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王都,泗沘城外。

  清晨的微光艰难地穿透厚重的云层,洒在百济都城泗沘城外那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上。

  扶余义慈身着一袭沉重且华丽的战甲,缓缓走出营帐。

  这件战甲承载着百济历代君王征战沙场的荣耀,如今却似有千斤重,压得他步履略显沉重。

  他抬手轻抚战甲上那精美的纹路,心中五味杂陈,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困境在脑海中不断交织。

  “大王,将士们已集结完毕,等候您的训示。”

  身旁的亲卫低声说道。扶余义慈微微点头,深吸一口气,大步迈向校场。

  校场上,数万百济士兵整齐列队,然而,在这看似严整的军阵中,扶余义慈敏锐地捕捉到了士兵们眼中的忐忑与不安。

  他登上高台,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每一位将士。

  “百济的勇士们!”

  扶余义慈的声音雄浑而有力,在空旷的校场上回荡。

  “今日,我们的家园正遭受大唐的侵袭,我们的妻儿、父母在后方惶恐不安。我们是百济的脊梁,是守护家国的利刃!今日一战,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百济的荣耀,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能退缩!”

  士兵们纷纷振臂高呼,激昂的呐喊声直冲云霄,试图驱散心中的恐惧。

  扶余义慈看着士气稍有提振的士兵们,心中稍感欣慰。

  扶余义慈在百济的声望其实是很不错的,将士百姓也比较爱戴。

  前些年在对新罗的战争中,不断的取得胜利,也奠定了扶余义慈的威名。

  加上不断进行的改革,虽说最终没能彻底的改革成功,但也是让不少百姓得到了实惠。

  站在百济臣民的角度去看,他们的大王,是武能开疆扩土,文能治理地方的贤明之君。

  然而战争,从来就不曾计较这些。

  随着号角长鸣,百济大军浩浩荡荡地开拔,向着前方那弥漫着硝烟的战场进发。

  扶余义慈骑在他那匹高大的白色战马上,位于中军位置,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

  沿途,翠绿的草木在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也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残酷战争而悲戚。

  当百济大军抵达战场,与大唐军队遥遥相望时,扶余义慈看到了对面那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的军阵。

  大唐军队的旗帜在风中烈烈作响,刀枪如林,寒光闪烁。

  他心中不禁一凛,但多年的君王尊严让他立刻挺直了腰杆,毫无惧色地与对方对峙。

  “传令,前锋进攻!”

  扶余义慈果断下令。随着命令的传达,百济的前锋部队如汹涌的潮水般冲向大唐军阵。一时间,喊杀声震天动地,尘土飞扬。

  然而,就在双方即将短兵相接之际,大唐军队中突然出现了一阵骚动。

  只见大唐军中推出一架架床弩,上面挂着一个个布包。

  “那是什么?”扶余义慈低声自语道。

  还未等弄清楚状况,只见那些黑黝黝的物体被点燃,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和刺目的火光,如流星般飞向百济军队。

  这瞬间,他顿时就想起来了。

  这是霹雳火。

  是大唐太子造出来的霹雳火。

  是唐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战争神器。

  “不好,快躲开!”扶余义慈大声呼喊,但为时已晚。

  他的声音淹没在大军之中。

  第一枚霹雳火在百济前锋部队中炸开,瞬间,仿佛天崩地裂一般。

  巨大的冲击力将周围的士兵们高高抛起,紧接着又重重地摔落在地。火光肆虐,热浪滚滚,士兵们的惨叫声不绝于耳。肢体残块、破碎的兵器和飞扬的尘土混杂在一起,原本整齐的前锋军阵瞬间被撕开了一个个巨大的口子。

  扶余义慈的战马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和震动吓得前蹄高高扬起,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其稳住。

  望着眼前这宛如人间炼狱般的场景,他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恐怖的武器,是他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象过的,百济的勇士们在它面前,竟如此不堪一击。

