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
七月初一,初秋午后。
天高气爽,碧空万里如洗。
骄阳下,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凉风拂过界山,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哗哗作响。这些树木都是天生地养的晚辈,最长的树龄没超过八百岁。以前的古树都被八百多年前的晋文公,为了逼出忠臣介子推时烧毁了。
界山在界休县境内,并州太原郡辖下。始皇帝一统神州后,介休县易名为界休县,汉帝国承之。界休地杰人灵,忠义之士辈出,前有介子推,今朝有郭泰。介子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界休人。
界山下,绵水河畔有一村庄名叫高庄,掩藏在高大的柳杨树林里。高庄的垂髫小儿在柳树下骑着小马驹,扮演着官兵打仗的游戏,幸福的笑声惊起了树梢的小鸟。鸟群盘旋在树林的上空不愿散去。
高顺被小儿们的笑声惊醒,彻底懵了。“我还没死!穿越了?重生到东汉末年!”他仰躺在木榻上阵阵发愣。
重生前,高顺是江南省人,父母因车祸而亡,孑然一身。靠保险公司的赔偿金读完大学后,他选择了从军三年。退伍后,被安排到江南省的钢城市公安局做协警。因立功,他被特批加入刑警队,执行任务时殉职。
高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而立之年还没成婚。他酷爱书法,只有在挥毫泼墨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心如止水。
这一世,他也叫高顺,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名震天下的三国大将高顺。不过,既然来到了大时代,他也不想一辈子潜水,总是要做点什么的。毕竟,在这个从六千多万人变成几百万人的乱世中,不出名是很难活下去的。
思量至此,高顺缓缓站起身来,套上青色的麻布长袍。打量一番,这一世的身体还算不错:身高八尺有余,四肢粗壮有力弓马娴熟,是高庄最拔尖的猎户,还是柳亭的亭卒。
这一世的父亲高老爹已经去世三年,家中有寡母魏氏、十六岁的弟弟高原和十岁的小妹高嬛儿等三位亲人。
高顺今年23岁,实岁只有22岁,永寿元年生人,出生于半农半猎的黔首农户家庭。若不从军立功或拜师授经,一辈子都很难出名。而这个年代,声望是和做官挂钩的。没有声望的人很难做官发财,和后世的粉丝经济有得一拼。
看了看家徒四壁的境况,高顺自语:“一定要想办法挣钱!若不能名达于诸侯,也要挣得一个大庄园坞堡,才能在未来的乱世中立足存活!”他一边思量着前程,一边走出厢房。
“大郎醒了!明知不善饮酒,你怎能破戒?伤了身子骨怎么得了!”见高顺走来,天井中的魏氏一边唠叨着,一边铡着青草。
她两鬓斑白,目光柔和的看着高顺。寡母魏氏实际上只是四十出头,看上去却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肤色苍老。
按照记忆中的称呼,高顺有些哽咽,“阿,阿母,我来吧!”时隔两千来年,他又能喊出“阿母”这两个字,显然比较激动。
“昨日是魏亭长大喜的日子,破例喝了几罐酒。孩儿以后一定不会饮酒了!”高顺腼腆一笑,顺手接过魏氏手中的铡刀。
魏氏立起身来,粗糙的右手捋了捋额前散落的花白长发,叹了口气问:“哎…误了朝食,大郎你饿不饿?哺食的时辰未到,阿娘给你煮罐栗米粥吧!”
高顺闻言心弦有些颤抖,被母爱包围的感觉真好。他一边铡着青草,一边劝魏氏,“阿母,我不饿。新栗谷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收上来,省着点吧!”
“哎!”魏氏叹了口气,端起柳条编成的簸箕走向马厩。簸箕里盛满了青草,散发出丝丝清香。
马厩里有三匹官府下发的小马,一岁到三岁不等,饲养成年后可上缴官府充当赋税。高顺家很穷只有六亩薄田,丰年时勉强可以果腹,灾年时全家人只能忍饥挨饿了。
追溯十代以上,高顺的家族没出过一个文人墨客,都是目不识丁的边境鄙民。一念至此,他心中暗道:“尽快想办法挣钱,给弟弟高原拜个名师学经,图一个好出身!”
