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二十九岁的太子赵恒奉遗命在宋太宗赵光义灵枢前即皇帝位,是为宋真宗。
真宗赵恒,大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太平兴国二年过世);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到他继位的。但是大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又无疾暴死,他才有幸在至道元年(995),被立为太子,改名赵恒。
真宗知道,他接手的这个帝国,只是外强中干。北面的大辽和西北的党项一直虎视眈眈,时不时地会挑起战争,国内零星爆发的农民起义,不容小觑。
老百姓要的其实就是能吃饱穿暖,遍布全国的这些官老爷们,要的可就多了,除了要升官、要涨薪、要带薪休假,还好一个面子。
做了几年的储君,赵恒也想明白了,当皇帝无非就是要玩转一个字:那就是“给”。你们敢要,朕就敢给,给得开心,给得舒心,给得安心。
新皇登基,圣德无量,太平盛世,皇恩浩荡。
◆君临天下
在其位谋其事,当上皇帝的赵恒,接下来有一大堆繁杂的事情要处理。
为老爸发丧,将死去二十年的亲妈追尊为元德皇后,袝葬永熙陵,配享太庙。
继位的第三天,四月初一,真宗尊明德李皇后为皇太后,居于西宫嘉庆殿。将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宣布大赦天下。
朝廷大赦天下,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很多死刑犯,如果祖父母、父母年龄达七十以上,身边没有成年子孙,先吃一顿杀威棒,放回去养亲尽孝,养老送终之后再执行流放,流刑者不在赦免之列。
宋真宗赵恒此次大赦天下,放宽了范围,原本常规大赦时得不到原谅的人,此次都侥幸得到赦免。真宗此举,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贤德仁爱之心。
初二,群臣请求真宗处理国事,三次上表,真宗才答应听政议事。
初四,真宗在崇政殿西室首次会见文武百官,赐与群臣器币,以示恩宠。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上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人事大洗牌。
经过中书等有关部门的商议,初九,真宗开始按照名单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和兄弟、外戚。
首先封赏的是助他成功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宰相吕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吕端加官右仆射;
吕端长得有点胖,年纪又大了,走起宫殿的台阶有点吃力,真宗就命人专门做了方便通道,供吕端进出。
接着就是自己兄弟,四弟越王赵元份进封为雍王,兼中书令吴王赵元杰进封为兖王,兼中书令;六弟徐国公赵元偓进封为彭城郡王;七弟泾国公赵元偁进封安定郡王,加同平章事,进检校太傅;八弟赵元俨封为曹国公;
封太祖赵匡胤之孙,赵德昭次子,阆州观察使赵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琼、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傅潜、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并领诸军节度使;
三位驸马都尉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并为诸军节度使;
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赵镕加官南院使;
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为参知政事;中外群臣升官一级。
活人加封,死者追赠。追赠涪陵王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兼中书令、秦王;堂兄魏王赵德昭为太傅;岐王赵德芳为太保;对于幼年夭折的老九赵元亿,赠左卫将军,追封代国公。
为先皇太宗皇帝赠溢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新皇登基,海内外诸国使节番臣,驻京代表,纷纷入朝庆贺,献上奇珍异宝,变着花样讨真宗欢心。真宗也一一进行封赏,交趾(今越南)前
黎朝皇帝黎桓,由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加兼侍中,进封为南平王。
真宗又下诏,寻访孔子嫡孙,以孔子四孙孔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
新皇登基,有喜有忧,有奖有罚。若没有宰相吕端的坚定果敢和全力争取,赵恒跟这个皇位,基本上就无缘了。现在自己登基了,王继恩这几个带头拥立楚王赵元佐的臣子,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猜到,王继恩这帮人就是秋天蚂蚱,蹦跶不几天了。
然而,真宗赵恒并没有急于处置这帮人。按照吕端的意思,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要快速稳定人心,迅速掌控国家这架大车。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王继恩见百官都得到封赏,竟然没有自己的份儿,知道事情严重了,于是让“毒舌”胡旦给自己写了篇歌功颂德的报告,献与真宗。
老狐狸终于按奈不住,抢先发难了,真宗觉得自己也该出手了。
很快,朝廷的处置诏令下来了,根本没提什么谋立楚王赵元佐的话。说参知政事李昌龄和内侍王继恩,勾勾搭搭,泄露宫禁机密。
将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给看押起来;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忠武节度行军司马,降为一个从八品小官。
处理知制诰胡旦的理由更简单,他为王继恩草拟的制书,文辞过于华美,言过其实,蒙蔽圣听。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后又将其革职,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胡旦是一撸到底,连官都没得做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李太后的兄长,西北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继隆的处置,真宗更有耐心,此处不应狂风暴雨,需要和风细雨。
诏令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不久以给太宗吊孝之名,召还进京,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保留了“使相”的虚衔。
虽然真宗对李太后也心存芥蒂,毕竟这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这世上就没有“谪母”一说。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父母、师长皆是福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真宗下令,召请全国有名工匠,为太后专门修造宫殿居所,让其颐养天年。咸平四年宫成,赐名万安宫。
对于那位要跟自己抢皇位的兄长赵元佐,真宗念其是自己的一奶同胞,同母兄长,血浓于水,封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被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赵元佐过生日时,真宗赐他宝带。
龙凤呈祥、鸾凤和鸣,母仪天下,圣祚延长。后宫不可无主,皇后的宝座也不能久悬二十四日,真宗下诏,立二十一岁的秦国夫人郭氏为皇后。
自己的姊妹和后宫,也同样的雨露均沾,真宗全部给与封赏。
封其姐秦国、晋国二公主都为长公主,齐国公主改为许国长公主,妹妹宣慈、贤爵、寿昌、万寿四公主都为长公主。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一般是不能更改前任皇帝年号的,这既代表着对大行皇帝的尊重,又代表自己得位正统,将继承和发扬祖宗之法,带领全国民众,步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人生在世,无外乎名利二字。有人却能视金钱如粪土,视权贵如草芥,看富贵为浮云,看情义值千金。想着遁世或归隐,跳出三界外,不中,山水人间,自在逍遥。
◆公主出家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端拱元年(988),太宗带自己的小女寿昌公主赴延圣寺烧香拜佛。寿昌公主跪在佛像前,许愿将来出家为尼。
太宗去世,真宗即位,真宗封自己
的小妹,寿昌公主为长公主。
禅心已断人间爱,红尘何处是吾乡。寿昌长公主一心向佛,喜欢清净生活,不喜喧嚣富贵,每日为太宗念经超度,她向真宗请求削发为尼,以此偿还父皇的敬佛之心。
《湘山野录》记载,真宗力劝寿昌长公主道:“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乎?”
