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凌云寺黄义明结良侣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手牵着小宏业慢步攀上凌云寺,由于时间尚早,古寺尚未开门。黄义明以手轻轻扣门,不久寺门被打开,开门人正是上次收留黄义明住上一宿的老僧。黄义明举双手作揖,躬身为礼,口称僧长好。宏业亦学师叔样向老僧作礼问好,憨态滑稽可笑。
老僧见是黄义明,不觉喜出望外,问道:少侠何以如此快寻得师姐回归,这孩子又是谁?黄义明长叹了一口气,只能实话实说,回答老僧道:不瞒长者,此儿即助史阁部守扬州时阵亡的刘肇基将军之子,其母为刘肇基妻顾桂英,即我师姐。我师姐为反清复明未成、殁身于云南边陲的李晋王定国大徒弟,我为其三徒儿。时清兵侵西南,永历帝逃缅甸,师尊伏重兵于磨盘山欲全歼吴三桂追兵,不意我二师兄卢桂生贪生怕死,乘吾师无备,盗走其珍藏的《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表内藏吾门武功秘籍,且又向吴三桂出卖吾师伏兵计划,致使磨盘山之战未获全功,吾师复明无望,愤懣而死。死前遗言:必诛卢逆,夺回《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以报明亡之仇。然师尊又以我武功低微,不足以完成重任,让我先赴李顺堡求师姐传艺。现师姐传艺已成,但其决意追随夫君于地下,托我带大此儿,我百劝不从,只能随其所愿。因此儿尚幼,同行不便,我想先借居宝剎一段时间,抚养此儿成长,教习其武功,兼打听卢逆桂生的下落。至于香火费用,晚辈足资奉给,不知老禅师可否允许?
老僧听说黄义明是李定国之徒,敬意由生。说道:李晋王忠勇盖世,天下景仰,少侠身为晋王贵徒临此,使弊寺生辉,奄有不准之理,何需香火费用。随即带黄义明至一间干净僧舍安歇,门外即是庭院。
自此以后,黄义明便带小宏业在凌云寺住了下来,清晨敦促其起身习武。练武累了,教之读书识字,下午便教宏业静坐练内功,天色一黑,敦促其早早睡眠。一天三顿,则由一相貌秀丽、着僧衣戴僧帽的青年女子送来。该女子利用间隙时间,帮助打扫房屋庭院,不时用余光撇一下黄义明教授宏业武功。黄义明亦不以为怪,因为时值明亡清初,在乱世中逃得性命的女子寄宿寺院者颇多。老僧则时不时夜间相访,谈一些江湖间的逸闻。黄义明有时亦利用暇间向过往路人、乡野猎户探寻是遇到一位名叫卢桂生的岳家拳高手,只是无人知晓。
一晚老僧来访,突然问道:我见少侠一人带着孩子,又兼寻叛师仇人,颇为劳累,且有些事情,又非男子宜做。何不替孩子代寻一位养母,你亦可专心寻找叛师逆徒报仇。黄义明沉吟道:倒是一个主意。只是晚辈是行伍莽汉出身,何处可觅中意之人?老僧道:对像倒是有一个,只是不知少侠能否中意?随后又道:你是否知道日日帮你送饭、打扫庭院之女子来历?此女实为大明王室之后。黄义明顿时吃了一惊,回答道:愿听其详。
老僧说道:实不相瞒少侠,老僧原文村唐王朝参将,此女的经历,尚须从明亡说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皇上自尽,清虏南下,明室渡江。初有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建弘光朝,两年败亡。又有潞王朱常淓于杭州立朝,为时两个月,不战降清。时有唐王朱聿键于于福州建隆武朝。唐王英姿勃发,好任侠,喜读书,有大略。无奈天不佑明,隆武朝两年败亡,隆武帝下落不明。又有其弟、袭唐王朱聿鐭在在广州立绍武朝,成立四十天即败亡。绍武帝又有弟袭唐王朱聿锷,率宗族从广州逃到抗清名将王兴控制的台山大隆洞地区,王兴奉唐王为主,用船经海路送其至台山,建城立堡抗清,称“文安城”。位于万山丛中、四邻大海,易守难攻。朱聿锷、王兴奉永历年号,于此抗清十二年,屡败清兵。时至永历十二年 ,清将尚可喜乘台山饥荒,率兵十万海陆围攻文村十五月之久,仍不能克城,但文村城中粮尽,将士将树皮草根食尽,饿死者众,仍执戈缜目,无一兵一卒叛逃。尚可喜知强攻必遭惨重损失,派谋士金光入文村招降。时永历帝在云南已无法立足,逃亡缅甸,南明政权名存实亡。朱聿锷、王兴知大势己去,决心以死殉国,但又不愿部下做无谓牺牲。他们接待了金光,又派使者去见尚可喜议降。降议已定,朱聿锷、王兴召集部下,分发钱财,勉励回其乡务农,待机再动。朱聿锷又安排宗族潜逃,令族人改随曾皇后姓,隐姓埋名。此后唐王朱聿锷服毒而亡,以身殉国。将军王兴安排儿子们逃走后,其妻率15个妾自缢,王兴则将妻妾遗骸放置在火药上,引火自焚,追主而去。此女现名为曾云霞,年方十六,实唐王朱聿锷之女,唐室公主。文村降时此女方十三岁,唐王不忍心其女同死,因我为人忠厚,让其女认我为义父,经易男装后逃出。
听罢老僧所述,黄义明颇为同情曾云霞身世,沉吟道:听僧长所述,云霞姑娘实出身明室公主,金枝玉叶,岂是我这行伍出身的粗人所能匹配?老僧道:少侠何出此谦言?少侠乃李晋王门下高徒,李晋王为恢复明室至死不渝,天下景仰,少侠现身兼诛杀叛师仇人重责,亦是为明室复仇,以云霞公主与少侠相配,可谓正当其匹。
黄义明又沉吟道:话虽如是说,但我奉命诛杀的逆贼卢桂生武功高强,连我都不一定是对手,云霞姑娘乃一介女流,如何助得了我?老僧笑道:云霞虽属女流,但却会得一套武当剑法,是我在其幼时所授,只是不知能否入得少侠法眼?
