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陈汤看来,萧育是没有用尽全力。角抵这个活动,在军中十分盛行,陈汤非常了解,除了身体力道之外,技巧也是十分重要。萧育刚刚看似用尽全力,然而却没有任何技巧可言,也就是说,萧育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赢。
宴会之后,陈汤对萧育问道:“刚刚你若是倾尽全力,胜负还犹未可知吧?”
萧育见陈汤说破,倒也没有惊奇,只是淡淡说道:“互有胜负,双方才会互相尊重。”
陈汤一听,细思片刻之后,当即也是觉得萧育说的非常有道理。两国的外交其实与两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两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关系最好的时候。若是一方远超另一方,两人也就没办法平等对话了。陈汤当即拜服,对这个萧育另眼相看了。
王尊见这次出使,似乎还比较顺利,心情也是大好。这匈奴当然不如长安,他可不愿意长久待在这里。
单于思考了一夜,还是觉得维持汉匈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所以他只能让王昭君回归汉朝了。
王尊等人第二天,便向单于请求拜见王昭君,单于也是让人带着他们去王昭君哪里。
王昭君被安排在一个独立的穹庐,这里面的布置,也是尽量仿照汉朝,算是用来缓解昭君的思乡之苦。虽然当时她是自愿来到匈奴,可此时,她也是期望能够回到汉朝,毕竟匈奴的这种习俗,让她难于接受。况且她的家人也都在汉朝,如今几年没见,心中是十分想念的。
王昭君知道汉使要来见自己的时候,她心中也是十分欣喜。她特意穿上了从汉朝带来的衣服,准备这样见王尊他们。
王尊三人见此,赶紧向她施礼道:“臣等见过昭君公主。”
她见到王尊三人,心下大喜,赶紧让他们免礼。每次在匈奴见到汉人,她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她对王尊问道:“你们就是陛下派来的汉使?可有见过单于?”
王尊道:“我们已经见过单于,他也同意我们迎您回汉朝,不知您什么时候可以启程?”
她听到这里,心中是有点激动,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可以回到汉朝。她可是知道,以前来和亲的人,基本都是客死异乡,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回去。
她此时最想感谢的,就是远在长安的刘骜了。她以前在宫里,是见过刘骜的,那时他还只是太子。在她的印象中,刘骜还是那个贪图玩乐的太子,没想到他竟然会同意让自己回汉朝。
他当即回道:“待我与单于道别之后,即可启程。为了我的事,竟劳烦你们不远千里跋涉到此,真是有劳了。”
王尊没想到,王昭君竟然对他这么客气,当即也是有点不太适应。他道:“我们是奉陛下之命来此,何言辛劳。陛下这次是不顾群臣的反对,坚持要让您回汉。您若是要感谢,便感谢陛下吧。陛下还特意交代,要我们将您与您的孩子一起带回长安,让您没有牵挂。”
王昭君当然不知道刘骜有什么意图,不过能够将他带回去,这当然是最好的。她道:“陛下能如此为妾身考虑,真是受宠若惊,不过单于会同意此事吗?”
王尊笑道:“此事您不必忧虑,陛下早已嘱咐了臣此事。按照惯例,新单于即位,需要送单于的儿子去长安。陛下这次便决定,让您的儿子,以代替单于的儿子去长安。此事我已告知单于,他也是欣然同意了。”
王昭君则是一脸惊奇,皇帝竟然如此细心,将这些事情都已考虑好了。
随后他们便积极准备着回汉的事,这又是一番长途跋涉。王尊也是将这里的情况,传信给了刘骜。
刘骜在长安,却是发现,自己亲信的几个人,都被派往各地,留在长安的,只剩下王商与王章。
如今的朝堂,之所以这么多王凤的党羽,原因之一便是察举制。各地的人员,为了能当上官,都的想办法结交王氏,得到王氏的推荐。
之前刘骜让太史尹咸编制术数,完成之后,便将它分发到全国,供各地的人员学习。虽然这只是一本很基础的书,却透露了一个信号,皇帝陛下对于术数很重视!有先见之明的人,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便也开始研习术数。
刘骜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该推出科举制。
科举的内容,暂时分为三门:五经、术数、律法。
第一次科举,刘骜决定步子不迈这么大,采用察举与科举并行的制度。
以县为单位,先在县内自主考核选拔。考虑到县的规模有大有小,每个县可以根据情况选出一到三人。选出的人与县令绑定,如果县令偏私、暗中勾结权贵,或者察举不实等情况,县令受罚,如果被录用,则县令有功。考举的一切费用,由县里负责。
如今大汉有1500多县,所以这一次会有三千以上的人来参加科举。按照现在官员的正常流动,每年大概需要一千人左右。刘骜知道,那些世家子弟,有优厚的资源,受教育比一般寒门子弟好。为了防止这个科举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世家子弟,刘骜还规定:原则上按分数高低录取,不过录用的人必须要有一半非世家子弟。
这些人里面,排名前三十的,会进行一次殿试,测试的题目则是开放式的,最终评出前三甲。若是有好的职位空缺,则是优先从他们中选取。
其他被录用的人,至少也能混个县丞,对于贫寒子弟来讲,基本上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个科举制度,算是给寒门铺一条路,让他们有机会进入仕途,与世家子弟竞争一次。
这个制度,肯定会有很多漏洞。不过第一次先照此施行,若是发现问题,以后再完善。
科举的事,刘骜准备交给刘向父子去主持。他们两父子在学术上的造诣,刘骜还是佩服的。若是从现在开始准备,估计两三月后,便可以选出第一批士子。
......
杜陵三友萧育,在当时有“萧朱结绶,王贡弹冠”的话来形容萧育与朱博之间的友情。不过后来只留下一句遗憾“世以交为难”。
宴会之后,陈汤对萧育问道:“刚刚你若是倾尽全力,胜负还犹未可知吧?”