寿昌长公主说,自己不在乎这些荣华富贵,只想出家修行,请真宗批准她出家为尼。为表自己的决心,竟然穿起僧服,吃起长素,每日在佛堂闭关。
真宗无奈,只得成全她。由于年少,也就十三四岁,暂且代发修行。真宗在开封城西,为公主专辟一地,建造“崇真寺”。
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寿昌长公主进封为陈国长公主。同年九月,正式出家入道修行,改封吴国长公主。
香云缭绕,彩幡飘扬,钟鼓梵音,荡凡涤尘,回归本真。真宗召请大相国寺高僧法师,为吴国长公主举办削发大典。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真宗为公主赐法号报慈正觉大师,法名清裕。
为充实寺院,真宗又安排三十多名皇亲国戚家的女子随公主一同出家修行。
《正法念处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为报父母之恩,吴国长公主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真女中之大丈夫也。
◆名师指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宗自幼聪明颖悟,读书都是一览成诵,可见智商之高。与诸王嬉戏,喜欢玩兴兵打仗的游戏,自称大元帅。太祖爱之,养于宫中,这是其他皇子皇侄无法得到的恩宠。
做开封府尹时,上任没多久,就把开封府积压多年的案子,全部审查判决完毕,靡不称快,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人皆养子望聪明,师怕聪明误苍生。做过太子老师的副宰相李沆,反倒是害怕真宗太聪明了。
这也没啥奇怪的,李沆觉得,皇帝太过聪明,一定会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作为,如果引导得好了,就是百姓之福,弄不好就是百姓之灾,社稷之祸。
比如说,那个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狩猎泡妞观戏骑马,无所不达其极,一生写下四万多首毫不知名的诗词,大才子啊!被称为写诗狂魔、已阅狂魔、盖章狂魔、当皇帝狂魔。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活得最爽的人,堪称人类的天花板。
在位六十年,乾隆爷六下江南,花天酒地,花光了康雍盛世积攒下的所有银子。这可比隋炀帝杨广厉害多了,杨广就下了一趟扬州,结果就亡国了,人最后被葬在扬州吴公台下。
共和国六(2013),隋炀帝陵被一个叫杨勇的房地产开发商挖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杨广的哥哥也叫杨勇,被杨广矫诏赐死,追封房陵王。
盛极必衰,乾隆败光了大清王朝所有的运气,在他之后,大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比一年,最后亡在慈禧这个败家娘们手上。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乾隆死后四十一年,***战争爆发,大清由万国来朝变成万国来抢。列强开始随意蹂躏践踏中国,百年噩梦,四万万同胞,生如蝼蚁,命比纸薄。中国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催时刻。
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同样绝顶聪明,只可惜,乾隆没宋真宗赵恒这么幸运,身边没有李沆这样的一位好师父,不懂得这个道理。
《宋史》载:
“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李沆多次陈奏灾情,让年轻的皇帝赵恒警醒,这天下还有好多地方不太平,当皇帝也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杜绝他的奢侈之心,树立忧患意识,此真是有先见之明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道:“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太平兴(980),三十三岁的李沆中进士甲科,担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迁右赞善大夫。
太平兴庚辰科,被称为大宋最牛叉的进士榜单。这个榜单里可谓名臣云集,走出了李沆、寇凖、王旦三位宰相。这一科的状元是苏易简,此人秉承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信念,是大宋出名的酒憨子,日日云里雾里,嗜酒如命,以致三十九岁,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可惜哀哉。
李沆在喝酒这一点上能甩出苏易简几条街,人家是工作时间不饮酒,工作之外酒不饮。理由也很简单,刚喝过汤药,郎中关照忌食辛辣、不能饮酒。李沆想的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指派。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李沆在任潭州通判时,转运使赵昌言喜推奖后进,“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
李沆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以至入不敷出,经常要借钱过日子。
雍熙三年(986),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对宰相道:“李沆、宋湜,皆佳士也,可以让他们一同考试。”
第二天,三人一并获授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下,太宗特别升其职于三人之首,赐给各人钱百万。
太宗知道李沆素来廉洁贫困,多向富人家借钱,还要偿还高昂的利息,欠下一屁股债。于是另外赐钱三十万,替他还债,并将其召为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李沆任吏部考察官员期间,“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
太宗敬佩李沆的清正与才华,曾让他侍奉曲宴,太宗目送他时,对近臣道:“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能得到当今天子的赏识,李沆的好日子也就来了,这年九月,李沆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当上大宋朝的副宰相。
淳化四年,李沆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被起用,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至道元年(995)八月,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李沆成为太子的老师,这也是太宗为太子登基后,特地预备下的宰相。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子赵恒即位,李沆随即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第二年,李沆入阁拜相,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快,李沆给真宗打的预防针起到了效果。
咸平元年(998)二月,真宗登基尚不到一年,宰相吕端等人上奏,说有彗星出营室北,光芒尺余,征召不是太好。
真宗道:“朕即位以來,罔敢暇逸,庶涉治道,至于和平。今彗出甚异,将奈之何?”
吕端道:“彗星之变,应当在齐、鲁之地。”
真宗道:“朕忧心的是天下,难道仅仅是一方耶?”
