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生涯 第贰拾章 乱七八糟 (下)

小说:电子生涯 作者:范含 更新时间:2024-08-06 07:17:23 源网站:顶点小说
  “确实出了点东西。”奥尔森承认,“我们已经造出机器来了,准备替换pdp-8,不过还没来得及起名字。按照pdp的序列,发售的时候恐怕应该叫做pdp-11。”

  “哦?”范含回想了一下pdp的历史,确实轮到11了。

  在整个pdp系列中,18位机型是主流。

  dec最早的产品pdp-1就是18位的;pdp-2只是个原型,就是给pdp-1换了另外一种内存板,没有真正制造过。

  pdp-3是36位机,简单的将pdp-1字长加倍,别的部分几乎没有改动。pdp-3仅仅造了一台,还不是dec自己造的。一个客户……麻省waltham的“scientificengineeringinstitute”,1956年被cia建立起来用于研究雷达的微波辐射对人脑的影响的机构……在1960年造好。后来这台机器给了mit,再后来继续被给来给去,最终在1974年于俄勒冈寿终正寝。虽然可以说pdp-3和dec关系不大,不过还是占用了pdp的型号序列。

  后来1962年的pdp-4是pdp-1的改进,1965年的pdp-7,1966年的pdp-9继续改进,最终形成了一个系列。如果按照历史,1970年的pdp-15就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款,升级了晶体管逻辑电路。

  这个18位系列是dec的主流。

  另一个系列,就是12位的“经济型”计算机,从1963年的pdp-5时开始,然后就是范含买的这台pdp-8。这个系列在当时看来确实是物美价廉,所以一直经久不衰。除了1969年的pdp-12是相关机种之外,pdp-8一直都在不停的改进,直到1975年的pdp-8/a为止。

  还有一个小系列,36位的机型。1964年的pdp-6,售价30,0000美元,仅制造了23台,几乎全都是为了mit。就在刚刚过去的1967年里,作为继承者的pdp-10研制成功,采用了优秀的分时处理系统。

  所以,按照型号序列,也该轮到“pdp-11”了。

  “能详细说说么?”范含问奥尔森,“听口气,你好象对这个机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当然,”奥尔森肯定的说,“如果搞得好,这一次就能摆脱‘乡勇’、‘民兵’的形象了。”

  “这一点我深信不疑。”范含说。

  “嗯,按照你的方案,那个纯16位的处理器很早就已经搞定了,周边的设备也都差不多了。”奥尔森说,“就是说,机器已经造好,等到相应的软件写好就可以卖了。”

  “就是最大访问64k的那种?”范含想起来自己曾经把8086的20根地址线改成16根,为了方便。

  “对,虽然少了点,不过已经比pdp-8要强,作为替换机种也不是不行。”

  “这个就是预计中的pdp-11?”范含问。

  “嗯,确切地说,应该是‘pdp-11/a’。”奥尔森说,“在我们的计划里面,pdp-11分成三种。”

  “都用同一款架构么?”

  “差不多吧。”奥尔森说,“你决定对ms升级的事情启发了我们,64k内存确实有点少。”

  “你们也打算‘升级’?”

  “对,也打算把地址线扩充一倍。”奥尔森说,“不过不是‘升级’,是单独的型号,计划就叫做‘pdp-11/b’。”

  “那c型应该是什么样?”范含追问。

  “就是你的那个方案的附录里面提到的,”奥尔森说,“真正的32位处理器。”

  “晤……”范含又想起来了,自己曾经在最后简单的描述了一下386的架构。

  直到目前的奔腾四为止,intel的桌面处理器一律都是沿用386架构,只是后来多了一些其他指令集,比如mmx啊、sse呀什么的。一般的软件包,包括windows在内,适用intel平台的版本也都一律标明“i386”。就是自己写程序,只要不是特殊的任务,编译好的执行文件里面也都是386指令,想玩点高级的,要么自己内嵌汇编实现,要么就链接专用的库好了。

  正因为如此,范含才会想尽快实现。一旦搞定,直到自己退休为止,这方面都用不着怎么操心了。相同的平台可以保证软件开发的成本较小,而可靠的利润却很大。

  “搞定了?”