“哒哒哒!”高顺正在盘算的时候,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自家院门外飘来。
“大兄快开门啊!快开门…砰砰!”一个青年后生的声音和急促的敲门声,从木门外传来。此人名叫魏续,是魏亭长的晚辈族亲,记忆中和高顺亲善。
高顺站起身来,心中咯噔了一下,“难道有匪徒寇略?”他拍了怕手中的青草屑,顺手把头上的皮冠扶正,朝院门走去。
魏氏见此却有些慌张,放下手中的柳条簸箕,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看着高顺的背影。自从高顺被选为亭卒后,每次出战她都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长子不能平安归来。
侧门打开后,十八岁的魏续冲进了小院气喘吁吁的说:“大兄!县尉帐下吏传警,鲜卑奴寇边,已经击破了西河郡的南匈奴人!魏亭长有令:所有亭卒立即聚合柳亭,等候军令。”
魏续身高七尺八寸,面相清秀却异常骁勇,有一位寡姐魏馨儿貌美惊人。他是柳亭魏村人,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闻言后,高顺沉吟了片刻道:“知道了魏二郎,你去通知其他人,我做些准备后就去亭舍报到。”说话间,他在搜索着前世的记忆。
高顺学得是冶金机械,不通华夏国的历史。即使精通历史,也难找到今天收到这条边境战争消息的详细情况。史学家顶多会记下一句“熹平六年,鲜卑寇略并州。”这十个字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边民家破人亡。
魏续看着脸色古井不波的高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嘴角蠕动了几下欲言又止。“哎!”他叹了口气,急匆匆的走出院门扬鞭而去。
“大郎!要阿娘给你准备些炒栗米吗?”魏氏见此,声音颤抖的问话。
高顺收回深邃的目光,朝魏氏微微一笑,“嗯,阿母!还要准备点热开水,我去准备弓箭和皮甲等物。”
见魏氏忧心忡忡,高顺安慰她,“不要慌,阿母!胡人我都杀了几十个,都是色厉内荏之辈罢了!”
言罢,他走进了自己的厢房。
七月初一,初秋午后。
天高气爽,碧空万里如洗。
骄阳下,从蒙古高原吹来的凉风拂过界山,郁郁葱葱的松柏林哗哗作响。这些树木都是天生地养的晚辈,最长的树龄没超过八百岁。以前的古树都被八百多年前的晋文公,为了逼出忠臣介子推时烧毁了。
界山在界休县境内,并州太原郡辖下。始皇帝一统神州后,介休县易名为界休县,汉帝国承之。界休地杰人灵,忠义之士辈出,前有介子推,今朝有郭泰。介子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界休人。
界山下,绵水河畔有一村庄名叫高庄,掩藏在高大的柳杨树林里。高庄的垂髫小儿在柳树下骑着小马驹,扮演着官兵打仗的游戏,幸福的笑声惊起了树梢的小鸟。鸟群盘旋在树林的上空不愿散去。
高顺被小儿们的笑声惊醒,彻底懵了。“我还没死!穿越了?重生到东汉末年!”他仰躺在木榻上阵阵发愣。
重生前,高顺是江南省人,父母因车祸而亡,孑然一身。靠保险公司的赔偿金读完大学后,他选择了从军三年。退伍后,被安排到江南省的钢城市公安局做协警。因立功,他被特批加入刑警队,执行任务时殉职。
高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而立之年还没成婚。他酷爱书法,只有在挥毫泼墨时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心如止水。
这一世,他也叫高顺,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名震天下的三国大将高顺。不过,既然来到了大时代,他也不想一辈子潜水,总是要做点什么的。毕竟,在这个从六千多万人变成几百万人的乱世中,不出名是很难活下去的。
思量至此,高顺缓缓站起身来,套上青色的麻布长袍。打量一番,这一世的身体还算不错:身高八尺有余,四肢粗壮有力弓马娴熟,是高庄最拔尖的猎户,还是柳亭的亭卒。