参知政事李至道:“陛下此言,可以却妖星矣。”
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将要知泰州,正遇到星象变化,向真宗上奏道:“李继迁不合与夏州,又不合呼之为赵保吉。虽赐姓与名,然狼子野心,终是异类。陛下登极,虽来进奉,以臣愚蒙,料彼变诈,必不肯久奉朝命,必不能永保
塞垣。”
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李继迁复上表归宋,真宗又重赐李继迁姓名为赵保吉,封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自从答应归顺大宋,李继迁一直在“李继迁”“赵保吉”两个名字之间刷存在感。受任夏州刺史后,李继迁仍在大宋边地掳掠,有利则战,势危则降。
真宗对李继迁的态度也很明确,降则封官,既往不咎;战则奉陪,打到他服为止。
李继迁狼子野心,田锡上书提醒真宗,要留心李继迁,识其女干谋,辨其诡计,不能马虎大意,翻成姑息,似失机宜。
真宗将田锡召至入宫,道:“卿第去,不半岁,召卿归矣。事当面论者,听乘传赴阙。”再派遣宦官前往问候,加以优厚的赏赐。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眉山)人,由榜眼入仕。文死谏,武死战。田锡好言时政缺失,秉笔直书,勤谏不讳,以“谏”闻名,是大宋朝有名的直臣谏臣。
铮铮铁骨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真宗赞道:“田锡直臣也,若此谏官不可多得!”范仲淹称其“天下正人也”;苏东坡称其为“古之遗直也!”
天象示警,真宗结合众臣的建议,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以求多福,趋吉避凶。
诏求大臣直言上书;皇帝避殿减膳;诏群臣迎养父母;免除全国拖欠的钱物;讯问记录囚犯罪状,老幼疾病,流刑以下允许赎罪,杖刑以下释放。
不久,灾星退去,彗星消失。
◆书中自有黄金屋
大宋太祖、太宗两代帝王都是主张以文官治国,崇文抑武。
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栗;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基石,四是进入仕途、跻身权贵的阶梯。
真宗坚持贯彻祖宗之法,鼓励天下学子,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参政治国。
要想改变命运,光宗耀祖,家有读书郎,升官发财有指望。为此,真宗作劝学诗《励学篇》,颁行天下,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
这是真宗对大宋子民吹响的冲锋号,御诗一出,立即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座右铭,被奉为人生之圭臬,理想之明灯,行为之准则。
三更灯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此,无数的学子,在真宗皇帝勤向窗前读”的督促下,夜读伴更漏,晨舞待鸡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科举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通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万夫子夺龙虎榜,三篇文章压锦绣,御笔亲点赐状元,从此高名满世间。
直到今天,真宗的这首《励学篇》,依然振聋发聩,鼓舞着无数学人,在高考这条路上,发愤图强,苦读不辍。
◆《文武七条》
清风,细雨,朝阳,晚霞;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眼之所及,皆是美好。
要不怎么说小赵同学智商高呢,这边刚向学子们吹响求取功名的冲锋号,反过来就开始对那些进入仕途的官员们定杠杠。
当官虽然可以升官发财娶老婆,光宗耀祖,但必须守规矩。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离了学堂进了殿堂,如何为官,真宗自有一套方法。《文武七条》就是真宗为大小官员写的教科书,定的官规。
大家都是明白人,都是有身份的人,赵恒已经把规矩贴在各位官爷的办公室了,如果有结党营私,追名逐利,不遵纪守法的,御史台就检举他,到时候该咋咋地。
《文武七条》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十四字方针: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
清心。要克制欲望,平心待物,不以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更不能以自己的欲望和想当然放弃原则,实施偏激行为。
奉公。要效忠朝廷,做人正直,处事公平,理政不倚不偏,自身廉洁。
修德。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而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以势压人;
务实。要讲求实际,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以实干创业,以苦干成业,不要贪图虚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看问题要抓实质,明察秋毫,不要苛捐杂税和刑罚不公。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解决民众之所需,勤政为民,不可懒政怠政,为官不为。
革弊。要坚持改革,努力革除各种弊端,祛除不适宜发展的各种体制和陈规陋习。
在真宗看来,干部只有做到清心修德、清正廉洁、政治清明,就可以实现“德治”,才能杜绝腐败现象。《文武七条》条条都是廉政之举,这虽然没有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剥皮揎草”来得凶猛血腥,但也确实给官员们指明了一条平安大道。
用初始的心走长远的路,想升官发财,安全才是最近的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修炼
真宗勤于政事,任用吕端、李沆、张齐贤、吕蒙正、曹彬等人打理政事,减免税赋,注意节俭,政绩有声有色。
公元998年正月初一,真宗赵恒宣布改元咸平。锡以蕃祉,永保咸平。咸平者,天下太平多福,兴旺发达之意也!
为增进君臣关系,以示皇恩浩荡,真宗又到宰相吕端府第,赐近臣岁节宴。皇上到宰相府请大臣们吃饭,自是遂成常例。
却说真宗大张旗鼓地号召天下读书人求取功名,在这朝廷当中,独有一人,岁数不大却想着辞官,归隐山野。
想当官的人,哪一个不是倒背四书,翻,板凳一坐十年冷。当官,除了实现自己拯救世界的梦想,最主要的是也能一生衣食无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首先追求的无非是混个肚子圆,赚个盆满钵满那只是其次。.br>
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此太平盛世,竟也有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却想着回到乡下吃糠咽菜的人。
当官的滋味如何,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最知道。咸平元年正月,四十八岁的监察御史韩见素陈乞致仕,不想再当官了,折子递到真宗的龙书案。
新皇登基,很多人都在想着如何升职加薪,韩见素却拒绝了人人羡慕的肥差,递了辞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修炼。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韩见素觉得既然心向江湖,不在朝堂,不如早点辞官归隐,从此闲云野鹤,笑傲江湖。
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事,如果说,这个人已经七老八十了,年老体衰,为给年轻人让位子,腾地方,主动致仕,这也无可厚非。韩见素才刚四十八岁,没病没灾的,家里又没矿,就请求致仕,真宗还真有点想不通了,在体制里当个公务员不比田园生活来得快活?
真宗向众位辅臣询问原因:“见素齿发尚少,遽求致仕,何也?”