黄义明听说云霞会武功,顿时来了兴趣,说道:不知僧长尚是武林前辈,得罪!得罪!只是不知云霞姑娘的武当剑法,可否一睹?老僧说道:此有何难!随即叫道:云霞出来,且把你会的武当剑法使出一套,请少侠指点。
云霞应声,手持双剑自偏房而出。但见双剑纷飞,快慢相兼,刚柔相含,剑随身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钩、挂、点、挑、剌、撩、劈无不在行,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直舞得百鸟朝凤,落红缤纷。黄义明连声叫好。
待曾云霞气喘嘘嘘地退下时,黄义明对老僧说道:云霞姑娘的剑法虽然精妙,以轻灵见长,内力却嫌不足,遇急事或可自保,但歼强敌却怕不足。老僧说道:你教她内力不就成了吗?这一句话竟然点醒了黄义明。原来当时天下武功,以岳氏武功为第一,而黄义明又是学岳氏武功登极者,自然能看出曾云霞武功的不足,但以云霞的武功与当时天下其他门派中的武功相比,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属其中的姣姣者。
黄义明又沉吟道:承蒙僧长荐侣云霞姑娘,若云霞姑娘不弃,我自是愿意。但有一事需言明:婚姻事大,除媒妁之言外,尚需父母之命。晚辈父母尚在,如不事先秉报,晚辈尚不敢先行答应,不知云霞姑娘能否等得时间?
老僧管答道:敢问少侠令尊大名?
黄义明回答道:黄宗羲。
老僧听罢大笑,说道:原来是我的老友,你何不早说?
原来老僧名黄道全,是明末名臣、福建镇江黄道周的弟弟,与浙江余姚黄宗羲、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陕西盩室李颙、浙江余姚朱之瑜等人都是挚友。明亡,他们各依所在环境参加了南明各朝的反清活动。其中,黄道周佐隆武帝,兵败被俘死节。黄宗羲佐鲁王,在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反清,兵败,奉母返里治学,著有《明夷待访录》,其学轻君权,重民权,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佐弘光帝,兵败,走遍塞北江南,遍考山川地理特点,著有《天下郡国利弊书》,以为恢复明室准备条件。又著《日知论》,斥理学,倡经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佐永历帝,兵败,隐居乡间不出,著书《船山遗书》,崇理学,反心学,治学主张经世致用,推崇张载《正蒙论》。李颙因母丧,只参加了秘密反清活动,但其学重民族气节,倡“关学”,著有《四书反身录》,推崇王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主张“悔过自新”,后康熙中,坚拒皇帝亲征,拔刀自刺、绝食抗旨得免。朱之瑜曾参加鲁王的反清活动,又曾赴日本筹救国之资。明亡,东渡日本,在长崎、江户(东京)一带授徒讲学,创“水户学”,著有《朱舜水集》。其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致于黄道全本人,则崇释学,文村唐王府败亡后,到凌云寺出了家,起法号智能。同时为了保护明霞公主,特让其戴僧帽,着僧衣,穿扮成尼姑模样。致于这一帮已星散的南明遗臣,在永历朝亡、李定国殁身云南后,虽停止了反清活动,但仍有联系手段,他们相互采取了飞鸽传书的方式,以便洞悉各自的情况。
当下黄道全提笔给老友黄宗羲写信,告知已替其子黄义明择妻之事,让其见书速回函。随后,老僧将写好的书信绑于一羽信鸽上寄飞,又让黄义明耐心等待一些时日。
且说黄宗羲兵败四明山寨返乡治学后,决心将大明文脉保存下来,以告知后人勿忘其根,因此全心著《明儒学案》一书。黄宗羲的设想是:全书以王阳明心学发端为主线,分十七学案、六十二卷,记有明一代210位学人的思想概况及发展源流。一日黄宗羲忽感资料不足,决心到宁波天一阁查书。
天一阁位于宁波月湖西,是当时中国最早、藏书最全的私人书楼。有关它的产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说得是“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叫范钦的兵部右侍郎忽然当厌了官,决心回家藏书。范大人似无军事业绩,真正能使他名动天下的,是他有一个雅好——搜书。他在当官之余,搜罗一切所能得到的有价值书籍,书无复本,则用手抄录。范钦早年与鄞县(宁波)书家丰坊交厚,丰家藏书丰厚,有书阁称“万卷楼”。 范钦与丰坊曾互抄所无书籍,丰氏并曾为范氏钦藏书作序。丰氏晚年病疯,“万卷楼”中的藏书,“十之六”被门生和晚辈窃走,其后书阁又遇火,残书尽售范钦。范钦返乡后,已搜寻天下奇书七万卷,遂构建了自己的书楼,名“天一阁”。为了使藏书能够传世,范钦颇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自居室与书楼分离,以防灶火进入。书楼的设计为南北通风,以防霉防潮,阳光又不能直射入室内。鉴于书以木为本,惧火,因此范氏于楼前凿有“天一池”, 池下有暗沟通月湖,以便蓄水防火。至于以“天一阁”命名书搂,则寓意着天以水为本(“天一生水”),能够克火,因此可葆书楼永存。
