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的时候,邵勋收到消息,陶侃组织大军,沿着沔水北上,声势浩荡,直扑襄阳。

  这个时候,他正在阳乐氏老宅接见新降顺的前恒、李充。

  两人一老、一中,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陛下似乎不急于攻城略地?」前恒察言观色,问道。

  「存人失地,存地失人。这个道理,卿可懂?」邵勋笑问道。

  「若能歼灭陶侃数万大军,则江北之地难保,陛下英明。」恒说道。

  「野战破敌,向来是一劳永逸之策。」邵勋说道:「「跋山涉水,一城一池争夺,要打到什么时候?」

  说完,邵勋慢慢着步子,又道:「荆州诸郡,卿以为何处为要?」

  「当首推江陵。」恒亦步亦趋,道:「前晋检户时,南郡一地占荆州十六郡户口四分之一,也就比荆北南阳五郡加起来略少。」

  邵勋点了点头,他确实很想得到江陵。

  如果说荆州军事上的重点是襄阳和夏口的话,那么经济中心就是江陵,

  晋末以来,大体太平。

  张昌、杜之乱平定后,基本处于和平发展状态,已经十多年了。

  除本地户口外,还安置了大量巴蜀流民、雍秦流民,现在户口肯定不止五万五千,可能上八万了。

  这还是明面上的户口,实际则不知。

  如此多的人口,已经足以支撑江陵成为一个相对较大的城市了。

  乡村人口不论,江陵城可能已经有五万以上的城市人口了,这在南方绝对算大城市。

  与南郡相比,襄阳户口只得其一半,且经过多年拉锯之后,损失、迁徙了大量人口,已经衰败不堪了一一迁徙的人口,基本都去了武昌、江陵。

  整个荆湘地区,人口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

  点状聚集,中间则是大片的人烟稀少或未开发地区。

  简单来说,荆湘未分治前,整个荆州地区第一大城市是江陵,第二大城市是长沙,接下来则是宛城、安陆、零陵、武昌、襄阳等地。

  邵勋想取江陵,再正常不过了。

  「陛下若想取江陵,确实得歼灭陶侃大军。」前恒说道:「若做不到,

  就只有一条路,自当阳南下,即当年刘备携民南撤之路。」

  邵勋唔了一声,问道:「华容道呢?

  1

  恒听完,神色一变,急道:「陛下万不可走华容道,实在太过危险。

  左近全是江河漫滩,若某年发洪水,还会被浸坏。一旦有变,缓急撤不出来,便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邵勋听完,放弃了这个想法。

  江汉这个地形,确实只有那么几条固定的路线。

  他现在最现实的自标就是江陵。

  这座城市还很富庶,人口众多,一旦夺取,陶侃真的就只有依托长江防守的份了。

  至于襄阳,那是给有志于北伐的政权准备的。

  如果不想北伐,只能偏安一隅,那么与江陵、夏口、武昌之间隔着洪泛区的襄阳就是孤悬于外的失血口。

  「弘度,若自江夏南下,你可有方略?」邵勋看向李充,问道。

  「陛下,只有顺沔水南下,途经竟陵西境,直下一一」李充说道。

  「直下哪里?卿可直言,朕又不是什么心胸狭窄之人,但讲无妨。」邵勋鼓励道。

  「直下乌林,遥望赤壁。」李充低头道。

  邵勋嘴巴张了张,然后又闭上了。

  赤壁之战老曹带了八九万人马,一战干没了一半,大部分是撤退途中损失的。

  他好岁还有水军呢,自己有什么?

