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过之后,情绪平复。李容与没有忘记她来此处的第二个目的。
芸娘。
其实芸娘的年纪并比她没大上太多,今年只才二十出头。
上一世她对芸娘所知不多,虽同在东宫里住着,也不过仅见过两面。
一次是芸娘嫁进东宫,一次则是她离开东宫嫁去谢府。
后来父亲一死,萧六便将芸娘带回了自己府中,没过半年又嫁给了被俘虏至长安的梁后主杨纂。
当年李晋登基之初,朝中政权交替,时局不稳。加上李晋前些年带兵平陈时曾下令杀掉南方百姓数以万计,所以听闻李晋做了皇帝,许多原来梁朝百姓纷纷到官衙前抗议示威,引得整个南方动荡不安。
萧六为安抚民心,便将主意打到了梁后主身上。他知道梁后主杨纂素来喜爱美人,于是投其所好,将芸娘送给杨纂做了小妾。
此举果然奏效,杨纂美人在怀,心花怒放,当即作诗一首,歌颂大齐河清海晏,新皇帝爱民如子。
拿到诗作,萧六随即命人将诗抄印万份,下散到原梁国各州郡县,供百姓观瞻。而后又以新皇帝的名义下达颁布了几项利民之策,施以小惠,这才逐渐将南方的动乱平复,使民心安定下来。
而芸娘则通过这一次再嫁又一次飞上枝头,一跃成为杨纂最疼宠的小妾,且直到他们逃离长安城时依旧盛宠加身。
所以如此来看,芸娘与萧六应该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芸娘助萧六平乱,萧六助芸娘得宠。
但李容与却曾从谢玄口中得知,芸娘之所以尽心竭力为萧六做事,并非因为萧六当年救她脱离风尘,也并非因为萧六答应予她荣华富贵。
而是因为萧六在芸娘嫁入东宫后不久,帮她报了杀父之仇。这才是致使芸娘最后死心塌地忠于萧六,甘愿成为他安插在父亲身边眼线的真正原因。
谢玄当时还曾感叹,芸娘最开始的作用原本只是让父亲在皇祖母面前失宠,若是当年父亲将她纳入东宫后没有那么快喜新厌旧,芸娘后来也不至于彻底变成萧六的棋子,唯萧六马首是瞻。
谢玄是这样想的,萧六是这样想的,哪怕是她当时听过之后的第一想法,也是这样的。
毕竟父亲平素性情向来是放纵不羁,喜新厌旧这种事发生在他身上,太过顺理成章。
可现在她却不这么认为了。
因为她知道,父亲身边的女人,除去已故的母亲,自始至终只有芸娘一个。
若父亲真是喜新厌旧之徒,怎会一生只两个女人。
所以,她需要先弄清楚芸娘身世的来龙去脉后再做打算。
既然芸娘先前是一颗不确定的棋子,那么从现在开始,这颗棋子正式为她所用了。
李容与心中有了打算,于是不再耽搁,先开口问李庸道,“爹,我适才在外面时听见你们似乎在说什么女儿不女儿的事情,是萧六要将女儿送给你做妾赔罪吗?”
没想过自家闺女会这么胆大寻问此事,李庸先是一愣,随即脸颊两侧开始泛起可疑的红,他咳咳两声,急急忙忙摆手解释,“不不,容与你千万别误会,他是说要将自己女儿嫁我,但我可没说要娶啊。”
李庸赶忙郑重向她保证,“我只喜欢你娘一人!”
李容与见父亲如此慌乱,颇觉好笑,抿嘴嗯一声,“好,我知道了。”
见女儿并没有生气,李庸长舒一口气。
李容与又道,“既然他女儿与你并无关系,那么你们贸然进去同她说话就有些于理不合了,我看不如由我进去与她谈谈,你们等在外面,如何?”
李庸点头,觉得此话言之有理,又忍不住担忧,“可毕竟她爹刚死,你现在进去,万一她出手伤你怎么办?”
女儿平时就弱不禁风,如今又是重伤初愈,自己这做爹的可不能再让她以身涉险了。
李容与笑道,“这个爹不必担心,她并非萧六亲身女儿,与萧六也没什么父女之情,所以断然不会做出因为悲痛过度而出手伤我之事。”
李庸恍然,放下心来,点头同意让女儿进屋找芸娘去了。
见郡主离开,立在一旁的元寿这才满面狐疑的凑到李庸跟前,“殿下有没有觉得郡主似乎哪里不太对?”