天一阁之建,不论对当时来说,还是对后世来说,都为真正的学人能传承中华文脉,辟出了一块静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把书本本身当作宗教来崇拜,是只有在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华大地上才会产生的情感。而范钦的这一情感。则特别浓厚。他在死前把长子范大冲(官至光禄寺大官署丞)和次儿媳(次子大潜早亡)叫到榻前,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白银1万两,另一份是天一阁的全部藏书,任其挑选。但是前提是:挑书之人,决不可将天一阁书搂折抵为白银出售,而是要受到三条家规的约束:其一,烟酒切忌登楼;其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其三,阁上门槛、橱门锁钥、封条,房长每月会同子姓稽考,并察视漏水、鼠伤等情,以便即行修补;阁下每月设立巡视二人,其护程及阁下各门锁钥,归值月轮流经营。
并以上述家规,刻碑三块,立于天一阁书楼前警示。这一家规的实质,是要将天一阁书楼变为范氏家族的公产,集体守候,哪一小家都不得私分。至于违规者要受到“不与祭”的惩处,亦即有可能要被逐出范氏家族,其严厉程度,有甚于身受鞭、杖之刑。而面对这一奇特的遗嘱,范钦长子大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书楼。他又拨出自己部分良田的田租收入,充作保养书楼的经费,又制定了新的家规以遗后人,这便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而这一家规竟然被范氏族人整整守候了十三代。
可能令范钦始料未及的是,他对于藏书的这种宗教崇拜心态,居然搞得家族不睦。范钦有侄范大澈,系明代重官,亦嗜书。一日向叔父借书,范钦不舍,大澈心中不快,立誓要另建“西园”书楼(又名“卧云山房”),以与其叔竟争。另有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自幼爱书,对天一阁充满神秘感,但苦于外姓人不得登楼的规定,竟求丘太守为媒,将其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不料婚后仍不得登楼阅书,其原因是:范氏家规中早有不允许外姓人登楼的规定,此外,其所嫁新郎已属于范氏旁支,夫君亦不得登楼,以至钱小姐守候于天一阁前一生,却终郁郁而终。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初范氏家族突然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大学者黄宗羲求访,并要求登天一阁阅书。黄宗羲的引领人是范氏宗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
(本章未完,请翻页)
导的范光燮。而此时的黄宗羲已是名满天下。他在十九岁时,因有“东林七君子”之称的其父黄尊素被魏忠贤阉党所杀,在府衙审理魏忠贤余党案时,黄宗羲袖携长锥,刺杀仇人,按《明律》当斩,由于崇祯皇帝网开一面,得以不死。明亡,黄宗羲与两兄弟在家乡组织六百子弟“世忠营”抗清。南明亡,黄宗羲知道复国无望,决心著《明儒学案》以存中华文脉。
而在来到天一阁之前,黄宗羲显然已知天一阁范氏有不淮外姓人登搂的家规。但是,出自传承中华文脉的大义,黄宗羲决心一试。出乎黄宗羲预料的是:范氏家族各房竟然一致同意黄宗羲登楼阅书,并为此拿出了由各房分掌的天一阁各书房的钥匙。在天一阁书楼的帮助下,黄宗羲最终得以完成《明儒学案》巨著。为了表示对楼主人盛情接待的感谢,黄宗羲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卷以传世。这更使天一阁名动天下。而此后黄宗羲子黄百家与其弟子全祖望在续编《宋元学案》时,乾隆年间在修纂《《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范氏都秉藏书为公的心态,贡献了图书。这是后话。
且说当日黄宗羲在天一阁中查累了图书,使步入庭院舞剑解乏,忽见天上飞下一羽信鸽,绕身两周后,停在其肩上。黄宗羲连呼羽儿羽儿,原来这羽信鸽是自幼时被黄宗羲养大,和黄宗羲甚熟。因行动敏捷,初被用以南明反清军事活动,南明亡后,则被黄宗羲用以与友人间的联系。不久前因得悉李晋王殁身云南事,将信鸽发黄道全处,托其代寻养子义明下落,始终未得回音,心中正唠念此事,今日得见信鸽回归,忙解下鸽足所寄信函观看,内容自然是黄道全所述得见义明经过及为义明择妻事,心中喜出望外,立即回书楼回函。一函寄黄道全,内容自然是谢智能禅师代寻犬子音讯及代为择妻事,又述及四明山兵败、隐居乡里近况云云。另一函则直寄黄义明,其云:
义明吾子:悉闻你携宏业寄宿凌云寺,智能禅师代为择妻事,吾心甚安。唯云霞公主年尚少,尔当悉心呵护,待年过二十后,可返乡择吉日成婚。大明之亡,实天数已尽,非人力可挽。吾自四明山兵败,已返里述著,希代存华夏文脉。尔师李晋王忠勇盖世,万民景仰。父辈有言:“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晋王于此无惭矣。尔师之命,不可不遵。且手擒卢逆,为师报仇,亦兼报明亡之仇,不可不勉。我与你母当欣迎吾儿还乡。云云。