宰相吕端道:“见素性恬退,喜修炼。”好工作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韩见素这人本性淡泊自然,喜欢修仙问道,他这是知足而退。
真宗有点左右为难,参知政事李至道:“近代朝廷当中,躁进者多,知止者少,如果答应了他的请求,亦足以激劝那些薄俗之人。”
真宗点了点头,于是授韩见素刑部员外郎,准其致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有几人在乎山水之间也!妄谈什么“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又有几人能抛开红尘的诱惑,修行办道,了生死,出三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韩见素,凤翔人,退居华山,潜心修道,年八十乃卒,史书未载,或羽化成仙矣。
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好的人生,就是活出自我。
同样性孤高自好,勿趋荣利,以圯上老人黄石公,山中宰相陶弘景为榜样,隐居乡野,一生不仕的陕州隐士魏野,听闻韩见素大人辞官,要归隐华山,觉得终于找到一位好邻居,人生知己,情不自禁献上《寄赠华山致仕韩见素》诗一首:
尽垂华发恋金门,独乞悬车。清世一般为隐逸,碧霄两处应星辰。
绣衣脱下宁妨贵,锦帐眠来不称贫。象简岂同青竹杖,廌冠争胜白纶巾。
世间名系昌朝客,物外衔称太华人。醉指鰲头为别业,吟夸仙掌是比邻。
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的林逋齐名。
魏野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对枕莲峰翠,当门瀑布流,妻闲栽药草,儿戏杂猿猴。魏野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
大中祥符年间(1008),辽国契丹皇帝派使臣到开封,向真宗求取《魏野诗集》的下半部,真宗这才听说魏野这位隐士。
真宗觉得魏野为朝廷增光添彩,长了脸面,就请魏野出来做官。魏野以“糜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为由,拒绝做官。
真宗天禧三年,魏野卒,地方官上报朝廷,真宗下昭旌表,称他“陕州处士”,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他居住过的草堂也成为陕州八景之一,被誉为“草堂春晓”。
致仕之风一吹,就有人效仿。
莱州录事参军淳于中舍,以父母年迈,要回家养亲尽孝,上表请求致仕。真宗思考再三,也给与准允。
知制诰王禹偁听闻淳于公致仕,禁不住感慨道:“我媿无亲尸厚禄,与君书命泪沾袍。”给事中、枢密副使宋湜亦作诗相赠道:
宦路厌风尘,高堂役梦频。拜章辞旨切,致政罢光新。
陶令羞为吏,潘生喜养亲。况登朝序贵,半俸岂忧贫。
◆荆门三凤
一官归去来,有走的就有来的。
二月,真宗下诏:“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审查合格人姓名上报,敕令发榜赐进士及第。”
不久,又下诏,从淳化三年至今,已没有举行科举考试,耽误了国家招贤纳才,令礼部在本次科考中,优中选优,再遴选进人,诸科共选出一人,仅此一次,明年不会再有。
荆门人孙仅,时年二十九岁,点为甲科状元。真宗赐琼林宴,宴请新及第的进士。
孙仅,字邻几,荆门知军孙镛的次子。其兄孙何,淳化三年壬辰科状元,是大宋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比孙仅牛多了。
淳化三年到咸平元年两榜间,朝未行科举,孙何和孙仅两兄弟,成为历史上罕见的连榜兄弟状元。
说起孙何中状元,还有一则趣事。当时,孙何和苏州的才子丁谓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头名状元,而丁谓名列榜四。
丁谓机敏聪颖,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读书过目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他文追韩愈、柳宗元,诗似杜甫,王禹偁称他为“今日之巨儒”。
科举考了个第四名,丁谓颇有点不服气。太宗赵光义听说后,跟他开玩笑道:“甲乙丙丁嘛,既然你姓丁,合该中第四名,有什么好抱怨的!”
丁谓后来做到了宰相,不过,这人从一开始就跑偏了,为了向上爬,凭借小聪明,虚伪做作,阴险女干诈,只会揣摹上意,讨好皇帝,没有一点作为,被天下人斥为“女干邪之臣”。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大”。
孙何、孙仅,两兄弟俱有名于时,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孙侑,也是神得不得了。聪明伶俐,读书一目十行,对经史子集、上下古今悟性极高。咸平三年(1000),孙侑进士及第。
一门三进士,名震龙虎榜。孙家三兄弟,被人称为“荆门三凤”,作为大宋朝科举的榜样,成为众人追捧效仿的对象。
被外放到黄州任知州的大才子王禹偁感叹道:“天地间的钟灵秀气,全都聚集到了荆门老孙家。”
抓好内政外交,稳固国防建设,缮甲养锐,劝课农殖,惩恶扬善,赏罚分明,深根固本,思万全之策。小赵同学登基之后,一阵猛操作,倒也使得大宋境内官员信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派祥和安宁。
当初,辽景宗驾崩,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宋太宗赵光义采纳雄州知州贺令图的建议,以辽帝年幼、萧太后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分兵三路,合围幽州。
一报还一报,报报不迟到,这就是因果关系。世间种种,皆有因果,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真宗赵恒新理国事,千头万绪,大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坐不住了,决定乘新皇根基未稳,趁火打劫,出兵伐宋。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长刀所向,剑气如霜。
真宗赵恒,大宋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太平兴国二年过世);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赵恒既非太宗的长子,也不是皇后所生,原本是轮不到他继位的。但是大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二哥赵元僖又无疾暴死,他才有幸在至道元年(995),被立为太子,改名赵恒。
真宗知道,他接手的这个帝国,只是外强中干。北面的大辽和西北的党项一直虎视眈眈,时不时地会挑起战争,国内零星爆发的农民起义,不容小觑。
老百姓要的其实就是能吃饱穿暖,遍布全国的这些官老爷们,要的可就多了,除了要升官、要涨薪、要带薪休假,还好一个面子。
做了几年的储君,赵恒也想明白了,当皇帝无非就是要玩转一个字:那就是“给”。你们敢要,朕就敢给,给得开心,给得舒心,给得安心。
新皇登基,圣德无量,太平盛世,皇恩浩荡。
◆君临天下
在其位谋其事,当上皇帝的赵恒,接下来有一大堆繁杂的事情要处理。