  「那就取江陵。」邵勋打定了主意。

  在这个地方,奇计无从施展。曹操当年也是分了一路兵马往江陵奔去,

  邵勋现在也想这么搞,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而是用兵路线真的就这么几条,

  几乎都是明牌。

  ******

  「放!」都县以南的沔水河面上,数十名精擅水的壮士听到口令之后,齐齐跃入水中,往岸边游去。

  前方的晋军船头,射来了大蓬箭矢。

  水壮士有的运气好,哆哆嗦嗦游回了岸边,有的就运气比较差了,再也没回来。

  小船熊熊燃烧着,顺流而下,直扑敌军舰船。

  晋军水师总体还算镇定,一阵喧哗之后,有人拿来叉子,死死顶住飘过来的火船,令其慢慢燃烧。

  河面上时不时溅起大团水花。

  那是岸上的霹雳车在往水中投掷石块,不过很可惜,射程太拉了,根本造不成什么威胁,于是很快就停止了。

  黄彪站在都县城头,仔细看着来援的敌军。

  看起来以水师为主,不过船上应该还有不少陆师,就是不知道人数几何了。

  这一次敌人的规模比较大,且以那种可划桨的战舰为主。若不是这个季节多西北风,他们可能还会以帆为动力前进。

  「白天不行,晚上再放一批。」黄彪看了一会后,找来负责此事之人,

  说道:「后半夜再放。」

  「遵命。」

  黄彪挥了挥手,让人离去。

  火船燃烧的速度是很快的,被吴人用长叉顶住后,慢慢燃烧、崩解、下沉。

  有一些火船从宽阔的航道两侧驶过。

  吴人同样严阵以待,能推开就推开。推不开说明离得较远,任其自去,

  慢慢燃烧沉没。

  火攻是有得手的几率,但条件比较苛刻。

  比如西北风突然变成了东南风,而被火攻一方又麻痹大意了。或者即便发现了,但移动不便,来不及阻止。

  为了阻遏晋军水师,黄彪想了无数办法。

  比如之前派轻骑攻击对方拉纤的纤夫,那一次成功了,然后吴人也改变战术,不再调动那种没有动力又笨重无比的大船了一一这种船的优势是运量超大,能载运大量军资,缺点是笨重迟缓,逆风、逆水时需要纤夫拉纤。

  而沔水是向南流入长江的,自南向北,必然逆水。这会又是冬天,以西北风为主,南风较少,不拉纤真没办法。

  现在晋军以桨帆船为主了,少了一个弱点,于是黄彪又想起了火攻之术。

  第一次失败了,晚上再来第二次。如果再失败,隔几天再搞,反正试一试总没错的,万一人家大意了呢?

  他当然知道,火攻不保险,于是学习杨宝的战术,在河里下木桩,阻止敌船北上。

  这当然是有破解之法的,只不过需要时间。

  若不是一时找不到材料,黄彪都想来个铁索横江了,

  这一招同样有破解之法,即派船只上前,在船上架炉子,将铁索熔断。

  总之这些战法都是千百年来前人使用过的,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也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真正的胜负手,其实还是双方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致人而不致于人」。

  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恒定的,你可以让其下降。

  比如吃不饱饭、身体不舒服、体力亏欠、人心惶惶等等,让其战斗力从巅峰状态跌落。

  便是北方最精锐的银枪军,沾染上这些负面因素,也有可能被原本战力远不如他们的人聚而歼之。

  对黄彪来说,他同样需要让敌人在无法发挥他们优势的场合作战,然后利用己方兵员素质强、战斗经验丰富、骑兵众多的优势,一举歼灭敌方。

  南方有野战能力的部队不多,荆州军团是其中最强的,如果不能将其消灭,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利用地形,找到机会咬你一口。

  而一旦将他们歼灭,纵然己方部队被困在补给不利、河湖纵横的地方,

  土气低落,皆欲归去,撤退时也会安全许多。

  黄彪是真的把握战争精髓了。

  「哗啦!」遐想间,沔水河道之中已有一根木桩被吴人舰船拔起。

  「这谁下的桩?」黄彪大怒,立刻问道。

  亲兵将校立刻下了城楼,前去询问。

  片刻之后,押来一人。

  此人扑通一声就跪下了,泣道:「将军,冬日河水冰冷刺骨,很多人冻死在了河里,便是上岸了,也是大病一场.」

  「哪来那么多理由?」黄彪一脚端翻了他,道:「斩了!」

  此人刚要大叫,直接被刀柄砸在嘴上,牙齿掉了几颗。

  亲兵们像拖死狗一样将人拖了下去。

  「遣人,邀战贼兵。」黄彪又下达了一道命令。

  ******

  东边双方在都县一带对峙,而在西边另一条战线上,蒋恪所部则一路轻兵疾进。

  义从军两千骑兵率先出发,连带着配属给他们的三千杂胡轻骑、左金吾卫会骑马的府兵千余人,携七日食水,沿着漳水南下,直奔当阳。

  一路之上,偶尔遇到城塞、坞堡,双方只是远远对峙,并未大打出手。

  只有少数几次,有乡间土豪仗着熟悉地理的优势,堵在必经之路的桥头,与南下的骑兵厮杀。

  遇到这些人,唯有战而已。

  负责指挥的义从军副督沮渠崇调拨左金吾卫府兵上前,往往一个冲锋就击溃了敌军。

  呢,一次冲不开怎么办?那就冲第二次、第三次。

  没有三次冲锋还打不破的敌人!

  到十一月初五的时候,他们抵达当阳城北不远处。

  县令直接弃城而逃关键时刻,县尉振臂高呼,聚拢人手,决意死守。

  不过他还没来得及召集多少人手,城内百姓就纷纷向外奔逃。

  其实他们主要是豪族,在僮仆的护卫下逃回乡下,聚宗党自保。

  沮渠崇率铁骑冲杀,驱散了这些人,然后顺着城门直冲而入,斩县尉于马下,兵不血刃夺取了此城。

  至此,陶侃曾经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襄阳那一万多守军完全就是人质!

  你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整个战局十分被动。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晋末长剑,晋末长剑最新章节,晋末长剑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