黄宗羲随即将两函系鸽足放飞,不数日飞抵凌云寺。
且说智能禅师见函后欢欣无限,于次日晚请黄义明、曾云霞共餐,并出示黄宗羲来函,说明长辈之意。此时云霞已除僧服,易女装,但见云鬓高矗,莲步轻挪,果然是一派明室公主的气度。根据智能禅师示意,二人先是对拜,相互交换订婚信物。先是黄义明取出一块胸佩白玉交云霞手中,玉上镌有“平安进出”、“晋王府”字样。黄义明说道:乱世之中,我无长物相赠,这块玉佩是战时师尊李晋王所发,用以军营出入标志。现将此玉赠妻,以表明终身为伴、白头携老、决无相负区区之意。云霞则取出腰间所佩一把约三寸长黑色短剑交付黄义明手道:此剑是一件宝物,具有切金断玉、削铁如泥之功效,为先帝在时,赐我大伯隆武帝之物,大伯转赠我父唐王朱聿锷,家父在文村自尽前,托义父将我带出,又恐我被贼人所擒受辱,特交付此短剑,让我不得已时以之自尽。现既得少侠为夫,我当守身如玉,终身相许,送上夫君此剑,可以为鉴。言毕,小夫妻双方又齐齐向媒人智能禅师磕了三个头致谢。随后,黄义明又呼出小宏业,指着云霞道:今后她便是你母,不得忤逆,赶快叫娘。小宏业甚为乖巧,跪在地上向云霞连磕了三个头,叫了一声娘,便起身依偎在云霞身边,众人皆笑。云霞甚喜此子。
因订婚之礼已行,自此之后,黄义明便与曾云霞同居一室,黄义明住外间,云霞带着小宏业住里间。每当黄义明教授宏业武功时,云霞陪同练习,而教授宏业读书识字以及照料宏业生活起居事,则由云霞负责。黄义明亦抽出间隙时间外出,托李定国余部打探卢桂生去向,只是一直无结果。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过了数年,小宏业已满十岁,武功渐成,既便偶遇高手,亦可自保无失。云霞原有武当剑法基础,再习之岳家挙法与心法,已臻一流高手境。而云霞已年逾二十,到了公公黄宗羲要求她完婚的时间。于是一日小夫妻二人向智能禅师告辞,带着小宏业走上了寻访叛贼卢桂生兼返乡之路。
三人先是走水路出宜宾,赴重庆,寻人不着,又经贵州入云南,这一带地方黄义明认定最有可能是卢桂生藏身之地。但仍无结果。三人于是东下湖南、江西,北上湖北,仍寻人不着,又东下安徽、江浙,仍寻人无着。一路上只是做一些除暴安良的事,一时间江湖上纷纷传言:西南地界出了一位岳家挙少年高手,无人能敌。其妻亦是高手,一对武当剑法使得出神入化。
终于有一天三人来到浙江余姚黄家村,此处为云霞公公黄宗羲的故乡。至于黄义明,是黄宗羲在乱军中拾得的孤儿,黄宗羲并不确知其生父为何人,一直视同已出,因此余姚黄家村也可以算得上是黄义明的故乡。当日黄家村张灯结彩地欢迎小俩口及小宏业的到来,公婆二老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不数日,黄家村便为义明与云霞举行了盛大婚礼,周围五十里的豪绅皆派人来参加婚礼和送上贺礼。黄义明有兄名黄百家,亦跑上跑下地来帮忙。
黄百家当时已成家,娶周边三十里的顾姓女子。因顾家无男,黄百家便住于顾家村。当时黄宗羲已完成《明儒学案》的编撰工作,正在编撰《宋元学案》一书,因老年多病,黄百家便携同其学生全祖望,协助其父编撰《宋元学案》。黄百家亦是驰名浙东的武功高手,自幼随武学名家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一书。
且不说黄义明新婚燕尔、洞房花烛、来宾云集之事,婚后黄义明生活也算美满,云霞公主为他生下一子一女,黄义明有时亦到其兄黄百家住处交流一些武学心得。但因未能完成师傅遗嘱擒杀叛逆卢桂生事,黄义明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妻云霞知晓其心事,但亦无可奈何。
2021年5月1月
(本章完)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手牵着小宏业慢步攀上凌云寺,由于时间尚早,古寺尚未开门。黄义明以手轻轻扣门,不久寺门被打开,开门人正是上次收留黄义明住上一宿的老僧。黄义明举双手作揖,躬身为礼,口称僧长好。宏业亦学师叔样向老僧作礼问好,憨态滑稽可笑。
老僧见是黄义明,不觉喜出望外,问道:少侠何以如此快寻得师姐回归,这孩子又是谁?黄义明长叹了一口气,只能实话实说,回答老僧道:不瞒长者,此儿即助史阁部守扬州时阵亡的刘肇基将军之子,其母为刘肇基妻顾桂英,即我师姐。我师姐为反清复明未成、殁身于云南边陲的李晋王定国大徒弟,我为其三徒儿。时清兵侵西南,永历帝逃缅甸,师尊伏重兵于磨盘山欲全歼吴三桂追兵,不意我二师兄卢桂生贪生怕死,乘吾师无备,盗走其珍藏的《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表内藏吾门武功秘籍,且又向吴三桂出卖吾师伏兵计划,致使磨盘山之战未获全功,吾师复明无望,愤懣而死。死前遗言:必诛卢逆,夺回《岳武穆手书前后出师表》,以报明亡之仇。然师尊又以我武功低微,不足以完成重任,让我先赴李顺堡求师姐传艺。现师姐传艺已成,但其决意追随夫君于地下,托我带大此儿,我百劝不从,只能随其所愿。因此儿尚幼,同行不便,我想先借居宝剎一段时间,抚养此儿成长,教习其武功,兼打听卢逆桂生的下落。至于香火费用,晚辈足资奉给,不知老禅师可否允许?