  他人口述跟文字的描述,哪里比得上自己亲眼所见的震撼。

  扶余义慈深深的感受到了高丽当时面对这等神器的恐惧和无奈。

  再坚固的城防,又怎么去阻挡。

  这一刻,扶余义慈对渊盖苏文感同身受。

  大唐阵营这边,裴行俭望着阵前被霹雳火炸得混乱的百济军队,转头对身旁的苏定方说道:“苏将军,百济军队虽遭霹雳火冲击,但仍在拼死抵抗,其大王扶余义慈亲自督战,士气尚未完全崩溃。”

  苏定方微微皱眉,目光如炬地盯着战场,说道:“扶余义慈在百济素有威望,若不尽快将其拿下,恐再生变数。而且看百济军队的架势,他们似乎还想做最后的挣扎。”

  正常情况下,霹雳火基本上都是战场过半再用。

  但这次,只是才开战,苏定方就下令使用霹雳火。

  这并非是为了增添伤亡,而是为了打击百济方面的士气。

  霹雳火在平原战场上的作用不算大,在已经问世这么久的情况下,很多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所以在面对唐军的时候,百济方面的军队布阵,都会尽可能的散开,这样能有效的减少霹雳火所带来的伤亡。

  扶余义慈在军中的声望很高,加上本身就是百济大王,亲征带来的士气加持很是足够。

  况且这次出动的数万兵力,皆是百济最为精锐的百战之兵。

  再叠加了一手哀兵必胜的buff,苏定方虽说不惧,但也不想让军队付出的战损过大。

  开局丢王炸,这是最好打击敌军气势的方式。

  在用兵之道上,苏定方已然是极其成熟。

  裴行俭思索片刻,建议道:“苏将军,我率一万精锐从侧翼迂回,趁其混乱冲击他们的中军,直逼扶余义慈。您则率大军正面强攻,吸引其主力,打乱他们的阵脚,如此两面夹击,定能大破百济军。不过,侧翼迂回可能会遭遇敌军的埋伏,我需谨慎行事。”

  苏定方嘴角微微上扬,露出赞许的神色:“此计甚妙,就依守约所言。传令下去,各部队听令行事,务必紧密配合,不得有误。另外,守约侧翼迂回时,我会派小股部队在你行进路线的周边策应,以防万一。”

  对于自己的这个徒弟,教学多年,苏定方还是很满意的。

  在这次东征里,裴行俭表现出来的优秀军事才能,也让苏定方多年教导没有白费。

  裴行俭拱手谢道:“多谢苏将军,我定不辱使命。只是正面强攻压力不小,苏将军还需小心应对。百济军队困兽犹斗,恐怕会使出浑身解数。”

  苏定方豪迈地大笑:“守约放心,正面的百济军队就交给我,我定会将他们死死拖住,为你创造机会。”

  战场上,裴行俭一马当先,率领着精锐部队如鬼魅般迅速迂回到百济军队的侧翼。

  看着混乱的敌阵,大喝一声:“将士们,建功立业就在此刻,杀!”

  数千精骑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喊杀声顿时响彻云霄。

  裴行俭身先士卒,手中马槊挥舞,连连斩杀数名百济士兵。

  一边奋战,一边大声喊道:“不要恋战,直逼敌中军!”

  士兵们士气大振,在敌阵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苏定方见裴行俭已经行动,也果断下令。

  正面的大唐大军如排山倒海之势,向着百济军队压去。

  扶余义慈在中军看到两侧突然杀出的大唐军队,心中大惊。

  但并未慌乱,迅速组织兵力抵抗。挥舞着手中的长刀,大声喊道:“为了百济,杀!”

  在他的鼓舞下,百济士兵们拼死抵抗,一时间,双方陷入了僵持。

  十几万大军的交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决出胜负的。

  大唐士气如虹,百济这边士气虽然遭受打击,但始终屹立不倒。

  从黎明到黄昏。

  灼热的日光下,对于双方来说负担也非常之大。

  将士的消耗的体力也是剧增。

  随着日落西山,战场上的喊杀声也逐渐的安静下来。

  只剩下剧烈的喘息声。

  回过神来,早已经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

  另一边,长孙无忌已经抵达辽东,距离神武宫也不过几日的行程。

  前方传来的战事消息让他知晓,也就这几日的功夫了。

  趁着这个时间,长孙无忌正好看看太子治理下的辽东,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当长孙无忌过了辽东城后,眼前的景象让长孙无忌大为震撼。

