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诛心,杀人诛心啊!
听到柴宗训的话,朝中文武百官都露出吃了屎一样的表情。
诚然,因为赵匡胤屯兵城外,如今的汴梁城内人心惶惶,别说是百姓,就连朝中的大臣,也一个个深感朝不保夕,有一种泰山崩于眼前的感觉。
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在这时候倒向赵匡胤,他们虽然还没有做出逼迫皇帝退位的事情,但随着赵匡胤的大军在城外越逼越近,叛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相信距离走到这一步,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了。
可这种是一旦被说出来,还是被他们即将推翻的对象——皇帝给说出来,仍然难免会令人感到一阵心惊胆颤,甚至还令他们有一种心事被人看穿,无处可以躲藏的羞怒感。
所以百官一个个浑身发抖,默默地低下头去,不想接柴宗训的话,却也对这个年少的皇帝生出了怨怼之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朝臣都抱着这样的念头。
诸如范质、王溥等一些官员,除了感到难堪之外,更多的则是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
毕竟他们还没有真的下定决心投靠赵匡胤!
有人说,五代十国是一个仁义尽失、纲常不存、道德沦丧的时代。
这句话没有错。
因为在这段时期,朝代更迭纷乱频起,篡权夺位时有发生,五代的君主,十国的主君,可以说没有几个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皇权,同样也没有几个能获得善终。
武人在这个时代成为社会的主角,他们拥兵自重,随时可能揭竿而起,掀起一场祸国殃民的大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些武人粗鄙无礼,只信奉武力,对百姓视若猪狗,对君主毫无道义,对文人也没有任何敬畏之心。他们自持掌握兵权,肆意掠夺,尽情屠杀,不但对百姓予取予求,对待文人也如同奴隶一般,用时骂骂咧咧,不用时更是随意杀戮,令人感到备受屈辱。
所以到了后来,当赵匡胤建立大宋,重新实施重文抑武的治国之策,文人们才会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扑之力,将武官死死地压在身下,即使亡国灭种也绝不再给武人重新翻身做主人的机会。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只是回到当前的话题,诸如范质、王溥等大臣,他们虽然同样感到大势已去,但他们却不像那些不敬法度的武人,他们自觉自己还是一名文人,所以应当秉承大义,讲究尽忠持节。
好女尚且不配二夫,忠诚岂能再事二主?
因此范质等人其实早已打定主意,为后周柴氏尽忠,直到事不可为,也要尽力保住柴氏宗族的性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他们就干脆随柴氏一起走了,也算是报答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谁知道他们还没获得尽忠的机会,柴宗训却已经抢先说出那样的话,简直把他们所有人都钉在了耻辱柱上。
这句话若是传扬出去,外面的人会怎样说?
当然是说他们这些臣子,背主求荣,忘恩负义,一个个狼心狗肺,不堪为人。
这样的话,岂不是逼着他们要用一死来自证清白吗?
所以范质也在发抖,只是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发抖,是因为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羞辱。
他决定站出来,用最激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气节!
范质向前走了一步,狠狠地握紧拳头,可他刚想说话,冷不丁旁边却已经响起了另一个清亮的声音。
“皇上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却发现站出来的不是中书侍郎王溥是谁?
只见王溥抢在范质之前走了出来,直接来到大殿的中央,对着柴宗训行了一礼,然后大义凛然地说到:
“皇上此言可谓诛心之论,赵匡胤大军尚未进城,我等如今还是后周的臣子,皇上为何要说我等已经准备好了要做赵氏的臣子?如今赵匡胤大军兵临城下,城中又有叛军作为内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皇上现在应该做的事,是团结百官,共图良策,而不是肆意揣度,说出这些让百官心寒的话,将本已惶惶不安的人心,更加推往绝境!皇上,您应该为刚才的话向百官道歉!”
王溥话音未落,整个大殿中已经响起一片哗然之声。
他竟然要求皇帝道歉?
