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货币
——金瓶梅里的经济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它凭借发达的手工业,平民的自由流动政策,繁荣的市场以及对外贸易大量顺差,赢得了巨大财富,成为十六世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成功的货币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明朝的经济辉煌得益于成功的货币政策,但是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落后的货币政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金瓶梅》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横流的景象。似乎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银子,生存为了银子,当官为了银子,做生意为了银子,卖茶为了银子,医生看病为了银子等等,银子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万能之宝,人人都拜倒在白银之下。
西门庆曾经对老婆吴月娘口吐狂言,“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诸强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是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减不了我泼天富贵”。吴月娘听了骂道:狗吃热屎,以为香甜,想改也难。西门庆自以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买通菩萨,就可以请到佛僧道士诵经祈祷,去灾得福,就是强奸仙女,也无所谓!
我们来看看常峙节借到西门庆的银子的感慨,常峙节拿了12两银子回家,老婆见了欢天喜地,感恩不尽。常峙节把白银放到桌子上,眼放绿光,满脸通红,兴奋地说,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满身麻木了,恨没口水咽下你去。你早些来,不受这*几场气了。
我们透过金瓶梅的现象来看看,大明王朝的货币历程,也许可以解开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洪武八年(1375),大明开始在全国发行法定货币——大明通行宝钞,纸币长35厘米,宽22.5厘米,成为世界上尺幅最大的纸币。
但是明朝并不是历史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封建王朝。早在宋朝,中国人就把造纸和印刷术运用到经济领域,也是人类第一次脱离大自然的束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当时四川地区流通的铁钱,据记载10枚铁钱,只相当1枚铜钱市值,严重影响了四川商贸往来。当时成都16家商户,一起发行称谓交子的货币,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当货币第一次以纸质形态出现时,它的优越性明显地展现了出来,它便于携带,容易获得,保管方便,让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还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
宋之后的元朝将纸币推向了新的*。元朝第一次将纸币作为国家法定的货币,并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元国之初,忽必烈以丝或银为钞本,根据钞本的多少发行货币。这样的发行,说明元朝有一定管理制度和法律依据,纸币十分畅通。
然而,当元朝庞大的军队开支和巨大的行政支出以及奢华宫廷费用,使得国家财政难以承受时,元朝便不顾经济规律的制约,不计后果的狂印纸币。于是铺天盖地的纸币掀起了一场经济风暴。
无度发行纸币,违背经济规律,严重的后果像一道魔咒,露出了狰狞的一面。本来纸币是以国家的信用为依靠的,泛滥成灾的纸币失去了信用,破坏了生产,摧残了人们生活,人民再也不相信朝廷,于是元朝便随着纸币的破产而灭亡。
明朝初发行宝钞时,1贯宝钞折1000文铜钱,等于1两白银。到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1贯宝钞只能换160文铜钱。大明宝钞从最初发行到六十年之后,贬值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形同废纸。
历史的轮回在重演,大明王朝似乎要步元朝的后尘。
面对宝钞极度贬值,百姓为了生存而不顾明王朝的禁用金、银法令,一时间,黄金、白银、铜钱都成为宝钞的替代品。可是尝到甜头的朝廷,无论如何不愿意退到使用铜钱的老路上。此刻,寻找到民间和官府都能接受的货币,或许是大明王朝转危为安的一线希望。
明朝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贸易量很大,使用铜钱显然不方便,那么市场客观要求产生一种新的货币,那就是贵金属,于是白银应时而生。
就在此时发生一件事让白银崭露头角。正统元年(1436),有大臣上奏,北京的官员仍要到南京领取俸禄,极为不便。官员们往往就地贱卖,七八石的俸米只换1两白银,这样国家官员都不得利。请求皇上在部分省份征收税时,折算成布、绢和白银运往北京,充当官俸。
英宗勉强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但说,这是权宜之计,不为常例。第二年,一百多万两白银运进京城。这些白银有一个专属名称——金花银。这些足色并印有金花的白银,成为破解纸币魔咒的灵丹妙药。
英宗正统的时候,为了稳定宝钞,再次禁用铜钱,但他自己也大量使用白银。民间也大量使用白银,市场已经出现大量白银流通。朝廷出于无奈,原来收粮食的太仓开始收白银了。
继金花银后,白银的使用的范围逐步扩大,正德年间,官俸、军饷几乎都用白银支付,在赋税折银,徭役折银后,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最终完成白银作为货币的艰难之路。金花银为明代白银货币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6世纪的中期,名义上钞、银、钱并用,但由于宝钞贬值过于严重,市场几乎不见踪影。嘉靖年间(1522-1566)不仅国库收支以白银核算,而且朝廷还规定了宝钞、白银、铜钱折算比例,隆庆帝登基之初就颁令,买卖货物值1钱以上者,银、钱兼使。1钱以下者只许用钱,自此,大明王朝200年后,终于正式承认白银作为货币的合法地位。可以说大明是将白银作为货币的第一朝。
实际上到了嘉靖晚年,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就已经得到官府的正式承认。嘉靖的儿子到隆庆年间,白银货币主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定,即便在十分偏远的乡村,用白银来买卖东西也十分普遍。