为老爸发丧,将死去二十年的亲妈追尊为元德皇后,袝葬永熙陵,配享太庙。
继位的第三天,四月初一,真宗尊明德李皇后为皇太后,居于西宫嘉庆殿。将自己的生日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宣布大赦天下。
朝廷大赦天下,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很多死刑犯,如果祖父母、父母年龄达七十以上,身边没有成年子孙,先吃一顿杀威棒,放回去养亲尽孝,养老送终之后再执行流放,流刑者不在赦免之列。
宋真宗赵恒此次大赦天下,放宽了范围,原本常规大赦时得不到原谅的人,此次都侥幸得到赦免。真宗此举,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贤德仁爱之心。
初二,群臣请求真宗处理国事,三次上表,真宗才答应听政议事。
初四,真宗在崇政殿西室首次会见文武百官,赐与群臣器币,以示恩宠。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上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人事大洗牌。
经过中书等有关部门的商议,初九,真宗开始按照名单大肆封赏有功之臣和兄弟、外戚。
首先封赏的是助他成功登基的第一大功臣宰相吕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吕端加官右仆射;
吕端长得有点胖,年纪又大了,走起宫殿的台阶有点吃力,真宗就命人专门做了方便通道,供吕端进出。
接着就是自己兄弟,四弟越王赵元份进封为雍王,兼中书令吴王赵元杰进封为兖王,兼中书令;六弟徐国公赵元偓进封为彭城郡王;七弟泾国公赵元偁进封安定郡王,加同平章事,进检校太傅;八弟赵元俨封为曹国公;
封太祖赵匡胤之孙,赵德昭次子,阆州观察使赵惟吉为武信军节度使;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高琼、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傅潜、殿前都指挥使王超,并领诸军节度使;
三位驸马都尉王承衍、石保吉、魏咸信并为诸军节度使;
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赵镕加官南院使;
左丞李至、礼部侍郎李沆并为参知政事;中外群臣升官一级。
活人加封,死者追赠。追赠涪陵王赵廷美为西京留守兼中书令、秦王;堂兄魏王赵德昭为太傅;岐王赵德芳为太保;对于幼年夭折的老九赵元亿,赠左卫将军,追封代国公。
为先皇太宗皇帝赠溢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
新皇登基,海内外诸国使节番臣,驻京代表,纷纷入朝庆贺,献上奇珍异宝,变着花样讨真宗欢心。真宗也一一进行封赏,交趾(今越南)前
黎朝皇帝黎桓,由静海军节度使、交趾郡王、加兼侍中,进封为南平王。
真宗又下诏,寻访孔子嫡孙,以孔子四孙孔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
新皇登基,有喜有忧,有奖有罚。若没有宰相吕端的坚定果敢和全力争取,赵恒跟这个皇位,基本上就无缘了。现在自己登基了,王继恩这几个带头拥立楚王赵元佐的臣子,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猜到,王继恩这帮人就是秋天蚂蚱,蹦跶不几天了。
然而,真宗赵恒并没有急于处置这帮人。按照吕端的意思,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要快速稳定人心,迅速掌控国家这架大车。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王继恩见百官都得到封赏,竟然没有自己的份儿,知道事情严重了,于是让“毒舌”胡旦给自己写了篇歌功颂德的报告,献与真宗。
老狐狸终于按奈不住,抢先发难了,真宗觉得自己也该出手了。
很快,朝廷的处置诏令下来了,根本没提什么谋立楚王赵元佐的话。说参知政事李昌龄和内侍王继恩,勾勾搭搭,泄露宫禁机密。
将王继恩贬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均州(今湖北丹江口),给看押起来;参知政事李昌龄贬为忠武节度行军司马,降为一个从八品小官。
处理知制诰胡旦的理由更简单,他为王继恩草拟的制书,文辞过于华美,言过其实,蒙蔽圣听。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后又将其革职,流放浔州(今广西桂平)。胡旦是一撸到底,连官都没得做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李太后的兄长,西北军统帅、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继隆的处置,真宗更有耐心,此处不应狂风暴雨,需要和风细雨。
诏令李继隆改领镇安军节度、检校太傅,不久以给太宗吊孝之名,召还进京,解除兵权,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保留了“使相”的虚衔。
虽然真宗对李太后也心存芥蒂,毕竟这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这世上就没有“谪母”一说。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父母、师长皆是福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真宗下令,召请全国有名工匠,为太后专门修造宫殿居所,让其颐养天年。咸平四年宫成,赐名万安宫。
对于那位要跟自己抢皇位的兄长赵元佐,真宗念其是自己的一奶同胞,同母兄长,血浓于水,封为左金吾卫上将军,并恢复被太宗剥夺的楚王爵位。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赵元佐过生日时,真宗赐他宝带。
龙凤呈祥、鸾凤和鸣,母仪天下,圣祚延长。后宫不可无主,皇后的宝座也不能久悬二十四日,真宗下诏,立二十一岁的秦国夫人郭氏为皇后。
自己的姊妹和后宫,也同样的雨露均沾,真宗全部给与封赏。
封其姐秦国、晋国二公主都为长公主,齐国公主改为许国长公主,妹妹宣慈、贤爵、寿昌、万寿四公主都为长公主。
新皇登基的第一年,一般是不能更改前任皇帝年号的,这既代表着对大行皇帝的尊重,又代表自己得位正统,将继承和发扬祖宗之法,带领全国民众,步入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人生在世,无外乎名利二字。有人却能视金钱如粪土,视权贵如草芥,看富贵为浮云,看情义值千金。想着遁世或归隐,跳出三界外,不中,山水人间,自在逍遥。
◆公主出家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出家乃大丈夫所行事,非将相所能为也。
端拱元年(988),太宗带自己的小女寿昌公主赴延圣寺烧香拜佛。寿昌公主跪在佛像前,许愿将来出家为尼。
太宗去世,真宗即位,真宗封自己
的小妹,寿昌公主为长公主。
禅心已断人间爱,红尘何处是吾乡。寿昌长公主一心向佛,喜欢清净生活,不喜喧嚣富贵,每日为太宗念经超度,她向真宗请求削发为尼,以此偿还父皇的敬佛之心。
《湘山野录》记载,真宗力劝寿昌长公主道:“朕之诸妹皆厚赐汤邑,筑外馆以尚天姻,酬先帝之爱也,汝独愿出家乎?”
