后搞小动作,要是不听,以后出了事,就不要怪不念同阁之谊了。
闻言。
高拱神色一正,家族是很重要,但没有相位重要,况且,高家迁入永陵,也不一定是坏事,身为内阁首辅大臣,不论家族在哪,世人都要给几分薄面。
迁!
必须迁!
高拱瞥了眼李春芳,立刻着手拟函,命各省府县衙门统计上报辖内豪强家族,迁入永陵,违者、逆者、逃者、避者,从重、从严、从快、从狠问罪,首者杀,余者流放,所有家财如数抄没。
另外,高拱提醒诸省府县衙门,对豪强徙陵带不走的房宅商铺,以低价全部购入。
至于低多少,高拱也定了个标准,那就是“两千两银子”。
换句话说,朝廷补偿给豪强徙陵的钱,要从豪强身上找回来,只能多找,不能少找。
而地方衙门获得房宅商铺后,不允许售卖,以免有人暗中勾兑,造成朝廷损失,只允许对外租借。
豪强家族的大门大院,房间数十,甚而数百,朝廷准予以超低价钱分散租借给无房、少房的百姓。
如有人侵占朝廷之财,多租房屋,一律杖刑八十。
鲜红的“八十”二字,这是带着血的,高拱奔着就是要这些多贪多占的人命去的。
哪怕地方衙役“打豆腐”水平有多高超,八十杖下去,人不死也要废了。
乱世用重典,盛世亦要用重典,人的贪念是无穷的,若不加以重处,遗祸无穷。
而商铺,就以市价对外租借,朝廷暂不加以限制。
内阁函文成。
高拱让中书舍人高务实拿给其他阁老看,胡宗宪、海瑞、朱衡都没有反对意见,涉及到朝廷财产方面,“铁公鸡”的元辅,手段一向让人挑不出毛病。
而李春芳看到函文,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徙陵还没进行呢,内阁连怎么瓜分豪强家族财产就想好了。
属于是人看着还活着,实际上已经走一会儿了。
李春芳有心反对,想说这是在“与民争利”,但内阁不是一言堂,他的想法,在大多数意见下,已然不重要。
公然反对,也不过是自取其辱。
为此,李春芳选择缄默。
既然如此,高拱便让高务实去将圣旨《迁永陵令》,内阁公函,这一旨一函传旨两京一十五省,不……该是两京一十八省了。
内附大小琉球国,连同澎湖岛,被获准立省,即,琉球省。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鞑靼人、高丽人、马六甲人等等迁徙到岭南,经过内阁缜密考虑,上禀玉熙宫同意,准予离岸的南岛脱离广省,自成岭南省。
同样,收复的马六甲国,也得到照准,建立了马六甲省。
如此一来,在大明朝传统的两京一十三省,又多了五省,北原省、高丽省、琉球省、岭南省,和马六甲省,成就两京一十八省疆域。
既已成省,内阁还设立了下辖的郡县,派遣官吏、工匠等一干人员前去治理、建设。
归入王化,那圣旨、公函,就在下放之列了。
事实已成,无力回天。
李春芳暂时放下政务,提笔往家族传信,抢在“徙陵”为世人知晓前,让家族把在扬州府、兴化县和其他地方的房宅、商铺都尽快以高价、平价卖出去,这样能防止消息传开,价格暴跌,被外人、地方衙门抄底。
阁老的优势,还在继续显露……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最新章节,大明嘉靖:从长生开始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