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虽说当今的皇帝是个孩童,而且看样子很快就要成为亡国之君,可王溥这番咄咄逼人的态度,依然令人感到诧异。
要知道,皇帝可是天子,是代表上天的意志,无论他的年纪多大,他的威严却不可亵渎,否则就是对上天不敬,乱了纲常伦理。
朝中的百官大多都是文人,文人对纲常伦理也更加重视,认为这就是治国的法度,是不可触碰、也不能损毁的底线。
王溥这话说的有点儿过重了……
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听完王溥的话之后会勃然大怒的柴宗训,却突然笑了。
没错,他盯着王溥看了很久,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发火的时候,他却突然裂开嘴笑了。
笑得很纯真,很洒意!
“好!”只见柴宗训轻轻鼓了鼓掌,突然从龙椅上站起来,然后带着微笑对百官说到:“王侍郎说的不错,刚才的话,是朕太孟浪了……”
百官愕然,皆用惊愕的眼神望向他。
是因为这个皇帝太年幼,所以被王溥的气势给吓到了吗?
但他们看着柴宗训脸上的笑容,总觉得这件事没这么简单。
果然,柴宗训在一番似是而非的道歉之后,却继续接着说到:
“不过刚才那句话,其实只是跟大家开个玩笑,因为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紧张,赵匡胤率领大军就驻扎在城外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旦夕可至,城中又有叛军趁机作乱,占领了北城门,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下一刻就成为阶下之囚……”
顿了顿,他又说到:“只是朕虽然年幼,却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事分有可为,不可为,想强行将不可为化为有可为者,皆贪痴愚妄而已,所以朕今日召集大家来宫内议事,其实是想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
说到这里,他刻意顿了一下,仔细地观察着百官的反应。
果然,百官一听他这话,顿时纷纷流露出不同的表情,恍然大悟者有之,皱眉思索者有之,长舒一口气者有之,面露痛苦之色者也有之。
看来百官都很聪明,从他说话时的口气,其实已经猜到了他后面要说的话。
而柴宗训想要的,正是百官在听到这些话之时最真实的态度。
因为他接下来的计划,还需要这些朝廷的官员中,有忠于柴氏、愿意跟他一起赴汤蹈火的人共同执行。
他的目光落到宰相范质脸上,范质的表现很是令他满意。
只见他先是疑惑,然后似乎猜到了什么,脸色一片颓然,随即又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似乎认为这样也不错,或许是当今这种形势下最好的一个选择。
只是他灰败的脸色,依然揭露了他内心的失望和不忿。
失望好啊,越是失望,就说明他对柴氏越是忠诚,这样的臣子,才是柴宗训接下来要争取的对象。
第二个被柴宗训重点观察的目标,是中书侍郎王溥。
虽然王溥刚刚在朝堂上慨然出列,要求他向百官道歉,但柴宗训并不认为这是悖逆。
王溥本来就是一个刚强之人,当年河东节度使李守贞叛乱,赵思绾和王景崇也分别占据京兆、凤翔,朝中大臣都以为叛军势大,朝廷已山穷水尽,于是纷纷写信与李守贞等人联络,结果周太祖郭威率军很快平定了叛乱,有命令王溥出任从事,将这些大臣与叛军联络的文书统统搜了出来,想惩罚他们。
但王溥向周太祖郭威进言:“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一但日月光明,就会自动消灭,请将这些东西烧掉,以安君主旁边的反贼之心。”
周太祖于是照办,将所有大臣与叛军联络的文书烧掉,于是朝中本来惶恐不安的人心,一下子就变得安定无比,后周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势也瞬间安定下来。
王溥连周太祖郭威的意志都可以反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谏臣,并不是那种人云亦云、只会溜须拍马的阿谀之辈。
柴宗训很想知道,这位中书侍郎在听懂了他的意思之后,会流露出怎样的表情?