寿昌长公主说,自己不在乎这些荣华富贵,只想出家修行,请真宗批准她出家为尼。为表自己的决心,竟然穿起僧服,吃起长素,每日在佛堂闭关。
真宗无奈,只得成全她。由于年少,也就十三四岁,暂且代发修行。真宗在开封城西,为公主专辟一地,建造“崇真寺”。
大中祥符二年(1009)正月,寿昌长公主进封为陈国长公主。同年九月,正式出家入道修行,改封吴国长公主。
香云缭绕,彩幡飘扬,钟鼓梵音,荡凡涤尘,回归本真。真宗召请大相国寺高僧法师,为吴国长公主举办削发大典。
金刀剃下娘生发,除却尘劳不净身,圆顶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
真宗为公主赐法号报慈正觉大师,法名清裕。
为充实寺院,真宗又安排三十多名皇亲国戚家的女子随公主一同出家修行。
《正法念处经》云:“有四种恩,甚为难报。何等为四?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来;四者说法法师。若有供养此四种人,得无量福。现在为人之所赞叹,于未来世能得菩提。”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换回苦海迷路人。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为报父母之恩,吴国长公主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青灯古佛相伴一生,真女中之大丈夫也。
◆名师指路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宗自幼聪明颖悟,读书都是一览成诵,可见智商之高。与诸王嬉戏,喜欢玩兴兵打仗的游戏,自称大元帅。太祖爱之,养于宫中,这是其他皇子皇侄无法得到的恩宠。
做开封府尹时,上任没多久,就把开封府积压多年的案子,全部审查判决完毕,靡不称快,故京狱屡空,太宗屡诏嘉美。
人皆养子望聪明,师怕聪明误苍生。做过太子老师的副宰相李沆,反倒是害怕真宗太聪明了。
这也没啥奇怪的,李沆觉得,皇帝太过聪明,一定会有多方面的爱好和作为,如果引导得好了,就是百姓之福,弄不好就是百姓之灾,社稷之祸。
比如说,那个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狩猎泡妞观戏骑马,无所不达其极,一生写下四万多首毫不知名的诗词,大才子啊!被称为写诗狂魔、已阅狂魔、盖章狂魔、当皇帝狂魔。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活得最爽的人,堪称人类的天花板。
在位六十年,乾隆爷六下江南,花天酒地,花光了康雍盛世积攒下的所有银子。这可比隋炀帝杨广厉害多了,杨广就下了一趟扬州,结果就亡国了,人最后被葬在扬州吴公台下。
共和国六(2013),隋炀帝陵被一个叫杨勇的房地产开发商挖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杨广的哥哥也叫杨勇,被杨广矫诏赐死,追封房陵王。
盛极必衰,乾隆败光了大清王朝所有的运气,在他之后,大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比一年,最后亡在慈禧这个败家娘们手上。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乾隆死后四十一年,***战争爆发,大清由万国来朝变成万国来抢。列强开始随意蹂躏践踏中国,百年噩梦,四万万同胞,生如蝼蚁,命比纸薄。中国进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催时刻。
古之王者,盖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同样绝顶聪明,只可惜,乾隆没宋真宗赵恒这么幸运,身边没有李沆这样的一位好师父,不懂得这个道理。
《宋史》载:
“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李沆多次陈奏灾情,让年轻的皇帝赵恒警醒,这天下还有好多地方不太平,当皇帝也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杜绝他的奢侈之心,树立忧患意识,此真是有先见之明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邯郸)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其父李炳曾对别人说道:“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太平兴(980),三十三岁的李沆中进士甲科,担任将作监丞、潭州通判,迁右赞善大夫。
太平兴庚辰科,被称为大宋最牛叉的进士榜单。这个榜单里可谓名臣云集,走出了李沆、寇凖、王旦三位宰相。这一科的状元是苏易简,此人秉承有酒学仙、无酒学佛的信念,是大宋出名的酒憨子,日日云里雾里,嗜酒如命,以致三十九岁,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可惜哀哉。
李沆在喝酒这一点上能甩出苏易简几条街,人家是工作时间不饮酒,工作之外酒不饮。理由也很简单,刚喝过汤药,郎中关照忌食辛辣、不能饮酒。李沆想的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随时应对上级部门的各项指派。
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李沆在任潭州通判时,转运使赵昌言喜推奖后进,“谓其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当时长沙守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
李沆为官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以至入不敷出,经常要借钱过日子。
雍熙三年(986),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对宰相道:“李沆、宋湜,皆佳士也,可以让他们一同考试。”
第二天,三人一并获授右补阙、知制诰。李沆职位最下,太宗特别升其职于三人之首,赐给各人钱百万。
太宗知道李沆素来廉洁贫困,多向富人家借钱,还要偿还高昂的利息,欠下一屁股债。于是另外赐钱三十万,替他还债,并将其召为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991),李沆任吏部考察官员期间,“澄汰流品,旌别淑慝,清通简要,时誉归之”。
太宗敬佩李沆的清正与才华,曾让他侍奉曲宴,太宗目送他时,对近臣道:“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能得到当今天子的赏识,李沆的好日子也就来了,这年九月,李沆升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当上大宋朝的副宰相。
淳化四年,李沆因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被起用,外任升州知州。尚未成行,又被改授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
至道元年(995)八月,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李沆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李沆成为太子的老师,这也是太宗为太子登基后,特地预备下的宰相。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子赵恒即位,李沆随即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第二年,李沆入阁拜相,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快,李沆给真宗打的预防针起到了效果。
咸平元年(998)二月,真宗登基尚不到一年,宰相吕端等人上奏,说有彗星出营室北,光芒尺余,征召不是太好。
真宗道:“朕即位以來,罔敢暇逸,庶涉治道,至于和平。今彗出甚异,将奈之何?”