老僧听说黄义明是李定国之徒,敬意由生。说道:李晋王忠勇盖世,天下景仰,少侠身为晋王贵徒临此,使弊寺生辉,奄有不准之理,何需香火费用。随即带黄义明至一间干净僧舍安歇,门外即是庭院。
自此以后,黄义明便带小宏业在凌云寺住了下来,清晨敦促其起身习武。练武累了,教之读书识字,下午便教宏业静坐练内功,天色一黑,敦促其早早睡眠。一天三顿,则由一相貌秀丽、着僧衣戴僧帽的青年女子送来。该女子利用间隙时间,帮助打扫房屋庭院,不时用余光撇一下黄义明教授宏业武功。黄义明亦不以为怪,因为时值明亡清初,在乱世中逃得性命的女子寄宿寺院者颇多。老僧则时不时夜间相访,谈一些江湖间的逸闻。黄义明有时亦利用暇间向过往路人、乡野猎户探寻是遇到一位名叫卢桂生的岳家拳高手,只是无人知晓。
一晚老僧来访,突然问道:我见少侠一人带着孩子,又兼寻叛师仇人,颇为劳累,且有些事情,又非男子宜做。何不替孩子代寻一位养母,你亦可专心寻找叛师逆徒报仇。黄义明沉吟道:倒是一个主意。只是晚辈是行伍莽汉出身,何处可觅中意之人?老僧道:对像倒是有一个,只是不知少侠能否中意?随后又道:你是否知道日日帮你送饭、打扫庭院之女子来历?此女实为大明王室之后。黄义明顿时吃了一惊,回答道:愿听其详。
老僧说道:实不相瞒少侠,老僧原文村唐王朝参将,此女的经历,尚须从明亡说起。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皇上自尽,清虏南下,明室渡江。初有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建弘光朝,两年败亡。又有潞王朱常淓于杭州立朝,为时两个月,不战降清。时有唐王朱聿键于于福州建隆武朝。唐王英姿勃发,好任侠,喜读书,有大略。无奈天不佑明,隆武朝两年败亡,隆武帝下落不明。又有其弟、袭唐王朱聿鐭在在广州立绍武朝,成立四十天即败亡。绍武帝又有弟袭唐王朱聿锷,率宗族从广州逃到抗清名将王兴控制的台山大隆洞地区,王兴奉唐王为主,用船经海路送其至台山,建城立堡抗清,称“文安城”。位于万山丛中、四邻大海,易守难攻。朱聿锷、王兴奉永历年号,于此抗清十二年,屡败清兵。时至永历十二年 ,清将尚可喜乘台山饥荒,率兵十万海陆围攻文村十五月之久,仍不能克城,但文村城中粮尽,将士将树皮草根食尽,饿死者众,仍执戈缜目,无一兵一卒叛逃。尚可喜知强攻必遭惨重损失,派谋士金光入文村招降。时永历帝在云南已无法立足,逃亡缅甸,南明政权名存实亡。朱聿锷、王兴知大势己去,决心以死殉国,但又不愿部下做无谓牺牲。他们接待了金光,又派使者去见尚可喜议降。降议已定,朱聿锷、王兴召集部下,分发钱财,勉励回其乡务农,待机再动。朱聿锷又安排宗族潜逃,令族人改随曾皇后姓,隐姓埋名。此后唐王朱聿锷服毒而亡,以身殉国。将军王兴安排儿子们逃走后,其妻率15个妾自缢,王兴则将妻妾遗骸放置在火药上,引火自焚,追主而去。此女现名为曾云霞,年方十六,实唐王朱聿锷之女,唐室公主。文村降时此女方十三岁,唐王不忍心其女同死,因我为人忠厚,让其女认我为义父,经易男装后逃出。
听罢老僧所述,黄义明颇为同情曾云霞身世,沉吟道:听僧长所述,云霞姑娘实出身明室公主,金枝玉叶,岂是我这行伍出身的粗人所能匹配?老僧道:少侠何出此谦言?少侠乃李晋王门下高徒,李晋王为恢复明室至死不渝,天下景仰,少侠现身兼诛杀叛师仇人重责,亦是为明室复仇,以云霞公主与少侠相配,可谓正当其匹。
黄义明又沉吟道:话虽如是说,但我奉命诛杀的逆贼卢桂生武功高强,连我都不一定是对手,云霞姑娘乃一介女流,如何助得了我?老僧笑道:云霞虽属女流,但却会得一套武当剑法,是我在其幼时所授,只是不知能否入得少侠法眼?