李庸激动点点头,“是啊是啊,闺女终于长大了,知道孝顺父亲了。”
而且如今不光是开口叫他“爹”,还主动站出来替他处理善后,怪不得人都说女儿贴心,这话果然没说错!
元寿脸黑下来,“殿下不觉得奇怪?郡主是怎么知道萧六家住哪里,又怎知萧六的女儿非他亲生的?这可是连咱们也不知道的事情。”
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困惑:郡主的武功是和谁学的?
不过这个就没必要问了,因为依照殿下的思考方式,只会在惊讶过后得意夸赞小郡主天赋异禀,嗤笑元仪技不如人。
但是令元寿没想到的是,他的另外两个问题在李庸那里也根本不成问题。
听了元寿的疑问,李庸很快瞪他一眼,不耐烦抬手,敲西瓜似的敲了敲元寿脑袋,“本王的闺女说什么就是什么,她哪怕说那屋子里的女人不是萧六女儿,是萧六的老娘,本王也能让她变成萧六的老娘。”
元寿捂头默默应声是,不再多言,只管无语望苍天。
他错了。
他果然还是高估了像殿下这般纨绔子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李庸满意点头,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严肃向元寿元仪和颜协三人叮嘱,“你们,谁也不准将郡主来过的事情说出去,听见没有?”
“对外就称是萧六故意在马鞍中藏钉,意图加害郡主,其罪当诛,因此本王亲手将他斩杀,可都记住了?”
三人乖乖点头,心里却是忍不住腹诽:就算他们对外说郡主曾来过,也没人会怀疑萧六的死是郡主所为吧?
毕竟他们太子殿下的名声实在不怎么好。光是将某个当街对妇女行凶的男人打至半死,最后发现人家其实是夫妻这种事,殿下就做过不止十次了。
更别提什么街上捉贼最后贼没捉到,还砸了沿街十几个店铺之类的事。
所以像今日这种草菅人命之事,若发生在一向文静守礼的郡主身上,那确实是世所罕见惊天奇事,可是要发生在殿下身上,那就是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说出去谁也不会觉得有问题。
殿下与其担心郡主声名,倒不如先担心一下皇帝知道此事后自己会受到何种责罚。
当然这话元寿还没有胆子当着李庸的面讲出来。
而李庸的心思也并不在元寿身上,因为他听见,就在刚刚,屋里忽然传出来一声茶盏落地的清脆声响。
芸娘。
其实芸娘的年纪并比她没大上太多,今年只才二十出头。
上一世她对芸娘所知不多,虽同在东宫里住着,也不过仅见过两面。
一次是芸娘嫁进东宫,一次则是她离开东宫嫁去谢府。
后来父亲一死,萧六便将芸娘带回了自己府中,没过半年又嫁给了被俘虏至长安的梁后主杨纂。
当年李晋登基之初,朝中政权交替,时局不稳。加上李晋前些年带兵平陈时曾下令杀掉南方百姓数以万计,所以听闻李晋做了皇帝,许多原来梁朝百姓纷纷到官衙前抗议示威,引得整个南方动荡不安。
萧六为安抚民心,便将主意打到了梁后主身上。他知道梁后主杨纂素来喜爱美人,于是投其所好,将芸娘送给杨纂做了小妾。
此举果然奏效,杨纂美人在怀,心花怒放,当即作诗一首,歌颂大齐河清海晏,新皇帝爱民如子。
拿到诗作,萧六随即命人将诗抄印万份,下散到原梁国各州郡县,供百姓观瞻。而后又以新皇帝的名义下达颁布了几项利民之策,施以小惠,这才逐渐将南方的动乱平复,使民心安定下来。
而芸娘则通过这一次再嫁又一次飞上枝头,一跃成为杨纂最疼宠的小妾,且直到他们逃离长安城时依旧盛宠加身。
所以如此来看,芸娘与萧六应该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芸娘助萧六平乱,萧六助芸娘得宠。
但李容与却曾从谢玄口中得知,芸娘之所以尽心竭力为萧六做事,并非因为萧六当年救她脱离风尘,也并非因为萧六答应予她荣华富贵。
而是因为萧六在芸娘嫁入东宫后不久,帮她报了杀父之仇。这才是致使芸娘最后死心塌地忠于萧六,甘愿成为他安插在父亲身边眼线的真正原因。
谢玄当时还曾感叹,芸娘最开始的作用原本只是让父亲在皇祖母面前失宠,若是当年父亲将她纳入东宫后没有那么快喜新厌旧,芸娘后来也不至于彻底变成萧六的棋子,唯萧六马首是瞻。
谢玄是这样想的,萧六是这样想的,哪怕是她当时听过之后的第一想法,也是这样的。
毕竟父亲平素性情向来是放纵不羁,喜新厌旧这种事发生在他身上,太过顺理成章。
可现在她却不这么认为了。
因为她知道,父亲身边的女人,除去已故的母亲,自始至终只有芸娘一个。
若父亲真是喜新厌旧之徒,怎会一生只两个女人。
所以,她需要先弄清楚芸娘身世的来龙去脉后再做打算。
既然芸娘先前是一颗不确定的棋子,那么从现在开始,这颗棋子正式为她所用了。
李容与心中有了打算,于是不再耽搁,先开口问李庸道,“爹,我适才在外面时听见你们似乎在说什么女儿不女儿的事情,是萧六要将女儿送给你做妾赔罪吗?”