万历九年(1581),著名政治家张居正顺应白银货币化的潮流,他在推行一条鞭法时,把田赋、各项徭役和杂税一律折成银两征收。一条鞭法的实施为市场上白银的流通,创造了法律和政策依据,白银的地位更加巩固。
滚滚而来的白银席卷了大明王朝,将他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白银也从后台堂而皇之走向了前台,成为中国封建经济舞台最重要的角色,在之后的500多年时间里,白银一直作为本位货币地位无人撼动。
商品经济是以货币为基础的,因为没有货币,就不可能商品化。一条鞭法把明朝经济货币化了。货币化促进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急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是靠货币流通加快,而国人往往把白银作为储藏职能,到手的银子往往储藏起来;二是靠货币绝对量的增加,那就是大量开采白银。
中国不是富藏白银的国家,而大明王朝的经济血脉,迫切渴望注入更多的白银。白银的来源只能来自国外。于是对外贸易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时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白银之路。在与西方贸易上,瓷器、丝绢的利润高达600%,换回了大量白银,解决了大明白银短缺问题。
15、16世纪白银也是世界货币。海上贸易成为丝银之路。有人记载,大明的白银一是来自日本,约占20%,二是通过马尼拉贸易来自墨西哥。
17世纪,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丝绸、棉纺、印刷、陶瓷、矿业等众多手工业品,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受欢迎,尤其是白丝最受欢迎。
大明允许农民脱离土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大明与马尼拉贸易保证了白银稳定流入中国,对于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朝中叶,江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很多地区农村转入到手工业专业市镇。在大明王朝灭亡前百年间(1550-1644),从这些专业市镇走出的236种产品,为中国换回数万吨白银。
天启元年(1621)一位葡萄牙商人,曾经写到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淌,直至流到中国,好像到了它天然中心。
有人统计,1800年以前,二个半世纪中国通过和欧洲贸易,从欧洲、日本流进白银48000吨,可能还从马尼拉流入10000吨白银。这些白银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一半。因为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使得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中国成为白银终极秘窖。
大明王朝的白银供应量完全寄托在国外,当外国切断白银供应量,那么经济马上就会瘫痪。大明王朝作为白银终极秘窖的美好时光,持续几十年之后,流入中国白银的开始减少。1640年后,这一情景突然加剧。由美洲进口的白银减少了一半,由日本进口的白银减少三分之二。依靠外来白银维持经济运行的大明帝国,此时并不知道,白银短缺在国外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财政危机。
欧洲人发现了自己的白银越来越少,而增加的更多的是中国货。白银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财富和资本,为此,欧洲货币本位改革白银货币,建立了以黄金为本位,发行纸币。随之欧洲建立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严重性,随着白银的短缺,全国范围内物价飞涨,大量手工业者变为流民,粮食奇缺,大明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严重的经济萎缩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
面对白银短缺掀起的金融巨浪,大明王朝犹如折断桅杆的帆船,风雨飘摇的大明无计可施,任由经济一步步滑向崩溃的深渊。
崇祯十五年(1643),重新发行纸币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最终没能实施。两年后,大明王朝这艘巨轮错过了最终转向的机会,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彻底沉没。
在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白银短缺导致的财政空虚经济崩溃,无疑是根本原因。
——金瓶梅里的经济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它凭借发达的手工业,平民的自由流动政策,繁荣的市场以及对外贸易大量顺差,赢得了巨大财富,成为十六世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当时成功的货币政策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明朝的经济辉煌得益于成功的货币政策,但是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落后的货币政策。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金瓶梅》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市场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白银横流的景象。似乎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银子,生存为了银子,当官为了银子,做生意为了银子,卖茶为了银子,医生看病为了银子等等,银子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万能之宝,人人都拜倒在白银之下。
西门庆曾经对老婆吴月娘口吐狂言,“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诸强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是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减不了我泼天富贵”。吴月娘听了骂道:狗吃热屎,以为香甜,想改也难。西门庆自以为有钱就有了一切,就可以买通菩萨,就可以请到佛僧道士诵经祈祷,去灾得福,就是强奸仙女,也无所谓!
