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处置孔沐
什么小人?
自然是贪得无厌,一路钻营,没有任何道德底线,为了荣华富贵,不惜任何代价,背叛任何人。甚至唯恐天下不乱。
这就已经很明白了。
所谓贤臣,大多数时候就是社会种的权贵阶层。他们大部分只想守住自己的家业,自然希望大宋王朝,千秋万代。那么也安享富贵,以致万年,不会搞出什么激进的,冒险的政策。
而小人,大多都是社会底层,所受到的教育不够。眼力也不够,但是为了自己的成功,舍得一身剐,敢将皇帝拉下马。
上位之后,野心勃勃。更是因为他从小层爬上来一路成功经验,更不折手段,想做大事,就是大折腾。而朝廷之事,复杂无比,这种大折腾,很多事情是要坏事的。
当然了,贤臣与小人之粗略划分。并不代表权贵一定是贤臣,小人一定是底层的。比如王安石,在宋代的舆论中,就是小人,奸相。
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
这就说为什么亲贤臣,远小人是对的?
因为封建社会,不,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只要统治阶级能维持内部团结,很多事情,是动摇不了朝廷根基的。
也就是一个皇帝只要能做到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是孔沐却是被忽悠瘸了。他只看见字面上的道理,却不清楚内部的道理。而大宋的官僚集团是云南统治阶级吗?
不是了。
云南的统治阶级是军功集团。
上到勋贵,下到军功地主阶级。
这才是云南的统治阶级。
谢枋得所代表的南宋遗臣们,是融入了这个集团,而不是另起炉灶。取而代之。也就说谢枋得位置是可以替代的。而这些国公勋贵们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甚至一个弄不好,就是一场叛乱。
在陈宜中看来,其实虞醒已经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糖业这一件事情,虞醒将很多朝廷不方便操作的环节分给了整个勋贵集团,大家都吃得很饱。跟着虞醒有肉吃。这大大稳固了云南统治。维护了云南这个初生国家的根基。
如果真如孔沐所言,弄来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当真。
等着兵变。
只是孔沐蠢也就罢了。
连带上自己。
可怜陈宜中都已经准备养老了,卷入这一场风波之中。
“陛下,”陈宜中立即打断了孔沐的话,说道:“臣弹劾孔沐,目无尊上,殿前失仪,大不敬,其罪当诛,只是今日大喜的日子,不该动此极刑,还请下狱论处。”
不等虞醒说话,陈宜中就对左右站岗的班直说道:“等什么?快拿下啊。”
“陈相------”孔沐还想再说。
“拿下吧。”虞醒说话了。
他听明白陈宜中的话了。
这一件事情不应该闹大。
闹大不利于朝廷。
虞醒心中也盘算了一下。
他其实知道理学的影响力一直都存在。南宋过来的很多人,其实都信奉理学。对永嘉之学,并不感冒。只是大部分人只敢暗暗嘀咕而已。孔沐敢当殿说这个。
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同党。
而是他觉得,本该如此。
要拨乱反正。
孔沐区区老朽。
怎么动都行。
却要考虑影响。
说到底,云南理学的影响力很小的。都集中了南宋遗臣一脉,真要拿下孔沐大加盘查,损害的是南宋遗臣一脉的力量。且不说而今的云南有没有力量代替。
这一派,也是文官之中最坚定的北伐派。
因为只有他们打回老家。
现在这些人都是中高层官员,把持云南朝政。但在人数上,却已经是少数派了。
任何损害北伐力量的行为,虞醒都不会去做了。
这其实是也是陈宜中要提醒虞醒的地方。
并不是什么大喜的日子,不应该动。而是北伐之前,这些人即便看不上,也不应该动。
这就是陈宜中作为一个前丞相,对当前朝廷的判断。
虞醒一声令下。站在两侧的班直,立即将人拉下去了。
“陛下,臣老迈,请辞西南大学祭酒之职。”陈宜中立即说道。
陈宜中很清楚,不管他刚刚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可以视作,他对相位的一次冲击。
陈宜中与谢枋得的关系还过得去。但即便过得去,有些事情也是过不去的。
为了丞相之位,自古以来,多少好友,白首相知犹按剑。为了一把清凉扇,宋代丞相可以打清凉扇。亲家成为仇家,好友变成仇人,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陈宜中可不敢高估他与谢枋得之间的交情。
而且这几年,谢枋得在政事堂做得风声水起。特别是在安南之战中,一年多的对峙之间,所有后勤压力谢枋得一力承担。他的丞相之位,可谓堂堂正正。
陈宜中之前一些名声早就不足以撼动了。
自然要提前做准备。
该退就退,获取谢枋得原谅,否则将来,谁知道会有什么事情?