没想过自家闺女会这么胆大寻问此事,李庸先是一愣,随即脸颊两侧开始泛起可疑的红,他咳咳两声,急急忙忙摆手解释,“不不,容与你千万别误会,他是说要将自己女儿嫁我,但我可没说要娶啊。”
李庸赶忙郑重向她保证,“我只喜欢你娘一人!”
李容与见父亲如此慌乱,颇觉好笑,抿嘴嗯一声,“好,我知道了。”
见女儿并没有生气,李庸长舒一口气。
李容与又道,“既然他女儿与你并无关系,那么你们贸然进去同她说话就有些于理不合了,我看不如由我进去与她谈谈,你们等在外面,如何?”
李庸点头,觉得此话言之有理,又忍不住担忧,“可毕竟她爹刚死,你现在进去,万一她出手伤你怎么办?”
女儿平时就弱不禁风,如今又是重伤初愈,自己这做爹的可不能再让她以身涉险了。
李容与笑道,“这个爹不必担心,她并非萧六亲身女儿,与萧六也没什么父女之情,所以断然不会做出因为悲痛过度而出手伤我之事。”
李庸恍然,放下心来,点头同意让女儿进屋找芸娘去了。
见郡主离开,立在一旁的元寿这才满面狐疑的凑到李庸跟前,“殿下有没有觉得郡主似乎哪里不太对?”
李庸激动点点头,“是啊是啊,闺女终于长大了,知道孝顺父亲了。”
而且如今不光是开口叫他“爹”,还主动站出来替他处理善后,怪不得人都说女儿贴心,这话果然没说错!
元寿脸黑下来,“殿下不觉得奇怪?郡主是怎么知道萧六家住哪里,又怎知萧六的女儿非他亲生的?这可是连咱们也不知道的事情。”
而且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困惑:郡主的武功是和谁学的?
不过这个就没必要问了,因为依照殿下的思考方式,只会在惊讶过后得意夸赞小郡主天赋异禀,嗤笑元仪技不如人。
但是令元寿没想到的是,他的另外两个问题在李庸那里也根本不成问题。
听了元寿的疑问,李庸很快瞪他一眼,不耐烦抬手,敲西瓜似的敲了敲元寿脑袋,“本王的闺女说什么就是什么,她哪怕说那屋子里的女人不是萧六女儿,是萧六的老娘,本王也能让她变成萧六的老娘。”
元寿捂头默默应声是,不再多言,只管无语望苍天。
他错了。
他果然还是高估了像殿下这般纨绔子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李庸满意点头,忽然又想起一件事,严肃向元寿元仪和颜协三人叮嘱,“你们,谁也不准将郡主来过的事情说出去,听见没有?”
“对外就称是萧六故意在马鞍中藏钉,意图加害郡主,其罪当诛,因此本王亲手将他斩杀,可都记住了?”
三人乖乖点头,心里却是忍不住腹诽:就算他们对外说郡主曾来过,也没人会怀疑萧六的死是郡主所为吧?
毕竟他们太子殿下的名声实在不怎么好。光是将某个当街对妇女行凶的男人打至半死,最后发现人家其实是夫妻这种事,殿下就做过不止十次了。
更别提什么街上捉贼最后贼没捉到,还砸了沿街十几个店铺之类的事。
所以像今日这种草菅人命之事,若发生在一向文静守礼的郡主身上,那确实是世所罕见惊天奇事,可是要发生在殿下身上,那就是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说出去谁也不会觉得有问题。
殿下与其担心郡主声名,倒不如先担心一下皇帝知道此事后自己会受到何种责罚。
当然这话元寿还没有胆子当着李庸的面讲出来。
而李庸的心思也并不在元寿身上,因为他听见,就在刚刚,屋里忽然传出来一声茶盏落地的清脆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