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贪多嚼不烂
京城告破,举国皆惊。
河东距洛阳不过几百里,第二天的夜里,就接到噩耗。
帐中坐满了军将,但个个如丧考妣,脸上充满了悲伤。
不是悲伤元怿自焚殉国,而是因为这大厦已倾,即便有通天之能,也难以挽回。
账中静谧无比,只闻油灯炸开珠的“毕剥”声。
良久之后,李崇一声长叹,打破了沉默:“我等世受皇恩,如今正是报国之时,唯有一死而已!”
众将齐齐一拜,大声喝道:“请都督示下,我等唯命是从!”
“好!”
李崇抬起头,目光众人脸上划过。
“建扶,以你为帅,思若为副,即刻整军一万,护恃陛下连夜往南……我已派八百里加急传旨于傅竖眼,令他率军至南阳接应……”
“谨遵都督之令!”
这二人是宗室,且皆是秉性耿介,廉慎自修之人。谁都会叛降,但元匡和元钦绝不会。由他二人护送少帝南下,自然是最妥当不过……
“杨钧,你依旧谨守白水、铜官,不可使叛军多进半步……”
“杨县子(杨大眼起复后就爵复原位),你依旧予华山(郡)猛攻,莫要计较伤亡,只求将叛军阻予洛水之东……”
“得令!”
“世哲,你谨守潼关,替我等守好后路,但需切记:小心提防羊祉!”
李世哲是李崇的长子,用来固守后路,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听李崇如此交待,帐中诸将大都松了一口气。至少说明李崇并没有准备意气用事,与叛逆玉石玉焚。
但听到后半句,众人又禁不住的心中一凌。
潮水退了之后,才知道哪个穿着衣服,哪个光着屁股。
谁又能想到,打八百杆子才能和李承搭上一点可有可无的亲戚关系,且一向颇有气节的郭琰,竟会主动投附?
遑论羊祉与李承志还是直系姻亲,且平日就桀骜不驯,隐有不臣之心。
好在羊祉手中也无多少兵,且在敌后,也就是潼关之北的蒲板县。前有十数万平逆大军,后有杨氏固守弘农,他就是想叛也联络不到李承志……
多番计议,诸将逐个散去,直到帐中再无他人,只余几个亲信扈从,李崇仿佛撑不住了一般,“腾”的一声就倒在了矮榻上。
亲信大惊,忙奔了过来。李崇摆着手,意思是无碍,但浑浊的泪水就如泉涌,从眼角滚滚落下。
大魏终究是败了。即便少帝能安然退至徐、扬等州,又能多撑几日?
对于他这种征伐一生,战功赫赫的忠臣名将而言,不仅仅是江山易主,王朝更替,而是眼睁睁的看着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信念轰然崩塌,却无能为力的那种痛楚。
但事已至此,徒有奈何?
唯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尔……
当听到京城已破,元怿、元渊、元顺皆在宫中殉节,他就有了玉石俱焚之念。所以才安排与他差不多的心思的杨钧为右路前锋。
至于杨大眼,诸子早已死在京城的乱战之中,与李承志已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断然是不会叛降的。
李崇之所以交待长子守好后路,不过是为了安定人心,以防狗急跳墙……
……
长安府衙。
一众将领跪在堂下,一个比一个激动。
“国公,河东距京城更近,想必比我等还要早得知京城失守的消息,为免军心动摇,李崇定会当机立断,派宗室或重将护送少帝南下。若是此时不乘胜追击,定会错失良机……”
进言的是源规,陇西王源贺之孙,司徒源怀之子,承爵冯翊郡公。
李承志平定沃野,大败昌义之之时,源奂为其麾下卫将,算是老部下了。
之后崔延伯为都督,与李承志决战陇山,时源规在泾州刺史杨钧帐下听令,后陇山失守,杨钧退走,但源规却举城归附。
所以他归附的比薜和还要早,而且要不是他,李承志的祖坟怕是都被杨钧扒了个干净。所以在一众降将中,源规的地位很是超然,也很受李承志并李氏将领的亲睐。
有人开了头,剩下的也相继进言,央求李承志尽快出兵。或是与李崇决一死战,或是派奇兵轻车简骑,追杀少帝。
因为人人都知道,皇甫一战而定,不但攻占了京城,更是攻破了皇宫。如今比这还大的功劳,也就是生擒或斩杀少帝了。
所以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中就包括李亮和李彰,甚至是达奚……
但李承志却不为所动。
他转头看了看李韶和崔休,但这二人却似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
自从被李丰生擒(崔休为离石镇将),这数月来崔休一直是宁死不屈,定折不弯。但当他知道洛阳失守后,态度急转直下。
倒不是怕死,而是随捷报而来的还有崔光的亲笔书信:自长子崔长儒之下,他九个儿子全部降了崔光这位族叔。
一世清名已被几个逆子毁了个干干净净,他这块遮羞布又能为清河崔氏遮住几分丑态?