  “还没有,”奥尔森说,“还有一些关键问题,不过pdp-11/c的名字就是打算给它留着的。”

  “关于名字的事还有的商量。”范含说,“按我个人的意思,这三种机器架构相似,但是寻址方法各不相同,虽然勉强可以做到兼容,不过,还是应该分成三种型号比较好。”

  “你是说pdp-11、12、13么?”奥尔森问。

  “是啊。”

  “可是13这个数不吉利。”奥尔森说,“叫pdp-14吧。”

  “确实……”范含知道,历史上的dec就没有在pdp系列里面算上“pdp-13”,pdp-12后面就是pdp-14。可是……在华人心里,14就是“要死”,也不吉利。

  这话还不好说。

  “要不这样,”范含出主意,“既然那种32位机器可以算是一场革新,不如不要塞进pdp系列了,另起炉灶吧。”

  “成啊,”奥尔森很爽快,“你起个名字吧。”

  “就叫‘vax’吧,‘虚拟地址扩展’的意思。”范含脱口而出,“反正本来也就是这么回事,从段式寻址改成页式,不再直接找物理内存了。”

  “行!”奥尔森答应了,“那我们就先推出pdp-11,争取替换掉pdp-8,然后是扩展版本的pdp-12,等到技术成熟之后,就轮到vax了。”

  “呃……顺序稍微换一下吧。”范含更正,“把那个扩展版的叫做pdp-11,然后推出简化的pdp-12。”

  “为什么?”

  “因为这边急需一种真正的,比较强大的计算机。”范含说,“我想干点什么了,成天光看着ibm的system360如此嚣张,心里不痛快。”

  “就因为上次ibm劝你老老实实的给它当供货商?”奥尔森问,“其实我老早看ibm就不顺眼,就算没这档子事也一样。”

  “这我知道。”范含说,“看我的吧!将来谁是谁的供货商还不一定呢!”

  “ok,”奥尔森说,“那就这样,我这边抓紧弄出一台原型先给你送过去,然后可就是真得看你的了。”

  “放心吧!”范含说,然后挂了电话。

  虽然说自己有点故意,不过确实是不愿意距离真正的历史太远。pdp-11和vax……推动unix发展的两大动力,就在这种气氛轻松的聊天当中被确定下来。名字倒是一样,只是内涵却面目全非。

  这就是天意么?范含抬头望天,却看见了天花板。

  -------

  “有几个问题。”电话那边的dec工程师说。

  “您问吧。”范含答茬。

  “第一个,您的方案里面为什么把处理器的工作方式分成两种?”

  “哪两种?”范含有点儿忘了。

  “一种是‘实模式’,另一种是‘保护模式’。”dec工程师说,“另外,我对于您的这种命名也不是很理解。”

  “啊……”范含心道不好,这个漏子可不太容易解释。以前写附录的时候没仔细检查,就直接抄上了。

  实模式就是8086的工作模式,除了用来向后兼容之外,没有其他用途。intel的cpu启动时候默认就是实模式,调用bios指令进行系统自检之后载入可启动设备的初始化代码。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内核获得cpu控制权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进入保护模式,然后再干别的。

  “这个,只是我不太成熟的想法。”范含说,“生怕复杂一点的模式让bios里面的代码不好写……是不是有点多余?”

  “是有点儿……”工程师说,“仅仅是启动时才用得到,与其给cpu加上累赘,不如在bios里面多费些功夫。”

  “那就去掉吧!”范含说,“反正也用不上。”

  “嗯。”dec工程师说,“还有,在您寄过来的文件上面,提到了cpu的特权级别?”

  “是,”范含说,“分成内核态和用户态。”

  “这个我能理解,但是……”工程师说,“旁边您好像用笔写了点东西,我不太明白。”

  “什么呀?”

