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正三年,秋。
秋分刚至的郭北县较之刚过去的大暑,除了稻田里掩藏不住的金色,以及风中多出来的一丝凉意,其余并没有什么区别。
韩秋分自懂事以来就住在这郭北县里。郭北县位于大梁朝的南方,隶属于芜北郡。地处偏远,幸而民风朴实,倒也是个安生地儿。
大梁南方的季节气候和北方的四季相比是有不同的,就拿这郭北县的冬天来说,凋零和枯寂是主弦律。
至于像北方的银装素裹,万里雪飘这种场面,通常只流传于那些落榜回乡的士子老爷以及一些走南闯北的走卒商贩之口。
这郭北县虽然小,但是也不缺什么富贵人家,公差老爷。
县里的私塾有那么两所:
一所私塾是教贵家子的,私塾名字是明礼书院。
另一所私塾则是专门招收百姓子的,名字是启悟书院。
名字如此这般,也就能知道私塾里所教内容的差异了。
韩秋分是被人从县郊的土地庙里抱回来的,抱他回来的是个叫花子,急匆匆地把他送到县衙领了一点赏钱,就火急火燎的去买烧鸡去了。
县衙的差役也拿这嗷嗷待哺的小孩没辙就把他送去了启悟私塾交给了一位先生。
这也是启悟私塾唯一的先生。
这位先生大约不惑之年,听说早年也中过秀才,赶过考,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他就来了郭北镇做了个教书先生,他平时为人不错,上到县里富贵,下到百姓走卒,都对他赞誉有加。
所以也没人拿文人不中举,没有老爷命这种事儿来打趣他。
其实卫先生也算是颇受认可的文人,时常赶上个老百姓逢年过节的,或者是大富人家嫁女提亲的,还会派人到门求取祝辞。
先生喜欢秋天,用他的话来说秋天是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喜欢的日子。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国库充实了,百姓也又捱过去了一年。
大暑过后是秋分,秋分离了,寒露来。每逢秋天,先生就要念叨个几次这句话。
郭北县十五个秋天以前,衙门通关说县郊外的土地庙发现了个被遗忘了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是个叫花子,后来人们问过那个叫花子,叫花子说:这个孩子就躺在土地爷前头的一个蒲团上,除了襁褓啥都没了,幸得没进寒露,不然就晚喽。
韩秋分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先生给取的。
先生姓卫,喜欢穿一身灰色的长袍,衣服上补丁不少,但是缝痕都很整齐,严丝合缝。他和他这个年纪的那些文人一样,下巴上都留着一缕巴掌宽的胡须。
皮肤白净,性格随和,做事说话也和他衣服上的补丁一样,严丝合缝,不留空隙。
平日里也大都谨小慎微。
卫先生平时喜欢喝酒。
只有他喝完酒才会做回真正的自己。
韩秋分喜欢听卫先生说酒话。
所以还是孩子时,他就时常帮左邻右舍做点农务换几个馒头吃,再大一点后,韩秋分就开始在县里的酒肆里做杂役,挣点散碎银两,给卫先生买酒喝。
卫先生喝酒偏爱烈酒。
卫先生只喝一种酒“滚一口儿”酒如其名,一个字儿,烈!