所以他很是干脆,虽只降了也就一日一夜的功夫,但句句出自肺腑。
他和李韶均称:元魏败的这么快,固然有李承志天纵其才,能征擅战的因素在内,也绝离不开高英和元怿昏聩无能,倒行逆施,继而使天下民心大失。
但归根结底,祸乱的根源还在于孝文强行汉化,宣武又过于急功近利,对鲜卑及诸胡过于苛刻的缘故。
不然不会有于忠、元丽之乱,更不会有高肇振臂一呼,六镇响应者无数的局面。
反而言之,孝文、宣武二帝待汉臣不薄,心怀感恩,誓死报国者绝不在少数。
其中定然有李崇,杨大眼。
更何况,杨大眼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城乱战时死了个干净。
困兽犹斗,所以李韶和崔休都劝李承志,既然胜利在望,实无必要急功近利。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才是上策。
李承志也觉的是这个道理:贪多嚼不烂。
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将吃到嘴里的咽下去才是正理……
ps:推荐一下新书,直接点作家头像就能找到,各位要是有多余的票,务必投上几张,谢谢了!
《汉逆》:穿越到三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中平二年,黄巾方定,曹操功迁济南相。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整肃吏治,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孙坚功升别部司马,同样干的风生水起。
刘备亦因参与平乱而崭露头角,在涿郡小有名声。
耿成却窝在雁门关外,与胡人在大青山中打游击。
天下将乱,英雄辈出,耿成不求闻达于诸候,只望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谁敢拦他,耶稣来了也照杀不误!
(本章完)
京城告破,举国皆惊。
河东距洛阳不过几百里,第二天的夜里,就接到噩耗。
帐中坐满了军将,但个个如丧考妣,脸上充满了悲伤。
不是悲伤元怿自焚殉国,而是因为这大厦已倾,即便有通天之能,也难以挽回。
账中静谧无比,只闻油灯炸开珠的“毕剥”声。
良久之后,李崇一声长叹,打破了沉默:“我等世受皇恩,如今正是报国之时,唯有一死而已!”
众将齐齐一拜,大声喝道:“请都督示下,我等唯命是从!”
“好!”
李崇抬起头,目光众人脸上划过。
“建扶,以你为帅,思若为副,即刻整军一万,护恃陛下连夜往南……我已派八百里加急传旨于傅竖眼,令他率军至南阳接应……”
“谨遵都督之令!”
这二人是宗室,且皆是秉性耿介,廉慎自修之人。谁都会叛降,但元匡和元钦绝不会。由他二人护送少帝南下,自然是最妥当不过……
“杨钧,你依旧谨守白水、铜官,不可使叛军多进半步……”
“杨县子(杨大眼起复后就爵复原位),你依旧予华山(郡)猛攻,莫要计较伤亡,只求将叛军阻予洛水之东……”
“得令!”
“世哲,你谨守潼关,替我等守好后路,但需切记:小心提防羊祉!”
李世哲是李崇的长子,用来固守后路,谁也说不出一个不字。听李崇如此交待,帐中诸将大都松了一口气。至少说明李崇并没有准备意气用事,与叛逆玉石玉焚。
但听到后半句,众人又禁不住的心中一凌。
潮水退了之后,才知道哪个穿着衣服,哪个光着屁股。
谁又能想到,打八百杆子才能和李承搭上一点可有可无的亲戚关系,且一向颇有气节的郭琰,竟会主动投附?