“不准。”虞醒说道:“西南大学事情繁多,没有先生,无人可以胜任。更不要说,而今各地办学事务繁多,也需要先生参赞。”
在虞醒看来,西南大学乃是云南教育体系核心,虞醒想要各地办学,这人才从什么地方来?
大部分人都是从南宋逃过人的。
虞醒办学,长远目标自然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不管是那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移风易俗。将中华文明根治在孩子心中。
正如他在七星关所将一样,将西南各族融入炎黄二帝之下,入中国而中国之。
这才是西南地区长治久安之道。
这些事情,不管那一项,都离不开大量人才。
自然也就理不来西南大学。
没有人能比得上,陈宜中在这些人中的威望。
不过,虞醒也不是什么也不做到。
他直接改变了议题。
将科举这一件事情,先拿出来说道:“今年三月,就要举行科举。去年已经开始准备了。比起当年的科举,这算是本朝第一次科举,也是本朝之盛事,决计不能出错。就由陈公主持此事。”
“朕先给这一次科举加一道题,就是策论。义利之辩。”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是一惊。
以往科举,千方百计,就怕露题。而今现在,虞醒当众露题。
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细细一想,下面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义利之辩,是永嘉学派重要主张,以利合义,义利合一。
再加上虞醒之前的倾向,已经很明白了。
这几乎可以翻译为,你是赞同永嘉学派吗?
赞同的。自然过。
不赞同的。自然剔除掉。
更是虞醒对儒学再次重申,支持永嘉学派作为官学。
已经进入官场的一些人,到底怎么想的,虞醒不去查了,但是今后进入官场的人。就必须过这一关。
更是给了陈宜中一个机会。
陈宜中只需在这一次科举之中,高举永嘉学派大旗,将非永嘉学派的所有人,一律剃除,也就证明了,他与孔沐没有关系。
陈宜中见虞醒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也只能答应下来,说道:“臣遵旨。”
只是陈宜中看向谢枋得,在他这个位置上,仅仅能看到谢枋得的背影。看不出谢枋得喜怒哀乐。
但陈宜中知道,他与谢枋得回不到从前了。
“这事弄的。”
这一件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场会议正式开始。
虞醒说道:“谢相,你先来说说吧。”
“是。”谢枋得走座位。来到三层御阶下面,这里有一个演讲台。
虞醒本来想将演讲台放在御阶之上,但是各方人等都觉得不行,上下尊卑还是要的。只能在下面了。
谢枋得更是,对着虞醒汇报。将后背留给下面的人。
“去年一年,”这里的一年是财政年,也就是去年财政会议之后到现在。
“朝廷岁入各方面折算,在两千一百万贯八千六百三十二贯。”
“因为去年安南丰收,粮价恢复正常。从此粮价不在单独列算。直接折损为贯。”
安南去年的丰收,对整个云南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
这不得不说,云南与安南经济之间的互补性了。
云南加安南,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工业加农业,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云南有了粮食,很多事情都不用那么麻烦了。甚至工业人口可以更多一样,吃安南粮就行了。
安南有了云南,成为了云南货物最主要的外出通道,大量货物通过安南出海,给安南带来极大的利润。
而廉价的云南货物,给云南农业也带来极大的好处。
之前安南陈氏当政的时候,云南铁器虽然便宜,但是安南陈氏并没有给百姓配置的想法。因为不划算。在封建生产关系之下,很多地主是无疑增添农业生产工具的。
而云南与鞑子在安南拉锯一年,将安南原来的社会阶级,进行了极大的摧残。更不要说,很多云南士卒都在安南授田。大部分自耕农的出现,也让安南农业大有起色。
也算一破一立。
什么小人?