黄义明听说云霞会武功,顿时来了兴趣,说道:不知僧长尚是武林前辈,得罪!得罪!只是不知云霞姑娘的武当剑法,可否一睹?老僧说道:此有何难!随即叫道:云霞出来,且把你会的武当剑法使出一套,请少侠指点。
云霞应声,手持双剑自偏房而出。但见双剑纷飞,快慢相兼,刚柔相含,剑随身走,意与气合,气与神合,钩、挂、点、挑、剌、撩、劈无不在行,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直舞得百鸟朝凤,落红缤纷。黄义明连声叫好。
待曾云霞气喘嘘嘘地退下时,黄义明对老僧说道:云霞姑娘的剑法虽然精妙,以轻灵见长,内力却嫌不足,遇急事或可自保,但歼强敌却怕不足。老僧说道:你教她内力不就成了吗?这一句话竟然点醒了黄义明。原来当时天下武功,以岳氏武功为第一,而黄义明又是学岳氏武功登极者,自然能看出曾云霞武功的不足,但以云霞的武功与当时天下其他门派中的武功相比,已
(本章未完,请翻页)
属其中的姣姣者。
黄义明又沉吟道:承蒙僧长荐侣云霞姑娘,若云霞姑娘不弃,我自是愿意。但有一事需言明:婚姻事大,除媒妁之言外,尚需父母之命。晚辈父母尚在,如不事先秉报,晚辈尚不敢先行答应,不知云霞姑娘能否等得时间?
老僧管答道:敢问少侠令尊大名?
黄义明回答道:黄宗羲。
老僧听罢大笑,说道:原来是我的老友,你何不早说?
原来老僧名黄道全,是明末名臣、福建镇江黄道周的弟弟,与浙江余姚黄宗羲、江苏昆山顾炎武、湖南衡阳王夫之、陕西盩室李颙、浙江余姚朱之瑜等人都是挚友。明亡,他们各依所在环境参加了南明各朝的反清活动。其中,黄道周佐隆武帝,兵败被俘死节。黄宗羲佐鲁王,在四明山组织世忠营结寨反清,兵败,奉母返里治学,著有《明夷待访录》,其学轻君权,重民权,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佐弘光帝,兵败,走遍塞北江南,遍考山川地理特点,著有《天下郡国利弊书》,以为恢复明室准备条件。又著《日知论》,斥理学,倡经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佐永历帝,兵败,隐居乡间不出,著书《船山遗书》,崇理学,反心学,治学主张经世致用,推崇张载《正蒙论》。李颙因母丧,只参加了秘密反清活动,但其学重民族气节,倡“关学”,著有《四书反身录》,推崇王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主张“悔过自新”,后康熙中,坚拒皇帝亲征,拔刀自刺、绝食抗旨得免。朱之瑜曾参加鲁王的反清活动,又曾赴日本筹救国之资。明亡,东渡日本,在长崎、江户(东京)一带授徒讲学,创“水户学”,著有《朱舜水集》。其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致于黄道全本人,则崇释学,文村唐王府败亡后,到凌云寺出了家,起法号智能。同时为了保护明霞公主,特让其戴僧帽,着僧衣,穿扮成尼姑模样。致于这一帮已星散的南明遗臣,在永历朝亡、李定国殁身云南后,虽停止了反清活动,但仍有联系手段,他们相互采取了飞鸽传书的方式,以便洞悉各自的情况。
当下黄道全提笔给老友黄宗羲写信,告知已替其子黄义明择妻之事,让其见书速回函。随后,老僧将写好的书信绑于一羽信鸽上寄飞,又让黄义明耐心等待一些时日。
且说黄宗羲兵败四明山寨返乡治学后,决心将大明文脉保存下来,以告知后人勿忘其根,因此全心著《明儒学案》一书。黄宗羲的设想是:全书以王阳明心学发端为主线,分十七学案、六十二卷,记有明一代210位学人的思想概况及发展源流。一日黄宗羲忽感资料不足,决心到宁波天一阁查书。
天一阁位于宁波月湖西,是当时中国最早、藏书最全的私人书楼。有关它的产生,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说得是“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叫范钦的兵部右侍郎忽然当厌了官,决心回家藏书。范大人似无军事业绩,真正能使他名动天下的,是他有一个雅好——搜书。他在当官之余,搜罗一切所能得到的有价值书籍,书无复本,则用手抄录。范钦早年与鄞县(宁波)书家丰坊交厚,丰家藏书丰厚,有书阁称“万卷楼”。 范钦与丰坊曾互抄所无书籍,丰氏并曾为范氏钦藏书作序。丰氏晚年病疯,“万卷楼”中的藏书,“十之六”被门生和晚辈窃走,其后书阁又遇火,残书尽售范钦。范钦返乡后,已搜寻天下奇书七万卷,遂构建了自己的书楼,名“天一阁”。为了使藏书能够传世,范钦颇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是自居室与书楼分离,以防灶火进入。书楼的设计为南北通风,以防霉防潮,阳光又不能直射入室内。鉴于书以木为本,惧火,因此范氏于楼前凿有“天一池”, 池下有暗沟通月湖,以便蓄水防火。至于以“天一阁”命名书搂,则寓意着天以水为本(“天一生水”),能够克火,因此可葆书楼永存。