遑论羊祉与李承志还是直系姻亲,且平日就桀骜不驯,隐有不臣之心。
好在羊祉手中也无多少兵,且在敌后,也就是潼关之北的蒲板县。前有十数万平逆大军,后有杨氏固守弘农,他就是想叛也联络不到李承志……
多番计议,诸将逐个散去,直到帐中再无他人,只余几个亲信扈从,李崇仿佛撑不住了一般,“腾”的一声就倒在了矮榻上。
亲信大惊,忙奔了过来。李崇摆着手,意思是无碍,但浑浊的泪水就如泉涌,从眼角滚滚落下。
大魏终究是败了。即便少帝能安然退至徐、扬等州,又能多撑几日?
对于他这种征伐一生,战功赫赫的忠臣名将而言,不仅仅是江山易主,王朝更替,而是眼睁睁的看着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信念轰然崩塌,却无能为力的那种痛楚。
但事已至此,徒有奈何?
唯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尔……
当听到京城已破,元怿、元渊、元顺皆在宫中殉节,他就有了玉石俱焚之念。所以才安排与他差不多的心思的杨钧为右路前锋。
至于杨大眼,诸子早已死在京城的乱战之中,与李承志已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断然是不会叛降的。
李崇之所以交待长子守好后路,不过是为了安定人心,以防狗急跳墙……
……
长安府衙。
一众将领跪在堂下,一个比一个激动。
“国公,河东距京城更近,想必比我等还要早得知京城失守的消息,为免军心动摇,李崇定会当机立断,派宗室或重将护送少帝南下。若是此时不乘胜追击,定会错失良机……”
进言的是源规,陇西王源贺之孙,司徒源怀之子,承爵冯翊郡公。
李承志平定沃野,大败昌义之之时,源奂为其麾下卫将,算是老部下了。
之后崔延伯为都督,与李承志决战陇山,时源规在泾州刺史杨钧帐下听令,后陇山失守,杨钧退走,但源规却举城归附。
所以他归附的比薜和还要早,而且要不是他,李承志的祖坟怕是都被杨钧扒了个干净。所以在一众降将中,源规的地位很是超然,也很受李承志并李氏将领的亲睐。
有人开了头,剩下的也相继进言,央求李承志尽快出兵。或是与李崇决一死战,或是派奇兵轻车简骑,追杀少帝。
因为人人都知道,皇甫一战而定,不但攻占了京城,更是攻破了皇宫。如今比这还大的功劳,也就是生擒或斩杀少帝了。
所以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其中就包括李亮和李彰,甚至是达奚……
但李承志却不为所动。
他转头看了看李韶和崔休,但这二人却似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
自从被李丰生擒(崔休为离石镇将),这数月来崔休一直是宁死不屈,定折不弯。但当他知道洛阳失守后,态度急转直下。
倒不是怕死,而是随捷报而来的还有崔光的亲笔书信:自长子崔长儒之下,他九个儿子全部降了崔光这位族叔。
一世清名已被几个逆子毁了个干干净净,他这块遮羞布又能为清河崔氏遮住几分丑态?
所以他很是干脆,虽只降了也就一日一夜的功夫,但句句出自肺腑。
他和李韶均称:元魏败的这么快,固然有李承志天纵其才,能征擅战的因素在内,也绝离不开高英和元怿昏聩无能,倒行逆施,继而使天下民心大失。
但归根结底,祸乱的根源还在于孝文强行汉化,宣武又过于急功近利,对鲜卑及诸胡过于苛刻的缘故。
不然不会有于忠、元丽之乱,更不会有高肇振臂一呼,六镇响应者无数的局面。
反而言之,孝文、宣武二帝待汉臣不薄,心怀感恩,誓死报国者绝不在少数。
其中定然有李崇,杨大眼。
更何况,杨大眼的三个儿子还在京城乱战时死了个干净。
困兽犹斗,所以李韶和崔休都劝李承志,既然胜利在望,实无必要急功近利。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才是上策。
李承志也觉的是这个道理:贪多嚼不烂。
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将吃到嘴里的咽下去才是正理……
ps:推荐一下新书,直接点作家头像就能找到,各位要是有多余的票,务必投上几张,谢谢了!
《汉逆》:穿越到三国,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中平二年,黄巾方定,曹操功迁济南相。一上任就大刀阔斧,整肃吏治,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孙坚功升别部司马,同样干的风生水起。
刘备亦因参与平乱而崭露头角,在涿郡小有名声。
耿成却窝在雁门关外,与胡人在大青山中打游击。
天下将乱,英雄辈出,耿成不求闻达于诸候,只望能苟全性命于乱世。谁敢拦他,耶稣来了也照杀不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