自然是贪得无厌,一路钻营,没有任何道德底线,为了荣华富贵,不惜任何代价,背叛任何人。甚至唯恐天下不乱。
这就已经很明白了。
所谓贤臣,大多数时候就是社会种的权贵阶层。他们大部分只想守住自己的家业,自然希望大宋王朝,千秋万代。那么也安享富贵,以致万年,不会搞出什么激进的,冒险的政策。
而小人,大多都是社会底层,所受到的教育不够。眼力也不够,但是为了自己的成功,舍得一身剐,敢将皇帝拉下马。
上位之后,野心勃勃。更是因为他从小层爬上来一路成功经验,更不折手段,想做大事,就是大折腾。而朝廷之事,复杂无比,这种大折腾,很多事情是要坏事的。
当然了,贤臣与小人之粗略划分。并不代表权贵一定是贤臣,小人一定是底层的。比如王安石,在宋代的舆论中,就是小人,奸相。
但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
这就说为什么亲贤臣,远小人是对的?
因为封建社会,不,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只要统治阶级能维持内部团结,很多事情,是动摇不了朝廷根基的。
也就是一个皇帝只要能做到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团结,做到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
道理是这个道理。
但是孔沐却是被忽悠瘸了。他只看见字面上的道理,却不清楚内部的道理。而大宋的官僚集团是云南统治阶级吗?
不是了。
云南的统治阶级是军功集团。
上到勋贵,下到军功地主阶级。
这才是云南的统治阶级。
谢枋得所代表的南宋遗臣们,是融入了这个集团,而不是另起炉灶。取而代之。也就说谢枋得位置是可以替代的。而这些国公勋贵们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甚至一个弄不好,就是一场叛乱。
在陈宜中看来,其实虞醒已经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
糖业这一件事情,虞醒将很多朝廷不方便操作的环节分给了整个勋贵集团,大家都吃得很饱。跟着虞醒有肉吃。这大大稳固了云南统治。维护了云南这个初生国家的根基。
如果真如孔沐所言,弄来一些所谓正人君子当真。
等着兵变。
只是孔沐蠢也就罢了。
连带上自己。
可怜陈宜中都已经准备养老了,卷入这一场风波之中。
“陛下,”陈宜中立即打断了孔沐的话,说道:“臣弹劾孔沐,目无尊上,殿前失仪,大不敬,其罪当诛,只是今日大喜的日子,不该动此极刑,还请下狱论处。”
不等虞醒说话,陈宜中就对左右站岗的班直说道:“等什么?快拿下啊。”
“陈相------”孔沐还想再说。
“拿下吧。”虞醒说话了。
他听明白陈宜中的话了。
这一件事情不应该闹大。
闹大不利于朝廷。
虞醒心中也盘算了一下。
他其实知道理学的影响力一直都存在。南宋过来的很多人,其实都信奉理学。对永嘉之学,并不感冒。只是大部分人只敢暗暗嘀咕而已。孔沐敢当殿说这个。
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同党。
而是他觉得,本该如此。
要拨乱反正。
孔沐区区老朽。
怎么动都行。
却要考虑影响。
说到底,云南理学的影响力很小的。都集中了南宋遗臣一脉,真要拿下孔沐大加盘查,损害的是南宋遗臣一脉的力量。且不说而今的云南有没有力量代替。
这一派,也是文官之中最坚定的北伐派。
因为只有他们打回老家。
现在这些人都是中高层官员,把持云南朝政。但在人数上,却已经是少数派了。
任何损害北伐力量的行为,虞醒都不会去做了。
这其实是也是陈宜中要提醒虞醒的地方。
并不是什么大喜的日子,不应该动。而是北伐之前,这些人即便看不上,也不应该动。
这就是陈宜中作为一个前丞相,对当前朝廷的判断。
虞醒一声令下。站在两侧的班直,立即将人拉下去了。
“陛下,臣老迈,请辞西南大学祭酒之职。”陈宜中立即说道。
陈宜中很清楚,不管他刚刚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可以视作,他对相位的一次冲击。
陈宜中与谢枋得的关系还过得去。但即便过得去,有些事情也是过不去的。
为了丞相之位,自古以来,多少好友,白首相知犹按剑。为了一把清凉扇,宋代丞相可以打清凉扇。亲家成为仇家,好友变成仇人,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陈宜中可不敢高估他与谢枋得之间的交情。
而且这几年,谢枋得在政事堂做得风声水起。特别是在安南之战中,一年多的对峙之间,所有后勤压力谢枋得一力承担。他的丞相之位,可谓堂堂正正。
陈宜中之前一些名声早就不足以撼动了。
自然要提前做准备。
该退就退,获取谢枋得原谅,否则将来,谁知道会有什么事情?