这一世的父亲高老爹已经去世三年,家中有寡母魏氏、十六岁的弟弟高原和十岁的小妹高嬛儿等三位亲人。
高顺今年23岁,实岁只有22岁,永寿元年生人,出生于半农半猎的黔首农户家庭。若不从军立功或拜师授经,一辈子都很难出名。而这个年代,声望是和做官挂钩的。没有声望的人很难做官发财,和后世的粉丝经济有得一拼。
看了看家徒四壁的境况,高顺自语:“一定要想办法挣钱!若不能名达于诸侯,也要挣得一个大庄园坞堡,才能在未来的乱世中立足存活!”他一边思量着前程,一边走出厢房。
“大郎醒了!明知不善饮酒,你怎能破戒?伤了身子骨怎么得了!”见高顺走来,天井中的魏氏一边唠叨着,一边铡着青草。
她两鬓斑白,目光柔和的看着高顺。寡母魏氏实际上只是四十出头,看上去却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肤色苍老。
按照记忆中的称呼,高顺有些哽咽,“阿,阿母,我来吧!”时隔两千来年,他又能喊出“阿母”这两个字,显然比较激动。
“昨日是魏亭长大喜的日子,破例喝了几罐酒。孩儿以后一定不会饮酒了!”高顺腼腆一笑,顺手接过魏氏手中的铡刀。
魏氏立起身来,粗糙的右手捋了捋额前散落的花白长发,叹了口气问:“哎…误了朝食,大郎你饿不饿?哺食的时辰未到,阿娘给你煮罐栗米粥吧!”
高顺闻言心弦有些颤抖,被母爱包围的感觉真好。他一边铡着青草,一边劝魏氏,“阿母,我不饿。新栗谷还有一个多月才能收上来,省着点吧!”
“哎!”魏氏叹了口气,端起柳条编成的簸箕走向马厩。簸箕里盛满了青草,散发出丝丝清香。
马厩里有三匹官府下发的小马,一岁到三岁不等,饲养成年后可上缴官府充当赋税。高顺家很穷只有六亩薄田,丰年时勉强可以果腹,灾年时全家人只能忍饥挨饿了。
追溯十代以上,高顺的家族没出过一个文人墨客,都是目不识丁的边境鄙民。一念至此,他心中暗道:“尽快想办法挣钱,给弟弟高原拜个名师学经,图一个好出身!”
“哒哒哒!”高顺正在盘算的时候,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自家院门外飘来。
“大兄快开门啊!快开门…砰砰!”一个青年后生的声音和急促的敲门声,从木门外传来。此人名叫魏续,是魏亭长的晚辈族亲,记忆中和高顺亲善。
高顺站起身来,心中咯噔了一下,“难道有匪徒寇略?”他拍了怕手中的青草屑,顺手把头上的皮冠扶正,朝院门走去。
魏氏见此却有些慌张,放下手中的柳条簸箕,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看着高顺的背影。自从高顺被选为亭卒后,每次出战她都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长子不能平安归来。
侧门打开后,十八岁的魏续冲进了小院气喘吁吁的说:“大兄!县尉帐下吏传警,鲜卑奴寇边,已经击破了西河郡的南匈奴人!魏亭长有令:所有亭卒立即聚合柳亭,等候军令。”
魏续身高七尺八寸,面相清秀却异常骁勇,有一位寡姐魏馨儿貌美惊人。他是柳亭魏村人,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闻言后,高顺沉吟了片刻道:“知道了魏二郎,你去通知其他人,我做些准备后就去亭舍报到。”说话间,他在搜索着前世的记忆。
高顺学得是冶金机械,不通华夏国的历史。即使精通历史,也难找到今天收到这条边境战争消息的详细情况。史学家顶多会记下一句“熹平六年,鲜卑寇略并州。”这十个字的背后,不知有多少边民家破人亡。
魏续看着脸色古井不波的高顺,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嘴角蠕动了几下欲言又止。“哎!”他叹了口气,急匆匆的走出院门扬鞭而去。
“大郎!要阿娘给你准备些炒栗米吗?”魏氏见此,声音颤抖的问话。
高顺收回深邃的目光,朝魏氏微微一笑,“嗯,阿母!还要准备点热开水,我去准备弓箭和皮甲等物。”
见魏氏忧心忡忡,高顺安慰她,“不要慌,阿母!胡人我都杀了几十个,都是色厉内荏之辈罢了!”
言罢,他走进了自己的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