吕端道:“彗星之变,应当在齐、鲁之地。”
真宗道:“朕忧心的是天下,难道仅仅是一方耶?”
参知政事李至道:“陛下此言,可以却妖星矣。”
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将要知泰州,正遇到星象变化,向真宗上奏道:“李继迁不合与夏州,又不合呼之为赵保吉。虽赐姓与名,然狼子野心,终是异类。陛下登极,虽来进奉,以臣愚蒙,料彼变诈,必不肯久奉朝命,必不能永保
塞垣。”
至道三年(997)十二月,李继迁复上表归宋,真宗又重赐李继迁姓名为赵保吉,封其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自从答应归顺大宋,李继迁一直在“李继迁”“赵保吉”两个名字之间刷存在感。受任夏州刺史后,李继迁仍在大宋边地掳掠,有利则战,势危则降。
真宗对李继迁的态度也很明确,降则封官,既往不咎;战则奉陪,打到他服为止。
李继迁狼子野心,田锡上书提醒真宗,要留心李继迁,识其女干谋,辨其诡计,不能马虎大意,翻成姑息,似失机宜。
真宗将田锡召至入宫,道:“卿第去,不半岁,召卿归矣。事当面论者,听乘传赴阙。”再派遣宦官前往问候,加以优厚的赏赐。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今四川眉山)人,由榜眼入仕。文死谏,武死战。田锡好言时政缺失,秉笔直书,勤谏不讳,以“谏”闻名,是大宋朝有名的直臣谏臣。
铮铮铁骨直言不讳,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真宗赞道:“田锡直臣也,若此谏官不可多得!”范仲淹称其“天下正人也”;苏东坡称其为“古之遗直也!”
天象示警,真宗结合众臣的建议,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以求多福,趋吉避凶。
诏求大臣直言上书;皇帝避殿减膳;诏群臣迎养父母;免除全国拖欠的钱物;讯问记录囚犯罪状,老幼疾病,流刑以下允许赎罪,杖刑以下释放。
不久,灾星退去,彗星消失。
◆书中自有黄金屋
大宋太祖、太宗两代帝王都是主张以文官治国,崇文抑武。
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栗;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基石,四是进入仕途、跻身权贵的阶梯。
真宗坚持贯彻祖宗之法,鼓励天下学子,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参政治国。
要想改变命运,光宗耀祖,家有读书郎,升官发财有指望。为此,真宗作劝学诗《励学篇》,颁行天下,诗云: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
这是真宗对大宋子民吹响的冲锋号,御诗一出,立即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座右铭,被奉为人生之圭臬,理想之明灯,行为之准则。
三更灯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此,无数的学子,在真宗皇帝勤向窗前读”的督促下,夜读伴更漏,晨舞待鸡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科举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通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万夫子夺龙虎榜,三篇文章压锦绣,御笔亲点赐状元,从此高名满世间。
直到今天,真宗的这首《励学篇》,依然振聋发聩,鼓舞着无数学人,在高考这条路上,发愤图强,苦读不辍。
◆《文武七条》
清风,细雨,朝阳,晚霞;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眼之所及,皆是美好。
要不怎么说小赵同学智商高呢,这边刚向学子们吹响求取功名的冲锋号,反过来就开始对那些进入仕途的官员们定杠杠。
当官虽然可以升官发财娶老婆,光宗耀祖,但必须守规矩。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离了学堂进了殿堂,如何为官,真宗自有一套方法。《文武七条》就是真宗为大小官员写的教科书,定的官规。
大家都是明白人,都是有身份的人,赵恒已经把规矩贴在各位官爷的办公室了,如果有结党营私,追名逐利,不遵纪守法的,御史台就检举他,到时候该咋咋地。
《文武七条》总结起来其实就是十四字方针:清心、奉公、修德、务实、明察、勤课、革弊。
清心。要克制欲望,平心待物,不以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更不能以自己的欲望和想当然放弃原则,实施偏激行为。
奉公。要效忠朝廷,做人正直,处事公平,理政不倚不偏,自身廉洁。
修德。要以德服人,以德化人,而不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以势压人;
务实。要讲求实际,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以实干创业,以苦干成业,不要贪图虚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看问题要抓实质,明察秋毫,不要苛捐杂税和刑罚不公。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解决民众之所需,勤政为民,不可懒政怠政,为官不为。
革弊。要坚持改革,努力革除各种弊端,祛除不适宜发展的各种体制和陈规陋习。
在真宗看来,干部只有做到清心修德、清正廉洁、政治清明,就可以实现“德治”,才能杜绝腐败现象。《文武七条》条条都是廉政之举,这虽然没有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剥皮揎草”来得凶猛血腥,但也确实给官员们指明了一条平安大道。
用初始的心走长远的路,想升官发财,安全才是最近的路。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修炼
真宗勤于政事,任用吕端、李沆、张齐贤、吕蒙正、曹彬等人打理政事,减免税赋,注意节俭,政绩有声有色。
公元998年正月初一,真宗赵恒宣布改元咸平。锡以蕃祉,永保咸平。咸平者,天下太平多福,兴旺发达之意也!
为增进君臣关系,以示皇恩浩荡,真宗又到宰相吕端府第,赐近臣岁节宴。皇上到宰相府请大臣们吃饭,自是遂成常例。
却说真宗大张旗鼓地号召天下读书人求取功名,在这朝廷当中,独有一人,岁数不大却想着辞官,归隐山野。
想当官的人,哪一个不是倒背四书,翻,板凳一坐十年冷。当官,除了实现自己拯救世界的梦想,最主要的是也能一生衣食无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首先追求的无非是混个肚子圆,赚个盆满钵满那只是其次。.br>
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在此太平盛世,竟也有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却想着回到乡下吃糠咽菜的人。
当官的滋味如何,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最知道。咸平元年正月,四十八岁的监察御史韩见素陈乞致仕,不想再当官了,折子递到真宗的龙书案。
新皇登基,很多人都在想着如何升职加薪,韩见素却拒绝了人人羡慕的肥差,递了辞呈。世界这么大,我想去修炼。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韩见素觉得既然心向江湖,不在朝堂,不如早点辞官归隐,从此闲云野鹤,笑傲江湖。
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事,如果说,这个人已经七老八十了,年老体衰,为给年轻人让位子,腾地方,主动致仕,这也无可厚非。韩见素才刚四十八岁,没病没灾的,家里又没矿,就请求致仕,真宗还真有点想不通了,在体制里当个公务员不比田园生活来得快活?