“不准。”虞醒说道:“西南大学事情繁多,没有先生,无人可以胜任。更不要说,而今各地办学事务繁多,也需要先生参赞。”
在虞醒看来,西南大学乃是云南教育体系核心,虞醒想要各地办学,这人才从什么地方来?
大部分人都是从南宋逃过人的。
虞醒办学,长远目标自然是产业升级的需要。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不管是那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移风易俗。将中华文明根治在孩子心中。
正如他在七星关所将一样,将西南各族融入炎黄二帝之下,入中国而中国之。
这才是西南地区长治久安之道。
这些事情,不管那一项,都离不开大量人才。
自然也就理不来西南大学。
没有人能比得上,陈宜中在这些人中的威望。
不过,虞醒也不是什么也不做到。
他直接改变了议题。
将科举这一件事情,先拿出来说道:“今年三月,就要举行科举。去年已经开始准备了。比起当年的科举,这算是本朝第一次科举,也是本朝之盛事,决计不能出错。就由陈公主持此事。”
“朕先给这一次科举加一道题,就是策论。义利之辩。”
此言一出,很多人都是一惊。
以往科举,千方百计,就怕露题。而今现在,虞醒当众露题。
这简直不可思议。
但细细一想,下面的人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义利之辩,是永嘉学派重要主张,以利合义,义利合一。
再加上虞醒之前的倾向,已经很明白了。
这几乎可以翻译为,你是赞同永嘉学派吗?
赞同的。自然过。
不赞同的。自然剔除掉。
更是虞醒对儒学再次重申,支持永嘉学派作为官学。
已经进入官场的一些人,到底怎么想的,虞醒不去查了,但是今后进入官场的人。就必须过这一关。
更是给了陈宜中一个机会。
陈宜中只需在这一次科举之中,高举永嘉学派大旗,将非永嘉学派的所有人,一律剃除,也就证明了,他与孔沐没有关系。
陈宜中见虞醒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也只能答应下来,说道:“臣遵旨。”
只是陈宜中看向谢枋得,在他这个位置上,仅仅能看到谢枋得的背影。看不出谢枋得喜怒哀乐。
但陈宜中知道,他与谢枋得回不到从前了。
“这事弄的。”
这一件小插曲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场会议正式开始。
虞醒说道:“谢相,你先来说说吧。”
“是。”谢枋得走座位。来到三层御阶下面,这里有一个演讲台。
虞醒本来想将演讲台放在御阶之上,但是各方人等都觉得不行,上下尊卑还是要的。只能在下面了。
谢枋得更是,对着虞醒汇报。将后背留给下面的人。
“去年一年,”这里的一年是财政年,也就是去年财政会议之后到现在。
“朝廷岁入各方面折算,在两千一百万贯八千六百三十二贯。”
“因为去年安南丰收,粮价恢复正常。从此粮价不在单独列算。直接折损为贯。”
安南去年的丰收,对整个云南来说,都是极大的利好。
这不得不说,云南与安南经济之间的互补性了。
云南加安南,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工业加农业,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循环。云南有了粮食,很多事情都不用那么麻烦了。甚至工业人口可以更多一样,吃安南粮就行了。
安南有了云南,成为了云南货物最主要的外出通道,大量货物通过安南出海,给安南带来极大的利润。
而廉价的云南货物,给云南农业也带来极大的好处。
之前安南陈氏当政的时候,云南铁器虽然便宜,但是安南陈氏并没有给百姓配置的想法。因为不划算。在封建生产关系之下,很多地主是无疑增添农业生产工具的。
而云南与鞑子在安南拉锯一年,将安南原来的社会阶级,进行了极大的摧残。更不要说,很多云南士卒都在安南授田。大部分自耕农的出现,也让安南农业大有起色。
也算一破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