萧育见陈汤说破,倒也没有惊奇,只是淡淡说道:“互有胜负,双方才会互相尊重。”
陈汤一听,细思片刻之后,当即也是觉得萧育说的非常有道理。两国的外交其实与两人之间的交往是一样的,两方实力差不多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关系最好的时候。若是一方远超另一方,两人也就没办法平等对话了。陈汤当即拜服,对这个萧育另眼相看了。
王尊见这次出使,似乎还比较顺利,心情也是大好。这匈奴当然不如长安,他可不愿意长久待在这里。
单于思考了一夜,还是觉得维持汉匈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所以他只能让王昭君回归汉朝了。
王尊等人第二天,便向单于请求拜见王昭君,单于也是让人带着他们去王昭君哪里。
王昭君被安排在一个独立的穹庐,这里面的布置,也是尽量仿照汉朝,算是用来缓解昭君的思乡之苦。虽然当时她是自愿来到匈奴,可此时,她也是期望能够回到汉朝,毕竟匈奴的这种习俗,让她难于接受。况且她的家人也都在汉朝,如今几年没见,心中是十分想念的。
王昭君知道汉使要来见自己的时候,她心中也是十分欣喜。她特意穿上了从汉朝带来的衣服,准备这样见王尊他们。
王尊三人见此,赶紧向她施礼道:“臣等见过昭君公主。”
她见到王尊三人,心下大喜,赶紧让他们免礼。每次在匈奴见到汉人,她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
她对王尊问道:“你们就是陛下派来的汉使?可有见过单于?”
王尊道:“我们已经见过单于,他也同意我们迎您回汉朝,不知您什么时候可以启程?”
她听到这里,心中是有点激动,没想到自己竟然真的可以回到汉朝。她可是知道,以前来和亲的人,基本都是客死异乡,没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回去。
她此时最想感谢的,就是远在长安的刘骜了。她以前在宫里,是见过刘骜的,那时他还只是太子。在她的印象中,刘骜还是那个贪图玩乐的太子,没想到他竟然会同意让自己回汉朝。
他当即回道:“待我与单于道别之后,即可启程。为了我的事,竟劳烦你们不远千里跋涉到此,真是有劳了。”
王尊没想到,王昭君竟然对他这么客气,当即也是有点不太适应。他道:“我们是奉陛下之命来此,何言辛劳。陛下这次是不顾群臣的反对,坚持要让您回汉。您若是要感谢,便感谢陛下吧。陛下还特意交代,要我们将您与您的孩子一起带回长安,让您没有牵挂。”
王昭君当然不知道刘骜有什么意图,不过能够将他带回去,这当然是最好的。她道:“陛下能如此为妾身考虑,真是受宠若惊,不过单于会同意此事吗?”
王尊笑道:“此事您不必忧虑,陛下早已嘱咐了臣此事。按照惯例,新单于即位,需要送单于的儿子去长安。陛下这次便决定,让您的儿子,以代替单于的儿子去长安。此事我已告知单于,他也是欣然同意了。”
王昭君则是一脸惊奇,皇帝竟然如此细心,将这些事情都已考虑好了。
随后他们便积极准备着回汉的事,这又是一番长途跋涉。王尊也是将这里的情况,传信给了刘骜。
刘骜在长安,却是发现,自己亲信的几个人,都被派往各地,留在长安的,只剩下王商与王章。
如今的朝堂,之所以这么多王凤的党羽,原因之一便是察举制。各地的人员,为了能当上官,都的想办法结交王氏,得到王氏的推荐。
之前刘骜让太史尹咸编制术数,完成之后,便将它分发到全国,供各地的人员学习。虽然这只是一本很基础的书,却透露了一个信号,皇帝陛下对于术数很重视!有先见之明的人,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后,便也开始研习术数。
刘骜觉得,时机已经成熟,该推出科举制。
科举的内容,暂时分为三门:五经、术数、律法。
第一次科举,刘骜决定步子不迈这么大,采用察举与科举并行的制度。
以县为单位,先在县内自主考核选拔。考虑到县的规模有大有小,每个县可以根据情况选出一到三人。选出的人与县令绑定,如果县令偏私、暗中勾结权贵,或者察举不实等情况,县令受罚,如果被录用,则县令有功。考举的一切费用,由县里负责。
如今大汉有1500多县,所以这一次会有三千以上的人来参加科举。按照现在官员的正常流动,每年大概需要一千人左右。刘骜知道,那些世家子弟,有优厚的资源,受教育比一般寒门子弟好。为了防止这个科举选拔出来的人都是世家子弟,刘骜还规定:原则上按分数高低录取,不过录用的人必须要有一半非世家子弟。
这些人里面,排名前三十的,会进行一次殿试,测试的题目则是开放式的,最终评出前三甲。若是有好的职位空缺,则是优先从他们中选取。
其他被录用的人,至少也能混个县丞,对于贫寒子弟来讲,基本上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个科举制度,算是给寒门铺一条路,让他们有机会进入仕途,与世家子弟竞争一次。
这个制度,肯定会有很多漏洞。不过第一次先照此施行,若是发现问题,以后再完善。
科举的事,刘骜准备交给刘向父子去主持。他们两父子在学术上的造诣,刘骜还是佩服的。若是从现在开始准备,估计两三月后,便可以选出第一批士子。
......
杜陵三友萧育,在当时有“萧朱结绶,王贡弹冠”的话来形容萧育与朱博之间的友情。不过后来只留下一句遗憾“世以交为难”。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工科学霸在西汉,工科学霸在西汉最新章节,工科学霸在西汉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工科学霸在西汉,工科学霸在西汉最新章节,工科学霸在西汉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