  “您在‘内核态’下面划了一条线,拉出来的注释写着‘ring0’;‘用户态’的注释是‘ring3’……”工程师说,“为什么没有‘ring1’和‘ring2’呢?”

  “啊……”范含心里又道不好,这个漏子更不容易解释。以前写附录的时候怕自己忘了,就顺手注上了。

  ring0~3四个特权级是intel的独家玩意,从80286开始就有了,别家的cpu包括alpha都没有这么复杂。根源是,在386成为桌面主流之前,intel始终坚定地把x86定位于微控制器,而不是中央处理器,4个特权级有助于实时操作系统的鲁棒性。微软的所有版本的保护模式操作系统都只需要两个特权级,最早的windows是用ring0和ring1,后来改用ring0和ring3。

  “这个,也是我不太成熟的想法。”范含说,“特权级别至少就应该有两个,但是如果只有两个……心里总是不放心,就想多加两个……是不是有点多余?”

  “是有点儿……”工程师说,“我还没想出来什么应用能需要四个特权级。”

  “那就去掉吧。”范含说,确实,对桌面应用而言,两个级别足够了,“反正现在也用不上。”

  “嗯。”

  “还有么?”

  “暂时没了。”工程师说,“听您这么一解释,许多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那就好。”范含挂掉电话,想,这话还真是说得委婉啊,明明是自己“胡写”的东西让别人伤透脑筋。

  -------

  既然dec已经决定采用for的设计,那么以前那个“不平等条约”就可以废掉了。现在改成了“互通有无”,纯粹的生意关系。for授权dec无偿使用并修改这款处理器的设计,dec决定放弃由于当初支持奥尔森全力赞助for的决定而获得的独家供货权。

  这下好了,自己终于甩掉了“托管”的命运,真正成为“正常公司”了。

  另一方面,dec决定把公司总部从硅谷迁到洛杉矶,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战略合作伙伴”for的重视。有了范含的支持,奥尔森在dec里面说话硬朗了许多,这次“迁都”几乎没人反对。

  本来,在dec创立之初,就是安家在硅谷。麻省的波士顿实际上是dec最大股东ar&d的总部。由于ar&d所占股份的决定性作用,使得每次重大决策的时候,dec的董事们总是在波士顿召开会议。范含头一次去“推销”俄罗斯方块的时候,奥尔森就是在波士顿接待的范含。

  随着dec的业务蒸蒸日上,ar&d的太上皇们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另外由于都是外行,就算不满意也没什么建议。到后来基本上就是撒手不管,任凭奥尔森在硅谷怎么折腾都行。

  现在好了,除了工厂还留在硅谷之外,负责办公的头头脑脑们都过来了,以后只要有事儿,随时都能见面。

  大洛杉矶地区的官员们当然欢迎,毕竟dec也是业内响当当的角色,虽然资格不算老。不过资格老的也不会过来,比如ibm,自打创立起,就戳在纽约不动弹了。加州的官员们也很欢迎,从此南加州又多了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注定会和北加州的硅谷一样,成为加州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dec的新机种“pdp-11”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出来。范含还需要等一阵子才能开始unix的开发。不过既然随时能打听到开发进度,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心急火燎的。

  当然,越快越好,现在的kenthompson应该正在折腾实验室里面那台“闲置”的pdp-7,以摆脱“multics”项目中止后无所事事的无聊。和原作者比起来,除了一大堆限于技术条件,根本不可能在如今实现的“后世操作系统”的源码之外,范含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能知道对手的动态当然是最好的了,但是范含又不打算直接打电话去问,或者把人约出来聊聊。毕竟这时候ken写unix还是属于玩票的性质,自己却是打算赚钱,就这么明显的“偷艺”太卑鄙了点。最好的情况是,自己比ken早一步推出完整的实现了unix理念的操作系统,就目前的时间和自己的本事来看,不太可能。况且,历史上的ken是用汇编写的第一版unix,而现在自己已经抢先推出了c语言,并且dec也针对所有的机器都推出了编译器,这会不会加快了ken的进度呢?