  原本印象中荒芜的辽东大地,如今四处都是百姓开荒种田的热闹场景。只见田间地头,男女老少齐上阵,人人都充满干劲。

  青壮年挥舞着锄头,奋力翻耕着土地,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不顾。

  妇女们则跟在后面,细心地播撒着种子,眼中满是对未来丰收的憧憬。

  孩子们也没闲着,或是帮忙运送农具,或是驱赶着啄食种子的飞鸟,清脆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长孙无忌勒住缰绳,驻足观望。

  身旁的赵平感慨道:“长孙司徒,没想到这辽东之地,短短时日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景象,即便在大唐,也是只有少数富裕之地才可见。

  但他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只是辽东较为平凡之地。

  继续前行,路过一处村庄,只见村口张贴着一张告示,正是太子颁布的开荒送田政策。

  周围围了不少百姓,一位老者正逐字逐句地给大家解读。长孙无忌忍不住下马,凑上前去倾听。

  因为乡间大多数高丽百姓说的还是高丽语,而告示上都是汉字,所以要通过翻译才能看懂。

  “长孙司徒,是简体字。”

  赵平看了眼告示,低声对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微微点头。

  当初太子在讲武堂,就是推行简体字。

  现在估摸着整个辽东,都用的是简体字。

  “大伙可都听好了,这政策可是太子殿下为咱老百姓着想啊!只要咱们肯出力开荒,这地就是咱自己的,还能传给子孙后代。太子殿下真是咱的大恩人呐!”老者激动地说道。

  “是啊,以前咱想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地,现在可好了,只要肯吃苦,好日子在后头呢!”一位年轻的后生附和道。

  “可不是嘛,太子殿下一来,咱们再也不用受那些贵族的欺负了,官府也变得公正清明。咱们可得好好干,不能辜负了太子殿下的一番心意。”另一位中年妇女也感慨万分。

  “他们在说什么。”

  长孙无忌对随行的译官问道。

  译官翻译道:“他们在歌颂太子殿下。”

  翻译官把高丽百姓们的话,一句句翻译过来。

  听完后,长孙无忌很是感慨,心中不禁对太子李承乾在辽东百姓心中的声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暗自思忖,太子在辽东的所作所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民心,更将他们的利益与自己紧紧捆绑在了一起,这等手段,着实高明。

  然而也注意到,因前方与百济的大战,不少青壮年男子被征召入伍,导致田间的劳动力明显短缺。一些家庭只剩下老弱妇孺,劳作起来显得颇为吃力。

  长孙无忌一行人继续赶路,途中遇到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妇人,她身形瘦弱,却仍在艰难地挥动着锄头。

  长孙无忌见状上前,同时与老妇人交谈起来。

  “老人家,您这年纪,干这么重的活,太吃力了。家里的年轻人呢?”长孙无忌关切地问道。

  旁边译官则帮忙翻译。

  看到是汉人,老妇人并没有害怕的情绪,反而有些热情。

  直起腰,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回道:“我家儿子去前线打仗了,家里就剩我这把老骨头和儿媳、孙子孙女。虽说累点,但为了能多开些荒地,给子孙留下点家业,再累也得干呐!”

  旁边赵平听完译官的翻译,不由问道:“您就不怕儿子在前线有危险吗?”

  老妇人眼神坚定地说:“咋能不怕呢,但这是太子殿下的命令,太子殿下为咱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咱不能拖后腿。”

  “再说了,大伙都知道,只有跟着太子殿下,咱以后的日子才会越来越好。只要能打下百济,咱辽东就更安稳了,孩子们以后也能过上太平日子。”

  离开后,长孙无忌的心情有些复杂。

  这次与太子的会面,真的能如陛下所愿吗。

  现在所见到的景象,只是辽东一角,然而便是这一角,则可管中窥豹,得知太子在辽东的声望有多么骇人。

  最为主要的是,因为辽东贵族世家被铲平了,这导致太子的权力,真正的抵达到了民间。

  已经尝过这个甜头的太子,如果继承大唐皇帝位,会甘心把权力下方给大唐世家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