结果令他微微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王溥在听到他那番话之后,一开始也跟范质一样,有些稍微不解,但他比范质反应还快,迅速猜到了柴宗训未尽之意,于是他的瞳孔猛地缩了起来,眼中流露出思索的意味。
柴宗训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但他至少没有马上展现出兴高采烈的表情,这就证明他目前至少是忠于柴氏,还没有向赵匡胤靠拢的意思。
这就够了。
相比于两位以前被柴宗训认为“无用”的正副宰辅,其他文武官员的表情,就相当耐人寻味了。
他们其中大多数在猜到柴宗训的意思后,竟然都表露出欢喜之色。
因为他们觉得,柴宗训的意思很可能是准备向赵匡胤妥协,以皇位换取自身的性命。
这是好事啊!
既可以保住柴氏的性命,让他们这些官员全了“尽忠”的节气,又可以讨好赵匡胤,不至于造成流血冲突。
这个皇帝……够意思!
此时根本没人想到柴宗训只是个六岁的孩童,他自己怎么可能独自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大家只觉得困扰了多日的难题突然间在皇帝松口后,得到了解决,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
接下来,只要恭迎赵匡胤回朝,然后顺利做好禅位的事宜,就可以平稳过度到新朝,然后大家不过是换了个顶头上司,舞照跳,马照跑了!
好人,柴氏真是好人啊!
文武百官只觉得欢欣鼓舞,仿佛都已经开始设想未来,等到赵匡胤大军进城之后,他们该怎么把这位新主子侍奉舒服,从而在新朝中更进一步了。
柴宗训不动声色地将朝中百官的表情全都收录进眼中,然后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欢喜的忍不住要蹦起来的时候,他终于说出了那具令所有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的话。
“朕决定,将皇位禅让于殿前督检点赵匡胤,只求他能好好对待我大周的百姓,勿令生灵涂炭,血染京畿!”
“轰~”一股若有似无的欢呼声,仿佛在沉默的百官口中悄然迸发……
听到柴宗训的话,朝中文武百官都露出吃了屎一样的表情。
诚然,因为赵匡胤屯兵城外,如今的汴梁城内人心惶惶,别说是百姓,就连朝中的大臣,也一个个深感朝不保夕,有一种泰山崩于眼前的感觉。
所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在这时候倒向赵匡胤,他们虽然还没有做出逼迫皇帝退位的事情,但随着赵匡胤的大军在城外越逼越近,叛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相信距离走到这一步,也用不了多少时间了。
可这种是一旦被说出来,还是被他们即将推翻的对象——皇帝给说出来,仍然难免会令人感到一阵心惊胆颤,甚至还令他们有一种心事被人看穿,无处可以躲藏的羞怒感。
所以百官一个个浑身发抖,默默地低下头去,不想接柴宗训的话,却也对这个年少的皇帝生出了怨怼之心。
当然,并不是所有朝臣都抱着这样的念头。
诸如范质、王溥等一些官员,除了感到难堪之外,更多的则是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
毕竟他们还没有真的下定决心投靠赵匡胤!
有人说,五代十国是一个仁义尽失、纲常不存、道德沦丧的时代。
这句话没有错。
因为在这段时期,朝代更迭纷乱频起,篡权夺位时有发生,五代的君主,十国的主君,可以说没有几个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皇权,同样也没有几个能获得善终。
武人在这个时代成为社会的主角,他们拥兵自重,随时可能揭竿而起,掀起一场祸国殃民的大乱,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些武人粗鄙无礼,只信奉武力,对百姓视若猪狗,对君主毫无道义,对文人也没有任何敬畏之心。他们自持掌握兵权,肆意掠夺,尽情屠杀,不但对百姓予取予求,对待文人也如同奴隶一般,用时骂骂咧咧,不用时更是随意杀戮,令人感到备受屈辱。
所以到了后来,当赵匡胤建立大宋,重新实施重文抑武的治国之策,文人们才会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扑之力,将武官死死地压在身下,即使亡国灭种也绝不再给武人重新翻身做主人的机会。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只是回到当前的话题,诸如范质、王溥等大臣,他们虽然同样感到大势已去,但他们却不像那些不敬法度的武人,他们自觉自己还是一名文人,所以应当秉承大义,讲究尽忠持节。
好女尚且不配二夫,忠诚岂能再事二主?