  比较合理的猜测应该是,眼下争取自己写的东西和ken“不谋而合”,然后交流一下。

  自己虽然对于凭空写操作系统没什么信心,但是对于unix的整体把握和最终会达到的效果应该非常熟悉。ken则刚好相反,可能什么都能写得出来,但是对于自己到底想写点什么东西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况且,历史上ken的unix的定型应该在pdp-11上面,由于范含的作为,历史上的pdp-11已经不会再出现了。现在开发中的机器,将取代历史上的那个,范含“近水楼台先得月”,只要和dec商量着干,估计最后做出来的东西肯定比ken的作品看起来要正规那么一些。

  再说了,本来unix就是在无数“hacker”的贡献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早期hacker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几乎用的都是dec的机器。如果范含自己凭借和dec的良好关系,争取把unix弄成“准官方”的dec钦定操作系统,正好可以借着这股东风,大展拳脚。

  乱七八糟的事情还真不少,范含现在有了点“日理万机”的感觉。

  一个个都考虑周全挺不容易,说不定过几天就忘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范含习惯性的拿起笔,打算写点“note”。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脑海中总是出现这么一幅画面:一列破旧的火车上,一个秃顶却戴帽子的小个子老头指手画脚的对一个穿工装的大壮说,“不用记,不用记,根本不用记,工作的事记什么呢?”

  由于有了处理器方案上面“脚注”的前车之鉴,现在的范含不敢随便乱写东西,免得后来圆谎不得导致穿帮。目前自己的for还不能算是“计算机公司”,仅仅推出了kervin和ms两种“专用电子设备”。只有在通用的计算机和通用的操作系统出现之后,自己的笔记才能算做“今后发展的设想”,不是“令人怀疑的暗号”。

  一点不写也不行,自己的记忆力还没到这个地步,目前又正是关键时刻,一个疏忽就赶不上趟了。

  写的含糊点吧!自己能看懂就成了。

  “你最近又在搞什么花活?”蓝蓝在整理文件的时候,忽然口气严厉的质问范含。

  “什么也没搞啊?”范含条件反射般的否认。

  “那这是什么?”蓝蓝把手按在桌子上,推到范含跟前。

  好大一张白纸。

  纤纤玉手拿开,露出左上角被挡住的两行小字。

  第一行:某天某人来到某地,看到某事,想起了某个问题。

  第二行:对于这个问题,我已经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可惜,这里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

  -------

  本章推荐游戏:

  incadia

  snowstepdevelopment出品

  /web/html/incadia_l

  可能各位读者还记得原来最早的掌上游戏机只能玩方块,其中有一种是三个球竖着从天而降,凡是横竖斜能凑够三个以上同种球的就会消除。这个游戏的创意相同,只不过积木改成了各色的面具,属于通过强调声光效果来增强可玩性的那种变型。作者玩的时候忽然想到,如果把积木改成京剧脸谱,背景音乐用京胡伴奏会怎么样。在没有独到创意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方面着手也不是不可以,最终的产品也不会有人不承认其“中国特色”。这家德国公司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计划,只是借来一个创意,加进自己的内容罢了。相比之下,热衷于搞“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国人自己的办公软件”的家伙大有人在,结果却往往令人遗憾。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意干,看来民族软件不争气也不仅仅是客观原因。

  -------

  注:

  这一段原来作者自己写的内容如下:

  这些个“ring”实际上是微软提出来的。在开发windowsnt的早期,对应的是两种平台:intel的386和dec的alpha。其中,alpha的特权级别有四个,386只有两个。为了统一起见,windowsnt也只用到了两个特权级别,不过却照顾到alpha的架构,称为“ring0”和“ring3”。后来的windowsnt不再针对alpha开发了,但是术语一直沿用下来。

  作者道听途说就敢现炒现卖,真是现眼啊!幸亏龙空书友“望山”及时指出了错误。现在正文中相应的那一段是望山的原话。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电子生涯,电子生涯最新章节,电子生涯 顶点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