韩秋分不喝酒,平日里先生喝酒,他就负责倒酒。
久而久之,两人也形成了默契。一个买酒,一个喝酒。一个看,一个喝。
临近冬季,天黑的也早,县里的人们也早早收了工,回到各自家中,闲坐老槐下,静听虫鸣起。
掐着点儿。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韩秋分知道卫先生已经喝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的卫先生好像褪去了身上的枷锁,随着被清风掠过的烛火一起,施施然......站了起来。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韩秋分静静地思索着这句话。
刚刚借酒吟诗的卫先生则握着手中陶泥做的粗糙酒杯,两眼朦胧的看着桌子对面默不作声的韩秋分。
韩秋分看了眼卫先生,没有理会。
卫先生笑了笑,然后一把抄起桌上装酒的小酒盅,拎起来放到眼前晃了晃。
眯上眼睛,歪着身子。侧耳听了下门外的此起彼伏的虫鸣声,摇了摇头,一手拎着酒盅,一手拿着酒杯。
卫先生沉吟一会,舔了舔嘴皮,随即一口喝干了残余杯中的酒液。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秋里也有肃寒起啊,秋分,别冻着…。”先生说完垂直头,不动了。
韩秋分不明白先生这句话是和自己说,还是有别的意思。
屋外的月光渐渐的明暗交替起来,韩秋分顺着窗檐向外面的天空看去。
一片一片的云轻轻的掩上了月亮的光辉。缓缓地一会儿以后,这片薄云便将地上的影子也都一并吞没。
收回了目光...
卫先生早已经褪了鞋,和衣躺到了床榻上,在这只能听到虫鸣和烛火微微跳动时发出响声的夜晚里,卫先生的鼾声轻轻的传来。
收拾完桌上的狼藉,韩秋分轻轻的将左右两扇木门拉了起来。
韩秋分晚上住在土地庙,就是那个叫花子发现他时的那个土地庙。
卫先生平时帮那些富贵老爷们书写春联,书信,祝辞,来挣点钱,挣的钱本来就不多,他还经常帮助一些穷苦学生的生活,搞得自己平时也过的苦巴巴的。
卫先生的所作所为,郭北县的百姓都看在眼里呢,所以那些百姓听说卫先生要照顾一个被人从土地庙带回来的孩子后,就都纷纷赶过来帮个忙。
这些年的生活让韩秋分的心智比其他的同龄人要成熟的多,所以当他刚刚知晓了自己的身世的时候,就做出了搬回当年那个破旧土地庙的决定。
刚刚那片薄云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就随着清风飘散到了其他的角落,皎洁的月光又回到了郭北县。
从卫先生家到土地庙大概有三里多路,韩秋分穿一身玄色的布衣,整个人都融入了黑夜里,只能听到布鞋和细沙碎石路面撞击的声音。
到了县郊也就离土地庙也越来越近了,道路变得越来越窄,道路两边的树丛杂草越来越多,看得到的房屋越来越少。
韩秋分的脚下的路也越来模糊,身子两旁的路边杂草丛生,树林掩映,草丛和树林里不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声。
韩秋分的步伐却没有加快,依旧不疾不徐的迈动着。
土地庙是前朝所建,大梁太祖定鼎天下以后重新册封山河正神,前朝的土地庙也就慢慢的荒落了。
土地庙也就变成了一些赶路的人歇个脚的地方。
两扇已经残缺不堪的木门被一双手给推开了,月光透进了土地庙,照亮了堂前的景象,土地庙堂前地上石板有些部分已经碎裂开了很多条口子,甚至有一些石砖都消失了,消失的地方裸露出了泥土地面。
支撑整座土地庙的木头梁柱上的红漆也早就褪落了大部分,但是裸露出来的部分都被人拿泥沙混合成的土给包裹住了,没有露出柱子里腐朽的木头。