因此范质等人其实早已打定主意,为后周柴氏尽忠,直到事不可为,也要尽力保住柴氏宗族的性命,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他们就干脆随柴氏一起走了,也算是报答了先帝的知遇之恩。
谁知道他们还没获得尽忠的机会,柴宗训却已经抢先说出那样的话,简直把他们所有人都钉在了耻辱柱上。
这句话若是传扬出去,外面的人会怎样说?
当然是说他们这些臣子,背主求荣,忘恩负义,一个个狼心狗肺,不堪为人。
这样的话,岂不是逼着他们要用一死来自证清白吗?
所以范质也在发抖,只是他和别人不一样,他的发抖,是因为愤怒,因为感受到了羞辱。
他决定站出来,用最激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气节!
范质向前走了一步,狠狠地握紧拳头,可他刚想说话,冷不丁旁边却已经响起了另一个清亮的声音。
“皇上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却发现站出来的不是中书侍郎王溥是谁?
只见王溥抢在范质之前走了出来,直接来到大殿的中央,对着柴宗训行了一礼,然后大义凛然地说到:
“皇上此言可谓诛心之论,赵匡胤大军尚未进城,我等如今还是后周的臣子,皇上为何要说我等已经准备好了要做赵氏的臣子?如今赵匡胤大军兵临城下,城中又有叛军作为内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皇上现在应该做的事,是团结百官,共图良策,而不是肆意揣度,说出这些让百官心寒的话,将本已惶惶不安的人心,更加推往绝境!皇上,您应该为刚才的话向百官道歉!”
王溥话音未落,整个大殿中已经响起一片哗然之声。
他竟然要求皇帝道歉?
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虽说当今的皇帝是个孩童,而且看样子很快就要成为亡国之君,可王溥这番咄咄逼人的态度,依然令人感到诧异。
要知道,皇帝可是天子,是代表上天的意志,无论他的年纪多大,他的威严却不可亵渎,否则就是对上天不敬,乱了纲常伦理。
朝中的百官大多都是文人,文人对纲常伦理也更加重视,认为这就是治国的法度,是不可触碰、也不能损毁的底线。
王溥这话说的有点儿过重了……
然而令众人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听完王溥的话之后会勃然大怒的柴宗训,却突然笑了。
没错,他盯着王溥看了很久,就在大家都以为他会发火的时候,他却突然裂开嘴笑了。
笑得很纯真,很洒意!
“好!”只见柴宗训轻轻鼓了鼓掌,突然从龙椅上站起来,然后带着微笑对百官说到:“王侍郎说的不错,刚才的话,是朕太孟浪了……”
百官愕然,皆用惊愕的眼神望向他。
是因为这个皇帝太年幼,所以被王溥的气势给吓到了吗?