真宗向众位辅臣询问原因:“见素齿发尚少,遽求致仕,何也?”
宰相吕端道:“见素性恬退,喜修炼。”好工作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韩见素这人本性淡泊自然,喜欢修仙问道,他这是知足而退。
真宗有点左右为难,参知政事李至道:“近代朝廷当中,躁进者多,知止者少,如果答应了他的请求,亦足以激劝那些薄俗之人。”
真宗点了点头,于是授韩见素刑部员外郎,准其致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有几人在乎山水之间也!妄谈什么“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又有几人能抛开红尘的诱惑,修行办道,了生死,出三界。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韩见素,凤翔人,退居华山,潜心修道,年八十乃卒,史书未载,或羽化成仙矣。
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好的人生,就是活出自我。
同样性孤高自好,勿趋荣利,以圯上老人黄石公,山中宰相陶弘景为榜样,隐居乡野,一生不仕的陕州隐士魏野,听闻韩见素大人辞官,要归隐华山,觉得终于找到一位好邻居,人生知己,情不自禁献上《寄赠华山致仕韩见素》诗一首:
尽垂华发恋金门,独乞悬车。清世一般为隐逸,碧霄两处应星辰。
绣衣脱下宁妨贵,锦帐眠来不称贫。象简岂同青竹杖,廌冠争胜白纶巾。
世间名系昌朝客,物外衔称太华人。醉指鰲头为别业,吟夸仙掌是比邻。
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的林逋齐名。
魏野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世代为农,自筑草堂於陕州东郊。对枕莲峰翠,当门瀑布流,妻闲栽药草,儿戏杂猿猴。魏野乐耕勤种,亲手植竹栽树,凿土引泉,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
大中祥符年间(1008),辽国契丹皇帝派使臣到开封,向真宗求取《魏野诗集》的下半部,真宗这才听说魏野这位隐士。
真宗觉得魏野为朝廷增光添彩,长了脸面,就请魏野出来做官。魏野以“糜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为由,拒绝做官。
真宗天禧三年,魏野卒,地方官上报朝廷,真宗下昭旌表,称他“陕州处士”,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他居住过的草堂也成为陕州八景之一,被誉为“草堂春晓”。
致仕之风一吹,就有人效仿。
莱州录事参军淳于中舍,以父母年迈,要回家养亲尽孝,上表请求致仕。真宗思考再三,也给与准允。
知制诰王禹偁听闻淳于公致仕,禁不住感慨道:“我媿无亲尸厚禄,与君书命泪沾袍。”给事中、枢密副使宋湜亦作诗相赠道:
宦路厌风尘,高堂役梦频。拜章辞旨切,致政罢光新。
陶令羞为吏,潘生喜养亲。况登朝序贵,半俸岂忧贫。
◆荆门三凤
一官归去来,有走的就有来的。
二月,真宗下诏:“礼部贡院考试结束,审查合格人姓名上报,敕令发榜赐进士及第。”
不久,又下诏,从淳化三年至今,已没有举行科举考试,耽误了国家招贤纳才,令礼部在本次科考中,优中选优,再遴选进人,诸科共选出一人,仅此一次,明年不会再有。
荆门人孙仅,时年二十九岁,点为甲科状元。真宗赐琼林宴,宴请新及第的进士。
孙仅,字邻几,荆门知军孙镛的次子。其兄孙何,淳化三年壬辰科状元,是大宋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比孙仅牛多了。
淳化三年到咸平元年两榜间,朝未行科举,孙何和孙仅两兄弟,成为历史上罕见的连榜兄弟状元。
说起孙何中状元,还有一则趣事。当时,孙何和苏州的才子丁谓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孙何中头名状元,而丁谓名列榜四。
丁谓机敏聪颖,多才多艺,天象占卜、书画棋琴、诗词音律,无不通晓。读书过目不忘,几千字的文章,读一遍便能背诵。他文追韩愈、柳宗元,诗似杜甫,王禹偁称他为“今日之巨儒”。
科举考了个第四名,丁谓颇有点不服气。太宗赵光义听说后,跟他开玩笑道:“甲乙丙丁嘛,既然你姓丁,合该中第四名,有什么好抱怨的!”
丁谓后来做到了宰相,不过,这人从一开始就跑偏了,为了向上爬,凭借小聪明,虚伪做作,阴险女干诈,只会揣摹上意,讨好皇帝,没有一点作为,被天下人斥为“女干邪之臣”。人们将他与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合称为“大”。
孙何、孙仅,两兄弟俱有名于时,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孙侑,也是神得不得了。聪明伶俐,读书一目十行,对经史子集、上下古今悟性极高。咸平三年(1000),孙侑进士及第。
一门三进士,名震龙虎榜。孙家三兄弟,被人称为“荆门三凤”,作为大宋朝科举的榜样,成为众人追捧效仿的对象。
被外放到黄州任知州的大才子王禹偁感叹道:“天地间的钟灵秀气,全都聚集到了荆门老孙家。”
抓好内政外交,稳固国防建设,缮甲养锐,劝课农殖,惩恶扬善,赏罚分明,深根固本,思万全之策。小赵同学登基之后,一阵猛操作,倒也使得大宋境内官员信服,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派祥和安宁。
当初,辽景宗驾崩,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宋太宗赵光义采纳雄州知州贺令图的建议,以辽帝年幼、萧太后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分兵三路,合围幽州。
一报还一报,报报不迟到,这就是因果关系。世间种种,皆有因果,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真宗赵恒新理国事,千头万绪,大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坐不住了,决定乘新皇根基未稳,趁火打劫,出兵伐宋。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长刀所向,剑气如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