天一阁之建,不论对当时来说,还是对后世来说,都为真正的学人能传承中华文脉,辟出了一块静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把书本本身当作宗教来崇拜,是只有在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华大地上才会产生的情感。而范钦的这一情感。则特别浓厚。他在死前把长子范大冲(官至光禄寺大官署丞)和次儿媳(次子大潜早亡)叫到榻前,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白银1万两,另一份是天一阁的全部藏书,任其挑选。但是前提是:挑书之人,决不可将天一阁书搂折抵为白银出售,而是要受到三条家规的约束:其一,烟酒切忌登楼;其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其三,阁上门槛、橱门锁钥、封条,房长每月会同子姓稽考,并察视漏水、鼠伤等情,以便即行修补;阁下每月设立巡视二人,其护程及阁下各门锁钥,归值月轮流经营。
并以上述家规,刻碑三块,立于天一阁书楼前警示。这一家规的实质,是要将天一阁书楼变为范氏家族的公产,集体守候,哪一小家都不得私分。至于违规者要受到“不与祭”的惩处,亦即有可能要被逐出范氏家族,其严厉程度,有甚于身受鞭、杖之刑。而面对这一奇特的遗嘱,范钦长子大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书楼。他又拨出自己部分良田的田租收入,充作保养书楼的经费,又制定了新的家规以遗后人,这便是:“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而这一家规竟然被范氏族人整整守候了十三代。
可能令范钦始料未及的是,他对于藏书的这种宗教崇拜心态,居然搞得家族不睦。范钦有侄范大澈,系明代重官,亦嗜书。一日向叔父借书,范钦不舍,大澈心中不快,立誓要另建“西园”书楼(又名“卧云山房”),以与其叔竟争。另有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自幼爱书,对天一阁充满神秘感,但苦于外姓人不得登楼的规定,竟求丘太守为媒,将其嫁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为妻,不料婚后仍不得登楼阅书,其原因是:范氏家规中早有不允许外姓人登楼的规定,此外,其所嫁新郎已属于范氏旁支,夫君亦不得登楼,以至钱小姐守候于天一阁前一生,却终郁郁而终。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初范氏家族突然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大学者黄宗羲求访,并要求登天一阁阅书。黄宗羲的引领人是范氏宗族中曾做过嘉兴府学训
(本章未完,请翻页)
导的范光燮。而此时的黄宗羲已是名满天下。他在十九岁时,因有“东林七君子”之称的其父黄尊素被魏忠贤阉党所杀,在府衙审理魏忠贤余党案时,黄宗羲袖携长锥,刺杀仇人,按《明律》当斩,由于崇祯皇帝网开一面,得以不死。明亡,黄宗羲与两兄弟在家乡组织六百子弟“世忠营”抗清。南明亡,黄宗羲知道复国无望,决心著《明儒学案》以存中华文脉。
而在来到天一阁之前,黄宗羲显然已知天一阁范氏有不淮外姓人登搂的家规。但是,出自传承中华文脉的大义,黄宗羲决心一试。出乎黄宗羲预料的是:范氏家族各房竟然一致同意黄宗羲登楼阅书,并为此拿出了由各房分掌的天一阁各书房的钥匙。在天一阁书楼的帮助下,黄宗羲最终得以完成《明儒学案》巨著。为了表示对楼主人盛情接待的感谢,黄宗羲撰写了《天一阁藏书记》一卷以传世。这更使天一阁名动天下。而此后黄宗羲子黄百家与其弟子全祖望在续编《宋元学案》时,乾隆年间在修纂《《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范氏都秉藏书为公的心态,贡献了图书。这是后话。