但他们看着柴宗训脸上的笑容,总觉得这件事没这么简单。
果然,柴宗训在一番似是而非的道歉之后,却继续接着说到:
“不过刚才那句话,其实只是跟大家开个玩笑,因为我知道,大家现在都很紧张,赵匡胤率领大军就驻扎在城外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旦夕可至,城中又有叛军趁机作乱,占领了北城门,我们所有人,都有可能下一刻就成为阶下之囚……”
顿了顿,他又说到:“只是朕虽然年幼,却也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事分有可为,不可为,想强行将不可为化为有可为者,皆贪痴愚妄而已,所以朕今日召集大家来宫内议事,其实是想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
说到这里,他刻意顿了一下,仔细地观察着百官的反应。
果然,百官一听他这话,顿时纷纷流露出不同的表情,恍然大悟者有之,皱眉思索者有之,长舒一口气者有之,面露痛苦之色者也有之。
看来百官都很聪明,从他说话时的口气,其实已经猜到了他后面要说的话。
而柴宗训想要的,正是百官在听到这些话之时最真实的态度。
因为他接下来的计划,还需要这些朝廷的官员中,有忠于柴氏、愿意跟他一起赴汤蹈火的人共同执行。
他的目光落到宰相范质脸上,范质的表现很是令他满意。
只见他先是疑惑,然后似乎猜到了什么,脸色一片颓然,随即又长长的舒了一口气,闭上眼睛,似乎认为这样也不错,或许是当今这种形势下最好的一个选择。
只是他灰败的脸色,依然揭露了他内心的失望和不忿。
失望好啊,越是失望,就说明他对柴氏越是忠诚,这样的臣子,才是柴宗训接下来要争取的对象。
第二个被柴宗训重点观察的目标,是中书侍郎王溥。
虽然王溥刚刚在朝堂上慨然出列,要求他向百官道歉,但柴宗训并不认为这是悖逆。
王溥本来就是一个刚强之人,当年河东节度使李守贞叛乱,赵思绾和王景崇也分别占据京兆、凤翔,朝中大臣都以为叛军势大,朝廷已山穷水尽,于是纷纷写信与李守贞等人联络,结果周太祖郭威率军很快平定了叛乱,有命令王溥出任从事,将这些大臣与叛军联络的文书统统搜了出来,想惩罚他们。
但王溥向周太祖郭威进言:“鬼魅这些东西,趁夜黑而出,一但日月光明,就会自动消灭,请将这些东西烧掉,以安君主旁边的反贼之心。”
周太祖于是照办,将所有大臣与叛军联络的文书烧掉,于是朝中本来惶恐不安的人心,一下子就变得安定无比,后周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势也瞬间安定下来。
王溥连周太祖郭威的意志都可以反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谏臣,并不是那种人云亦云、只会溜须拍马的阿谀之辈。
柴宗训很想知道,这位中书侍郎在听懂了他的意思之后,会流露出怎样的表情?
结果令他微微有些摸不着头脑,因为王溥在听到他那番话之后,一开始也跟范质一样,有些稍微不解,但他比范质反应还快,迅速猜到了柴宗训未尽之意,于是他的瞳孔猛地缩了起来,眼中流露出思索的意味。
柴宗训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但他至少没有马上展现出兴高采烈的表情,这就证明他目前至少是忠于柴氏,还没有向赵匡胤靠拢的意思。
这就够了。
相比于两位以前被柴宗训认为“无用”的正副宰辅,其他文武官员的表情,就相当耐人寻味了。
他们其中大多数在猜到柴宗训的意思后,竟然都表露出欢喜之色。
因为他们觉得,柴宗训的意思很可能是准备向赵匡胤妥协,以皇位换取自身的性命。
这是好事啊!
既可以保住柴氏的性命,让他们这些官员全了“尽忠”的节气,又可以讨好赵匡胤,不至于造成流血冲突。
这个皇帝……够意思!
此时根本没人想到柴宗训只是个六岁的孩童,他自己怎么可能独自做出这么重要的决定,大家只觉得困扰了多日的难题突然间在皇帝松口后,得到了解决,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
接下来,只要恭迎赵匡胤回朝,然后顺利做好禅位的事宜,就可以平稳过度到新朝,然后大家不过是换了个顶头上司,舞照跳,马照跑了!
好人,柴氏真是好人啊!
文武百官只觉得欢欣鼓舞,仿佛都已经开始设想未来,等到赵匡胤大军进城之后,他们该怎么把这位新主子侍奉舒服,从而在新朝中更进一步了。
柴宗训不动声色地将朝中百官的表情全都收录进眼中,然后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欢喜的忍不住要蹦起来的时候,他终于说出了那具令所有人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的话。
“朕决定,将皇位禅让于殿前督检点赵匡胤,只求他能好好对待我大周的百姓,勿令生灵涂炭,血染京畿!”
“轰~”一股若有似无的欢呼声,仿佛在沉默的百官口中悄然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