我们来看看常峙节借到西门庆的银子的感慨,常峙节拿了12两银子回家,老婆见了欢天喜地,感恩不尽。常峙节把白银放到桌子上,眼放绿光,满脸通红,兴奋地说,孔方兄,孔方兄!我瞧你光闪闪响当当无价之宝,满身麻木了,恨没口水咽下你去。你早些来,不受这*几场气了。
我们透过金瓶梅的现象来看看,大明王朝的货币历程,也许可以解开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洪武八年(1375),大明开始在全国发行法定货币——大明通行宝钞,纸币长35厘米,宽22.5厘米,成为世界上尺幅最大的纸币。
但是明朝并不是历史上最早发明纸币的封建王朝。早在宋朝,中国人就把造纸和印刷术运用到经济领域,也是人类第一次脱离大自然的束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当时四川地区流通的铁钱,据记载10枚铁钱,只相当1枚铜钱市值,严重影响了四川商贸往来。当时成都16家商户,一起发行称谓交子的货币,这便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当货币第一次以纸质形态出现时,它的优越性明显地展现了出来,它便于携带,容易获得,保管方便,让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它还不是国家法定的货币。
宋之后的元朝将纸币推向了新的*。元朝第一次将纸币作为国家法定的货币,并在全国的范围内流通。元国之初,忽必烈以丝或银为钞本,根据钞本的多少发行货币。这样的发行,说明元朝有一定管理制度和法律依据,纸币十分畅通。
然而,当元朝庞大的军队开支和巨大的行政支出以及奢华宫廷费用,使得国家财政难以承受时,元朝便不顾经济规律的制约,不计后果的狂印纸币。于是铺天盖地的纸币掀起了一场经济风暴。
无度发行纸币,违背经济规律,严重的后果像一道魔咒,露出了狰狞的一面。本来纸币是以国家的信用为依靠的,泛滥成灾的纸币失去了信用,破坏了生产,摧残了人们生活,人民再也不相信朝廷,于是元朝便随着纸币的破产而灭亡。
明朝初发行宝钞时,1贯宝钞折1000文铜钱,等于1两白银。到洪武二十六年前后,一些地方1贯宝钞只能换160文铜钱。大明宝钞从最初发行到六十年之后,贬值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形同废纸。
历史的轮回在重演,大明王朝似乎要步元朝的后尘。
面对宝钞极度贬值,百姓为了生存而不顾明王朝的禁用金、银法令,一时间,黄金、白银、铜钱都成为宝钞的替代品。可是尝到甜头的朝廷,无论如何不愿意退到使用铜钱的老路上。此刻,寻找到民间和官府都能接受的货币,或许是大明王朝转危为安的一线希望。
明朝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贸易量很大,使用铜钱显然不方便,那么市场客观要求产生一种新的货币,那就是贵金属,于是白银应时而生。
就在此时发生一件事让白银崭露头角。正统元年(1436),有大臣上奏,北京的官员仍要到南京领取俸禄,极为不便。官员们往往就地贱卖,七八石的俸米只换1两白银,这样国家官员都不得利。请求皇上在部分省份征收税时,折算成布、绢和白银运往北京,充当官俸。
英宗勉强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但说,这是权宜之计,不为常例。第二年,一百多万两白银运进京城。这些白银有一个专属名称——金花银。这些足色并印有金花的白银,成为破解纸币魔咒的灵丹妙药。
英宗正统的时候,为了稳定宝钞,再次禁用铜钱,但他自己也大量使用白银。民间也大量使用白银,市场已经出现大量白银流通。朝廷出于无奈,原来收粮食的太仓开始收白银了。
继金花银后,白银的使用的范围逐步扩大,正德年间,官俸、军饷几乎都用白银支付,在赋税折银,徭役折银后,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最终完成白银作为货币的艰难之路。金花银为明代白银货币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16世纪的中期,名义上钞、银、钱并用,但由于宝钞贬值过于严重,市场几乎不见踪影。嘉靖年间(1522-1566)不仅国库收支以白银核算,而且朝廷还规定了宝钞、白银、铜钱折算比例,隆庆帝登基之初就颁令,买卖货物值1钱以上者,银、钱兼使。1钱以下者只许用钱,自此,大明王朝200年后,终于正式承认白银作为货币的合法地位。可以说大明是将白银作为货币的第一朝。
实际上到了嘉靖晚年,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就已经得到官府的正式承认。嘉靖的儿子到隆庆年间,白银货币主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定,即便在十分偏远的乡村,用白银来买卖东西也十分普遍。
万历九年(1581),著名政治家张居正顺应白银货币化的潮流,他在推行一条鞭法时,把田赋、各项徭役和杂税一律折成银两征收。一条鞭法的实施为市场上白银的流通,创造了法律和政策依据,白银的地位更加巩固。