且说当日黄宗羲在天一阁中查累了图书,使步入庭院舞剑解乏,忽见天上飞下一羽信鸽,绕身两周后,停在其肩上。黄宗羲连呼羽儿羽儿,原来这羽信鸽是自幼时被黄宗羲养大,和黄宗羲甚熟。因行动敏捷,初被用以南明反清军事活动,南明亡后,则被黄宗羲用以与友人间的联系。不久前因得悉李晋王殁身云南事,将信鸽发黄道全处,托其代寻养子义明下落,始终未得回音,心中正唠念此事,今日得见信鸽回归,忙解下鸽足所寄信函观看,内容自然是黄道全所述得见义明经过及为义明择妻事,心中喜出望外,立即回书楼回函。一函寄黄道全,内容自然是谢智能禅师代寻犬子音讯及代为择妻事,又述及四明山兵败、隐居乡里近况云云。另一函则直寄黄义明,其云:
义明吾子:悉闻你携宏业寄宿凌云寺,智能禅师代为择妻事,吾心甚安。唯云霞公主年尚少,尔当悉心呵护,待年过二十后,可返乡择吉日成婚。大明之亡,实天数已尽,非人力可挽。吾自四明山兵败,已返里述著,希代存华夏文脉。尔师李晋王忠勇盖世,万民景仰。父辈有言:“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晋王于此无惭矣。尔师之命,不可不遵。且手擒卢逆,为师报仇,亦兼报明亡之仇,不可不勉。我与你母当欣迎吾儿还乡。云云。
黄宗羲随即将两函系鸽足放飞,不数日飞抵凌云寺。
且说智能禅师见函后欢欣无限,于次日晚请黄义明、曾云霞共餐,并出示黄宗羲来函,说明长辈之意。此时云霞已除僧服,易女装,但见云鬓高矗,莲步轻挪,果然是一派明室公主的气度。根据智能禅师示意,二人先是对拜,相互交换订婚信物。先是黄义明取出一块胸佩白玉交云霞手中,玉上镌有“平安进出”、“晋王府”字样。黄义明说道:乱世之中,我无长物相赠,这块玉佩是战时师尊李晋王所发,用以军营出入标志。现将此玉赠妻,以表明终身为伴、白头携老、决无相负区区之意。云霞则取出腰间所佩一把约三寸长黑色短剑交付黄义明手道:此剑是一件宝物,具有切金断玉、削铁如泥之功效,为先帝在时,赐我大伯隆武帝之物,大伯转赠我父唐王朱聿锷,家父在文村自尽前,托义父将我带出,又恐我被贼人所擒受辱,特交付此短剑,让我不得已时以之自尽。现既得少侠为夫,我当守身如玉,终身相许,送上夫君此剑,可以为鉴。言毕,小夫妻双方又齐齐向媒人智能禅师磕了三个头致谢。随后,黄义明又呼出小宏业,指着云霞道:今后她便是你母,不得忤逆,赶快叫娘。小宏业甚为乖巧,跪在地上向云霞连磕了三个头,叫了一声娘,便起身依偎在云霞身边,众人皆笑。云霞甚喜此子。
因订婚之礼已行,自此之后,黄义明便与曾云霞同居一室,黄义明住外间,云霞带着小宏业住里间。每当黄义明教授宏业武功时,云霞陪同练习,而教授宏业读书识字以及照料宏业生活起居事,则由云霞负责。黄义明亦抽出间隙时间外出,托李定国余部打探卢桂生去向,只是一直无结果。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过了数年,小宏业已满十岁,武功渐成,既便偶遇高手,亦可自保无失。云霞原有武当剑法基础,再习之岳家挙法与心法,已臻一流高手境。而云霞已年逾二十,到了公公黄宗羲要求她完婚的时间。于是一日小夫妻二人向智能禅师告辞,带着小宏业走上了寻访叛贼卢桂生兼返乡之路。
三人先是走水路出宜宾,赴重庆,寻人不着,又经贵州入云南,这一带地方黄义明认定最有可能是卢桂生藏身之地。但仍无结果。三人于是东下湖南、江西,北上湖北,仍寻人不着,又东下安徽、江浙,仍寻人无着。一路上只是做一些除暴安良的事,一时间江湖上纷纷传言:西南地界出了一位岳家挙少年高手,无人能敌。其妻亦是高手,一对武当剑法使得出神入化。
终于有一天三人来到浙江余姚黄家村,此处为云霞公公黄宗羲的故乡。至于黄义明,是黄宗羲在乱军中拾得的孤儿,黄宗羲并不确知其生父为何人,一直视同已出,因此余姚黄家村也可以算得上是黄义明的故乡。当日黄家村张灯结彩地欢迎小俩口及小宏业的到来,公婆二老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不数日,黄家村便为义明与云霞举行了盛大婚礼,周围五十里的豪绅皆派人来参加婚礼和送上贺礼。黄义明有兄名黄百家,亦跑上跑下地来帮忙。
黄百家当时已成家,娶周边三十里的顾姓女子。因顾家无男,黄百家便住于顾家村。当时黄宗羲已完成《明儒学案》的编撰工作,正在编撰《宋元学案》一书,因老年多病,黄百家便携同其学生全祖望,协助其父编撰《宋元学案》。黄百家亦是驰名浙东的武功高手,自幼随武学名家王征南学拳,著有《内家拳法》一书。
且不说黄义明新婚燕尔、洞房花烛、来宾云集之事,婚后黄义明生活也算美满,云霞公主为他生下一子一女,黄义明有时亦到其兄黄百家住处交流一些武学心得。但因未能完成师傅遗嘱擒杀叛逆卢桂生事,黄义明心中一直闷闷不乐,妻云霞知晓其心事,但亦无可奈何。
2021年5月1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