土地庙的正中间靠墙正对大门的位置,放着一尊土地神神像,神像是石头雕刻的,虽然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却面依然面目清晰,也没有青苔地衣的覆盖。
神像前有一个小巧的香炉,两只熄灭的蜡烛,蜡烛的旁边还放着一个馒头和一只鸡蛋。
神像前方从前房蒲团的位置上放着一床铺盖。
韩秋分关上门,轻轻的舒了一口气。他要说刚刚不紧张那肯定是骗人的,秋天可不单单是人类收获的季节,也是野兽为冬天的到来储藏能量的季节。
给土地神上了一炷香,恭恭敬敬的磕完一个头,韩秋分就抖开铺盖躺倒下来,侧过身子看了看眼前的神像,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秋分刚至的郭北县较之刚过去的大暑,除了稻田里掩藏不住的金色,以及风中多出来的一丝凉意,其余并没有什么区别。
韩秋分自懂事以来就住在这郭北县里。郭北县位于大梁朝的南方,隶属于芜北郡。地处偏远,幸而民风朴实,倒也是个安生地儿。
大梁南方的季节气候和北方的四季相比是有不同的,就拿这郭北县的冬天来说,凋零和枯寂是主弦律。
至于像北方的银装素裹,万里雪飘这种场面,通常只流传于那些落榜回乡的士子老爷以及一些走南闯北的走卒商贩之口。
这郭北县虽然小,但是也不缺什么富贵人家,公差老爷。
县里的私塾有那么两所:
一所私塾是教贵家子的,私塾名字是明礼书院。
另一所私塾则是专门招收百姓子的,名字是启悟书院。
名字如此这般,也就能知道私塾里所教内容的差异了。
韩秋分是被人从县郊的土地庙里抱回来的,抱他回来的是个叫花子,急匆匆地把他送到县衙领了一点赏钱,就火急火燎的去买烧鸡去了。
县衙的差役也拿这嗷嗷待哺的小孩没辙就把他送去了启悟私塾交给了一位先生。
这也是启悟私塾唯一的先生。
这位先生大约不惑之年,听说早年也中过秀才,赶过考,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他就来了郭北镇做了个教书先生,他平时为人不错,上到县里富贵,下到百姓走卒,都对他赞誉有加。
所以也没人拿文人不中举,没有老爷命这种事儿来打趣他。
其实卫先生也算是颇受认可的文人,时常赶上个老百姓逢年过节的,或者是大富人家嫁女提亲的,还会派人到门求取祝辞。
先生喜欢秋天,用他的话来说秋天是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喜欢的日子。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国库充实了,百姓也又捱过去了一年。
大暑过后是秋分,秋分离了,寒露来。每逢秋天,先生就要念叨个几次这句话。
郭北县十五个秋天以前,衙门通关说县郊外的土地庙发现了个被遗忘了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是个叫花子,后来人们问过那个叫花子,叫花子说:这个孩子就躺在土地爷前头的一个蒲团上,除了襁褓啥都没了,幸得没进寒露,不然就晚喽。
韩秋分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先生给取的。
先生姓卫,喜欢穿一身灰色的长袍,衣服上补丁不少,但是缝痕都很整齐,严丝合缝。他和他这个年纪的那些文人一样,下巴上都留着一缕巴掌宽的胡须。
皮肤白净,性格随和,做事说话也和他衣服上的补丁一样,严丝合缝,不留空隙。
平日里也大都谨小慎微。
卫先生平时喜欢喝酒。
只有他喝完酒才会做回真正的自己。
韩秋分喜欢听卫先生说酒话。
所以还是孩子时,他就时常帮左邻右舍做点农务换几个馒头吃,再大一点后,韩秋分就开始在县里的酒肆里做杂役,挣点散碎银两,给卫先生买酒喝。
卫先生喝酒偏爱烈酒。
卫先生只喝一种酒“滚一口儿”酒如其名,一个字儿,烈!