滚滚而来的白银席卷了大明王朝,将他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白银也从后台堂而皇之走向了前台,成为中国封建经济舞台最重要的角色,在之后的500多年时间里,白银一直作为本位货币地位无人撼动。
商品经济是以货币为基础的,因为没有货币,就不可能商品化。一条鞭法把明朝经济货币化了。货币化促进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供应量急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一是靠货币流通加快,而国人往往把白银作为储藏职能,到手的银子往往储藏起来;二是靠货币绝对量的增加,那就是大量开采白银。
中国不是富藏白银的国家,而大明王朝的经济血脉,迫切渴望注入更多的白银。白银的来源只能来自国外。于是对外贸易就是一条必由之路。
当时的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白银之路。在与西方贸易上,瓷器、丝绢的利润高达600%,换回了大量白银,解决了大明白银短缺问题。
15、16世纪白银也是世界货币。海上贸易成为丝银之路。有人记载,大明的白银一是来自日本,约占20%,二是通过马尼拉贸易来自墨西哥。
17世纪,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丝绸、棉纺、印刷、陶瓷、矿业等众多手工业品,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深受欢迎,尤其是白丝最受欢迎。
大明允许农民脱离土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大明与马尼拉贸易保证了白银稳定流入中国,对于大明王朝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明朝中叶,江南地区乃至整个南方很多地区农村转入到手工业专业市镇。在大明王朝灭亡前百年间(1550-1644),从这些专业市镇走出的236种产品,为中国换回数万吨白银。
天启元年(1621)一位葡萄牙商人,曾经写到白银在全世界到处流淌,直至流到中国,好像到了它天然中心。
有人统计,1800年以前,二个半世纪中国通过和欧洲贸易,从欧洲、日本流进白银48000吨,可能还从马尼拉流入10000吨白银。这些白银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一半。因为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使得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中国成为白银终极秘窖。
大明王朝的白银供应量完全寄托在国外,当外国切断白银供应量,那么经济马上就会瘫痪。大明王朝作为白银终极秘窖的美好时光,持续几十年之后,流入中国白银的开始减少。1640年后,这一情景突然加剧。由美洲进口的白银减少了一半,由日本进口的白银减少三分之二。依靠外来白银维持经济运行的大明帝国,此时并不知道,白银短缺在国外引发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财政危机。
欧洲人发现了自己的白银越来越少,而增加的更多的是中国货。白银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财富和资本,为此,欧洲货币本位改革白银货币,建立了以黄金为本位,发行纸币。随之欧洲建立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信用货币。
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严重性,随着白银的短缺,全国范围内物价飞涨,大量手工业者变为流民,粮食奇缺,大明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严重的经济萎缩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
面对白银短缺掀起的金融巨浪,大明王朝犹如折断桅杆的帆船,风雨飘摇的大明无计可施,任由经济一步步滑向崩溃的深渊。
崇祯十五年(1643),重新发行纸币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最终没能实施。两年后,大明王朝这艘巨轮错过了最终转向的机会,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彻底沉没。
在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白银短缺导致的财政空虚经济崩溃,无疑是根本原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金瓶梅里的经济学,金瓶梅里的经济学最新章节,金瓶梅里的经济学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金瓶梅里的经济学,金瓶梅里的经济学最新章节,金瓶梅里的经济学 顶点小说!