韩秋分不喝酒,平日里先生喝酒,他就负责倒酒。
久而久之,两人也形成了默契。一个买酒,一个喝酒。一个看,一个喝。
临近冬季,天黑的也早,县里的人们也早早收了工,回到各自家中,闲坐老槐下,静听虫鸣起。
掐着点儿。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韩秋分知道卫先生已经喝的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的卫先生好像褪去了身上的枷锁,随着被清风掠过的烛火一起,施施然......站了起来。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韩秋分静静地思索着这句话。
刚刚借酒吟诗的卫先生则握着手中陶泥做的粗糙酒杯,两眼朦胧的看着桌子对面默不作声的韩秋分。
韩秋分看了眼卫先生,没有理会。
卫先生笑了笑,然后一把抄起桌上装酒的小酒盅,拎起来放到眼前晃了晃。
眯上眼睛,歪着身子。侧耳听了下门外的此起彼伏的虫鸣声,摇了摇头,一手拎着酒盅,一手拿着酒杯。
卫先生沉吟一会,舔了舔嘴皮,随即一口喝干了残余杯中的酒液。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秋里也有肃寒起啊,秋分,别冻着…。”先生说完垂直头,不动了。
韩秋分不明白先生这句话是和自己说,还是有别的意思。
屋外的月光渐渐的明暗交替起来,韩秋分顺着窗檐向外面的天空看去。
一片一片的云轻轻的掩上了月亮的光辉。缓缓地一会儿以后,这片薄云便将地上的影子也都一并吞没。
收回了目光...
卫先生早已经褪了鞋,和衣躺到了床榻上,在这只能听到虫鸣和烛火微微跳动时发出响声的夜晚里,卫先生的鼾声轻轻的传来。
收拾完桌上的狼藉,韩秋分轻轻的将左右两扇木门拉了起来。
韩秋分晚上住在土地庙,就是那个叫花子发现他时的那个土地庙。
卫先生平时帮那些富贵老爷们书写春联,书信,祝辞,来挣点钱,挣的钱本来就不多,他还经常帮助一些穷苦学生的生活,搞得自己平时也过的苦巴巴的。
卫先生的所作所为,郭北县的百姓都看在眼里呢,所以那些百姓听说卫先生要照顾一个被人从土地庙带回来的孩子后,就都纷纷赶过来帮个忙。
这些年的生活让韩秋分的心智比其他的同龄人要成熟的多,所以当他刚刚知晓了自己的身世的时候,就做出了搬回当年那个破旧土地庙的决定。
刚刚那片薄云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就随着清风飘散到了其他的角落,皎洁的月光又回到了郭北县。
从卫先生家到土地庙大概有三里多路,韩秋分穿一身玄色的布衣,整个人都融入了黑夜里,只能听到布鞋和细沙碎石路面撞击的声音。
到了县郊也就离土地庙也越来越近了,道路变得越来越窄,道路两边的树丛杂草越来越多,看得到的房屋越来越少。
韩秋分的脚下的路也越来模糊,身子两旁的路边杂草丛生,树林掩映,草丛和树林里不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声。
韩秋分的步伐却没有加快,依旧不疾不徐的迈动着。
土地庙是前朝所建,大梁太祖定鼎天下以后重新册封山河正神,前朝的土地庙也就慢慢的荒落了。
土地庙也就变成了一些赶路的人歇个脚的地方。
两扇已经残缺不堪的木门被一双手给推开了,月光透进了土地庙,照亮了堂前的景象,土地庙堂前地上石板有些部分已经碎裂开了很多条口子,甚至有一些石砖都消失了,消失的地方裸露出了泥土地面。
支撑整座土地庙的木头梁柱上的红漆也早就褪落了大部分,但是裸露出来的部分都被人拿泥沙混合成的土给包裹住了,没有露出柱子里腐朽的木头。
土地庙的正中间靠墙正对大门的位置,放着一尊土地神神像,神像是石头雕刻的,虽然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却面依然面目清晰,也没有青苔地衣的覆盖。
神像前有一个小巧的香炉,两只熄灭的蜡烛,蜡烛的旁边还放着一个馒头和一只鸡蛋。
神像前方从前房蒲团的位置上放着一床铺盖。
韩秋分关上门,轻轻的舒了一口气。他要说刚刚不紧张那肯定是骗人的,秋天可不单单是人类收获的季节,也是野兽为冬天的到来储藏能量的季节。
给土地神上了一炷香,恭恭敬敬的磕完一个头,韩秋分就抖开铺盖躺倒下来,侧过身子看了看眼前的神像,缓缓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